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7

石门小可爱
首页 > 学术论文 > 卖给国家地理杂志一张照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旺旺。

已采纳

看这个结婚照:左边女的只有一只手,而且眼睛是往上看的,还在流血,脚是掂起来的,没有著地。整个人是用木头撑起来的!其实那个女的已经死了,这就是所谓的冥婚。 女屍双眼还流出屍血。好恐怖! ------------------------------------------------------------------------------------------ 别害怕,是你的,这张图的来历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2年第15期的封面照片。这张照片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呢?没什麼故事。根据内页的介绍,只有在目录页有一行说明:民国时期山西的一对新婚夫妇。照片提供人应该是刘铮。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进一步的说明。 再来说说冥婚这回事,根据文献,冥婚是中国古已有之的风俗。远在汉代以前就有,一般人印象中的冥婚是指生人与死者的牌位结緍,不过,也有新郎新娘都为死者的情况。 至於冥婚的婚礼要如何进行?大部分都以神主牌来代替死者,并没有看到把死者遗体搬到礼堂上,还打扮的漂漂亮亮成亲的记载。 根据文献,在北宋时代,如果男女还没成亲就过世,那麼家长就会请媒人去议婚,因为是为鬼谈亲事,所以这种媒人又叫鬼媒人。男女双方谈定了,就要准备衣服、酒果来祭祀。有趣的是,在祭祀时还会设两个座位,上面各立一小幡,媒人还会请男人双方「相亲」,如果小幡微动,就算是看对眼,如果没看对眼怎麼办?不怎麼办,父母之命,不结婚不行。 冥婚的习俗不仅是古已有之,而且各地皆然,不仅台湾有「娶神主」,在中国各地也所在多有,例如一些学者调查的,民国初年的广东翁源县有「讨鬼妻」,河北定县有「结阴亲」、浙江定海有「阴配」、广西安县有「鬼婚」。 总而言之,综合以上调查,应该可以确定目前网路上所流传的照片并不是冥婚的照片,大家也不用看得发毛。

185 评论

janniferLEE

有些人不知道它为何而恐怖,只是看上去有些怪异,其实这张结婚照真的很令人恐怖的,它里面人的表情和照片中的颜色以及背景都是很怪异很阴深的。 大家要这样看这张照片,点击鼠标右键,把照片另存为你的任意文件夹内,然后用照片浏览器看,在那里你把这张照片放大几倍,然后你仔细的注意那个女人的双脚!你看她是不是没有腿?!是不是悬空的?!还有你慢慢往上拉,你再看看放大了的那个女人的脸,她那向上翻的眼睛!你会发现什么呢?!对!这是上吊死时的样子!!还有,你往后看那个镜子,里面朦胧的东西其实是他们的遗像。你再把照片缩小来整体看那个女人的服饰和那个帽子,像不像给死人烧的纸人?!还有就是右下角有个水印似的人头,你可以把他放大来看。最后我要让大家注意的是那个女人的右手,没有右手!不要害怕,因为他们都是死人,因为他们的脚下都没有影子..........还有,你们仔细看后面墙上那副画,是钟馗捉鬼图,是用来辟邪镇宅的!对这个照片还有另一个说法:1、此照片最早见于2002年的国家地理杂志,当时照片的提供者说的这时山西大户王家的一张老的普通结婚照,提供者和杂志上都没有说是冥婚,而不是网上所盛传的照片出自浙江。这应该是最有力的证据了 2、根据中国的民俗,其实冥婚是封建时间对于男尊女卑的一个表现,就是当男孩子死了,那么家里到了一定的年龄会找一个死去的女子与其成婚,或者直接找个活的女子抱着死者的照片或者灵位成婚,不可能会出现为死去的女的找或者的新郎的事情,因为当时女子的地位很低下,不会为死去的女子找活着的人举行冥婚的。而且即使是冥婚也不会和尸体举行婚礼,而是和死者的画像或者灵位拜堂,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和尸体举行婚礼这一点完全不符合常理 3、关于照片中女子脸色苍白,眼角有血迹的问题,当时中国农村照相时非常大的事情,往往只有在婚礼上才会照上一次,一般照相的时候大家都要化很浓的妆,所以照片中女子脸色苍白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而所谓眼角的血痕,其实很多地方结婚的女子都回在脸上的某些地方化上红的妆,这更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4、关于女子脚悬空问题,确实怎么看女子都是脚部悬空不着地的,但是这和新娘是裹脚的小脚有关,大家可以到网上找一些裹脚女子照得老照片看看,那些女子裹脚站立的照片看起来都和这张照片一样,看起来都是悬空的。 5、没有右手的其实这完全是恶搞得人的疏忽,如果把照片下载下来放大之后仔细看女子的右手部位,你就会发现其实她的右手是在的,不过是放得比较靠后,由于光线暗,所以看不清楚,放大之后可以看到她的右手攥起来拇指朝前,很清楚。

322 评论

撒旦情人518

发明家贝尔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他革命性地推动了人类的交流,更在于他革新性的精神所带来的意义。这同样体现在对《国家地理》的影响上——他的两项决定为《国家地理》奠定了日后发展的基础:一是推行了会员制,将杂志卖给每一位想入地理学会的人,买杂志就是入学会、交会费,这为《国家地理》日后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模式;二是大胆起用了只有23岁的年轻教师葛罗夫纳。葛罗夫纳上任后一改《国家地理》的传统编辑模式,将版面三分之二的篇幅让给图片,精美绝伦的大图片所造成的巨大视觉冲击效果使它迅速引起读者的关注,加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朴素的自然状态,《国家地理》很快以它傲视全球的视角和广阔的思维立足于竞争激烈的杂志业。发明家贝尔所倡导的革新精神为《国家地理》注入了永恒的活力。1910年,《国家地理》采用黑白与淡彩的照片和生动的插画;30年代,《国家地理》开始使用莱卡相机和柯达底片;1959年,《国家地理》固定用彩色照片制作封面,60年代,《国家地理》的领域开辟到了太空和海底世界。而到了70年代,杂志的领导层则再次打破了坚持几十年的传统,率领杂志迈向具有争议性的领域,开始报导化学污染、核能发电、非法野生动物买卖和人类演化等等课题。同时,唯美的风格又让它显得卓尔不凡。《国家地理》近千分之一的选片率虽然显得苛刻,但一大批充满理想和浪漫主义的优秀摄影师、记者在这里诞生,而那些有灵魂有激情的作品则往往代表了一种标准。它对文字的要求同样严格,它讲究字字珠玑,强调文字与图片的和谐。它注意带给读者的不仅是知识性,更是艺术感。创新而非迎合,唯美但绝不自赏,把握时代脉搏并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这也使它吸引的不仅仅是自然的爱好者。这种革新的精神同样表现在其所取得的巨大的商业成功。《国家地理》的会员制使它在全世界发展了上百万的会员,它的核心品牌战略使它的产品由期刊推广到图书、印刷品、图片库及教育产品、地图、电视节目、网站、CD-ROM电子产品乃至日用品,它的淡黄色方框和“NationalGeographic”的字样被人们所熟知。这也使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非盈利组织。它同时注重发行和国际化,在发行渠道的多元化和适应潮流的国际化方面都颇有建树。尽管不断有人强调“强势媒体”的文化侵略性,但却不能改变它日益扩张的势头——《国家地理》在全球的发行量已接近千万。世界各地的地理杂志当然不只有《国家地理》,英国的《地理》杂志、加拿大的《加拿大地理》、德国地理杂志《GEO》以及法国的《科学与生活》,都是倡导自然和人文的刊物,但由于地域性强的特点使得这些杂志的读者群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域之内。中国的地理杂志近些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最出名的当属背靠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中国国家地理》。这本脱胎于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识》的杂志一直以科普内容作为主线,即便在改版后仍坚持着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中国国家地理》靠发行为主要收入,这使它骄傲地宣称内容的独立性,而作为第一家向海外出售版权的刊物也使它对未来的发展颇有雄心,但脱胎于科普刊物的《中国国家地理》显然在内容上科普多于人文,典藏性大于时代感。这便不难理解在美国《国家地理》和另一本中文地理杂志《文明》在如火如荼地做着伊拉克专辑时,《中国国家地理》仍然在不紧不慢地介绍着古老的圆明园。在2002年9月之后,与《时尚旅游》杂志的版权合作,已经让这个充满魅力的黄色方框出现在了中国。没有人能否认《国家地理》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一贯彰显和坚持的革新与唯美,这是这本杂志始终如一坚持的气质。独家图片堪称无人能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建之初只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科学杂志。从1979年起,该杂志开始以地理为切入点,融入了新闻、生态、环境和人文等多种因素,成为大众杂志。此后,该杂志照片水准一直很高,文字浅显易懂,同时具有文学特质。为追求图片和文字质量,该杂志不惜巨资投入。看过美国《国家地理》的人都知道,其上刊登的照片绝不是在一般杂志中所能看到的,拍摄者往往需要亲身前往常人难以到达的环境,以特殊手法进行拍摄。例如,该杂志的摄影师要近距离拍摄凶猛的野兽,或潜入深海。美国《国家地理》平均每年要拍摄和撰写150个专题故事,为此,在世界各地的签约摄影师旅行里程超过100万英里,每个专题都需要耗费几百个胶卷,每幅刊出的图片,都是从上千张候选照片中选出来的。至于拍摄本身,甚至可以与拍电影相提并论。1992年,为了在西伯利亚做深水拍摄,该杂志的摄影师克里斯托夫把价值100万美元、重达15吨的摄影器材运至贝加尔湖,总共动用了171个箱子,而最终只刊出6张照片。1995年,为拍摄一个关于恐龙的报道,摄影师皮奥斯和助手托运了42个箱子,仅托运费用就高达6位数。然而,一些评论人士也认为,尽管实力强劲,但在百花齐放、竞争激烈的时代,美国《国家地理》也仍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这也是该杂志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制造“眼球效应”的原因之一

266 评论

小悟空harrywang

《出包女王》的黑咲芽亚

231 评论

疯*草莓

在1979年,一位中国小男孩在长城上喝可乐的照片,这张照片在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上一经刊登,竟然迅速火爆了全球。 那么,这个小孩当时为什么喝这罐可乐?后来怎么样了呢? 首先弄清第一个问题,这个小男孩喝可乐的背景: 当时的细节是这样的: 在征得其家人的同意后,詹姆斯决定在长城上给黑建涛照一张单人照片。那时,黑建涛身着七十年代典型的绿军装,军装领子上还有两个红色的领章,虽然看起来活泼可爱,但似乎少了点什么。詹姆斯沉思了半晌,突然福至心灵,一拍脑袋。他想起了来中国前背包里带的几罐可口可乐。于是,詹姆斯拿出可口可乐,拉开拉环,将吸管插进去交给小黑建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市场资源还不丰富,就算是北京的小朋友,接触到的也是橘子汽水、豆冰棍、缠糖等零食,哪儿见过可口可乐这种高级货。黑建涛把可口可乐拿到手里犹犹豫豫不敢喝,在家长和翻译的勉励下,勉为其难地轻轻啜了一口。此时他的左手也很自然的插到了裤兜里边。詹姆斯抓住这个微妙的瞬间,拍得了这样作品,并在回国后将照片刊发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取名为《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 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新中国正在国际 社会 上崭露头角。这张照片也被视为当时中国对美国文化开放态度的象征。 其实,小男孩喝的并非新中国的“第一罐可乐”。 1978年中美建交后,可口可乐公司就迅速与中粮总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开始在中国开设灌装厂并销售可口可乐。3000箱从香港运抵广州和北京的可口可乐,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重返中国大陆市场的国际消费品。 那么,这个小孩后来怎么样了呢? 这个小男孩叫黑建涛,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他在1988年考上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从大一开始就加入了东南大学广播站,在这里,他不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还认识了现在的太太。他每月攒钱给女友买的时髦可乐,再到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咨询公司。 再后来,他在北京、在全国各地,以及去到国外发展,比如加拿大、美国等地。现任北京欧瑞创加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GICC总裁。 参加一带一路峰会的格林纳达副总理外交部长Peter David先生、格林纳达驻中国大使Abbie David女士与格林纳达国际商务中心(GICC)总裁黑建涛和夫人进行商务会面并共进午餐。 黑建涛不仅在高尔夫解说赛上和可口可乐再次合影。 现如今,可口可乐早已不是稀奇奢侈的饮料,小男孩成了大老板,和他的儿子一起爱上了国产汽水。 当然,但是还有一张老照片,就是没有上面一副高清而且有影响力罢了。 是不是也挺可爱的。

334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家地理杂志展览图片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作为中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

    evilevilevil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国家地理投稿照片

    一般是约稿,另外得切题,不只是照片好看就行,文字也要过关。

    温柔一刀半 9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国家地理杂志照片分析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作为中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

    一坨Lemon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照片

    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成立后的9个月开始发行第一期首发日期 1888年10月

    那右怎样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地理杂志照片

    1、此照片最早见于2002年的国家地理杂志,当时照片的提供者说的这时山西大户王家的一张老的普通结婚照,提供者和杂志上都没有说是冥婚,而不是网上所盛传的照片出自浙

    sisley052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