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star77
在 9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人提出了电解质在溶液中产生离子的观点,但在较长时期内,科学界普遍赞同法拉第的观点,认为溶液中“离子是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阿累尼乌斯在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时发现,浓度影响着许多稀溶液的导电性。阿累尼乌斯对这一发现非常感兴趣,特地向导师请教,埃德伦德教授很欣赏他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为他指出了进一步做好实验、深入探索是关键所在。阿累尼乌斯在实验中对教授设计的仪器做了大胆的改进,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得到了一大堆实验测量的结果。处理、计算这些结果又用去了好长时间。此间他又发现了一些更有趣的事实。例如,气态的氨是根本不导电的,但氨的水溶液却能导电,而且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好。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氢卤酸溶液也有类似的情况。多少个不眠之夜过去了,阿累尼乌斯紧紧地抓住稀溶液的导电问题不放。他的独到之处就是,把电导率这一电学属性,始终同溶液的化学性质联系起来,力图以化学观点来说明溶液的电学性质。 883年5月,他终于形成了电离理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当溶液稀释时,由于水的作用,它的导电性增加,为什么呢?他指出:“要解释电解质水溶液在稀释时导电性的增强,必须假定电解质在洛液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非活性的一分子形态,活性的——离子形态。实际上,稀释时电解质的部分分子就分解为离于,这是活性的形态;而另一部分则不变,这是非活性的形态……”他又说:“当溶液稀释时,活性形态的数量增加,所以溶液导电性增强”。伟大的发现!阿累尼乌斯的这些想法,终于突破了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点。为了从理论上概括和阐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创见,他写成了二篇论文。第一篇是叙述和总结实验测量和计算的结果。题为“电解质的电导率研究”,第二篇是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对于水溶液中物质形态的理论总结,题名为:“电解质的化学理论”,专门阐述电离理论的基本思想。阿累尼乌斯把这两篇论文,送到瑞典科学院请求专家们审议。 883年6月6日经过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科学院讨论后,被推荐予以发表,刊登在 884年初出版的《皇家科学院论著》杂志的第十一期上。 883年底,当阿累尼乌斯收到上述杂志关于这两篇论文的校样后,他又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把其中的主要内容集中起来,写成《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作为学位论文送交乌普萨拉大学。该校学术委员会接受了他的申请,决定在 884年5月进行公开的论文答辩。答辩会争论得非常激烈。阿累尼乌斯以大量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说明电解质在水中的离解,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新见解,受到多数委员和与会者的赞许。但是,阿累尼乌斯的导师塔伦教授表示,他对实验事实无任何异议,只是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动电离的观点不能理解。另一位导师克莱夫教授则提出,他对阿累尼乌斯的实验事实持怀疑态度,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动电离的观点是十分荒唐的。阿累尼乌斯反复列举出大量实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引证了早在 857年德国科学家鲁道夫·克劳晋斯提出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用通过电流就会产生离子的假设,也引用了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研究成果来为自己的观点辩解。但最后,由于委员会支持教授们的意见,阿累尼乌斯的答辩成绩只得了3分。一场激烈的辩论过去了,阿累尼乌斯并未因成绩不佳而灰心。相反,他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了寻求更加广泛而公正的评价,答辩后第二天,他就把自己的论文分别寄给了欧洲的一些著名科学家。不久,他收到了来自波恩的克劳晋斯的复信。住在杜宾根的L.迈尔,长居俄国里加的W.奥斯特瓦尔德,以及荷兰的青年化学家范霍夫也都先后给他写来了评价很高的支持信件。其中,奥斯特瓦尔德对阿累尼乌斯的工作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他不仅充分肯定了这位青年人的实验成果,而且信中还提出了许多有关研究酸的催化作用的问题,建议同他一起研讨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这封信成了他们后来长期合作的开端。 884年8月、奥斯特瓦尔德专程来到鸟普萨拉会见这位青年学者。共同的志趣,相同的学术观点,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奥斯特瓦尔德肯定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新观点从理论上说明了酸起催化作用的根本原因。一位欧洲著名学者的来访,轰动了暑假中宁静的乌普萨拉大学的校园。克莱夫等么些教授,对阿累尼乌斯受到如此特别器重,都感到十分惊奇。在国内,斯德哥尔摩的埃德伦德教授、彼得松教授等少数知名科学家也表示支持阿累尼乌斯的新见解。大学当局决定,再次为阿累尼乌斯举行论文答辩:当年冬天的这次答辩进行得异常顺利,论文被通过。不久,阿累尼乌斯被任命为物理化学副教授。只有固执的克莱夫教授及其支持者们,仍然拼命地反对新生的电离理论。因此,阿累尼乌斯只好离开乌普萨拉城,重新回到斯德哥尔摩在埃德伦德教授的领导下工作。在那里,他继续深入研究电解质的导电性。埃德伦德非常器重阿累尼乌斯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特别赞赏他那敢于冲破传统观念、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他的工作予以全面支持和热心指导。在教授的帮助下,他的科学成果受到了普遍重视。 885年底,阿累尼乌斯获得瑞典科学院的一笔奖金,从而使他有了出国深造的条件。 886年,他首先来到俄国,在里加工学院奥斯特瓦尔德的实验室里,完成了他们早已确定的合作计划。接着他去武尔茨堡,在电学家科尔劳什教授的实验室里,研究气体的导电性,还研究了作为溶剂的水,在电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阿累尼乌斯的学术水平提高很快。但他同时越发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他需要学习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为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他必须向更多的具有不同学术风格和特长的专家去求教。于是,在 887 年他又去了格拉茨,在玻尔兹曼的实验室里工作。 888年初,他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他同范霍夫合作,进行了一系列与电解质溶液冰点降低有关的测定。他们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范霍夫关于稀溶液渗透压公式中的等渗系数之值以及电离度等数据,并以电离理论加以解释。这种合作使双方都得到启迪,感到收益巨大。此后,阿累尼乌斯赶到莱比锡,在奥斯特瓦尔德领导的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新的实验研究,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了电离理论。
虫子在睡觉
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 (瑞典语: Jöns Jakob Berzelius ,1779年8月20日-1848年8月7日),又译 柏济力阿斯 、 贝齐里乌斯 或 白则里 ,瑞典化学家、伯爵,现代化学命名体系的建立者。在发展化学中作出重要贡献,接受并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论;以氧作标准测定了四十多种元素的原子量;第一次采用现代元素符号并公布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表。
他首先提出了用化学元素拉丁文名称的开头字母作为化学元素符号,发现了硒、矽、钍、铈等元素,他与约翰·道尔顿、安托万·拉瓦锡一起被认为是现代化学之父。
1806年第一个提出了有机化学这一概念,以区别于无机化学。
1812年提出“二元论的电化基团学说”,1830年发现同分异构现象。
但是他曾经提出以生命力的存在解释有机物的形成(活力论),后来被一系列的有机合成(如维勒尿素合成)事实证明为错误。
北京钢材大全
首创电离学说的化学家——阿累尼乌斯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就会使溶剂的性质发生变化。例如,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一定量的溶质以后,所形成溶液的蒸气压就比纯溶剂的低一些;溶液的沸点比纯溶剂的高一些;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溶剂的低一些。对于非电解质的溶液来说,蒸气压降低的数值与溶液的重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如果溶质是酸、碱、盐,则实验测得的数值与理论计算值会产生相当大的偏差。而且酸、碱、盐的稀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都比同浓度的非电解质溶液的数值要大些。通常把酸、碱、盐一类溶液的这种性质称为“反常行为”,溶液越稀,“反常程度”越突出。 荷兰化学家范霍夫指出:在计算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时,应该引入校正系数,溶液越稀,校正系数越大。但是他并不能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反常行为”?为什么必须使用校正系数?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范霍夫同时代的化学家阿累尼乌斯。 1859年2月19日阿累尼乌斯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城堡,父亲是乌普萨拉大学的学监。他从小非常聪明,17岁考入乌普萨拉大学,1978年毕业后,由于乌普萨拉大学在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中相当的保守,这样就促使阿累尼乌斯离开了这所古老的大学,来到瑞典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担任埃德伦德教授的助手。 当时,埃德伦德正在研究和测量溶液的电导,在他的指导下,阿累尼乌斯于1882年开始研究浓度很稀的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并于1883年写出了博士论文《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提出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动离解成游离的带电粒子的概念。 对电解质电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法拉弟时代。法拉弟在研究电解反应时,把电解以前未被分解的物质叫做电解质,意思是这种物质乃是用电流能够使它分解的物质。他还认为,溶液中的电流是由带电荷的被分解的物质输送的,这种物质叫做离子,它的含义是被电流分解出来的物质。后来希托夫德和柯尔劳希20000060_0336_1德都研究过离子在溶液中的迁移,但是他们也都认为离子是通电后产生的。 在众多的研究电解质电离的化学家中,只有A.威廉森20000060_0337_0英和克劳胥斯德具有与阿累尼乌斯相类似的见解。他们认为:电解质的分子与形成它们的原子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电解质分子与邻近的分子之间不断地交换原子,因此分子的离解和原子的化合永远在连续不断地进行。但是,他们又认为这些离解出来的原子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存在,即他们只相信电解质只有极小的离解度,认为在常温下溶液中的分子不可能大量的离解。 阿累尼乌斯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发展了电离理论。他的观点与法拉弟、希托夫、柯尔劳希的差别在于:后面三位科学家认为离子是通电以后产生的;阿累尼乌斯则认为,在通电以前,电解质就已经在水溶液中离解了。阿累尼乌斯的观点与A.威廉森和克劳胥斯的区别在于:后者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度极小;前者则认为离解度很大,而且溶液越稀,离解度越大。 阿累尼乌斯的新观点在当时的化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就在他的论文答辩会上,到会的多数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都认为他的实验工作做得不错。但是他们对于阿累尼乌斯关于离子不是在电流作用下产生的这种观点,却表示难以接受。主持答辩的克利夫瑞教授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荒唐的结论。 尽管阿累尼乌斯的论文被通过了,而且也获得了乌普萨拉大学的博士学位,但是,由于多数教授对他的论文的评价不高,使他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乌普萨拉大学甚至未授给他渴望已久的物理学讲师一职。多亏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帮助,特别约请阿累尼乌斯到里加大学任副教授,在这种压力下,乌普萨拉大学当局才被迫于1884年授予阿累尼乌斯物理化学讲师一职。 1885年阿累尼乌斯在埃德伦德的帮助下,从瑞典科学院获得了一笔奖学金,出国研究物理化学。在国外,他有机会结识了著名的物理化学家范霍夫和能斯特德,并同他们合作,进行物理化学研究。 1887年阿累尼乌斯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发表了另一篇论文《关于溶质在水中的离解》,论文不但重申了电解质溶于水就会自发地、大量地离解成正、负离子。而且还作出了更重要的贡献,即对电解质的电离作了定量的计算,这是他的工作与前人又一不同之处。他在论文中指出,把同量的电解质溶解在不同量的水中,则溶液越稀,电离度越大,即分子电导μ越大。当将溶液进行无限稀释时,电解质分子已经几乎全部变成了离子,这时测得的溶液的分子电导为μ∞,它达到了最大值。他将比值μ/μ∞叫做“活度系数”,以α表示之(在现代的教科书中,α称为离解度)。以上就是电离理论的主要论点。 电离理论很好地解释了酸、碱、盐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的数值所出现的“反常情况”。阿累尼乌斯指出,只有在水溶液中不会发生离解的非电解质的溶液才遵守凝固点下降公式和渗透压公式: PV=KT 酸、碱、盐之所以不遵守这两个公式,是由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离解成离子,使溶液内溶质的粒子数增加了,所以才需要在公式右边乘上范霍夫提出的校正系数i(i>1),使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相符合。 PV=iKT 如果一个分子不只电离成两个离子,而是电离成n个离子,那么i=1+(n-1)α。阿累尼乌斯从电导实验得到的数据计算出了α值,再从α计算出i;他又从凝固点下降实验的结果计算了i值。他发现用这二种完全不同的实验方法所得到的i值竟然十分符合,再一次说明了电离理论是正确的。 电离理论认为:溶液越稀,“活度系数即”α越大,i值就越接近n。当n=2时,i值接近2;当n=3时,i值接近3。 电离理论解释了酸、碱的强度,即离解度大的是强酸和强碱;离解度小的是弱酸和弱碱。它还能说明中和反应和水解反应的本质以及缓冲作用的机理,例如强酸和强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在实质上都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反应,因此,不论是什么强酸和强碱,只要它们是稀释的水溶液,其中和热必然是相同的。
PPT如何做惊艳 北大毕业论文答辩5min完美陈述的秘密 老师必问6大可怕问题超详细答辩流程
当我们完成论文后,都想提前对个人的期刊论文查重一下,防止杂志社或者学报因为重复率过高退稿耽误时间,因为杂志社期刊在录用前都会进行查重检测。1、浏览器搜索pape
毕业论文查重,我们可以直接选择毕业论文查重的类别,不过在进行选择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现在网上有2种收费模式,一种是免费查重,另一种是收费查重。所以进行
1.西藏的历史贡献:她犹如一道防火墙,与河西走廊,戈壁大漠一起,以地理因素和条件,保证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连续性,东方性。(近代除外,自古,中国都较少受到来自西部
1. 是的。其实是5月底6月初开始考试,然后7月头开始做论文2. 可以提前交的~文科不知道,理科的我从来没见过提前交的,因为事情太多了~3. 提前交了可以早点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