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3

椰子の童話
首页 > 学术论文 > 关于黄连炮制的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思美味520

已采纳

要药黄连苦,炮制与临床应用的人更苦~ 黄连炮制方法与标准 【药材来源】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古代炮制方法】 唐代以前。黄连史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为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主药之一。黄连的炮制,最见于梁代,当时就有黄连要除去后方入药。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斅的《雷公炮制论》:“凡使黄连,以布拭上肉毛,然后有浆水浸二伏时,漉出,于柳火中焙干用。”逊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记述有:“黄连去毛、去皮、炒。”唐代有熬制(《千金翼》)。 宋代科学技术比较发达,官家对医药工作也很重视,组织了大量的医药专家对以前的医药著作进行整理、校注、增辑。众多医药家用新的方法,新的辅料炮制黄连。王怀隐在所著的《太平圣惠方》论述黄连的炮制方法“去须、捣碎、去粗皮碎擘,水洗过”。董汲在《旋舍备药方》中记载“入生姜同杵,炒令紫”。史堪在《史载之方》记述:“酒煮一伏时,吸进火上灸干用”。《小儿药证直诀》记载“去须,炒,去头,米泔浸一日”。《证类三草》记载“黄连一两,生姜四两,以慢火炒”。在太院所编《圣济总录》中,则根据中医临床以热制寒的原理,用吴茱萸制黄连。到此,黄连的炮制方法从简单的净选加工步入复杂的用辅料炮制。 宋代有无灰好酒煮制(《活人书》),好酒浸制(《洪氏》),酒洗(《妇人》),酒洗炒(《扁鹊》),生姜炒(《旅舍》),蜜浸一宿炙令香熟、烧焦制炭(《史载》),米泔浸制(《药证》),麸炒焦黄色、同吴茱萸共炒制(《总录》),同巴豆共煮制(《总微》),酒煮时要求用银器(《三因》)。 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家对中药的炮制相当重视,并对炮制作用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和归纳。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黄连炮制要用酒炒、酒洗。张元素在《珍珠囊》中也指出黄连用酒洗,借酒开腾之力使得黄连功用到达头面及手梢皮肤。将黄连的炮制方法推向了新了领域。元代增加了酒蒸、陈壁土炒制(《丹溪》),童便浸制(《原机》),姜汁拌炒(《世医》)。 明清时期,炮制理论、炮制技术趋于成熟。《普济方》中创新用了冬瓜汁炮制黄连。而《本草蒙筌》中记载“火在上炒以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实火以朴硝,虚火以酽醋;痰火姜汁,伏火盐汤,气滞火同吴茱萸,血瘕火拌干漆末;食积泻亦可服,陈壁土研炒之;肝胆火盛呕吐,必求猪胆汁炒;又治赤眼,人乳浸蒸或点或吞,立能劫痛”。《本草纲目》中将炮制方法与临床相结合,论述黄连炮制“以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猪胆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吴茱萸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和炒”。《幼科释谜》中还记述黄连有炒炭用。明代新增了吴茱萸煎汤炒(《保元》),朴硝炒制、干漆炒制、猪胆汁炒、入乳炒制、酽醋制、盐汤制(《蒙筌》),吴茱萸合益智仁共炒制(《医学》),冬瓜汁浸制七次(《普济方》),酒洗后再与吴茱萸共炒制(《回春》),用湿槐花拌炒、牛胆汁浸制(《景岳》)。清代有入猪大肠中煮熟用(《说约》),黄土、姜汁、酒和蜜四制黄连(《本草汇》)。 黄连的炮制方法有去皮、去毛、浆水浸柳火中焙干用, 蜜炙,酒煮,姜制,吴茱萸制,米泔水制,酒洗,酒炒,土炒,冬瓜汁制,盐水炒,猪胆汁炒,人乳蒸,醋炒,朴硝水炒,干漆炒,炒炭17种。辅料有浆水,蜜,酒,姜汁,吴茱萸,米泔水,冬瓜汁,盐,胆汁,人乳,醋,土,朴硝,干漆等14种。炮制工艺精细讲究,不同的炮制方法针对不同的病症,体现了中医辨证施药的用药原则;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些方法中,有部分已经受到禁锢,逐渐被抛弃,例如:妇人乳汁蒸法、童便炙法、巴豆炒法等 。 【炮制方法】 1.黄连: 现代: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古法:《本草经集注》:“除根毛。”《千金翼方》:“去须……水润切。”《太平圣惠方》:“去须洗净。”“去粗皮,碎擘,水洗过。”《洪氏集验方》:“去芦,刮去黑皮,洗净。”《普济方》:“用竹刀刮去须。” 2.酒黄连: 现代:取黄连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黄连片每100千克用黄酒千克。 古法:《类证活人书》:“以无灰好酒浸面上约一寸,以重汤熬干。”《扁鹊心书》:“酒洗炒。”《三因方》:“燎去须,酒浸,银器中重汤煮,漉出晒干,添酒煮七次止。”《丹溪心法》:“净酒二升浸,以瓦器置甑上蒸至烂,取出晒干。”《校注妇人良方》:“酒洗。” 酒长于清泻上焦火热,对心火亢盛、心火上炎之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和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烦躁易怒,耳道流脓疗效较好。这时,常与、生、生、竹叶、木通、龙胆草、败酱草、蒲公英、栀子等药配合使用。 3.姜黄连: 现代:取黄连片,用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黄连片每100千克,用生姜千克捣汁或干姜4千克煎汁。 古法:《博济方》:“宣连一两,生姜四两,一处以慢火炒,令姜干脆色深,去姜取连。”《旅舍备要方》:“入生姜同杵,炒令紫色。”《世医得效方》:“姜汁拌炒。” 姜长于清热和胃止呕,对湿热中阻之胸闷脘痞效果明显。这时,常与吴茱萸、薏苡仁、白蔻仁、杏仁、乌贼骨等药配合使用。 4.萸黄连: 现代:取净吴茱萸,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去渣取汁拌入黄连片中,闷润至吴茱萸汁被吸尽,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黄连片每100千克用吴茱萸10千克。 古法:《圣济总录》:“去须,一两,用吴茱萸半两同炒,以茱萸黑色为度,放地上出火毒,不用茱萸。”《寿世保元》:“吴茱萸煎汤炒。” 萸长于舒肝和胃止呕,对肝胃不和、胃热炽盛之呕吐吞酸、消谷善饥效果较好。这时,常与石膏、煅瓦楞子、浙贝母、乌贼骨等药配合使用。 5.炒黄连 现代:取黄连片,簧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取出放凉。 古法:《雷公炮炙论》:“凡使,以布拭上肉毛,然后用浆水漫二伏时,漉出,于柳木火中焙干用……”《千金翼方》:“熬(炒)。”《太甲圣惠方》:“去须微炒。”《类证活人书》:“炒令紫色。”《博济方》:“炒令稍焦赤色。” 6.土炒黄连 现代:取黄土,加热至稍松时,倒入黄连片,炒至染上土色,取出,筛去土,放凉。 古法:《丹溪心法》:“陈壁土炒,去土。” 7.胆汁制黄连 现代:取猪胆剪碎,取汁去渣,加黄连片炒干为度。黄连片每100kg,用猪胆1000只。 古法:《本草蒙筌》:“肝胆火盛欲欧(呕),必求猪胆汁炒。”《景岳全书》:“净牛胆汁浸。” 8.黄连炭 现代:取黄连片,置炒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黑色,喷水灭尽火星,晒干。 古法:《济阴纲目》:“炒黑。”《幼科释谜》:“烧存性。” 【饮片性状】 黄连为不规则薄片,直径3~8毫米,表面皮部棕色至黯棕色,木部金黄色或橙黄色,可见放射状纹理,髓部红棕色,有时中空;周边黯黄色,粗糙,有细小须根,质坚脆,气微,味极苦。 酒黄连,形如黄连片,表面木部棕黄色,偶见焦斑,周边棕褐色,具炒香气而略带酒香。 姜黄连,形如黄连片,表面木部棕黄色,周边棕色,有姜的辛辣味。 萸黄连形如黄连片,表面木部棕黄色,周边棕色,有吴茱萸的辛辣味。 黄连炮制后气味发生改变,如黄连片为“气微”,而酒黄连为“略有酒香气”,萸黄连为“有吴茱萸的辛辣香气”,因此可利用黄连及其炮制品“气味各异”的特点,对其进行进一步鉴别。 【质量标准】 黄连水分不得过,总灰分不得过,稀醇浸出物不得少于。味连以盐酸小檗碱计,含小檗碱不得少于,表小檗碱不得少于,黄连碱不得少于,巴马汀不得少于。 黄连饮片水分不得过,总灰分不得过,以盐酸小檗碱计,含小檗碱不得少于,含表小檗碱、黄连碱和巴马汀的总量不得少于。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要求同黄连片。 【炮制目的】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经、脾经、胃经、肝经、胆经、大肠经。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能。 生黄连,苦寒之性颇盛,善清心火,解毒,多用于心火亢盛,烦躁不眠,神昏谵语,以及湿热诸证如湿温、痢疾、热毒疮疡等。 酒黄连,能借酒力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多用于肝火偏旺,目赤肿疼。 姜黄连,能缓和过于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善清胃热呕吐。 萸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多用于肝气犯胃,呕吐吞酸等。 【应用选择】 生用 (1)热病神昏:常与栀子、黄芩等同用,能清热泻火解毒,可以治湿热病,心火炽盛,高热心烦,甚则神昏谵语者,如黄连解毒汤(《外台》)。 (2)杂病心火偏亢:常与栀子、莲心等同用,能增强泻心火的功能,可治心火偏亢所致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若心火内炽迫血妄行者,常配伍大黄、黄芩等,能泻火止血,用于火热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泻心汤(《金匮》)。 (3)湿温病:常与厚朴等同用,能清热化湿,可治湿温病,发热不退,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者。 (4)泄泻:常与黄芩、葛根、甘草同用,能清大肠湿热,可治湿热泄泻,发热、口渴,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者。 (5)痢疾:常与木香或白头翁、秦皮等同用,能清热止痢,治湿热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如香连丸或白头翁汤(《伤寒论》)。 (6)热毒疮疡:常与黄芩、连翘等同用,能增强清热解毒作用,可治热毒疮疡,红热肿痛者。若为耳目肿痛,可用本品研末外用或浸汁涂患处。 (7)消渴症:常与天花粉、生地等同用,能清泻胃热,生津止渴,可治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烦渴多饮之中消证。 制用 (1)肝火偏旺:酒黄连,常配伍龙胆草、黄芩等,能泻肝火明目,治肝火偏旺,目赤肿痛等。亦可单用本品煎汁点眼。 (2)胃热呕吐:姜黄连,常与苏叶、半夏等同用,能清胃止呕,可治胃热呕吐,舌苔黄腻者。 (3)肝郁犯胃:萸黄连.常与淡吴茱萸、姜半夏、竹茹等同用,能清热疏肝和胃,可治肝郁犯胃,胃失和降而致的呕吐吞酸,干呕泛恶,脘胁胀痛,烦闷不舒等症,如左金丸(《丹溪》)。 黄连的炮制早在梁代《本草经集注》中就有记载,经过医药人员的医疗实践,总结前人经验,直到元代,黄连炮制的临床作用才更明确的提了出来。《汤液本草》记载:“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以酒浸煎”。又提出“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指出了酒制具有引药上行,治头面之疾病的作用。 明代《普济方》中提出:“酒炒酒浸上颈已上”。《奇效良方》中记载:“苦寒酒炒,亦为因用以泻其上热”。这两部书进一步论述了酒制黄连作用的部位趋向,以及引药上行,泻其上热的作用。这些宝贵经验,至今被人们沿用。 后人在治病过程中,通过用不同辅料对黄连进行炮制,使黄连在临床中的用途扩大。《医学入门》中记载:“吴萸水炒,调胃厚肠,治冷热不调。黄土炒, 治食积,安蛔虫。盐水炒,治下焦伏火。”炮制方法较前增加了3种,并对临床作用有明确的记述,黄连炮制的理论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 《本草纲目》对黄连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记述更为详细:“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而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2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吴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炒。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治其苦寒,咸寒能治其燥性,在用者祥酌之。”与《医学入门》中记载的炮制方法比较,增加了猪胆汁浸炒、醋浸炒、姜汁炒、朴硝炒、干漆水炒。使黄连的用药范围进一步扩大,也是对黄连炮制原理的新见解。 《增补万病回春》记载:“去须生用,泻心清热,酒炒厚肠胃,姜制止呕吐”;“火在上炒以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实火朴硝,虚火酽醋,痰姜汁,伏火盐浸 。”明确提出了姜制黄连治痰、止呕吐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到酒制黄连不但可以治上,而且还可以厚肠胃,同时对用童便制黄连的临床作用明确提了出来 ,进一步扩大了黄连的临床应用。 《医宗粹言》提出“酒炒去头目之火,姜汁炒去痰火胃火,不伤脾胃。”说明酒炒、姜汁炒黄连既有确切的临床作用,又可防止生用黄连伤脾胃的副作用。《寿世保元》记载:“去须。下火童便,痰火姜汁,伏火盐汤,气滞火吴萸,肝胆火猪胆,实火朴硝,虚火酒炒。”“虚火酒炒”是该书的新观点,余则与上述基本相同。 《景岳全书》记载:“火在上炒以酒;火在下炒以童便;火而呕者,炒以姜汁;火而伏者,炒以盐汤;同吴茱萸炒,可以止大痛;同陈壁土炒,可止热泻。”“同吴茱萸炒,可以止大痛;同陈壁土炒,可止热泻”,拓宽了黄连的临床应用,满足了患者治疗的需要。 《先醒斋广笔记》记述:“切片,拌好酒,同吴茱萸浸二宿,瓦上炒干,分开连、萸各贮……白痢加茱萸。……,赤痢用湿槐花炒,去槐花。”提出了白痢用酒和吴茱萸共制黄连,赤痢用湿槐花炒的炮制方法,认识到了治疗赤痢、白痢、黄连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 刘荣禄论黄连炮制与临床应用 黄连按古法炮制和临床应用可分为生黄连及酒 、醋 、盐 水、朴 硝、胆汁 、姜、茱萸 、干漆 、槐花 、土炒黄连和黄连炭等。但是,当下药房中普遍只以生黄连一药统之。其余炮制方 法与临床应用竟弃之已远 。 生黄连的炮制法与临床效用 生黄连片炮制法 取黄连洗净,春、冬润24小时,夏、秋润8小时 ,刨薄片晾干即得 。 黄连粗粉操作法 取黄连洗净晒干,碾碎或用粉碎机粉碎,过2号筛筛过,装入瓶内。黄连片或粉配方时宜另包,待诸药煎成去渣后倒人药液中煎数沸 ( 约3分钟 ),滤去渣绞尽汁即可 。 生黄连人药为何要刨薄片或碾粉配方? 因生黄连在临床中大多用于心火实盛,疮疡肿毒,目疾暴发,胸痞呕吐,热病泻痢等症。治疗上述诸症,必取其大寒善泄易行之性,要取其性存则不宜久煎,久煎其性味减,疗效差 。刨片碾粉人药,不但其味易出,缩短煎煮时间,并可保其本性存,故其效高而速。 如张仲景在治疗热痞之症 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即以麻沸汤渍之 ,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此正是取黄连生汁之意 。当今不论治疗何病,均以完黄连配方同煎,完黄连入药同煎时间长,若用于上述病症中,清热解毒之效差而慢 。 对此,本人曾做过30多个病例的药物比较,在病症、病因、脉 象、用药、剂量相同情况下,由于用薄片和完药及煎熬长短方法不同,其临床效果则有差异。如朱 某某,女,22岁,1985年6月,因食死牛肉生毒疮,经××医院注射青霉素、扑尔 敏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维丁胶性钙等半月无效,后经余治 。见其人头面全身疮色深红,痒不可忍,心烦,口燥渴,舌苔降红,舌尖赤,脉 洪 数,以三黄解毒汤加荆芥6g,土茯苓15g,内服。外用生黄连20g,川柏30g,荆芥15g,银花20g,水煎外洗。内服外用 黄连都用薄片后煎,三剂 痊愈 。钟××,女,26岁,患同一病症,用药尽同,只是用完黄连同煎时间长,六剂 方愈 。李××,男,33岁,双眼红肿疼痛,羞明,头晕,口燥苦,舌苔深黄,舌尖降,脉弦洪而数,投以龙胆泻肝汤加刺藜15g,石决明12g,荆芥l0g,完黄连l0g同煎,五剂痊愈 。张××,男,38岁,病症用药俱 同,而用黄连薄片后煎,三剂痊愈 。 从实践中体会到,用完黄连或薄片,粉都能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便有快慢之差异。 姜制黄连炮制方法与临床观察 姜制黄连炮制法 取生姜洗净捣碎,加水煎熬2次,取汁与黄连拌匀,润2小时,置锅内用文火微炒片刻,起锅晾干 。每公斤黄连用生姜,加水,熬取姜汁 。姜黄连按古法用13-20%生姜炮制,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用60%生姜炮制疗效更好 。 如徐××,女,46岁,食后5分钟呕吐,咽至胸如物堵,虽经多家医院诊治妄效,于1986年9月16日来诊,其人体瘦,脸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用二陈汤去甘草加生赭石15g ,川连1Og,二 剂仍呕吐,守原方药易姜黄连,四剂痊愈 。又如刘××,女,29岁,食入即吐,咽至胸似有物堵数月,经多家医院未查出病因,1985年8月13日来诊 ,其症头晕口苦,心烦失眠,燥渴,食入即吐,咽胸似有物堵,苔黄,舌尖红,脉浮弦而数,以小柴胡汤加川连、花粉。二剂,诸症好转,仍呕吐,咽胸如物堵,易二陈汤加黄连10g二剂仍呕吐。守原方药易姜黄连l0g,三剂痊愈。一月后病又复发,为探试药效,以二陈汤加生赭石15g、茱黄连l0g,二剂无效。守原方药易姜黄连二剂,呕吐止 ,原方加白参6g、漂白术12g,六剂痊愈,一直未发。 为何姜制黄连要用较多的生姜炮制呢 ? 因姜黄连大多用于火呕而设。火呕者,上中焦之火及气上逆故呕也。上中焦有火故食不得入 ,或食入即吐出。此症用黄连 ,必用生姜之制方能奏效,因黄连虽为清热泻火之要药,但降逆之效差,必借生姜之鉴制,取生姜之降逆,药进后方不至反出。生姜为止呕之圣药,虽有辛通开之,降之之效,因其性热,不能清热泻火,不宜于火呕,既已用在火呕之症 ,必借黄连大苦大寒之性以制生姜之热,这样方能达到呕吐止火泻之作用。其入咽胸如堵欲以手抓等状者,此非物也,乃火与气格阻于上,火气隔阻于上故咽胸似有物堵,治法应清心胃火,降逆气 ,火清逆气降,咽胸似堵之物如失。呕吐者,亦火气上逆也,盖胃气宜降不宜升,胃中有火其气上逆 ,饮食之物不能下输食物入则二热相冲,不得停留,故随之反出。方中用姜制黄连者,因黄连善入心清热,心中之火清,上焦之火皆清。生姜善能降逆而辛能开之通阳,火泻,胃逆之气降,食入之物方能不致反出,故二药相伍之制为止呕之一要药。 若治气分湿热之火,开郁火,止火痛,左肋痛利大肠壅气,宜用茱黄连。治肝之实火、胆囊炎、胆壁、增厚,宜胆汁黄连。若 治伏火 宜用盐水 、朴硝黄 连。治 湿热 在血 分 以及 血瘕 所致 之热应 用千漆 黄连 。若治食积之火及热泻,宜土炒黄连。治赤痢,用槐花黄连。治血痔用枳壳黄连。治脾虚所致之热泻,黄连炭尤为妙剂。

198 评论

浩然真气

浅谈传统中药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关键词】 传统汤剂;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传统中药汤剂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中医处方调剂混合后,加水煎煮,使药物之间充分相互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中药汤剂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剂型,具有组方灵活、随证加减、起效快、易吸收的特点,但中药质量不可控的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其重要原因就是中药材质量不稳定,一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药材以次充好,假劣现象严重;且药材在市场上周转时间长,既不卫生又不易保管;调剂时劳动强度大,称量误差大,患者难以核对。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药汤剂显得跟不上需求,传统的“老三包”需患者自行煎煮,既无加工工艺,又无质量标准,自然疗效很难保证。由于煎煮不方便,一些急症急病很难立即服到中药,从一定意义上讲中药饮片剂型的落后已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另外,传统中药汤剂的使用方式也使西方患者难以接受和掌握而不被国际市场接受,也阻碍了中医中药的科学化、国际化进程,故汤剂的改革势在必行。1 中药配方颗粒的由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中药饮片也在发生着变化,也就有了新型中药饮片的产生,中药配方颗粒就是其中之一。中药配方颗粒也称“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中药新型颗粒饮片”、“免煎饮片”等,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经现代工艺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精制而成的纯中药产品系列。将单味中药饮片提取浓缩成颗粒剂,配成复方用水溶化服用,因其使用方法快捷简单,故在韩国、日本、台湾地区较为流行。2001年我国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中药配方颗粒从2001年12月1日起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实行批准文号管理。2 中药配方颗粒国外发展现状中药配方颗粒是一种适应时代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在国外,特别是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对中药饮片的改进进行了多种探索,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方颗粒剂发展加快,并将颗粒剂列为国民健康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多数汉方药厂的骨干剂型即为汉方颗粒剂,目前约有2/3的日本医生在临床中应用颗粒剂。日本在浓缩颗粒剂的开发研究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研究的复方中药浓缩颗粒剂有200余种,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剂200余种,根据临床随证配方,产品销往欧洲等地。韩国的中药浓缩颗粒剂使用于20世纪90年代,现已发展到300多个品种,并将其列入健康保险用药范围。3 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势 符合中医临床用药要求,保持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中医的学术水平体现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其诊治水平越高,整体观念越强,辨证越仔细,处方就越灵活。配方颗粒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可以随意组方,加减配伍,既保持了中医辨证论治之长,又具有中成药服用方便之美。它符合中药饮片炮制要求,经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分装等工艺过程精制而成,不添加糖、防腐剂及其他赋形剂,保持传统中药饮片的原汁原味。中药配方颗粒每小袋药量即为中医处方的1日常用量,与中药饮片相等量经测定后而得的,装量准确,避免了中药饮片调配过程中分计量误差现象。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临床药效无显著性差异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研制指南》中所指的关于“分煎、合煎的药效实验比较”的方法要求,进行免煎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比较研究,国内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初步表明无显著差异。 有利于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化管理中药饮片的内在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材产地生长环境、自然条件、仓储保管、饮片加工炮制工艺等。中药配方颗粒是将炮制符合要求的中药饮片经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工艺制成的,其生产工艺标准化,并制定了产品质量控制标准、生产工艺的技术参数,使配方颗粒内在质量稳定。 中药配方颗粒服用方便中药配方颗粒不需煎煮,用开水溶化即可服用。不但可以省却煎煮过程,又可以保持中药饮片的气味和功能,同时在制剂过程中采取现代指纹图谱等先进技术,使中药真正做到安全、高效、方便、可控。国际天然植物药市场年交易额已近200亿美元,且以每年10%以上速度增长,随着人类疾病和健康观念的变化,“绿色药品”、“天然保健”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医中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剂量小、疗效高、起效快,服用、携带、储藏方便,有科学数据可查,符合外国人治病、保健的需要,潜在的国际市场相当广阔。4 阻碍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几个问题 生产工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饮片需适度粉碎的品种范围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某些药材不宜打碎,经干燥打碎后可能会损失一部分有效成分(如挥发油成分),甚至可能发生异变,从而影响疗效。粉碎成粗颗粒的最佳粒度需根据具体药材具体确定,颗粒过粗不利于机械化包装;颗粒过细则又易糊化,不利于药汁的滤出。现行的中药配方颗粒从内在质量到外观包装都尚有不足之处,有待于提高。 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认识还未完全统一迄今学术界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认识尚未完全统一,客观上影响了主管行政部门管理政策的出台,使相关的宣传力度不够。患者对中药配方颗粒的接受性存在差异。有些老年患者长期形成的用药习惯不易改变,且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所以“节省时间、即冲即饮”的配方颗粒在这一阶层中不占优势。另外,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经济收入的差异也会影响不同职业患者的接受性。这虽由多种因素造成,但患者对经加工精制后的配方颗粒是否真能保持原药材的性味和功效存在疑问是一重要因素。 价格因素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相比,在价格、让利上处于不利地位,影响推广使用。由于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复杂,投入成本高,使其价格平均比生产工艺简单、低成本的传统饮片要高30%~50%,造成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另外,中药配方颗粒仍未进入公费医疗目录,须患者自费承担,使中低收入的患者难以接受。总之,只有解决以上的问题,才能使传统汤剂的改革变成现实。在中药的制剂领域,中药配方颗粒相对于中药传统饮片是一种进步,现代科学技术为这种进步提供了飞跃的翅膀。中药配方颗粒现在尚处于饮片市场的补充角色,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取代传统饮片势在必行。政府部门、医院、中医药界人士应更给予政策、科技和实践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发展中药配方颗粒。

335 评论

桃子爻爻

在中药学 毕业 论文中,题目是 文章 的眼睛,既要概括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要简炼,有吸引力。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 TRIPs协议的药品专利制度与中药专利保护 3. 中药熏洗结合运动手法、针灸理疗对颈肩腰腿痛治疗的临床体会 4. 从ADR 报告 谈中药注射剂的问题及对策 5. 用《组合中药学》的理论开发新型中药(英文) 6. 中医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研究探讨 7. 复方中药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临床观察 8. 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作用研究 9. 中药治疗硬皮病文献分析 10. 中药产业化的关键问题及其对策 11.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12.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13.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14.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15.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16.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17.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3.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4.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5.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6.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7.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8.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9.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10.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11.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12. 2007~2008年国内期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 13.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14.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15.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16.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17.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中药来源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筛选 2. 直肠滴入疗法与中药外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 3.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研究 4. 中药灌肠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临床研究 5. 中药注射剂在我院的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预防 6.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 7. 中药调剂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8. 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9. 中药专利保护制度研究 10. 研究中药注射液临床效果的 方法 11.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12. 一种基于全电性离子色谱的中药药性蛋白质分子标记研究的新方法 13. 抗肿瘤中药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4. 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30例观察 15. 不同性味中药复方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代谢及病理变化的影响 16. 当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17. 扫描电镜应用于 植物类 中药鉴定的研究进展 猜你喜欢: 1. 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2.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3.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 4.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5. 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

267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黄金比例的论文题目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数学的应用更是无所不在.

    水儿依依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炮制大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范文样本篇一 课题题目: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课题来源:教师规定课题 目的和意义: 2019年夏季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爆发,迅速向全球蔓延。美

    我是不是很S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黄连论文素材

    1.1实物标本的选择选择实物标本依托中国药典,以教材中收载的常用药材为主。然而,将教材中的药材品种一一收录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实际,选

    小琪112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炮制研究论文

    实习写什么论文?是你的毕业论文吗?华丽的分割线——推荐你结合药店某一类型的药的销售情况和顾客对性价比方面的反应写某一类药的趋势。时下是医疗产业化逐渐成熟的时机,

    cestlavie8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题目关于黄果兰的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成

    仁义小红累不爱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