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3

edward1015
首页 > 学术论文 > 关于童年的文献及其分析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DSGGS南都

已采纳

写作思路:从人物性格入手,把高尔基的小说《童年》的艺术特写写出来。

阅读童年是高尔基的小说《童年》。这是高尔基基于自己经历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三部曲。这部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家童年的成长经历,描绘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图景。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阿莱莎(高尔基的婴儿名字)从3岁到10岁的童年生活。当我母亲去我祖父那里写作时,她叫我去地球。饭吃完了。我祖父开了一家染坊,但随着他家族生意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和残忍。他经常殴打我的祖母和孩子,残酷地剥削他的工人。阿列克谢有一次因为染布被他打死了。年轻的阿莱莎也被他的树枝打昏了。

他还偷偷放高利贷,甚至鼓励他的助手偷东西。这两个叔叔也是粗鲁自私的商人。整天为了家庭财产争吵不休。在这样一个充满残酷和仇恨的家庭里,年轻的阿莱莎过早地意识到了世界的痛苦和丑陋。叔叔们为了家庭财产的争斗和争吵吓坏了小阿丽莎。这一幕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下层阶级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普通公民的自私和残忍。

然而,即使在这样可怕的环境中,也有温暖和光明。这是阿丽莎的祖母和其他人过的另一种生活。祖母善良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每个人都很宽容,心胸开阔,像个圣人。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阿丽莎敏感而孤独的心。

她对阿丽莎的影响就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来之前,我似乎睡在黑暗中,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带我到一个明亮的地方。是她对这个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也让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面对生活的艰辛。”祖母使他在黑暗和肮脏的环境中保持了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有爱心的人。

快乐的童年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的童年都有自己的不幸。《童年》以小英雄阿莱莎在祖父家中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刻画了一组生动活泼的人物:有严厉暴躁的祖父、善良的祖母、爱喝酒爱捣乱的叔叔、美丽忧郁的母亲、跳舞的小茨城;有些继父抬起长腿踢他们的母亲,有些继父被称为“奶奶”。绿色老妇人,已经退出和坚持化学实验“阿”的东西的租户。彼得叔叔,一个自杀的小偷,和一群玩草鞋偷木板住在冰雪岛上的善良的小流浪汉?

然而,小阿莱莎生活在这一群人之中,带着脆弱而敏感的童心,经历着人生的起起落落。爱丰富了他,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来应对生活的艰辛。苦难让他明白大多数俄罗斯人都像孩子一样。他们喜欢欢笑和悲伤,不为自己的不幸感到羞耻?正是从这个足迹,一个文学巨人出现了,世界被他照亮了。童年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小窗户,让我们认真了解一个伟大的国家。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读了惊心动魄的故事,获得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还学会了刻画人物的别出心裁和简洁的叙事风格。高尔基的生活教会了我如何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和挑战。

80 评论

hailanlan75

导语:本文着重从“童年”的诞生,“童年”消逝的原因和表现谈论尼尔·波兹曼对于“童年”“儿童”的看法,并进一步分享笔者个人对其观点的看法。         大约是在以前笔者就已经接触并阅览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而今为了进一步领悟并表达出对于该书的感想,故而重读了此书。文章不长,凭笔者的阅读速度很快就能够读完,于是在粗读之后,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条理清晰,例证丰富。         通篇阅读下来,笔者最深的印象就是“童年”这一概念从无到有在到面临消逝的这一循环。在内容方面,《童年的消逝》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及“童年的发明”和“童年的消逝”,分别讲述了“童年”这个概念诞生的条件和表现以及“童年”消逝的原因和体现。而在叙述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行文中,尼尔·波兹曼采用了大量的例证,例如列出具体的数字数据、形象生动却又意蕴丰富的寓言故事、个人对于其他学者的经典言论的看法……读起来非常有趣。因而接下来,笔者将着重讲述自己所感兴趣部分的内容与君共赏。尼尔·波兹曼从开篇其实是通过“童年的消逝”这一现状引入从中世纪开始讲述“童年”的发展史,不过笔者能力有限,将自行进行重新排序。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尼尔·波兹曼的研究分析下,希腊人并没有明确的童年意识,但却预示了“童年”这个概念,至于具体原因书中自有解答,笔者也会在后文有所略微的提及。而罗马人却在借用希腊的某些思想的情况下超越了希腊思想的童年意识——比如罗马艺术体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年龄意识,又比如他们将成长中的孩子与羞耻观念联系起来——该点与尼尔·波兹曼“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的观点不谋而合。可惜的是,随着罗马的覆灭,这一切有关的概念就烟消云散了,古老的传统文化被神秘化,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黑暗而又漫长的中世纪。         在中世纪,童年的概念虚无缥缈,你看不见也摸不着。尼尔·波兹曼在文中其实有提到——“儿童”在中世纪表达的是亲属关系,和年龄无关。在那时,只有特定的人群才会识字,更多的普通大众只是知晓口语方面的传播;在那时,字母复杂多样得让你眼花缭乱,难以理解;在那时,印刷术还没有诞生,很少有能够流通于市面的书籍,也更别提文字教育的概念。在原文中,尼尔·波兹曼这样说道: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儿童和成人就没必要明确区分。因此得出了在口语世界里不存在成人和儿童的概念,这也是中世纪的童年在7岁就已经结束的原因所在——7岁的孩子已经能够驾驭语言,会理解,懂交流,晓秘密,已经没改能够明辨是非的差别,这也是为何天主教将7岁认定为是理性的年龄的原因。但是就真的如尼尔·波兹曼所认可的那样,读写能力就能够评判“童年”的划分么?笔者对此仍旧存有一定的疑虑,并认为读写能力只能是影响儿童与成人“心理”与否的部分因素。毕竟笔者也认为外表的生理特征也是评判的标准,虽然该看法也是明显略失偏颇的,但是笔者也认为他的考虑着重于心理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实质上并不够全面,更详细的笔者会在后文会有进一步的探讨。         在15世纪的中叶,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尼尔·波兹曼提出了一个非常理论化的观点——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的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印刷术的出现助长了书籍这一纸质媒介的传播,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激发了作家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然后渐渐地,读者与作家产生了多方面的共鸣,这里的读者自然是不分年龄、包括所有阅览书籍的人。除此之外,欧洲文明还重新创造了学校这一概念——未成年人必须接受教育,识字学习、进入印刷世界才能变为成人。英尼斯强调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的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人们所思考的事情)、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维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而在此文中尼尔·波兹曼特意强调了传播技术改变人的兴趣结构这一观点,认为“印刷给予我们自我,是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考和谈话。”正是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再加上知识差距作为动因,童年也随之开花结果。而童年形态的具体化,也使家长与孩子重新定义,因此现代家庭形式也随之成型。         也因此,在尼尔·波兹曼看来,童年的消逝正是因为人的读写能力的消失、教育的缺失以及羞耻心的消失[ 羞耻心即儿童应当回避成年人的秘密,比如性秘密,笔者对此并不想描述因而略过]。而童年的消逝具体到现代生活中的变现则有“童装”的消失、“儿童游戏”的落寞、在视觉媒介的广告中儿童被成人化商品化的消费等等。在行文的后半部分,尼尔·波兹曼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于童年的影响。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的发展,电报的出现由于很难分辨受众的区别开始使信息从声音层面上变得无法控制,而电视这一视觉媒介则导致了信息等级制度的基础崩溃。我们都知晓光的传播速度是明显快于声音的传播速度的,我们“看”电视,在辅以声音的图片信息的侵袭下毫无还手之力,接受到许多杂乱无序而没有过滤的信息,更甚者会为了收视率发掘利用某些禁忌来吸引受众。电子媒介无法保留任何秘密,也因此,电视很快地侵蚀了儿童与成人的分界线。在尼尔·波兹曼看来,现在社会有诸多成人化的儿童,而他对其的定义是——一个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是的,简而言之就是成人化的儿童是成年人,已经无法称之为是儿童了,也因此童年也许会不复存在。         那么,在前文笔者有提到,笔者除了尼尔·波兹曼提出的以心理和能力来划分儿童与成人外,还认可生理特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心理和生理的统一才能够作为划分承认与否的标准,毕竟当今社会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完全不符的也大有人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重物质的笔者眼中更看重生理的发育,以一般人的眼光来看,也有成熟懂事的儿童,也有患有智商低下病症的成人,在这里的划分自然是以体表特征的。而所谓“成人化的儿童”其实是电子媒介约束力度不够造成的牺牲品,例如广告中以少女被设计成成年人的隐秘色情的暗示来吸引诱惑更多的受众从而增加收视率促进商品的消费。         如果说是电子媒介的约束力度不够,那电子媒介究竟该如何规范呢?相信当前很多国家都有进行该方面的审核过滤,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该种情况得到了削减却并没有完全遏制。更多的,笔者认为还是应当由作为大众传播的受众的我们主动积极的进行检举披露,约束自己,由小积大。         保护儿童的纯真,其实也就是保留我们自己最美好的初心。 参考文献: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原文

284 评论

五爷威武

《法国文学·娜塔丽·萨洛特·童年》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作家简介 娜塔丽·萨洛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及理论家。她1902 (1900)年生于俄国一个犹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她两岁时父母离婚,分别定居巴黎与俄国,自此她便经常来往于法国和俄国之间。到1910年跟随再婚的父亲在巴黎定居,并开始学习。在小学及中学时代她对文学表现出强烈爱好,博览名著,特别爱好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卡夫卡等的著作。1919年在巴黎获英文学士学位,后赴英国牛津及德国柏林攻读历史和社会学,1922年进巴黎大学学习法律。1925年结婚并从事法律工作。她在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9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向性》,这是一本与传统小说不同的作品,在小说里已表现出了“萨洛特式的心理描写”方法。《陌生人肖像》 (1946)是作家第二部小说,在这里,既无完整的故事,又无动人的情节,只不过写叙述者自己如何去窥探一对父女,然而,它却得到了萨特高度的赞扬,他在此作的序言里第一次用了新术语“反小说”。四十年代后作家继续创作了好几部成功的作品,如《马尔特洛》(1953),《怀疑的时代》 (1946—1956),《行星仪》 (1959),《金果》(1963)等,最近又写了《语言的应用》(1980),《童年》(1984),《天象馆》(?)等新作。《怀疑的时代》是一部论文集,此集为当时兴起的新小说浪潮奠定理论基础并成为当代法国文学的重要理论文献。在这部论文著作中作家主要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她和其他新小说派作家一样反对现实主义小说传统,主张变革小说艺术外,主要着重于心理描写,在这方面有完整的一套方法,她的小说除了《童年》外,几乎全部都是心理现代主义的作品。

内容概要 大概在五六岁时“我”和父亲一起在瑞士度假,有位年轻女人负责照料“我”并教“我”德语。那时“我”和其他孩子一起在儿童餐厅用餐,每顿饭“我”吃得最慢,因为“我”必须按照母亲的嘱咐把饭嚼碎成象汤一样流质后才咽下去,这使周围的人不满也使父亲难过,可我觉得应遵守诺言。后来回巴黎母亲身边时这些事都消失了,一切又恢复了无忧无虑的气氛,和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过快乐的夏天,我舅舅在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市当律师。夏天过后我去了伊万诺沃父亲那里,这是我出生之地,我是两岁时离开这儿去了巴黎。我和父亲在这儿过得很愉快,父亲教我数数,我俩还彼此间说俄语或法语来打趣。圣诞节时我们在莫斯科父亲寓所里,还有一位年轻漂亮的金发女郎也和我们一起过节。圣诞过后我又回到母亲身边,那时父亲每到巴黎都要领我去卢森堡公园散步并玩各种游戏,有时我也去旅馆找父亲,有一次我在那儿碰见了一位年轻女人,她不是在莫斯科和我们一起过节的那个人,而是个一头褐发女人,叫薇拉,她也和我们一起散步,游玩还给我读安徒生的 《童话》,当时我感到很“欢乐”。后来我母亲和柯利亚(她继父) 搬到彼得堡去居住,我也跟随而去,在那里有位年轻女仆照料我,我们常一起散步逛街,到晚上父母出去后我们便和其他女仆一起玩牌,主要玩“作家四重奏”,相互猜作家及其作品。我在那时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读了很多图书,特别喜欢看《王子和贫儿》,其中的两幅画面——王子与贫儿对我的影响很深。我不仅喜欢读书也开始了写作尝试,但没成功,妈妈请来的那位编辑先生说: “开始写小说以前,得好好学拼写法”,我觉得这是个美妙的“童年创伤”也许是很晚才开始 ‘写作’的原因。到了1909年2月,我又开始动身去巴黎。那时父亲和薇拉结婚并定居在巴黎。“我”已习惯于来来往往的生活,可感到这次的离别不同往常,“我”在一路上不停地流泪,母亲安慰我说一过夏就去接我。母亲送我到柏林车站后有位“叔叔”——父母好友带我去了巴黎。刚到巴黎时“我”很想念母亲每晚躺在床上一面哭一面拿出照片吻母亲,于是就写信向她诉说了不快和思念之情,可后来母亲写信把这些告诉了父亲,这种背叛行为对一贯尊敬和信任母亲的“我”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打击,从此我们母女之情开始淡化。不久“我”后母薇拉生了个女孩,小名叫莉莉,后母很偏爱她,经常专为她准备一些营养品设法补偿命运没给予女儿的一切东西,“我”对此一点也不在乎,可莉莉是个“神经质的孩子”,从不懂得母亲的爱心,常常怪声怪气的嚎叫。后来“我”渐渐地发现后母对“我”越来越冷漠,而且还说一些“这不是你的家”之类的话,不过她虽然对“我”怀有一种疏远的敌意,但从不对“我”发脾气,也许是怕扮演后娘这个不光彩的角色或者是由于父亲对“我”的那“遥远的”庇护。受女主人的影响仆人们也开始对“我”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的说“没娘的孩子多不幸”,还有的说“没娘的孩子没教养”等等,但这些种种事件从没影响过我,我一贯“我行我素”的生活着。已经十月份了,可母亲还是没有来接我,在等待期间我到附近的一所学校上学,从头学起了字母拼写法,老师教得很耐心,我每次独自关在房里认真地描画,埋头努力学习。我在10岁时正式上了小学,那次平时很冷漠从不过问我教育的后母似乎也很高兴的为我准备了上学用具。学校里的崭新生活和孩子们的笑闹声很吸引我,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小学教育在我身上可以说很成功,我学习很用功,每晚都找父亲辅导数学直到熟练为止,那时我背课很流利,字句清晰,恰到好处,具有一种与他们融为一体之感。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以 《我的第一件伤心事》为题目写作文,我认为这是个很有趣的 “黄金主题”,于是我写出了一部以“我的小狗之死”为题材的充满孩童纯洁、天真情感的故事,把抽象的东西描写的很活泼生动,对此作不仅我自己满意而得到了父亲的赞赏。大概过了两年,有一天父亲告诉我母亲想要领回我的事,他还说“她真心想接你,完全可以自己来,可她提出必须由我负责送你去,这我可办不到,除非你要求我这样做。”这件事使我很矛盾,父亲又把决定权推给我本人,要我自己去割断和母亲的纽带是痛苦的,这纽带并不太结实,但我有时感到它的存在,不过父亲的语气在鼓励我下决心,我终于说出了“我愿意留在这里”这句话。这一举动从此使我和父亲的命运深深地连在一起,直到我成年。在小学时代对我影响很深的是薇拉的母亲和两位老师。我很爱薇拉的母亲,对我来说,真正的外婆也比不上她,我们是那么合得来,她教我弹琴,给我读喜剧 《没病找病》或者是《钦差大臣》 ,我们有时笑得都在地毯上打滚,我们还爱说德语好恢复以前所学过的德语。还有两位老师贝尔纳太太和T小组很关心“我”。贝尔纳太太常请“我”去和孩子们一起吃点心并给“我”一种含蓄温柔的体贴和充满温情的注视,特别是她讲到1870年的战争,讲巴黎如何被围等时的表情使“我”很激动,我们合唱起了那个充满战斗热情的 《马赛曲》 。和T小组在一起时“我”这种崇拜为国捐躯的情绪达到了 *** ,在镜框间都夹起了波拿巴的画像。有一次T小组领我们去卢森堡博物馆参观后布置了作业: 《描写你最喜欢的画》,我挑选的是德塔伊的《梦》。我在11岁时母亲来看过“我”一次,那是1909年二月以来的第一次会面,后来在1914年母亲又来过一次,但因为战争很快就回去了。这时我也该去上中学了,终于有一天早晨后母送我到车站并拜托给了售票员,从此我开始了中学生活。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也到此结束。

作品鉴赏 80多岁的法国当代女作家兼文艺理论家娜塔丽·萨洛特,至今仍挥动金笔,精神抖擞地驰骋在文坛上。诚然,“艺术家的生命力是永远的”,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谁能阻止一个人肌体的衰退呢?于是当人们祝愿这位德高望重的作家长寿时,她的思绪和情感已飘逝到遥远孩提的梦境中。《童年》这部优秀的自传体小说就此诞生了。趁这夕阳的余辉,托起童年的浓雾,将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钩住,完完整整地掏出来,以便抓住生命,获得力量,这就是作家创作的指导思想。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从五、六岁到十一、二岁的成长过程。她和一般儿童有相似点: 单纯幼稚、天真烂漫,善良诚实。她爱爬山、玩水,肆无忌惮地从雪堆上往下滚,她无忧无虑勇敢地玩各种游戏。她讨厌虚伪和做作,大人让她扮演一个比她年小的孩子的声音和动作,她感到是对真正自己的屈辱和背叛。她同情老人,疼爱爷爷、奶奶和外婆,她喜欢仁慈,温和,善良的舅妈和继父。除外,她还是个与众不同,有着异样气质的儿童,五、六岁时,当大人们告诉她:“不,你不能这样做”时,她说: “不,我要这样做”于是她拿起剪刀扎烂了绸椅套,她是一个好奇心极强,爱做别人不做或别人禁止她做的事的孩子,她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同时又很敏感容易被伤害。父母离异后,遭到旁人歧视和白眼,她就对自己说: “我没必要变成一个可怜的畸形人,一个贱民,我有一切都摧不毁的力量,掌握着完全彻底的独立性。”她对后母的偏心眼很气愤,就采取她仅能采取的报复手段,她故意偷了一袋糖果,被人当场抓住,让后母当众出丑。上学之前她写了一些文章,没有得到大作家的赏识,给她幼小的心理留下很深的创伤,童年这个创伤使作者到了三十岁以后才开始搞创作。但她在儿童时就具备了一个艺术家所特有的气质,她有崇高的理想和志愿,她崇拜象伊凡诺夫先生那样视死如归的革命家,她渴望荣誉崇尚英雄主义,她时常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胖胖的,大腹便便的拿破仑。她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力。她把全班三十几个学生的名字写在自己叠的玩具鸡的头上,叫出每个学生名字起来回答问题,她自己又扮老师又当学生,她具有超常的想象力。她极其敏锐地观察到后母眼睛里闪着令人不安的小火花、象刁恶的后娘对待灰姑娘似的。她能够很准确的概括和分析出母亲五官及肤色的优缺点,得出母亲不如玩具娃娃美的结论。对大自然的酷爱也陶冶了这位未来艺术家的美好性情,她时常陶醉在红、黄、蓝、绿、青等各式温馨、柔和的花草中达到忘我的境地。强烈的求知欲、顽强的学习毅力为她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她从小就对各种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饥似渴地看小儿书以及后来看那些对她那么小的年龄难以理解的书。她上学时,要求自己每门功课必须拿第一,她把作文课看成是一种最自由、最美丽、最自高无尚的享受,这一切都在一个八十岁老人的笔下生动地再现了出来,在这篇小说里作者运用了新小说的心理描写法取得极佳的效果,尤其是她最擅长的对话的运用,内心独白、独白前奏等的穿插交错的运用,更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采用老年人的口气和儿童的口气,以便不断相互提醒、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使童年往事的回忆更加清晰,内容和性格特征也更突出。在语言上作家保留了自己的特点,大量地运用短句、断续句及省略号,以此赋予人们一双孩童的眼睛,让他们用这双眼睛和她一起来看那新鲜有趣的世界,而不是被动地去听她的讲述,这样她就把传统叙事法和新小说心理描写及自己语言特点就更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137 评论

相关问答

  • 危机公关论文及其文献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危机变得越来越不可避免了,因此企业的危机公关就越来越重要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危机公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危机公关 诚信 仁

    睡不死也睡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细胞融合的文献分析论文

    收稿日期:2007-10-25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注:雷江丽

    卷毛咕咕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及文献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留守儿童自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下

    等于个圈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分析美的论文参考文献

    一、美是主观的 美是什么?这是美的本质问题。从本质论讲,我同意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的观点,即美是主观的,“美是人的社会意识”①。吕荧作为中国当代唯物主义

    纳木错dolphin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人物分析的论文的参考文献

    《老人与海》中人物分析论文 一、语言风格与老人形象塑造 1.独特的语言风格 正是基于“这种创作上的保留态度,要求他在语言上的适应。正如海明威所说,好的散文就像一

    cat2012102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