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的猩猩
新中国成立仅三个月,英国政府经仔细权衡,不顾美国阻挠,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法律上的政府"。应中方的要求,中英两国从1950年上半年开始了艰苦的建交谈判。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英国在对台问题上所持的骑墙态度致使两国关系一直麻烦不断,建交谈判曲曲折折,曾因朝鲜战争的爆发而一度搁浅。但中英两国都有改善彼此关系的诚心与愿望,双方能够扩大共识,减少分歧,日内瓦会议后不久,两国便互派代办,这种代办级"半建交"关系的建立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创举。分析这段特殊的外交历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利益的驱使--外交承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华民族近百年屈辱的外交史一去不返。毛泽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全世界发表公告,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愿意同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1]同日,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把中央人民政府的上述公函致送各国政府,周恩来在公函中说:"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2]当时,中国制定同外国建交的三项原则是:与台湾断交、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尊重中国主权。新中国的中英关系也是基于上述原则开展的。1950年1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宣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从即日起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之合法政府",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新中国建立关系。英国政府同时发表声明,撤销对国民党残余集团的外交承认。[3]纵观中国近百年革命史,英国政府历来对中国革命采取不同情的态度,甚至在一系列问题上采取了敌对的行动,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英国如此迅速地做出这一外交决策呢?这并非是权宜之计,而是英国政府权衡利弊后的务实政策。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根据本国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需要制定的,这就决定了英国的对华政策不是消极地追随美国,而有自己独立的一面,它更多地体现了英国自身利益。战后,英国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扩大英国在华的一切利益。首先,英国在旧中国有很大经济利益。它在旧中国的庞大投资,虽然在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前抽走了很多,但据估计,仍有亿美元,[4]占各国在华投资的1/3,居第一位。中英贸易也是英国所重视的。二战前,英中贸易总额达亿英镑。二战后,由于美国霸占市场,英中贸易呈下降趋势,1948年降至600万英镑。这时,美国不仅不愿意承认新中国,甚至认为考虑这个问题的时机还未到来。[5]中国革命胜利后,必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而四亿多人口的大市场使英国对华贸易具有良好的前景和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美国既然甘愿退出中国市场,英国便自然想趁机填补这巨大的贸易空白。要恢复战前在华经济地位,英国就必须与新中国政府建立稳定的健康的关系。其次,英国承认新中国也着眼于英国在香港地区的地位和利益。中国大陆的解放使英国对香港的前途深感担忧。香港沦入英国手中是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的产物,而中央人民政府已宣布不承认这些条约。此外,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大陆。英国无意放弃香港这个重要的商业和金融据点,力图维护对香港的统治。英国人希望香港免遭共产党控制,方法是强调香港在对华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并表示愿意就香港的政治前途与共产党进行讨论。他们认为,只要承认共产党政府,这两个方法就能加以利用。最后,还应当指出:英国的外交承认除了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外,还有其政治目的。冷战中,英美两国一样,都不愿看到中苏结盟,而试图通过外交承认来争取中国,至少使中国不过分倾向苏联。1949年12月16日,英国在给新西兰首相的一份绝密电报上宣称:"对抗俄国影响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共产党与西方接触,越早接触越好"。[6]综上,英国是基于自身利益才率先承认新中国,并试图协调与新中国的关系,但我们应当赞赏此举,认为这种外交承认是明智的,务实的。当时的上海《大公报》指出:"英国的承认扩大了英国同美国的分歧,并且将英国人民的友谊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截然区分开来。[7]的确,这一外交承认有助于新中国在对西关系中打开缺口,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二、分歧与斗争--建交谈判英国承认新中国并不表明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赞同和肯定。正如战时首相丘吉尔声称:"承认一个人的存在并不一定是一种赞同之举......建立外交关系并不是表示恭维,而是要获取便利。"[8]由于中英两国对"承认"的理解和立场存有差异,英国尚未断绝与台湾的一切官方关系,因而尚不具备正式建交的条件,两国遂从1950年3月2日起开始建交谈判。中国政府在谈判中要求英国政府澄清三个问题,即:英国政府必须彻底断绝与台湾国民党的关系,澄清它的代表在联合国对中国代表的投票行为,以及英国政府在英国、香港和其他英国属地的国民党的各种机构和中国的国家财产所持的态度。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台湾问题。从维护在华利益出发,英国采取了承认新中国的政策,但在台湾问题上,却采取了追随美国的立场,换言之,英美"特殊关系"或美国因素决定了英国的台湾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英国对台湾的归属含糊其辞,不愿履行《开罗宣言》中的承诺。尽管英国不久以后正式承认新中国,但仍保留英国驻淡水领事馆,并没有彻底断绝与台湾的官方联系。而英方却在谈判中声明:淡水领事馆其职能是保护英国侨民在当地利益,并不表明英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对此,中方难以接受。英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各个机构中顺从美国意志,以投反对票或弃权票来阻挠苏联政府关于开除国民党政府的提案的通过。中方要求英国对其在联合国表决中的暧昧态度给予澄清。英方却认为由于在历次投票中中国不可能达到多数,英国只有投弃权票。中方尤其关注英方对"两航"飞机的态度。1949年11月9日,中国、中央两航公司全体员工在香港宣布起义,12月3日,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两航公司在港资财,决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手段移动或破坏,中国政府的此项产权应受到香港政府的尊重。[9]在谈判中英方代表胡阶森称中方所提问题相当复杂,牵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问题。在美国压力下,5月10日,英国枢密院颁布枢密令否决香港地方法院关于"两航"飞机产权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的判决,宣布在飞机产权做出终审裁决前将飞机扣留在港。针对这种出尔反尔不守信用的不友好行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致函英国谈判代表,严重抗议英国政府这一行径,要求立即解除扣押,但没有得到英国政府积极响应。上述事实表明英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既想保持与发展同新中国传统的贸易关系,又想取悦于美国,维护与巩固美英的"特殊关系";既想与新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又与台湾国民党政府背地里勾勾搭搭,进行事实上的官方联系。这实际上就是拒绝在平等、互利以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致使中英关系无法进一步发展。1950年5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发表了关于中英建立外交关系谈判经过的谈话,向世界人民揭露了英国政府对中英建交谈判所持态度的真相,要求英国政府对这些言行不符的问题,进一步加以澄清。[10]当然,英国主动承认新中国及其后的中英建交谈判在某些方面给两国关系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中英关系的前景是较为乐观的,双方都为发展彼此关系做出了努力。但由于英国把维护它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作为其对外战略的基石,发展对华关系以不损害英美关系为限,在对台政策上追随美国摇摆不定,甚至从原有立场上后退,使已有良好开端的中英关系蒙受损害。朝鲜战争的爆发又使这一关系雪上加霜,中英关系由对话转为对抗。英国紧随美国,参加发动了侵朝战争,采取了一系列敌对行动。在台湾问题上,英国反对中国人民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并主张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在缔结对日和约问题上,英美一道将中国排除在外;在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同美国一道投票赞成联合国搁置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毛泽东在1952年5月10日与尼赫鲁夫人的一次谈话中说:他本人很关心中英之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一事,但不幸的是,英国对华政策使之成为不可能。他批评了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变化不定。[11]由于英国强硬的对华敌视政策,中英两国建交谈判无法继续下去,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谈判被无限期搁浅下来。三、求同存异--互派代办朝鲜战争的爆发一度中断了中英谈判,但中英两国的外交联系并未因此而中断。留在北京的英国外交人员仍受到公正待遇,享有外交特权。在武力威胁与经济封锁等遏制政策无法奏效情况下,英国又试图重新启动早已搁浅的建交谈判。1953年中国开始制定并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而中英贸易和英国公司的地位,由于英国政府根据美国要求实行对华禁运而被破坏。同中国市场最有密切关系的英国实业界机关报香港"远东经济评论"在论及英国在华公司关闭时写到:"中国无论发生任何变化,但总有一个稳定的因素:‘中国必须做生易'。"同时该文还指出:"当朝鲜荒谬的战争结束和中国可以自由的致力于恢复经济时,它实际上将需要一切,而英国商人在满足中国的需要方面要起自己的作用。"[12]英国实业界人士估计到新的迅速发展的中国比旧的、处于附属地位的半殖民地中国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前途。从经济上封锁中国,在英国是极端不孚众望的,而且引起各界包括政府人士的抗议。因此,朝鲜战争结束后,英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政策,表现出友好姿态。而此时的新中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已彻底取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日益巩固,到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可以使它在对帝国主义国家政策方面采取更灵活的立场。1954年4月26日讨论朝鲜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在日内瓦召开,日内瓦会议给中英两国高层领导人提供了就双边关系进行直接交换的机会。日内瓦会议间,中英两国外长频繁接触,艾登外长希望中国向英国派驻相应的人员来伦敦。周恩来严肃批评英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态度并没有改变,但考虑到英国在印支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美国的立场,便当即表示愿派相应的人员去伦敦。周恩来指示负责对外贸易问题的雷任民多找关系与同在日内瓦的咸尔逊和英国贸易界人士接触,争取以英国为突破口,冲破美国控制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实行的封锁禁运政策,打开英国市场。杜维廉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他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英国政策突然松动了。杜维廉回忆说:"我同外交部西欧司司长宦乡和中国外贸部副部长雷任民举行了正式会谈......英国在华侨民遇到的许多麻烦现在获得了解决。出境许可证发放了,就连英国在华公司遭到关闭问题进行的谈判也取得了进展。"[13]由于两国领导人能够搁置争议寻求共同利益点,两国关系有了转机。6月11日,英国政府批准向中国出售数千种非战略物资。6月16日,周恩来和艾登举行会谈,6月17日,中英两国正式公布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据此,杜维廉于7月8日向周恩来呈送了由艾登外交大臣签署的委任书。中国政府亦于9月2日任命宦乡为驻英代办。这样,几经曲折中英终于建立起代办级外交关系。英国朝野一致热烈欢迎中英关系的改善,把它视为日内瓦会议的一项积极成果。1954年8月,周恩来在外交政策报告中指出:中英关系这种改进将有助于我国和西方国家建立正常关系的可能性的增长。日内瓦会议后,中英联系更加密切,交往更加频繁。中英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英经贸关系的发展。从50年代到60年代,在西方禁运的条件下,中英两国贸易额却增加了十几倍,至1969年已占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10%多,其中中国对英国的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6%。[14]英国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欧洲最大贸易伙伴。
Sophie小蕉
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毕业论文怎么写,写好英国留学生毕业论文,给自己的留学生活画一个圆满的句号。1:毕业论文的选题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选题,选题不了就意味着无法进行写作资料的搜集准备与整理,也无法从事论文写作。首先是专业选题范围指导。例如作为语言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之后所选修的内容不一样,有的选修文学类,有的选修语言类。选修文学类的学生在选题时就要根据自己对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专长和兴趣,一定选择自己所擅长的专业,而不能选择自己不擅长的古语言和现代语言专业。其次是选题范围大小指导。选题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宜小不宜大,大的选题因为难度大难以把握,不宜写得深入。小的选题能够从微观入手,深入细致的加以论述,做到“小题大做”。论文题目过大就需要大量的资料、丰富的理论知识修养、娴熟的写作技巧和旁征博引,才能全面透彻的论证问题,所以不适合硕士学生,当然也不能过于小,一定要适中。第三,指导如何进行选题。学生在选题之前一定要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搞清楚自己所从事的文学专业领域科研状况,前人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有哪些争议,摸清自己所要研究的论题在当今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含量,不能重复别人的研究成果。选题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做到量力而行。第四,选题时还要考虑到创新与写作能力之间的问题,虽然大家都主张学术论文一定要创新,但毕竟硕士学力有限,过分强调开创性不切合实际。2:材料的搜集与运用指导一旦论文选题确立之后,就需要大量搜、整理与运用资料。一篇学术论文如果没有充分的材料作为支撑,那就是等于空话连篇,得出的结论也是有失偏颇。其实学生在选题之前就应该进行阅读大量的材料了,通过大量资料的阅读和分析之后,发现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制定选题,通过大量的材料的整理与分析,才能运用好这些经过大量时间和心血准备的材料,最终得出自己所要的结论和所想解决的问题。3:论文提纲制定指导学生通过大量资料的准备、阅读、分析之后,进行论文的选题,一旦选题之后就需要缜密构思文章的提纲了。这个阶段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很多学生对于论文提纲拟定也比较犯愁,因为他们不懂得抓住论文题目的关键词汇,也就是选题的中心论点,在拟提纲时不能紧紧围绕题目的“题眼”,出现了所编制的提纲结构框架不合理、没有充分体现文章标题的中心论点,主题不突出,层次不分明,逻辑不顺畅等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拟定论文提纲时着重强调一下几点:一是要精心设计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使得各级标题都能全面围绕文章的一个中心论点进行,每个分论点可以采取并列式或递进式结构,大标题和小标题之间要紧紧相扣,相互衔接和呼应,大标题也都要受其主题的统领。二是进一步反复修改提纲。论文提纲拟定好之后,再结合所有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文章的整体结构,反复推敲。把文章整体结构与各细节联系起来,确保整体与细节之间的关联性和呼应。论文结构趋于合理化有利益理清论文整体思路,突出主题,不会出现跑题、偏题等问题。提纲拟定的成败也关系到文章的写作成败,一旦匆匆忙忙拟好提纲,不加思考就动笔写,势必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切忌草率行事。当然提纲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动调整,目的就是使得提纲更加缜密完善,但是也不能频繁地、较大的改动。4:写作过程中注意事项的指导万事俱备,就欠书写论文了,这时要把握写作要领,抓住论文中心环节,运用充分的材料作为写作的详实论据,运用清晰的思维、思辨的论证逻辑和规范的学术语言进行论述论文论点,将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想与观点,运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阐述出来。第一,在写作时可以按照论文提纲的体例结构顺序进行,各标题之下的二级标题都要紧扣该标题,论述时论证结合,做到论据详实、论证充分,语言表述要准确、流畅、连贯。整篇文章要符合逻辑,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如果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可以采取不按提纲顺序,先写思路比较清晰的部分,写完之后再去解决疑难问题。第二,注意论文格式的写作。学位论文是了为了锻炼学生基本写作方法和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论文格式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初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往往不注重论文的格式。学位论文的格式在成绩评定中也找有一定的比分,评审老师从学生论文格式中就能判断出该生写作态度是否端正,是否受到过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第三,要运用参考资料,处理好文章与参考文献之间的关系。总之写作过程中需要辅导老师加以多方面的指导,方能使得学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如果同学们需要毕业论文辅导,可以看下我们呢哦
蘑菇Miranda
1.西方殖民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当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我们都会提到”西方殖民侵略打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大门”。抛开这种殖民行为的无耻动因不论,从结果来看,概括来说,西方殖民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一进程对社会结构的改变上,在这些影响的推动下,中国脱离了封建社会的母体,进入了近代社会结构。首先,它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程.不可否认的是,资产阶级报刊是资产阶级的"传教工具"(甚至是"侵略工具"),但它们在传扬宗教的同时,也为中国人带来了新的知识和信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因此,尽管外报及其所代表的国家是在资本扩张特性的驱使下强行进入中国的,但是"他们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是比封建文化思想要进步得多的意识形态" ,因而在客观上对长期处于封建文化禁锢下的中国民众来说,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不但如此,在外报影响下产生的资产阶级舆论,对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猛烈的冲击,加速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在当时的中国,如果没有这个加速过程,仅靠自明以来萌发的资本主义萌芽自然演进的话,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恐怕要延迟许多年。 其次,它促使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先进思想,投身改革.从洋务派到维新知识分子,再到后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受外报影响甚深. 再次,它为中国人自己办报提供了样板. 外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只是西方殖民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的一个小缩影.然而窥一斑得以知全豹,从这里我们还是能学到相当多东西的. 2.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角度带有感情色彩来看:外国人侵略中国,这是他们的罪恶,同时也是我们的耻辱!他们在我们领土上犯下了谈天大罪,是不能被原谅的!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又是必然的,又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当时的世界上,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二次工业革命,国家已经强盛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已经不满足国内的发展,急需向海外扩张与发展!而反观当时的中国,经过几年的闭关锁国,错过了世界上的几次工业发展的好机会,且当时的政府又腐败无能,这使中国就远落后于世界的其他国家。外因于内心就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将目光瞄向中国,开始了他们的侵略。“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不变的发展规律!想想我们中国,在元朝强盛时,不也是一直向周边扩张吗?最后快要当然一方面是中国的屈辱史,另一面是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啊,没有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还是农业社会的形态,现代化是历史所趋,我们只是不愿意所以人家来强迫你愿意而已。3.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近代中国受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决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的重要依据。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和国情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大学生容易感到困惑和疑问较多的问题。国内外的某些言论曾引起一些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因此,认识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化地给予解答,而应该将理论和历史事实相结合,进行全面、辩证的阐述和深入、具体的剖析。本文着重分析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论,以及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及文化渗透的主要方式与特点。过去一般泛用广义的帝国主义概念,这一概念实际上包括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本文采用更为确切的资本—帝国主义概念。一、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论问题有人曾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还有人甚至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这些人往往还以马克思论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和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提法,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那么如何用理论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去看待这个历史问题?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论断呢?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殖民主义的历史。15世纪,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旅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通过海盗式的土地、财物掠夺、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攫取巨额财富。而在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了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殖民主义者运用各种手段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其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投资场所。而在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瓜分世界的狂潮出现,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世界的更完整的体系。可见,殖民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压迫包括印度和中国在内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血与火的历史”。我们再来读读马克思的几段话,领会其精神和内涵。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谈到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说:“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则谈到了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还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我们应该认真研读马克思的原著,全面准确地领会和理解马克思著作的原意和精神,学习马克思分析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下面我结合中国近代历史来谈谈学习马克思这几段话体会到的几层意思。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英国侵略印度的目的是把印度变成其殖民地,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也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它们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不道德的罪行。马克思在著作中愤怒揭露和谴责了殖民主义的这些侵略罪行。因此决不能因其有“双重使命”的客观效果而替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美化甚至评功摆好。第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即使殖民主义有所谓的“建设性使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但这也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牺牲和痛苦的代价,使中华民族遭受了“流血与污秽”,蒙受了“苦难与屈辱”。帝国主义的侵略正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源,也是中国实现独立、民主、富强和现代化的最大障碍。资本—帝国主义为了其自身利益,在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首先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和现代化的。二、关于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和政治控制要回答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历史事实的阐述。我们要用大量可靠的历史事实、生动的例子、具体的统计数字、形象的图片资料等,给学生剖析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各种方式、手段和罪行。下面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简要地概括其侵华的主要方式和特点。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最直接和赤裸裸的方式是军事侵略。它们倚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特别是军舰和大炮,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直至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的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直到企图瓜分全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从1840年至1919年的近80年间,较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就有10多次。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迫使中国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掠夺中国的大片领土,勒索赔款,掠夺财富。这些自称为“西方文明传播者”的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地暴露了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的不文明的野蛮本性。这些资料可以参考一下~
伯纳乌的蓝
1、选题根据专业与拟定方向选题,搭建清晰的写作框架。2、文献学习学术文献的检索与阅读方法,筛选出有效文献并根据文献的使用途径进行整理、分类。3、提案根据已有的思路和框架理清 Proposal 的写作方法,明确研究方法、4、会议Proposal 提交后,分析导师的 Feedback ,明确后续研究指明方向。5、写作学习写作方法,重点 Introduction 和 Literature review 的写作要领和注意事项。6、建模解析数据分析中所使用公式、模型、及数据的获取方式,学习Methodology 的写作方法7、写作检查前四部分的论文内容, Discussion , Conclusions 及 Abstracts 的写作方法。8、检查进行第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全文的内容、语法和词汇,改善并校对论文的提交格式检查。
英语 文化 论文的题目是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即 毕业 论文写作第一步,题目是论文的眼睛 ,是一篇 文章 写作的关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
.半年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问题 不过不是YOUKU不能看 是土豆不能看 也是突然就不能看了 但不死机 网页也可以打开 广告也可以出来 就是视频不出来 等多久也没用
论中日关系发展 在21世纪,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1. 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品出口 2. 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之我见 3. 我国外贸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战略思考 4. 贸易大国形象与非贸易强国之实质 ----
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选题方向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