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骨头骨头
[编辑本段]简介 作者: 赵丽宏,是一位男青年散文家、当代作家,民进成员。1951年出生,汉族,是上海市崇明县人。 背景: 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与县机关工作人员。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1987年,赵丽宏应聘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作品散文《望月》被列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4课。 著有散文集《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斯在海边》、《学步》,《爱在人间》、《诗魂》、《赵丽宏散文选》、《岛人笔记》、《人生韵味》,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报告文学集《心画》、《鸟痴》,散文《望月》等。散文《为你打开一扇门》被列入苏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八十年代初,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赵丽宏以《诗魂》为题写了一篇散文,讲述他和《普希金抒情诗选集》的故事,表达他对诗人的怀念和对那个灰暗时代的复杂感情。前苏联的汉学家、莫斯科出版社总编辑别仁将这篇散文翻译成俄文介绍给俄罗斯的读者。《学步》被编写在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八单元中。他的散文集《诗魂》出版后,荣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组诗《中国,我亲爱的祖国》被谱成交响曲合唱,也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散文《山雨》被编写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 赵丽宏:书是永远的朋友 按常理说,专业作家是以写作为生的。然而,先后著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种文学专著四十余部,作品曾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各种文学大奖的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却一直觉得对自己而言,“写作还是业余的”。他说:“要说我有什么专业,只有读书”。在新近出版的《赵丽宏读书随笔》一书的自序中,赵丽宏又一次表白“最大的实惠和快乐就是读书。” 出生于上海的赵丽宏,从小就是个“书虫”,读书从来不管时间场合,“只要拿起一本有意思的书,就能沉醉其中,忘了一切。”赵丽宏往往是走路读,吃饭读,睡觉读,上厕所也读。从《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再到《唐诗三百首》、《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和《红楼梦》``````赵丽宏总觉得“这些书要比课本上学的历史有趣得多”,常常读得入迷了,大人的一声叫喊才把他从痴梦中惊醒。 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赵丽宏开始接触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无论什么书,他拿到就读,平时除了读鲁迅,读茅盾,读巴金,读冰心,他还把上高中的姐姐从图书馆里借回家的一些外国文学名著,都读了一遍,如《安娜·卡列尼娜》、《唐·吉诃德》和《复活》、《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以及《基督山恩仇记》、《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特别是赵丽宏在上海旧书店里淘得的一套平明出版社出版的新诗丛,更令他兴奋不已。这一套新诗丛都是普希金的诗歌,译者是查良铮,出版于1955年。它们成了赵丽宏中学时代最喜爱的书。可以说,赵丽宏后来写诗,和当初读这几本诗集有很大的关系。这几本书,赵丽宏十分珍惜,为减少磨损,他就用透明的纸很仔细地将封面包起来,但它们还是被赵丽宏翻得很旧。赵丽宏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我读得多而杂,读得囫囵吞枣,读得没有章法,然而就是靠着这样的阅读,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我深深地爱上了文学。” 中学毕业后,赵丽宏离开上海市区去崇明岛“插队落户”,简单的行囊里寥寥几本印刷品中,有一本《野草》。现实中,很多小说往往读第一遍时觉得新鲜,看第二遍便觉无味。《野草》这样的书却可以让赵丽宏“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因为读这样的书“可以让你反复回味,时时能品出新的韵味来。”当时,赵丽宏就想,“倘若鲁迅先生没有那厚厚的十几本著作,只有一本薄薄的《野草》,他同样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在农村“插队落户”的漫长岁月中,赵丽宏“曾感到过孤苦无援,前途渺茫。”可就是那些和赵丽宏朝夕相处的书,使他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在一盏飘忽不定的油灯下,是书伴他“度过了许多温馨而愉快的时光”,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也是书“帮助他选定了人生目标”。 1977年恢复高考,赵丽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可供赵丽宏选择的好书就像‘春天的花草一样,多得叫人眼花缭乱”。一九八一年赵丽宏毕业后到《萌芽》工作。那时,赵丽宏住在浦东,每天坐公共汽车经过黄浦江隧道,要花很长的时间到市区上班。由于“在车上的时间是特别难熬”,赵丽宏每天手握一本好书,便把难熬的时光化为愉快的瞬间。在公共汽车上,赵丽宏总能聚精会神地读书,任何噪声都不能干扰他的情绪,即使有人挤他,有人推他,他都木然无知,因为他正“躲进书里作一次愉快的旅行”。 著有散文集《生命草》、《爱在人间》、《玛雅之谜》、《岛人笔记》、《赵丽宏散文选》、《艺品》、《人生韵味》、《喧嚣与宁静》、《死之余响》、《在岁月的荒滩上》、《读书是永远的》、《唯美之舞》、《日晷之影》,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沧桑之城》,报告文学集《心画》等六十余种著作,有四卷本《赵丽宏自选集》行世。作品曾数十次在海内外获奖,散文集《诗魂》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不少散文作品被选入全国各地和香港、新加坡和加拿大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语文课本,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其中,《山雨》等文就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编辑本段]学步 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母亲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在这之前,你还整日躺在摇篮里,只会挥舞小手,将明亮的大眼睛转来转去,有时偶尔能扶着床沿站立起来,但时间很短,你的腿脚还没有劲,无法支撑你小小的身躯。那天你被几把椅子包围着,坐在沙发前摆弄积木,我们到厨房里拿东西,你母亲偶尔一回头,突然惊喜的大叫:“哎呀,小凡走路了!”我随声回顾,也大吃一惊:你竟然推开包围着你的任何东西,自己走到门口!我们看到你时,你正站在房门口,脸上是又兴奋又紧张的表情。看见我们注意你时,你咧开嘴笑了。你似乎也为自己能走路而惊奇呢。 从沙发到房门口不过四五步路,这几步路对你可是意义不凡,是你人生旅途上最初的独立行走的路。我们都没有看见你如何摇摇晃晃走过来,但你的的确确是靠自己走过来了。当你母亲冲过去一把将你抱起来时,你却挣扎着拼命要下地。你已经尝到了走路的滋味,这滋味此刻胜过你世界里已知的一切,靠自己两条腿走路,就能找到爸爸妈妈,就能达到你想要到达的地方,那是多么奇妙多么美好的事情! 从那时起,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只要有机会,你就要甩开我的手摇摇晃晃走你的路。你在床上走,在屋里走,在马路上走,在草地上走;你走着去寻找玩具,走着去阳台上欣赏街景,走着去追赶比你大的孩子们…… 儿子,你从来不会想到,在你学步的路上,处处潜伏着危险呢。在屋里,桌角、椅背、床架、门,都可能成为凶器将你碰痛。当你踉踉跄跄在房里东寻西探时,不是碰到桌角上,就是碰翻椅子砸痛脚,真是防不胜防。已经数不清你多少次摔倒,数不清你头上曾被撞出多少个乌青和肿块,每次你都哭叫两声,然后脸上挂着泪珠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摔跤摔不冷你渴望学步的热情。在室外,你更是跃跃欲试,两条小腿像一对小鼓槌,毫无节奏的擂着各样的地面。你似乎对平坦的路不感兴趣,哪里高低不平,哪里杂草丛生,哪里有水洼泥泞,你就爱往哪里走。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这是不是人类的天性?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呀,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你开始摔倒在地的时候,总是爬在地上瞪大眼睛望我们,你觉得有点委屈,但很快习惯了,并且学会了一骨碌爬起来,再不把摔跤当回事。那次你沿着路边的一个花坛奔跑,脚下被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我们在你身后眼看着你一头撞到花坛边的铁栏杆上,心如刀绞,却无法救你——铁栏杆犹如一柄柄出鞘的剑指着天空!你爬在地上,沉默了片刻,才放声哭起来。我奔过去把你抱在怀中,不忍看你的伤口,我担心你的眼睛!好险呀!铁栏杆撞在你的额头正中,戳出一道又长又深的口子,血沿着你的脸颊往下流…… 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退的疤痕,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的走,脚踏实地的走。[编辑本段]山雨 来得突然——跟着那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轻轻悄悄地来了。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雨改变了山林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远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继续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叮——冬——叮——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编辑本段]顶碗少年 有些偶然遇到的小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二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少年沉着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一些女观众,索性捂住了眼睛……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这位顶碗少年,当时年龄和我相仿。我想。他想在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相信他不会再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退却。我相信,他是一个强者。[编辑本段]光明的心曲 傍晚,最后一抹斜阳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在我写字桌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暗下来,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着…… 无意中见到的新鲜形象,总是会引起我的遐想,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辉,我发愣了,总觉得他们像什么,像什么呢? 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一双小姑娘的眼睛,一双暗淡的眼睛,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到林荫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 啊,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在浓浓的绿荫深处照射 ,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衫裙在晚风里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头顶上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优美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一口冷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阴翳--啊,竟是一个盲姑娘! 我站住了,心头一阵震颤,这样美妙,这样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从一个盲姑娘的口中唱出? "……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 歌声依然飘来,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她两手合抱成一个拳头,紧紧地贴着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飘着阳光的地方。那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的地方……从她的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地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决不是虚幻的,这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足是不会黯然无光的。 墙上的夕辉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响起来.[编辑本段]光 阴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粲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 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 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就决不会因此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因为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目录 《似水流年》 《岁月的目光》 《时间断想》 《冬的期盼》 《秋兴》 《遥远的乡音》 《小鸟,你飞向何方》 《荒滩上的诗意》 《秋风》 《年轮》 无言的回旋 美丽心情 独轮车 宁静 光明的心曲 梦游 生命是曲折的 人为什么高贵 读书是永远的 人生的美妙境界 战马蜂 挥手 遇鬼记 文学,有一颗年轻的心 莫扎特的造访 别了,钢琴 黑眸子 别样风物 秋天的树 冰霜花 咬人草 孔雀翎 土地啊 为石头流泪 汉陶马头 绣眼和芙蓉 哀驴 我和旅途中的一条小狗 纺织娘 说绍兴路 如歌行板 海的雕塑 夜海奇观 邂逅富士山 特奥蒂瓦坎之夜 基辅情景 白夜 巴比亚厄 丝绸之路上的奇遇 雨中五泄 山有魂魄八面观 天上的花,湖里的梦 黄河之水 编后记 为你打开一扇门
ni入戏太深
2019年1月5号星期六下午,这天虽然是24个节气的小寒,天气却不冷,成都冬天少有的太阳照在身上感到暖暖的。按《行脚成都》编辑朱晓剑老师的通知,在桃蹊书院举行《行脚成都》作者、读者、新春茶话会。我己是第二次到这里参加活动了,不到两点就轻车熟路的来到书院的三楼。唐劳绮、葛加林、王耀川、岳开贵、张浩明、莲子及一些不认识的老师己早早地来到了会议室。与熟悉的老师打了招呼后正准备坐下,听到有老师在说:怎么没有水呢?我才细细的看了下,桌面上茶杯和茶叶到是有的,开水瓶却没有。这些年纪大的老师们都是离不开喝水的。因上次来过,知道书院的情况,我急忙的下到一楼,吧台边,两个年轻的女孩一边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一边忙着烧水。我向她们说明情况后,她两将刚烧开的水给了我两瓶,并说到:我们这里也是等着要开水。我知道这个书院也是真的不容易,整个一楼完全是免费向市民开放,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而老板还得请工作人员等等。因我家有开实体书店的亲戚,我深深的体会开实体书店的不容易。两瓶水拿上楼,很快就没有了。又下去换开水瓶,水还没开,我站在那里打量了一下书店,宽敞明亮的书店里,各种图书分类整齐地排放在书架上,高、低合适的桌、椅坐满了不同年龄的读者。有的安静的在看书,有的一边看书,一边记着笔记,有的指着书上的某一页与同伴低声地交谈着。我望着眼前的景像,心想:住在这一带的居民真的好福气!有这么好的一个环境可以看书、查找资料。在这寸土寸金,时间就是金钱的商品社会,怡福路社区与毛边书局的老板所做的这件事真的是功德无量。当我再次把水拿上三楼会议室时,又来了很多不认识的人,他们大概把我当作是工作人员了吧,指着自己的位置说:“给我这里来杯茶吧”。我心里也暗暗地好笑,为了我们这个《行脚成都》“大家庭”,我索性就当一次“工作人员”吧!两点半,会议开始。如上次的活动一样,成都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喻峰担纲活动主持,成华区电视台也来到现场对此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成都晚报》副刊首席编辑李杨、《晚霞报》编辑、四川省散文学会副长何一东老师各自介绍了他们负责编辑的报纸副刊的当下架构及关于成都稿件的撰写等系列话题。成华区文化馆馆长、《沙河风》主编蒋松谷老师介绍了成华区文化刊物《沙河风》的情况,金牛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上风》杂志编辑王大可老师,在会上介绍了金牛区作协的每月十五的文学活动,同时,介绍了《上风》杂志,这是紧扣金牛区发展的一本人文刊物。《成都晚报》副刊年轻编辑杜均老师介绍了《成都晚报》的发展情况。摄影家葛加林老师也在活动现场讲了话,这位从事摄影工作多年的老人,去年以80岁的高龄登上了珠峰,刷新了成都人登珠峰的记录,是一位值得受人尊敬、佩服的老人。何定镛老师是成都的媒体专家,同时也是优秀的作家,在会上,他讲述了做媒体、写作的故事。媒体人、作家郑光福老师在活动中谈到了文史写作,不能仅凭经验、资料写作,更要脚踏实地地走访,这样才能取得一手素材。成都手机摄影达人冯晖老师虽然脚因打球受伤,但他持着拐杖也来到现场教大家如何进行手机摄影。在《行脚成都》上投稿,除了精彩动人的文字外,再加入技术高超的照片,那将是多么完美的一篇文章啊!诗人、书法家李兴辉老师在会上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谈到了文史不分家,对如何撰写好《行脚成都》文章进行了阐释。在会议下来后的交谈中我才知道李兴辉老师曾经也是住在少城长顺下街竹叶巷的人,我们彼此一摆起长顺街的人、物、和一些店铺都是那样的熟悉和了解,又钩起了我的长顺街情结。尔后的自由发言、交流更是让活动气氛充满了掌声和笑声。全体人员下楼到书院大门合了影后,回到三楼自由交流。我坐在崔显昌老师旁边,这位80岁的前《龙门阵》杂志的老编辑,用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从住家的天府新区来到这里,虚心的听着各位老师的讲话,不时给以讲话人真诚的鼓掌。并给我指出写本土文化文章的要点,他说:“写本土文化的文章,要注意加一些地方用语,这样文章看起来更有本土风味和活力。并且说到:“等我学会了往平台发文章的操作,争取也给《行脚成都》作点贡献,这么久了,光“坐席”,不“上菜”,实在不好意思。”崔老师真诚的指教让我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与热心地爱在《行脚成都》文章后面留言的网名“萧老九”萧老师的认识也颇有意思,我在《行脚成都》的留言上看到萧老师报了名要来,想拜访下这位与我曾经都住在少城、并且热心地给我文章留言的老师,我问王耀川老师知不知道萧老久老师来了没有?他指着我对面的一个老大姐说:就是她,而我还一直拿眼睛在男同胞人群里找,总以为萧老九应该是一个男老师。这时萧老师也知道我就是爱写长顺街文章的那人,走向前来拉住我的手,我们就这样认识了,她说就是想来认识我一下,也在寻找我。我们坐在一起,就像与李兴辉老师一样,都曾经生活在少城,都有很多共同语言,聊得很开心,用萧老师的话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参加这个活动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感谢朱晓剑老师创建了这个《行脚成都》公众号,是它让我们这些喜欢这座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内涵城市,的老成都人、新成都人都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同时,希望在新的一年,《行脚成都》越办越好,将有更多的老成都人、新成都人都积极地参与到《行脚成都》之中,用不同的方式打捞、发掘和守护这座城市的记忆。
真真麻烦啊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1953年出生于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他17岁就开始发表作品,第一本书出版后便一发不可收,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30岁前就已经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扩展资料:
林清玄(Lin 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林清玄一边求学一边写作,以投稿赚取生活费。17岁时,正式在当时影响力颇大的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连载十天的头条,一时轰动,得到三千元台币稿费。
林清玄著有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清玄
你跑这么慢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 林清玄的作品有《可以预约的雪》、《飞越蓝天的白云》、《走向光明的所在》、《打开心内的门窗》、《迷路的云》、《莲花香片》、《鸳鸯香炉》、《漫步人生的花园》、《寻找心灵的故乡》、《心的丝路》、《寻找幸运草》、《温一壶月光下酒》等。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林清玄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道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林清玄的作品有《可以预约的雪》、《飞越蓝天的白云》、《走向光明的所在》、《打开心内的门窗》、《迷路的云》、《莲花香片》、《鸳鸯香炉》、《漫步人生的花园》、《寻找心灵的故乡》、《心的丝路》、《寻找幸运草》、《温一壶月光下酒》等。
官官8809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个十年,而影响至深的,则是最初的那些日子。从1973年至1982年,对高云学画而言,是从无知到入门的十年。这十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农村自学的时期。那时的高云,是插队在苏北的一名知青。为了挤时间学画,他天天凌晨四点起床,一盏油灯照着静物,一盏油灯照着画板,亦步亦趋地按着契斯恰科夫撰写的《业余大学绘画教材》的课程自学。天蒙蒙亮时,队长哨声响起,他便放下画笔开始了一天的农田劳作。就这样的日复一日,一年下来,高云在成为劳动模范的同时,被县文化馆藉调进了美工组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参加全省美术创作班进行创作和学习的时期。这是一个为了丰富出版物而组织的创作班,全省每年组织一次,每次都要从中选出部份优秀作品,以招贴画的形式出版发行。那时作品出版虽然没有稿费,但在上世纪70年代,作为美术作品的唯一出路,已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为此,美术创作班理所当然地吸引了全省各画种中最为优秀的画家参加,如程大利、陈丹青、李建国、刘二刚、陈世宁等。能与各路高手同班,既是一种相互学习,也是一种相互较量。幸运的是,高云连续四年参加了四期创作班,每次创作一幅作品,每次都能被江苏人民出版社选中并出版发行,直至考入南艺为止。由此,高云在省内美术界也渐渐地有了些名气。第三个阶段是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对中国画进行系统学习的时期。高云於1978年考入至1982年毕业,其间相继师从刘海粟、陈大羽、张文俊、沈涛等老师研习中国画。在校四年的学习,为高云今后中国画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学院派基础。1973年(17岁)○插队苏北农村劳动。开始自习绘画。1974年(18岁)○参加全省美术创作班,创作第一张独幅作品《小小神枪手》,1975年春节前作为年画出版发行。○藉调宿迁县文化馆美工组工作。1975年(19岁)○国画《时时刻刻》首次入选省青年美展。(1973-1982)○第二次参加省美术创作班,创作《夜校迎新春》,1976年出版发行。○招工进入宿迁县文工团任舞美工作。1976年(20岁)○第三次参加省美术创作班,创作《心连心》,1977年出版发行。○应邀创作庆祝打倒“四人帮”组画六幅,在《新华日报》刊发。1977年(21岁)○第四次参加省美术创作班,创作《新年好》,1978年出版发行。1978年(22岁)○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攻读中国画专业。成为南京艺术学院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学子。本届中国画专业共录取十人(按姓氏笔画排序):于友善、朱建忠、李璋、张静、张友宪、张振华、周明亮、姚红、高云、徐建明。1979年(23岁)○基础课结束,高云与张友宪共获素描最高分——九十五分,指导老师是马承骠。同年,《南艺学报》1月号刊发高云的素描课小结及素描作业,这是唯一被学报刊发的学生文章。1980年(24岁)○出版第一本单行本连环画册《灯花》,发行二十万册,获得第一笔稿费——四百七十五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创作国画《午憩》、《评牛图》入选江苏省第二届青年美展。1981年(25岁)○创作连环画《晚霞》(胡博综合作)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一百四十五万册。○国画《寒林苍山图》在《南艺学报》1981年第四期封三刊发。1982年(26岁)○毕业创作长卷《植物节》68cm×1088cm,被南京艺术学院收藏。○南京艺术学院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由刘海粟签发毕业证,谢海燕与刘海粟共签学位证书。○分配至江苏人民出版社美编室工作。 当高云历经艰辛踏上绘画之途后,接下来的十年,是他创作丰收的十年。这十年,他如同进入了创作的高速轨道,一路加速前行,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和荣誉:获得了中国美术界的最高奖——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金奖。获得了中国集邮界的最高奖——全国邮票设计最佳奖。获得了中国连环画评奖的最高奖——一等荣誉奖、套书一等奖等。获得了中国连环画界的最高荣誉——与张乐平、贺友直、戴敦邦、刘继卣等同列为中国连环画十家之一。此荣誉,在全国各画种优秀画家都参与连环画角力的那个时代,亦可谓是中国美术界的最高奖。获得了省政府授予的最高荣誉——江苏省首批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高云是当时江苏省书画界和新闻出版界的唯一代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殊荣——与刘海粟、钱松嵒、亚明同作为江苏美术界的代表,当选为第四届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的主席团成员。获得了在一届全国美展中得奖最多的纪录——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共取得四枚奖牌。同时,这个十年还是高云创作高产的十年,他共创作各类作品多达数千幅。然而,这个被称为加速的时期,随着高云在1992年被聘任为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助理后,便戛然而止。从此进入了下一个长达十年的创作休眠期——即高云所说的潜修期。1883年(27岁)○获江苏省连环画评奖一等奖。○应约创作《罗伦赶考》并在《连环画报》发表。○创作首部长篇连环画《黄天荡之战》,首发二十三万册,最 近一次再版於2001年。1984年(28岁)○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作品首次赴国外(瑞士)展出,获特别荣誉奖。○作品首次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创作连环画《神州擂》(与胡博综合作),发行二百六十四万册。○创作连环画《海灯》(与胡博综合作),发行一百六十五万册。1985年(29岁)○出席第四届中国美术家代表大会,当选大会主席团成员。○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6年(30岁)○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最高奖。(1983-1992)○作品赴英国展出。○设计绘制邮票《纪念徐霞客诞辰400周年》四枚,极限明信片三枚,首日封二枚,邮戳一枚。1987年(31岁)○国画《卧薪尝胆》,入选“京杭运河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受邀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举行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座谈会”,江苏受邀画家共五位:亚明、宋文治、陈大羽、胡博综、高云。○《纪念徐霞客诞辰400周年》邮票全国发行。1988年(32岁)○获全国邮票评奖最佳邮票设计奖。○被列为中国连环画十家之一。○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1989年(33岁)○三幅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银奖一枚、铜奖两枚,以及新人奖。1990年(34岁)○获江苏省政府奖首届文学艺术奖。○创办江苏省第一家合资动漫公司,出任执行总经理(兼)。1991年(35岁)○获省政府授予的“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最高奖。○作品被中国美协选赴法国秋季沙龙展出。1992年(36岁)○作品入选《中国美术七千年图鉴》。○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助理。 从1993年至2002年的十年,高云偏离了专业发展的轨迹,有点无奈又有点好奇地进入了另一个陌生的运转轨道。这十年,对高云而言,是以不断地调整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角色的十年。这是高云转型的十年。从专心於美术创作转而致力於管理工作,从美术编辑转而出版经营,经历了从熟悉转而陌生的挑战。面对挑战,为了不辱使命,高云不仅放弃了熟悉的编辑工作,还割舍了执著热爱的绘画创作,从此倾全力於经营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实践。这也是高云致力於改革的十年。他与江苏美术出版社的同事们一起,用了五年时间,领先於江苏出版界乃至全国美术出版界,较为彻底地完成了三项制度的改革。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取得了具有突破意义的发展。这还是高云管理工作提升的十年。他从社长助理干到社长兼总编辑,从分管一个社的经营到担任全国美术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副理事长,从管理一个社的编辑业务到出任中国版协美术出版研究会副会长。然而,这十年却是高云创作处於低谷的十年。由於专心出版管理,他的美术创作似乎被撂荒了。对此,美术界的朋友们多有叹惜,但高云自己却很乐观。他认为这十年其实就是另一种的画外修炼,称这十年为潜修期。他期望这十 年来人格方面的历练,能对今后的创作有所帮助。1993年(37岁)○获中国连环画年度十佳奖。○当选全国美术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副理事长。1994年(38岁)○创作《童规》(合作),发行一千余万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为长篇小说《武松》、《石秀》、《卢俊义》创作全本插图并装帧设计。1995年(39岁)○《石秀》获第五届华东地区装帧艺术优秀奖。1996年(40岁)○任江苏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创作彩色动漫版《三国演义》四百六十四幅。1997年(41岁)○插图《霍小玉》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插图卷。○国画《魂系马嵬》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卷。○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培养对象。1998年(42岁)○任江苏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主持工作。兼《江苏画刊》主编。○当选第八届省政协委员。○当选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美术出版研究会副会长。○邮票《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纪念》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邮票卷。○连环画《罗伦赶考》、《长生殿》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连环画卷。1999年(43岁)○作品入选《20世纪中国美术》大型画册。○获江苏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联委员称号。○被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44岁)○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首部个人专集《高云线描精品》由天津出版。2001年(45岁)○受到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表彰。○获江苏省出版专业正高职称——编审。○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省直分会会长。2002年(46岁)○受中国美术分类全集领导委员会聘任为《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副主编。○应约为国家邮政局创作设计邮票《梁山伯与祝英台》,共五枚。首日封一枚。 再起步!自2003年起,高云开始了专业意义上的复出,他视其为再一次的起步。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起步,基於一个较高的基点,承载着数十年社会生活的积淀和专业学术的修为。因此,对於这一次的再起步,高云理所当然地有了更多的期待。随着人生目标的再一次校准,这段时间,高云的创作明显地多了起来。然而同样明显的是:他创作的作品却没有形成统一的样式,或称做风格。对此,高云表示,他的确不想过早地“追求”某种“风格”。因为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但凡人为刻意制造的所谓“风格化”,极易成为一种肤浅的结壳,一种概念化了的程式。这对今后的发展并不有利,此时多方位的探索,正是为了把发展的通道拓得更宽些,把求高的地基打得更深些。然而,寻找到属於自己特有的绘画语言,毕竟是每一位有抱负的画家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衡量一位画家成就大小的必要前提。为此,构建个人的艺术语言体系,就必然成为了高云今后需要潜心探索并认真回答的问题。高云会再用多少年的时间来破解并回答这个问题呢?或许唯有时间才能解答这一切。不过,高云的昨天似乎已然可以印证:他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2003年(47岁)○创作设计的第二套邮票《梁山伯与祝英台》(五枚)向全国发行,出席在宜兴举办的首发式。○当选第六届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代表并赴北京出席会议。○当选第九届省政协委员。2004年(48岁)○7月,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第十届全国美展评委、组委。○8月,被省文化厅、省文联聘为第十届全国美展江苏片区总评委。○《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小本票获第十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最佳创新奖(波兰)。○被江苏省教育厅聘为江苏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11月,经公推公选任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12月,江苏美术出版社交班顾华明。2005年(49岁)○参与策划“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并担任首届评委。○被南京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任江苏省艺术类高评委员会主任委员。○应约为国家邮政局创作设计邮票《京剧生角》(共六枚)。○被南京农业大学聘为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导师。○《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小本票获全国最佳创新邮票奖。○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2006年(50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兼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出席首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并发表演讲。○当选为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7年(51岁)○创作设计的第三套邮票《京剧生角》(共六枚)向全国发行,出席在南京举办的首发式。○担任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览评委。○担任全军美展评委。○当选为民进江苏省委副主委。○第一本个人画辑《画家高云》出版。○作品入选亚洲插画艺术邀请展、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览、全军美展等。2008年(52岁)○邮票《京剧生角》获第十二届国际政府间邮票印制业者大会最佳凹印奖(阿尔及尔)。○被南京师范大学聘为艺术硕士(MFA)研究生导师。○被南京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当选第十届省政协常委。○当选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被国家版权局聘为中国知识产权大使。○作品《清音》瓷盘作为国礼被北京奥组委赠送出席奥运会的各国代表团。2009年(53岁)○受中国美协委托巡视东三省备战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创作情况。○担任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评委。○作品《还记得我们吗》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获提名奖。○作品《还记得我们吗》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率团赴台湾举办“金陵风——江苏国画名家联展”,同行有朱道平、常进、徐乐乐、薛亮、江宏伟、李金国等。○为“扬州画派展”、“连云港美术馆开馆展”、“江浙沪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展”、“中国山水画十家特展”等撰序。○作品被日本、韩国美术馆相继选中并藉往各自国家巡展。○作品入选“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六十年”、“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等。2010年(54岁)○在馆长任上,建成江苏省美术馆新馆。○1月1 8日,主持江苏省美术馆新馆落成典礼暨大型系列展览开幕式,时任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出席仪式并为新馆揭幕。○6月1 8日,主持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开馆仪式暨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览开幕式。○参与组织举办第八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并发表演讲。○被文化部聘为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专家组专家,对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美术馆进行评估。○被文化部聘任为对中国美术馆进行评估的专家组组长。○江苏省美术馆被评为全国重点美术馆。○1 0月2 5日,按厅党组要求,不再兼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任名誉馆长。○为落实中央新疆座谈会精神,加入中国美协写生团,赴新疆采风。○当选“2010·中国画坛十大年度人物”。○作品入选“阳光新疆——写生作品展”等。2011年(55岁)○创作的第四套邮票《儒林外史》(与沈宁合作)并於当年向全国发行。○当选全国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被中国国家画院聘为院务委员、研究员。○创作《走近新疆》,在北京军博展出时受到中宣部主要领导好评。○创作《江南好》,入选中国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庆典大展。○作品《还记得我们吗》在日本展出的,遭右翼分子损坏。后接受日方道歉,由东京艺术大学修复。○出席并主持在法国卢浮宫举办的“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作品展览开幕式。○启动“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作品创作工程”。○启动与央视书画频道的合作,并於当年开播。2012年(56岁)○首次个人画展走进社区,在民营社区美术馆举办,请105岁居民剪彩,向居民赠送春联,社会反响强烈,被称为是亲民画展。○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应邀赴北戴河度假、创作,受到中央主要领导接见。○受聘任中国爱国拥军书画院副院长。○被海协会聘为书画交流分会创会理事。○受聘任浙江任伯年研究院名誉院长。○被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聘为南京总统府画院名誉院长。○受聘为文化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艺术顾问。○被南京理工大学聘为兼职教授。○被南京晓庄师范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创作设计的第五套邮票《宋词》全国发行,在南京举办“高云邮票艺术展”及首发式。○作品入选“中国国家画院院展”、“上海中华艺术宫落成开幕展”等。2013年(57岁)○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继黄永玉、范曾之后,被中国集邮总公司聘为中国三位特邀邮票设计家之一。○邮票《宋词》获第三十三届全国邮票评奖最佳邮票优秀奖,同获此奖者还有国家邮票印制局王虎鸣主任。○创作设计的第六套邮票《中国古代文学家三》9月全国发行。○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第二届中华艺文奖组委会委员。○被国家文化部聘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艺术委员会委员。○被中国工笔画学会聘为艺术顾问。○连环画《长生殿》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分别在南京、上海书展签名售书。○作品收入《新中国连环画图史》。○参加《现代快报》组织的“看云去书画展”,在常州、南通、泰州、无锡、宜兴巡回展出。○被南京邮电大学聘为兼职教授、画院院长。○当选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作品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等。
杨杨d妈咪
林清玄林清玄(Lin 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新大学。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1]林清玄著有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2019年1月23日,林清玄去世,享年65岁[2]。中文名林清玄外文名Lin Qingxuan别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人物生平1953年2月26日,林清玄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县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祖籍福建漳州,先祖于明朝末年移居台湾,到林清玄这一代是林家移居台湾的第十三代。
小狸露宝1234
赵丽宏 青年散文家,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赵丽宏:书是永远的朋友 按常理说,专业作家是以写作为生的。然而,先后著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种文学专著四十余部,作品曾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各种文学大奖的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却一直觉得对自己而言,“写作还是业余的”。他说:“要说我有什么专业,只有读书”。在新近出版的《赵丽宏读书随笔》一书的自序中,赵丽宏又一次表白“最大的实惠和快乐就是读书。” 出生于上海的赵丽宏,从小就是个“书虫”,读书从来不管时间场合,“只要拿起一本有意思的书,就能沉醉其中,忘了一切。”赵丽宏往往是走路读,吃饭读,睡觉读,上厕所也读。从连环画、童话、神话,到《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再到《唐诗三百首》、《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和《红楼梦》,赵丽宏总觉得“这些书要比课本上学的历史有趣得多”,常常读得入迷了,大人的一声叫喊才把他从痴梦中惊醒。 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赵丽宏开始接触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无论什么书,他拿到就读,平时除了读鲁迅,读茅盾,读巴金,读冰心,他还把上高中的姐姐从图书馆里借回家的一些外国文学名著,都读了一遍,如《安娜·卡列尼娜》、《唐·吉诃德》和《复活》、《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以及《基督山恩仇记》、《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特别是赵丽宏在上海旧书店里淘得的一套平明出版社出版的新诗丛,更令他兴奋不已。这一套新诗丛都是普希金的诗歌,译者是查良铮,出版于一九五五年。它们成了赵丽宏中学时代最喜爱的书。可以说,赵丽宏后来写诗,和当初读这几本诗集有很大的关系。这几本书,赵丽宏很珍惜,为减少磨损,他就用透明的纸很仔细地将封面包起来,但它们还是被赵丽宏翻得很旧。赵丽宏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我读得多而杂,读得囫囵吞枣,读得没有章法,然而就是靠着这样的阅读,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我深深地爱上了文学。” 中学毕业后,赵丽宏离开上海市区去崇明岛“插队落户”,简单的行囊里寥寥几本印刷品中,有一本《野草》。现实中,很多小说往往读第一遍时觉得新鲜,看第二遍便觉无味。《野草》这样的书却可以让赵丽宏“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因为读这样的书“可以让你反复回味,时时能品出新的韵味来。”当时,赵丽宏就想,“倘若鲁迅先生没有那厚厚的十几本著作,只有一本薄薄的《野草》,他同样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在农村“插队落户”的漫长岁月中,赵丽宏“曾感到过孤苦无援,前途渺茫。”可就是那些和赵丽宏朝夕相处的书,使他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在一盏飘忽不定的油灯下,是书伴他“度过了许多温馨而愉快的时光”,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也是书“帮助他选定了人生目标”。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赵丽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可供赵丽宏选择的“好书就像春天的花草一样,多得叫人眼花缭乱”。一九八一年赵丽宏毕业后到《萌芽》工作。那时,赵丽宏住在浦东,每天坐公共汽车经过黄浦江隧道,要花很长的时间到市区上班。由于“在车上的时间是特别难熬”,赵丽宏每天手握一本好书,便把难熬的时光化为愉快的瞬间。在公共汽车上,赵丽宏总能聚精会神地读书,任何噪声都不能干扰他的情绪,即使有人挤他,有人推他,他都木然无知,因为他正“躲进书里作一次愉快的旅行”。 八十年代初,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赵丽宏以《诗魂》为题写了一篇散文,讲述他和《普希金抒情诗选集》的故事,表达他对诗人的怀念和对那个灰暗时代的复杂感情。前苏联的汉学家、莫斯科出版社总编辑别仁将这篇散文翻译成俄文介绍给俄罗斯的读者。他的散文集《诗魂》出版后,荣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组诗《中国,我亲爱的祖国》被谱成交响曲合唱,也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一九八七年,赵丽宏应聘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时代发展到今天,千变万化,然而,赵丽宏对书的痴迷却始终没有改变。已有了七八个书橱,拥有好几千册书的赵丽宏说,“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我还会思想,我决不会离开书籍,决不会舍弃这些可爱可敬的朋友。”我想,这些话,应该是赵丽宏的肺腑之言。
没有一楼说的那么低。扬子的待遇你完全不必担心。
[编辑本段]简介 作者: 赵丽宏,是一位男青年散文家、当代作家,民进成员。1951年出生,汉族,是上海市崇明县人。 背景: 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
1、扬子晚报是江苏南京。扬子晚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每日在江苏省内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徐州、淮安、宿迁
姓名:徐均朔 年龄:16岁籍贯:台湾新竹出生地:福建福州星座:射手座爱称:树叶王子粉丝昵称:叶子微博粉丝团:@徐均朔粉丝团星事件:8岁时加入了福州小茉莉合唱团,
合肥房地产交易网十五周年记事★2000年▲2000年11月:首家开展网上买房优惠多一点活动。首家推出楼盘网上三维浏览展示系统。安徽省首例网上房产交易成功(中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