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17

地球是个圆曲奇
首页 > 学术论文 > 种植区气候适应性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anahara0125

已采纳

分析玉米的栽培技术农科论文

1 播种与合理密植

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由于玉米适宜种植区气候不同,生产条件各异,应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优良杂交种,因地制宜,搭配种植。选择品种的基本原则主要就是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生产条件和自然资源,将品种的优良特性与环境条件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优势。

确定适宜播种期 确定玉米的适

宜播种期主要依据是:玉米的种植制度、温度、墒情和品种等。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气候资源,又要考虑前后茬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茬作物创造优良的条件。

合理密植 玉米的合理密度受气候,品种特性等的影响,一般地力条件较高,灌溉条件好,施肥较多的密度就要小些,植株矮小的叶片上冲的紧凑型品种密度应大些。密度高使植株之间对水分和土壤养分的需求量就加大了,以及植株之间相互遮光,影响光合产物的积累,就很容易形成空秆;种植过稀则因不能充分利用水分、养分及日光,以制造更多的营养物质,就很难达到预期的产量。

2 科学施肥与灌溉

科学施肥的`原则和方法 施肥原则是施好基肥,带上种肥,拔节肥追施尿素,大喇叭口期再催一把。玉米施肥方法主要有:深施、集中施、适时施、分次施。施肥以基肥为主,基肥用量可占施肥总量的,有机肥料和磷肥全部作基肥翻入土中,耕翻深度20~25 cm为宜,氮肥有时也可作为基肥。

种肥对玉米幼苗及以后的生长都有良好的影响,一般种肥可用纯氮 kg/667 m2,纯磷 kg/667 m2;还可掺入过筛的腐熟油渣、羊粪 kg/667 m2;也可用氮磷复合肥 kg/667m2。种肥要求施在种子旁侧5~8 cm,比其深5~6 cm的土壤中。

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如果只进行1次追肥,可在浇灌头水前施尿素 kg/667 m2,然后开沟浇水;有时追肥可分为2次进行:第1次在拔节期,第2次在大喇叭口期 ,施 kg/667 m2尿素,可彩人工穴施,施于距苗10 cm、深8~10 cm的土中。施肥的时候不要把肥料撒于玉米叶片上,是避免灼伤玉米叶片;施肥要与灌水配合,就会更好发挥肥效;在采用2次追肥的情况下,第2次肥用量就要稍大点。

科学灌溉 为了保证玉米的高产稳产,除了发展和完善水利设施外,还必须推行灌溉技术,实施节水灌溉措施。节水灌溉的方法主要有:1)沟灌和隔沟灌。玉米种植的行距比较宽时,采用沟灌方法比较方便。还可采用隔沟灌,就是只在玉米宽行开沟灌水,既省水又省工。2)管道输水灌溉。一般就是地下用硬塑管,地上用软塑管,一端接在水泵口上,另一端延伸到玉米田远处,一边灌溉一边退。3)喷灌和滴灌。喷灌和滴灌具有省水,省工,省地,保土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3 病虫害和杂草的防治技术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应贯彻“防治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严重的地方就栽培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防止氮肥过多,抽雄前后保证水分供应量;在田间早期发现病瘤时及时刈除并深埋,等秋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再进行深翻 ,达到减少初侵染源的目的。2)药剂防治。播种时用种子量的粉锈宁乳油拌种,同时以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土壤和粪肥处理,争取在生长期就彻底防治虫害。

杂草的防治技术 1)土壤处理。用阿特拉津、甲草胺、乙草胺等,在播后覆膜前喷在土壤的表面。2)苗期处理 在杂草2~3叶时,在杂草叶片上喷阿特拉津、2,4-D丁醋、玉农思,但是要尽量避免与玉米叶的接触3)部分多年生杂草。可选用灭生性除草剂,施用时一定要定向喷施。

4 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措施

1)更换新品种。迫切需要选育或引进早熟、高产、抗倒伏、适宜密植。

2)增加投入。化肥投入量距667 m2产500 kg玉米对氮磷钾的需求相差悬殊,如不增加肥料投入,长期连作玉米将会严重破坏地力,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也可能会丧失。如能做到因地平衡施肥,产量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扩大地膜覆盖面积。黑龙江省玉米地膜覆盖面积已经达到 20万hm2,目前正在试验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新技术,这就有助于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

4)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扩大流通渠道,同时还要增加烘干机械和仓储加工设施。在品种含水量高时,就应该装备烘干机械,加快玉米收获后籽粒的脱水速度,妥善解决粮食安全储藏、运输和流通问题,提高质量等级。

5)适期收获。玉米成熟后应及时收获,适期收获是提高玉米产量、品质的重要措施。成熟的标志是苞叶变黄、籽粒变硬。一些新品种玉米成熟时茎叶可能还是鲜绿的,但是只要苞叶变黄、籽粒变硬就可收获。收获后,自然风干,以便贮藏。

318 评论

思得不瑞奥

全球变暖的后果: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为控制温度升高,人们设想了一些方法: 1. 撑起“太阳伞” 研究表明,在空间支起一把“太阳伞”,把太阳光遮挡掉即可。伞需要依靠太阳光压和星球引力维持在空间规定的位置上,这个空间位置也不是任意选择的。据研究,这个位置位于从地球至太阳距离的1%处的某点上。在这个点上,任何物体相对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距离始终是保持不变的。 2. 竖起“反射镜” 在空间安置一面反射镜,把部分太阳光集中反射到某个局部区域,就能改变这个局部区域的气候状况。例如,由于高空云层能阻挡地球向空间散发热量,会使地球表面越来越热。人们利用空间反射镜,就把太阳光集中反射到高空云层上,让云层逐渐受热而散开,加快地表热量的散失,降低地球温度。 制造和安装空间反射镜,在技术上已不再是天方夜谭。1993年2月4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进步”号宇宙飞船上,成功地进行了代号为“旗帜”的人造月亮试验,首次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背阳的一面。这为空间反射镜的利用提供了很大启发。 3.制造“尘埃云” 4.编织“激光网” 科学家提出建议,在人造卫星上配置激光发射装置和巨大的反射镜,形成“激光网”。据此设想,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发射4颗人造地球卫星,4颗卫星发射的激光互相碰撞。这样,当太空中对海面温度有影响的红外线通过时,就会被与其能量相当的激光网阻挡,红外线就被反射并照射到海面上。海面温度便人为升高,产生气流,形成云雨,以此调节地球上的温度。 1.更多森林大火 全球变暖除了让冰川融化,飓风肆虐外,还加剧了森林大火。过去几十年中,在美国的西部各州,有更多森林大火发生,影响的区域更广。科学家发现,气温升高、冰雪提早融化都跟野火肆虐有关系。由于冰雪提早融化,森林地带变得更乾燥,而且乾燥时间变长,增加了起火的可能性。 2.古迹彻底毁掉 全球变暖很可能会令文明古迹彻底毁掉。海平面上升以及更恶劣的天气都有可能破坏这些无可替代的历史古迹。目前,全球变暖导致的洪涝灾害已经破坏了有600年历史的素可泰古城,这里曾经是泰国古代王朝的首都。 3.「回弹」的群山 普通登山者可能留意不到,由于山顶的冰雪融化,阿尔卑斯山和其他山脉的高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都经历了缓慢的回弹过程。几千年来,这些冰山长期压著地表,导致地表受到压制。随著冰川融化,压在地面上的重量得以减轻,地表慢慢回弹。由于近年来全球变暖加速了冰川的融化,这些山脉回弹的速度加快。 4.运行更快的卫星 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著大气电离层的密度,这对在该层运行的卫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不断上升,低空的二氧化碳分子相撞时释放热量,导致空气变暖,而在高空二氧化碳分子稀薄,相互撞击的机会不够频繁,所以热量就向四周辐射,让周围的空气变得凉爽(电离层气体的温度比低空要高)。随著更多二氧化碳到达高空,更多冷却过程发生,空气流动性变差,所以大气变得更加稀薄,对卫星的拉力更小,导致卫星运行速度加快。 5.改变动物基因图谱 由于植物今年提早开花,那些按照以前的时间迁徙的动物或许会错过所有的食物。而那些能够调整自己的内部生物钟早早适应变化的动物更有机会生育有更强生存能力的子女,从而传递它们的基因信息,因此最终改变整个种类的基因图谱。 6.冻土解冻令地表不平 全球变暖使得永久冻土层解冻,导致地表收缩,变得凹凸不平,从而产生一些地坑,对铁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筑造成损害。而对于高山来说,冻土层的融化甚至可能导致泥石流。 7.湖泊消失 过去几十年中,北极周边地区有125个湖泊消失。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湖泊之所以消失可能是由于湖底永久冻结带解冻。由于这些永久冻结带解冻,湖水已经渗透到了土壤里。 8.极地植物现生机 北极冰层的融化为北极的生物带来了光明前景。研究发现,现在的北极土壤中叶绿素的浓度比古代土壤要高,显示了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的生物繁荣。 9.动物向更高地势迁徙 从19世纪初开始,花栗鼠、老鼠等动物就开始向高处迁徙。研究发现,这些动物之所以向更高的地方迁徙,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它们的栖息地环境发生变化。栖息地环境的改变还威胁著北极熊等极地动物,因为它们栖息的冰层在慢慢融化。 10.过敏症加剧 研究显示,空气中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量以及更高的气温也是导致过敏的因素之一。全球变暖令植物比以前早开花,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让植物制造出更多的花粉,令空气中的花粉浓度增加。过敏源早来,过敏季节又迟迟不走。过敏症就只能越来越严重了。 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后果可能人人都可以背出来:气温升高、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不过,地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另外一些后果如加剧过敏症、令森林大火肆虐以及让北极湖泊消失等可能人们很少了解到。 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IPCC1995年报告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兰姆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黄荣辉院士说:“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不仅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而且已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与进行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特别是1992年6月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5年3月已开缔约国第一次大会,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有关环境政策问题。 早在1987年的气候分析就说明,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日益严重的饥荒和降雨模式的巨变是一致的。据4月27日法新社记者报道,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地区是一个生活着约300万游牧民的半荒凉地区,3年来一直没有下雨,牛、羊,甚至骆驼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干旱夺走近100万人的生命。现在,800万人等待着食品紧急援助。在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气候测量资料与近几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变动对比后,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到了50年代,经过相对雨水较多的一段时期之后,北非和中东降雨量极大地减少。”近40年来,干旱持续,并且出现得更加频繁,同一时期“欧洲的降水量显著增加”。这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是造成反复、持久饥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担心,这一趋势只是全球变暖的早期结果。 西班牙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来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大量种植区已不可能恢复在今后几个月中形势将更加恶化。水库的蓄水量仅达到50%,水消费量的80%已用于农业。事实上,目前每7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饮用自来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水的缺乏将成为今后25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立即改变目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习惯。” 气候专家兰姆针对上述萨赫勒地区最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随之而来的饥荒和逃亡状况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尽管气候学家们还是不愿意把全球变暖和这些灾难明确地联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以下的必然结论:不管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现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会正多多少少由于气候型态的变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难。目前,对于受难的人们,世界上其他地区除了修修补补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而且,虽然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界都在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现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气候条件发生巨变,其后果很可能数倍于近10000年来人类所经历过的后果,我们对于正在形成的灾难的主要成因却仍然毫无作为。 事实上这一结果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正如IPCC1995年报告中说:“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塞义德·哈斯内恩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赛义达·乔杜里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卡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万条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孟加拉国环境与森林部长赛义达·乔杜里指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气候专家鲁比·伦发现,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山区从11月下旬到来年3月下旬的降雪将变为降雨,从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线上升到1250米。这将不仅仅使卡斯卡德山脉中部的滑雪胜地变为泥浆,重要的是将给干燥的山脉东侧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为这些农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来灌溉他们的苹果树和小麦。 3.疾病肆虐 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保罗.受泼斯坦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卢旺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斯威土兰和马达加斯加的高海拨地区都出现过传染性疟疾。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发杀死了10万多人。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气象影响专家欧文.杰元逊认为,升温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抗药性,这几种因素的协同一致,促成了这些疾病的流行。 在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这样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扩散中,气候是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既影响带病昆虫的安居之地,也影响疾病的传染性本身。传播疟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温度摄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疟原虫的活跃与感染,需要17.75摄氏度,如果平均温度增加2.5至3.7517.75摄氏度,就会使登革热的传播速度加倍。同时迁移的还有携带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伊蚊,它们此前局限于赤道两侧纬度大约35度的区域,全球升温将使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纽约、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尔和马德里。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9年7月,西尼罗病毒首次登陆西半球,袭击了纽约市,令市民和医疗卫生组织大为震惊,当局动用直升机和地面人员在市内大面积喷洒杀虫剂来消灾灭病。长期跟踪研究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家和卫生专家把这种疾病的爆发流行照咎于全球气候大规模长期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专家们对一个日益谈暖的地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担以,并提醒人们应该人新的疾病的爆发和它因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吸取教训。据2000年元月报道,一个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出现流感以后,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和首都华盛顿在内的19个州都有这种疾病流和。引发上次流感的是一种称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导致的死亡率在美国呈上升之势,据一周内122个美国城市的数据,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7.8%。这不啻是2000年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一个警告。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4.新冰河期 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戴维·蒂尔曼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摄氏度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受德华·O·威尔逊的话来说,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主任迈克尔·麦克拉说,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不得不认真考虑做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实验。全球变暖是由于燃烧化学物燃料,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设置巨大镜子来使阳光辐射解度发生偏转。然而,正如新泽西州拉特洛斯大学环境预测中以主任罗尼.阿维萨说,“要控制气候的想法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在对气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说前,我们必须做力所能及的事。

240 评论

人訫可畏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2、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3233363533e4b893e5b19e337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3、对农业的影响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

114 评论

angela颖宝贝

[编辑本段]什么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辑本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摄氏度(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 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 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 ( 摄氏度) 。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 ( 摄氏度) 。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 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 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 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度至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度还要高。 据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 2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 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 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摄氏度。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论文中说,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 由杰拉尔德·梅尔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 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条件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假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假说。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106 评论

羅潔愛爾

7月16日据外媒报道,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各类农作物都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鱼类和动物的数量也可能大大降低。未来,一些广受喜爱的食物和饮料有可能从人类餐桌上消失。据报道,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到2050年,全球适合种植咖啡的土地面积可能会减少一半。而到2080年,野生品种的咖啡预计将全部灭绝。据了解,坦桑尼亚作为全球咖啡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在过去的50年中其咖啡产量已经减少了一半。同时报道提到,由于制作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对生长环境有很高的要求,2060年以后,贡献了全球可可出口产量三分之二的生产国加纳和科特迪瓦,都将面临平均气温上升2度的可能。而这将直接导致市场上不会再有物美价廉的巧克力。目前,气候的变化已经迫使印尼和非洲的种植者从种植可可转向其他作物,如棕榈树和橡胶树。而在法国西南部,不断上升的气温导致葡萄变得太甜,致使拥有600年历史的白兰地行业处于危机之中。同样,英国苏格兰的威士忌制造商和美国的啤酒生产商也面临着种困境。全球变暖导致干旱,淡水供应减少。2018年夏天,许多威士忌酒厂被迫关闭。而水资源短缺和干旱导致啤酒生产商遭受双重打击。作为人类重要淀粉来源的土豆因此面临严峻的考验。因为土豆在地表以下生长,因此更容量受到旱灾的影响。据英国媒体报道,2018年夏天的高温酷热,导致土豆减产四分之一。除了各类植物,鱼类、贝类也受到气候变暖的威胁。占地球面积70%左右的海洋温度不断升高,这导致了海水中氧气含量下降,影响鱼类生存。另外,海水还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化,贝类将越发难以生长。统计指出,全球捕鱼量已下降5%,渔民的收入不断下降。

201 评论

森源实木家具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食用菌不仅成为了富含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蛋白质,还能够广泛用于医药等领域。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篇一:《食用菌(平菇)的温室栽培技术》 摘要: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是由其生长习性和所处环境两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进而导致人们的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从而对于食物的要求也从原来追求的吃饱转向吃好,大都讲究营养均衡。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生产食用菌的厂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也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由此开始采用温室栽培技术培育食用菌。本文以平菇为代表,从平菇的基本情况、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的气候、地理位置条件出发,对食用菌温室栽培的技术要求和益处进行了综合论述。 1 平菇的基本情况 类型 平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伞菌目、口蘑科、侧耳属。 品种类型多 除了平菇之外,还可以栽种许多侧耳属科目的菌类,例如凤尾菇、红平菇等等。 营养丰富 平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研究表明,平菇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丰富的维生素,食用后可以给人补充丰富的营养,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高 平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例如平菇可以抑制人体内癌细胞的产生和发展;降低血液中血脂、胆固醇等物质的浓度;促进人体肠胃蠕动,从而帮助消化;可以起到改善人体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 2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的概述 地理位置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边、黄河中游地区的南岸部分,是“金三角”经济中心地带的中心处;并且当地所跨地形区域类型复杂,由此导致海拔相对高度差较大,进而使得温差较大,还有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经济发达,综合下来可以很好地满足食用菌温室培养所需的温度、水源、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非常有利于食用菌的买卖流转。 气候条件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全年干燥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日照时间长等气候特点。特别是在冬季时节,昼夜温差大,更有利于子实体的分裂分化,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发育。 人口因素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土壤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是我国有名的粮食产地和农业开发区。而且是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带,人口聚集,人口数目众多。人口众多,对食用菌的需求量较大。 3 食用菌温室栽培的选用标准 位置要求 在冬天,温室栽培是最有效的栽培方式,应将大棚位置选在比较冷的地方。在比较冷的地方可以实行管道、暖气或者人工供暖,应采用最适合的供暖方式,冷暖的交替,可以促进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实现低成本、高利润的栽培。且在冬季栽培出来的平菇等食用菌病虫危害少,产量高、质量好、营养价值高。 原料要求 生料栽培是平菇温室栽培的首选 方法 。搭配合适的比例,将营养料在适当的条件下加工进行平菇栽培。让平菇在高温的条件下快速生长。 管理 措施 平菇等食用菌应采用定位出菇法,且装袋时应该提前留出孔,为食用菌提供氧气供其生长。还有就是定位出菇法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平菇质量受损等现象,这种方法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食用菌的质量。 4 食用菌温室栽培的技术要求 营养要求 平菇等食用菌生长发育需要吸收的营养包括:有机酸、酶类、无机盐、氮元素、碳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磷、钾、钙等)。 温度要求 平菇等食用菌生长发育需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昼夜温差大,可以促进平菇的子实体快速分化,但需注意温度要保持在平菇的承受阈限内。 水分和湿度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菇类也是如此。平菇的生长对于水分和湿度的要求比较高,在栽培中,应该将大棚内的水分和湿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位于黄河中游的南部,水资源丰富,易于灌溉,对平菇的培育生长极为有利。 空气要求 平菇好氧。要保证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浓度应较高。应选择在通风条件良好的地方利于空气的流通转换,并定时地进行通风。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会抑制子实体的呼吸活动,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光照要求 适度的光照对于平菇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强光会影响到平菇的生长发育,温室大棚里边应该将光线调到较暗的状态。因为强光会刺激到子实体的分裂生长。 管理要求 要致力于追求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在食用菌的生长发育阶段应对湿度、水分、光照强度等指标做好监控记录工作,将其严格控制在食用菌生长的最佳范围内,以此来确保食用菌的健康生长。 播种要求 将已经按比例调配好的培养料按照严格的标准铺好,且相互之间的宽度间隔应合理规划,最后应该覆盖上保鲜膜进行栽种。 采摘要求 食用菌成熟后的采摘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活,应该严格按照采摘标准来进行。且应该对食用菌是否成熟进行正确的评判,当食用菌菇盖的颜色由深变浅,孢子处在尚未放射的状态时就是成熟了,此时是进行采摘的最佳时机。 5 食用菌温室栽培的益处 食用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食用后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极大的好处。食用菌温室栽培可以满足较高的产量需求和质量要求,通过调节温室大棚内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等条件让其达到食用菌适宜生长的最佳范围,以此来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这是一种通过人为调控影响食用菌生长因素的方式来促进其生长的办法。这种方法既促进了食用菌产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又给人们增加了收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温室栽培食用菌的方式也打破季节的限制,打破了人们对新鲜蔬菜需求的限制,让人们能够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美味的食用菌,避免了自然因素的影响。 6 结论 食用菌的温室栽培技术有效地改善了自然因素对食用菌栽培的限制,利用温室大棚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进行了改造,既满足了人们的食用要求,让人们吃上了高质量、高营养的食用菌;还满足了市场需求,使批量化生产成为可能,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由此可见,温室食用菌(平菇)的温室栽培技术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值得推广的。 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篇二:《果园间套种食用菌栽培技术》 摘要 总结 了果园间套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木耳、金福菇、姬菇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 果园套种;木耳;金福菇;姬菇;栽培技术 果园内空气湿度大,光照强度低,富含氧气,正符合食用菌生长,食用菌生长所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又能使果树加强光合作用,促进果树的生长,食用菌菌渣成为有机肥施进果园,有效改善果园土壤结构,在干旱季节食用菌管理过程中多余的水又可以使果树再利用,果园里建棚栽培食用菌,可以抑制果园杂草滋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经济收入。近几年来,贵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一直从事果园食用菌间套种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创新的农业 种植 模式,果菌结合,做到了树上长果,树下结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具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食用菌栽培场地的选择与建棚 选择树龄较大、遮荫较好的果园建棚,一般用铁管拱成1个长30~40 m,宽~ m、高~ m的拱形棚,距离地面1 m高的周边(除门外)用60目的防虫网围住,棚顶用薄膜盖好(与防虫网相交接),然后盖上遮光率为90%的遮阳网[1-2]。 2 木耳栽培技术 木耳是一种木腐生型食用菌,其生长发育需要的主要营养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还需要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菌丝的最适宜温度为20~28 ℃,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5 ℃,按照贵港地区的气候,出菇季节安排在4―5月出菇,装袋提前50~60 d。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20%、桑枝30%、棉籽壳、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 原料处理 按配方所需的已粉碎的玉米芯、桑枝淋湿铺在已淋湿的棉籽壳上,放置1 d让多余的水流走,洒上所需的石灰、石膏,用拌料机将料充分搅拌均匀建堆。 装袋、灭菌与接种 料建堆3~4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水比为∶(~),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麦皮,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用聚乙烯塑料袋装袋,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上下均匀一致,周围丰满无空隙,装料过实过紧容易使塑料袋破损,料过松菌丝生长纤细无力。一般1袋装湿料重~ kg,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每框9袋。装袋完毕,立即装炉灭菌,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温度到达100 ℃时保压9 h。灭菌结束后,炉温下降至60~70 ℃时进行御炉,把菌包移入已清洁消毒好的接种培养室的培养架上摆好,待菌包温度降至30 ℃以下时进行接种,1个菌包用种为8~10 g,接种完毕,把培养室打扫干净[3-4]。 发菌管理 培养室的湿度为50%~70%即可,春季气温较低,气温低于20 ℃时要注意加温,使培养室的温度为20~25 ℃,温度高于30 ℃时注意通风换气,以利于菌丝生长。 出菇管理 菌包接种后45~60 d,菌包菌丝吃透料,部分菌包出现耳芽时就可以把菌包移入出菇棚出菇。菇包入棚前首先把菇棚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把树叶清扫干净烧掉,菇棚及周边杀虫杀螨1次,棚内再撒一些石灰粉后即可把菌包移入出菇棚摆包出菇。摆包时,1个棚留1条纵向的人行道以便喷水和采菇,菌包用绳子把袋口扎紧后摆放成行,行距一般为20~24 cm,菌包摆成行后用小刀在每一个菌包上割3~4个长10 cm、深~ cm的竖裂口,裂口一般距菌包顶部4 cm、距菌包底部5 cm。摆包完毕,向地面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割包5~7 d后木耳陆续现蕾,此时期注意加强水分的管理工作,随着耳片的增多增大,逐渐加大喷水量和通风量,喷水量要根据天气变化而变化,晴天多喷,雨天少喷,注意菇体的干湿交替,有利于木耳的正常生长。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起皱就可以采收了,采收的原则是摘大留小,不伤小耳,一般采2~3次把一潮的木耳全部采完。采完一潮后,清除菌包上的残留耳根,将耳床清理干净,杀虫杀螨1次,停水2~3 d,以利于菌丝的恢复,4~5 d第2潮木耳现蕾,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一般木耳可采3~4潮,生物学转化率可达88%~94%。 3 金福菇的栽培技术 金福菇菇体硕大,菌肉肥厚嫩白,营养丰富,味微甜而鲜,耐贮性好,适宜鲜销。菌丝生长温度15~38 ℃,最适温度为27~30 ℃,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为18~30 ℃,最适温度为20~28 ℃,金福菇对低温较敏感,昼夜温差大时对出菇不利。一般在4月上旬湿料、装袋、接种,7月上旬覆土,覆土后10~15 d现蕾出菇。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棉籽壳55%、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一样。 装袋、灭菌、接种 除了灭菌时间保压6 h不同外,其他的与木耳的装袋、接种方法一样。 发菌管理 在菌包的发菌过程中,气温较高时注意通风换气,及时清除感染杂菌的菌包。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60~65 d后,菌丝吃透料就可以把菌包脱袋覆土,覆土的泥土最好选择塘泥土,它透气性好,富含有机质。覆土前先对塘泥进行调湿与消毒,把土粒敲成~ cm大小的颗粒,调成含水量为 20%~30%,边喷5%福尔马林溶液,建堆,用薄膜密封24 h后揭膜让福尔马林的气味挥发掉,2 d后即可以覆土。覆土前把菌包薄膜全部脱掉侧卧摆成畦,菌棒之间留1~2 cm的空隙,然后盖上3~4 cm厚的已消毒的泥土,把畦面弄平,覆土结束。覆土后可大量淋水,使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6~8 d后白色的菌丝爬出土面,12~14 d后菌丝扭结,保持空间含水量达80%~90%,加强通风换气,促进原基的形成。15~17 d形成菇蕾,菇蕾阶段在小气候中生长,一般不喷水,干燥时喷雾化水于空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80%~90%,当菇体长到3 cm高时每天喷水1~2次,喷水时要掌握菇多菇大的地方多喷,菇小菇少的地方少喷或不喷[5-6]。 采收及转潮管理 从菇蕾形成到成熟采收一般需要5~7 d,当菌盖肥厚紧实、菌膜尚未破伞时采收,品质最好;采收过迟,成熟过度,品质下降;过小采收,会影响产量。采收时成丛拔起,把菇体分开,用小刀削去菇体上的泥土。一潮菇采收结束之后,清除料面的残留菌柄、菇脚和死亡的菇蕾,用泥土把外露菌包的畦面填平,停水2~3 d养菌,然后像第1潮一样管理,2周内会形成第2批原基。一般可采2~3潮,生物学转化率达50%~70%。 4 姬菇的栽培技术 姬菇的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侧生,嫩滑可口,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耐储运,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市场前景很好。菌丝的生长温度为6~28 ℃,最适温度为20~26 ℃,高于32 ℃菌丝生长不良;出菇温度为4~26 ℃,最适温度为6~20 ℃,夏季炎热的季节不出菇,低于4 ℃时不易形成原基[1]。根据贵港地区的气候与市场销售情况,一般安排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做出菇袋,10月中下旬至翌年的3月收菇结束。 培养基配方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玉米芯、玉米粉5%、石灰3%、防霉剂。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相同。 装袋、灭菌、接种及发菌管理 料建堆2~3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比水为∶(~),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玉米粉,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用36 cm×13/23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上下均匀一致,周围丰满无空隙。一般1袋装湿料重~ kg,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每框9袋。装袋完毕,立即装炉灭菌,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温度到达100 ℃时保压6 h。灭菌结束后,炉温下降至60~70 ℃时进行御炉,把菌包移入已消毒的清洁的果园里的出菇棚里,待菌包温度降至30 ℃以下时进行接种,1个菌包用种为8~10 g,套上套环,用胶圈把报纸(已灭菌的)扎紧在套环外封口,然后把菌包单个直立成行摆放培养菌丝,菌包之间留1~2 cm的空隙以便散热。在此期间要注意如果气温过高,可以把菇棚的防虫网掀起以通风降温。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30 d左右,菌丝吃透料,少数菌包现蕾,就可以叠包解报纸出菇,叠包时菇棚中间留1条便于淋水和采菇的人行道,在人行道两侧把菌包垒成4~6个菌包高单排或双排的墙式堆码,把菌包口的报纸解完后立即淋水进入第1潮的出菇管理工作,每天喷水2次,3~4 d现蕾,菇棚的空气湿度保持85%~95%,喷水的次数与多少应根据天气情况、出菇数量和菇体大小而定,宜喷雾状水,子实体珊瑚期不宜直接向菇体喷水[2]。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一丛菇中大部分子实体菌盖直径达2~3 cm、菌柄长度4~5 cm时,及时采收,用手握住整丛菇的基部,拔下整丛菇体,小心放入框内,避免损伤,然后在距菌盖3~4 cm处剪去菌柄基部,将连接的菇体分为单个,去掉小菇,分级真空包装,每袋 kg。采完一潮后,清理菇脚,停水2~3 d让菌丝休复,5~7 d即可转潮,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姬菇一般可采5~7潮,生物学转化率可达90%~110%。 5 参考文献 [1] 储利慧,陈生良,俞田华.姬菇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7(6):92-93. [2] 陈建辉.珍稀食用菌真姬菇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4(9):34-35. [3] 刘岩岩,张敏,宋莹.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2):130-131. [4] 张怀荣.黑木耳立森261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食用菌,2014(1):23-24. [5] 沈渊,姚明军,沈新芬.大棚草莓-金福菇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4(1):144-145. [6] 赖育斌,郭明,巫世芬,等.金福菇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3(15):41. 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篇三:《浅谈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食用菌不仅富含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蛋白质,还能够广泛用于医药等领域。目前我国的食用菌培植技术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食用菌的栽培成为了发展白色农业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是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2000年统计中国的食用菌达938种,人工栽培的50余种,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它们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项目,食用菌又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食用菌产业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产业日益发展壮大起来,人们对于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研究也是越来越多,既要达到绿色自然、无公害的目标,又要做到保质保量的要求。 一、培养料的配置 食用菌培养料的配制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将原料的干料按照比例要求进行充分的搅拌混合,需要添加的一些微量元素先要用水化开之后再拌入料中,接着进行反复的搅拌,将存在的团料尽量打散,确保料的干湿程度均匀;其次,影响菌丝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培养料的含水量,一般培养料的含水量在55%左右就非常适合食用菌的生长,如果培养料的含水量偏低将会导致出菇产量大幅降低,如果培养料的含水量偏高,则会让处于下层的菌丝缺氧而不能正常吃料,导致原料浪费。因此必须要按照培养料原料的木屑情况灵活的调整含水量,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注意木屑的粗细以及质地的软硬、空气湿度等具体情况对含水量进行配比;最后,培养料配置工作结束后,要尽快进行装袋,一般装袋时间不超过培养料配置 完成的7小时左右,装袋完成后要注意及时灭菌。灭菌时先把装袋完成的培养料放入锅中,用猛火快速加热到100℃,之后利用冷气阀降温到0℃,再重新将温度加热到100℃左右。进行灭菌作业时一定要确保猛火加热、温火保温,定时查看灭菌锅内的温度情况,防止漏气的现象,否则无法达到有效的灭菌效果。经过这些阶段,培养料的配置工作已经算是初步完成,培养料的配置对于提高食用菌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择优质的菌种及接种 要挑选优质的菌种来培养,根据要栽培的食用菌的生长特点以及适宜的生长环境来选择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质、高产、高抗的优良菌株。在挑选菌 种时一定要严格查看菌种,确保其没有杂质污染和虫害,适用于栽培养育。必须按照科学、严谨的接种程序来为所要栽培的食用菌接种,并在接种后及时将装菌种的袋子放入无污染、空气适宜的培养室内进行发菌培养。 三、培育环境的要求 在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后,菌袋就要搬入出菇棚进行培育,但是受到培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菌袋的出菇时间也不尽相同,只有保持培育环境适合菌袋成长才能让菌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正常出菇。而将菌袋搬入出菇棚的时间要尽量避免午间气温较高时进行,因为过高的温度容易影响出菇时间;入棚的时间一般选在晴天的早晚进行,要防止人棚过程中菌袋受到雨淋。菌袋人棚后的摆放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操作,菌袋要并列排放整齐,且其间需要留5厘米左右的间隔以保持菌能够正常呼吸,只有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菌袋出菇的环境才能保证出菇更加优质、高产。 (1)空气湿度。作为影响子实体生长的重要因素,如果培育环境的空气湿度太低,子实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就会加快,其基质中的含水量就会大幅度降低,进而影响食用菌的产量;相反空气湿度如果偏高,子实体表面的水份蒸发作用不明显,菌体内的营养运输受到阻碍,造成子实体无法进行呼吸作用而停止生长。如果栽培环境中的空气湿度长期处于偏高的状态,子实体会因为倒吸空气中的水份而出现腐烂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大范围的细菌传染。 (2)保持通风。食用菌的生长发育需要足够的氧气,和我们人需要呼吸一样,食用菌也会进行呼吸作用,它们吸人空气中的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虽然适量程度的二氧化碳对某些特别种类的食用菌菌丝生长有利,但是很多食用菌如果长期处在二氧化碳过多的环境下,它们很有可能停止生长,而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甚至会让菌丝体死亡。因此,出菇棚必须要保持通风,将二氧化碳的浓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确保空气流通。 (3)光照环境。多数食用菌在出菇时需要散射光进行刺激,只有极少数品种要较强的散射光。通常情况下,光照越强时子实体的颜色就越深,光照越弱时子实体的颜色就越浅。栽培人员需要根据食用菌种类的差异对出菇棚的光照进行调节,如可以采用遮阳网、草帘等物品来调节室内光照。 四、使用无污染的肥料对食用菌进行施肥 (1)喷洒酵母膏以及蛋白胨等溶液。用的酵母膏和的蛋白胨喷洒在食用菌的表面,能够使食用菌的身体变厚变肥,促进转潮,在温度为14℃~l6℃时效果最佳。 (2)人粪或人尿的喷洒。在喷洒人粪人尿时应当注意对人粪及人尿的加热,最适合的人粪和人尿应该是煮熟20分钟后的,对其进行对水,比例为1:10或者是1:20进行喷洒,或者也可以用新鲜的牛畜尿液,煮熟与没有泡沫即可,进行对水,比例在l0倍~17倍之间。 (3)米醋的喷洒 在食用菌生长的中后期,可以用300倍的米醋对其进行喷洒,在采摘前的1~3天,每天必须喷洒一次,通常情况下可以使食用菌产量提高6%,而且色泽会呈现出洁面。 (4)豆浆水的喷洒 黄豆一千克,将其磨成豆浆后加入75千克~UI00千克的水,喷洒到食用菌表面,喷洒完成后再用清水喷洒一遍。 五、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管理栽培养育的食用菌时,要严格按照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通过以往的栽培 经验 ,并结合实际的培育现状,研究出最适合、最科学的食用菌栽培管理方式。以无公害、绿色健康为前提,运用无农药危害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栽培工具和培育工作人员进出时要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根据食用菌的实际生长状况及时对周围环境 做出处理,调节培育室内的通风、通气、采光条件,掌控好温度和湿度情7兕,在培育长成后采取时,也需要做好消毒工作,要以正确的方式、适时地采收。 六、结语 食用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用产品,食用菌产业也是社会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市场经济发展项目无公害、高产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是目前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也是人们高品质的日常生活的需求,必将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1. 食品保藏技术论文 2. 农学论文范文 3. 人工栽培桑黄的技术 4. 双孢菇种植的技术 5. 平菇栽培技术论文 6. 平菇的栽培技术论文

255 评论

相关问答

  • 数学教学内容的适应性研究论文

    数学思维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析其他问题的能力,初中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当引起 教育 教学工作者足够的重视。本文

    super船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植物育种研究论文

    园艺方面的毕业论文轻风论文网很多啊,可以看下

    雨樱花ran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种植园研究小论文

    种子的萌发过程 一、 做实验 1.材料工具 (1)常见的种子(如:绿豆 黄豆)40粒。 (2)有盖的罐头4个,小勺1个,餐巾纸8张,4张分别标有1、2、3、4的

    天天有阳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性的研究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

    清水绫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种植区气候适应性研究论文

    分析玉米的栽培技术农科论文 1 播种与合理密植 1.1 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由于玉米适宜种植区气候不同,生产条件各异,应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优良杂交种,因地制宜

    地球是个圆曲奇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