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04

寻找梦想之旅
首页 > 学术论文 > 吸烟与不吸烟的对比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eviveanna

已采纳

吸烟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从年迈的爷爷奶奶,到十几岁的青少年, 他们都在不断地吸食着这“慢性自杀”的毒药,人们都明白一个理儿——吸烟有害健康,但 真正了解吸烟危害的人却廖廖无几。不知您是否注意观察过,在每一条香烟的外包装上都有这样几个字:吸烟有害健康。有报道:全球每年有上百万人因患各类疾病而死亡,其中吸烟者约占25%。这绝不是一 个小数目。一个仅仅长八、九厘米的“慢性杀手”,却这般无情。为了使这样的悲剧在 下世纪不再发生,联合国制定了“戒烟日”,各个国家也相继制定了自 己的“香烟法”,以控制死亡人口的增长。吸烟不仅对吸烟者本身有危害,对身边的人也有危害,因为吸烟喷出的烟害,被不吸烟的人 吸入,照样受害,而且比吸烟者所受的危害程度更深,叫被动吸烟。我们在保护我们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对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加以保护,因为香烟所释放 的烟雾都是有毒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及其它有害气体,这是公共场所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之一。所以为保护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应该从我做起,从青少年做起,广泛深入地开展限 烟、无烟宣传:为了大家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126 评论

嘻嘻哈哈喽

吸烟有害人体健康吸烟有害健康是一个谁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去抽烟呢?香烟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成分.其中最有害的要属尼古丁了.而尼古丁具有使人产生瘾癖性的功能.这就是大部分烟民无法戒除香烟的主要原因.俗话说的好喝酒伤肝.吸烟伤肺.吸食香烟的人往往是肺部受污染比较严重.长期抽烟能使肺部变黑.进而引起肺癌.最后致人死亡.吸烟不仅仅能使自己受到伤害.而且也能使别人受到伤害.其实给别人造成的伤害要比自己造成的更大.这就是所谓的二手烟危害.一个抽二手烟的人所受的伤害是抽烟的人的五倍.这只是在常规环境下.如果是在空调房间里.吸食二手烟的人所受的伤害是抽烟人的10至20倍.这样看来抽烟的人不仅是在自杀而且更多的时间是在谋杀.医学证明抽烟的人比不抽烟的人诱发肺癌的概率要高出3到5倍.而那些经常抽二手烟的人比正常人患肺癌的概率要高10至20倍.所以那些经常抽二手烟的群体一定要群起而攻之那些浪费自己生命的杀手.

149 评论

张小凡09

吸烟有害人体健康吸烟有害健康是一个谁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去抽烟呢?香烟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成分.其中最有害的要属尼古丁了.而尼古丁具有使人产生瘾癖性的功能.这就是大部分烟民无法戒除香烟的主要原因.俗话说的好喝酒伤肝.吸烟伤肺.吸食香烟的人往往是肺部受污染比较严重.长期抽烟能使肺部变黑.进而引起肺癌.最后致人死亡.吸烟不仅仅能使自己受到伤害.而且也能使别人受到伤害.其实给别人造成的伤害要比自己造成的更大.这就是所谓的二手烟危害.一个抽二手烟的人所受的伤害是抽烟的人的五倍.这只是在常规环境下.如果是在空调房间里.吸食二手烟的人所受的伤害是抽烟人的10至20倍.这样看来抽烟的人不仅是在自杀而且更多的时间是在谋杀.医学证明抽烟的人比不抽烟的人诱发肺癌的概率要高出3到5倍.而那些经常抽二手烟的人比正常人患肺癌的概率要高10至20倍.所以那些经常抽二手烟的群体一定要群起而攻之那些浪费自己生命的杀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发现了抽烟的危害.所以人们在号召人类远离香烟的危害.号召人们戒烟.所以订立了无烟日来让大家对抽烟的危害进行重视.每年有很多人死于肺癌.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由于抽烟引起的.但是仍不能引起那些抽烟人的重视.仍然有一些人无法改正抽烟的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为你我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150 评论

pang小妞

吸烟与戒烟心理探析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报告,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这些人大多数是在发达国家,仅美国每年死于与吸烟有关疾病的人超过40万,全球达250万。预计到2025年,与烟草有关的疾病造成的死亡要达到100()万,其中700万在发展中国家,仅在中国就有将近达200万。根据国内近年来对全国50万人吸烟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群平均吸烟率为,全国吸烟人口近3亿。现代科学证明,香烟里含有将近30种毒物,包括尼古丁、氰化氢、二甲基、亚硝基胺、一氧化碳等等,有的能导致肺病、口腔粘膜白斑,有的能致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支气管炎及肺心病;有的能致溃疡病、弱视等等。香烟中某些毒性物质,能使体细胞、生殖细胞的遗传物发生变化,殃及后代,引起胎儿畸形等。可见,香烟集毒物之大成,是疾病之渊源。这样一种对人类健康有害的大敌,应该是足以让人望而生畏的。世界卫生组织、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都在大声疾呼开展一场广泛的戒烟运动,甚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吸烟虽然被认为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自我伤害行为,但为什么吸烟者比比皆是?为什么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不少人还是要不借健康代价亲身体验呢?分析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原因,很多专家已达成共识,一致认为,青少年吸烟主要原于好奇模仿心理;在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下,有时为了办事顺利,以烟引路,出于交往心理;一些青少年祟拜影视剧中明星的吸烟,认为吸烟时髦、潇洒,盲目追求、模仿、出于虚荣心理;在遇到苦闷、烦恼时烟可以暂时麻醉人的神经,使人们暂时失去或忘却不平衡的心理,获得短暂的快乐,即所谓“一抽解千愁”,出于消愁心理等等。在这些心理的支配下导致了大量青少年吸烟,并且大中学生中吸烟率随年龄、学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来越小,有的从10-14岁即开始吸烟。对成年人吸烟容易和戒烟难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也作了大量的探讨,有许多关于让一个人保持对香烟的依赖性的理论,一种理论认为,吸烟可以使一个人生理上或者心理上,或者两方面都成瘾,随之自然是欲罢不能。是什么原因促使吸烟者对香烟的依赖,而后成瘾?本文将从生理,特别是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与同行们商讨。一、香烟里的成瘾物质—尼古丁的作用强化了吸烟行为香烟里的尼古丁随吸烟者吸人口腔被肺粘膜吸收后,直接进人血液,而后尼古丁随血液一起流动,最后通过血脑屏障进人大脑,对脑神经生理活动产生复杂的影响。首先,尼古丁能够抑制脑中一种名叫“单胺氧化酶一B',的物质,然后促进脑内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能够提高神经信号的传递速度,使人的思维活动更加敏感,这便是抽烟能够提神的生理依据。而事实上,古今中外的确有许多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大作家是烟瘾很大的人,这自然与吸烟可以提高思维活动效率有关,有些人在思考问题时,自然想借助吸烟来促进大脑思考。具有长期吸烟史的人,其大脑早已习惯于尼古丁的刺激作用,如果戒烟,大脑中的单胺氧化酶一B因缺乏尼古丁的抑制作用而频繁活动,从而影响多巴胺的分泌,此时,戒烟者就会出现全身难受、头晕、恶心和精神萎靡不振等多种身心症状。此种症状,医学上称为“戒烟综合症”。停止吸服尼古丁以后,戒断症状将在最后一只烟的几小时后开始,包括出现易激惹、渴望香烟、注意力以及感知减退、睡眠障碍、食欲增加等,若此时有人递上一只烟,戒烟者只需深深吸几口,待尼古丁进人大脑后,上述症状即可消失。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吸烟者都感到深受到香烟之害,开始雄心勃勃地发誓戒烟,但绝大多数人戒烟不久就欲罢不能,又将香烟叼到嘴里,戒烟的努力也随之烟消云散。弗莱特揭露一项十分惊人的数字,就是99%的吸烟者,经过多次劝助都无法放弃香烟。显然吸烟的原因不能够完全归咎于尼古丁的影响,但是因为尼古丁具有镇定和兴奋作用,却能够使吸烟者在不知不觉中爱上香烟,最后从生理上瘾,继而在心理上也上瘾。二、对吸烟的某些错误认知,支持了个体的吸烟行为认知心理学家强调个体产生怎样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个体对某个事件的认识、解释或看法。对同一事件、事情的认识、解释和看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那些嗜烟者由于对吸烟这一行为持错误的非理性的看法,并不自觉的运用了心理防御机制,进而支持自己的吸烟行为。一方面,吸烟者对吸烟的危害是将信将疑,即使业已证实香烟能够致肺癌,但吸烟者却认为患肺癌者不一定都是因为吸烟,吸烟者不一定都要得肺癌,并以此类推,这两个“不一定”表面上看起来理由十分充分,但实际上是吸烟者用来掩饰的一块挡箭牌,须知香烟之害,对人体诱发疾病是需要一个过程,是由隐到显、由微到著、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它的危害处于量变阶段时,不易被个体觉察,只有进人质变阶段,才能被个体知觉,在此之前虽然不能被个体知觉,但却不能够否定其危害的存在。另一方面,许多吸烟者即使非常清楚吸烟对个体健康的危害,却苦于戒不掉,或对香烟已形成的生理上、心理上的依赖,为减轻吸烟危害健康的不安、恐惧以及焦虑情绪,为了不使这种焦虑和恐怖折磨自己,自我就会不自觉地调动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缓解或消除这些不安。如吸烟者通常更多地看到吸烟给个体带来的“好处”比如吸烟可以提神、消除紧张与苦闷,可以帮助人际交往与沟通,可以满足公关的需要,还可以帮助思考,并将这些“好处”无限制地扩大化,这样一来,给自己吸烟行为加以合理化作用,合理化作用是以解释某一事件发生原因的防御机制,常常表现为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解释行为的原因,即个体遇到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时,个体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一些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别强调,而忽视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三、吸烟是口唇期人格的表现之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者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看来,吸烟是口唇期人格的表现之一,吸烟行为实质是口唇人格的成年人在行为发展上的倒退与停滞的表现。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个体人格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口唇期(0一1岁)、肛门期(1 -3岁)、性器期(3 -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器期(12一成人),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部位命名的。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本我中基本需求(指性、或Libido)的满足是靠身体上的这些部位获得满足的。因此,这些部位即称为性感区。在六岁以前,如果某一时期个体在行为上受到过分限制,或过分放纵,即满足受阻,致使个体未能在需求上获得适度的满足,就可能会发生停滞现象。从低级阶段进人较高级阶段顺利解决前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就不至于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反之,则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个体就不能完全过度到任何较高级阶段,以致低级阶段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下来。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体面临危机或面对压力、挫折时,个体的心理行为很可能退回到较早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停滞现象越严重,就越容易产生倒退。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幼时期创伤经验导致口唇期心理能量的停滞,从而导致成年人的口唇期人格,吸烟是口唇期人格特征之一。每个个体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口唇期,这个阶段跨越了大约生命的头12个月。口、唇、舌是主要的性敏感区。力比多的满足主要靠口唇部位的吸吮以及口腔内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此时期个体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这一时期的创伤经验,例如吸吮或喂养的创伤、口腔活动的要求受到剥夺、极端的挫折、过分满足,会导致力比多(性能量或心理能量)的停滞、固着以及口唇人格的形成。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嗜烟、酒的成年人,或许被诊断为具有口唇期人格。具有口唇人格的成年人对他人的看法则完全是从“他能给(喂)我什么”着眼,总离不开口唇期“吸吮”的本质,在行为上表现为嗜烟、酗酒贪吃、咬指甲、喜欢打听和传播小道消息等,所有这些行为实际上均是口腔活动。所以,从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看,吸烟行为实质是口唇人格的成年人在行为发展上的倒退与停滞的表现之一。另外,许多吸烟成人认为很多时候并不想吸烟,只是嘴里衔着香烟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就像婴儿嘴里衔着母亲奶头一样,是婴儿期性满足的表现。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吸烟行为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是婴儿期未能得到充分满足的吸吮、吞咽等活动在成人身体上的变向满足。四、个体已形成的习得无助感,加剧了吸烟者的戒烟困难和行为主义传统的许多研究一样,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也开始于实验室中对动物的研究。研究者观察了狗在一种实验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即狗被套上锁链,不断受到电击,但又无法逃走。经历了几次无法逃脱的电击之后,研究者把动物放在学习逃离的情境中,但令研究者感到吃惊的是,那些有过无法逃脱电击经验的狗,在电击开始后的几秒钟里还四处跑上一会,然后,它们就停下不动了。研究者认为,狗己经“明白”它们是无助的。在无法脱逃的电击中,它们已经无数次尝试逃跑,但都未奏效,最后这些狗认识到它们不可能逃脱电击,然后屈服于无助感。用行为主义的术语解释就是,狗把它们在第一情境中习得的经验不恰当地迁移到了第二个情境中。大量的重复实验证明,人和动物一样都容易受习得无助感的影响(Garber & Seligman,1980; Maier& Seligman,1976 )。人们在最初不受控制的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还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后来的研究证明,并不一定要有最初的在不受控制的情境中无助的经验才能产生习得性无助。只要被告知他们不可能克服一个严重的困难(Maier&Seligman ,1976 )或通过观察他人的无助(Brown&Inouye,1978;De Vellis, De Vellis,&McCauley,1978 ),人们也能产生习得性无助。以后的研究发现人类戒烟也容易受习得性无助的影响。习得性无助也许可以帮助心理学家解释戒烟难的原因。正如当吸烟者想戒烟,经过多次努力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戒掉,他就认识到他在戒烟行为上是无助的。以后自然放弃戒烟的努力。五、嗜烟者在人格特质的内一外控制点上比其他个体更倾向于外控心理学家通常把人格定义为:是那些稳定的、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一致的品质。特质理论家处于特质分布曲线上的人的行为如何,注重描述那些处在特质连续体上某一点的人一般会表现出什么行为,所以在个体吸烟或嗜烟与人格特质的探讨上更注重了解具有怎样人格特质的个体更容易吸烟、嗜烟或戒烟的成功。发现嗜烟者在人格特质的内一外控制点上比其他个体更倾向于外控;内控者比外控者更容易成功戒烟控制点的研究是从朱利安·洛特的泛化的预期概念中发展起来的。控制点是一种在各种情境中一贯发挥作用的可界定的个体特征或是一种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根据人认为发生在自己和别人身上的事情是否可以控制,来对人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内控者和外控制者。控制点纬度的一端是内控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另一端是外控的人,他们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由外力控制的,把行为后果归结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自己无能为力。个体的内外控制纬度对行为的影响是:它将使不同的人在同一环境时采取不同的行为。内一外控人格特征能够准确预测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洛特在他的几项研究报告中得出:个体的内一外控人格特征与个体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中所作行为存在显著相关,这种事件其中就包括吸烟事件。朱利安·洛特的两项研究(1966)均发现:(1)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倾向于外控;(2)那些接受香烟盒上有关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并戒了烟的个体更倾向于内控,尽管不论是内控个体还是外控个体,他们都相信这种警示是正确的。另外,在吸烟与健康的问题上,内控者比外控者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健康发挥作用,而外控者不承认自己所作所为会对健康有多大影响;内控者比外控者更愿意采取措施预防疾病(Seeman, &Seman, Say-les,1985)。上述研究结果,充分显示:在戒烟行为上,内控者一旦在认知上接受吸烟有害于健康时,他们通常比外控者更能够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诸如通过自行的放松练习、意志努力控制吸烟行为、或逐渐减少每天的吸烟量等自我控制的方法,成功地戒烟;而外控者虽然在认知上同样接受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他们不愿意承认吸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更不容易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够对健康有多大的影响,常常提出外因为吸烟行为辩护;比如,不吸烟的人也会得肺碍等。所以,我们有理由得出:在戒烟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人格的内外控纬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成功与失败的戒烟者的在人格特质的差异重要是控制点的差异:即:内控者比外控者更容易成功戒烟。

112 评论

董小小小姐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中有四分之一的癌症者,吸烟的占90%;死于支气管炎的,吸烟的占75%;死于心肌梗塞者,吸烟的占25%。吸烟不但给本人带来危害,而且还殃及子女,有学者对5200个孕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其丈夫每天吸烟的数量与胎儿产前的死亡率和先天畸形儿的出生率成正比。父亲不吸烟的,子女先天畸形的比率为;父亲每天吸烟1~10支的其比率为;每天吸烟10支以上的比率为。孕妇本人吸烟数量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到婴儿出生前后的死亡率。例如,每天吸烟不足一包的,婴儿死亡危险率为20%;每天吸烟一包以上的,婴儿死亡危险率为35%以上。同时吸烟作为一种成瘾性行为,也有一定的精神卫生问题。男性:烟草中尼古丁有抑制性激素分泌及杀伤精子的作用。同时烟草毒素可阻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大大降低了妇女的受孕机会。最新研究发现吸烟还会导致阳痿。女性:烟草更易影响生理,会出现月经紊乱、流产、绝经提前等症状,并使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状更加严重。二手烟的危害2007年5月29日,卫生部发布《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报告指出,我国有亿人遭受被动吸烟之害,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亿,每年死于被动吸烟的人数超过10万,而被动吸烟危害的知晓率却只有35%。二手烟既包括吸烟者吐出来的主流烟雾,也包括从纸烟、雪茄或烟斗中直接冒出来的侧流烟。二手烟中包含4000多种物质,其中包括40多种与癌症有关的有毒物质。在二手烟中,许多化合物在侧流烟中的释放率往往高于主流烟。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表明,吸烟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导致哮喘、肺炎、肺癌、高血压、心脏病和生殖发育等。其中,二手烟对被动吸烟者的危害一点也不比主动吸烟者轻,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危害尤其严重。调查显示,在我国,被动吸烟的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尽管她们自己并不吸烟,但经常在家庭、公共场所遭受他人的二手烟。除此之外,职场、会场等,也经常会成为二手烟泛滥的场所。虽然没有直接吸食香烟,可是呼入体内,仍能对身体造成危害,甚至比吸烟者的危害更大。现世界公认吸烟是肺癌致病的最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吸烟者肺癌的发病率比普通人高20~25倍,且与吸烟的量和吸烟时间的长短正相关。香烟燃烧的烟雾中含有的化学物质超过上千种,其中已经确定的致癌物质有3,4-苯并芘、尼古丁、焦油等。此外,放射性元素钋-210、碳-14及砷、镍等也都有致癌作用。通过降低焦油含量或加用过滤嘴使烟草中致癌成分发生改变,则肺癌的组织学类型也能发生改变,更证明吸烟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当尼古丁被吸入人体内后,会对心脏与血管等组织产生不良作用,使交感神经因异常兴奋,而引起血管收缩,心脏不得不加快作用,于是血压也就升高。有学者做过这样的报告,只抽一两根香烟,就会使血压的指数发生变化,那么要是一年中抽上好几十包,这样几十年累积下来,必定会产生不良影响。现在随着进一步科学研究发现,吸烟还会成倍增加“氧化应激”反应,产生更多的自由基损坏身体器官和组织,加剧胰岛素抵抗 反应,使人体免疫系统免疫力减弱,加速人体器官和组织的衰老(被氧化)。吸烟会促进氧化应激类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痛风等疾病的恶化和发展,所以氧化应激类疾病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要绝对禁止吸烟。愈早开始抽烟的人,其患病的机率愈大调查结果显示,十几岁便学会抽烟的人,比二十几岁才开始抽烟的人,更易患癌症,而其患有动脉硬化、心脏病等疾病的比例也高了许多。另外,产生疾病的机率和抽香烟也有密切的关系。根据美国研究报告指出,在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硬化的死亡率上,抽烟的人要比不抽烟的人高。

100 评论

喵布拉基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服从。没有纪律的自由是无政府主义,纪律是规范化的自由。自由是有条件和范围的,在一定条件和范围之内,完全可以自由。现在自由的范围越来越大,条件越来越少。自由度越来越大。

194 评论

相关问答

  • 吸烟与患肺癌研究论文题目

    我们平日所说的“二手烟”、“三手烟”或“被动吸烟”,都是指烟草的烟雾污染。 烟雾中包含了7000多种化学物质,明确的致癌物质至少有70种。所有的烟草都是有害的,

    晓柚崽崽!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禁止吸烟毕业论文

    记得,我小时候就看过爷爷吸烟的模样,他老人家口里常叼着一根香烟,烟瘾来了就用火柴点着,然后大口大口地吸,烟雾从他嘴里慢慢地吐出来,可又从两个鼻孔里吸了回去,就这

    journeyjasm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毕业论文吸烟海报

    禁烟运动是维持公共场所健康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禁烟海报也是对禁烟活动的一种方法,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禁烟创意经典海报图片,希望你会喜欢! 1、健康随烟而灭!有

    linkaixinla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高中吸烟危害研究论文

    吸烟有害健康 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虽然人人都知道,但“吸烟”仍然成为当今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从年迈的爷爷、奶奶到几岁的小孩都有这种不良嗜好。难道香烟真的有这么大

    lostinyoudaida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吸烟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一个每天吸15到20支香烟的人,其易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机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其易患食道癌致死的机纺比不吸烟的人大4倍;死于膀胱癌的机率要大两倍;

    蝉翼之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