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韵子39
江门市俗称“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五邑华侨历史故事节选如下:
1.冯如,广东恩平人,我国从事飞机研制、设计、制造和飞行的第一人,被美国报纸称为“东方莱特”。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他目睹美国先进工业,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
于1912年8月25日,在国内作飞行表演时,冯如因飞机操纵系统失灵,失事牺牲。弥留之际,他仍支撑着把失事原因告诉助手,并勉励他们“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
2.在广东省江门市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卖瓜子为生的华侨郑潮炯挎着布袋奔走于南洋各地义卖瓜子,筹得义款18万元。
郑潮炯1904年生于广东新会县莲塘村许坑村。少年时便出洋谋生,先到香港,后转到北婆的山打根当小贩。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郑潮炯的家乡传来了家乡沦陷、父亲被日机炸死的噩耗。无法回乡奔丧之际,他化悲愤为力量,决心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抗战救亡。
郑潮炯走遍了北婆各埠后,他又到了新加坡,又辗转到了马来西亚半岛各埠。从1937年到1942年初,他一个人就筹得18万多元。在吃饭只需一两毛钱的时代,18万是很大一笔巨款。
扩展资料: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江门市俗称“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是展示五邑华侨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于2010年全面落成开放。
步入其中,“根在五邑”4个大字映入眼帘,厚重的历史感和沉重的故土情扑面而来。馆内展览以时间为线,分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等六个部分,全面展现五邑籍华侨华人在海外的艰辛创业及回报家乡的感人历程。
参考资料:广东: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百度百科-五邑华侨 人民网-“冯如精神”光耀中国百年航空史
看i哦飞机
侨乡文化的精髓:自信、开放、包容五邑地区的侨乡文化,体现了在西方社会现代文明影响下,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与其他受西方影响的文化形态所不同的是,侨乡文化呈现出一种更为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如中国很多有西洋特色的建筑,近代以前的西洋楼、“拉丁十字”的教堂等,大多是洋人用坚船利炮“打”进来的,带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是广大侨胞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个人的审美情趣融注于建筑艺术而形成的。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侨乡文化能充分体现华侨主动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自信、开放、包容心态。
维基先生Wiki
江门五邑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五邑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达到400万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有250万人,港澳台同胞有153万人),约占全国海外同胞的1/10,遍布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 江门市是珠江三角洲土地、海洋资源极为富饶的地区。陆地面积约占珠三角面积的1/4。全市耕地面积万公 江门市城区图顷,可供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万公顷。全市海(岛)岸线长615公里,占全省的1/5,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江门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少霜无雪,阳光充足,四季常青。江门的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全市山清水秀,田园丰美,是广东省第一批绿化达标城市。 江门五邑的历史源远流长,曾哺育了明末著名理学家陈白沙,近代维新派代表梁启超、民主革命先驱陈少白、中国首位飞行师冯如等著名人物。江门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很多名胜古迹,如东汉遗迹新会玉台寺、唐代一行禅师观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新会崖门古战场、陈白沙祠、梁启超故居以及台山上下川岛、新会小鸟天堂、开平立园、鹤山大雁山、原始森林、恩平冯如故居、七星坑原始森林、歇马举人村风景区等。 江门市区约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五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著名侨乡的首府。也称为“中国侨都”。
馨怡FANG
五邑人出洋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已有新会人随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自此之后,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陆续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江门市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同潮汕和闽南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据最新的侨情调查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00万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侨胞在海外繁衍生息,为居住国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当中涌现出一大批如加拿大总督伍冰志、美国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等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素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他们修建了学校、医院、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影剧院、图书馆、桥梁、公路、自来水工程、侨联大厦等一大批公益事业。还设立助学、敬老等基金。他们造福乡里,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近年,五邑地区电商行业发展迅猛,落地阿里巴巴1688·江门产业带、阿里巴巴1688进口货源·江门站两大电商项目,迅猛带动当地企业升级,大力推动电商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外商回来投资的信心。江门五邑侨乡成了华侨和外商投资的一片热土。至今,来江门五邑侨乡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25个,其中居前的是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法国等,涉及的行业达20多个,产品上千种,主要行业有纺织、化工、机械、电子、通讯设备、塑料及制品、建材、皮革及制品,食品、木器、农业、建筑、交通运输、房地产、饮食、旅游等行业。侨商与外商联合来江门五邑投资增多,产生了连锁效应。一批大财团、大企业、大商社、跨国公司陆续到五邑投资,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3家在江门落户,侨属企业已成为侨乡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江门是一个对外交往较多的城市,它和包括美国河滨市在内等多个国家的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每年接待一大批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日本、印尼、澳大利亚、西班牙等世界各地的游客。江门五邑还是一个窗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这里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广大的海外华侨华人也将世界各地优秀的文化、先进的科技带回中国,架筑起中国和外国的友谊之桥、经贸之桥、科技之桥,为中国和居住国的发展,为全世界的和平做出了宏伟的贡献。 新会陈皮、人工虫草、桔普茶、陈皮普洱茶、桑果红酒、恩州奇石茶具、剑花、葵扇、白菜干、广合麻油腐乳、牛大力外海面、开平火蒜、台山虾酱、开平腐乳、荷塘头菜、古劳面豉、陈皮饼 1起源粤剧是什么时候在这块土地上“安营扎寨”的?到底是100多年前,还是近400年前?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几位热心的老戏迷不约而同指点迷津:新会东关路留下五邑唯一的明代石戏台。穿过两条车水马龙的马路,我们来到会城东关路的石戏台,顿时眼前一亮。高高的戏台坐落在民居前,古色古香的屏风刻画着各式各样的戏曲人物,宽敞的“群英台”分“出将”、“入相”两道门,不用细看,这是一个最典型的戏台。石戏台前立下石碑:石戏台建于明代,清代重修,1995年被列入新会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屈指一算,石戏台迄今有400多年。新会地方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告诉记者,石戏台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400多年前,这里是会城的中心位置。根据明万历《新会县志》卷二“风俗”条记:“昔云城中尚杂剧,今而乡则盛矣。到明朝,戏剧演出不分上中下户……””杂剧“是金元时期盛行于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戏曲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最早最成熟的戏曲艺术形态。新会地方文史学家林福杰结合地方史志说,石戏台是关帝庙的附属物(石戏台对面是关帝庙,已被拆),每年“关帝诞”都举办庆贺盛会,往往一连几天请戏班来演戏。由此,用于戏剧表演的石戏台,早在明代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个石戏台演出的杂剧是否已包括粤剧?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日星否定这一说法,“粤剧是清代中叶以后兴起的众多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追溯粤剧的起源,当以开平籍名伶邝新华为粤剧的开山之师,他在广州成立了首个粤剧会馆——八和会馆,标志着广府戏的崛起。接着,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告别用‘戏棚官话’演唱的历史,开始了用广州方言演唱,进入粤味浓烈的真正的粤剧时代。然而,很多官方说法则认为,粤剧有300—400年历史。2009年,在粤剧成为世界“非物质遗产项目”后,广州市文化局社会文化处负责人黄斌,在2009年粤剧成功摘取广东首个世界“非物质遗产项目”后,接受记者采访指出:“有近400年历史的粤剧有9大流派……”不管答案是100多年,还是近400年,我们无法去否定的是,粤剧具有一种魔力,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五邑地区,植根在一部分人的生活中。2崛起一幕幕历史烟云已经过去,留下了一个谜一样的话题:为什么五邑人能在粤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因为是珍贵的文物,石戏台只有在节假日才能进场演唱。很显然,往日喧哗早已随风而去,站在金碧辉煌的屏风下,四周如此平静,耳畔回响起那悠扬的粤韵,绵绵不绝,由近及远。遥想100年前,广东的戏曲正酝酿着一场破冰之局,领头人正是开平水口镇泮村人邝新华。史书记载,清代同治年间,因李文茂率伶人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粤剧正处于长达10多年的禁足。伶人为了生存,正寻找突围之路。同治七年,两广总督瑞麟为其母大局祝寿,广东班武生邝新华和花旦勾鼻章以一部《太白和番》大戏大受嘉宾赞赏,邝新华和勾鼻章借机向瑞麟提出解禁之请,经瑞麟向朝廷奏请,获得准许。邝新华振臂一呼,伶人纷纷响应,几年后,粤剧会馆——八和会馆,在广州成立。辛亥革命后,粤剧逐步走向鼎盛发展时期。五邑各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落成。根据《五邑戏曲概览》一书介绍,公元1911—1925年,五邑各地全年演出不断,1913年,江门建起专演粤剧的大同戏院,会城建起普庆戏院,台山阮氏华侨,在端芬镇建起大同戏院,在斗山建起联华戏院。开平的赤坎、三埠先后建起七八间戏院,这些戏院,成为省港名班的演出场所。丰富的戏剧土壤和舞台,造就了一批批伶人。继邝新华后,五邑名伶粤剧名宿陈非侬(外海)、20世纪30年代粤剧“四大名旦”谭兰卿(新会双水)、粤剧“四大名丑”廖怀侠(荷塘)、叶弗弱(台山),唱响舞台,成为名角。恩平籍芳艳芬独创“芳腔”,在粤剧界备受推崇,风头一时。省内大小戏班里的文武生、乐手、花旦,来自五邑地区的更是难以统计。由清至民国初年,“每一戏班都少不了四邑人”、“没有四邑人就不成戏班”的定律为粤剧戏行内所公认。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出自梨园世家,开平籍红线女演过近百出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独创“红腔”,唱红半个世纪,成为蜚声中外的粤剧泰斗。一幕幕历史烟云过去,留下一个谜一样的话题:为什么五邑人能在粤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对此,李日星认为,一方面,五邑地区曲艺文化底蕴深厚。粤剧使用广州话演唱以后,将大量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粤曲如木鱼、龙舟、粤讴、南音等吸收到粤剧里来,使粤剧真正成为充满南粤文化气息的粤语粤韵的地方大戏。此后,粤剧中的精美唱段在流传过程中又从粤剧中独立出来,为群众广为传唱,私伙局由此而兴,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在过去,五邑地区生存条件恶劣,生活艰难,在当时,以艺谋生,唱戏为业,算是一个向阳出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门剧协副主席司徒沛告诉记者,五邑人思想开放包容,有着开拓进取的精神,对本身具有开放兼容的粤剧这种戏曲,非常容易接受;与此同时,五邑是水乡,民歌、曲艺群众基础雄厚,自古用“红船”作为交通工具在各地巡回演出。两位专家不约而同提到同一个原因——曲艺文化底蕴深厚。2002年,台山、开平和新会,被中国曲协授予“中国曲艺之乡”。3走向如果剧团继续锐减,一代观众老去,将来,粤剧会消失吗?入夜,华灯初上,石戏台陷入了沉寂,但城市各地的广场上却热闹起来。五邑各地的粤剧、曲艺团体正投身于各大社区的创文演出。五邑最大的粤剧团——江门粤剧团连续几天进社区演出,所到之处,皆被围得水泄不通。国家一级演员,江门粤剧当家花旦余阳丽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台上处变不惊,一腔一调、一招一式、句句传情。一曲既终,余音袅袅。面对场外人山人海的观众,余阳丽并不认为现在的粤剧市场回到从前。“看热闹,看过瘾的,有很多人,但真正愿意为此掏钱进场看戏的,没有多少人。昔日一票难求的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粤剧已遭到各方面的冲击,市场的路子越来越窄。多年来,我们剧团主要是靠一些大老板请我们去做戏来维持,很苦也很难。有时跑跑港澳、珠三角其他城市才能撑下去。”一个不争的数据足可以证明余阳丽的担忧:根据江门市曲协提供的数字,解放后到现在,五邑地区专业粤剧团先后出现70多个,业余剧团曾有120多个,目前在市场上活动的剧团锐减成10多个。如果剧团继续锐减,一代观众老去,将来,粤剧会消失吗?“不会。粤剧是广府民系所创造粤方言戏曲 艺术,只要粤语存在,粤剧就不会消失。不过,随着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它将与影视、网络越来越紧密地结合起来,编剧、表演、传播的形式都可能发生变化,或许新的粤剧艺术形式也会应运而生。”李日星说。“不会消失,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老人的身体结构特点显示,他们喜欢节奏慢的音乐,粤剧是人心底最柔软的文化。”做戏40年,新会粤剧团副团长李天龙说。往事如烟,随着时代的变迁,褪下华美外衣的“粤剧”,像夜色一样,渐变沉寂。然而,江门五邑各地的私伙局却不甘寂寞,遍地开花,多达200多个。第二天清晨,我们上班路过的公园一角,依然又听到那牵动人心的小曲,整个城市恢复一天的色彩。是的,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正延续着对粤剧的热爱,粤剧将继续滋养着这片名伶辈出的热土。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这部书。看完以后,我的感触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共有五十六回,是吴敬梓写的。小说的后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岁(1736)托病辞去
毕业论文不重要 重要的是答辩时如果弄不好会卡尼毕业证半年或者一年 我毕业那年 一个同学的毕业证就晚给了一年 而且还得在毕业后参加学校准备的毕业设计和实习
1、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封面、声明、中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对照表、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原创性声明或者授权声明以及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等部分组成。其中
本科论文答辩一般会问的问题如下: 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
五邑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条件如下:1、申请人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2、申请人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