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怡FANG
如今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普遍较强.过去那种事无巨细的口传心授,已不能满足中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如果一味地把他们当作“填鸭”,生硬的灌输知识,肯定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古语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假设我们教师能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发挥其自身音乐潜能,结果会怎样呢?我从事了十二年的音乐教学工作,深深地感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并启发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首要位置,师生互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即: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做. 一、音乐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据新理念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我在教学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诱导并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请他们参与课堂设计,提供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 现在的音乐教材更富时代感,而审美教育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弘扬民族艺术,喜爱世界的多元音乐,培养学生向上的健全人格,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教学中,音乐教师除了基本的吹、拉、弹、唱外,如果没有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没有与学生随时沟通的语言技能,又怎么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一)充分发挥学生能力,大胆地把“权利”下放; 在备课时,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任务,让大家献计献策.结果常常让我眼前一亮:我的学生真行啊! 如在十六册第四单元《壮乡情》第一课时的教学准备中,我调动全体学生搜集有关壮族的各类资料,鼓励学生用信息技术寻找所需的内容,互相交流.上课时,我“穿针引线”地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战果,大家非常兴奋,积极发言.还有的同学自发分成小组,演唱壮族歌曲,一些同学即兴闻歌打节奏.大家的精心准备让我欣喜.我请学生再次唱奏,随着音乐,我跳起壮族舞.学生喝彩之余,也愿意参与进来,为我随后的课堂教学成功导入,吸引了他们的视线.第二课时我趁热打铁,教了学生几个壮族的基本动作让学生自发分组,进行艺术实践.表演交流时,对同学有创意的一些动作,我立刻提出表扬,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创作和学习.这样,几个文艺骨干和我一起,使课堂内容在课外得到了延伸,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以壮族歌舞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艺术,也悄悄地在学生心里生根,为他们以后学习其他民族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鼓励、启发学生合理的音乐想象.由于音乐具有语言无法概括的模糊性,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丰富联想.而联想是创造力的基础,又可以在音乐实践中提高.因此,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有音乐创造的空间,能自由运用多种方法创新并发现自我. 在欣赏十五册二胡曲《赛马》时,我没有告诉学生曲目名称,而是让大家边聆听,便联想音乐情境,为曲子命名.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投入音乐中认真思索,并兴奋地小声讨论.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让我惊叹不已.乐曲名字竟然有七八个:《狂奔》、《盛大的节日》、《骏马奔腾》、《那达慕欢歌》……看到他们在音乐实践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很欣慰.这时,一个平常特别淘气的男孩子刘云大声说:“过河!”,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一愣,赶忙用目光制止大家的哄笑.看他有些尴尬又有些不服气,我真诚、和蔼的请他阐明理由.他理直气壮,觉的曲中表现了河水翻腾,小马过河时的欢快情景.我立即肯定了他的新奇想象.看着大家疑惑的目光,我笑着解释:音乐带给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具有千篇一律的感受,只要我们都能为乐中表达的真善美所吸引,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喜爱这个作品,就可以了.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我发现刘云表现的更积极了,并带动了其他后进生学习.我觉得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受表扬能激发人的上进心.所以,我从不吝惜自己的表扬,尤其是对后进生.学生有了点滴进步,我立刻及时表扬,使他们深深知道,老师一直关注他们,没有歧视他们.千万不要让学生暂时的“不对”、“不好”影响了他们终生学习音乐的愿望. 二、以情激情,适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教师应该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靠空洞的说教,也不是靠教师生硬的灌输.教师科学、技巧的诱导,适当渗透,往往会收到好效果. 在音乐课上,我尽可能的融入现代音乐气息,抓住学生审美心理,适时进行音乐情趣的培养.在民歌、民乐及相关教学中,我用多样的电教手段、优美的范唱、生动的讲解来滋润和打动学生心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越来越注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只要教师注意“以情激情”,就必定能引发他们的积极性,配合教师学习.这样,课堂上就会形成活跃、互动、民主的良好氛围,也就达到好的效果.而最直接、有效引发学生情感的关键,还取决于教师教学的科学性、技巧性和多样性,以及基本功水平的高低. (一)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充满热情,用心去感染学生; 教师要以音乐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及旋律美、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及结构美,来净化学生的心灵,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从心灵深处培养学生向上的健全人格. 如教唱第十三册《青春舞曲》时,我先引导学生交流新疆维吾尔族的相关信息.接着,我请他们欣赏一段新疆优美景色的音像资料,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而我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玛依拉》,使学生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有“我要学”的兴趣.在教唱歌曲时,我启发学生用竞赛的形式识谱学歌.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歌也学会了.教学效果自然更好.处理歌曲时,我请他们分组讨论,找到最佳的演唱方式.讨论中,学生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此时,我优美的范唱,又会使学生比较出他们演唱中的不足,用更准确的歌声表达出情感,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结束教学时,我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与作品有了情感共鸣.用这种形式,学生乐于接受,也会更感兴趣.在无形中,学生提高了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歌曲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最终体验音乐中的美进而表现歌曲.而学生是否把握了作品的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在关键处点到为止,让学生心领神会; 教师的语言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想说的话让学生用心去领悟.在第十五册《内蒙草原》教学时,学生掌握了歌曲基本旋律后,我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蒙歌是在广阔草原上放牧时唱的,久而久之形成了悠远的“长调”,被誉为蒙古文化的“活化石”.2005年,中、蒙两国为此申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认可.我们也会为此骄傲,对吧!“ 学生一听,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不需要我再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如何热爱少数民族艺术,一切尽在不言中.紧接着的歌曲二度创作,学生也就有了兴趣,形成师生互动,效果非常好.三、增强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在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我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将音乐艺术的美传达给学生.我觉得教师的范奏、范唱、范舞,往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教师更有亲和力.这是名家、名奏所不可代替的.如果学唱歌曲前,总让学生观赏歌唱家的演唱;吹奏乐曲前总聆听名家演奏,那么音乐教师就变成了放映员,又怎能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呢?所以,我能自己示范的就不依赖多媒体,尽量让学生听到我的范唱或范奏,避免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欣赏课.学生和我一起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愉悦. (一)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想激活课堂,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亲身获得审美体验,能够享受到音乐的审美愉悦.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致.在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我不包办代替,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把简单有趣的活动留给后进生,将其作为使学生走进音乐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在活动中,同学们会增强自信心,继而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时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如教唱第十五册《红河谷》一歌时,我发动学生用讨论法得出:歌曲情绪是徐缓地、悠扬地.我故意用欢快地声音演唱歌曲,学生迫不及待的争相发言,“您唱的不对!不对……”我适时提问:“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演唱呢?”同学们会异口同声的重复刚才讨论的结果:歌曲应该用徐缓、悠扬的声音表现.这时候再让大家演唱歌曲,既能使他们加深印象,又激活了课堂,效果也会更好.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器,是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有利保障.教师适时的幽默言语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解除学生的疲劳,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同时,教师幽默诙谐的言语,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避免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语言简练,少而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是打动人心的语言艺术,教师是通过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的,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 上音乐欣赏课少不了要介绍一些曲作者.恰当的介绍能把学生顺利地引入音乐欣赏的艺术情境之中.我会注意对象,取舍得当.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实际(包括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取舍作曲者相关知识.这样,学生易接受,教师也易于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最忌面面俱到,无所不及.这样做不仅占用了大量授课肘间,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乐曲的兴趣.因此,介绍曲作者应有所侧重,即从有利于学生学习、赏析乐曲出发,介绍曲作者的生活、创作、风格等情况,做到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新颖的角度;既重点突出,又注意到了内容深度的挖掘,从而为学生赏析、理解乐曲打下基础.例如赏析肖邦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时,我让大家先欣赏了他的钢琴独奏《夜曲》.我抓住一个重点,从夜曲的体裁入手,让学生懂得夜曲多指钢琴小曲,通常有宁静、沉思的抒情特色,浪漫气息浓厚;然后再重点让学生了解,肖邦虽然一生苦多于乐,但他生性纯真、浪漫,能够在痛苦的体验中创作出高雅、快乐的音乐作品.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肖邦的人品和作品.在欣赏他的《如歌的行板》,学生就会找到相同的旋律,发现二者的共同点.为第二课时的歌曲《夜曲》学唱也打下伏笔. (三)细微之处细致处理. 教学上大的方面注意到了,细节也同样不容忽视,教师要注意到歌曲的每个要素.如:音乐作品中演唱记号的处理、情绪把握、地区风格表现……二度创作不成功,也不能使学生很好的表现歌曲.这时,为了加深同学们印象,我往往正话反说,或用白声范唱,或用相反的表情范唱,让学生自己对比,讨论出好的歌曲表现方式.学生在处理情绪时,注意到这些细节,歌中的美也就表现出来了.学生在实践中知道了这样的歌是美的,提高了自身的审美修养,那么,再遇到无意义的某些流行歌曲,就能用自己健康的审美标准自觉抵制. 四、今后的设想: 通过课堂内外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同学们唱歌比以前多了激情;生活中用音乐滋润了友情;对音乐也有了更深的感情……我觉得大家对音乐有了更多的兴趣和喜爱,提高了审美标准和能力.今后,我在课堂内外,将继续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谈到这儿,我想说:老师们,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让我们逐渐放开他们的手,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发挥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大步地奔向美好的未来吧!
一梦三只鸭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本身是美的化身,代表着美好的祝愿、向上的精神以及对美的描述和传达,不同风格的音乐能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使欣赏者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及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根本,它特点显著、风格迥异,可称之为我国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概念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的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它既包括汉族音乐和少数民族的音乐,也包括民间音乐和专业创作的音乐,同时也涵盖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狭义来讲,中国民族音乐可分为五大类别,即: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就产生了歌舞。我们的祖先在捕捉到猎物后,手舞足蹈的庆祝,这就是最原始的歌舞。在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这一时期内,民族音乐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正处于于国家政治动荡时期,由于人民的迁移,所以带来了少数民族的音乐以及外国音乐,这就使中国的传统音乐加入了很多外来的因素,包括乐器、乐曲及音乐理论等。辽、宋、金、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所以音乐文化基本定型,这一时期的代表音乐形式就是戏曲艺术。建国以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突飞猛进,随着革命的胜利以及农业的开展,出现了大量的民族乐曲,如《扬鞭催马运粮忙》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剔除了民族音乐的一些旧观念,融入了西洋乐曲中新的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三、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音乐基本上采取五声调式或七声调式,并且基本上都是单旋律的,很少运用和声,所以唱起来朗朗上口。在创作上,大多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体现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流传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
1.中国民族音乐的即兴性
即兴性是中国民族音乐最常见的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之一。比如阿炳的《二泉映月》,阿炳当时双目失明,靠在街边乞讨为生,这首作品正是他在乞讨时即兴演奏的作品,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体现。又比如刘天华的二胡曲《良宵》,当时几位音乐家在除夕夜前夕相聚,刘天华顿时产生灵感,一气呵成而创作的。可见,即兴性对于中国民族音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创作手法。
2.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主要是劳动人民根据生活和成产劳动的口头创作,主要以口头形式进行传播。比如号子,人们在劳动中,为了统一步伐、排忧解闷等,口头创作了这类歌曲,号子起到了指挥动作、协调动作的作用,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大大增加了劳动热情,也提高了劳动效率。经过历代的口传心授,也经过了无数人的加工和改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这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3.中国民族音乐所表现的乡土性
中国民族音乐表现出很强的乡土性,虽然同属中国,但各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语言等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音乐有很强的民族乡土性。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特色,常表现在调式、节奏、节拍上。比如新疆音乐,新疆被称之为“歌舞之乡”,所以它的音乐带有很强的律动,在切分音符的节奏下,加之手鼓、冬不拉这些特色的乐器,一起展现了新疆音乐的特点,使人们眼前一亮,仿佛到达了新疆那篇迷人的国土。又比如 *** 音乐 *** 昂扬、奔放粗犷。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具有强烈的乡土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4.中国民族音乐在流传中的变异性
前面提到了民族音乐的即兴性和乡土性等特点,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使民族音乐在流传中具有一定的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地域性变异。一支民间曲调在异地流传时,会因唱词方音的变化而导致旋律的变化,也会因各地人们性格特征的不同而发生曲调情绪上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体裁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变异。有些民间小调吸收了说唱音乐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叙述故事、展开情节的表现能力。
比如歌曲《绣荷包》,流行与全国多个地区。流传于四川的《绣荷包》表现了很强的四川音乐特色, *** 味很强烈;流传于陕北的《绣荷包》则带着些许伤感,但旋律优美动人;还有流传于云南的《绣荷包》旋律流畅抒情,像云南优美如画的风景。又比如歌曲《茉莉花》也是全国各地都流行的民歌,但却有很多的变体,有些是同曲异名,还有些是同名异曲。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在流传中变异性的特点。
除了以上四个特点以外,中国民族音乐还具有人民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广大人民在创作中把对生活的喜怒哀乐都通过民族音乐体现出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所以具有人民性的特点,听众是最多最广泛的。其功能性也是最强的,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在劳动中、茶余饭后、节日庆典中,都有着不同的作用。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体现了炎黄子孙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奇葩。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及特点,可以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同时也为弘扬和继承中国音乐文化做出微薄的贡献。
>>>下页带来更多的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在实践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学论文写作的内容,欢迎大家阅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
关于毕业论文选题,一般学校是会分配题目到院里,再由院里分给各个导师,导师再分给学生:也有直接院里的题目分给导师再到学生。这样的弊端会有些耽误时间,特别出现有些不
传播学抖音短视频成功原因与问题探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一篇什么样的
先命名题目,然后根据题目去定范围,然后依照这些范围去找资料,然后举例,论据,论证,最后加上自己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