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nting13
宇宙是有限的?镜像是无限的?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没有中心?有没有边/有没有生老病死?有没有年龄?这些恐怕是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一直被关心的问题。宇宙学——它是从整体角度探讨宇宙结构与演化的天文学分支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已有的物理定律,或利用一些局部成立的定律,合情理地对宇宙作出推论。早在20世纪以前就有有关宇宙的记载。西方有关宇宙的研究可以分为四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启蒙时期,主要是远古时代有关宇宙的神话传说。第二个时期是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以至到中世纪(15世纪)为止,那时地心学主宰宇宙学。第三个时期是从16~世纪到17世纪,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开始把宇宙学从神话中解放出来,到17世纪,牛顿开辟了了以力学方法研究宇宙学的新经验,形成了经典宇宙学。第四时期,18世纪到19世纪,把研究扩大到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为现代宇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天文学方面有着灿烂的历史在天象记载、天文仪器制作和宇宙理论方面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录。现代宇宙学是从爱恩思坦1917年发表的论文《对广意相对论的宇宙学的考察》开始的,1922~1927年,原苏联数学家佛里得曼()、比利时科学家勒梅特()提出和发展了宇宙膨胀模型。1948年,邦迪(Bondi,H)、哥尔德(Gold,T)、霍伊尔(Huyle,F.)提出完善的宇宙学原理与稳恒的宇宙学原理模型。还有一些宇宙论研究者,把总星系的膨胀同万有引力常数G联系起来,1975年美国范佛兰登认为G正以每年百分之一的速度减少。有人提出了引力常数G的减少是总星系膨胀的原因。哈勃膨胀、微波辐射、轻元素的合成以及宇宙的测量被认为是现代宇宙学的四大基石。今天的宇宙学研究更依赖于观测技术以及科学水平的提高。这些观测事实都支持了目前流行的大爆炸宇宙学的理论观点现代宇宙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现代宇宙模型中主要有五种模型:牛顿无限、静止宇宙模型、爱恩思坦静态模型、佛里得曼宇宙模型、稳恒态宇宙模型和大爆炸宇宙模型。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的最新宇宙模型令科学界震惊:一个大小有限、形状如同足球的镜子迷宫;宇宙之所以令人产生无边无界的“错觉”, 是因为这个有限空间通过“返转”效应无限重复映现自身。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争论不休的古老问题。今天,根据天文观察资料和理论分析,多数天文学家都认定宇宙是无限的。 日前,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01年发射升空的WMAP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探测器获得的资料,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推断,宇宙其实是有限的,相对说来其实并不大,大约只有70亿光年宽度,形状为五边形组成的12面体,有如足球。人们之所以感觉宇宙是无限的,是因为宇宙就像一个镜子迷宫,光线传过来又传过去,让人们发生错觉,误以为宇宙在无限伸展
小虫超人HC
我们都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而地球又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宇宙是千变万化的,这一刻是这样的,下一刻就截然不同了。宇宙是神秘的,那一颗颗星系让我们眼花缭乱。 从我的知识体系中,我知道:在200年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有5个行星,加上地球就是6个。五大行星再加上太阳,月球,就被称为“七曜”。岁月流逝到了1781年3月31日这天,在英国,有个叫威廉·赫歇耳的天文学家用自己的望远镜,看到了在土星之外那颗蓝色的天体——天王星。这个发现,突破了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为人类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迈出了了不起的一步,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这让我我想起了李四光说过的: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他的光辉变得暗淡。”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如此重大的发现,这一切都归功于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宇宙,既美丽神秘,却又危险,各种星系中,最危险的就是黑洞了,“黑洞”顾名思义,就是不会发光,黑洞洞的。他虽然在宇宙中,但它并不是“星”,而是空间的一个区域,一种特别的天体。它具有强大的引力场,以致任何东西,甚至是光都不能从中逃逸,成为宇宙中一个吞噬物质和能量的“陷阱”。黑洞绝非是永久的隐蔽而毫无生气的物体。由于它的电荷和角动量,黑洞是一个动力学系统,能够受力和施力,能够吸收和提供能量,也就是说它是随着时间变化的,而且它的表面积绝不会随着时间减少,而会随着对物质和辐射的捕获而大。当两个黑洞相撞并成为另一个黑洞。这个面积就一定会大于两个之和。更让人惊奇的是,有一种黑洞会缩小叫量子黑洞。多么神奇啊!宇宙中竟然有如此多的奥秘,这正是人类科学的结晶,只有我们相信科学,探索科学,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随风思恋
宇宙就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宙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尸校的《尸子》一书中。尸佼认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宇”是表示空间,“宙”是表示时间。空间和时间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逐渐发展。宇宙的界限,随着天文学的进步而逐渐扩大。我们的祖先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只能用眼睛观测大地万物,因而错误地认为宇宙是有边界的,所以人们常说“近在眼前,远在天边”。虽然先祖关于宇宙边界的认识有失偏颇,但他们在2300多年前就巧妙地把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而欧洲在中古以前,还是把空间与时间割裂开来的。关于宇宙的思想,我们的祖先要比当时的西方人丰富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工具日益先进,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加深,从太阳到太阳系,再扩展到银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团、总星系。现已能观测到200多亿光年的宇宙深处,这个范围内包含了10亿个以上的星系。“物理宇宙”即从物理现象上进行解释的宇宙。它在空间上是无边无沿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部分为人们所见,即“观测到的宇宙”,大部分是人们的观测所不能及的。宇宙分为凝聚结构宇宙与耗散结构宇宙,凝聚结构的宇宙是无生命的宇宙,那时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所有的物质能量都向宇宙的核心收缩,慢慢的凝聚成一个巨大的物质能量团。这时的宇宙中的物质(质量体)转化成能量的速度远远的小于能量转化成物质的速度,所以宇宙便凝聚成一个超巨物质能量团。宇宙的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久维持,当宇宙收缩到一定的程度后,由于其内部的温度与压强的升高,物质转化成能量的速度慢慢的变快,而能量转化成物质的速度慢慢的变慢,当这种变化到了一个临界点后,整个宇宙便发生逆转,逐渐物质转化成能量的速度远远的大于能量的速度,整个宇宙开始急剧澎涨,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宇宙便发生大爆炸,于是宇宙便开始释放与辐射能量,这便是耗散宇宙的开始,耗散宇宙便是生命宇宙。因此,宇宙是散则生,聚则死;而生命是聚则生,散则死。宇宙与生命是如此的辨证统一的。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第二个可供人类生存的星球了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热爱科学,文化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科学意识的人文关怀,追求科学; 3。学生对科学和技术信
可不可信,需要验证过才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
写星星,行星,地球,都可以呀
可不可信,需要验证过才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
现在请人写论文就只值100个百度财富值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