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Serena觅好食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扩展资料:
人物影响:
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缤密的艺术风格。
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山歌妓卖唱引起的怅惘、矛盾、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
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自清
浅陌时光
昨晚看了朱自清的《匆匆》,写得太美了,都是在写时间,但是他的文字从小见大。每个小景物、小场景,在他笔下,却组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 今早不用学车,自由安排,那就读一下朱自清的文章吧。 1.《荷塘月色》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另一世界里。” 大学时候,有一天情绪低落,灰暗的天空,厚实的乌云,告示着马上会有暴雨。但我依然自顾自地跑出去,不带手机不带伞。当终于下起滂沱大雨时,我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跳跃、奔跑。天很暗,雨很大,周围都是灰蒙蒙的雨雾,地上积水很快淹没到脚背。我用力地踱脚,皱着眉毛挤着眼睛看它水花四溅,我张开双臂狂奔,吆喝,大叫。我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我头顶的天,地上的水,这一片都是我的。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 独处的我是最放松的,内心平静,没有担忧没有打扰。我一直以为,我是内心敏感,不愿与别人多接触,害怕别人的评价。在意他人意见的同时,还告诉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玻璃心。但是看了朱的文字,我才知道,我的独处,只是我想追求,可以不理一定要说的话,可以不理一定要管控好的表情,没有别人带来的干扰。什么都不理会,只做自己想做的,只笑自己想笑的,没有打扰,不用解释。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香气到歌声,由嗅觉到听觉。应该是通感的手法吧。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平常见写月光,较多用照字、洒字。但是朱却用这个泻字,很特别,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2.《说梦》 “最难堪的是每早将醒未醒之际,残梦依人,腻腻不去;忽然双眼一睁,如坠深谷,万象寂然——只有一角日光在墙上痴痴地等着!” 之前写过的《精神熵》里面提到,眼睛一睁,内心和精神的挣扎就要开始。朱这里用的如坠深谷,我是感受没这般强烈,但是这一角日光在墙上痴痴地等着,仿佛就督促着你起床,起身又投入到一天的繁琐中。 有一段时间,我每晚做梦,早上起床都清楚的记得。当时没能记录下来,因为梦境里场景不存在逻辑关系,写不出来。我当时还怀疑自己是不是睡眠不好,不是有失眠多梦说法吗?那我多梦,是不是说明睡不好?现在在朱的文字下,“若能夜夜有这样清楚的梦,则过了一日,足抵两日,过了五十岁,足抵一百岁。”哈哈哈,我是不能了,最近这几天都昏睡,早上起来都记不清梦境。人的状态还真是一阵一阵的,如市场经济波动曲线图。 3.《哪里走》 “鲁迅先生说得好:中国现在是一个进向大时代的时代。无论你是怎样的小人物,这时代如闪电般,或如游丝般,总不时地让你瞥一下。” 我们现处的时代,是“内卷”的时代。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之前有听过一种说法,现在社会发展太快了,我们都跟不上。我想说,现在各行各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高要求,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外在的学习和工作,那留给自己闲想的时间远远不够。春秋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希腊文明时期,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都是交流、探讨、辩论出来的。当时的人们不需要追求太多物质,所以有很多时间就给思想。反观我们现在的处境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模样,谁都逃不掉。 “立志究竟重在将来,高远些,空泛些,是无妨的。现在我说选路,却是选定了就要举步的。” 杨绛先生说: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书读得太少。很多问题,前人的经验会在书上纰漏。书中自有黄金屋,还是需要多翻翻。 4.《时代与我》 当时作者处的时代,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存在斗争的时代。作者说自己是小资产阶级,没有扶过犁、拿过锄头,没有曝过毒日、淋过暴雨,没有锯过木头、打过铁。社会发展,总有不同阶级、不同环境、不同岗位的人,彼此的思想不同、能力不同、选择不同,这才算完整吧,花园里不能只开一种花,树林里不能只长一种树,餐桌上不能只吃一道菜,要不然,更物种侵略有啥区别? 5.《背影》《儿女》 两篇文章,一篇写父亲,一篇写到孩子。突然想到,人的轨迹殊途同归。大部分人,都是从小孩做起,渐渐长到二三十岁,结婚生子,等孩子长大后成家立业,我们也长成了爷爷奶奶。如果没啥意外,这应该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脚本了吧。朱是十九岁结婚,二十一岁有了一孩,二十三岁有了二孩。总共5个孩子,家里吃饭很是热闹,你吵我嚷,你争我抢。孩子,是个又爱又恨的存在。如果说工作是修行,带小孩也是另外一种修行吧。耐心在哭闹小孩的面前,终究是烟消云散的事情。目前,我还没有养小孩的苦与乐,不知以后。 6.《给亡妇》这是朱写给亡妻的文章。文章里面在感念妻子在世时为家庭、孩子、丈夫的操劳。洗衣、做饭、带娃、养育父母,自己生病了还不敢告诉丈夫,因为朱怕听人生病,哪怕自己连着发烧几天,听到朱回家的脚步声也立刻从躺着的床上起来。医生检查,肺部烂了个大窟窿,回老家静养,还放不下孩子、惦记着丈夫。那时候女人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丈夫、孩子、家庭吧。现代的女性,更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观点和方式也更多样化。时代,给人的选择和机遇不一致,无论是哪种选择,都会有时代的烙印。7.《春》 初中学过这篇文章,现在读来觉得是一篇很简单的文章。写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写梨花桃花,都开满了赶着趟儿似的。写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硕的青年。 一直以来我认为,文章里面不能太多“了”字。但是这篇《春》倒打破了我的印象。“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一个个都出来了。”我不知,作者是否有意而为之,但是我认为,有时候,一篇文章,也不一定非要咬文嚼字吧。耳目一新的表达固然加分,但无须因用字的简单停下输出的笔画。 8.《浆声灯里的秦淮河》 朱和友平伯一起游秦淮河,在面对是否点歌妓听曲时,朱因为道德律的问题,拒绝了。整个游河,拒绝了三次。但是朱的内心是想着可以听曲的,但碍于道德律的管制,不敢点,并且有丰富的内心活动。结束后,内心又怅然若失,不安的心里装满懊悔和怅惘。 在生活中,这种碍于某种思虑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内心充满懊悔之事,常有之。同样的事,不同的人思虑的繁复程度不一样,人的思想压力便大不相同。所以,人类的情感,还是想通的多吧。 “那晚月儿瘦削了两三分。她才晚妆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 瘦削的月色,爬上柳梢头,画面感十足。 8.《论青年》 青年是反抗的一代,跟自己的父辈反抗,跟自己的师长反抗,跟社会的当权者反抗。反抗不是青年人的全部,青年人有精力,有追求,有渴望。青年需要培养,需要引导,需要扶植。 我很想拿出青年人的奔头,对事情有热情,对同事有态度。但是我发现自己好像在退缩。过年到表哥家去做客,是他的话影响了我吗?什么是办公室文化?什么是机会?这些东西都不在我的可控范围内。 刚才告诉自己,要有耐心。润物细无声。沉静在事务之中吧,飘忽会另人惶恐。 9.《论诚意》 “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 品性,姑且理解为我们平常说的人品和性格吧。我们时常说,这人心眼不坏,就是态度差了点。还是觉得品性这种词,我难以提出自己的见解。等下次,有新想法,更新。 10.《论自己》 “自己其实是渺乎其小的,整个儿人类只是一个小圆球上一些碳水化合物。”人如蝼蚁,如大海里的一滴水,如星辰中的一颗星,这种表述见得多。人如碳水化合物,新奇的表述。 “扩大自己得有一圈儿一圈儿的,得充实,得踏实。别像肥皂泡儿,一大就裂。”膨胀,过度膨胀,便会毁灭。
丹枫在心
【作者】朱自清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本书为朱自清在不同时期,发表于不同期刊、报纸关于读书的随感、心得之合集。 001 三个观点 雅俗共赏——在安史之乱之前,士大夫的雅与民间人士的俗,隔着很深的鸿沟,几乎老死不相往来。安史之乱之后。知识分子在士人和民间开始进行身份流动——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士人士大夫之间的所谓雅,多指书本知识。而民间所谓俗,多指是实际经验、口头故事。而所谓雅俗共赏,就是这个时期以后,开始出现一些文艺作品,能在士人和民间大小通吃。这些作品有一定思想内涵,又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并且容易理解。例如四大名著就是这样的雅俗共赏的书籍。 百读不厌——很多书,尤其是经典文字,文章简短,意义深长。要多读,熟读,才能理解其含义。这里的百读,指的是重读,多读,反复读。而不厌,指的是不厌倦,不讨厌。 诗文其核心是声调,小说其核心是情节。 002 论“低级趣味” 如果在作品中,过多的呈现油嘴滑舌,像是在做双簧,说相声那样。这种作者其实是自降身份,把自己定义为小丑,帮闲。只有别人,没了自己。他们笔下的人生都是轻飘飘的,所谓滑头没有四两重。这个和真正的幽默不同,真正的幽默包含着人生的批评,而这种油嘴滑舌的玩笑,知识不择手段地打哈哈而已。 003 论读书人的酸气 近代的知识分子,让时代逼得不能再死读书和读死书。因为时代不再执着于哪些古董级书籍。文章也渐渐地用白话来写。因此吟诵用不上了。干脆直接用朗诵或者歌唱。这些更深入人心。知识分子也看清了,最重要的是他们是人民的一份子,而不是自命不凡的高贵的人。知识分子虽然比其他人还是显得“闲”一些,但终究还是会明白,只有脚踏实地地向前走。 早期的时候,读书人还会伤感,一把鼻涕一把泪。到如今,时代逼迫得紧了,不得不擦干了鼻涕和眼泪,继续往前走。这个时候,书生的酸腐之气,才会得意环节。 本书还谈及了很多文艺类的书籍以及点评,在这里,就不一一表述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中的世界是宽广浩瀚的。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描写读书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描写读书的文章1 沉浸于书香之中,我看到青翠妩媚的山峦,
导语:书,是我的良师益友。读书使我快乐,读书让我进步,读书伴我成长!接下来我整理了关于读书的作文500字3篇,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我爱读书,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
翻开辞典,“自”字下排列着数目可观的成语,这些“自”字多指自己而言。这中间包括着一大堆哲学,一大堆道德,一大堆诗文和废话,一大堆人,一大堆我,一大堆悲喜剧。自己
董卿说读书的好处在于学以致用。 原文如下:读书的“用”,不在眼前,不在当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润万物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那种清新、新鲜、水灵时的生机勃勃,是看不见和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2)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