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平安
1.获取方式:
Calibre抓取。不得不赞一下这个超级牛逼的软件,其他功能不说,单说抓取新闻。Calibre可以自动抓取很多新闻,很多国外主流媒体都在抓取之列,当然因为天朝强大的“万里长城”有些资源会抓取失败,比如NYtimes,但是经济学人是可以顺利抓取的,在抓取那里订阅之后,只要你电脑联网,每周固定时间,Calibre会自行下载。你就再也不用到处求人了。自力更生万岁,欧也!抓取的时候可以设置格式,mobi,epub,pdf都有,看你想要什么格式!2:音频获取。经济学人官网有开源,Audio Edition开源代码。MMDD为每周发行日(周六)的月份与日期,比如最近这期,就是1109,Issue后面的****为8798+该周六距离2012年8月18日的周数,这句可以不要理,我已经算好了,那期的****相应为8860,那么各周,在上面依次加就是,本周的****就是8861.下一周的8861+1, 这时候打开迅雷,复制代码,迅雷会自动探测到,然后就开始下载了。
dp73732849
去淘宝天猫或经济学人官网(Economist subscription offer)可购买及订阅纸质版或电子版经济学人杂志,还可以下载APP订阅电子版,也可以去实体书店购买纸质版经济学人(书店太多,只列出大陆可以购买纸质版经济学人杂志的部分书店:有方所,横山和集,(北京)中图外文书店,(上海)中图现代书店,上海外文书店,苏州诚品书店,益文书局,广州New Page 外文书店等)(大连,西安地区目前暂时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相关实体书店)去中图我要报刊网(报刊 杂志订阅 中图我要报刊网)可订阅纸质版及电子版(此网站电子版不单独订阅,只能与纸质版一起订阅)也可以联系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图外文书店),中国图书进出口上海公司(现代书店),广州公司,深圳公司,西安公司,大连公司,上海外文图书公司(上海外文书店),北京外文书店(北京市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等订阅经济学人杂志。需注意经济学人纸质版会有被撕页的情况发生(某一期的某一页违反相关规定,审读不予通过,故予以查处相关页面)
我给大家推荐eco中文网论坛,论坛里有很多喜欢这本杂志的网友翻译讨论每期的每篇文章,每周论坛还会更新The Economist的电子版和官方音频版(这个是极好的),我每周都会下载来听,内容和纸质版一样,还能锻炼听力。我发现时真是相见恨晚,你一定会喜欢的。
库尔尼郭娃
“买买买”好像一直是女人的天性,心情好的时候,需要购物。心情不好时,更需要购物。 自从网购开始风靡之后,购物的频率也不断地上升,只因为购物实在是太方便了。商家也想尽方法,利用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务求把消费的更多的钱赚到手。每逢遇到商家活动时,总会让人有一种“现在买实在太划算了”、“不买好像很吃亏”的感觉。一些所谓的低价和划算,都只是一些商品定价的套路而已。一起来学习一下,也许能让你多一些购物的理性。定价套路一:锚定在商场里看到某件标价500的心仪衣服,你也许会觉得有些贵。但当你看到原价1000、现价500的标签时,就会瞬间觉得物有所值,马上就下单了。这就是常用的”锚定价格“套路,当我们对一个东西做评估时,会把某个数值作为参考,这个参考对象就会像锚一样,不自觉地影响着你的决定。定价套路二:损失规避你在马路边捡到了100元,但又把它弄丢了。虽然结果上看,你并没有任何损失,但你就是感觉不开心。人对损失的反应通常很敏感,没有人愿意受到损失 ,每个人都 会想方设法去避免损失。商家也想到了这种损失规避的定价套路,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客户,生意自然源源不断。如果在菜摊主称完菜后,直接告诉你10元,你可能心里会怀疑这个价格,为什么刚好是个整数?但如果摊主告诉你:10元5角,只收你10元好了。你就会感觉自己赚到了,下次自然还会再来买。定价套路三:囚徒定价囚徒定价,是一种通过后续的软件升级,从消费者腰包里掏出更多钱的做法。商家先把商品价格降低,吸引来消费者。一旦成功,消费者就成了商家的囚徒,就需要为后续昂贵的收费买单。前段时间,特斯拉的大副降价火爆一进,用的就是这种套路。而Model 3标准续航版就是个最好的例子。车子本身支持后排加热功能,却在去年秋季突然官宣,想要使用该功能,就必须额外支付2400元进行版本升级。这件事充分证明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道理。商家不会无缘无故的降价,一切都必有后续。定价套路四:诱饵价格这个定价套路起源于《经济学人》杂志的售卖价格,是一般人很难识破的套路。这本杂志之前只有两个套装可选:1、电子版59元;2、电子版+纸质版125元。大部分人都只购买电子版,第二个套装几乎无人问津。于是商家改变了销售策略,变成了三种套餐。三种套装分别是:1、电子版59元;2、纸质版125元;3、电子版+纸质版125元。多了一个选项后,纸质版+电子版的套装销售出奇地好,这就是诱饵定价套路。经过对比后,消费者会觉得,购买第2种套装更划算,相当于电子版是赠送的。这种定价套路,就是在你不知道购买哪个更划算时,商家先抛出一个诱饵给你,让你比较后再做出看似更省钱的选择。消费确实能让我们带来快乐,但用最合理的价格,买到真正需要、真正合心意的东西更重要。
柏林熊77
认知对比原理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体验受到锚点(之前对同类事物的体验)的影响,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的锚点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如果当前感受和锚点差异很大,我们往往会认为它们之间的差距比实际更大。桌上放三桶水,一桶冷水、一桶温水、一桶热水。将左手放入冷水,右手放入热水,过一分钟后左右手都放入温水,对于同一桶温水,左手会认为这是热水,而右手却认为这是冷水。在上面的实验中,冷水和热水就是两个不同的锚点,导致我们对同一桶温水的感受不一致。服装店的营业员都擅长利用这个原理,当你选了一件2000元的大衣后,营业员接着会向你推荐200元的围巾,和2000元相比,200元显得非常便宜,你往往都会购买。麻省理工大学DanAriely教授做的一个实验更明显地说明认知对比原理的影响。他在《经济学人》杂志看到了一则广告,里面有3个选项,他把这则广告给100个学生让他们去选:1、59美元订阅《经济学人》一年的电子书;2、125美元订阅《经济学人》一年实体书;3、125元同时订阅《经济学人》一年的实体书和电子书。结果是,16%的学生选择了「选项1」,84%选择了「选项3」。没有人选「选项2」。于是他去掉选项「选项2」,让100个学生再选一次。结果,这次有了让人出乎意外的逆转。有68%的学生选择了「选项1」,32%选择了「选项3」。为什么看似毫无作用的「选项2」有这么大的影响?因为这个「选项2」实质是一个价值锚点,让人觉得「选项3」是在184(125+59)的基础上优惠了59美元,于是更多的人选择了「选项3」。
叫我姐姐SAMA
双十二过后,一则“双12包裹超3亿件创新高”的消息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
据监测数据显示,双十二当天的快递足足有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网友炸开了锅,纷纷留言自己在这亿中贡献了多少,一边哭喊着“又要吃土了”,一边骄傲地宣称:“我双十二买的东西比双十一多多了。”
这种“做作”其实折射出了当代人消费的乱象,看似光鲜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负债”危机。
最怕你明明什么都没有,却还事事不将就
说起“ 光鲜负债 ”,难免会顺带着提起它的关联词汇—— 超前消费 。
说到底,所有“光鲜负债”结的果,都是“超前消费”种下的因。
之前合租的室友家境平凡,但每天都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用名牌化妆品,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哪家千金大小姐。
出门在外,她的口头禅是:“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只能讲究,不能将就。”
但一回家,她就开始发愁:“原来最盼着发工资,现在最害怕发工资,那些钱在我卡上还没捂热乎呢,就一股脑儿给了房东和花呗。”
现在的她,年纪快30了,银行卡资产还是负数,表面看着光鲜亮丽,其实日子过得苦兮兮。
明明买不起的东西,偏要为了面子透支去买,明明自己什么都没有,偏要处处高人一头。她明知一切都是攀比心造的孽,但她就是改不了。
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跟我室友一样,处于一种野心和能力不匹配的状态。为了面子和享受,盲目进行超前消费,成了不折不扣的“暴花户”。
据融360发布的最新消费调查报告显示:30岁以下的人在借贷市场上占比高达,平均每4个人里就有一个使用花呗,每3个买手机的人里就有两个分期付款……
年轻人花钱的速度,早已赶超赚钱的速度。
没钱了,要么去问父母要,变成“啃老族”;
要么透支信用卡,变成“月光族”;
甚至有人借下包括校园贷在内的各种贷款,年纪轻轻,就沦为债务的奴隶。
新京报在采访卧底校园贷的辅导员毛晶玥时,毛晶玥表示:
一些学生可能最开始只是想出去旅游一下,或者想买个一两千元的东西,就去借钱,结果不到半年就能滚到10万元。学生瞒着家长,心理压力很大,就会出现自残乃至自杀的现象。
那些借过贷的同学也坦诚,一旦尝到了借债的甜头,就很难再管住自己的野心了。
原以为可以控制自己,按时还钱就好,结果把老虎放出门笼,咬了人,再想关回去,就没那么容易了。
卖家撒下“消费诱饵”,买家纷纷“愿者上钩”
我们之所以会被“光鲜负债”套牢,首先是掉入了商家布下的天罗地网。
《怪诞行为学》书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叫“ 诱饵消费 ”,指的是商家在出售产品时总会抛出许多令人难以抗拒的诱饵,吸引消费者上钩。
比如《经济学人》杂志的网站上刊登过这样一则广告,顾客可以从下列三种套餐中任选其一订购:
套餐一:电子版杂志每年59美元;
套餐二:印刷版杂志每年125美元;
套餐三:印刷版杂志+电子版杂志每年共125美元。
如果是你,会订购哪个套餐?
绝大多数顾客第一直觉选择了套餐三。
乍看之下,套餐二和套餐三的价格相同,但套餐三可以免费得到价值59美元的电子版,谁不想占这个便宜?
而如果把套餐二去掉,消费者们便恍然大悟,纷纷选择了套餐一。
在这里,套餐二的存在看似没有任何意义,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方向,这就是商家抛出的诱饵。
不出所料,绝大多数人在第一时间都上了当,并浑然不觉。
这样的诱饵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前些天,闺蜜向我哭诉双十二剁了手,足足比预期消费多花了5000块。
她本来只想买一瓶99元的化妆水,结果商家给出了相关搭配方案,价值99元的化妆水和价值99元的保湿乳加起来,仅需要149元,足足比单买便宜了近50元。
闺蜜一想,划算啊,二话不说就下了单。
就这样,她在商家抛出的诱饵下,买了一大堆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这种诱饵消费我个人也深有同感。
在朋友红包扫码的轰炸下,我扫出了元的大红包,心想不用太可惜了,便开通了花呗,当天就买了24块钱的东西,除去红包,只花了7毛。
我尝到了甜头,每天都扫红包花掉,红包越扫越小,负债金额却越来越大。
更可怕的是,因为当月银行卡余额不会减少,花了钱感觉就跟没花一样,然而花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等下个月还钱时,才真真感到肉疼。
在小利小惠的驱使下,我们一步步掉入诱饵消费的死循环。
要想打破这个怪圈,就必须把眼界放宽,把钱包收紧,明确自己真实的需要,衡量自己的消费能力,不被诱饵消费牵着鼻子走。
追求物质,是最低级的体面
除了商家抛下的诱饵,我们被“光鲜负债”套牢的最大原因,是掉入了“ 鸟笼效应 ”的陷阱。
鸟笼效应又称“ 鸟笼逻辑 ”,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现象,由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
1907年,詹姆斯和他的朋友卡尔森打了个赌,詹姆斯说:“我有办法让你在不久后养一只鸟。”
卡尔森不相信:“我压根儿就没有要养鸟的想法。”
后来,詹姆斯送给卡尔森一个精致的鸟笼,从那天起,只要有客人去卡尔森家拜访,总会问一句:“鸟笼里的鸟去哪儿了?”
一次次的解释令卡尔森不胜其烦,无奈之下,他只好买了一只鸟。
就这样,卡尔森一步步被詹姆斯的“鸟笼”控制住了,他的自我意识逐渐消失,陷入了被操控的困境。
光鲜负债是一样的道理。
朋友工作之后,看身边的同事一个个衣着靓丽,生怕被瞧不起,便花了好几个月的薪水,分期买了一个上万的名牌包。
第二天上班时,果然有很多同事羡慕,朋友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她甚至滋生了一种莫名的自信,觉得自己再也不低人一等。
有了名牌包,她就想有更多名牌去配它,就这样,她先后买了名牌口红、大衣、手表……欠了上万元的债。
现在的她,每天省吃俭用、拼命挣钱,却怎么也填不满那个窟窿,她焦虑、失眠、压力极大,完完全全被欲望的鸟笼所操控,沦为债务的奴隶。
亦舒说:“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朋友想活得体面本没有错,她只是错在用物质这种错误的方式去维持体面。
这出于一种攀比心,源于骨子里的自卑感。
人在哪里匮乏,就在哪里做作,越是缺少什么,越要显摆什么 ,这是人之常情,可也令人惋惜。
说到底,光鲜负债就像吸毒,一旦上瘾,是很难戒掉的。
名牌、地位、财富都不能代表一个人,所以不必为了一时的虚荣透支当下的幸福,因为幸福,从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
如何避免“光鲜负债”?
说了这么多,我们究竟该如何摆脱光鲜负债的阴影呢?
第一, 警惕“贪心算法”
所谓贪心算法,指的是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只做对当下来说最好的选择,而不从长远上加以考虑。
很多陷入光鲜负债的人,正是看中了当下片刻的“光鲜”,不能客观地衡量自己的资产和消费水平。
他们秉着“今朝有酒今朝醉”,舒服一刻是一刻的观念,任凭债滚债,从不考虑长远。
因此,我们必须警惕“贪心算法“,当债务滚到难以承受的限度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第二,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狗钱钱》一书中指出,金钱是中性的,既不好也不坏,既不会使人幸福,也不会给人带来不幸。
一个人想要幸福的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和钱无关。
身而为人,不能只看面子的光鲜,更要注重里子的精致。
一个光鲜负债的人,说到底就是一只纸老虎,看上去威武雄壮,实际上一捅就破。
与其把个人安全感、自信心寄托在物质上,不如从心底接受并悦纳自我,提升眼界和心境。
因为真正丰盈的人,自有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从来不靠物质去吸引别人。
第三,具备阈值自控意识
所谓阈值自控意识,指的是对任何喜欢的东西都要“节欲”。
喜欢吃的东西不要一次吃个尽兴,喜欢听的歌曲也不要单曲循环没完没了,花钱再能令你感到开心,也要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有的消费者属于越花钱越开心的那类人,但很多时候,让她感到开心的并不是花钱买到的东西,而是那种挥金如土、受人追捧的成就感。
可即便再能从消费中获得幸福感,如果不加节制,终会自食恶果。
总而言之,光鲜负债就像给稻草人戴珠宝,看似靓丽耀眼,可一旦超过稻草人承受的限度,它会被压垮的。
年轻人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面子、虚荣、攀比,去透支未来的幸福,因为不加节制的光鲜负债,终将慢慢毁掉你。
想到几个,《财富》、《福布斯》和《商业周刊》 我喜欢看一些有关财经的杂志,经常会去杂志铺查找,个人认为比较好看的有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助到你们,采纳o
1.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简介:《经济学人》1843年创刊于英国。是一份包含新闻、政治经济观点和深度分析的周刊。该杂志所有的文章都不署名,皆由
《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
1.获取方式: Calibre抓取。不得不赞一下这个超级牛逼的软件,其他功能不说,单说抓取新闻。Calibre可以自动抓取很多新闻,很多国外主流媒体都在抓取之列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就是扣篮和灌篮 不过我记不清到底是哪本了。当时穷 集齐钱了才能买一本,现在想起来应该是扣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