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5

喊我11就很好
首页 > 学术论文 >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lueberry317

已采纳

耐药机制主要有:1. 产生钝化酶,2.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3.主动外排机制;4.药物渗透障碍—生物膜。预防原则:1.合理使用抗生素;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3.加强药政管理;4.研制新的抗菌药物;5.破坏耐药基因

323 评论

紫霞大官人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

1、产生灭活酶:细菌产生灭活的抗菌药物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是耐药性产生的最重要机制之一,使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坏而失去抗菌作用。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由于改变了细胞内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位的靶蛋白,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使抗生素不能与其结合,导致抗菌的失败。

预防原则:

1、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卫生主管部门通过建立检测、制定规章制度、完善抗菌药物的技术规范、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建立部际合作机制等举措,使得医务人员整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有所提高,细菌耐药情况有所缓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2、实地措施预防:

对于携带多重耐药菌的患者,住院期间首选单间隔离,对于没有条件单间隔离的,要实行区域性隔离,并在患者床头卡和腕带上,贴上蓝色的接触隔离标识。

扩展资料:

在卫生主管部门和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遏制细菌耐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从使用量看,与2010年相比,2015年住院病人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了28个百分点,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降低了10个百分点,住院平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降低了44%。

从生产和使用看,抗感染类原料药产量占治疗类原料药的比重,从2011年的25%下降到2015年的15%。目前,在中国检出率比较高的主要是13种耐药菌,其中,有7种检出率下降,4种相对稳定,只有两种略有上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菌耐药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遏制细菌耐药任重道远

231 评论

爱谁是谁007

A.增加代谢拮抗物B.产生灭活酶C.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D.改变药物作用的靶部位E.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220 评论

只爱小火锅

不好意思啊。 分子生物学就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生命过程。 应该就是生物产生的物质的角度吧,我也不太清楚了细菌耐药性 1.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细菌耐药性是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天然抗生素是细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用于抵御其他微生物,保护自身安全的化学物质。人类将细菌产生的这种物质制成抗菌药物用于杀灭感染的微生物,微生物接触到抗菌药,也会通过改变代谢途径或制造出相应的灭活物质抵抗抗菌药物。 2.耐药性的种类 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和获得性耐药(acguired resistance)。固有耐药性又称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肠道G-杆菌对青霉素天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获得性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细菌的获得性耐药可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也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个染色体而代代相传,成为固有耐药。 3.耐药的机制 产生灭活酶:细菌产生灭活的抗菌药物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是耐药性产生的最重要机制之一,使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坏而失去抗菌作用。这些灭活酶可由质粒和染色体基因表达。β-内酰胺酶: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使β-内酰胺环裂解而使该抗生素丧失抗菌作用。β-内酰胺酶的类型随着新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迅速增长,详细机制见β-内酰胺类抗生素章。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细菌在接触到氨基苷类抗生素后产生钝化酶使后者失去抗菌作用,常见的氨基苷类钝化酶有乙酰化酶、腺苷化酶和磷酸化酶,这些酶的基因经质粒介导合成,可以将乙酰基、腺苷酰基和磷酰基连接到氨基苷类的氨基或羟基上,是氨基甘类的结构改变而失去抗菌活性;其他酶类:细菌可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灭活氯霉素;产生酯酶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金黄色葡糖球菌产生核苷转移酶灭活林可霉素。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由于改变了细胞内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位的靶蛋白,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使抗生素不能与其结合,导致抗菌的失败。如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高度耐药就是通过此机制产生的;细菌与抗生素接触之后产生一种新的原来敏感菌没有的靶蛋白,使抗生素不能与新的靶蛋白结合,产生高度耐药。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比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组成多个青霉素结合蛋白2a(PBP2a);靶蛋白数量的增加,即使药物存在时仍有足够量的靶蛋白可以维持细菌的正常功能和形态,导致细菌继续生长、繁殖,从而对抗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如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是既产生β-内酰胺酶又增加青霉素结合蛋白的量,同时降低青霉素结合与抗生素的亲和力,形成多重耐药机制。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很多光谱抗菌药都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作用很弱,主要是抗菌药物不能进入铜绿假单胞菌菌体内,故产生天然耐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可以通过改变通道蛋白(porin)性质和数量来降低细菌的膜通透性而产生获得性耐药性。正常情况下细菌外膜的通道蛋白以OmpF和OmpC组成非特异性跨膜通道,允许抗生素等药物分子进入菌体,当细菌多次接触抗生素后,菌株发生突变,产生OmpF蛋白的结构基因失活而发生障碍,引起OmpF通道蛋白丢失,导致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药物进入菌体内减少。在铜绿假单胞菌还存在特异的OprD蛋白通道,该通道晕粗亚胺培南通过进入菌体,而当该蛋白通道丢失时,同样产生特异性耐药。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某些细菌能将金土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主动流出系统(active efflux system)。由于这种主动流出系统的存在及它对抗菌药物选择性的特点,使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曲杆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产生多重耐药。细菌的流出系统由蛋白质组成,主要为膜蛋白。这些蛋白质来源于4个家族:①ABC家族(ATP-binding cassettes transporters);②MF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③RND家族(resistance-nodulation-division family);④SMR家族(staphylococcal mulitdrug resistance family)。流出系统有三个蛋白组成,即转运子(efflux transporter)、附加蛋白(accessory protein)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channel ),三者缺一不可,又称三联外排系统。外膜蛋白类似于通道蛋白,位于外膜(G-菌)或细胞壁(G+菌),是药物被泵出细胞的外膜通道。附加蛋白位于转运子与外膜蛋白之间,起桥梁作用,转运子位于胞浆膜,它起着泵的作用。

347 评论

吸管狂魔

因为细菌的传代时间很短,几小时甚至更短就可进行一次传代,也就是复制一次。(这就像PCR一样,复制的新生链不能保证完全和模板序列一样,这涉及保真性的问题。)这就为它突变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加入某种药物后,由于细菌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传代一次,这样就有很多突变,如果某种突变正好能够耐受这种药物,它就活了下来并大量繁殖。而其他不耐药的就死掉,这样最后就只剩耐药的了。(达尔文进化论)扩展阅读:细菌在生物界几乎是传代时间最短的生物了。人传代时间最短的细胞是胃(每2个星期便会更新一次),而神经细胞可活几十年,所以神经细胞破坏了也不易修复,因为它的细胞周期太长了。

150 评论

相关问答

  • 泥炭土壤细菌的研究现状论文

    meiyou

    魅丽无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细菌感染的最新数据研究论文

    临床样本检测如果有问题会被查,没有问题当然就不会被查了。在几分钟内快速检测出致病菌是控制传染病的关键。然而,由于临床样品中病原菌的基质复杂,且真实样品中细菌丰度

    Sophie小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关于大肠杆菌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2、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研究进展3、山东省鸡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4、大肠杆菌m

    多收了三五斗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细菌的耐药性检测论文

    滥用抗生素的危险最主要是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数据表明,有越来越多的细菌耐药,且耐药力在不断提高。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霉素一次剂量只是2万~3万单位,现在需用几

    激动的小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论文

    耐药机制主要有:1. 产生钝化酶,2.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3.主动外排机制;4.药物渗透障碍—生物膜。预防原则:1.合理使用抗生素;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喊我11就很好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