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lmars明尼苏达
“百寿图”出自永福县百寿镇的“寿字岩”。沿桂(林)融(安)公路西行,翻过一架雄峻的大山金竹坳,沿着蜿蜒明丽的龙江之畔,穿过于回百转的三台岭,眼前豁然开朗,但见碧野千顷,江水如带,青峰环峙,市井欢腾,这便是永宁州古城——今百寿镇之所在。在古城的东江之滨,从莽莽群山里横插出一座岗峦,如奔腾的苍龙,至公路边顿然刹住去势。当地人为之取了个不起眼的名字——对河山。山不很高,然则气势雄伟,怪石嶙峋,峻岩险峻,峭壁峥嵘。山上青枝铁树破岩而生,层叠葱翠,生气盎然。若是雨后放晴,青山若黛,云蒸霞映,蔚为壮观。在这苍翠如画的山岗西北面,葛藤如幔,石洞天开——这便是“寿字岩”了。山脚下原有一眼泉水,清纯甘润、名叫丹沙井。拾级而上,但见丹挂迎宾,黛竹含情。每至仲秋时节,香风袅袅,泌人心肺。百步将及,转眼便是灵岩幽境。岩高三丈余,宽五丈多,深四丈许。传说岩中原有一条巨龙酣卧,盘古开天之对,一声巨响,天地巾分,惊破巨龙酣梦,裂开洞府,飞腾而去,于是使留下一架“龙床”。大概是龙的故居罢.洞里幽敞绝尘,炎夏无暑;苔芜消润,钟乳琳琅。每当游人至此,倍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据史书所载,东晋时,道祖葛洪云游至此,被这一方钟灵毓秀的山水所陶醉,便在这岩洞中憩息下来,日吸山泉,夜炼还魂丹,著书立说,历数载丽不返。于是这山被时人称为“葛祖山”,泉水被称为“丹沙井”,那垂若帘幔可供攀援的山藤被称为“葛藤”,这岩被称为“夫子岩”。岩中石刻甚多,有记事、传记、铭章,诗文、题名。吉语、格言等等,由朱而今,历朝留迹。著名的有元代大书法家赵盂颊所书的“宁寿”=字,明总兵官俞大猷镇压壮族农民起义的诗文。在众多的石刻中,尤以南宋绍定己丑年,公元1229年)知县史渭所刻的“寿”字,最引人瞩目,字高175厘米,宽145厘米、悬镌于岩之顶壁,笔蜂道劲有力,雕凿极为精美,堪称宋刻巨制,在大寿。字的笔画里,嵌写了一百个小寿字,取长寿百岁以上之意。小寿字正、草、隶、篆各体皆各,百字百样,每字旁均注明文体出处。太小寿字浑然一体,其妙无穷,实为世间仅见,世八谓之日:“百寿图”。 “百寿图”的来历,有数种说法。其一,《抱扑子》记云:“廖扶丹井,一族数可口饮之多寿”。《永宁州志》亦有记云;“廖扶永宁人,相传家有丹沙井,一族饮此井者,皆百余岁”。《地舆记》、《广舆记》亦有记载。这些记载,都源于这样一个汉族民间传说:古时岩前有廖扶一族人结庐居住,日饮丹沙井水.皆妊寿百岁以上,廖扶本人更是寿高一百五十八岁,成了仙,行云而去了。知县史渭有感于这段传说,欣然挥毫写下了这个大寿字,并寻经查典,广征博引,制作“百寿图”,经年始成,请匠人王鼋刻于岩内。其二,传说南宋时,古县(即今百寿镇)东之民屡因田水涉讼,数十年而官不能断。知县史渭到任后,带领一干差役到村中找老者了解情况。一老者至,年约五旬,问及田水灌溉事,老者日:“此事小民不知,请问家父”。史渭请其父,至者年约八旬,问及田水涉讼之事,答日:“小民不甚知之,请闻家父”。史渭忙请其父,至者皓首银发,年逾期颐,问及田水涉讼事因,老者仍答日;“此事须问家父方知”。史渭大惊,忙问:“尊翁尚存耶”老翁答日:“然也”。史渭率随人上门敦请。进至三重草堂,只见一老翁端坐堂前,童颜鹤发,百四十余岁矣。于是日水涉讼始得其因,遂告了断。事后,史渭再次造访,方知该村家家均有年逾百岁者,劳作有度,衣食如常。史渭大为感慨,于是聚地方老者于夫子岩内,究其长寿之秘诀,共襄福泽乡梓之举,请来匠人高手,在岩内凿制了“百寿图”。其三,相传宋时有一知县名叫高登,为人最是乖巧钻营,一心总想成仙。那一年元宵佳书,高知县正在楼前观灯,见一双白自胖胖的光屁股孩童在人丛中穿梭戏耍,顶上灵光隐现。高知县大异,忙唤差人前去捉来审问。差人左右寻找,总是抓不到,但见两道蓝色灵光飞出了东门。高知县忙令人跟踪寻找,及至对河的葛祖山下,那两道灵光在丹沙井边一闪便不见了。差人急忙圊报,高登彻夜难眠。左思右想,料定那两个白白胖胖的孩童是丹沙井中灵物所化。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手下人众来到丹沙井,命人架起水车将井水车干。井干现底,见一块青石板,撬开青石板,得一对千年何首乌,粗如手腕,已现人形。高知县得之大喜过望,回衙即命厨子刷锅洗灶,蒸而食之。岂知那厨子也是贪婪之徒,及将首乌蒸烂,便偷将原汤倒出,另掺清水给高知县送上。待厨子返回准备偷食首乌汤时,却见一只野猫踩翻了汤碗,一碗首乌汤全倒进了灶灰里。自从高知县挖走了何首乌,井泉干涸,灾荒连年。高知县登仙不成,反而丢了乌纱帽。后来史渭继任古县,因灾祸频盈,地方不宁,深为忧虑。夜来忽得一梦,梦见一群老翁向他哭诉苦情。史渭忙问其故,众老翁日:“吾等乃地方上一百位百岁老者,只因前县令高登挖断丹沙井千年灵根,造成灾荒四野,民不聊生,地方不得安宁。今来特请大人作主,兴利除弊,扶正灵根,安抚地方,造福乡梓,则百姓幸矣”。史渭忙问可用何法:众老者目:“吾等愿捐微力,共作‘百寿图’一幅,请大人镌于丹沙井侧,则地方安宁矣,“史渭醒来,细究梦中情由,即差人四乡寻访,果然访得一百位老者,且每人皆捐一寿字,各不相同,史渭即选工匠于丹沙井旁之夫子岩内镌成”百寿图”,果然灾荒消除,地方安定。以上种种传说,虽然殊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百寿图”仍知县史渭集众人之智慧而成的。近八百年来,“百寿图”作为稀世之珍,众口皆碑。虽然古代交通极为闭塞,但历代达官词客仍然竞相游览观瞻。自南宋以来,历代均有专事拓印“百寿图”的作坊。朝臣显贵,书香世宦人家,一旦得到一幅“百寿图”,悬挂中堂,顿然门庭生辉,宾客盈门。或经商远者,或宦海浮游者,更是把“百寿图”作为护佑身家平安之宝。相传明代郑和下西洋时,一次骤遇狂风巨浪,桨断桅折。万分危急关头,俄见一艘船上有一龙钟老者稳坐船首,任凭风恶浪险,始终扬帆前进。郑和急令余船紧随其后,不一刻海上风平浪静,老者杳然,搜之,原来是船上水手带有一幅“百寿图”,众皆以为是“百寿图”显灵。《永宁州志》载日:“士大夫以殊拓之,载诸行箧,可镇江湖风涛之险,屡多奇验”云云。“百寿图”历来是人们贺寿祝椿的上佳礼品。明清时代,“百寿图”作坊久盛不衰,一幅以朱砂拓印的“百寿图”,可值“龙洋十元,或白米五石”。乾隆年间,永宁知州袁光炜为其恩师礼部尚书祝寿,曾以二百龙洋雇人拓制精被了一幅飞金“百寿图”。民国年问,蒋介石五十大寿,广西省主席黄旭初命专人拓裱了一幅“百寿图”,作为献给蒋的寿礼。据说,后来这份精美的“百寿图”又作为政府的礼物,赠贺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之寿诞日。此事笔者虽未详考,但是“百寿图”在海外,尤其是在日本东南亚乃至欧美的影响确是颇大的。许多海外华人视“百寿图”为民族文化珍品,把它作为家族的传家之宝。 “百寿图”之所以成为世人尊崇的名胜,还在于它自身所特有的艺术价值。宋刻。百寿图”是中国古代书法、摩岩石刻中的一块瑰宝。“百寿图”之大寿字,集正、篆、隶、行四法为一体,其结构为正楷,运笔却是篆书,其竖之鹅头,其钩之燕尾叉备隶法,其点作桃形,实为行章。四法交融,无懈可击,匠心独具而又酣畅自然,更显得庄重浑穆,古朴圆润,诚为罕见之杰作。嵌在大寿字笔画中的一百个小寿宇,更是珠玑并列,异彩纷呈。就字的种类而言。有“高鼎”、“周鼎”、“汉鼎”、“鲁篆”、“燕文”、“甲骨文”、“金文”、“筒书”等。以书家而论,有“程邈”、“怀索”、“虞(世南)书”、“蔡(襄)书”、“小王(献之)书”以及书圣王羲之的“换鹅经”,几乎包揽了宋以前历代著名书法家的各种书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百寿图”又是中国文字,书法史的演变图,直可看作华夏文明史的一个缩影。“象形”是中国汉字所特有的最早的造字方法,传说中“仓颉造字”就是从原始的“圈腾”演化而成文字。这在“百寿图”中亦可见一斑,其中的“火文”如同燃烧的火焰,“树文”如同莽莽森林,“凤书”似彩凤起舞,“水文”曲折回环。还有“龙文”、“象篆”、“狮文”、“星斗文”、“蝌蚪文”、“芝草文”、“时文”、“箭文”,“柳文”、“聚宝文”等,无不形神兼备,呼之欲出,观赏之余-更能使人领略到汉字起源的无穷奥妙。 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吸收,兼容外来文化、宗教文化的过程。正是这种吸收,兼容文化现象,才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博大精深。“百寿图”便是这一文化现象的一部难得的证典。圈中的“玉帝天文”、“上帝印章”颇具神话传奇;“瑶池宝意”、“四利佛书”、“西方梵书”又有着浓厚的佛教色彩:“西夏台书”体现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而“飞章符”、“皇极篆”、“青黄君书”、“玄隶”、帝君玉牒“又透出道家气韵:以“聚宝文”聚合的珊瑚、珍珠、象牙、犀角、玉圭、玛瑙等,依稀可见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耳畔犹闻七下西洋的舰队催动起锚的悠悠长号。在“百寿图”的铭章中,有“徐百公”、“许敬宗”、“郑尚书”、“高家贤”、“碣夫人隶”。吴太后子”、“花葵夫人”、等名不见传的古代书家。从他们的作品看,无一不是名家手笔,有的甚至可列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名师。只可惜书海茫茫,踪迹难觅:尤其古代的女书法家,更难名存史册,如果不是“百寿图”有此记载.这些书家恐怕永无人知的了。由此可可见“百寿图”真不失为中国书法历史的一部珍贵档案。以上不过是笔者对“百寿图”这一民族艺术瑰宝的一点极为肤浅的印象,远未窥知其深奥的文化、历史真谛。就其特有的研究价值而言,简直就象一个小“太阳系”。无怪乎,世界上的“汉学家”们视其为弥足珍贵的资料了。近八百年来,“百寿图”也曾屡遭磨难,汉族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不少盗宝者与护宝人的故事,历史上也不乏肖小之徒妄想借宝传名的滑稽闹剧。“十年动乱”中,“百寿图”又险遭厄运。岩顶上攀石吸缝形若巨伞的千年古榕被无情刀斧砍去,岩中的钟乳石普陀大士也被。革”去了脑袋臂膀,琳琅满目的悬晶玉笋被“破四旧”的大锤砸得七零八落,岩下的“丹沙井”被填成了“大寨田”。当年,外地来了一批臂缠红袖箍的人物,视“百寿图”为封建产物,要砸而烂之。当地人闻知,一夜之间使在岩中堆满秽不可闻的猪牛粪便,使红袖箍们避之犹恐不及。全凭百寿人民的机智,巧妙地制止了无知之徒的破坏活动,使“百寿图”在劫火中履险如夷,逢凶化吉。如今,古篆灵岩又重现了它那永劫不磨的艺术光辉。这一地方的人民创造了“百寿图”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百寿图”也忠实地庇佑了这一方勤劳、纯朴、善良的人民。漫步小镇,你随处便可遇上皓首银发的老妪老翁。听人说,这小镇里如今健在的百岁老人就有五六个,一个百零八岁的老翁还能挑莱赶集。在永宁州古城内那条一华里长的小街上,竟住着三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十来位八十余岁的长者。看来“人寿七十古来稀”这旬话语,在这里并不灵验。站在“百寿图”下的石台前,极目远望,你一定会发现,收入眼底的是绵绵青山如黛,潺潺绿水若岚,千顷田畴翻碧浪,林掩竹映现村家。啊,多么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多么使人心羡的钟毓灵秀地,文明礼仪邦。这才是一幅更大更美的“百寿图”。
好好生活2013
古碑“福寿图” (《百寿图》《百福图》),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该碑系阴阳碑,即一块碑的正反两面,分别刻有100个“福”和100个“寿”字。珍贵之处在于每个字各有千秋、字体各异、无一雷同。其中楷、隶、篆、行、草、甲骨文等无所不有,寿(福)上方还注明文体出处。其中以朝代分有商鼎文、周鼎文、汉鼎文等;以地域分(古代称国名)有鳍隶、燕书、西夏台书等等;以字体论有易篆、古隶、古斗金文、飞白书等等;以书法家而言有程邈、怀素、虞(世南)书、蔡(襄)书、小王(献之)书以及书圣王羲之的“换鹅经”文体等等。还有字如其形的蝌蚪文、星斗文、火文、树文、龙文、凤文、聚宝文等等。在桃形点的“聚宝文”内还有如珊瑚、象牙、犀角、珍珠、熊掌、玉圭等等都是惟妙惟肖,琳琅满目。该碑还吸收、兼容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宗教文化的典证。图中的“玉帝天文”、“上帝印章”等则颇具神话传奇;“瑶池宝意”、“四利佛书”、“西方梵书”等又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西夏台书”又是体现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而“飞章符”、“皇极篆”、“青黄君书”、“玄隶”、“帝君玉牒”又透出道家的气韵;在“聚宝文”内的珊瑚、珍珠、象牙等还可依稀见到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在“百寿图”的铭章中有“徐百公”、“许教宗”、“郑尚书”、“高家贤”、“碣夫人”、“花葵夫人”等名不见经传的古代书法家都可称名家手笔。可惜书海茫茫、踪迹难觅。尤其是我国古代的女书法家、除在《百寿图》、《百福图》中仅留其少数芳名外,其他国内外更是鲜见其芳迹了。《百寿图》、《百福图》合称“福寿图”。是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官方和汉族民间都喜爱的吉祥珍品。 相传郑和下西洋时,有人携《百寿图》拓品随船队出海,突遇惊涛骇浪,五船仅剩领头船。原来,危在旦夕之时,领头船筐中传出耀眼的光芒,船头即刻风平浪静。狂风巨浪过后,人们发现,刚才闪光者,乃《百寿图》拓片。自此后,《百寿图》名扬四海,尤其在日本及东南亚影响极大。深得官方和汉族民间喜爱,被认为能辟邪驱恶、防病消灾、延年益寿、保佑平安。当年,蒋介石五十大寿,桂系军阀黄旭初携《百寿图》拓片,作为寿礼送给蒋介石。后来这份精美的《百寿图》拓片又作为政府礼物,赠贺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之寿诞日。1958年,周恩来首次出访非洲,适逢摩洛哥国王寿诞,周总理以《百寿图》拓片作为礼物相赠。另传,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封妻子叶氏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从此,百姓家贴福字,以驱赶穷神,寓意“福到我家”;条件好的,挂一幅《百福图》,祈求平安、岁岁幸福;当官的,挂一幅《百福图》,保佑官运亨通,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飞黄腾达;经商的,挂一幅《百福图》,以求财源茂盛、生意兴隆 、四方来宝、八路进财。当年,孝庄太后病重,无药可治,康熙帝把“福”字刻在一块大青石上,并背着该石跪在祈年殿拜天祭神,为孝庄祈福。上苍有灵,孝庄皇太后身体很快奇迹般康复。康熙将“福”字碑请回宫中供奉,成为故宫镇宫之宝。洛阳市发现该碑,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十三朝古都)不无关系。可惜,该碑出土时,正值“文革”,被丢弃在某文教局院内,任凭风吹日晒雨淋,被人砸去的一小部分遗失至今。“文革”后,该碑被文物部门发现珍藏。该碑致残,像维纳斯断臂一样,更加珍贵,更具文物、学术、艺术价值。“福寿图”,拓片摹刻本,有青年碑刻家苗水彦拓制摹刻。用于收藏送礼,贺寿祝福,装点厅堂等等。
smilejune521
“百寿图”从宋代以来就已作为稀世之宝、广为传颂。特别是南宋时期,专事拓印、装裱“百寿图”作坊久盛不衰。朝廷显贵、书香世家,百姓士庶都为拥有一幅“百寿图”而自豪。挂之于堂中顿然门庭生辉、宾客争相观赏!古时商人远行或浮游宦海者更是把“百寿图”作为护佑身家平安的宝贝!相传古时百寿岩前有一口丹沙井,井水甘甜清凉。常有一对白白胖胖的孩童出没,系千年首乌精所变。住此地廖扶及其家人常饮用此井水。廖寿高150多岁始无疾而终,后其家人家族数百人也都个个长命百岁。后来有一个贪官闻知此事,为图谋长生不老。也常取食此井水,并命人挖取“活首乌”烹而食之。不料却一命呜呼!丹沙井也随之干涸、消失。后人都为再也用不上这样的长寿之方而为之叹息不已。因此曾有人在岩内观世音神龛前作过一副对联:百世上事迹如斯曾几何时碧水丹沙寻不见!寿岩内神仙无算而今安在青山绿树我来迟!宋代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时任永宁知县的史谓有感此事,在自己的寿庆之日挥笔写下这个大寿字,并邀请县内长寿百名老人各写献一小寿字,他亲自经年整理写入大寿字的笔画内,然后雇请名工巧匠镌刻在岩内石壁上,成为现今的“百寿图”。 “百寿图”高175厘米、宽148厘米。整个字体笔画十分紧凑,笔力遒劲。形为楷书但与正楷不同。而是更庄重肃穆、古朴圆润。其勾如露锋、点似仙桃。既非楷非隶非行非草书法,却又似楷似隶似行似草的风韵,然而浑然天成一体,无瑕可指、无懈可击!“百寿图”中的100个小寿字更是各有千秋、字体各异、无一雷同。其中楷、隶、篆、行、草、甲骨文等无所不有、小寿字旁还注明文体出处。其中以朝代分有商鼎文、周鼎文、汉鼎文等;以地域分(古代称国名)有鳍隶、燕书、西夏台书等等;以字体论有易篆、古隶、古斗金文、飞白书等等;以书法家而言有程邈、怀素、虞(世南)书、蔡(襄)书、小王(献之)书以及书圣王羲之的“换鹅经”文体等等。还有字如其形的蝌蚪文、星斗文、火文、树文、龙文、凤文、聚宝文等等。在桃形点的“聚宝文”内还有如珊瑚、象牙、犀角、珍珠、熊掌、玉圭等等都是惟妙惟肖,琳琅满目。在“百寿图”中还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宽大渊博精深,她是吸收、兼容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宗教文化的典证。图中的“玉帝天文”、“上帝印章”等则颇具神话传奇;“瑶池宝意”、“四利佛书”、“西方梵书”等又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西夏台书”又是体现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而“飞章符”、“皇极篆”、“青黄君书”、“玄隶”、“帝君玉牒”又透出道家的气韵;在“聚宝文”内的珊瑚、珍珠、象牙等还可依稀见到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在“百寿图”的铭章中有“徐百公”、“许教宗”、“郑尚书”、“高家贤”、“碣夫人”、“花葵夫人”等名不见经传的古代书法家都可称名家手笔。可惜书海茫茫、踪迹难觅。尤其是我国古代的女书法家、除在“百寿图”中仅留其少数芳名外,其他国内外更是鲜见其芳迹了。摘自《福寿之乡》漓江出版社百寿图作者:梁熙成人生最大的追求,莫过于“福寿双全”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然而要占尽这“福寿双全”,却也难得难得。可是永福人偏就占全了这“福’与“寿”,“福”是县城凤山顶上的掌书石刻,“寿’便是驰名中外的“百寿图”。
太多了,列几个:1. 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兼论鲁迅反孔的文化契机李旭东 江汉论坛 2000年 第07期2. 论鲁迅对章太炎的评价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客观现象,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作为理论和学科,它只是近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传播技术等发展的结果,在中国的传播则只有几十年的
21世纪,人类社会正面临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急剧变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强烈地感受到新时代的冲击与震撼。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情都无法避免竞争这个现象的存在。 所谓竞争,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一定范围内为谋求他们共同需要的资源而进行比较、
公共关系学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