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花儿
我觉得挺好过的,如果你是本科生,只要你的脸皮够厚,不怕被导师们挑刺,挺好过的,但是你要记得答辩时间准时,拿的东西无误。不然会很惨,还有如果你的指导老师得罪很多人的话,其他导师不会给你好脸色,还会挑刺,但是,一般都给过的,反正本科没听过论文答辩不过的没毕业的。还有论文格式要正确,图表格式一致,排版,致谢要全,但不能成哀悼词。这些都会扣分,导师也会问问题,不会没关系,有的导师好,会帮你答的,但实验啊,数据啥的药知道,讲的时候不要照着PPT读,会扣分,所以最好是ppT简洁,你说的多。
流浪猫想家
辩论课: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三国鼎立的形成。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趁机扩张势力,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在这段有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的历史中,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并对这段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有诸葛亮、曹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研究诸葛亮、曹操这两个人物来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曹操,是三国历史中为人们所熟识的人物之一,但由于受到《三国演义》中传统观念影响,人们一直对曹操存在着历史的偏见,有人把曹操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究竟是英雄还是奸雄一直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因此,启导学生用今天的目光重新审视曹操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举行关于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的辩论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素材进行去伪存真地批判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三国历史,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是一种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并且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皮亚杰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中12岁以后为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少年的个体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成熟水平,已经具有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等特点。所以,我们在初中教育阶段应该着重加强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但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又必须依托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因此,我们设计的课堂既要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激活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求知、自主探求的能力和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对于三国的历史,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书籍和影视对三国的故事和人物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又只是停留在感性的、直接的层次。所以,初中的历史课堂应该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在三国历史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批判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对三国历史、人物理性、科学、个性化的认识。因此,关于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这个话题的辩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三、?教学目标1、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历史史实客观、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并运用这种方法客观评价曹操的优缺点及其对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知道这两场战役胜负的原因,说出这两场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以及曹操对此的影响;3、指导学生利用老师所提供的网页课件和网点自主搜寻资料、整理素材,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性、自主性、合作性的新型学习方式。4、利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四、课前准备1、辩论正反方分组。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正反方,正方:曹操是英雄;反方:曹操是奸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制定工作计划,分配任务,组织具体工作。2、老师将有关三国历史、人物的资料制作成网页课件,并搜寻有关三国历史的网点,向学生介绍;指导他们搜寻、整理素材。3、组织学生观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三国历史影视片;组织学生对比阅读《三国志》、《三国演义》,指导学生去伪存真,区分真实历史和小说。4、指导学生撰写辩论稿,指导学生围绕某些焦点辩驳准备,例如:(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英雄所为还是奸雄所为;(2) 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结合史实阐明;陈词应该观点鲜明,富有说服力。(3)自由辩论阶段。双方其他同学抓住对方错漏之处或不当之处展开针锋相对的自由辩论。(4)总结陈词阶段。最后正反方派出一名队员总结陈词,陈词包括总结己方观点,指出对方不当之处,再次阐释己方的观点;辩论过程必须紧紧根据历史史实,不能凭空说话,要言之有理。(5)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嘉宾点评。(6)宣布辩论赛胜负结果。七、老师进行针对性小结,总结辩论赛得失,表扬表现突出同学,指出不足之处和存在问题。八、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辩论赛所得,以评价曹操成败得失为主题写成小论文。
闪电小白猫
毕业论文答辩挺好过的,尤其是本科的毕业论文答辩更是非常的轻松。
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是《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分析》,因为自己对原著非常的熟悉,所以从开题到最后的定稿,并没有耗费多久的时间,更多的时间是花在了格式修改方面,中途发给导师修改,也只是一些小细节的问题。最后的答辩我花了10分总左右,比较轻松的就通过了。下面给即将准备论文答辩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参考意见:
我们在准备答辩之前,要对成稿的毕业论文非常熟悉,甚至包括一些注释和引用的资料,因为答辩老师非常喜欢在这些方面提问。如果面对内容的提问,你都答得吞吞吐吐,那么很容易导致评分过低而无法通过。
比如我答辩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以及我的论文结构为什么要这么设置。这个问题算是我意料之中的,所以几乎没有思考我就从容的回答了出来。
像我们文科类的毕业论文答辩,里面涉及到的主要人物,特别是著名的历史人物,答辩老师通常都会考察你对这个人物的了解程度。所以在准备答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些问题。
我的提问中就包括了类似的问题,问我对历史中真实的曹操了解有多少,读过他的哪些文章或者诗歌。当然这些问题对我们文科生来说并不难,所以应对起来还是很从容的。
这是答辩时候的加分项,如论答辩老师提的什么问,无论自己是否有把握,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回答的时候声音要宏亮,分析要有条理,这样会给老师留下较好的印象。答辩过程中非常忌讳冷场,或者回答得时候颠三倒四,没有逻辑性。并且还要记得礼貌用语,开场要向老师示意准备好了可以开始答辩,结束的时候要加上:我的回答完毕,这些都是关系着你能否顺利通过的小细节。
此外,如果你的论文被选为了优秀毕业论文,还要参加系里和院里的答辩,这样难度就会凭空增加不少。幸好当时我的毕业论文答辩是“良”,要是获得了优,估计后面的过程要难上不少。所以各位学弟学妹们,完全不用担心论文答辩的问题,通常只要导师同意你定稿了,那么基本上都可以通过。
瞪样的胖子
据学术堂了解,只要掌握一些技巧,毕业论文答辩很好过的:1、对论文要非常熟悉有的毕业生论文不是自己写的,有的是花钱找人写的,有的是别人代写的,当老师问论文里的相关内容时候,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这是个大忌讳。还有就是千万不要在论文里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如果答辩的老师随便在论文里拿出几个名词来提问,而自己答不上来会比较尴尬。2、把握好论文答辩时间论文答辩的时间只有短短10分钟,因此,不能在答辩的时候“宣读”论文,而是需要进行整理,抽出最主要的假设、最重要的结果,并解释这些结果。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更关心考生的具体研究方法,如: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怎样收集的资料?如何利用这10分钟是自考生应该琢磨的问题,原则是扬长避短,多讲一点自己有把握、较擅长的内容。3、保持好的态度老师在拿到你的论文时,肯定就是要找问题的,无论谁的论文答辩,老师都会点出问题。这个时候,要点头微笑,多谢老师提出的意见等等。4、多注意细节许多时候,由于毕业生赶着写论文,所以忽略了许多重要的细节,例如,在论文的语法上,错别字上,引用符号上,引用内容上,都要得当,不允许有错误。所以,在提交或者是定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千万不要让导师去纠正这些小错误。
南宫style
把我上学写的一个论文给你吧纵观二〇〇七年的《三国演义》的研究,人物形象的研究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有些研究角度却显得十分新颖,让人们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了新的看法。比如从定型化特征角度来研究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比如从美学角度来研究人物形象,甚至通过貂禅这一形象来研究罗贯中的儒家妇女观等,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情节为人物服务,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烘托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仁德宽厚的刘备,奸诈老道的曹操,雄才大略的诸葛亮……各有鲜明的个性,读之有呼之欲出的效果。一、 曹操的人物形象依然是《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重点。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毛伦、毛宗岗父子在《读三国志法》中把他与诸葛亮、关羽并称为“三绝”。曹操形象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其性格的复杂性,这是由许多原因共同形成的,其间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来自各个方面的滋润,因而曹操形象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曹操形象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曹操首先是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在东汉末那个群雄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他南征北讨,荡灭群雄,统一了北方;他首先实行屯田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中原得到了安宁,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①。但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曹操也有不少恶德、恶行,最突出的就是具有奸诈、残暴的性格特点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臣”之举,因而在信奉“实录”精神的古代史学家笔下,曹操形象就已出现了分裂。在竺洪波《“功首流芳”:〈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另一面》一文中,作者通过审阅作品对曹操文化活动的零星描绘,结合有关史载的考察,揭示《三国演义》中“奸雄”形象的另一面———文化功臣的风采。作者通过三个方面才体现曹操对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1、蔡文姬归汉,千古文坛佳话;2、建安文学,推动之功大于扼杀之过;3、登高必赋,永恒的美学命题。作者通过《三国演义》对曹操文化活动的零星描绘,再结合有关史载的考察,来研究曹操形象的另一面,作为中国文化和文学有功之臣的风采。二、 美学内涵,《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的另一角度。《三国演义》中许多任务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自有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和不朽的美学价值。通观《三国演义》全书,结合成书的时代背景,我认为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创作意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渴望国家统一;二是推崇“忠义”;三是赞美武艺高强、勇敢善战的名将;四是歌颂智慧,尊重人才。现实生活中,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完美无缺的艺术形象却是有的。因为艺术形象是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时代精神塑造的,正面的艺术形象是读者学习的榜样,越是圆满型的人格,越受欢迎。以赵云为例,人们常说“胜负乃兵家常事”,然而,中外战争史上,不打败仗的将领也不乏其人,赵云就是这样的人物之一。他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无不机智勇敢,敏捷取胜。在《三国演义》里,赵云第一次露面是第十七回袁绍磐河大战公孙瓒 ,袁绍令颜良、文丑、麴义带兵前后左右围攻夹击公孙瓒,当公孙瓒的绣旗被麴义砍倒,回马下桥而逃时,赵云赶到,“挺枪跃马,自取麴义战不数合,一枪刺麴义于马下。赵云一骑马飞入绍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公孙瓒引军杀回,绍军大败”。三、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定型化特征。作者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有意让人物一出场便确定其基本性格特征,而后则在故事情节 的叙述中,再通过人物自身及他人言行的“显示”加以强化,使其性格特征在叙事形态的外 在层面上少有逆向或多重变化,呈线性稳定发展趋势。定型化表现在小说主要人物的出场上 ,具有定形、定性、定行的程式化特点。这一程式化的运用对小说文本的结构形态产生的辐 射功能和在叙事操作中形成调动读者期待效应的审美张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刻画具有定型化模式特点②。作者不仅通过定形、定性、定行的程式化运作为书中主要人物“定型”,而且已充分认识 到人物形象的“定型”塑造不能一次完成,还需要在叙事层面上多角度、多层次地逐渐展示 ,不断强化。故主要人物出场时,作者常利用视角的流动变换,调动小说中各个层面的力量 ,精心构制情节及情节单元对其着彩涂墨,反复皴染,使其形象逐渐丰富夺目,活现于读者 眼前。同时使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于外在叙事层面上呈线性稳定发展趋势。作者在为书中主要人物“定型”时,不仅通过定形、定性、定行的程式化运作为其传神写照,还着力驱使人物“身体力行”,对其主要性格特点反复皴染、强化,并使人物的 基本性格特征于外在叙事层面上呈线性稳定发展趋势。四、 置人物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个性。为了使人物的主体性格在故事情节中显露出来,更为了使人性本质凸显出来,罗贯中将一个个人物放在错综复杂的情境中,让人物的真性情真品质在一个个的选择中脱壳而出。如第三回中,曹操谋士李肃往说吕布。罗贯中将吕置于一个矛盾之中,一边是大义凛然的义父,一边是唾手可得的功名富贵。在这二者中,“布沉吟”(沉吟正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矛盾丛生。在权衡利弊) 。“良久曰:‘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以至提刀径入丁原帐中,不由分说取了丁原首级。大呼左右:“肯从吾者随董卓在此,不从者自去!”而军士散去大半。至此,对吕布的人性,读者有了初步的了解:初以为豪杰也,实为见利忘义之小人。作者并不满足于仅仅通过这个人物的一次心理抉择,来表现人物特性。继之又在第八、九回安排了为争女色与董卓反目再杀董卓。及第十四回,玄德在吕布落难之时,收留他于小沛,他却趁机攻下徐州,并在得到袁术赠粮马金银之诺后,答应夹攻玄德……到此为止读者已对吕布这个人物的德行,看的是一清二楚了。罗贯中却不妄加评论,而是借他人之口道出“布,虎狼之人,见利忘义。”至此,对吕布个性的描述可谓剥丝抽茧,显露本色! 在作品中罗贯中就是这样让人物在对比强烈,两相矛盾的言行中作自我暴露,充分来揭露人物的人性本质。五、 结语《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研究是《三国演义》研究的重头戏,可以说,为了塑造好这些形象,罗贯中花费了大量笔墨,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人物形象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二〇〇七年关于《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的论文比较少,并非是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前人的研究已经包含了方方面面,很少能在这一课题上有新的创新,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和专家能在人物形象研究上给我们启发。
写关于曹操的事迹,性格等……写关于曹操的论文可以参考易中天的品三国,他的关于曹操的议论非常多,而且很经典!建议你到维普资讯网看看(要注册的)还有例文啊试析罗贯中
等后面的复制品吧
等后面的复制品吧
他孤高冷傲,却又志在千里。他满腹雄心壮志,不畏闲言途语,自始至终,心怀天下,为心中伟大宏图而持之不懈地奋斗。他便是东汉末年乱世之枭雄——曹操。 “世人皆说我是奸
曹操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一个坏人、奸人的形象,其实,用真正的历史评价,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政治家:曹操年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