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身边111
国际象棋的专业书挺多的,刊物就较少,原来蜀蓉棋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际象棋》杂志已改成国际象棋专辑;现在还有针对少儿棋手的《国际象棋小世界》,双月刊;还有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办的《国际象棋》季刊,分春、夏、秋、冬版,创刊于2007年。
碎花花11
导读 :这是一篇干货文章,以下的部分内容可能会让您感到些许不适,我只能保证内容和数据绝对真实,也请不要对号入座。已经很多年没有这么近距离的观摩李杯了,今年天津南京的比赛我都参与其中,期间和很多家长都有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也给许多小棋手做了复盘总结,在线下和网上也与全国各地的教练们进行了沟通,确实让我感触颇多。国际象棋作为一种国际项目,引入中国的时间确实比较短,目前也还处于成长期。绝大多数家长都是门外汉,空有一身气力确不知该如何帮助小朋友提高。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带给你些许帮助。李杯到职业的一小步每年李杯冠军就这么几个,竞技项目就是这么残酷,对结果满意的只能是绝少部分人。现在的我总是告诉家长们,目前的成绩不重要,心态要放好,提高棋力才是硬道理。但是回想自己当年,在自己辛辛苦苦付出一年的时间训练,举全家之力在春节期间志在必得想要夺冠的时候,我也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夺冠,未来的道路是否还会和现在一样。将心比心,我完全能够理解什么叫做站着说话不腰疼,当身在局中的时候,“讲道理”真的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我在这里可以把我的亲身经历分享给你们,希望能有所帮助。我们以数据来说话,假设李杯某组的冠军(暗分)等级分为2000分,第二名为1800分,这两百分的差距可以让你的夺冠几率变得非常大,优势也非常明显。但国际象棋是一种金字塔式的成长轨迹,越往上越难含金量越高,从2000分到2100分要比从1800到2000难度大的多,更不要提2500分到2700分的两百分了,这中间的距离可能是10个从0分到2500分的难度都远远不够的。中国人习惯这种分水岭式的思维,比如说拿到冠军,我就考虑走职业,拿不到冠军,我就回家好好上学;这次比赛晋级了就继续报班,没晋级时间这么宝贵,下学期不学了。这种思想我小时候就有,现在的人也有,以后的人肯定还会有。每次比赛不管所有人下的好与坏,冠军永远只有一个,但是这些年产生了那么多冠军,绝大部分都放弃了,真正坚持下去选择走职业人的凤毛菱角。原因很简单:99%的家长都会觉得,尽管孩子非常喜欢下棋,也有天赋,更有成绩,但是这条路毕竟是九死一生,选择面还是太窄了,风险太大,是时候该放手了。而作为一种爱好,一种素质教育,一种回忆,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快乐的童年了,好好学习文化课,考个好大学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里插播一段很硬很硬的硬广。我和李超老师在2012年开始从事专业班教学工作以来,作为中国唯一培养职业棋手的俱乐部,至今已经培养出多位特级大师,国际大师。几乎所有学员都在为中国国际象棋甲级联赛效力,并且全都已经签约了各个省队(具体中国这几年产出多少个特级大师,职业联赛一共有多少选手,我就不列出详细数据了,有兴趣的自己查询)。这么多的选手他们都是赢在了起跑线吗?他们从小都是天之骄子,都是冠军吗?说实话,这种比例很低很低。相对来说我小时候是比较顺风顺水,但李超老师也是直到16岁才第一次拿到李杯冠军。如果在16岁之前李超和他的父母不能坚持下来的话,可能中国也就少了一位顶尖的世界冠军。现在的竞争更加激烈,水平先不提,就是参赛人数都已经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好几倍了。除非独孤求败,否则谁又能保证自己一定脱颖而出呢?尤其是小年龄组人数越多偶然性也比较大!关于小孩子是否能走专业这个问题,我们在选才方面非常慎重,孩子现阶段取得的成绩和水平绝对不是首要考虑因素,甚至可以说是排名非常靠后的一个选才指标。孩子的成长绝对是多维度的,我们最看重的是家长的心态,如果家长和教练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默契程度,在一个长期项目中,家长只想着短期见效,这样的学员我们肯定不会收。其次是看孩子自己的灵性,是否对棋够执着,是否真心热爱国际象棋,是否能长期坚持下去。以我们的第一批学员小雷来说,当时她已经是13岁上初中的年纪了,一般的家长可能因为学业早就开始放弃了,但是家长和孩子的心态非常的好,就有一心要下出来的理想。那时俱乐部连地点都没还有固定,她就跟着我们天南海北的跑。但是孩子非常热爱国际象棋,也很有天赋,经过短短几年的训练就排名世界前十,目前已是中国国际象棋的核心人物之一了。另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李荻,刚开始进入专业班学棋的时候,也是13岁。之前的李杯从来没进过前10,一般的家长肯定毫不犹豫的放弃了,但是他爸爸对此却非常的支持,孩子也有不拿冠军死不休的精神。仅仅经过一年的职业训练,李荻不负众望立马就在李杯赛场上夺得冠军,还在世界少年赛获得冠军。前不久他在国外的公开赛上以9盘棋分的好成绩夺冠,完成了自己特级大师梦想,目前正朝着2600分和更高的目标迈进。简单的两个例子可以从侧面反映走职业的高度,和之前爱好的阶段取得的成绩关系并不是很大。反观那些以前可以把李荻虐的死去活来的“强手”,也许已经很久很久都没有摸棋了,所以更重要的是坚持和选择。职业体育和业余爱好完全是两码事,职业训练的强度和进步速度肯定不是业余爱好可以相比的。这就好比国足,虽然踢的是比较差,但是你再优秀的业余队也根本不可能是国足的对手。所以在你准备走职业之前,不管你是领先还是落后,那些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后我们来说一下走“职业”。几乎所有家长在听到走职业的时候,心理本能就会产生出一百种抗拒的理由,原因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说是谈“职业”色变。如果说40年前走职业是所有人都不能理解的“不务正业“,20年前是疯狂不可理解的行为,那么到了今天,我更喜欢称走职业是一种提前进入大学选择了专业而已。现如今国际象棋市场需求非常大,越来越多的人更看重素质教育,因此学棋的孩子在未来也只会越来越多。当你选择了这个专业以后,无外乎也是以下这几种情况:1有极小的概率可以拿到世界冠军;2或者可以成为职业棋手;3即使做不了棋手,也可以凭借一技之长,以后做个高水平的教练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我们专业班的学员并不是每个人的目标都是向着世界顶尖发起冲击。一些学员的目标定位的很明确,比如我想拿个专业称号提高自己的棋力和理解,拿不了特级大师拿个国际大师也不错,在自己家乡的地盘上做个技术的一把手等等。只要你想选择走职业这条路,任何时候都不算晚。我认识一个国外的朋友,他也是在大学毕业之后才开始走职业的,三年的时间就拿到了国际大师!国际象棋是一项比上不足比下相当有余的项目,项目环境非常单纯,凭实力来说话,并没有太多的黑幕。走职业的费用也不会太高,绝大部分家庭都可以承受。我曾经劝退过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学员,一是因为家庭条件太好,娃娃往往不能吃苦;二是如果家庭条件特别优秀,我们这个项目毕竟太窄。当然很多时候走职业的花费,不一定比你的业余爱好花费高,所以不用有太多负担。我也一直坚信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自己热爱这个项目,又可以从事这项工作,生活也有保障,何乐而不为呢?关于在走职业前如何训练?如何把爱好慢慢朝着职业方向去规划?家长如果不懂棋该如何辅助孩子训练?敬请期待王玥老师纯干货二——爱好到职业前的积累Ps:专业班由于精力原因,目前已停止招生,未来1~2年之后还会再开放招生。王玥老师简介个人简介:1987年3月出生,山西太原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中国国家队主力队员。中国第一位等级分突破国际棋联“梦幻指数”2700分大关的专业棋手,中国唯一进入世界前八的专业棋手。在国际棋联2010年1月公布的2010年国际象棋棋手等级分中王玥以2749分排名世界第九,这是中国棋手首次进入世界排名前十位。国际象棋的顶级专业杂志“New in Chess”已把王玥定为精英级棋手,认为他是唯一进入超一流行业的中国棋手。国际棋联2010年5月公布的国际象棋棋手等级分上,王玥以2752分排名第八位。主要成绩:1999年 世界少年分龄组锦标赛男子12岁组冠军2003年 全国团体锦标赛亚军2004年 晋升男子特级大师2005年8月 获得全国个人赛冠军2006年5月 世界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团体2008年1月 亚洲国际象棋锦标赛团体冠军2008年4月 世界首届国际棋联大奖赛分站赛冠军2008年8月 世界国际棋联大奖赛分站赛第三名2008年10月 首届智力运动会超团棋团体亚军 快棋团体冠军2010年 亚运会团体冠军2011年 世界国际象棋团体世界杯团体亚军 全场表现最佳棋手2013年 国际象棋世界男子团体锦标赛团体亚军2013年 全国国际象棋个人锦标赛冠军2014年 世界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冠军2015年 中国儋州超霸赛冠军2015年 欧洲俱乐部联赛冠军2015年 中国名人赛冠军
象棋作为智力运动,人类智慧的体操,几千年来深受大家的喜爱。随着象棋的不断演变和发掘,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棋手的棋艺水平也日趋精湛,普遍水平呈上升趋势,这
1、陆文夫的《美食家》(真是经典之作,文中描写的苏州美食和我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小小得月楼》一样,把那个年代的苏杭经典美食一网打尽); 2、萨巴蒂娜的《厨子的
财经类的杂志是一种财富和商业等为主的一种杂志类型,该杂志类型是属于很多金融,工业,投资营销等为主的原创类型财经的杂志,基本上包括财富的东西比较多,当然每天各个地
01.《TIME》(《时代周刊》)美国 1923年创刊。即便其在2003年度美国“国家期刊奖”中一个提名也没有获得,但话语惯性与品牌传统以及以红框构成的各式封面
中国十大畅销期刊杂志是:《读者》、《知音》、《中国国家地理》、《瑞丽》、《财经》、《健康之友》、《南风窗》、《Vista看天下》、《幼儿画报》、《艺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