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奈fighting
首先,他们的身份不同,很多词苏轼可写,王安石不可写,比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要是王安石写了,他就要回家了,所以,其一,苏轼的诗词豪放,但是王安石只能含蓄其次,苏轼经历起伏,王安石平步青云,苏轼的诗词就处处凸显人生哲理,王安石则要逊色一点再次,苏轼集儒释道一身,诗词不免有些感情复杂,需要仔细琢磨,王安石的词则很好理解最后,苏轼的词乐观浪漫,王安石的词的雄浑现实
相信自己我能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3] [2] [4]
meteorakira
从四个人年龄来看,欧阳修比司马光大12岁,司马光又比王安石大2岁,王安石又比苏轼大16岁。也就是说,苏轼在司马光、王安石面前,就是个小老弟;在欧阳修面前,简直就差了几乎两代人。王安石和司马光私交还算不错,但在政治上,观点却是截然不同,后来甚至成为死敌。王安石主张“变法”、“开源”;司马光主张“守旧”、“节流”。欧阳修曾经跟随范仲淹搞过“庆历新政”。作为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特别欣赏王安石、苏轼,也曾经提携过王安石。但对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有过反对,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两人的私交。何况,这时候的欧阳修,年龄大了,基本处于休养状态了。公元1007年生的欧阳修,和公元999年生的包拯是同时代人,他们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宋仁宗时期。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和苏轼,尽管他们之间年龄相差16岁,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惺惺相惜、相互欣赏、成为忘年交的障碍。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没有过明确反对,但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苏轼写过很多诗讥讽变法。这使得两人关系有过一些尴尬。也正因为如此,苏轼后来被牵扯进乌台诗案中,险些要了命。但在“乌台诗案”中,除了弟弟苏辙极力想办法营救苏轼以外,这时有两个人也在皇帝面前极力替苏轼求情,一个是章惇,另一个就是王安石。讽刺的是,这两个人和苏轼私交都不错,但也都是被苏轼讥讽过的变法领袖。可见,作为一个政治家,王安石的格局非常大。王安石被罢相后在江宁闲居时,苏轼曾经去看望过王安石。那是元丰三年的事。苏轼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调往汝州途中,路经江宁,想起王安石对自己的搭救之恩,专程去拜访王安石。赋闲在家的王安石郁郁寡欢。见到苏轼,十分高兴,和苏轼煮酒吟诗,通宵畅谈。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和司马光的关系有点尴尬。尽管两人原来的关系非常不错,但在后来,慢慢疏远了。在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和苏轼都持反对意见,不过两人反对变法的出发点不同。司马光是守旧势力的代表,对王安石的变法持全盘否定态度,全然不管变法内容的是非对错。这是司马光在历史上的一个污点。由反对变法,到在实际工作中变得非常偏执,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要处处和王安石作对。苏轼倒并没有全然反对变法,他对变法的看法,一是认为某些变法项目不切合实际,二是认为王安石在变法中任用人才的方法、原则有问题。但在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司马光尽废新法,苏轼又反对司马光的保守和偏激。因为,在被贬斥途中,苏轼的确看到了王安石变法给现实社会带来的许多好处,逐渐改变了对新法原有的态度。因此,苏轼又遭到司马光等守旧势力的排斥、打击,不断被贬。也就是说,不管哪一派上台执政,苏轼一直在被贬的路上飘荡。可以说,苏轼因为被贬,倒也得到了不少好处,那就是公费周游了大半个中国。谈到苏轼和欧阳修的关系,欧阳修应该是苏轼小时候的偶像和榜样。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文坛领袖欧阳修。据说,欧阳修在审阅苏轼的考卷时,立刻被苏轼华丽奇绝的文风所吸引,赞不绝口。当然,他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苏轼的考卷,以为考卷是自己的门生曾巩的,本来想判定为第一,但为了避嫌,便把苏轼的考卷评定为第二名。后来,当他知道是苏轼的考卷时,又后悔没有让苏轼当成状元。不过,据说苏轼倒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而是心甘情愿地成为欧阳修的弟子。如果说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那么,苏轼就是北宋文坛的一个当之无愧的大将。总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三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造诣都非常高。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都是传诵千古的佳作名篇。欧阳修、王安石又都属于改革家,在当时和后世的政治地位比较突出。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整个历史看,苏轼的文学成就又明显高于其他三位,成为后世敬仰的文学大家。而司马光,尽管和欧阳修、王安石同样都是政治家,也担任过北宋宰相,但在政治方面的成就实在乏善可陈。特别是在王安石下台后,他尽管全盘否定了王安石的新法,但面对存在的现实社会问题又毫无办法,束手无策。而且,他不惜牺牲王安石、章惇等人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割让土地,以保边境的苟且偷安。可见他在政治上的无能。故此,他的主要成就更多偏重在史学方面,最出名的,就是他主编的《资治通鉴》。也就是说,这四个人各有千秋,各领风骚。论政治成就,王安石第一;论当时的文学地位,欧阳修是文坛领袖;论文学对后世的影响,苏轼当之无愧;论史学方面的成就,司马光是独一份。
scropio123
两个人和这两首诗,都很有名气,我们先来看看原诗,再细致的分析。先看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写于1050年,当时王安石在浙江任知县,任期已满,在返回故乡途径杭州时,他登上飞来峰看日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那时他正值朝气蓬勃,心怀高原,所以写的诗也大气磅礴。他之所以不畏惧会有浮云能把他的眼睛遮住,是因为站的高看的远啊!是啊,王安石当时正在朝廷做官,高高在上,看下边看的一清二楚,他也不担心有人会把他能怎么样。这首诗同时也侧面反应出一个人生哲理:当我们的思想和见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时,就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我们再来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时苏轼因乌台案被贬,去黄州任团练副使的途中,来到了庐山,被庐山的美丽景致所感动。到庐山一般都去大寺叫东林寺,那的人多,香火旺盛。而苏轼确偏偏来到小寺西林寺去观赏,西林寺小巧紧凑,也是秀丽玲珑,在西林寺的墙上,苏轼有感而发题写而成。该诗的前两句主要还是描写庐山的美丽,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就会有不同的各种各样的感受。诗的后两句非常的有份量,诗人观山之后,借景抒情直抒感情,引出富含深意的人生哲理,真是振聋发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时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有借看庐山的感受,说出了不能看一山一壑一川的景致,会总是失之片面,为什么不能看懂全貌,因为我们在这山中,顾此而失彼,难以全面。要全面正确的看清事物,必须要立于之外而不能深陷其中,成为一个耐人回味的哲理,很受人赞美。这些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可能有点关联,王安石当时年少气宇轩昂,而苏轼已是老成持重,深有感悟了。其实苏轼与王安石年龄相差15岁,但从他们作的这两首诗看,确有很多相通之处。两首诗在立意上很是相似。王安石用动词“登”飞来峰,苏东坡用动词“题”西林壁。王安石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东坡转句用“不识”承上启下作过渡,王安石的“身在最高层”与苏东坡的“身在此山中”也何其相似。从那个哲理性来说,苏东坡的诗中的哲理是说的全局性,整体性。而王安石诗中说的哲理只是说的一个向上的方面。也就是说苏东坡诗中的哲理就包括了王安石诗中所说的哲理。
中国是诗的国度,其文苑中的诗词奇葩,为千百年来大众所喜爱,且至今不衰,如果我们把它与西方的诗并在一起,“以平情的观察,冷静的分析,科学的认识,理智的沉思,去进行
东坡是我喜欢的古人,我对这位天才般的人物有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崇敬。东坡留下了传世的华章,也留下了值得让人深入研究和品味的为官为人之道。他这个人才华横溢,以至于让人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
苏东坡传。林语堂的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