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80

bingdaoyu16
首页 > 学术论文 > 汉代饮食文化的特点毕业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不锈冰theresa

已采纳

那时候的人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乘船出去玩,饮食上喜欢清淡,不爱麻辣。

198 评论

qiuqiuFreda

第1点主要的文化特点就是有自己的这个娱乐设施有音乐,第2点就是饮食上面可以说是非常的注重健康,而且搭配的非常营养健康,第3点饮食上面特别的注重这种,绿色健康那个时候的人其实更注意保养。

286 评论

小M回归中

汉代的礼俗沿袭了周礼,对饮食方式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在汉代,宴飨不仅展现了中等阶级人们气派的宴饮场合,也表现了当时的宴饮习俗,其中主要包括食物的加工、烹饪方式、宴饮流程及礼节等。一、 食物的加工、烹饪方式食物主要是指粮食作物,其中最主要的是谷类,实际上汉代粮食作物的品种早已超出了“五谷”的范围,《礼记·月令》《汉书·食货志》等书中有了“九谷”的说法,汉代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经济作物的实物遗存,例如小麦、高粱、稻米等。(1)加工。在收获粮食作物之后,首先需要经过去秕、脱壳的粗加工,其次要经过磨粉之类的进一步细加工,才能将谷物制成可以食用的主食。在微山岛沟南石椁庖厨图中有反映谷物的加工的景象:在画像石的右下方,一个人用舂米杵去壳。以及诸城前凉台的庖厨图中,在釜的旁边,也有一人正在舂米的场面。一般画像石中谷物的加工场景往往与谷物的烹饪场景距离较近,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2)主要炊具及主食。汉代主食主要有饭、饼、粥等,制作方法以蒸煮为主。以嘉祥宋山祠堂画像石为例,其中的左半部分描绘了一个蒸煮食物的场面,使用了釜甑。将甑放于釜的上面,二者共置于灶上,一人在侧操作。在汉代蒸煮食物的工具主要是釜、甑、甗,釜相当于现在的锅,可用来熬煮食物,甑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可用于蒸熟食物。甗在箅的启发下,于甑的底部加上镂空成棱形、几何形、三角形有孔的底,起到了箅的作用,蒸制食物以饭或饼为主。饭,就是把去皮之后的谷物加水后蒸熟而成。以山东诸城前凉台的画像石墓中庖厨图为例,其中有反映右侧舂米,左侧蒸饭或煮粥的场景。饼,就是将麦粉揉制成型后蒸熟的食物,汉代统称面食为“饼”。在临沂白庄东汉墓中的画像石似有反映饼类画像内容的庖厨图,画面中有二人在抬物,其形状类似于饼,可能是蒸饼,这可能是东汉已经出现蒸饼的证据。由于转磨的逐渐普及,东汉时期的饼种类有显著增多,其中包括胡饼、蒸饼、汤饼、索饼等。煮制食物则主要是粥。粥的制作原料中,麦、粟、豆、稻等谷物最为常见。糜、粥、羹不同的称呼可能是由于粥的浓度不同而名称不同。根据《释名·释饮食》中的记载,粥最为浓稠,糜是较稠的粥,羹是用粮食加入肉或蔬菜混合调料煮制而成。(3)汉代人的肉类食品可以分为畜类、禽类、鱼类3大类。在汉画像石中有许多表现屠宰场面,食物架上悬挂着各种肉类食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汉代庄园主等中等阶级人们的饮食结构以肉类为主。诸城前凉台画像石墓的庖厨图中所反应的对肉类加工的场面较多,可以看到庖厨图上侧挂满各种肉脯,下面正在忙碌的庖厨队伍庞大,人员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整个活动进行得井然有序。肉食有很多制作方法,本文主要以炙、腊/脯、脍、羹4种为例。(1)炙,是将肉除去皮和毛,用钎子穿成串,放在火上烧烤,再加入佐料辅之。在诸城前凉台画像石墓的庖厨图上就生动地再现了烤肉的场景,图像上刻着二人斜对跪坐于烤箱前,箱上放五串肉,左边之人单手翻肉串,右边的人右手持一面扇子助火,左手翻转肉串。下面一人身侧放着两个盆,里面有待烤的肉串,他正在把切好的肉丁穿成串。又如夏镇青山村画像石墓中,中有一人跪地,手持铁叉烤制肉串,在临沂五里堡画像石中也有一人举着两串肉在烧烤。这种将肉穿于牙签或者铁串上放于火炉上方进行烧烤的烹饪方法似乎在汉代很为流行,因为这种表现炙的场景在很多画像石的庖厨图中都有出现。《说文》中提到“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遣策记载,各种禽或畜类动物及动物的内脏都可以穿在串上烤着吃。(2)脯,就是将动物分割,将肉用盐、姜等调料腌制之后再晒干的干肉。在汉画像石中很多庖厨图都有悬挂各种肉类的场景,例如在微山岛沟南画像石左格的上端,以及诸城前凉台画像石墓庖厨图最上方有一排均有肉类,这些就是经过初步处理加工之后,使用腊或脯加工,再悬挂起来风干的肉。这样的加工方法,使得这些肉制品不容易腐坏变质,可以存放更长的时间。在嘉祥宋山庖厨图中大多悬挂在左上方,而在夏镇发现的画像石中,用于腊或脯的肉类,悬挂于木质支架上,位于画像石右下方。根据《周礼.天官.腊人》的记载“薄析曰脯。……腊,小物全干”。据此可知,牛、猪等体型较大的畜类动物,将其切成条或片的叫脯,小型家禽类动物如鸡、鸭等,整只制作的叫腊。用来作脯腊的主要原料为畜类、禽类或鱼类。文献中提到的“干鱼”或“枯鱼”,可能是用“脯腊法”加工鱼类而成。(3)脍,是把肉类细切生吃。在山东诸城前凉台画像石庖厨图中对“脍”的场面也有一定的描绘,在画面上部有三人跪坐可能正在切肉,其右上侧一人跪坐在长几前,一手按鱼,正在切鱼。《汉书.东方朔传》中有“生肉为脍”的记述,由此可知,脍应该是汉代人加工生肉的一种方式,当时人们吃生肉片,具体吃法是将切好的肉片蘸料生吃。鱼脍即现在吃的“生鱼片”,在中国“古已有之”,而非日本独有。(4)羹就是熬肉汤。在夏镇青山村画像石墓庖厨图中,右上角一位穿长裙的妇女,双膝跪地正在用釜煮肉羹。羹在先秦时代就已存在,汉代之后,羹的种类繁多,用料也更加丰富。但各阶层烹饪羹的品质和滋味差别较大,上流社会采用的调味方法十分讲究,而下层劳动人民只能采摘豆蕾、葵菜、榆叶等常见的蔬菜作羹汤,用料很是简单。二、宴饮礼节在表现宴饮的画像石中,夏镇青山村的画像石中格清晰可见厅堂内两佩剑的人跪坐,堂外各有二随从;厅堂前的方框为墙壁,其内有击鼓乐舞场面,左侧两人击鼓,右侧一人作盘鼓舞;方框左侧有四人在观看乐舞。在滕州善庄的庖厨图中刻画了迎宾的场景,一人跪迎三个宾客,表现了汉代在招待客人的方面的宴饮礼节体现。汉代宴会的宾客到达时,主人要出门相迎,甚至跪拜相迎。汉代的用席方式也体现了礼仪制度,例如家里只来了一个客人,则主人会与客人相对而坐;如果来的客人比较多,则主人坐在中间,客人在主人左右两侧分两列就坐。到了西汉后期随着案的出现,在进食之前先将食器排放于案上,后将案直接端到客人面前的席上供客人食用。日常使用多为形制较小的案几,在家庭中为了表示敬重,要将摆放好食器的案举高,请尊者进食。在《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梁鸿的妻子孟光为表示尊敬,向她的丈夫供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因为案需要被端起,所以必须轻便灵巧。汉代中等阶级的庄园主们在宴饮的同时,通常还伴有舞乐和百戏,起到了丰富宴会的重要作用。例如曲阜东安汉里画像石中就有刻画歌姬在宴会上表演的形象。在山东邹城城关画像中,画面中层有二人对作长袖舞,左侧二人似在舞剑,右侧两人击鼓奏乐,再往右看两人相对跽坐似为伴唱者,也展示了宴饮活动中的乐舞表演。《说苑.反质》中记载到“钟鼓管弦,流漫不禁”,《礼记.王制》称“天子食,日举以乐,”这些都展现了汉代宴饮时的乐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礼之会,无酒不行。——《汉书》在汉代宴饮中的娱乐活动还包括投壶、六博这样的游戏,微山岛沟南画像石中格的中部就有体现六博的场景。六博为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春秋至汉代最为流行,之后逐渐失传。投壶是在酒宴之中进行的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游戏娱乐活动。人们站在一定的距离外,使用一细径小口壶为箭靶,将短箭往壶口中投掷,投入者胜。宴饮活动不仅是当时人们享乐观念的体现,也是一种社交的方式和手段,是汉代社会文化的象征和集中体现。三、地域间饮食文化比较画像石除了在山东地区有所发现以外,在江苏北部、河南西部、陕西北部、浙江、四川等地也有发现。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特色,正是由于环境的差异,各地区的画像石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特点。陕北地区的画像石与其他地区的画像石相比,在内容刻画上虽有类似,但也有显著的地域特色。陕西北部地区位于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这一区域正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敏感地带。两汉时期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后的温暖期,良好的水文条件使北方地区开始适宜发展农耕经济。秦汉以前,陕北地区以畜牧为主,但是秦汉以后,基本成为半农半牧区。在公元89年之前',陕北地区一直是汉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战乱的区域,冲突不断,居民构成以少数民族为主。之后该地作为边疆地区,朝廷派遣戍边将士,并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故移民一度成为陕北的主要居民,这使陕北地区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并结合游牧文化的独特文化。上述因素也就使得农耕在陕北地区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在陕北汉画像石中表现农耕的内容较多,但与山东地区不同的是,也有一定比例表现放牧场景的画像石,比如白家山汉墓墓室横额画像石、延家岔汉墓横额画像石、缓德县王德元墓前室东壁横额画像石等。四十里铺前后室汉墓,其中位于墓门侧纵幅的的放牧图的第3栏,正中一对牛两角相抵,羊群在草原上吃草,再远处有麋、鹿、兔等动物,整幅画像石表现了汉代陕北牛羊成群的景象。绥德延家岔汉墓中的放牧图所反映的畜群更为庞大,画面左边为并排前行的羊群,后面有2牛,其后还有5马,中间有鸡等家禽,后面是一执弓之人,再后是牛群,一执鞭放牧者紧随其后。这些画像石以艺术的手法勾画出汉代陕北地区一派六畜兴旺的景象,这与史书所记载“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的盛况一致。然而山东地区水资源丰富,相较陕北地区的画像石,其中表现鱼类的场景是陕北所没有的,在微山岛的画像石中就有表现划船捕鱼的场景,在出于邹城的画像石中,亦有表现3条鱼拉车的神话场景。

243 评论

叹久妞子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充分说明了饮食对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发展史莫不与饮食息息相关。汉朝作为我国古代强盛统一的封建王朝,相较于春秋战国以及秦朝时期,饮食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并在实践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饮食文化,为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饮食观念、风味、习俗和享受食物的生活态度奠定了基本的框架结构。下面我们就一一道来。以五谷为主体,以肉食和蔬菜水果为辅助的饮食结构一、五谷。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耕文明立国,汉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使得这一时期谷物种植业得到较快发展,主食种类更为丰富,主要包括粟、黍、稷、麦、稻、菰米、荞麦、青稞、芋、高粱、等等。二、肉食。由于汉代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肉食在汉代人饮食生活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汉代社会的肉食来源主要分家饲和野生两大类,家饲的主要是指六畜:马、牛、羊、猪、狗、鸡,野生的则主要包括兔、虎、狼、熊、鹿、猴、猫头鹰、雉、野鸭、鹧鸪、雁、麻雀等等。汉代家养的六畜中经常被食用的是猪和鸡。猪之所以成为祭祀时的祭品,仅仅因为其“易得”,说明猪在汉代已经是人们大规模圈养和食用的一种家畜。《汉书·货殖传》记载四通八达的都市一年之内可以宰卖牛、猪、羊千头,说明除了猪肉外,牛羊肉也是汉代主要肉食来源。养羊业在汉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也使得羊肉成为一般平民也可以摆上餐桌的食物。三、蔬菜。蔬菜,是汉代人饮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除了调节口味之外,在饥荒之年甚至可以用蔬菜和水果来代替主食度过灾荒。汉代的蔬菜种类很多,包括葵、韭、葱、薤、蓼、苏、姜、芸、蒜、荠、芥等等,蔬菜种类的增加,也进一步标志着汉代人们饮食生活水平的提高。四、水果。从西汉开始,由于果树栽种技术和园圃农业的提高和发展,果树品种明显增多,政府甚至专门设置了掌管水果的官吏“果丞”。《史记·货殖列传》有言:“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可见在汉代,果园种植的规模非常之大。除了先秦时期已知的桃、李、枣、杏、棘、梅、梨、栗、榛、桔、柚之外,还有枇杷、樱桃、沙棠、甜瓜以及产自岭南地区的香蕉、龙眼、荔枝、甘蔗、椰子和从西域传过来的葡萄、石榴、西瓜等等。备受汉代人推崇的饮料--酒汉代饮酒风气盛行,无论是宫中饮宴还是日常在家中自饮自酌、宴请客人,总少不了酒的影子。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积聚,为汉代酒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汉代人们将粮食酒分为三等,稻米酒为上等,稷米酒味为中等,而黍米酒居于下等。较之于先秦,这一时期酒的种类更多,除了以葡萄、甘蔗等制成的水果酒之外,还有加了桂花的桂酒、菊花酒、用马奶制成的马酒、以花椒浸泡的椒酒、用柏叶酿成的柏叶酒等等。这一时期的饮酒风气,也促使酿酒业有了极大的发展。私人酒肆和大规模的酒业作坊并行。私人酒肆一般是小作坊,自酿自卖,数量众多,分布极广,并且已经具备卖酒和供人饮酒这两种功能,而工商大户所经营的作坊由于规模大、所处位置繁华,因此获利丰厚,《史记·货殖列传》有言:“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调味料的引入对饮食口味影响重大饮食的日益发展,导致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食物原始的自然之味,开始试图追求美味,调配美味,这也促进了调料的不断发展。调料的五味主要包括酸、苦、辛、咸、甘。五味之中,咸居首位,汉代对盐的食用方式,除了将其直接用于烹调外,还将其掺入豆、肉等食物中制成酱来食用。 在汉代,梅除了做水果食用之外,仍具有调味的作用。汉代将“酰酢”作为重要的酸性调味品,也就是后来醋的前身。汉代食用的甜类调味品有两种:饴和石蜜。其中,饴主要由粮食作物制成;石蜜是一种外来食物,实则就是一种用甘蔗汁熬成的糖块,东汉末期技术才逐渐成熟。汉代饮食文化的承载--饮食器具汉代的饮食器具主要分为炊具、餐具和饮具。一、炊具。炊具指的是将食物原料加工成可食用状态的器具,汉代主要的炊具有灶、釜、炉等。西汉时中原地区的灶一般是立体的长方形,被称为方头灶,关中地区灶的形状多为马蹄状,被称为圆头灶,大多只有一个火眼,前有灶门,后有烟囱,外形比较质朴。釜是汉代用来蒸煮食物的器具,多为铁制,也有陶制和铜制,形状类似于现在的罐,鼓腹敛口,内部平滑,外有双耳可提,有的还伴有支架。二、餐具。餐具指的是用来进食以及盛放食物的器具。汉代的饮食器具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案、鼎、盆、盘、盒、箸、匕等等,材质有陶制,瓷制,金、银制等,但这一时期大量使用的还是轻便又美观的漆器。三、饮具。汉代饮器中占据主要部分的是酒器,酒器是酒文化的载体,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除此之外饮器还包括饮用水、羹等物的器具以及用来盛装饮品的容器,主要包括杯、卮、尊、魁、钟等等。杯是汉代主要的饮器,用以盛装羹、粥及酒、水。尊是汉代最主要的盛酒器,汉代尊的形状除肖形尊之外主要有两种,盆形和筩形,底部又分为三足和圈足两种。

98 评论

juliejin(金培)

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使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汉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地域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它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一)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丰邑原为宋国属地,后曾在此设都(故丰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二)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对刘邦而言,荆楚文化、齐鲁文化都是烂熟于心的,推崇与否都是因时势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恶并不代表着文化层次的厚薄。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三)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四)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国、中山国、燕国以及以北的地区。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汉朝建立前,中国广大地区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极大地限制了区域交流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等人的倡导下,虽然对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文化现状进行了改革,但这项工作并非像战争那样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改变,而是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够使八方文化融为一体,诸子百家互相渗透,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汉文化。汉字、汉语、汉文化来自百族,又影响八方,对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千年不衰的深远影响。 两汉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旨 如上所述,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一)“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 (二)“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如前所述,“龙凤文化”是继承和发展了夏商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炎黄先祖所尊崇的图腾。夏朝、商朝之后,龙凤的形象在华夏民族的心理上越来越伟岸丰彩,诗词歌赋、器皿饰物无不体现出龙凤呈祥的吉瑞之象。时至今日,虽没有人再将自己封为“真龙天子”,但“龙的精神”,即那种叱咤风云、驾驭自然的神伟形象,依然活动在每个人的心中,鼓舞着人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两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 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两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两汉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一)两汉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兴亡的一个标志;(二)两汉文化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三)两汉文化对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总之,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两汉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今后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编辑本段]服饰文化 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①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②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编辑本段]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莲(即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汉墓有大画像石,其中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粮食有稻、小麦、黍,粟,大豆,赤豆,麻子等:蔬菜瓜果有芥菜,葵、芋、姜、笋、藕、菱角以及梅、杨梅、梨、柿,枣、橙、枇杷、甜瓜等;肉食品属于兽类的有黄牛、绵羊、狗、猪、马、兔,梅花鹿;属于禽类的有鸡、野鸡、野鸭、雁、鹧鸪、鹌鹑、鹤、天鹅、斑鸠、鹬、鸳鸯、竹鸡、火斑鸡、鸮、喜鹊、麻雀等;属于鱼类的有鲤、鲫、鳡、刺鳊、银鲴、鳜等。此外,随葬的食品和饮料还有鸡蛋、各种饼食和酒。烹调时使用的调味品有盐、酱、豆豉、糖、蜜、曲、醋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译成现代的文字,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大鱼脊向宾客的右方。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的大意是讲: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于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饮料:茶。酒,但是很浑浊,度数很低 。零食:开始利用腌制的方法保存水果

297 评论

Candice18611

汉代的饮食习惯,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剧了。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199 评论

相关问答

  • 北京饮食饮食文化论文文献

    帮不了你,没写过。

    Christybeauty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民族特色饮食的论文

    每一种饮食文化都有其自己的历史,饮食以其自身的存在证明着历史的沧海桑田。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饮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饮食文化论文篇1

    刘李铭俊52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毕业论文

    中美饮食文化的比较-----------------------------------------------------------------------

    木洛希雨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饮食文化论文分论点

    写作思路: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上的饮食文化进行追溯描述,从古至今的饮食的传承与发展等等,比如“以和为美”与中国食文化,“意境美与中国食文化”等等。 正文: 食文化历

    花usahana兔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饮食文化的研究论文

    看看(食品与营养科学)吧

    星不所在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