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0

孤星马哥
首页 > 学术论文 > 区域制造业发展的实证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青岛崂山逗号

已采纳

Are Consumers What they Consume?—Linking Lifestyle Segmentation to Product Attibute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Chinese Mobile Phone Market,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09-12-23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Antomobile Industry from a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Perspective,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9-10-23Regional Gap of R&D in China: An Empinical Study,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707,2007-06-01The Evolution of Telecommunciations System of Innovation in China: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Opportunrity and Producer-user Interactive Learning,Trivandram, Kerala, India,2006-10-04Catch-up of Chinese Car Industry: Imitation or Innovation?,The Third “Catch-up Nework” Workshop,2006-09-06A New Pattem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Rural China: Triple Helrx of Academy-agriculture-government Relations in Baoji City,Asian Joru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2006-09-01An Empirical Study on Regional S&T Gap in China1998-2004:Driving Forces from National and Local S&T,CICALICS Workshop,2006-08-27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gulation and Market and Technology Opportunities: 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Mobile Phone Industry,Innovation: Management,Policy&Practice,2006-08-25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overnment R&D Expenditure: Empirical Evidence at Provincial Level in China,Paper for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2006-06-01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act factors,Paper fo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2006-06-01Explaining the “University-run enterprises” in China: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hina,Reserch Policy,2006-05-01The Undermine of Washington Consensus to BNSI in the 1990s,Cautions to the Developing Economics, 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Octber 24-26, 2004, Hangzhou, China,762-766,2004-12-24Innovation system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n China, With the Case of Shonguang City,The First Globelics Conference,2003-12-17Evolu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s of NIS in China,Forum on Innovation Systems in Asian Economics,2003-12-17The Development of MOT in China,International For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2003-12-17From R&D Results to Industrial Innov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as a Case,Proceedings of 200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22-24, 2002, Moscow, Russia,2002-10-20Source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Barriers to Product Innovation, Tsinghua International Deserve Management Forum,Beijing, 2002,2002-09-20From R&D Results of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o Industrial Innovations: An Empirical Study on Beiging Region,China-Germany Workshop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2. , Beijing,2002-07-09From R&D results of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 to Industrial Innovations: An Empirical study on Beijing Region, China-Germany Joint-workshop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Beijing, 25 Aprial, 2002,2002-04-25吴贵生,组织间关系、外部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研究,软科学,11期,23卷,1-5页,2009-11-23吴贵生,制造企业服务增强的质量弥补: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3期,12卷,142-154页,2009-07-31吴贵生,王毅,技术替代型创新的避实击虚战略:以移动通信产业为例,科学学研究,6期,27卷,918-924页,2009-07-14吴贵生,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研究综述,科学学研究,2008年增刊期,272-279页,2009-02-15吴贵生,内生创新努力、本土技术溢出与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中国工业经济,2期,25-34页,2009-02-06吴贵生,地方产业集群创新机制与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12期,28卷,463-466页,2008-12-23吴贵生,中国区域科技差距及其成因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技管理》,7期,15-20页,2008-12-17吴贵生,KIBS在创新扩散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影楼技术服务为例,科技&现代服务业,5期,40-46页,2008-10-17吴贵生,我国旅游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以云南旅游业为例,研究与发展管理,4期,20卷,73-80页,2008-08-17吴贵生,基于份额——偏离法的区域科技增长研究,中国科技论坛,8期,80-85页,2008-08-05吴贵生,区域优势制造业与科技资源分布的匹配关系研究,中国科技资源导刊,4期,40卷,31-39页,2008-07-28吴贵生,创新影响B2C电子商务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7期,157-164页,2008-07-22吴贵生,基于产品层次模型的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概念界定,软科学,6期,22卷,1-5页,2008-06-02吴贵生,中国区域科技差距及其成因研究,科学学研究,2期,26卷,287-293页,2008-04-15吴贵生,服务行业更需要创新,IT经理世界,5期,90页,2008-03-05吴贵生,基于量子粒子群优化的油气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技术经济,2期,27卷,44-48页,2008-02-25吴贵生,以北京为源头的技术市场扩散与区域生产率,科学学研究,1期,26卷,115-118,148页,2008-02-15吴贵生,区域R&D经费空间分布及其变动特征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1期,20卷,72-77,90页,2008-02-01吴贵生,基于量子神经网络的分子沉积膜验原油采收率预测方法,石油学报,1期,29卷,84-88页,2008-01-25吴贵生,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差异化机制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0期,150-161页,2007-12-21吴贵生,基于过程神经网络和量子遗传算法的油藏采收率参量逆向求解,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期,31卷,120-126页,2007-12-20吴贵生,我国旅游企业创新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6期,28卷,56-65页,2007-11-06吴贵生,量子神经网络及其在复杂水淹曾识别中的应用,测井技术,5期,31卷,433-437页,2007-10-20吴贵生,服务创新研究随谈——回顾与现状,科技&现代服务业,4期,37-41页,2007-08-30吴贵生,学习成本与技术学习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国光纤光缆产业技术学习的经济学考察,科学学研究,4期,25卷,718-723页,2007-08-15吴贵生,基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的我国旅游企业创新模式分析——以云南旅游业为例,商业研究,8期,1-6页,2007-08-10吴贵生,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与产业特征匹配性初探,经济经纬,4期,102-105页,2007-08-06吴贵生,中国与美国的消费力对比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7期,28卷,`号,266-269页,2007-07-10吴贵生,我国制造业服务增强差异化机制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6期,103-113页,2007-06-05吴贵生,自主创新内涵初探,经济纵横,8期,2-5页,2007-05-15吴贵生,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规则经营的理论与模式研究,科技管理研究,4期,27卷,15-17页,2007-04-05王毅,吴贵生,基于复杂理论的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研究,管理科学学报,11期,10卷,18-28页,2007-02-01吴贵生,服务创新的驱动力和模式,研究与发展管理,1期,33-39页,2006-12-25吴贵生,朱恒源,中国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现状、差距与展望,研究与发展管理,6期,18卷,43-50页,2006-12-06李纪珍,吴贵生,技术体制对技术学习的影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期,46-50页,2006-12-01吴贵生,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5期,22-28页,2006-10-01吴贵生,服务创新组织模式初探,商业研究,10期,78-81页,2006-10-01吴贵生,企业自主创新路径探讨,中国科协2006年会第3分会场“企业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力”专题,2006-09-16吴贵生,区域科技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06-09-02吴贵生,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8期,102-107页,2006-08-25吴贵生,关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发展战略的思考,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2006-08-12吴贵生,在华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分析,科研管理,4期,27卷,31-35页,2006-07-01吴贵生,我国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中国科学院“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建设与绩效管理”学术研讨会,2006-06-26朱恒源,吴贵生,我国创新扩散的区域差异研究—以彩电采用为例,工业技术经济,6期,25卷,116-120页,2006-06-25吴贵生,自主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日报社主办:“自主创新:理论前沿与政策选择”研讨会,2006-06-06吴贵生,流动性和条件资产定价:理论和实证检验,南方经济,6期,2006-06-01吴贵生,三重螺旋模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初探,科研管理,3期,27卷,75-80页,2006-05-01吴贵生,组织记忆文献综述:概念,分类和结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4期,144-148页,2006-04-25吴贵生,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区域农业创新系统评价及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4期,23卷,136-145页,2006-04-25吴贵生,制造业的服务增强研究:起源,现状和发展,科研管理,1期,91-99页,2006-02-01吴贵生,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技术经济,1期,7-9页,2006-01-01吴贵生,全球化时代汽车品牌经营模式的创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期,59-64页,2006-01-01吴贵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展区域创新的研究视野,技术经济,1期,2006-01-01吴贵生,我国科技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政策含义,管理世界,4期,20-27页,2005-12-20吴贵生,企业服务创新探析,科技管理研究,9期,P130-133页,2005-12-20吴贵生,王毅,基于事件驱动法的组织整合能力与技术整合能力强化关系研究:以海尔为例,软科学,6期,1-3页,2005-12-01吴贵生,“大北京”都是圈产业布局研究,远东中文经贸评论,2期,1-5页,2005-06-01吴贵生,多边贷款是否促进了公共投资,当代经济科学,4期,31-34页,2005-04-01吴贵生,新服务开发的内容和过程,,研究与发展管理,2期,14-19页,2005-01-01吴贵生,县城农业创新系统:以莱州市为例,农业经济问题,1期,P61-64页,2005-01-01吴贵生,谢伟,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科研管理,6期,49-55页,2005-01-01吴贵生,服务延伸产品差异化:服务增强机制探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8期,P137-147页,2005-01-01吴贵生,差别化竞争战略与服务增强的内在机理,中国工业经济,5期,21-27页,2005-01-01吴贵生,服务创新:研究现状、概念界定及特征描述,科研管理,2期,1-6页,2005-01-01吴贵生,区域科技发展与合肥科技城建设,学术界,1期,P7-18页,2005-01-01吴贵生,世界汽车业强国在们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软科学,10期,41-49页,2004-12-30吴贵生,区域科技浅论,科学学研究,6期,572-577页,2004-12-24吴贵生,关于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状况与思考,第二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2004-11-16吴贵生,区域科技发展与合肥科学城建设,中部崛起与合肥科学城建设高层论坛,2004-10-29吴贵生,我国产业技术成长的战略转型,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2004-10-27吴贵生,试论区域科技发展中的十个关系,中国软科学,6期,96-102页,2004-06-24吴贵生,中国的农业创新:寿光案例,科研管理,6期,63-69页,2004-06-24吴贵生,国家科技计划与地方科技计划关系研究,中国科技论坛,5期,13-17页,2004-05-24吴贵生,服务产业创新的“逆向产品周期模型”,科研管理,5期,1-7页,2004-05-24吴贵生,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期,P32-37页,2004-03-24吴贵生,服务创新研究方法综述,科研管理,3期,2004-03-24吴贵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动力源自创新,光明日报理论版(2500字以上文章),2003-12-24吴贵生,KISB在创新中的作用,科学学研究,增刊期,21卷,257-260页,2003-12-24吴贵生,透视温州打火机事件,经济管理,3期,21-23页,2003-12-17吴贵生,区域科技计划与科技发展,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2003学术年会,2003-12-17吴贵生,加快对国外技术法规及相关知识的研究刻不容缓,科技进步与对策,12期,32-33页,2003-12-17吴贵生,产品创新管理的理论及应用——兼评《产品创新管理》,技术经济,12期,P26-27页,2002-12-20吴贵生,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区域创新与发展论坛, 重庆期,2002-12-20吴贵生,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中国科技论坛,1期,30-35页,2002-07-09吴贵生,制造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职业教育,3期,P3-8页,2002-07-09吴贵生,WTO、全球化与设备管理,中国设备工程,5期,P7-9页,2002-07-09吴贵生,WTO与我国科技投入政策,中国科学基金,3期,P161-16页,2002-07-09吴贵生,对温州打火机事件的反思,中外管理导报,2002. No. 8期,P13-16页,2002-07-09吴贵生,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重庆商学院学报,4期,P3页,2002-07-09吴贵生,中国机械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比较研究,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机械工业出版社,期,P34-35页,2002-07-09吴贵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清华大学发展研究通讯,20期,2002-07-09吴贵生,蔬菜产业发展——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考察报告,清华大学发展研究通讯,20期,2002-07-09吴贵生,转换成本与设备改造,中国设备工程,6期,2002-07-09

225 评论

小马摩羯

美国学术界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西部经济发展影响”的争论_经济学【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西部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战时动员促使西部摆脱了在全国经济中的落后地位。1973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教授杰拉尔德?纳什在史学界率先提出了二战是美国西部发展转折点的观点。此后他又在一系列论文与专著中深入探讨了二战对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美国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也不断提出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说,美国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基本问题上:一是西部经济在战时迅猛发展的动力问题;二是战后西部的经济地位问题。“美国西部”是一个时间性很强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代表不同的空间范围。就20世纪而言,根据美国联邦人口统计署的区域划分法,西部包括华盛顿、俄勒冈、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犹他、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科罗拉多、怀俄明、爱达荷、蒙大拿,共11州;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划分法,认为西经100度以西的17州(除上述11州外, 还有北达科他、南达科他、内布拉斯加、堪萨斯、俄克拉何马、得克萨斯6 州)属于西部地区〔1〕。本文采用后一种划分法。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伯纳德?德沃托(Bernard Devoto)作为20世纪西部发展的见证人,曾为《星期六文学评论》(SaturdayReviewofLiterature)和《哈帕月刊》(Harper’s Monthly Magazine)等杂志撰写有关现代西部的主题论文达20年之久,真实地记录了西部发展历程。他的文字丰富了现代西部的历史写作,更提出了理解不同时期西部发展特征的概念。1934年德沃托在《哈帕月刊》上发表了题为“西部,一个被劫掠的省份”的文章,其中阐述了一个基本思想:在经济关系上,美国东部劫掠并控制了西部,西部成为东部的殖民地〔2〕。 这一提法很快流行起来,“被劫掠的省份”(Plundered Province)成为30、40年代解释美国东西部关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组。1944―1947年间,德沃托仍在为《哈帕月刊》撰写专栏文章,且越来越关注西部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西部经济的未来发展等问题。1946年他在一篇论文中写道:“战争工业已经给西部带来了较之以前更大、更广泛的繁荣。而且在战时,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发生了,西部的动力和工业发展已经在全国经济中形成了一种结构性变化……如果说已经发生的变化是革命性的,那些已经规划并注定要实施的就更为革命性了……”〔3 〕德沃托再领风气之先,特别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近三十年后,西部史学家才开始较为系统地研究二战对美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1973年新墨西哥大学杰拉尔德?纳什(Gerald )完成了一部开创性的西部史著作――《20世纪美国西部――城市绿洲简史》(The American Wes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AShortHistoryof an Urban Oasis)。该书把20 世纪美国西部史划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即殖民地时期(1898―1941年)和先导(pacesetting )时期(1941―1971年),明确提出二战是20世纪西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此后纳什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与专著,集中阐述了二战对西部所起的转折性作用。 其中以《美国西部的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TheAmerican WestTransformed:The Impact of the Second WorldWar)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西部:重塑经济》(World War ⅡandtheWest:Reshaping the Economy)最具代表性。在这些著作中,纳什论述了20世纪西部发展的阶段性,强调二战对西部发展的转折性影响。纳什的论断影响了几代美国西部史学者,成为解释二战与西部发展关系的经典之说,被称之为“纳什论题”(Nash Thesis )或“转折假说”(Transformation Hypothesis )。当然,在美国史学界,关于二战对西部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亦陆续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北卡罗莱那大学的罗杰?洛特钦(Roger )在《城堡化的加州,1910 ―1961:从战事州到福利州》一书中就提出了二战对美国西部的影响是一种“演进而非革命”〔4〕的观点,成为与纳什对立观点的代表人物。 同年美国西部史学会在纽黑文会议上专门就纳什的“转折假说”进行了讨论;1994年8月《太平洋历史评论》(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发表特辑,共发表五篇以加州城市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就“转折假说”展开讨论。就二战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而言,美国学术界的意见分歧是围绕两大基本问题展开的:一是战时西部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二是战后西部的经济地位问题。本文拟结合这两个基本问题评价一下有关争论的情况。一、战时西部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二战期间美国西部经济经历了巨大发展,这是美国史学界公认的基本事实。问题在于,这种巨大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什么?是二战这一特殊历史事件的外在推动力,还是地区经济具有的自身发展动力?杰拉尔德?纳什所持的是第一种观点。他认为二战期间联邦政府大规模的防务开支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1940―1945年间,联邦政府通过政府采购合同、军事设施网络、联邦拥有与运营的科学设施、联邦军事及文职人员薪金等渠道,在西部共投入资金约400亿美元。 通过这些资金西部发展了已有的制造业,创建了铝、镁、合成橡胶业,并由此推动了航空航天、电子等技术导向经济的发展。同时,重塑经济的努力还带动了新定居者的涌入,刺激了服务业与金融机构的扩展〔5 〕(P1―3)。简言之, 二战期间的联邦防务开支有助于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与升级。正如纳什所言:“正当西部人争取追赶其他地区时,他们发现战时联邦防务开支提供了他们几十年来所缺乏的资金。”“二战所释放出的能量激发了巨大的变化,战后西部拥有了更发达、更多样化的经济。”〔5〕(P1―2)纳什在强调联邦开支是战时西部经济扩展的主要驱动力的同时,也不否认私人企业的作用,只不过在纳什看来,私人企业只是“承担了多数的实际工作”〔5〕(P4)。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以加州城市地区经济发展为考虑研究对象,认为二战前夕加州已具备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战时经济扩展是建立在该州以往经济成就的基础之上的。至于纳什强调二战对西部的转折性作用则是“极大地夸大了加州发展历程的不连续性,而低估了其连续性”〔6〕。洛特钦研究了加州人口增长状况,认为二战期间加州人口增长与联邦防务开支之间并无明显联系。他首先分析了二战期间美国不同地区防务开支和人口增长的情况,结果发现中央北部(North Central )诸州防务开支无论绝对值还是人均计算方面都高于西部,而其人口并没有出现转折性增长,只有适度的增长,有时还出现停滞甚至负增长的情况。战时人口增长最多的,是那些大萧条期间就已经有积极增长的地方(如加州)〔7〕。再从加州本身人口增长曲线来看, 二战期间的人口巨增,并不是加州人口增长史上的创纪录的最高值。以10年为期进行比较,本世纪70年代以前加州人口增长高峰出现在20年代〔7〕(P408―411)。北卡罗莱那大学经济系的保罗?罗德()分析了加州制造业发展的情况,认为从各种主要经济指标来看,1940年的加州城市地区的工业化已达到相当水平,具备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才是战时联邦政府在加州投入大量防务资金的前提基础。罗德特别以加州飞机制造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为例,论证了他的观点。罗德指出,飞机制造业通常被视为一种军事驱动的工业,然而太平洋沿岸飞机制造业领导地位的取得从根本上说是源于技术突破。此种突破早在30年代初期就已经实现,到1939年太平洋沿岸诸州已成为美国飞机制造业中心,仅加利福尼亚一州就雇用了该行业全国近一半的工人。战前加州在美国飞机制造业中的领导地位,正是联邦政府在加州投入巨额防务开支的重要基础。所以罗德说,加州飞机制造业的“扩张是加州战前居于领导地位的结果,并非是战时军方对该州特别偏爱的结果”〔6〕(P373)。 为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罗德还介绍了二战期间美国军方对飞机制造业进行重新布局的情况:在战争动员初期,军方生产权威出于国家安全和工业密集的考虑,希望对飞机制造业进行重新布局,在西部内陆地区建设新工厂。但由于战略需求紧急,最终不得不在具有生产与管理优势的加州增加生产能力。随着战时生产的发展,军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飞机生产的重新布局,加州的飞机生产份额也相应地缩减,1941年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而到1945年却降至25%。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凭借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擅长和优势,加州飞机公司仍在飞机制造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以管理公司总部所在地而不是以实际生产地为考虑标准,战时加州管理了飞机制造业中约一半的工作人员。1943―1944年生产高峰期过后,全国飞机制造业就业人数迅速下降,而恰在此时,加州这一行业在全国就业人数中的份额却相对增长〔6〕(P382―383)。通过上述分析,罗德想证明的是,战时联邦防务开支不仅不是加州扩展的基础,相反,还一度因军方提倡分散工业布局而削弱了加州的优势地位。换言之,罗德要证明加州经济发展靠的是自身内在的动力,从而也就削弱了战时联邦防务开支的刺激作用。如何评价洛特钦与罗德的观点呢?首先应肯定他们用翔实的资料、数据,客观地反映了加州战争前后的经济情况及战时经济在加州经济发展史中的地位。但从罗德对加州飞机制造业在二战期间发展情况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以军方为代表的联邦政府有在西部对制造业重新布局的愿望,并且在战略需求相对缓解的情况下确实进行了重新布局。这种重新布局实际上就是联邦政府利用战时动员这一特殊历史事件,找到了在相对欠发达地区直接投资开发的机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私人资本不愿或无力承担在落后地区大规模兴办制造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风险,再加上当时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思想仍束缚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能力,因此和平时期政府不大可能直接投资于某一地区的生产领域。在这种背景下,战争这一国家紧急事态有助于联邦政府投资于相对欠发达地区,解决了西部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该地区发展的作用。关于战时联邦政府防务开支对西部相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犹他州的战时经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犹他史学家托马斯?亚历山大(Thomas )和列奥纳德?阿灵顿(Leonard )对犹他州战时防务设施的经济社会影响有过详细的分析,其中对雷明顿兵工厂(Remington Arms Plant)这一联邦小型兵工厂建立、运转及战后处理的个案研究,清晰地显示了联邦防务开支对相对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的作用。作者认为犹他州战时大量军事设施的建立,其直接影响是增加了就业,提高了工资水平,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商机。它们的建立对犹他州的长远影响则更为突出。仅以雷明顿兵工厂为例,战时它利用联邦政府资金培训了大约15000犹他工人, 技术培训增加了犹他技术人员的数量,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另外,通过战后对剩余生产能力和剩余物资的特殊处理,大量的联邦资金转移为地方资金。以1900万美元建设的雷明顿兵工厂,仅以不足其造价9%的价钱出售; 通过这座兵工厂,联邦政府又将价值两亿美元的战争剩余物资以成本价的大约20%处理给商人、退伍军人、地方政府和非盈利组织。总而言之,战时防务开支“创造了一个犹他人在战后可资利用的货物、企业工厂和技术的储备”〔8〕。二战前后的犹他是与加州经济发展程度、发展类型完全不同的州。犹他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人均收入历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偏远的内陆小州,而加州是一个工业相对发达的、富裕的沿海大州。正如上述学者分析所反映的,二战对这两个州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纳什所考察的西部地区恰恰就包括了上述两种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类型。而且当时大多数西部州属于前者的经济类型,就整体而言西部是一个相对欠发达地区。1940年西部各州拥有全国%的人口,但它们只占全国制造业增值的%〔9〕(P20)。诚如罗德所言,1940年加州的收入与人口达到或超出西部其他各州的总和,二战期间各种与军事相关的活动,特别是飞机生产和造船又都集中于加州的城市地区〔6〕(P3), 但加州却不能代表整个西部。尽管罗德、洛特钦等学者对加州的分析是符合实际的,但不足以驳倒以整个西部为考察对象的纳什的论点。实际上如果以西部为整体考察的话,1940―1945年间,西部各州得到的战斗装备合同额占全国的%,联邦资助的战时工业设施工程占全国的%,都远远高于其现有工业能力所应得的比例额〔9〕(P21)。显然联邦防务开支分配给西部各州的份额,不是只考虑其已有的工业能力或基础,而是更多地考虑其他因素,如“地理位置及提供给军事基地、造船厂和机场活动余地的广阔空间以及为初级金属生产提供电力的地区资源”〔 9〕(P20 )。对不同地区特别是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进行考察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不能以对加州这个局部的研究视为西部整体的情况。战时西部经济发展是靠“外力推动”还是由于“历史连续性”,这两者说法哪一种更具说服力?美国女学者波士顿学院的玛丽莱恩.S. 约翰森(Marilynn )曾针对这场争论有过如下论断:这种争论如同多数历史争论一样,被人为地两极化了……历史上很少有完全史无前例的事件;战争的影响和其他许多剧变事件都发生在预先确立的社会体制之中,并通常加强了长期存在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战争通常极大地加速了社会变化的步伐,产生了能于潜在地改变现状的紧急状态〔10〕(P315―316)。本着这种看法, 首先即使是对西部相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联邦防务开支所推动的经济发展至少是建立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电力等)已初具规模,具备了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其次即使是对加州城市地区而言,二战的作用仍可称之为转折性的:1939―1944年间,加州制造业产值从万美元增加到 万美元,增加了270%;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39年万多人增至53 万多人,增加了95%。〔11〕(P26)正如加州埃尔?卡米诺学院( ElCaminoCollege)的阿瑟.G.维吉(Arthur )对二战与洛杉矶发展之间的关系所做的概括:尽管战争确实是在极大地加强业已运转的几股社会经济力量,……但二战也带来了一个新的、根本不同的、较之没有战争而发展的洛杉矶、在经济上更为强大的洛杉矶。”〔12〕二、战后西部的经济地位问题关于战后西部经济地位,纳什的结论是:二战使西部经济地位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即由具有殖民地经济特征的阶段转变为全国经济的先导(pacesetter)。他通常的表述是:1940年西部经济作为工业东部和中西部的原材料出口者,仍旧以殖民地因素为特征。但在1945年,经过战争时期的西部拥有一个发达的制造业体系、一个忙乱的服务业经济、一批航空、电子及科学导向的工业,科学导向的工业预示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后工业经济的崛起。在四年间,战争使一个落后的殖民地区转变为国家经济的先导。战争所创造的经济类型主导了下一个30年的西部经济〔5〕。纳什强调战争加速了西部各地的科学活动。以波音公司战时在飞机制造业中的研究开发为例:波音公司建立了专门的研究设施和研究小组,投入更多精力从事研究开发。如果1941年该公司花在研究开发上的时间为100,1942年为212,1943年达到了470,1944年则高达840〔5 〕(P87)。同时它还推动了华盛顿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发展, 这就在西部开始了产、学、研的最初结合。此外,南加州的航空医学、核裂变、潜艇侦察研究。西南部的核链反应、火箭、航空防火器研究开发以及曼哈顿原子弹制造计划,犹他州的生化研究等〔5〕(P6―7),这些二战期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研究开发项目,其长远影响是使“美国科学人才的重心西移”,在1945年为西部留下了一个必定要对民间经济产生影响的新科学复合体〔5〕。所以纳什说, 新近制订的科学与工程行动计划现在给予西部一把“利刃”,将使西部在战后数十年成为一个经济先导〔5〕(P2)。针对纳什关于美国西部“经济先导”地位的提法,洛特钦等持有不同意见,认为二战并没有改变美国地区间工业平衡,战争结束时的西部既非全国经济的先导,也没有迹象表明它正在成为经济先导〔7 〕(P407)。洛特钦首先从地区间横向比较入手,根据二战前后加州及西部其他州在全国经济中的相对位置变化情况,论证西部在战争结束时并非经济先导。他以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变化为例,指出经过战争,西部大多数州的制造业就业人数与人口的比例绝对增长显著,高于东部;但是从全国排序来看,相对位置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仍属于落后地区。(见下表)美国各州人口与制造业岗位比例(1939年,1947年)人口与制造业岗位比 全国排名州别1939年1947年1939年1947年罗德艾兰 2康涅狄格 1……… ………俄勒冈华盛顿加利福尼亚 2627科罗拉多犹他得克萨斯爱达荷堪萨斯蒙大拿内布拉斯加怀俄明俄克拉何马亚利桑那内华达南达科他 新墨西哥北达科他 4949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人口统计署,《制造业调查:1947年》第三卷:《各州统计》,华盛顿特区,1950年,1~638页。转引自罗杰?洛特钦,“加州城市与飓风之变:二战在旧金山、洛杉矶和圣迭哥大都市区”,《太平洋历史评论》,第63卷,1994年8月,第404页,405页。其次,洛特钦认为从近期工业发展前景来看,西部也没有成为全国经济先导的迹象。洛特钦利用的论据是1946年(全面和平的第一年,战争合同已取消或正在取消,和平建设重新开始)美国国内新工厂和工业设施的投资情况。该年加州人均投资额位于全国第17位,仅相当于第 1位的印第安纳州的一半左右。其余西部州中,除俄勒冈(第15位)、得克萨斯(第16位)、怀俄明(第20位)、华盛顿(第21位)外,均位居第32位到最后一位〔7〕(P405―406)。评价上述两种观点,首先应明确“经济先导”的涵义。它既可指称经济发展的状态、成就,也可以指称一种经济趋势、经济潮流。从上文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纳什更多强调“经济先导”预示了经济发展趋势。洛特钦的反驳看起来很全面,他从状态和趋势两方面同时否定了“经济先导”说,洛特钦先将“经济先导”地位视为一种经济状态,并证明从这一角度讲,战争结束后西部并非全国经济的先导,他的论据也很有力。紧接着洛特钦又指出,即使从发展前景来看,西部也没有成为经济先导的迹象。为什么同样是考虑经济发展趋势,洛特钦会得出与纳什不同的结论呢?问题在于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生产要素来衡量经济发展的趋势。洛特钦从资本投入的角度,认为战后初期西部没有成为先导的迹象。纳什则选择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等因素,认为“科学导向的工业预示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战争所创造的经济类型主导了下一个30年的西部经济”〔5〕。那么究竟哪一种生产要素最能代表经济发展的前途呢?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界在此问题上就已基本形成共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率先超过了资本等其他要素。科技进步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现代经济增长已不是单纯的经济总量增长,它是包括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等因素在内的系统工程。二战期间联邦政府在西部的相关活动有助于西部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从而使西部代表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波特兰州立大学城市研究与规划系主任、美国城市史研究会主席卡尔?艾博特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二战作为西部与过去决裂的重要性,次于它引发西部未来的重要性,它奠定了西部城市在美国第四个工业发展的长周期(注:美国第四个工业发展长周期的提法源自于经济学中的“康德拉捷夫周期理论”,后由约瑟夫?熊彼特吸收到他的“创新周期论”中,将长周期称之为“康德拉捷夫周期”,并用他的“创新”理论加以解释。该理论认为自18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历了四次长周期,第四次的起点是20世纪30、40年代,结束时间为90年代初。)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基础。”〔9〕(P39―40)第四次长周期发展的动力来自于西部城市,“包括较早的创新被大规模推向市场……,以及电子、电信和航空航天方面一连串创新发明。当然,西部城市在这些工业中居领先地位均由二战使然。”〔9〕(P39―40)美国学者迈纽尔?卡斯特尔斯(Manuel Castells )曾根据一些实证研究总结出一个地区吸引高技术产业的五点特征,其中两点恰与二战对西部的影响相符合:(1 )因为高技术产业是以科学为基础和知识密集型的,它们需要与重要的大学和研究单位有密切联系,并接近技术和科学人员储备。(2)由于对政府市场,特别是对军事和空间项目(尤其60 年代末)的依赖,高技术活动倾向于聚集在军方建立了试验地点的地区〔13〕(P13)。到70年代, 西部高技术产业在美国领先的地位已经相当明显。 据1983年的一项统计表明,1972~1977年间,美国高技术领域领先的十个城市依次为圣何塞(硅谷)、阿纳海姆、休斯敦、圣迭哥、波士顿、达拉斯、沃切斯特、俄克拉何马城、莱克兰和菲尼克斯〔13〕(P34 )。其中只有3个城市在西部以外。可见, 从科技优势将引发新的经济时代的角度出发,二战后的西部确可称之为“经济先导”。以上就西部战时经济扩展的动力和战后经济地位两个方面评介了围绕纳什“转折假说”出现的一些争论。迄今为止纳什的观点仍有待进一步的证明。尽管如此,纳什作为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仍然受到广泛的尊重,其论著依然产生着广泛的影响。而围绕纳什观点展开的争论必然不断深化人们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对20世纪美国西部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和认识。

248 评论

jiaoyang0706

1、制造业聚集、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绩效/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8/第一作者2、生产地理性集中、知识溢出与中国制造业创新的空间分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9/第一作者3、产业集聚对中国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软科学 2007、12/第一作者4、中国城市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解释/中国软科学/2006、8/第一作者5、中国东部都市圈制造业分工程度的实证研究/生产力研究/2006年12月/第一作者6、聚集经济与中国城市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相关性研究/《软科学》/2006年4期/第一作者教学、科研获奖情况:1、东南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三等奖/东南大学/

87 评论

一janice一

1 不只可以制造业2 实证论文的研究对象并非局限于制造业,也可以包括服务业、金融业、教育业等领域。不同领域的实证研究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和结论,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帮助。3 此外,实证研究的关键在于研究问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而非研究对象的行业背景。因此,选择研究对象应当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来灵活选择,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29 评论

相关问答

  •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第一,有利于增强东亚环太平洋经济带发展动力,改变整个亚洲的经济发展格局。从世界经济大格局来看,东亚环太平洋沿岸从北向南,由俄罗斯到日本、韩国、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后来后来51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区域平衡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教育 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义务教育是我国的一大教育特色。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义务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义务教育论文篇1:《农村义务教

    janjan334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研究论文

    基于聚类分析的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研究的论文 【摘要】: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公

    爱宇冰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残疾人发展权实证研究论文

    花钱别人写给你。

    datang120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选修课中国区域发展研究论文

    我这儿有,给个邮箱发给你

    lalack198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