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粒圆又圆
虽然简介很多,这是罗氏版本。汉调二黄是门综合表演艺术,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情节,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流行于汉水一带,是陕西仅次于秦腔的大型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汉调二黄系秦中古调戏曲声腔,故称西秦腔、西曲、二黄等,起源于古都长安。明末传入汉水一带。据府县志记载:清初(1662--1735)安康、石泉、紫阳、旬阳等县多兴建庙宇戏楼,有“演戏”“作乐报赛”活动。乾隆至道光(1736--1850)百余年间,外省移民大量涌入陕南,兴安府、县“农商聚兴、祭祀日盛、春祭秋报、戏会梨园、娱神娱人“。庙会演出越来越多,一年四季不断。已有戏楼和草台不敷应用,百余座庙宇戏楼、会馆戏楼接踵新建。规模精伟,显示了当地经济水平及外省商帮的雄厚财力。融祭祀、观剧、集市贸易于一体,万人趋之若鹫,蔚然成风。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每个时期都人才辈出、成绩斐然。对安康汉调二黄传播起决定作用的有以下几方面力量:清嘉庆中叶(1805年),紫阳县蒿坪河川道平坦、土地富饶,茶、桑、榨油业大兴,农贸两旺。由紫阳县汝河迁居蒿坪的杨氏大家,为蒿坪首富。杨家六世景泰、履泰兄弟二人酷爱戏曲二黄,就近招生,外请名师授徒,在院内修建戏楼,置办戏衣。后支持义子杨金年开办“鸿”、“来”二科班。此后150年间不间断开“永”、“清”、“长”、“福”、“天”、“九”、“协”、“安”、“荣”、“旭”、“玉”、“胜”等字派科班,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前。继蒿坪河办班的60年之后,约清咸丰十年(1860)左右,湖北名伶范仁宝领“祥瑞班”西进安康,初于城内三义庙(今汉滨高中)设围售艺。该班行当齐全,阵容强实。开办“瑞”、“彩”、“方”、“盛”等科班多年间,后多活动于陕南汉水流域各地。对安康(中路)流派的汉调二黄的形成、普及、传播起过决定性作用。此时,陕南汉水流域的班社如雨后春笋,遍地发芽。到了1920年,安康城成立的两个班社对延承汉调二黄起到很大作用。一是安康艺人凌成佑成立的“二黄同心社”,在安康鲁班庙设园营业。二是城区李宏有、黄党兴艺人领班成立的“西关二黄自乐社”,在汉江茶楼(现新华书店)演出。两班社艺人云集,演出繁多。建国后政府对汉调二黄的支持再一次改变了它的命运。1950年12月,县人民政府派文化馆干部杨明灿、张乾寿协助整顿文艺团体,为了加强力量将“二黄同心社”与“西关二黄自乐社”合并,成立了安康人民剧院。1952年省政府拨款扶持安康汉调二黄事业,人民剧院属专署领导。派杨明灿、王道中、黄贤明、余书棋、虞竹坪等新文艺工作者进入该院开展“改人、改制、改戏”的民主改革运动。开展扫盲运动,组织人员把口传几百年的戏本、唱腔用文字曲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组织艺人学习文化知识,旧时代的艺人们在知识的培养下变成了新型的文艺工作者。创作排演了很多适应新社会的新剧目,并在省上累次获奖,受到各级领导的极大重视。1956年3月17日安康人民剧院经省文化厅批准为国营剧团,“人民剧院”报请更名为“安康汉剧团”。与此同时,全省部分地、县政府分别在商洛、汉中、西安、成阳等地召集失散艺人设立了一批专业汉剧团。安康各县也组织艺人成立了汉剧团,并且招收青年艺徒跟班学艺。省戏校1959年专门设立了汉剧班, 这批学员1964年毕业之后,分配到安康汉剧团工作,自此安康汉剧界行当齐全、人才济济、演员阵容庞大。演出很多经典剧目。到了“文化大革命”全省很多演出团体受到冲击,几乎损失殆尽。打倒“四人帮”后,又在安康、汉中、商洛三地陆续恢复了一批专业剧团,一度使汉调二黄重现复兴景象。安康全市解放后至上世纪90年代,演出剧目约730余部、其中传统剧目473部、现代剧168部、歌剧话剧89部。获中、省、市各种奖项165人次。从业人员千人以上。由于安康政府对汉调二黄的一贯支持,加之以王道中为代表的管理者们在艺术上的努力,因此取得的成绩超过了全省其它汉调二黄剧团,使安康汉剧团独树一帜,享誉全省。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市场经济。在现代传媒冲击下汉调二黄又跌入低谷,多数剧团纷纷解散,目前,安康汉剧团是全省唯一仅存的汉调二黄专业剧团。2011年市委提出“振兴汉剧”的口号,这个古老的艺术又将再一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汉调二黄艺术特色汉调二黄艺术分五大类:剧本、表演、音乐、化妆、服装道具。汉调二黄的剧目丰富多彩,据1960年调查统计,汉剧有剧目1032本。已经抄录662本。俗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传数不得”之称。汉调二黄表演分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每个行当有独立的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功。音乐是剧种与剧种之间区别的重要标志,学界认为:汉调二黄声腔与国粹京剧声腔有着渊源关系,其声腔非常相似。汉调二黄属皮黄腔系。声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反二黄、四平为辅助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汉调二黄唱腔属板腔体。其曲调纯朴幽雅,旋律低回婉转、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清亮准确、字正腔圆。汉调二黄的化妆(包括脸谱)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化妆方法。不同人物,画不同的妆。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个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脸谱更是一门专门的艺术,被世界公认为是民族文化的标识之一。 脸谱勾画类型大致有:三块瓦、十字脸、吊膛脸、麦子脸、旋转脸、豹子脸、阴阳脸等十余种。脸谱常勾有动物、植物、星辰、兵器、文字、花图案以及宗教标志。 服装就是各种人物在台上穿的服饰装扮。包括:(戏衣、鞋、帽)等。道具也叫外场。各种战斗武器、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刑具等。另外演唱方法、道白也很重要。旦角用假音(小嗓),其余各角用本嗓,末、老用苍音,净、外用“虎音”,生用正音,丑、小用尖音(细音)。汉调二黄道白、唱腔韵律咬字采用湖广音、中州韵(现在俗称紫阳县城区方言)。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吐字讲究声母韵母的结合,要求字头、字腹、字尾的自然过度。演唱必须按照“四呼”“五音”的方法,还要求发生位置的准确性。汉调二黄音乐的形成时期很漫长。她对明代以前以昆曲为代表的曲牌联套体戏曲音乐形式是一次重大革命。在中国戏剧发展历史上,汉调二黄为京剧的形成做出过特殊贡献,对川剧、桂剧、湘剧、赣剧、武汉汉剧、广东汉剧等地方戏剧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朿文寿先生的《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一文提升了汉剧的艺术价值,使其影响范围加大。对成为国家级保护项目做出重要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安康汉剧团对汉调二黄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和规范工作。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使汉调二黄在继承与创新的路上不断摸索,同时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演员、导演、作曲家、剧作家、琴师、鼓师、著名的舞台美术人等。汉调二黄讲究台前幕后、分工精确、行行有学问,是一门需要共同配合的艺术。由于政府支持、以及很多艺术界人努力才使这个古老的艺术延续至今。 这是一些相关的链接!!您自己参考下!希望能帮到您!!谢谢!希望您能把我回答的选为满意答案!`(*∩_∩*)′(*^__^*) 嘻嘻……
A可儿她姑
安康竞秀未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是文化战路传播和公共关系公司。安康竞秀未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业的品牌运营服务机构,其核心业务为:品牌运营策划、公关活动策划与执行、文化旅游品牌包装推广、大型演出活动策划及承办,承办展览展示活动、会议服务、美陈、媒体传播。公司用集文化创意和经济价值于一体的优质服务,帮助客户提升品牌内涵、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竞秀未来不仅拥有一支强大的策划团队,还拥有一支精良的执行团队,并且创新的提出:“创意+执行”的服务模式,在为客户提供优质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为执行结果负责。依托强大的团队和创新的服务模式,竞秀未来已与文化、旅游、地产、汽车、科技、制造业、快消品等多个行业数十家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并得到了客户的一致认可。2021年,竞秀未来期待与您共同携手,以优秀的资源与专业的服务让您的企业品牌声名远播。
doubledennis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黄河中游,古时在陕原(今河南陕县)以西,故周初就称陕西。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省会西安自西周、秦、汉至隋唐盛世,十二皇朝在此建都,为中国六大古都之首,古代东方文明的圣都。陕西地形分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地三部分,历史文化遗存在三秦大地处处可见,亭台楼阁、庙观寺院遍布;秦地风俗代代传承。名胜古迹处处皆是,自然风光妩媚多姿。主要名胜有:历史名城西安、西岳华山、临潼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兵马坑、桥山黄帝陵、佛教圣地法门寺等:自然风光有太白国家森休公园、终南山,宝鸡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陕西大地,每一处胜迹,都有历代文人留下的诗篇;一山一水,都包含着一段动人的传说;一草一木都是造物的宠物,折映着日月的光辉。 黄金旅游线: a.陕北民俗风情游:(此行重在体验陕北高原厚重的文化底韵和淳朴悠远的民俗。) 黄帝陵——延安革命圣地(宝塔山、清凉山、枣园)——榆林老城(红石峡、镇北台、红碱淖) b.关中历史古迹游:(此线以西安为中心,先看代表古城历史的各类建筑,然后分东西两路,“东看兵马俑,西看皇陵与法门寺”)A线:古城墙——钟鼓楼——碑林——小雁塔——大兴善寺——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兴庆宫公园——半坡遗址B线:骊山——华清池——兵马俑博物馆——华山 C线:茂陵——杨贵妃墓——乾陵——法门寺——太白山市内的话大雁塔,小雁塔,大唐芙蓉园,钟楼鼓楼,碑林,大清真寺都不错。室外的话有兵马俑,华清池(可尝试当年杨贵妃泡的温泉),骊山(上面有周烽火台遗址和西安事变遗址),乾陵,法门寺,翠华山,王顺山,太白山,华山。地方小吃去西大街鼓楼旁边,有一条回民街,全是陕西特色小吃,一天都吃不完。 备受关注的“陕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评选终于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经过报名、筛选、投票和组委会最终认定,陕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近日新鲜出炉。 在最终入选的10个景区中,以秦文化为特色的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 秦阿房宫;以唐文化为特色的是华清池风景区、法门寺博物馆以及新崛起的著名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以优美自然的景观入选的有华山、太白山以及黄河壶口瀑布;以建筑、文化见长的有西安钟鼓楼和碑林博物馆。这十大景区中,既有风光秀美、极具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郁的人文景观,可谓各有千秋,互有不同,但都能反映陕西乃至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地理特点。 在随后将进行的全球公选中,代表秦文化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代表唐文化的华清池风景区、西安标志性建筑钟鼓楼以及自然景观类的杰出代表华山风景名胜区、文化类杰出代表碑林博物馆将代表陕西参加最终的全球公选。 秦风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上榜理由:1974年在秦陵东侧发现的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撼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三个俑坑总面积两万余平方米,共有陶俑、陶马约8000件,现已发掘出土的陶俑、陶马2000余件、战车30余乘、各类青铜兵器40000余件。陶俑、陶马的大小和真人、真马相似,种类众多,排列有序,气势磅礴,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79年建立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数以百万计,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是陕西、西安旅游业的象征。 秦阿房宫 上榜理由:“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始建于公元前212年,后毁于项羽一炬。现在的阿房宫景区是在阿房宫遗址上兴建的,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前殿、兰池宫、六国宫室、长廊、卧桥、磁石门、上天台、祭地坛等众多建筑,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使游人能够充分领略2200年前秦文化的绚丽多姿。 唐韵 华清池 上榜理由:“不尽温柔汤泉水,千古风流华清宫”。这里自周幽王修建骊宫至唐代几经营建,先后有“骊山汤”、“离宫”、“温 泉宫”等称号,唐李隆基诏令环山列宫殿,宫周筑罗城,赐名“华清宫”,亦名“华清池”。1959年,郭沫若先生挥笔写下“华清池水色青苍,此日规模越盛唐”的名句,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华清池的风貌与发展。华清池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传奇爱情故事而声名远播,又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备受关注,是一处改写中国历史且极具传奇色彩的著名皇家园林。 法门寺博物馆 上榜理由:与千年古刹法门寺为邻,以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珍贵文物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佛教艺术博物馆。1987年4月,封闭1000多年的法门寺地宫重新面世,出土了世上仅存的佛指舍利和唐朝七位皇帝供奉的数千件皇室绝世珍宝,是20世纪考古及佛教文化的重大发现,对我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艺术史、中外交流史的发展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大唐芙蓉园 上榜理由: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全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集中国园林及建筑艺术之大成,建于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上,占地1000亩,全园景观分为12个文化主题区域,全面再现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园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每天上演各种精彩节目及全球最大的水幕电影,是陕西旅游业的新贵。 鬼斧 华山 上榜理由:著名的五岳之西岳,南接秦岭,北瞰黄渭,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同时,华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 地之一。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崖石刻多达上千处。“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传说广为流传。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出地之一,著名景区达210余处,“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太白山 上榜理由:秦岭山脉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秦岭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太白积雪六月天”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巨大的高差,形成了太白山内气候、动植物带明显的垂直分布。这里以森林景观为主体,文物古迹点缀其间,生物种类丰富珍奇、山地地貌奇特险峻、温泉资源得天独厚、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构成了一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的生动画卷。 黄河壶口瀑布 上榜理由:“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闻名遐迩的壶口瀑布位于秦晋大峡谷河段,素有“金瀑”之美誉。瀑布两岸苍山巍巍,危石突兀,雄浑古朴,瀑流排江倒海,慑人魂魄,如狮吼,如惊雷,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我国第二大瀑布。 神工 西安钟鼓楼 上榜理由:西安标志性建筑之一,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钟楼为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楼内贴金彩绘,雕梁画栋, 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鼓楼为重檐三滴水与歇山顶的木结构,凭栏可眺望终南山与城市景观,是我国现存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陵恩殿的一座大体量的古代建筑,与钟楼为姐妹楼,有“晨钟暮鼓”之说。 碑林博物馆 上榜理由: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碑最多的石刻艺术宝库,拥有浩瀚的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世人誉为“东方文化宝库”、“书法艺术的渊泉”、“世界最古老的石刻书库”。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陈列着从西汉至清历代碑石3000多件。“石刻艺术室”集中陈列西汉至唐代的石刻艺术珍品70多件,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书法及绘画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中华之行,魅力之旅”,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了无数惊天奇景,五千年灿烂文化留下了辉煌印记,这不仅让炎黄子孙倍感骄傲,也让所有世人叹为观止。中华大地的神奇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到此观光览胜,体验全人类共有的华夏文明。 人常说,看中国50年的变迁去深圳,观500年的历史上北京,而要了解5000年的中华文明,只有咱三秦大地能担此重任!所以在此次“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评选中,“陕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尤其受到世界瞩目,这不仅是陕西旅游的骄傲,也是华夏文明的骄傲……
小小追风者
安康本来就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遗传的地区,各地移民的大量定居,又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方志有云:“错居多诸方之人,声音五方皆备”,就是说安康的人口构成为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安康文化受多方影响,南北融合,东西荟萃,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使得民间艺术百花园呈现出形式多样,品样繁多,风格殊异,色彩斑斓的景象。这里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安康花鼓戏,安康道情,安康曲子以及舞龙灯等四种民间文艺略加介绍给大家。 安康花鼓戏。安康花鼓戏包括“八岔戏”“小调戏”“大简子戏”三种地方小型歌舞。它最早来源于湖北郧襄一带(包括襄阳、樊城、枣阳、宜城、郧县、均县、房县等地),后来沿汉江传入安康,与各地山歌调子融合在一起,逐形成一个定型的地方剧种。安康尤以旬阳、汉阴、紫阳、平利花鼓最有代表性。 小调戏,除了本地原有的小调曲调和小调戏之外,大多是凤阳花鼓戏的回流。凤阳花鼓的吹腔名目与梆子腔联唱的形式,原系汉江流域的产物,后沿长江东去,在江南长期流传过程中,经与当地唱腔的碰撞与融合,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随着江南移民的迁入定居,富有江南韵味的小调很快在新的土壤中生长起来,大筒戏大量剧目主要来自鄂西,在汉水中下游发展兴盛起来。大筒戏在鄂豫陕边界流传较久。后与上述两种合流,清初,鄂西花鼓艺人随移民的迁入不断流入安康,更加促进了安康花鼓戏的发展和繁荣。随着安康花鼓戏的蓬勃发展,三种声腔同台分演,艺术风格逐浙趋于统一。但因各地演出形式不同,其称谓也有差异:安康称“二棚子”,“地蹦子”,“拉花儿戏”,“花鼓子”,“大筒子”,“风搅雪”等;并且还有“八岔”和“土岔”之分;表演形式及唱腔与陕南其它地区大同小异。 由于花鼓戏用人不多,对舞台的要求也很随便,只要有八仙桌一张即可开台,客店的大炕上能凑合。如在庙会演出,只需用桌子拼一小舞台,三方围以芦席则成;春节闹花灯后走演出,多以二人抬一八仙桌随队行动,无条件的地方就在地下演出也可,因而又称“地蹦子”。因而,花鼓戏无论平川高山,大沟山岔均可随时演出,极为方便。安康花鼓戏的戏目十分丰富,传统剧本总计约一百多个,其中小调戏有《站花墙》、《卖翠花》、《吹鼓手招亲》、《嫁嫂》、《卖绒线》、《吴三宝游春》、《贾金莲回河南》、《石榴娃烧火》、《金果闹学》、《李狗看花园》、《黑宝打草鞋》、《十月小怀胎》等数十个剧目。基本上反映地方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尤其是山区人民的劳动与情爱;八岔戏多系表现封建礼教束缚下,男女大胆恋爱,痴情不谕的故事,诸如《蔡鸣凤辞店》、《张德和进店》、《白扇记》、《山伯道友》、《坐西楼》、《大反情》、《小反情》、《胡彦昌辞店》、《王婆骂鸡》等;只有筒子戏剧目较多地涉及了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诸如《鞭打芦花》、《凤英卖酒》、《窦公送子》、《湘子化斋》、《山伯访友》、《铁板桥》、《蓝桥会》、《霹雷报》、《阴阳错》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歌颂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才智,讽刺剥削阶级的贪婪、狠毒、愚味。 另外又由于花鼓戏长期潜居劳动人民之中,替下层社会的群众说话,表演反抗封建礼教的“越轨行为”,加之它演出方便,不局限场合,演员与观念常常融为一体,演到高潮时,观众中也不时有人跳上台去参加演唱。因而历来被封建统治者视为“诲*诲盗”、“有伤风化”的“*词滥调”,予以压制和扼杀,从而大大限制了花鼓戏的成长和发展,不少的地方官都,曾经会禁止“花鼓戏”进城演出。如《洵阳县志》在记载本邑风俗时云:“春祈秋报,戏会梨园,亦观蜡之遗意。至多方装演,各诸渫亵,妇女杂观,名曰‘花鼓’。村民牧童曼声长歌,游手博徒托身溷迹。暗伤风化,莫此为甚。长吏严申禁约。”所以很多花鼓戏班社都只能活动在偏僻山乡。只有个别“风搅雪”的“二江湖”(即兼演二簧的班社)经过发展,方可进城演出。 安康道情。安康道情属陕西道情四大流派的陕南派,属于山西“晋北道情”(神池道情)的变异曲种,以演皮影为主,有地道风格。清咸丰、光绪年间兴盛时,五里、恒口方圆百里就有三十多个班社。道情以板腔体为主,间以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曲牌,是一种由说唱音乐过渡为“影戏”的戏种,其音乐悠扬细腻,宜于抒情,主弦牛皮弦音调柔婉,配以笛子渔鼓筒等,音色独特而动人。伴奏乐器多为兼司:鼓师一人兼渔鼓筒和非子(即碰铃),正调皮弦一人,反调中音板胡一人,竹笛一人(兼唢呐),梆子一人,其他乐器(锣、拔、小锣)分别由皮弦、板胡兼司。道情曲板多,板式有二六、安板、代板、兴板、紧板、摇子和滚白等。各种板式又有硬调与软调之分,硬调欢快,软调悲凉;剧目也很丰富,约有1200多个。 有造诣的艺人,十分讲究唱腔和乐器的配合,以唱腔刻画人物、表现剧情,非常丰富细腻,或高昂激越,或低旧缠绵,或愤怒,或悲切,或喜悦,或诙谐,峰俗跌宕,起落有致,惟妙惟肖,令人如痴如醉,乐器伴奏接腔送调,烘托气氛,准确贴切。或布阵列队,或鏖战撕杂,或情深意绵,或分恨万般,无不恰到好处,道情腔调更有特色的是“麻黄”,每种板式一段唱词结尾时,争台人合唱一句号子,其深厚委婉,气势磅礴,每遇静夜演唱,唱腔悠扬回荡街巷,萦绕村野,真可谓余音绕梁,情趣盎然。 安康曲子。安康曲子属民间座唱戏曲,亦称念曲子。据考清代中叶安康已盛行此曲,浪迹江湖的民间艺人,把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歌小调编纂加工成套曲的形式,使其成为能演唱且具有故事情节的词文说唱音乐。多为的单自唱,或一人唱众人合,伴奏以三弦为主,辅以月琴、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还有牙子板,碰铃等打击乐,气氛热烈。多在茶馆、酒肆的书场上演出,颇受文人墨客和一些官绅名流的青睐,逐渐进入文人雅士及上流社会的文化娱乐圈,唱词多出自举人、进士、秀才之家,后流传广泛,遍及城乡,平民百姓也竟相仿效,日久相沿,推而广之,便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到民国年间盛极一时,“曲子”不再只是流浪艺人们糊口度日的技艺,而成为广大城乡普遍盛行的文化娱乐形式,在安康、旬阳一带尤为盛行,如旬阳、城关、蜀河、小河等地,每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乃至饭后茶余,或厅堂,或场院,三四人合作,弹三弦,打小碟,或念白,或唱曲,别有一番情趣。 安康曲子演唱分曲牌联唱体和民间歌谣体,据传有108调,不仅每个单独的曲牌有完整性,而且组合联结的曲牌也有头有尾,层次分明。演唱题材广泛,讲究文辞,着力追求诗情画意,流行于旬阳的曲子唱腔,分月背调和正弓调两类,月背调又称“大调”,是曲牌过缀体,有曲牌70多支,唱段多以“月头”起唱,“月尾”结束,中间插用“背弓”“背尾”“慢诉”“紧诉”“三朵花”“银纽丝”“雪花飘”等曲牌,而正弓调是以一曲叠唱多段歌词来演唱叙事或抒情小段,故又称为“小调”,多是借用民歌中的小调,曲牌名称也是小调歌词的内容标题,如“小四景”“放风筝”“忙我郎”“长夜欢”等。以旬阳曲子坐唱的主要剧目有《挡曹》《拷红》《闺怨》《秦琼观阵》《贤士叹汉》等。 龙灯舞。龙灯舞是夜晚玩灯的主要形式,灯队每到一家,视场地太小,将仪仗灯排到在主家大门两旁或均匀分布在玩场四周,由珠灯引导龙灯左右来回游动一圈(称金刚折),再由下而上盘旋一个反复(称螺丝盘顶),而后进行喝彩,彩词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好”。一阵过后,再换成滚龙耍法,玩够四个方向(称耍四门),便玩螺丝盘顶,待演员集中时再唱谢彩词转场。灯笼的形式花样繁多,主要有金刚折、螺丝盘顶、单龙出洞、双龙出洞、巨龙翻身等。玩灯笼的高潮是龙灯的翻身舞,大有翻江倒海之势,但技艺较为简单,演员可以按龙头绕圈的幅度逐节扩大并要照顾到尾节持把人力所能及。单独玩龙灯时也可站在板凳上,珠灯在地上活动,因离地面较高使观者对龙产生腾空飞跃的感觉。 “站龙”是龙灯舞中的佼佼者,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旬阳的“蜀河站龙”。蜀河给龙来源于湖北麻城宋阜镇,为麻城利民(老艺人)肖柏古移植。“站龙”是夜间观赏的龙灯,以竹木为骨架,粉纸糊面,彩笔描绘,内点蜡烛,龙头高丈余,重百斤,具传,仅龙头内就要点蜡烛83支,连头带尾长10余丈,平年12节,闰年13节,每节缀三个吊灯。龙头的木架上置有铁环,行走起来,自由活动,犹如真龙一般,其造型逼真,气势壮观。耍龙的人腰缠老布数围,置龙头灯竿于肚上,双手握竿,左右摆动。整架灯规模宏大,担当此任者必须力气过人的膘壮汉子,几人替换,方可胜任。“龙灯”前还有火红的“海珠灯”上下左右逶迤前导,燃放硫磺硝烟,以壮声势,渲染气氛。节日的夜晚,锣鼓轰鸣,硝烟弥漫,一条通体明亮的的彩龙腾云驾雾,走街穿巷,给夜空带来神秘而壮观的景象。“滚龙”是安康春节社火中白天表演,以表现龙形象的民间舞蹈,以竹木为骨架,用布、纸绑扎而成。其头用皮纸裱糊,饰以彩绘,龙身以整匹布绘成,覆盖于若干节竹木架上,长三五丈不等,很多地方多以青白二龙或红黄二龙对舞,欢快激昂的锣鼓唢呐吹打伴奏,硝烟弥漫中,两条巨龙犹如腾空飞跃,追扑着前导的珠灯,忽上忽下,亦似波涛起伏中二龙戏珠。其表演套路有各种名目,如“单龙戏珠”、“二龙抢宝”、“蛟龙盘柱”、“苍龙游海”等;其动作的变化又有“龙摆尾”、“蛇蜕壳”、“漫游”、“翻腾”等。表演者热情奔放,技艺娴熟,彼此配合默契,动作干净利落;观众则意往神驰,尾随相跟,百看不厌,乐此不疲。一项表现民族精神,充满乡土气息,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就这样年复一年,世代相传。
随着时代 教育 的发展,健康教育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学校学习,关注和参与其中,并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重点之一。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健康教育论文
综述陕西从西周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周族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宝鸡)为活动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记事,把卜辞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刻在骨片
安大学的法学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多少字 原创的
地域文化论文格式范文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下面为大家分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丰富的饮食文化,悠久的历史和不同的地域特色,陕西地域文化平时表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文化演变肇兴于史前时期。陕西,简称“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