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水的一方
你可以去看看我在百度空间上那篇文章。当时入围了复赛的。这个怎么写挺复杂的,要说的话,实际上博雅杯并没有要求标标准准的论文,评委也不是想看到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论文。关键是在于你选的点,你的思想,还有你怎么阐述清楚你的想法的。你加我百度好友吧,然后可以把QQ号告诉我,我来加你。我QQ是设置的拒绝任何人加我为好友
taojia1988
中西方 教育 的差异是一种事实性存在。造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定义的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 家庭教育 差异之对比》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 儿童 在成人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东西方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家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的不同。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和 文化 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众多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王晓红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一文中提到:在中国社会中,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 经验 ,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是宗教和家庭,《圣经·新约》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素质的教育内容,而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要求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点人文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 传统文化 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孙琼如在《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向我们解释,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家教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国孩子从小得到的是 历史 故事 、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教导。儿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与清规戒律。自幼习读的是《三字经》、《弟子规》。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 想象力 。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 童话故事 ,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并融会贯通,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楠.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2008,
[4]萧愚.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2000,
[5]王晓红.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6]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
[7]冯建军.生命和教育.2005,
[8]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
[9]张云裳.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2006.
《中西方传统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异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齐则民安。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需要特别重视家教,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国人的个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之真谛,在于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诸如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家、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注重节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积累的这些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 方法 ,有几点尤其可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家教注重德才兼备。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传统家教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
2、引导教育子女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诸葛亮告诫他的外甥、儿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当存高远”。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司马光指出了为子孙积攒钱财的害处,他认为如果为子孙积财,使子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那么积财只会招来子孙游手好闲、不知上进。这种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劝说父母不要为子女积攒钱财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有识之士中间,颇为流行。
3、传统家庭教育强调慈爱与威严并重。韩非对此有一个 总结 ,他说:“慈母有败子”,这个“慈”当然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一种溺爱,溺爱会毁掉子女。颜之推总结了家庭教育的经验,认为亲子之间应该有严肃的一面,也应该有慈爱的一面,两者皆不可少。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别强调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同时尽到教育子女、训导子女的责任。曾子杀猪的故事,所讲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榜样,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不得妄语。在中华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此类重视身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让孩子学会独立。大部分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动手并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国,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在不断认识劳动的价值。孩子要自己动手 修理 、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报扫落叶铲雪等活计。
2、给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因此对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观很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使孩子学习好,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从学校走出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其实孩子是树,阳光、水和空气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国家长很可能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用“胡闹”“乱来”“不可能”等类似的话否定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此外,亲近自然,重视慈善事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都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能够与孩子经常沟通等等。总之,家庭教育要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孩子,要重视感情交流并且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__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9]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
有关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推荐:
1.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1000字
2.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3.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论文
4. 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别论文
5. 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特点及差异论文
吃货肥仔喵
【博雅杯一等奖获奖作文选登】 用花冠点缀的枷锁 ———解读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节选) □原上海复旦附中李佩云 文明的发展具有两重性,在从自然走向文明的进程中,人类有得亦有失,有喜亦有忧。卢梭认为,科学“诞生于人类的骄傲”,人类满怀用科学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妄图将自身从自然的母体中分裂出去。可人类一旦站在自然之外,乃至凌驾于自然之上,同时也就是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人们发展科学,借科学来掩饰人的有限个体在无限自然面前的虚弱心理,而人的智慧相对于自然的无穷奥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思维不够周全。 因此,科技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利益的同时,可能潜伏着未来的危机,比如:现代人发明了生化武器,便为自己埋下了长期的祸根;人们掌握了原子核能,就有可能在地球自转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使地球退回到几十亿年前的最初状态。 确实,科学不仅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真醇状态,更为严重的是,人类正面临着千百年来最严重的信仰危机。自然已像卢梭所描述的那样,成了人们随意宰割以满足私欲的对象、一个不断被榨取的宝库。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已无可挽回地失落,这势必会导致人类文明的异化、变质,直至崩溃。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过分受功利主义和机械唯物论的毒害,“纯白不备”、“神生不定”,淡漠了对生存价值的关怀。正像卢梭所说的那样,很多人不再有真正的“单纯、清白与德行”,也没有“生气与力量”。 荡漾在无限的时空中——— 浅论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节选) □原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张联成 很难解释清楚二十世纪的拉丁美洲究竟是怎么了,文学爆炸的硝烟大肆弥散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没有人能否认的是,只有那个灵魂才最终使拉美文学登上了世界文学之林的颠峰———路易斯·豪尔赫·博尔赫斯。 如果说《巴别图书馆》阐释空间上的无尽轮回,那么博尔赫斯的代表作《交叉小径的花园》就是在向我们昭示世界上的概念。 《圆形废墟》则多少有中国庄公梦蝶的意味,主人公通过最终与火的接触得来的印证,发现了自己不过也是别人梦中的一个幻影,如同他自己在梦中创造的幻影一样,这样循环往复到达无限。永恒无限的问题第一次被抛诸到人类本身了,直面人类的生存问题,无限循环是否会让人的生命变得无价值?有西方评论者认为博尔赫斯“小说的题材和小说中的哲理是自相矛盾的,而且小说把人的生活写得毫无价值,最终将使读者感到沮丧。”我却不能赞同这种观点,从博尔赫斯的一生来看,他始终是对人生充满美好的信仰与希望的,没有理由说他将一切都看得虚无,或将他的小说视作一个无物之阵。 博尔赫斯的智慧与洞察力不允许他做出这样不负责任的举动,我完全相信,正是由于认清了这些世界基本概念的本来面目才为我们认清事物发展规律提供了可能。他于《沙漠》一文中写道“我在离金字塔三四百米的地方弯下腰,抓起一把沙子,默默的松手,让它洒落在稍远处,低声说:我正在改变撒哈拉沙漠。这件事微不足道,但是那些并不十分巧妙的话十分确切,我相信积我一生的经验才能说出那句话。”可见博尔赫斯是在试图面对问题的本质,因为不了解其本质就无从谈起解释,更不消说解答问题了。可以说小说集《交叉小径的花园》为博尔赫斯之后的小说上转入关于人的讨论打下了理论基础,后来的小说无一不是以人作为其核心话题的,因为关于基本广阔空间的认定已经在《交叉小径的花园》中完成了,然后我们才有可能谈论生存于其中的人,判断作为人的价值。“道”与“文”--从《文心雕龙》谈起江睿杰,毕业于复兴高级中学,现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刘勰过人之处在于他穷道究理,但是不以“道”废文。“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其中蕴藏了一种态度,即并不要求完全按照圣人之道去创作,而是要自己去追溯探寻“道”的本意。追溯“道”的本意,是文学创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文章与时高下”,人的禀赋各异,看问题受时间空间各种因素影响,虽然都是追求道的本意,然而结果却极难有完全相同的。由于对道的追溯结果不同,则“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自然在文学作品上会有迥异的表现。所以,无法片面去追求用完美的“道”来评价和指导文学创作,那样势必会造成没有一样能够使用的标准的荒谬局面。文学的价值存在于追溯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在文字中。过分强调道的重要性如“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文者,礼教治政云尔”等,就忽略了文学本质的特殊属性,而将之简单等同于宣传工具。而缺乏了文字这个媒介,文学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形式。刘勰说“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形式和内容并重,怎么用文字来尽可能贴切表达“志”才是文学创作应当关心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并非以儒家教化作为他认为的根本之“道”。之所以“论文必征于圣”,是因为刘勰认为孔子思想与“道”的本意相通,因而“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并没有粗率的就将儒家之道定为评价文章的唯一或最高标准。下面《宗经篇》提出了“圣文之殊质……往者虽旧,余味日新”的观点。实际上是确认了形式对于内容表达效果的重要影响。故此到了《辩骚篇》刘勰的风骨见识显露。“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的论断极其分明的把标准的“道”和文学评价区分开来。他指出屈原的作品虽然“异乎经典”,但是实际上“取熔经意,自铸伟辞”。这乃是刘勰宗经而不泥经,将文论扎根于文学本质的体现。这种以道为本,文道并重的观点不止在当时振聋发聩,在近日仍然有这极其深远的影响。刘勰确实担当的起他自己褒美屈原的话“泽被词人,非止一代”。简评:本文意在阐述文学创作当以“文道并重”,反对以“道”废“文”。能知其本意,发微穷理,言中肯綮,颇有己见。尤其是对《宗经篇》、《辩骚篇》的阐述,言简意赅,颇得要领,且言语高雅,为评阅老师青睐是自然的事。文章注意了“道”、“志”、“文”三者的关系,阐述也有一定的深度,但论述“文”的重要性似乎不足,引了较多《文心雕龙》的原文,不如联系当前文学创作现状、列举具体事例分析,这样会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发人深思。荡漾在无限的时空中——浅论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很难解释清楚二十世纪的拉丁美洲究竟是怎么了,文学爆炸的硝烟大肆弥散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早在几百年前就完成了与世界接轨的文人,静静的积蓄了每一份力量,在这个世纪中完成了一次集中的大爆发,一时间拉美文坛生机勃勃,流派纷呈,群星璀璨。“一百年中的作品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了四百年来西班牙语拉美文学的总和。” ②在这股洪流中,我们看到一个渊面深邃的灵魂拄着他黑色的漆木手杖彳亍而至,你尽可以认为罗慕洛•加列戈斯那不朽的《堂娜芭芭拉》是拉美文学迈向世界的第一步;或是因为有了鲁文•达里奥那傲人的才华才有了拉美现代文学语言上的优厚基础,然而没有人能否认的是,只有那个灵魂才最终使拉美文学登上了世界文学之林的颠峰——路易斯•豪尔赫•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是博尔赫斯于1941年发表的小说集,正是这部集子使他最终确立了其在阿根廷文坛的领袖地位,同时也成为了他为世界文学献上的第一座不朽丰碑。博尔赫斯能被称作“拉美文学背后的智者”③,以及“作家的作家”,是有其外部条件的,幸运的拥有一位热爱英语文学的母亲,以及父亲在家中珍藏着的丰富书籍,加上早年游历欧洲对欧洲先进文艺思潮的接触,都为其日后建立起庞杂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究其一生博尔赫斯的阅读之多、之广、之杂,已经到了举凡世界鲜有出其右者的地步,这对确立博尔赫斯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其丰富的知识涵养被充分体现在了其文学作品中,并成为其小说往往能成功混淆现实与虚幻的重要手段。经历了初期那短暂的“极端主义”诗歌创作后,博尔赫斯开始了一种风格独树一帜的幻想文学创作。我个人更愿意称其为带有神秘主义倾向和宇宙主义思想的魔幻现实主义。如果说1935年发表的《世界性的丑闻》还略带几分粗糙,那么尔后的《交叉小径的花园》无论从语言上、形式上还是思想上都已臻于化境,博尔赫斯此后小说创作的许多特点都在其中得到了首次体现。在不长的七篇作品中,题材的幻想性和主题的哲理性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总体上作者强调了关于时空无限的概念。首篇《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忒蒂乌斯》没有任何迟滞便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奇幻的魔法,“我靠着一面镜子和一部百科全书两者加在一起发现了乌克巴尔”,之后对镜子所在地以及关于百科全书的信息的详尽叙述让读者一时间真假莫辨,如坠云雾。利用真实的物品人物乃至话语来创造一个似是而非的事件,利用情节套情节的手法由一个完全经得起推敲的故事引出另一个看来完全荒诞不经的故事,这是博尔赫斯后来一直惯用的手法,在此文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博尔赫斯密集的知识体系在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上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镜子是博尔赫斯常用的意象,两面镜子中的印象可以达到无限数,而无限或者无穷数集合正是这部小说集中作者力图体现的哲学思想的核心。特隆是一个作者凭借臆想假托的虚幻世界,由于关于无限的概念很难在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得到论证,博尔赫斯才需要借助虚构,这种手法也贯穿了这部集子的始末。在这本集子的序言中作者这样写道“编写篇幅浩瀚的书籍是吃力不讨好的谵妄;把几分钟就能讲清楚的事情硬抻五百页。比较好的做法是伪托一些早已有之的书,搞一个缩写和评论……《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忒蒂乌斯》和《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便是这类作品。”与之不同,《〈吉柯德〉的作者彼埃尔•梅纳德》中主人公的履历则完全是虚构的,其是对稍后的《巴别图书馆》中提出的关于循环或者说轮回的概念进行了形象的叙述。重新成为塞万提斯,写出《堂吉柯德》成了主人公的目标,相似的是,在博尔赫斯后期发表的小说《莎士比亚的记忆》中,谈到了如何重新成为莎士比亚。不过不同的是后者是通过一种传承来达到,而本文完全是一种时序上的循环。这种思想在《巴别图书馆》中被阐述的更为清晰。假借巴别通天塔混乱语言的典故,博尔赫斯巧妙地安排了一种由书籍和文字组成得庞杂的无序性于文中,书成为无限二字具象的表现,后来的作品《沙之书》也运用了相同的形式,虽然说沙之书仅仅是一本书,但却可以无限的翻阅,一和全部对于博尔赫斯而言有时候是一样的,一个点便是所有的点(《阿莱夫》)。图书馆象征的即是整个宇宙,无限的概念是通过图书馆员(人类)对这个巨大空间的一点一点探索和争论中揭示出来的。首先,书的规格是一定的,而组成其内容的二十五个字符能够构成的排列虽然庞杂浩瀚但仍然是有限的;但如果将它判断为有限,“那就是自以为远处的回廊和楼梯以及六面体会不可思议的停止——这是十分可笑的。”于是博尔赫斯提出了建议:“图书馆是无尽头的,周期性的。”在1936年的文集《永恒史》中《轮回学说》一篇博尔赫斯曾试图运用大量数学方法和自然科学知识来否认轮回说,可见其思想是有过变化的。如果说《巴别图书馆》阐释空间上的无尽轮回,那么博尔赫斯的代表作《交叉小径的花园》就是在向我们昭示世界上的概念。形式上《交叉小径的花园》只是一部情节并不曲折复杂的侦探小说,然而其精华却在小说中后部分阿尔贝关于崔朋那迷宫的言论中。这里迷宫抛却了物质的表象转而被建立在小说中,“有一个时候”,“崔朋说我要写一部小说”,“另一个时候”,“他说我要建一座迷宫”,而这两件事其实是统一的。这是关于时间的迷宫,时序混乱的小说是谜面,而时间就是那个不允许被说出的谜底。按博尔赫斯的描述,一反西方观念中时间的单一选择,崔朋的东方理念中同一时刻的所有可能是并行的,他同时选择一切,于是无限可能将时间编织成了一张无垠的网,一座交叉小径的花园。解释这种概念又是通过我们的现实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博尔赫斯要建立崔朋的小说这座空中楼阁,也许这是能够解释时间这个概念最合适的方法了。透过既定的现象我们可能无法看到本质,单纯庞杂的现象会让人类感到手足无措,失于浩瀚。博尔赫斯式的寓言却让这一切有可能被理解,他找到了人了理解力与宇宙的契合点,因此有西方评论家称其为宇宙主义便也颇有道理了。《巴比伦彩票》刻意创造了一种彩票,作为偶然性的强化,彩票最终支配着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事件地进行最终都成了有无限次偶然组成的永恒偶然。这其实就是对《交叉小径的花园》展现的哲学概念的一种更具象征意味的表述,就是偶然性决定了花园中某条小径的走向,到了下一个岔口再次面对无限多的可能,由于偶然,所有的可能都被选择了。《圆形废墟》则多少有中国庄公梦蝶的意味,主人公通过最终与火的接触得来的印证,发现了自己不过也是别人梦中的一个幻影,如同他自己在梦中创造的幻影一样,这样循环往复到达无限。永恒无限的问题第一次被抛诸到人类本身了,直面人类的生存问题,无限循环是否会让人的生命变得无价值?有西方评论者认为博尔赫斯“小说的题材和小说中的哲理是自相矛盾的,而且小说把人的生活写得毫无价值,最终将使读者感到沮丧。”④我却不能赞同这种观点,从博尔赫斯的一生来看,他始终是对人生充满美好的信仰与希望的,没有理由说他将一切都看得虚无,或将他的小说视作一个无物之阵。博尔赫斯的智慧与洞察力不允许他做出这样不负责任的举动,我完全相信,正是由于认清了这些世界基本概念的本来面目才为我们认清事物发展规律提供了可能。他于《沙漠》一文中写道“我在离金字塔三四百米的地方弯下腰,抓起一把沙子,默默的松手,让它洒落在稍远处,低声说:我正在改变撒哈拉沙漠。这件事微不足道,但是那些并不十分巧妙的话十分确切,我相信积我一生的经验才能说出那句话。”可见博尔赫斯是在试图面对问题的本质,因为不了解其本质就无从谈起解释,更不消说解答问题了。可以说小说集《交叉小径的花园》为博尔赫斯之后的小说上转入关于人的讨论打下了理论基础,后来的小说无一不是以人作为其核心话题的,因为关于基本广阔空间的认定已经在《交叉小径的花园》中完成了,然后我们才有可能谈论生存于其中的人,判断作为人的价值。可以说小说集《交叉小径的花园》基本上以一个整体的面貌,建立了博尔赫斯小说中哲学概念的基本体系,是博尔赫斯所有创作所深深植根的土壤,对世界文学都具有拥有重大的意义。贯穿始末的无限不是作为人的虚无的认定,而恰恰是人类在时空中的生存价值显得唯一而不可替代的重要理由,博尔赫斯本人也是那么认为的,套用他在《巴别图书馆》的结语作为本文的结束。“我的寂寞,由于有了这样美好的希望,竟然变成了快乐。” 注释:①本文采用的小说篇目译名以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为准,其余采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博尔赫斯全集》②吴守琳:《拉丁美洲文学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3页。③科里•贝尔:《文学》,苏幅忠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4页。④《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王央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Flash交互式动画设计问题与对策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
求解释too……
一块砖,生活中多么平常的物品。若问它的用途,每个人会随口而出,用来建筑高楼房屋,可是,如果运用多向联想,平常的砖也会变得不再平常。原来它蕴含着那么多令人羡慕的品
林则徐的治学态度近代爱国者林则徐曾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这不但是他爱国政治活动的真实写照,而且生动地体现了他的治学态度。林则徐自幼即以文才敏
很多同学都会写议论文,我整理了一些写火的议论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簇小小的火焰,他会照亮你,和你将要前往的地方。——题记 我从很小,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