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9

楠木青城……
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农村合作医疗选题的研究方法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袋馋师

已采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的比较分析与选择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补偿模式

论文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直接影响农民的受益率,因而是新农合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甘肃省新农合运行的分析,提出完善新农合补偿模式,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选择适宜的补偿模式类型;突出补偿方案设计的重点环节;将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大病统筹;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加强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对基金的监管;合理制定补偿比例;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和改善农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由于新农合补偿模式规定了如何补偿参合农民发生的医疗费用,决定着基金的支出方式、水平及使用方向,直接影响到参合农民的受益率,因此,采取什么样的补偿模式是新农合制度建设中函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新农合的补偿模式

(一)文献综述

由于新农合的筹资额度有限,扩大受益面与最大限度增加抗风险能力的矛盾始终是新农合制度运行过程中难以解决的矛盾。如果既保大病又保小病,既保住院又保门诊,则合作医疗基金面临的压力较大。如何在有限的筹资额度与扩大受益面之间进行权衡,确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从文献分析来看,补偿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保大病”与“保小病”的探讨,赞同“以保大病为主,兼顾保小病”。胡善联认为如果基金仅用于补助大额医疗费用及住院医疗费用,会导致受益面小,影响未受益的农户继续参加的积极性;如果不兼顾保小病,农民可能会因小病延误治疗而拖成大病;如果只保大病,会导致资金向医疗倾斜,预防保健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地位降低并影响资源配置。纪爱卿认为如果只补偿住院医药费,会导致大量的造假住院材料及引发农民小病大治,增加监管难度,浪费卫生资源。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坚持“保大病”,“保大病又保小病”不可行。新农合制度规定以大病统筹为主,大病冲击对于农户的影响是长期的、严重的,应重点保障大病风险,保小病影响统筹基金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应改变参保者“人人受益”的传统观念。谭湘渝、樊国昌认为由于小病和门诊发生概率极高,是住院率的几十倍,有限的工作人员根本无法监控数以万计的门诊报销病例,并且基层卫生所、乡卫生院管理缺乏规范,只能对卫生院和农民出于各自利益合谋套取新农合资金的造假等行为放任自流。

(二)目前新农合存在的补偿模式

1.风险型补偿模式

风险型补偿模式在实践中分为单纯大病补偿和住院与门诊大病补偿两种模式(统称大病补偿模式)。单纯大病住院补偿模式将新农合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资金用于补偿住院大病。其优点是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防止“因病致贫”具有一定的作用,管理也比较简单;其缺点是人群受益面窄,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住院与门诊大病补偿模式除了补偿大病住院的病人外,还将部分慢性门诊病人纳人补偿范畴。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鼓励慢性病人平时的保健治疗,尽量减少这部分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从而减少其可能因为住院而发生的医疗费用。该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慢性病种、病人的诊断的界定要严格监控,以免带来新农合资金透支风险。

2.福利风险型补偿模式

福利风险型模式在甘肃省实践中分为“住院统筹+门诊统筹”模式和“住院统筹+门诊家庭账户”模式两种。“住院和门诊统筹模式”意味着将补偿基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补偿住院,另一部分用于补偿门诊小病。对于门诊补偿资金也按照住院资金一样实行统筹,门诊补偿制度也参照住院补偿制度设立补偿比例和封顶线。对住院和门诊大病补偿而言,门诊统筹模式扩大了受益面,提高了参合率,鼓励及时就医,提高门诊利用率;缺点是在按比例报销时手续较麻烦,管理成本相对较高,门诊基金有透支的风险。在“住院统筹十门诊家庭账户”模式中,门诊家庭账户是将家庭成员个人缴纳的参加合作医疗的基金集中起来,以户为单位建立起一个家庭成员共享的储蓄账户,可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该账户可用于该家庭任何家庭成员的门诊消费,账户当年的节余可以积累起来用于下一年度的门诊消费,但不能作为次年的参合费用,超出账户的门诊费用则由农户个人支付。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易于动员农民参加,能控制门诊费用的支出,建立农民健康储蓄的观念;缺点是带来合作医疗门诊资金的沉淀,不能充分发挥统筹基金互助共济的作用。

二、甘肃省新农合补偿模式比较分析

(一)甘肃省实施新农合补偿模式的基本情况

甘肃省从2003年在5个县开展新农合试点以来,到2008年全省87个县(市、区)都开展了新农合,参加人口达到万人,参合率达到93. 2%,比全国高个百分点。筹资标准由2003年的人均30元增加到2008年的人均90元,2008年共筹资16. 84亿元,比2007年增加7. 37亿元,增长。其中,中央财政补助7. 26亿元,省财政补助5. 61亿元,市(州)财政补助0. 72亿元,县(区)财政补助亿元,农民个人缴费2亿元。

甘肃省在实施新农合制度过程中,坚持以大病统筹为主,逐步规范统筹模式和提高住院补偿标准,参合农民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受益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新农合基金支出万元,基金使用率为88%,其中住院补偿万元(其中二次补偿4497. 61万元),门诊补偿万元,住院正常分娩补偿2503. 7万元,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补偿万元,体检补偿1017. 98万元。从受益情况看,全年累计补助万人次,受益面,比2007年增加176. 46万人次,增长21%。其中,住院补偿101. 25万人次,门诊补偿万人次,住院正常分娩定额补偿8. 72万人次,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补偿万人次,体检补偿万人次。

从2008年甘肃省开展新农合的87个县市区来看,有76个县市区实行福利风险型的补偿模式,其中74个实行“住院统筹+家庭账户”的补偿模式,占开展县市区数的个实行“住院统筹十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11个县市区没有设家庭账户,实行的是风险型的补偿模式,占开展县市区数的,其中,有5个县市区实行的是“住院统筹+门诊大病补偿”模式,6个县市区实行的是住院统筹的补偿模式。(见表1)

317 评论

穿风衣的猫2012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社会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1章主要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理论问题。首先从疾病风险人手分析了农村疾病风险特征、经济影响及管理手段,接着重点探讨了新农合的性质、特征及基本经营原则,最后还讨论了研究新农合应具备的理论视角。笔者认为,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要有效应对疾病风险,不仅需要解决农村卫生服务供给和便利性问题,还需要解决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问题;作为提供医疗费用补偿手段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医疗保险的一种初级形式,它与传统合作医疗、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遵循自愿参加、风险共担、以收定支、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等基本原则;深入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应具备保险与风险管理、社会保障和福利经济、社会学及卫生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视野。第2章主要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目的是探寻新农合发展的制度根源。首先考察了我国不平等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过程,分析了造成保障体系分割的根源,接着又探讨了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城市化对传统农村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的冲击。笔者认为,歧视农民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城乡分割的社会政策安排,固化了我国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工业化、城市化使农村传统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制度的作用正在迅速弱化,我国农村急需农村医疗保障的正式制度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传统合作医疗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传统合作医疗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笔者分析了传统合作医疗曲折发展的制度根源,认为在经济和组织上失去依托、中央部门政策的相互冲突及经营技术上的缺陷等,是造成合作医疗重建失败的主要原因。第3章主要通过对四川都江堰和云南大理新农合试点的田野调查,运用大量实际资料分析了新农合试点的运行效果和存在问题。笔者认为,新农合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增强农民健康意识、推动农村基层卫生发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着筹资成本高、保障程度低、补偿标准确定不科学、医药费用上涨过快等影响制度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接着笔者对试点中两种流行运作模式(家庭账户设置与否)作了进一步比较研究,认为设立家庭账户模式在新农合筹资、基金管理、医疗需求自发控制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完全统筹模式则在抗大病风险、刺激农民小病及时就医、扩大受益面等方面具有优势。本章最后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普遍表现出的短效性问题,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其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及其根源,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传统路径、城市路径和商业保险的路径依赖,现实的农村社会结构、传统文化环境等使这一制度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无法适应,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4章对国内外主要农村医疗保障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目的是为下一章新农合改革中的模式选择提供借鉴。本章首先总结了国内多年来形成的主要农村医疗保障试验模式,将其归纳为改良式合作医疗、大病住院合作医疗保险、个人账含义户与乡镇(或县)统筹相结合、家庭账含义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商业保险公司多形式参与农村医疗保险等五种类别,分析了这五类模式的特点及适宜性;然后又比较研究了国外免费医疗保障、社会医疗保险、社区合作医疗和市场主导的商业医疗保险四种农村医疗保障模式的发展特征和经验教训,认为我国应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强调政府责任、不同地区应选择适宜的医疗保障方式、坚持公办医院为主的医疗体系以降低医疗保险成本等。第5章主要研究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改革取向,即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区域性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本章是全书的重点,认为要实现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新构建在我国政府主导下的区域性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笔者认为农村医疗保险高昂的自然成本、公共物品和优效品属性、外部效应的存在、政府承担综合性普遍性风险的能力强于市场及政府所具有的市场效率之外再分配功能等,是政府主导农村医疗保险发展的理论依据。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区域性多层次是指:第一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障,通过为每一地区安排一种正式的保障制度,保证广大农民能享有基本医疗权益。由于区域间的差异,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应选择不同方式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第二层次是补充医疗保障,通过家庭扶助、社区互助、商业医疗保险等非正式制度的倡导和作用发挥,为农民看病提供基本保障外的补充。第三层次是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作为农民大病医疗的最后一道保护防线。本章分三个部分对各层次保障的内容和制度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第6章主要研究了新农合保障水平的确定原理与筹资制度的改进途径。筹资与补偿是医疗保险基金的“入口”和“出口”,出入口管理若搞不好,会直接动摇新农合发展的基础。本章首先分析了新农合保障水平的含义及保障水平确定不当的影响,然后构建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的精算模型,并以弥渡和宾川两县为例具体分析并演示了在“以收定支”原则下精算模型的应用程序和医药费补偿比的测算方法;接着又从理论上探讨了医药费补偿比的确定原则,认为当前以保大病为主的新农合政策方向需要反省,保大与保小的补偿目标的确定,会通过不同的基金分割机制影响补偿水平的高低。本章最后研究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制度,主要对现行筹资制度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央政府应在合作医疗筹资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地方筹资中应明确由省级财政承担主要责任,有条件的地区应将社区作为一个单独筹资主体,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医疗卫生需求相协调并逐步提高。第7章主要研究新农合中道德风险与逆选择及其规避问题。由于新农合的自愿参加原则及医疗保险中各参与主体行为的特殊性,新农合中的道德风险与逆选择相当严重。通过对新农合中逆选择与道德风险表现形式与生成机理的研究,笔者认为市场信息不对称与机会主义倾向是其形成根源,其影响是可能导致新农合价格扭曲、市场萎缩与效率损失。新农合中逆选择与道德风险规避,应从卫生需方控制和供方控制两方面着手,其中供方控制是主要的。需方控制主要是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增强患者的费用意识,供方控制的关键在于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第8章主要论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政府责任定位与政策建议。本章作为全书的落脚点,认为政府应在新农合发展中扮演公益人、监管人、调控人和守夜人的角色。具体促进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农村医疗保障立法,明确各方责任,保证制度发展的稳定性;提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并充当制度的组织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建立以财政资助为主的多方筹资体系,探索筹资额稳定增长机制和个人缴费创新机制;同时要创造适宜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鉴于当前农村卫生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控状态和新农合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苗头,必须进行农村卫生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建立以非营利性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体系、合理分配和布局农村卫生资源,并强化卫生服务行为监管,以形成全方位的医药费用上涨控制机制。本书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有: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线索,以大量的田野调查为依据,对我国新农合的发展背景、制度根源、组织模式、经营技术及改革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在选题、立意及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建立新农合,是近几年中央针对“三农”问题推出的一项重大的“三农”政策,但该制度要在农村全面建立和推广,涉及的问题很多、难度很大,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农村问题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复杂性,还因为医疗保险发展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涉及的利益主体繁多,需要进行多方利益的协调。本书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四川、云南及福建等地的乡村先后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田野调查,运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新农合试验取得的初步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各地试验的运作模式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深入分析,认为可持续性不足是当前新农合试点问题的关键,进而提出了我国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方向、完善途径,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政策建议,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选题上有所创新,研究对策的针对性、实用性较强。二是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区域性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构想,并深入论证了政府主导的理论依据和各层次保障的内容和制度设计,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书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区域性差异特征,提出了农村基本医疗保障、补充医疗保障和最后救助的三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构架,并认为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应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安排。本书对补充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的发展方式也进行了充分论述,这对我国有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有一定参考价值。三是在“以收定支”的管理原则下,研究构建了我国新农合保障水平和补偿比的精算模型,并系统地论述了精算原理的应用方法和补偿比的确定过程。在当前新农合保障水平确定普遍缺乏科学性的背景下,这一简洁、实用的精算模型,可以为实际工作中各地新农合补偿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量化方法。四是创造性地考察了新农合中道德风险与逆选择的表现、影响及生成机理。对于商业保险中的逆选择与道德风险,已有较多分析,对于城镇社会医疗保险中医疗费用的控制也有比较多的研究,但对于新农合中道德风险与逆选择问题,人们却关注得很少。本书运用风险效用理论,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新农合中道德风险与逆选择的生成机理及对其影响,并根据农民和农村实际提出了风险控制方法,这对加强我国新农合风险管理和试点方案的完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17 评论

无奇不爱

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研究摘要正文一我国农村医疗制度历史(说明了不同时期要有不同的医疗制度来适应)二现阶段显露出的问题(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三医疗合作制的范例(国内加国际)四农村新型医疗合作的探索(给出已经在试验的模式和你自己的思考)结论。总体而言,前三部分都是已经有的,你只要转换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就行了。第四部分只有一般是需要你自己动脑筋思考一下的。这样大约两天可以弄出草稿来。

280 评论

彩色珊瑚

一、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以户为单位参加,农民个人、县乡财政、乡镇卫生院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基本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什么好处?� (一)得到公益补助:农民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规定,缴纳个人负担的合作医疗经费后,生病后可享受到县乡财政、乡镇卫生院的诊疗费用补助。� (二)看病花钱可报销:到一体化卫生所、镇卫生院看病或经同意转上级定点医院所支付的医药费用可按比例报销。� (三)可防因病致贫:既保小病,也保大病,重点解决大病问题,特点是大病住院花费越多,报销的费用也越多,可有效地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资金筹集。由农民个人、县财政、乡镇财政和乡镇卫生院共同负担,人均筹资20元,其中农民个人缴纳15元,县财政补贴3元,乡镇财政和乡镇卫生院补贴2元。� (二)资金管理。县、乡财政和乡镇卫生院根据每个乡镇缴纳合作医疗资金的农民数量划拨补助金,各项资金集中到县财政局专用帐户,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划拨到乡镇经办机构定期为农民报销医疗费用。� (三)报销比例� 1、到一体化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诊治的门诊总费用报销15%;� 2、到乡镇卫生院住院的诊治总费用报销50%;� 3、上转定点医院门诊费用不报销。经乡镇卫生院同意上转病人每人次实际住院费用3000元以下的报销10%,3001—5000元的报销15%,5001—7000元的报销25%,7001元以上的报销30%;�4、每户每年最高报销4000元。� 以后每年根据筹资情况及时调整报销比例。� 四、参加农民的权利和义务� (一)参与农民的权利� 1、因病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者,有享受医疗费用补偿的权利;� 2、参与农民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有享受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方便、优质、文明服务的权利;� 3、参与农民人员有权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施监督,有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权利。�(二)参与农民的义务� 1、按照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办法及时缴纳合作医疗经费;� 2、到一体化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看病,到县级定点医院住院时要保存好收费单据;� 3、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 五、报销程序� 到一体化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诊治疾病的费用或经批准转到县级定点医院的住院费用,先由个人垫付,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身份证和收费单据,定期到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报销,也可以累积,分段报销。� 六、下列情况不属报销范围� (一)非医疗费用(生育、美容等);� (二)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药事事故等引发的医疗费用;� (三)因违法犯罪、酗酒、斗殴、自杀、自残等引发的医疗费用;� (四)输血、磁共振检查费;� (五)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急危重症病人急救引发的医疗费用;� (六)非定点医疗机构的诊疗费用;� (七)未按规定接受计划免疫所引发的相应传染病治疗费用;� (八)发生传染病流行时,不按规定预防用药所引发的相关疾病治疗费用。

158 评论

相关问答

  • 农村面源污染研究方法论文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卓吉华重庆农村环境问题同全国一样令人堪忧,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约束。特别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

    伊可grac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农村生态环保方法研究论文

    浅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大气、水、海洋污染、臭氧层

    豆浆煮菠菜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家校合作论文的研究方法

    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实践研究论文 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策略是开展家长培训课堂的主要方向,家校互动的亲子教育,家校微时代的运用,家校联系方式方

    猎户座HS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农村家园合作现状研究论文

    农村家园共育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论文 一、家园共育的必要性 (一)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1.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著名教育家福禄贝

    天生我翔2011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论文

    参考一下反贫困视角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成为一个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一

    智慧女神美美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