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60

草莓宝宝2006
首页 > 学术论文 > 徇私舞弊论文答辩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云片儿糕

已采纳

其实需要的步骤是比较多的,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要通过前后因果的查询才可以获得真正的结果,不过都是需要谨慎一些。

118 评论

沈阳硅藻泥

穴位撤销需要的步骤当然不多,只要学校取消穴位就可以了,不给他颁发证书。

352 评论

zhouqian082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单纯的要求“治病”,也注重整个治疗期间的舒适度,这也促进了护理领域的飞速发展,目前护理学已经从“帮医生打杂的”变成了一项辅助治疗的、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专业学科。作为医学的延伸,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不过一名护理专业学生要想成为护士,首先要完成学校制定学业,拿到相关毕业证,毕业论文是绕不过去的坎儿。下面我们以吉林大学为例,分析下护理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及评分标准。一、目的及意义设立护理本科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撰写环节,旨在培养和检验考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科研意识及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它既是本科自学考试必须履行的程序,又是主考院校及考生科研水平的展示。二、毕业论文撰写要求(一)资格撰写毕业论文的考生,应是已经参加吉林省自考办组织的护理本科段自学考试,全部科目成绩合格的考生。(二)程序1.具备上述资格的考生,向吉林大学护理学院提出申请,交纳论文答辩费(费用按吉林省自考办统一标准执行)。2.上网下载《吉林省高等护理教育(本科段)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撰写指导》。3.开题:考生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护理专业中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作为自己的论文撰写方向(具体论文题目自拟)。4.论文题目确定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考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5.指导教师资格要求:与所撰写论文相关领域的、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或医生担任。6.按毕业论文书写格式书写毕业论文(见附件1)。7.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程序见后)。(三)毕业论文撰写要求1.论文内容应具有真实性、科学性,不得抄袭。2.论文重点突出、文字简练、数据可靠。3.正文字数3500字左右;认真校对,保证文字、标点使用准确。4.论文必须采用A4纸打印,字体、字号以论文的书写格式为标准。5.毕业论文一律为横开本,左侧装订。(四)毕业论文的书写格式1.标题(三号宋体,加粗,居中)(1)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准确、简短、醒目,不超过20字。(2)如果题目过长,可用副标题说明。2.作者姓名及单位(小四号宋体居中)3.摘要、关键词(标题四号宋体,加粗,内容小四号宋体)(1)论文摘要要求(中文)在300字以内,采用国际通用的结构式摘要,分为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综述论文摘要不要求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连续排列,不分段。(2)关键词是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单词、词组或短语,便于了解主题。尽可能选用医学主题词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中的词或词组,一般为3~5个。4.正文(小四号宋体)(1)前言(2)资料与方法(3)结果:数据/统计表/统计图只是描述,不加以评价简要的图表应按规定绘制,图中文字及数字均用印刷体剪贴,附图应有图序和图注。表格线条力求精简,一般为三线表,附表应有表序和表题。(4)讨论和结论:针对结果进行阐述、推理、评价。5.参考文献(标题四号宋体,加粗,居中,内容五号宋体)参考文献应为作者亲自阅读,已正式发表,又与论文密切相关者。一般应以5年以内的文献为主。参考文献附于文末,依文中出现先后为序,在文中引用处右上角标注[1]。参考文献要求科研论文5-10篇,综述论文20篇以上。书写方式为:(1)期刊 序号 作者名.文章题目.杂志名称,年,卷(期):起止页[1]王芳杰.不同年级本科护生压力情况调查分析.护理研究杂志,2008,22(9B):2370~2371.(2)书籍 序号 主编者. 书名.版次.卷次. 出版地:出版社,年份.起止页. [1]李继平主编.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2~45.(五)毕业论文答辩1.毕业论文必须经过答辩环节方可评定成绩。2.主考院校成立论文答辩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答辩。领导小组下设论文答辩考核小组,每组由三名专家组成。3.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环节的考生应是全部理论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4.获得毕业论文答辩资格的考生,按主考院校通知,于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参加答辩。5.答辩程序①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者报告毕业论文选题依据、价值及主要内容、论证方法等。②答辩考核小组成员向答辩者提问、质询。③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者经过准备思考后进行答辩。④考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⑤答辩时间为每人10分钟,提问5分钟。(六)成绩评定1.成绩评定程序 根据毕业论文评定标准(附件2),答辩考核小组三人分别根据答辩者毕业论文的内容评定出毕业论文和实践部分的分数;再根据答辩情况分别评出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分数;然后小组经讨论给出分数;最后由答辩领导小组讨论评定出最后的分数。2.毕业论文成绩等级 优秀(90分~100分); 良好(80分~89分);中等(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3.考生答辩完毕,当时不公布成绩。可通过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网(Http://Www .)查询成绩。4.毕业论文及格以上成绩可获得毕业资格。符合毕业各项条件者,可到当地招生办办理毕业手续。5.毕业论文成绩不及格者,本次不予补考,但可参加下一次的答辩。6.如发现考生的毕业论文有抄袭现象,或他人替考等舞弊行为,主考院校有权按《吉林省自学考试考生违纪处理规定》执行,取消其答辩成绩。推迟半年毕业。(七)考核纪律1.有直系亲属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教师及工作人员不得参与该考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2.参加论文答辩考核的教师及工作人员如有徇私舞弊行为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273 评论

华蓥山5

这是环境保护法的内容。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能净化我们的生存环境。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通过的,距今已有16年。在如此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和法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原有的《环境保护法》在大的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理念,也不能应对现在的环境状况。因此,需要对现行《环境保护法》进行全方面的审视和评判,以促成其及时修订。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现行《环境保护法》进行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意见。在宏观上,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主要存在着价值观、法律地位和基本内容三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价值追求上,应该从协调发展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现行《环境保护法》的第一条叙述了该法的立法目的,即“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这就将立法目的的落脚点放在了经济目的上。既然环境保护的目的就在于经济建设,则当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特别是暂时的地方的经济效益相矛盾时,人们在实践中往往出于逐利的本性牺牲环境以求得经济的发展。这也就是发达国家走过的已经被实践证明代价高昂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因此,该条规定的立法目的有失偏颇。该法在第4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这一规定体现的“协调发展观”虽然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但是现在看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在发展上面的主流思想已经是可持续发展。早在1987年联合国就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与接受。中国的执政党也提出了与可持续发展实质一致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已经不仅仅指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也不仅仅是本代人的发展,也考虑后代人的权益和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分决不仅仅是字面的差异,实质上是不同性质的发展观的体现。协调发展虽然也考虑了环境因素,但基本上是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工作,以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常进行,而非作为价值性目的,没有认识到环境和生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正因为整个环境法的价值取向上的偏差,才造成了环境保护法在许多具体制度上的不完善,使得实践中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然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致“全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相当多的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一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应当明确宣示可持续发展原则,修改《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为“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破坏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环境权益,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在《环境保护法》的具体制度设计中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其次,在基本内容上,现行《环境保护法》基本局限于污染防治,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内容很少且含糊。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内容,在法律条文上体现为现行《环境保护法》的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从条文数量上看,只有8个条文;从法律规范的角度看,这些规定都比较抽象和笼统,多是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具体的权利义务规定。只泛泛地规定了主体(该章中主要是政府)应当如何行为,却完全没有规定否定性法律后果。例如,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没有规定政府不负责的处罚措施。因此,属于不完全的法律规则,从法律实施效果上分析的话,几近形同虚设。忽视自然资源保护的弊病还体现在一些环境制度中。例如,目前的“三同时”制度尚仅限于污染防治,不利于整体环境保护。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有同样的局限性。环境和资源本来就是联系紧密的两个要素。在环境科学中,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统一的。首先,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以物质或能量的方式出现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二者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其次,环境是以自然资源为主要实物载体和组成部分的,是以自然资源为主体的众多环境要素按照一定自然规则和体系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而自然资源则相应的是自然环境在自然界的最基本表现形式,是自然环境这一整体中的最重要的局部。从该种意义上来说,“环境是自然资源的来源和存在处所,自然资源是环境要素的物质体现。环境就好比是自然资源再生产的工场,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自然资源再生产能力的好坏。”因此,将此二种客体融合起来,由同一部基本法进行调整,有利于环境的整体保护。环境保护也决不仅仅是防治污染就能解决的。将二者相统一,还可以从立法层面上防止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在执法过程中的相互分离和矛盾,促进环境保护总目标的实现。最后,在法律地位上,现行《环境保护法》的处境比较尴尬。按照《环境保护法(试行)》立法时的设想,当时即将《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据1979年制定《环境保护法(试行)》的立法文献记载,“将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主要是规定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而一些具体的规定,则将在大气保护法、水质保护法等具体法规和实施细则中去解决。” 若充当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既需要在内容上加以体现其“基本”,也需要在形式上保证其基本法的地位。也就是说,《环境保护法》需要具有国家基本法的地位。但是,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并不是由全国人大通过的,而只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这样,它并不属于我国立法体制中的基本法,而是普通法。如此,《环境保护法》与本来应属于同一等级的《刑法》、《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相比较,就处于低一等级的处境。而与本领域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等环境资源保护单行法处于同一效力等级,不具备基本法的形式地位。因此,既无法实现与其他部门法的平等对接,又无法从法律体系上统领环境资源法。将《环境保护法》作为一项基本法,并不是出于环境法研究者的一厢情愿,而是出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环境保护是整个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基本的关系和问题,属于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特别重要的问题。从立法学上看,已经具备了基本法律的性质。并且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从其内容的重要性上也应当使《环境保护法》具备基本法的地位。因此,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从立法程序上保证其基本法地位。在微观层面上,现行《环境保护法》在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环境保护基本制度,环境权确认和保护以及环境保护法律实施和救济等方面均存在有待完善之处。现行环境保护法规定的一些基本原则已经过时。《环境保护法》第24条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从字面上即可以看出,该原则仅适用于污染治理领域。而现实的环保工作已经涵盖了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并且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更为全面和科学的“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原则。但是,该决定仅仅是一个行政法规的规定,效力等级太低,使得该原则无法作为整个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来指导环境于资源保护工作。第6条略微体现了环境责任原则,但是只是从单位和个人对污染和破坏环境行为的检举权角度来暗含的,没有明确规定,并且有以下的局限性:限于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而未包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为;主体限于生产者,而未及消费者和监管者。因此,应当整合第24条和第6条的规定的精神,并以当今先进的环境法理念为指导,确定环境责任原则,该原则涵盖了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消费者最终承担、受益者负担和主管者负责等子原则。《环境保护法》第8条规定:“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这体现了鼓励参与环境保护的原则。但是,该规定对于调动公众积极性是十分不够的。应该规定在确立公民环境权的基础上全面而切实的规定公众参与原则,其内容应包括:建立环境重大事项公众意见征求制度;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保障;对于社会团体开展环保工作的法律保护机制等。再如前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应该修正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基本制度方面,现行环境保护法确立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存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适用面过于狭窄等问题。之所以说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因为现行环境法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主要强调命令加控制的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尽管政府的行政控制手段在治理污染方面有其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保护部门经费不足、人力资源缺乏、手段单一、程序不完备甚至寻租等。 随着经济发展,污染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已经日益明显,环境保护工作已经不能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式、事后制裁型的模式进行,而应该更多地采取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原有的计划经济手段由于没有将主体的环保努力与其经济利益联系,既不能遏制污染的扩展,又不能驱动主体减少排放量。现行环境保护法确立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有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下面就具体的各个制度逐一分析。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实际上实行的是双轨制,即对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实行的是排污即收费制度,而对于其他环境因素的排污是超标才收费。“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有些法律规定跟不上形势需要的情况,也就是立法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如超标排污是否构成违法的问题,我们认为超标排污就是违法,不能以缴费代替。但现在法律规定是超标缴费,并不予以处罚。这就难以禁止超标排放污染物的问题,这就是立法工作跟不上环保工作形势需要”。 而且目前的排污收费仅限于企事业单位,而未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居民家庭征收排污费;收费标准仅有浓度,而无量的标准,不利于环境保护。限期治理制度中,限期治理决定权的归属不合理。环境保护法第29条第2款规定:“中央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首先,决定权由政府而非环境保护部门行使,会造成政府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而执行不力;再者,污染项目不分大小,均由一级政府决定,会造成政府工作量大,而无力及时处理小规模的污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二:首先,该制度适用范围仅限于污染防治领域,应该扩大到生态保护领域;其次,目前的环评执行时间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而在项目立项之后。在实践中,政府部门一旦立项,并开展了相关工作,出于惯性就很难因为环境保护而取消项目,而从经济学角度,先立项再环评,不通过再撤销,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因此,应该在立项之前就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第26条规定了“三同时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是适用范围过窄;二是未解决分散治理与集中控制的矛盾。应该明确规定项目已执行“三同时”制度,还应参与集资建设集中处理设施。我国现行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没有明确规定环境权。只是在有关法律条文中推出环境权的内容,如现行《环境保护法》第6条和《民法通则》第83条的规定等。 环境权是一种自然权利和法律规定的新型人权,是公众行使参与权的基础,因为公众行使程序上的参与权,必须有实体法上的环境权的支撑。所以,应该修改《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即公民拥有享有良好、舒适环境的权利和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为保证环境权的实现,同时赋予公民和有关社会组织享有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和环境索赔权。环境知情权包括了解、掌握环境公共信息(如环境状况公报、空气质量日报等)和环境个别信息(如某个污染企业的排污数据等,包括国家环保总局要求的污染严重企业公开其环境信息)的权利;环境参与权包括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预测和决策、参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管理和制度的宣传和实施公益性环保活动及对环境管理机关的监督;环境索赔权亦称环境请求权,包括向有权机关请求取消或停止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项目及其运营,并有权向法院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等。在环境保护法的执行保障上,存在着行政管理权限设置不科学、环境执法强制力不够、政府责任不清晰、环境违法的法律责任规定过轻且不明确环境保护法第7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该条规定实际上对权力的界限的规定十分模糊,也没有规定权力行使的程序,没有部门权力冲突时的解决方案。因此,极易出现有好处的事项各部门争着管辖,反之,则相互推诿的情形的出现,与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法治政府的理念相冲突。环境保护法第7条规定的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可概括为: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即主管;公安、交通等其他有关部门监督管理,即分管。这种双重管理体制,容易造成环境监管上的受政府地方保护干扰的情形;且环保部门作为环境统一监管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的职责权限尚未划清,缺乏协调机制。《环境保护法》第45条规定:“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行政主体的行政责任规定得十分模糊。由于未明确规定环境权,因此环境责任制度也不完善。应该明确规定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规定环境法律责任的社会性、公益性判断标准。在环境行政监管方面,环境法没有赋予环境保护行政机关与行政处罚权相应的强制权力。由于没有行政强制手段导致执法不力,不能及时排除污染。例如罚款、责令停止建设、生产或者关闭等的执行必依赖于法院,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既费时又不经济,也难以提高办事效率,并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因此,为了树立环保执法权威,严格环保执法,必须建立环保行政强制手段。《环境保护法》第5章共11条规定了环保法律责任。但是,这些规定都不具体明确。一般表述为“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等,法律后果十分不明确。法律责任的追究应严格依据法律对责任构成要件的规定,规定不明确的法律责任条款实际上会造成对违法行为难以追究法律责任的后果。该章对法律处罚的规定也过轻。应该修改法律责任这一章,明确规定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在处罚力度上要与行为相符合。综上所述,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存在不足之处,应当及时科学地加以修改。

321 评论

就在水的一方

您好,华图教育为您服务。

1.按照试点工作的成功推广度,目前预计今年中央政法委会继续稳步推进,所以估计2011年广东省会继续有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考试,发布时间也会大约在7月中上旬。

您可以登录华图网校官网,这里有关于广东公务员考试的最新资讯及报考指南,还有一些关于考试资料及职位表下载一应俱全,感谢您的采纳,祝您成“公”!

如有疑问,欢迎向华图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196 评论

taojia1988

我们都知道学位证是一个人是否在这个专业学习过,并且达到了毕业的标准的一个证明,但是对于已经获得学位者,在获得该学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定,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收回或者宣布学位证书无效:

1,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存在严重剽窃、伪造、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质量不符合标准的;

2,以冒名顶替、徇私舞弊等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或者毕业证书的;

3,在学习期间存在不应当授予学位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同时学位授予单位在作出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的决定前,应当听取学位申请人或者学位获得者的陈述和申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学位证,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博士)学位。

在职申请学位不是学历教育。在职研究生则是国家计划内,以在职人员身份,部分时间在职工作,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的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类型。在职研究生在报名、考试要求及录取办法方面与脱产研究生相同。是经过学校录取的正式研究生,可获得研究生毕业的学历。

在这个重视文化程度的社会上,学位必然对于我们很重要,所以在撤销学位这个过程中肯定是会经过很多的程序,坚定之类的,毕竟这也是关于一个人以后发展的问题,所以最好还是不要考虑撤销学位证这个想法,我们应该去努力获得更多的学位水平。

139 评论

相关问答

  • 财务舞弊论文答辩好过吗

    如果你什么准备都做好的话,就不难。首先,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论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理解。所谓“深刻理解”,就是对论文的横向把握。这两个方面是为

    阿圆凸凸凸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论文答辩难吗

    如果你什么准备都做好的话,就不难。首先,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论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理解。所谓“深刻理解”,就是对论文的横向把握。这两个方面是为

    心之愿c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会计舞弊论文答辩应怎么说

    首先会让你举几个你知道的会计舞弊案的案例,=继而让你分析一下会计舞弊的根本原因,然后是说明舞弊的手段,最后可能还要让你说一下会计舞弊对会计事务所的影响,还可能问

    zhuliangli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财务舞弊论文答辩题目

    1,谦虚,不要和老师争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只管微笑着点头。2,让没事的朋友在电脑旁边等着,等老师问你问题后,会让你出来准备,你有搞不定的问题可以短信你朋友,

    小懒虫苗啊苗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舞弊论文答辩问题集锦怎么写

    备论文答辩。首先,要写好毕业论文的简介,主要内容应包括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姓名,选择该题目的动机,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以及本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泰迪熊Tedd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