•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0

HaoRen19990828
首页 > 学术论文 >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韭菜1975

已采纳

关于“别客气”和“不客气”两者句法语义的分析

提要: 句法层面,“别客气”只能作谓语,而“不客气”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语 义层面,在言域义方面,二者是相同的;“别客气”没有行域义和知域义,而“不客气”有行域义和知域 义.

关键词: 句法层面 语义层面 言域义 行域义 知域义

一、引言

目前,已对“别客气”和“不客气”的句法和语义进行过比较详细探讨的只有两篇专题性的论文:汤晓玲的《谈现代汉语的一个短语“不客气”》以及潘忆燕的《辨析“不客气”与“别客 气”》。前者比较了“不客气”与“别客气”的语用差异,分析了“不”和“别”的差异及自主形容词 “客气”等能动意义显现的方式,最后揭示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后者首先是指出“不客气”除了作 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貌用语之外,还有两个语义内涵—毫不留情的与对人态度不热情、不 友好、很冷淡;然后又从使用频率、句法功能、语义内涵、适用语体、语言运用几方面概括分析 了“不客气”和“别客气”的差异。这两篇著述对“不客气”和“别客气”的句法和语义分析,在观 察和描写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解释方面做得还不够。我们通过检索整个北京大学汉 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以下简称北大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共632428846字节)发现:该 语料库含有“别客气”的例句只有140多个,而含有“不客气”的例句却多达1200多个,两者的 使用频率相差甚大。就此现象,本文拟结合“行、知、言”三域理论以及更广泛的语料从句法和语 义两个层面来进行较深人的探讨和解析.

二、从“行域、知域、言域”看“别客气”和“不客气” 。

沈家煊(2003)在分析复句时,比照sweetser(1990)区分的三个层次:“eontent”、“ePistemie n10dality’’和“sPeechacts”提出了“行、知、言”三域的观点。此外,沈家煊(2008)又指出:语言世 界内部也存在相应的三个世界—行域、知域、言域。三域之间不仅有并行关系,还有引申关 系。行域义是最基本的,由此引申出虚化的知域义,再进一步虚化得出言域义。语言世界内部之 所以也有一个言语世界,归根到底是由于语言具备的两个特性:一是语言可以用来指称或陈述 语言自身,这是语言的“自反性’,(reflexivity);二是语言的力量,即提问、请求、许诺等所谓“语力” (illoeutiona钾foree)可以出自言说行为本身.

我们试图在本部分通过借鉴沈先生的理论,再结合具体例句来对“别客气”和“不客气”的 语义异同进行探讨.

1.言域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词典》)对“客气”释义为:①(形容词)对人谦让、有礼 貌;②(动词)说客气的话,做出客气的动作。“别客气”中的“别”的用法和意义,应是《词典》中 “别4”的第l条:(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跟“不要”的意思相同。“不客气”中的“不”的用法和意 义,应是《词典》中“不”的第8条:(副词)不用;不要(限用于某些客套话)。从《词典》中的释义 来看,“别”和“不”都有“不要”之义,所以“别客气”和“不客气”都可用于对别人说出感谢话后 的委婉劝阻。如: (1)甲:谢谢你! 乙:别客气/不客气.

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是可以通用的,表述功能上,它们都是客套话,意义上也大体相当。按照沈家 煊先生的“三个世界”—行域、知域、言域理论,上例中的“别客气”和“不客气”都是礼貌用 语,应属于言域,因为它们既不是对对方做出感谢的行为后而报以回应性的劝阻行为,也不是 对对方是否真心感谢的可能性的推断,而是劝阻对方不要说感谢性质的话,它们的“语力”是 “劝阻”,所以属于言域。在“言域”中“别客气”和“不客气”的意义是一致的,都是“不要说客气 的话”之义.

但是同样都是礼貌用语,“不客气”和“别客气”也还有细微差别,那就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 除了作为一种礼节性话语,说话人如果还有意表示一种劝说或劝阻他人不用讲礼貌、谦让的意 思时,只能用“别客气”,而不能用“不客气”。如: (2)上面,一个稚座,很幽静的一个地方,女士优先一般要请女士点菜,菜单给她 了,我当时还跟她说,我说你随意,别妄气,你就点吧①.

(3)哪里哪里,你们是稀客,平日请都请不到的,别姿立,吃一点水果,吃一点水 果.

以上各例中的“别客气”都是用于言域,除了作为一种礼节性话语外,还有意表示了一种劝说或 劝阻他人不用讲礼貌、谦让的意思。这种用于言域义的“别客气”,是不能用“不客气”替换的.

在北大语料库中,虽然使用“不客气”的例句(1200多例)是“别客气”(140多例)的近9倍, 但是,用于“言域”的“不客气”却远没有“别客气”多,这充分说明在回答别人感谢性的话语时, 书面作品中在对“别客气”和“不客气”的选用上主要是使用“别客气”。然而根据我们20的年3 月对安徽大学100名师生(南方和北方各50人)的口语问卷调查显示,使用“别客气”和“不客 气”的频率大约各占50%,这说明在口语中用作礼貌用语的“不客气”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书 面语.

有趣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19%)“不”字的第8条释义是“(方)不用;不要(限用于 某些客套话):一谢I一送I一客气。”这说明“不客气”原是来自方言的。而《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2005)已经不再标出“(方)”字,这说明“不客气”已经完全进人普通话。北大语料库所收的 现代汉语语料中,现代作品部分占了一定比例,当代部分绝大多数是2005年以前的,因此难 以反映2005年以后的情况。我们调查的结果和《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都显示“不客气”的较 强大的渗透力,有赶超“别客气”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不”字的发音较之“别”字更容易的缘 故.

2.行域 “别客气”是不能用于行域的,因为它的唯一的语力是“劝阻”,这是典型的言域义。请看 “不客气”用于行域的例子: (4)王盗鱼地讲,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

(5)如果王妾立地说,我们在兰州的印象比在西安好.

(6)这是说我呢,你们都是和尚,只有我是道士,本来想听听你说些什么,既然说 我窃法,那我也就玉妾呈了,不妨和你较量较量.

(7)有些事该批评的就是要批评;调皮捣蛋而又屡教不改的,还要“炒鱿鱼”,即便 是亲戚朋友也不客气! 以上各例中的“不客气”都是用于行域,是“不留情面(不讲情面)”的意思,在例(4)、(5)中是作 状语,是表示不留情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例(6)、(7)中是作谓语,是表示不留情面地做出 自己的行为。用于行域义的“不客气”中的“客气”是作动词用,“留情面(讲情面)”的意思,“不 客气”中的“不”是作副词,用在动词“客气”前面表示否定.

3.知域 因为“别客气”的唯一的语力是“劝阻”,这是典型的言域义,所以它也是不能用于知域的.

请看“不客气”用于知域的例子: (8)这一回,端纳显得有些玉妾立,主要是指责蒋某人的错误政策导致事变的发 生,支持张学良的政治主张.

(9)蒋鼎文是蒋某人手下的一员大将,任中央军前敌总指挥,对张学良颇王妾鱼.

(10)可是侯天成一伸胳膊,一下子,就把天华景的经理推到一旁去了;侯天成怎 么就这样对天华景的经理玉盅气呢? (11)长发男孩说得很玉妾鱼.

以上各例中的“不客气”都是用于知域,是“对人态度不礼貌,不谦让,不热情,不友好”的意思, 都是说话人或写作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们的言谈行为进行评价,体现了“不客 气”的评议功能。用于知域义的“不客气”中的“客气”是作形容词用,“对人谦让,有礼貌,热情, 友好”的意思,“不客气”中的“不”是作副词,用在形容词“客气”前面表示否定.

4.从“三域”看,’gU客气”、“不客气”的差异 ,’Z叨客气”只能用于言域,表示“劝阻”,它越过了行域和知域,岂不是与沈家煊先生的理论 “行域义是最基本的,由此引申出虚化的知域义,再进一步虚化得出言域义”相矛盾?答案是否 定的,其实“客气”一词是可以用于三域的,用于行域,如‘他总免不了要客气一番”,用于知域, 如‘他待人很客气”,用于言域,如“您客气啥”。“别客气”之所以只能用于言域,是因为“别客 气”中的“别”只有一个义项:(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跟“不要”的意思相同;换句话说,是“别” 的这唯一的义项使得“别客气”只能用于言域.

“不客气”既能用于言域,又能用于知域,是因为“不客气”中的“不”具有两个义项,当“不客 气”用于言域时,“不”的意思是:(副词)不用;不要(限用于某些客套话)。当“不客气”用于行域、 知域时,“不”的意思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客气”用于行域时,“客气”是作动 词用,“留情面(讲情面)”之义;“不客气”用于知域时,“客气”是作形容词用,“对人谦让,有礼 貌,热情,友好”之义.

三、“别客气”和“不客气”的句法功能与语义指向

1.“别客气”的功能和语义指向 “别客气”在句法结构中只能作谓语。如: (12)拜托你,一千三百万元的范围之内,你替我拿主意,你的佣金一分不能少,这 你就别客气了.

(13)大家也多」妾立,我原该陪大家在这儿欢聚一夜的',可是,拙荆来了,我只顾跟 拙荆谈话,对各位太失礼了,希望大家玩得还高兴.

(14)今天谁都鱼连立,咱们三个一人唱一曲,我先唱,我自然是宝刀未老.

以上各例中的“别客气”都是作谓语,它的语义都是指向其前面的主语的,即分别指向“你”、 “大家”、“谁”。另外,由上面的例子和语料库中所有的140多个例子可以看出“别客气”的主语 只能是三身代词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非三身代词“大家”、“诸位”,表示任指的疑问 代词“谁”等。我们如果结合具体语境来考察,非三身代词“大家’气“诸位”等其实也是指向听话 人的,如例(13),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谁”也是指向听话人的,如例(14)。所以,“别客气”的语 义都是指向听话人的.

2.“不客气”的句法功能和语义指向 “不客气”在句法结构中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作谓语: (15)俞天白也王妾炙,将他的发言内容整理成文寄去,被梁凤仪收入一本集子 内.

(16)他听得极其认真,他的记忆力又极其惊人,对每一句不妥的台词他都能及时 地指出,一丝不苟,也极圣妄立.

以上各例中作谓语用的“不客气”的语义都是指向其前面的主语的,也即分别指向“俞天白”、 ‘他”.

作宾语: (17)可惜,如今有许多人,只学会了王妾鱼,中国人礼貌待人的好传统却不会了.

(15)我说话时倒没显出玉妄立,但的确带着出于挖苦和傲慢的一种不自然的轻 浮.

以上各例作宾语用的“不客气”的语义都是指向其前面的动词中心语的,即分别指向“学会”、 “显出”.

作定语: (19)我是搞技术出身的,说句不宣直的话,这些产品属劣质产品,不能要.

(20)钱钟书曾说:吴实先生是一位伟人,他的诗没有王妾气的嘲弄,没有淫邪的 描写;其严肃性在迄今(1937年)为止的旧式与新式的爱情诗中都不多见.

以上各例作定语用的“不客气”的语义都是指向其后面的中心语的,即分别指向“话”、“嘲弄”.

状语: (川张英才就王妄气地坐下来.

(22)回到杭州以后,负责警卫工作的曲琪玉很玉妄炙地批评我.

以上各例作状语用的“不客气”的语义都是既指向其后面的谓语动词也指向其前面的主语,即 例(21)指向谓语动词“坐”和主语“张英才”,例(22)指向谓语动词“批评”和主语“曲琪玉”.

补语: (23)我接着就凭学到的本事,说得玉妄鱼点,凭自己的才能的发挥,先后同设计 人员一起设计出5项省级新产品,其中1项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24)长发男孩说得很王妾鱼.

以上各例作补语的“不客气”的语义一般指向其前面的动词中心语,此2例都是指向动词“说”.

从上可知,“不客气”的主语可以是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他”,当然还可以是第二人称, 如“你这样做,也太不客气了。也就是说“不客气”的语义可以指向说话人或听话人或第三者, 它的语义指向范围远比“别客气”仅指向听话人要宽得多。再者,在语义指向上“别客气”只能 前指,“不客气”则既能前指,又能后指.

另外,通过考察整个语料库中含有“别客气”和“不客气”的例句可知:在接受副词的修饰 上,他们都可受范围副词“都”,频率副词“也、还是”和语气副词“就、可”等的限制或修饰,但“不 客气”可受语气副词“竟然”,程度副词“很、太、极、颇、决、最、更、十分、特别、非常、越发”等和时 间频率副词“已、已经、又、马上、从、从来、依然、往往、一向”等的限制或修饰,还可以组成“毫不 客气”“绝不客气”等短语;而“别客气”则不能受此类程度副词和频率副词的限制或修饰,不过 “别客气”可受肯定副词“千万”的修饰,而“不客气”不能.

四、结语

由于“别客气”是一种礼貌用语,只能用于言域,它具有强烈的口语风格,所以一般只能用 于口语中,很少用于书面语中。“不客气”作礼貌用语时,也只能用于言域,具有强烈的口语风 格,一般只能用于口语中;“不客气”用于行域义和知域义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用于书面语中, 只有极少数是用于口语中。因此,“别客气”是口语用词,而“不客气”既是口语用词,也是书面语 用词.

注释:

①本文例句除特别说明外均取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怒不一一标明出处,少数例句作 一定的删节.

参考文献: [l1汤晓玲.谈现代汉语的一个短语“不客气”01语文学刊,2oo6(7).

l2]潘忆燕辫析“不客气”与“别客气”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8).

I3j沈家煊.三个世界田.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

[4]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口}.中国语文,2003(3).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样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el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v]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I.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71 评论

彼岸之澄

概数助词“来”的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探析

我们发现,概数词“来”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是语言接触和频率效应与重复,其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隐喻与转喻以及竞争机制。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概数助词“来”的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之论文范文。

摘要:“来”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使用频率很高,用法错综复杂。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对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概数助词“来”的形成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语料分析的方式寻找其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本文对概数助词“来”的深入挖掘,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概数助词产生条件和发展的认识,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概数词语教学提供一些依据与思路。

关键词:来 语法化 动因 机制

一、引言

前人时贤对“来”的语法化做了较多的研究。如吕叔湘(1957)认为概数词“来”最早应该产生于“以来”。太田辰夫(1987)认为“来”至唐代不仅可以表示位置上的靠近,也可以表示心理上的。曹广顺(1995)、江蓝生(1995)、蒋冀骋和吴福祥(1997)讨论了助词“来”和事态助词与动态助词“来”的语法化轨迹。王国栓(2003)对比了“来”和“去”的语法化脉络。石毓智(2003)认为动趋短语受双音节化趋势、共现频率、紧邻句法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们认为现有研究多从起源的角度探讨动趋式结构的语法化,对概述助词“来”的语法化路径和动因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基于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针对概数词“来”的形成与发展系统探讨其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

二、概数词“来”的形成与发展

(一)概数词“来”的形成过程

学界一般认为概数词“来”源自“以(已)来”(吕叔湘,1957;太田辰夫,1958;江蓝生,1984)。我们通过语料库调查发现:先秦时期,“来”作为时间方位词多出现在“以(己)来”中,且前多用“从、自”加以辅助,表示从一个时间点开始的一段时间。放于小句句末,不同于“来年、来岁”等。如:

(1)吾先人以善事君,成名十诸侯,自斗伯比以来,未之失也。(《国语卷十八·楚语下》)

在汉代以后的文本中,“以来”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来”的使用频率增加;二是“介词……以来”使用频率降低,可以单独使用“时间+以来”表示一段时间,这就为后来概数词的产生提供了结构上的条件。由“以来”可以省略为“来”,最早可见于南北朝,至唐五代已经变为普遍现象,与“以来”共用。如:

(2)小人母年华百岁,包疾来久,若蒙官一脉,便有活理。(《世说新语·术解》)

(3)是知虑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为宓,较可知矣。(《颜氏家训》)

(4)妾见厅前枯井,三二年来无水。(《敦煌变文选》)

以上“来”都可译为“以来”,这是“来”虚化为概数词比较关键的一步。至唐代,“以(已)来”的`使用范围扩大,不再单指时间段。

(5)远公也不归旧寺,相去十里已来,于一峻岭上,权时结一草庵。(《敦煌变文选·惠远外传》)

例(5)中的“已来”表示区域、地方范围;例(6)中的“以来”指人或事物,表示人或事物的范围。可见“以来”的应用范围扩大,可以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等。

在中古汉语中,概数词“来”有六种组合位置:“数词+来”“数词+量词+来”“数词+来+量词”“数词+量词+来+名词”“数词+量词+来+形容词”“数词十来+名词”。在近代汉语前期,概数词“来”的位置还没有确定,除了“数+来+量”自使用之初数词为十以上以外,其他格式对前面数量词并没有要求。

唐以前,概数词有“许、约、余”以及用数词相连表示一个约数。而自概数词“来”产生后,与“许”有共同的语法功能,《行记》中“许”的用例多于“来”,表明“来”正在兴起。宋以后,助词“许”逐渐衰落,“来”便逐渐取代了“许”,成为近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概数词。

在语义上,余光中(1999)认为“来”表示“多”。《入行记》:“骑马军二百来,步军六百来想计骑步合千人。”只有“来”表示“多”,才可以理解“合千人”。江蓝生(1984)认为,概数词“来”在近代汉语里最初只表示不超过某个数。《洛阳花木记·说郭》:“每株上只留花头四枝已来,余者皆可截”,先限制所留为“四枝”之内。

可以看出,“以来”是表示某个范围以内,所表范围向一端延伸。同“以来”具有同样语义功能的“来”也表示某个范围以内。后因“来”的使用逐渐代替了“许”,“来”开始附加了“许”的语义,从原来只向一端发展变为向两端扩展,开始表示“左右”义,可兼表示略多或略少,这是“兼并”了“许”的原因。

由此可解释现代汉语中对“来”理解的分歧原因。有些地区使用的“来”认为是“少”,有些地区认为是“多”,有些地区认为是“左右”。这些分歧源于近代汉语中“来”在各地方言中的虚化程度不同。

(二)概数词“来”在近代后期的发展变化

近代后期,概数词“来”在句法位置和句式的选择上都有了很大发展。首先,句法位置逐渐确定。“数词+来”“数词+量词+来”存活的时间并不长。宋以后,“来”同“以来”分工明确,除了可以共同表示一个时间段,如“几年来”以外,表示概数的带有“来”字的词组必须让名词或量词煞尾,不能把“来”放在最后。如:

(7)两个同伴多不上二十来年纪,他们多不是清白之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

(8)我自出家来,与人写经写疏,得人衬儿,积有百来金。(同上)

在近代汉语中,“数+名”格式,如“三百金”是成立的,因此在加入概数词“来”以后也依然成立,但是随着汉语量词的发展,数词直接与中心语搭配的情况减少。清代文学中,我们已经难见到这种格式。至清末,概数词“来”的使用在句法位置上逐步稳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清代文学作品中,“数+来+名”结构对后面名词已经有了限定。在表示概数时,“来”后的名词仅限于“人”和表示时间的“天、年”。如:

(9)平儿采了一枝芍药,大家约二十来人传花为令,热闹了一回。(《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10)不到十来天工夫,他便接连着奉了两个札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近代初期的汉语中,除了“数+来+量”格式以外,其他格式中的数词可以是个位数、多位数、末尾为零或者不为零,即对数词并没有限制。下面仅对近代汉语中稳定后的句式结构进行考察。

(11)十五来年,你偷我二百七十贯钱。(《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12)邓门上一见雕镂精工,爱不释手,登一登分两,有二十来两重。(《文明小史》)

(13)打开看时,里面有百十来块洋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4)此处安设有铜铁栅栏,栏栅的柱子是四方的,有一尺来宽,一尺来厚,……(《三侠剑》)

(15)老英雄进城找个清静地方,候至二更来天,绕到府狱东墙外。(《三侠剑》)

例(11)~(15)是概数词“来”的五种搭配:“数十来+量”“数+来+量+形”“数+来+量+名”“数+量+来+形”“数+量+来+名”。例(11)不同于现代汉语,数词可以是尾数不为零的数字,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还存在,但使用并不广泛。

例(13)中,“来”前面的概数数词不再像唐五代时期由两个相邻数字组成,而只有“百十”这一个形式,其他词不再使用。十以内的数词选择使用“数词+量词+来+名词”和“数词+量词+来+形容词”的格式,因此可以推断,至清时,概数词“来”的句式对数词有了要求。

三、“来”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

上文对“来”在各个时期的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下文将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及机制做探索。

(一)“来”的语法化动因

语言的变化有两个因素:语言的外部与内部环境。针对“来”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外部的语言接触和内部的高频重复两方面。

语言接触是社会语言学的概念,包括语言与语言之间以及语言内部的接触,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它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来”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征战,人口流动较大,伴随而来的是语言的融合。“来”在这一时期表现十分活跃,趋向补语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并为其他词性与用法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朝大一统,思想文化开放,全国范围的文化交流频繁,“来”作为概数词至迟在唐朝已确定形成。

再来看高频重复动因。Haspelmath(2001)认为:“一个语法化的候选者相对于其他参与竞争的候选者使用频率越高,那么他发生语法化的可能性越大。”Bybee(1994)也强调语法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重复,促使一个词语语法化进程的必要条件是它具有足够高的使用频率。“来”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使用频率很高,而高频功能往往成为语法化的始源。

(二)“来”的语法化机制

“来”的语法化过程主要包括隐转喻和竞争两种机制。语法化中的重新分析与类推主要是通过隐转喻实现。以概数助词“来”的形成为例。从“不速之客来”到“两千来年”是一个隐喻引申的结构,但是看不到两个“来”之间的诱导关系,而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连续体的,通过中介转喻实现虚化,即“来”通过中间连续体的过渡实现了从动词向概数词的变化。

竞争机制指“来”与其他具有同一功能的词之间的竞争,与之竞争的词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一般情况下受到使用频率的影响。概数词“来”战胜其他词,巩固自己的用法。概数词“来”经历了“以来”到“以来”与“来”同用到“来”的竞争过程,并最终代替“以来”成为用法较为稳定的概数词”来”。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概数助词“来”的形成和发展,基于数据统计和语料分析探讨了“来”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我们发现,概数词“来”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是语言接触和频率效应与重复,其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隐喻与转喻以及竞争机制。“来”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来”具有多种语法意义,其中本文所探讨的概数助词“来”已经与“来”的基本义相去甚远,但不同语义的“来”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来”的功能和意义都存在由实变虚的语法化过程并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呈现出单向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Bybe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Aspect,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2] to Grammaticalization[J].Amserdam:

John Benjamins,1991,(2).

[3]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4]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江蓝生.概数词“来”的历史考察[A].近代汉语探源[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靳丹丹,曾晓舸.现代汉语中“来、多”表概数用法的比较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2,(6).

[7]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吕叔湘.再说“来”以及“多”“半”[J].中国语文,1957,(9).

[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1]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7.

[13]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4]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15]邢福义.事实终判:“来”字概数结构形义辨证[J].语言研究,2011,(1).

344 评论

巧克力麦乳精

语言学必读书目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语言学必读书目,希望您喜欢!

语言学专业阅读书目

1.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范 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3.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 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

6.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7.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

8.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9. 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10. 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

11.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2.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13.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4.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5.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语文出版社,1983

16. 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17. 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8. 张 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的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

21.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

22.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

23. 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4. 李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5. 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6. 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7. 孙德金主编,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8. 孙德金主编,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9.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30.陈昌来编,《应用语言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

31.何自然,冉永平编著,《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2.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3. Lappin, S. ed., 1998.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当代语义理论指南),487-507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1

34. Levinson, S. 1983. Pragmatics(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

35. Saeed, John I. 1997. Semantics(语义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0

语言学必读书目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著,商务印书馆,1980

《语言论》,布龙菲尔德著,商务印书馆,1990

《现代语言学教程》,(上下)霍凯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987

《句法结构》,乔姆斯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乔姆斯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语言学说史》,康德拉绍夫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编著,商务印书馆,1981

《西方现代语言哲学》,周忠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语义学》,利奇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语义学》,徐烈炯著,语文出版社,1995

《生成语法理论》,徐烈炯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心理语言学》,桂诗春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当代社会语言学》,徐大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文化语言学》,(增订本)邢福义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计算语言学概论》,俞士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

《语料库语言学》,黄昌宁、李涓子编著,商务印书馆,2002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

《语言教学分析》,麦基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语言学中的逻辑》,奥尔伍德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语言逻辑分析(语言学家关注的一切逻辑问题)》,麦考莱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89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陈保亚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等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语法学史稿》,龚千炎著,语文出版社,1987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汉语语法学》,邢福义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2

北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 商务印书馆

语法研究入门 马庆株(编)

吕叔湘(1984)《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1959)《语言问题》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5

赵元任(1968)《汉语口语语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 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 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90)《语法丛稿》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林焘、王理嘉(1992)《语音学教程》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1991)《音系学基础》北京 语文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符淮青(1996)《词义的分析与描写》北京 语文出版社

刘叔新(1990)《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1993)《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1993)《现代汉语汉语句法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1994)《陆俭明自选集》郑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

陆俭明(2003)《陆俭明选集》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 马真(1999)《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本)》北京 语文出版社

沈阳(1994)《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2000,主编)《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 语文出版社

沈阳 郑定欧(1995,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沈阳 何元建 顾阳(2000)《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出版社 袁毓林(1998)《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袁毓林(1998)《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毓林 郭锐(1998,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2)》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2000)《面向中文信息处理方向的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伯江 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烈炯(1988)《生成语法理论》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徐烈炯(1990/1995)《语义学》北京 语文出版社

徐杰 (2001)《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邓思颖(2003)《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石定栩(2002)《乔姆斯基的形式语法》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宋国明(1997)《句法理论概要》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龚千炎(1987)《中国语法学史稿》北京 语文出版社

邵敬敏(1990)《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保亚(199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古代汉语 郭锡良 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词汇纲要 蒋绍愚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 中华书局

说文解字 许慎 中华书局

汉语史稿 王力 中华书局

音韵通讲 耿振生 河北教育出版社

音韵学教程 唐作藩 北大出版社

现代汉语 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 商务出版社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 陆俭明

词汇的分析与描写 符淮青 语文出版社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符淮青

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 贺阳、沈阳 语文出版社

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陈保亚 山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语言学教程 [美]霍凯特 北大出版社

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 商务印书馆 汉语方言概括 袁家骅 语文出版社 汉语方言导论 游汝杰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音学教程 林焘、王理嘉 北京大学出版社 音系学基础 王理嘉

文字学纲要 苏培成

简明汉语史 向熹 高等教育出版社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詹伯慧 湖北教育出版社

172 评论

相关问答

  • 汉字汉语研究杂志社论文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摘要: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是一种具备文化学、哲学、美学意义的符号体系。在汉字教育中,如果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蕴涵,对

    罗夕夕197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英语和汉语教学对比研究英文论文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特征往往反映着不同地域、民族的思维习惯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

    小优雅08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汉语辞格研究论文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

    多多吃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古汉语研究论文

    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而现在语法界对词的转换的处理方法不统一。例如:在“(诸葛)亮身率军攻祁山”句中,“军”充当宾

    乐趣小鱼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英汉主语的比较和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M]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飞天舞8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