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7

山水平川
首页 > 学术论文 > 中国茶具论文答辩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王豆豆228

已采纳

你是上师大的吧~~~

81 评论

lulubukema

作弊的人~~~

348 评论

哦、起床…

试论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茶经》问世1228年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将在《茶经》的诞生地举办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陆羽茶文化节,这一举措必将极大地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这一千二百多年中,研究茶和茶文化的著作层出不穷,茶文化的内涵­得到深入的阐发,茶与文化的结合已从诗书画印扩展到小说、诗歌、音乐、舞蹈,几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领域,品茶休闲已经从宫廷、豪门走向市民社会,成为社会时尚。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研究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该是茶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表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一、传承科学精神,打造现代茶产业的竞争优势 用心研读《茶经》和历代茶书,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茶经》还是各个朝代的茶书,总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研究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从各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茶的品性以适应当时饮茶者的需要。 陆羽通过自己的调查和实践,总结出好茶生在“阳崖阴岭”这种最适合于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并指出“烂石”是最好的立地条件;采茶的时间是按照不同地区的气候,与不同茶树的生长规律来规定的,关键是看茶芽的生长情况,以“紫者上”、“笋者上”、“叶卷上,”而且要做到“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通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个环节,制成当时流行的饼茶。 宋代贡茶的主要产区转向建安,蔡襄《茶录》就着重论述建茶的甄别和饮用方法;而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则进一步阐明北苑茶的生态环境和茶质优劣的关系;尤其是赵佶的《大观茶论》,对白茶的独特性能作了生态的描述,对培育茶的良种有重要启示作用。到明代,改饼茶为散茶,于是有许次纾的《茶疏》,详述罗岕茶的胜人之处,采摘制造之法和烹点饮啜之要;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更对罗岕茶作深入考察研究,作出更确切的论述。到清代,随着龙井茶的崛起,于是有程淯的《龙井访茶记》,对龙井茶的特色、立地条件、培植、烹瀹、收藏,作了具体的论述。 我们从《茶经》和历代茶书中应该传承什么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传承这些著作中所创导的科学精神。我们应该适应新的需求,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开发新的、品质更优异的茶叶品种和茶的制成品,来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 一千二百多年前,湖州长兴的顾渚紫笋是唐代最好的贡茶。由于历史原因,到上个世纪中叶,紫笋茶已经不那么出名了。湖州长兴的茶叶科研人员从研究《茶经》入手,在唐代贡茶的原亍虽旧矫髟孪恳淮≡裆肪澈土⒌靥跫最佳的茶山,采摘最富有营养成分的茶芽,按现代制茶方法,炒制出“芽叶微紫、芽形似笋、茶汤清澈、茶性温和”的紫笋茶。一举夺得全国名茶的称号,这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成功范例。 安吉县通过茶树良种普查,在大溪横坑坞发现一株宋·赵佶在《大观茶论》中阐述过的“与常茶不同”的白茶,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开发出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绿茶二至三倍的现代白茶,市场价格高于绿茶数倍,几年时间,就使白茶种植面积扩大到四万多亩,成为安吉茶农种茶致富的“摇钱树”。事实上,从不发酵的绿茶到半发酵的乌龙茶,到全发酵的红茶和后发酵的确普洱茶,也是茶叶加工方法创新。如果我们还能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开发出适应消费者新需求的茶制品,就能进一步提高湖州茶产业的竞争力。笔者认为,这是在现代条件下,传承历代茶人所坚持的科学精神,努力创新的正确方向。 二、丰富文化内涵,拓展茶和茶文化的产业链 研究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还能观察到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儒家、释家、道家和民间人士都非常重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明,非常重视茶与文化的结合。 研究儒家的人士,从茶性平和、高洁,引伸出茶导和、和为贵的哲学命题,把饮茶和修身养性结合起来;释家提出茶禅一味,把饮茶与修禅悟道融为一体;道家重视茶的怡情养性功能,认为饮茶能轻身换骨,进而追求精神的永恒。民间人士则以茶为礼,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形成各有特色的社会习俗。 从上述理念引伸开去,茶与文化的结合就有了多种形式和载体。 在《茶经》这部茶叶专著中,就载有著名诗人有关茶的诗句。如西晋·左思《娇女诗》中:“心为茶 剧,吹嘘对鼎钅历”的诗句。张孟阳《登成都楼》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据茶史家朱自振先生调查,自晋及清,我国咏及茶事的广义茶诗大约有一万七、八千道。著名诗人几乎都有咏茶的诗。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则是唐·袁高的《茶山诗》,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寄新茶》(即通称为《卢仝茶歌》)和唐·皮日休的《茶中杂咏》,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中十咏》等。 有名的茶书(法)、茶画淙幻挥胁枋敲炊啵渲写兰炎髟厝胧凡嵴咭膊簧佟Lㄍ宀枞瞬倘僬孪壬谐鲇泄夭璧氖榉ㄗ髌罚陀薪ね豸酥摹独纪ぜ颉罚啤せ乘氐摹犊 帖》,宋·苏轼的《啜茶帖》《一夜帖》,蔡襄的《精茶帖》;明·唐寅的《夜坐》,文彭的《卢仝饮茶歌》长卷;清·丁敬的《论茶六绝句》等三十四种。描写茶事的名画,则有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刘松年《斗茶图》和《茗圆赌市图》,元·赵原《陆羽烹茶图》,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唐寅《品茶图》,清·金农《玉川先生煎茶图》,近代则有傅抱石的《蕉阴煮茶图》等。 在篆刻艺术作品中,清·黄易与赵之琛都刻过“茶熟香温且自看”的闲章,童大年有“天地一壶间”的闲章。 茶具中的艺术作品更多。从唐代起各地名窑就烧制出著名的陶瓷茶具。如越窑在唐代烧制出“青瓷荷叶盏、托”和“秘色瓷茶盂”,从紫砂茶具问世后,明代制壶大师供春、时大彬、惠孟臣和清代的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都曾制作出传世的紫砂茶壶。尤其是杨彭年与书画家陈鸿寿合作,刻制出融诗文书画与紫砂艺术为一体的《曼生壶》,使茶文化有了新的载体。 历代茶人,尤其是精通文化艺术者,把他们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与茶相关的文化艺术作品之中,使这些作品鲜活起来、厚重起来,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甚至成为国宝。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就是茶与文化结合的奇妙之处。茶不与文化结合,就是普通的农产品,一旦与文化结合起来,就成为有生命、有灵魂的东西。它的价值就成倍成几十倍地提高了。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茶与文化的结合,也必然有新的延伸,新的形态,新的载体。它可以和现代艺术结合起来,用于茶艺演示;可以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结合起来,在茶馆、剧场、和盛大的茶会上演出;也可以制成光盘、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供人欣赏,成为新的文艺作品,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新内容。 2004年在四川雅安举行的茶文化一会一节中,以四川传统茶艺——龙行十八式为基础,扩展为一百零八人组成的威武雄壮的茶艺表演,配以几百人的大合唱,赢得了参加开幕式的国内外茶人长时间的鼓掌喝彩。以歌颂首创人工植茶的吴理真为主题,演出的歌舞剧,把茶人的崇高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也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据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报道,以安溪茶乡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铁观音传奇》拍摄完成,开创了茶与文化结合的新形式,使茶文化有了新的传播手段。 云南省思茅市是普洱茶的原兀衲晁脑戮傩辛耸⒋蟮钠斩杞冢⒔济┦懈奈斩校庖彩呛胙锊栉幕男戮俅搿 湖州是茶人们公认的茶文化发祥地,2008年将在湖州举办的一会一节,应该在茶与文化的结合上有新的拓展。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正在组织茶文化工作者编辑湖州茶文化丛书,既有阐述晋唐以来湖州茶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湖州茶史》,又有《湖州茶诗》、《湖州擦茶文》、《湖州茶俗》、《湖州茶业》。由谢文柏主编的《顾渚山志》也将在2008年一会一节中公开发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还有一个演出《茶恋》的计划,把茶圣陆羽的故事搬上舞台,贡献给国内外茶人与越剧爱好者。 三、坚持服务方向,造福种茶人和饮茶人 在选写此文的过程中,笔者还反复思考:《茶经》和历代茶书作者为什么以毕生的主要精力选写茶书?经过仔细阅读《茶经》,有一些启迪。 陆羽在《茶经》中,从一开始就告诉人们,茶是什么,怎么种茶,茶有什么功效,为什么不能粗制滥造。在罗列采茶、造茶工具之后,又进一步说明怎样采茶,制茶,怎样鉴别茶叶的优劣,接着他又用很大的篇幅列举了二十五种艺茶者必须具备的器具,然后再讲怎样煮茶,怎样饮茶,要注意什么问题。非常明白,《茶经》是为种茶人、艺茶人写的,是为他们服务的。但是为什么《茶经》中又类局列举历史上四十八件茶事典故,又十分详细地论述全国出产茶的地方呢?笔者认为:这是让读者扩展视野,知道饮茶的历史久远、产茶的地域十分广阔,饮茶有利健康,同时倡导精行俭德精神。这也是为种茶、艺茶、饮茶人服务的。所以宋以后七篇《茶经》序皆褒扬陆羽是“有利功于茶者”,“有益于人者”,“羽之功不在于稷下”。这就是《茶经》“脍炙千古”的内在原因。 《茶经》以后的茶书作者都以《茶经》的宗旨为圭臬,不断的充实内容,把不同的历史时期、种茶、采茶、制茶、饮茶、藏茶的经验吸纳到出茶书之中,把不同地区出产茶叶的优劣介绍给种茶人和饮茶人。 如果没有茶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在我国广大的产茶地区竟有如此众多的茶树品种,如此众多的制茶方法,出产出如此众多能适合各种需求的茶和茶饮料。各地茶农生产的茶叶也就不可能远销到如此广泛的地区,获得如此众多的收入。同样,如果没有茶文化工作者的介绍,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在全国各地有如此众多的名茶产地,也不可能知道这些名茶产地有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此引人入胜的山水风光,如此深厚的文化沉积。这些地方也就不可能成为以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胜地。 现在,我们要认真考虑的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品位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中,当代的茶文化工作者应该如何坚持正确的服务方向,为种茶人和饮茶人服务呢? 笔者认为,有几件事是应该努力去做的。 (一)倡导茶为国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茶导和”的社会功能。茶是现代社会三大饮料之一,更适合中国人的品饮习惯,而且有利于营造平和的社会氛围。茶文化工作者要努力在社会各界中普及茶文化,可以在学校中传授茶艺,可以在市民中举办茶文化讲座,可以在传媒中介绍茶文化知识——特别是饮茶有利健康的知识,可以开办茶职业学校,培养专职的茶艺师。 (二)在城市中,把茶馆业打造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提高人们生活情趣、促进社会和谐的现代服务业。茶馆也可以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使爱茶人不仅能够在茶馆中品尝到不同风味的茗饮,而且在饮茶的过程中,能欣赏高品位的书画帐酰鎏芴找鼻椴俚囊衾盅葑啵鼓芸吹接械胤教厣奈囊昭莩觥 (三)在名茶产地建设茶文化村。杭州梅家坞已成为世界闻名的茶文化村。在梅家坞不但出产龙井茶,而且有十分清幽的生态环境。来自世界各地的爱茶人,不仅可以在梅家坞买到龙井茶,而且可以在那里饮茶、休闲。全国各地出产名茶、有条件建成茶文化村的地方不可胜数,但往往没有便捷的对外交通,没有整洁的村庄环境。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知名度也没有那么高。这正是茶文化工作者可以与当地政府共同努力的地方。 (四)保护茶文化遗址,打造一批茶文化旅游区。《茶经》问世一千二百多年来,凡是名茶产地,都有了自己的文化沉积,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当代茶人的责任是取得政府的支持,保护好这些遗产,努力恢复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文化建筑,使之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湖州是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是《茶经》的诞生地,市属长兴县顾渚山又是唐代贡茶的原产地。早在唐代中期就建有专门制造贡茶的机构——贡茶院。在市、县政府的重视下,唐代贡茶院的保护性重建工程已启动,能在2008年一会一节以前完成二期工程。顾渚山周围的唐代古茶山,至今保存良好,顾渚山下的金沙泉还在不断涌流。市县政府已决定把顾渚山建设成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 人们可以期待,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大好形势下,在全国各地一定能建起一大批茶文化旅游度假区,在茶文化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313 评论

草泥马叔叔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千百年来,茶在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这些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方方面面,而“品饮”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具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与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是著名的礼仪之邦,而中国茶文化通过人与人之间以茶会友,用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行为与中国的礼仪文化相结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的特征。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叶栽培和加工的历史,最初的茶叶仅仅是一味药材,可以清热解毒,提神明目。《神农百草经》上就说神农氏在尝百草时中毒,是靠茶叶来解毒的。而传说中的黄帝与广成子、丹丘生在练丹之时,就常把茶做为他们的饮品。这些古老的传说证明中国人种植茶叶、饮茶品茶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还并不是中国人的常用饮品。三国时蜀地人民将茶叶制成茶饼,遇到有人醉酒,便掰一块与葱、姜一同煮沸,是非常有效的醒酒汤。

茶园

到了唐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茶叶种植面积增长十分迅速,茶叶产量也大幅提高。唐朝初年的南方人民“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并逐步向北方地区蔓延。到了开元年间,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生活的安乐,加上政府和文人雅士的提倡,使得饮茶风气遍布全国,就连西北地区人民也“不得一日无茶”。这时也出现了许多专门卖茶的茶馆茶铺,花一点钱买一碗茶,坐在茶馆里摆摆龙门阵,已成为许多人日常休闲的一个部分。

中唐时期的陆羽,是一位爱茶如命的茶学家,也是后世公认的“茶圣”。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在这部著作中,集中了全国茶区的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制造、品鉴等方面之大成,特别是对煮茶的过程、技艺;和饮茶的方法、以及饮茶器皿鉴赏,都有着详细的论述。《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许多文人士大夫将品茶当成追求雅趣、以茶会友、精神交流的一种时尚。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封建王朝,这时的茶艺已与琴棋书画融为一体,并将煮茶、品茶与儒家的礼仪联系起来,出现了文品、武斗、分茶等多种茶文化,种茶、烹茶、制茶、品茶以及茶具的制作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就此形成。

茶的品饮过程,无论是沏茶、赏茶、还是饮茶、品茶,都离不开器具。一套好的品茶器具,应该是能与茶叶本身的色香形味都能形成完美的配合和互补,它不一定需要华丽的外表或者不菲的身价,还是要能与茶叶的气质相吻合,与茶叶的内在相吻合,能符合茶叶的文化精神,能与茶叶一起形成品饮结合的艺术。

古代茶具

茶具的产生和发展,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历程。茶具不仅是品茶者的审美,也是一个时代的茗韵。可以说,茶具是伴随着茶文化一起发展与兴衰的。

最初的茶具出现在西汉时期。西汉王褒的《僮约》中 "烹荼尽具,酺已盖藏" 是对中国茶具最早的记载。在此之前,并没有产生专供人们喝茶的器具,而是将普通的食具用来饮茶。这一点从考古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墓葬中也能得到佐证。甚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具还基本停留在与食器、酒器混用的阶段,并没有出现专用的成体系的茶具。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左思在《娇女诗》中写道: “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这里的“鼎”就是当时既可以用来当食具又当茶具的器具。晋惠帝喝茶时,侍从也仅仅是“持瓦盂承茶”,连皇帝的茶具也仅仅是瓦盂,可见这一时期人们还没有充分重视茶具的作用,也不追求茶具的文化内涵。

到了唐代,饮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之后,各种文人士大夫之间的茶宴、茶会相继出现,饮茶已成为品饮结合的艺术,茶具也迎来了一场革命。此时的上层阶层不仅把茶具当成饮茶的器具,也开始利用茶具提高茶的色、香、味,并开始注重茶具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法门寺出土的茶具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茶具。这些茶具包括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银则、长柄勺等二十八种,是唐咸通九年,专门制造金银犀玉巧工之物的宫廷"文思院"制作的大唐宫廷茶具。为唐懿宗御用之物。这些茶具有烹茶的风炉、承灰、火筷子;有取茶的碾、罗合、则;有盛水的水方、瓢;有盛茶的碗、札;还有装茶具的畚和都篮、具例,配置十分齐全,生动的为我们展现了大唐盛世时茶具的精美和艺术成就。就拿装茶饼的笼子来说,都是用金银丝编织而成,顶端有塔状金珠装饰,精美异常。都篮也是莲花状,外面装饰有莲叶和莲蓬,栩栩如生,工艺十分精湛。

唐代饮茶多用煎饮法,到了宋代则是点茶饮法的天下。这种饮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为了与饮用方法相适应, 宋代茶具以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为主,号为“十二先生”。

宋代茶具

虽然宋代茶具的种类比唐代有所减少,但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宋代煎水很少如唐代一样用瓢或者水方,而是改用铫子煎水。这是一种有柄有嘴的烹器,以陶或者铜制成,注水非常方便。盛茶的器具也从唐代的碗改为敞口小底的盏,材质也从唐代的金银器改成做工精巧的陶瓷器。

到了明清之际,茶叶的加工技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条形散茶成为茶的主流,饮茶也变成了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具也相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唐宋时期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被淘汰,贮茶和焙茶器开始兴起,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等茶具开始在品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茶具虽然简便,但是注重制法和规格、质地,各种质地的小茶壶和茶盏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来自景德镇的瓷茶具和宜兴的紫砂茶具更是穷极精巧,得到越来越多茶客的喜爱。

明清茶具的特点是简而精。无论是茶壶茶碗,还是茶盏茶洗,都是造型多样,图案百变。从宣德炉到成化斗彩杯,都有瓷色洁白、器形小巧的特点。特别是明代开始出现了紫砂壶这种与饮茶妙趣天成的茶具。这是一种利用宜兴特有的陶土烧制而成的茶具,由于这里的陶土黏力强,使得宜兴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夺茶之香气,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加之其造型古朴、色泽典雅、光洁无暇,其中的上品甚至可与黄金价格媲美。那些紫砂壶大师制作的茶具,典雅精巧,既是增添品茗雅趣的茶具,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盖碗

最能代表清代风格的茶具非“盖碗”莫属。这是一种一式三件的茶具,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清代制作盖碗的材质有瓷、紫砂等等,但以各种花色的瓷盖碗为多。因为品茗要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往的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而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其大妙也”。用盖碗品饮时,揭开碗盖,先嗅其盖香,再闻茶香,尽得品茗之雅趣。

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的使用过程既是一次茶的品饮,又是对茶文化的一次鉴赏,还是对茶礼仪的一次展示和茶文化精神的领略。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具的发展,而茶具的发展又提升了茶文化的品味和审美,双方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良性循环。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对茶具进行过精辟的分析,认为同样是饮茶的器具,有些就“宜茶”,有些不“宜茶”。同样是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区别呢?因为越州瓷器如玉如冰,颜色青白,泡出来的茶汤碧绿,所以“赵州瓷青,青则益茶”。

宋人斗茶图

斗茶是宋代兴起的一种茶文化,通过比赛茶的优劣,达到"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的文化目的。它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三个部分,是当时文人之间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挑战性。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的时候,便是斗茶的最佳时机。人们将自己青藏的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的内容是斗汤色、斗水痕,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斗茶的器具多为福建的建窑产的黑瓷茶具,这种茶具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用它斗茶,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以便分出胜负。

这种文化习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范仲淹有诗写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苏轼也有《荔枝叹》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便是对斗茶的生动记载。每年茶季,成千上万老百姓参与斗茶活动,显示的是一幅活生生的宋代民俗画。

饮茶不但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精神艺术。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具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生活实用品,而是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品,应该具备使用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茶具,都以“神韵”来演绎中国的茶文化。各式茶具虽然形体上千变万化,功能也各不相同,但都有通过造型的曲直、色彩的明暗、材质的肌理来表现对茶文化的烘托。它不但是茶文化的载体,还是人们对茶文化中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在器具上的再现。

从魏晋到唐末,中国社会崇尚奢华,所以这一时期的茶具多以金银器为主。而到了宋末之后,瓷陶茶具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是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社会文化由尚骄奢往尚清俭的过渡而引起的变化。明清社会的价值观是内敛的,含蓄的,所以体现在茶具上,就以古朴为主,以简约为主,以富含艺术性为主。这是茶具的进步,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进步。

明清茶具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对古代繁琐的文化礼仪的否定上。唐宋时期,品茶是一项礼仪,有着很多的繁文缛节,所以一套茶具种类繁多,它的礼仪含义大过了品茗本身。而明清社会的文人崇尚简单朴实的礼节,追求对自然生命气息的体验,所以能一捧在手的紫砂壶、瓷盏能大行其道。这时人们注重的是茶文化中的人文意境和自然意境,因此这一时期的茶具往往会配绘一些中国山水画或者花草图案,反映的是人们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正是明清儒学中推崇中庸之道,崇尚古朴自然、内敛文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茶文化有别于酒文化,它是如同茶具上镌刻的“可以清心也”铭文一样,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心无旁骛,用手上的温馨熨贴着不尽的情怀。一杯在手,清香满室,在暖暖的茶水里,时光的流淌仿佛放慢了脚步,物我两忘便是精神上的永恒。而这些精神上的享受,远非当今一些商家粗制滥造的、没有文化内涵的各种茶杯能带来的享受了。

280 评论

相关问答

  • 茶叶的论文答辩

    开题报告: 该同学的“南京雨花茶提升品牌知名度措施探析”选题,应用性较强。该同学到茶叶销售市场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了南京雨花茶历史、品质和近年来市场情况,发

    小马楠仔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茶艺讲师论文答辩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

    我的大BAB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茶酒文化论文

    搜索引擎找不到。建议买相关书籍!

    吾是土豆泥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奶茶论文答辩

    1、要熟悉自己的论文,熟练掌握自己的观点思路,在答辩时能够胸有成竹 2、要保持礼貌,在进行答辩时要将正视委员会和会场上的同学,不要低头或者抬头,要和他们有目光交

    莫强求Jt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知网论文茶道

    中国知网是一个学术搜索引擎,不仅可以检索文献,还可以进行论文查重。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打开中国知网首页,在搜索栏输入关键词“查重”,点击搜索。2. 在搜索结

    wwj快乐柠檬头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