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寫未來”
浅谈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内容提要:陆游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人们称为"小李白"。 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其诗风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其诗被称为"诗史"。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化到诗歌中,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寄意;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融入人民生活之中。他不仅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而且还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在对人民的苦难与不幸倾注深切同情的同时,也热爱人民生活,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关 键 词:陆游;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所谓"爱国主义"一般是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是受到历史条件制约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爱国主义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从历史的观点看,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度中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作为一种思想传统,爱国主义向来备受人们所关注。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纵观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凡是被划入爱国主义范围的作家一般都受到较高的赞赏与评价。像战国时代的屈原、还有唐朝的杜甫都被奉为爱国主义的典型而享誉千古。而陆游的爱国思想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鲜有人能及。陆游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虽然多次遭贬官,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他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多为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陆游诗作最突出的特点是饱含爱国激情。爱国情感既广博又深透。他在诗中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的要求,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无论乐时、愁时、读书时、写字时,乃至听到风声雨声时,无不能触动他那敏感的爱国情怀。直至临终前,他还一再嘱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之心,其何切切!不但如此,他甚至还希望即使在平时、醒时、现实中不能杀敌报国,在死后、梦里、幻想中也要化为利剑、鬼雄、壮士来实现这一宏愿。钱钟书先生评陆游诗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比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等,报国之情,其何殷殷!一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化到诗歌中,或直抒胸意,或含蓄寄意。在陆游的时代,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忍受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爱国志士的抱负。陆游的"抱负",不是仅仅做一个诗人,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将鸣" ? (《长歌行》);到"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儒长碌碌!"(《融州寄松纹剑》),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以口击贼",而是要据鞍杀敌,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陆游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怀集中表现为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早年他在《夜读兵书》诗里就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去蜀之后,他也没有消沉,《前有樽酒行》说:"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书悲》诗也说:"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他始终是以为国立功,战死沙场为光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从军乐事世间无"(《独酌有怀南郑》)。直到八十二岁,诗人还唱出了"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豪语。这些诗句无不显示了陆游的爱国情怀。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的基本国策决定了陆游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是,陆游转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诗歌含蓄寄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陆游的爱国思想是深沉的,陆游的诗中由于其浓厚的爱国思想之贯注而显得更加恢弘。在那恢弘的意境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拳拳报国心,盈盈赤子情。请看《金山观日出》:"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日轮擘水出,如觉江面宽。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玉山、红翠、金盘、丹碧,诗人大放笔彩,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日出巨画。陆游还多次歌咏情调浪漫的海上遨游,《航海》云:"潮来涌银山,忽复磨青铜。饥鹘掠船舷,大鱼舞虚空。流落何足道,豪气荡肺胸。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行矣跨鹏背,弭节蓬莱宫"。陆游赞美的山,一如其理想中的猛士:"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陆游欣赏的泉,不是普通的幽涧细泉,而是罕见的石壁飞泉:"奇哉!一削千仞之苍崖,苍崖中裂银河飞,空里万斛倾珠玑"(《醉中下瞿塘峡中流观石壁飞泉》)。江山如此多娇,诗人在对祖国山水风光的激情描绘中,征服了时空,昂然"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将自我形象与山水形象熔铸为一,诗篇境界之阔大,意象之奇幻,气魄之豪迈,笔势之纵肆,莫不令人拍案叫绝。其实,陆游山水风光诗的这种雄浑的气势是与他胸怀天下的人文情怀分不开的,试想,一个对祖国缺乏深厚情感的人,能对祖国的自然山水这么倾情吗?能写出这么有魅力的山水诗吗?很显然,对祖国自然山水的倾情描绘,是陆游爱国情愫在另一方面的寄意表达。有时在自然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的语境里,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常袭诗人心头,身在山水,却心系国事。诗人触景生情,情调低沉,曲折地抒发自己赤子爱国之情,从"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扬"(《江上对酒作》),到"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溪上作》),无不说明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厚实的,也是炽热的。二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在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荣辱人民生活之中去。陆游曾前后在农村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是其他的古代诗人无有可比的。与人民朝夕相处,对人民的愁苦酸辛有深切了解,其诗作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自然超越一般诗人的浮泛,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情怀。基于对一己思想行为的自审自视,陆游在扰攘不宁的人世间,寻找自我的对应体。他把目光投向了百姓,主要是那个时代的人民。在与人民的对照中,他进一步深察自我,对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农家叹》),全诗写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善良性格,以及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残酷掠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同时他还融入人民生活中去,"我是识字耕田夫",诗人虔诚地以能把自己摆进农夫的行列而感到光荣,以能够疏离原本所属的士大夫阶层为自豪。他在《晚秋农家》中云:"我年近七十,与世长相忘。筋力幸可勉,扶衰业耕桑。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诗人不仅"身杂老农间",以一个纯粹的农民形象体验着农民的生活,而且"与世长相忘",以远离尘世的淡泊情趣贴近人民的心理。《贫甚作短歌排闷》云:"年丰米贱身独饥,今朝得米无薪炊。地上去天八万里,空自呼天天岂知。"只有切身体味农民的困苦,才能对农民抱以深切的同情,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诗句。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关照,是陆游诗歌之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对普通劳动者的颂扬,是陆游诗歌中爱国情怀的又一大表现。他歌颂故乡《渔夫》的顽健,"老翁短楫去若飞,我欲从之已天际";他写农民的勤劳简朴,"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春晚即事》);他写农家小姑的爱美,"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岳池农家》)。对普通劳动者的歌颂源于陆游胸怀天下的人文精神,是其"宇宙精神"的具体体现。诗人与人民的感情是浓厚的,也是真挚的。他关注百姓,愿与百姓同忧乐:"吾侪虽益老,忠义传子孙"(《村饮示邻曲》),"野人易与输肝肺"(《睡起至园中》),"老农能共语,真率会人心"(《雨后至近村》)。诗人与百姓共命运、同呼吸,为百姓医疾、送药、互赠礼品,这些诗中都有记载。他忧百姓之忧,喜百姓之喜。比如单单一个"雨",他就写了无数诗。有久旱逢雨的喜悦,有大雨成灾的忧虑,有雨夜不寐的感叹。试举其中一首:"嘉古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日夜忽雨,喜而有作》),舜天子的"韶乐"也不及"虚檐"的泻雨声,可见诗人对农民的一片深情。陆游爱祖国、爱人民,也热爱生活。他热烈地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出亲切淳厚而又真挚的感情,他的诗作题材也十分广泛,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无不剪裁入诗,真是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如《过灵石三峰》:"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陆游对民俗民风的热情礼赞,是陆游诗中人文精神的表现。《游山西村》诗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稽山行》诗又云:"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写民俗民风的还有《社日》中的社戏,《赛神曲》中的祭神等。淳朴的民俗民风开拓了陆游美好的心境,同时,也丰富了陆游诗歌的精神内涵。如果没有伟大的爱国情怀和人文修养,又如何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呢!三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以幻象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上。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冷酷的现实使陆游笔下的诗歌,常以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在这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象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有时又不失书生本色,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安诸城》),有时他又象一位军师,随从皇帝亲征,不仅恢复了"两河百郡宋山川",而且"尽复汉唐故地"(见《剑南诗稿》)卷十二的诗题)。所以他说:"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书悲》)。陆游的爱国热情还往往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联想表现出来。他观一幅画马,却想到:"呜呼安得毛骨若此三千匹,衔枚夜度桑乾责"(《龙眠画马》)!他作一幅草书时,也仿佛是在对敌作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参看《草书歌》)。他听到一声新雁,也会勾起无限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责"(《冬夜闻雁》)。所有这些梦思幻想,都是陆游爱国情怀的一种深刻表现,从而,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总之,在陆游的诗歌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风格多样,或气壮语豪,感情激昂慷慨;或萧瑟清冷,情调低沉;或自然流畅,清新俊逸,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很自然地表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就像一泓深泉,清灵却不见底。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诗中的精神包含着"大我"的"大宇宙意识"和"小我"的"小宇宙意识",形成了以爱国情怀为主线,以关注人民生活二位一体的人文价值体系。
o0大鹏0o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 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他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 (《跋傅给事帖》)他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但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怀有抗金复国的理想。然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线渐占上风,很多士人渐趋消极。南宋最早在诗歌中高扬爱国主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晚年诗作的题材取向又转回到书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这种态势在诗坛上的鲜明反映。陆游则与众不同,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陆游晚年回忆说他在“四十从戎驻南郑”时创作上发生了“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诗歌题材的转变,因为陆游早期的诗歌内容已相当充实,而且忧国念时的主调已经确立,三十七八岁时就已写下《闻武均州报已复西州》、《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等名篇。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由于只有这种风格才与陆游建立奇功的宏伟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最相适应,也只有这种风格才最符合陆诗所以反映的时代的脉搏,所以陆游一旦找到这种适合于自己的风格之后,他的创作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瓯北诗话》卷六)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都作于入蜀从军以后的十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位卑未敢忘忧国:杭州的陆游 说起陆游,一般人都称之为“爱国主义诗人”,然而,这只是从文学角度评价的一个有失简单的结论。其实,陆游不仅仅是文学的,他更是思想的、人文的、政治的,乃至军事的,而这些又都与当时的我国首都——南宋京城杭州密切有关,所以,杭州对陆游来说,有着更特别与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杭州来说,南宋英杰应该是:武有岳飞,文有陆游。然由于种种原因,陆游在今天的杭州并未受到他应该受到的重视,陆游的思想与人文精神也未得到弘扬,因此,提出“杭州的陆游”,是一种以杭州的视角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以便用丰富的史料揭示出陆游之于杭州的重要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陆游,进而让陆游在杭州得到应有的纪念地位,其文化成就与思想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研究与弘扬。可以说,研究杭州文史者,以及杭州市民,是不可不知陆游的,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国家与杭州紧密相连,他有关杭州的诗文,更是杭州历史的重要部分与宝贵的文化财富。
风晓晓你知晓
对陆游爱国诗的研究现状,有这些观点:陆游一生都是在北定中原的理想中度过,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真对他的爱国诗篇有下面这些观点:1在南宋特定的历史中,国仇家恨让陆游沉浸在还我河山的理想中,诗词慷慨解昂,例如铁马冰河入梦来。2面对南宋政府的求和派不思进取,陆游也有时候寄情于山水,写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词。3在陆游最后的岁月里,陆游仍旧念念不忘北伐中原,归还故土,临终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曼特宁先森
一、陆游爱国情怀产生的原因重合元年,北宋与金联手灭辽,金趁机攻入东京,宋钦宗向金投降,北宋灭亡。陆游就是在这样动荡的环境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陆游出生于书香世家,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家中长辈也有精通儒学之人,良好的家庭背景为陆游提供了优良的学习条件,加之陆游聪明好学,12岁便能赋诗写文,才华横溢。陆游的祖父陆佃曾著有《春秋后传》,其父陆宰也写过《春秋后传补遗》一书。陆游的家庭对儒学的研究异常通彻,陆游从小便耳濡目染,加上幼时逃亡路上的所见所闻,陆游心中的爱国思想渐渐被唤醒了。陆游的父亲陆宰是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致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和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立下了“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的豪情壮志。陆游还曾向几位爱国诗人讨教学习,认为读书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陆游将爱国主义思想融入诗词创作中,写了很多抗金诗词,由此奠定了他此后爱国主义诗词创作的基础。无论他是在地方做官还是晚年闲居,这份崇高的爱国报国思想从未改变。二、陆游诗歌中展现的爱国情怀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是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可说是一首千古绝唱。陆游晚年,朝廷曾立志北伐,且准备异常充分,大有不收复失地不罢休的意味。陆游对此欣喜若狂,但后来因为将领叛变,北伐以失败告终。陆游悲痛万分,郁结于心,一病不起。即便如此,收复失地的念头也从未在其心里打消。这一点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见一斑。养病期间,陆游一直关注朝廷的消息,北伐一事压在心头,使他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最终病逝。“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这是陆游写的《关山月》,和戎诏是南宋与金签订的求降书,是继“绍兴和议”之后的第二个屈辱诏书。赵构建立南宋后,一直提倡宜和不宜战,重用主和派的秦桧,处死诸如岳飞等将领,罢免了主战派的官员,进一步削弱朝内抗金声音的同时也削弱了抵御外敌的力量。宋朝的软弱,给了金人得寸进尺的机会。将刚刚在战事上有所起色的主战派打压下去后,南宋又一次被迫签下了求和诏书,即诗句中的和戎诏,也就是“隆兴和议”。《关山月》描述的就是这样一幅情景。南宋投降后,将倒兵衰,驻守的将士们只能每日空守边境,无仗可打,就连备战练兵也逐渐开始懈怠。一句“厩马肥死弓断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边境将士空有武力却无法收复丢失国土的悲哀。而在遥远的都城内,朝廷官员们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享乐中,每日醉生梦死,苟且偷安。他们享受着奢靡的生活,从未想过夺回失地,甚至对出兵一事百般阻挠。朝廷的软弱和不作为令陆游失望至极,悲痛统治者宁可出卖国家的利益,也不愿站出来反抗;哀叹文臣武将只顾享乐,将国家荣辱抛在脑后,痛惜边境的将士只能望着沦陷的山河,却不能收复。
浅谈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内容提要:陆游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人们称为"小李白"。 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
悠悠爱国情渐渐地,它爬上枝头,映入窗棂边,一时兴起,便独上轩榭台,享受着这静谧的夜色。月光之下,是广裹的土地,经过月色的洗礼,显得无比晶莹。微风袭来,夹带着淡淡
江南的春天,绿意已经染浓了烟柳。他,一个纵情游览山水的王孙贵族---笑梦轩,踏上了这个江南小镇。本以为,这只是他生命中普通的一站,却不想,成为他一生魂牵梦绕的地
1 说明时间过程 2 着重说明其中的一个人物3 什么历史意义 4 自己的感慨 对当今青年人的启发如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
抱歉,偶大学时是学数学的,汉语言毕业论文确实不知道如何写。但我想,道德即文章,用良知去做文章便好。一个进步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有一种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