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电1301
技进乎道 技进乎道,出自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意思是,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前进便接触到了“道”,即天地规律。"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道生天地万物,生仙佛,生圣生贤,倶以从道而生,阴抱阳,生生化化,无极无穷之妙哉。这就是一切的本源,是最高的准则,即终极真理。道成为古人最求事物极限与极致的象征。无论是哪一种技巧,当它发展到极致时都会符合自然界的规律,也就是"道". 古人用道来作为技能和其他事物发展的衡量最高标准是有其原因的,这要从道的哲学思想分析。道的含义 道是阴阳 。首先运用道教的思维方法,分析一下“道”字原来是这么写的,右上角的两点“- -”在八卦里面代表的意思是阴,两点下面是一横“—”代表着阳的意思,即所谓“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中心是一个自我的“自”,强调出道是要靠自己用心去体悟才能得到的;最下方是一个走字底,道明人若想要体悟大道,就需要深谙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道———天道运行,阴阳造化。 道是过程 。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 。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后人根据《庄子》里面的一些内容提炼出来的如<庄子-养生篇>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样的技艺,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庖丁并不满足于此,因此,他解释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清朝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这里的“技”,就是技术、技巧、技艺、技能、技法;“道”,就是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正义,如果我们扩大一些其内涵,也可以包括思想情感。“技进乎道”的意思就是每一种技艺当其达到巅峰后,都可以进一步上升到“道”的层面。例如对书法“技进乎道”,在历史上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东汉时,学习草书成为士子们的时尚。赵壹写了《非草书》,对学习草书提出批评:“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乡邑不已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直到唐朝,还有人因士人君子倾心书法而招致批评:“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学习书法也只是“犹胜弃日”、“贤于博弈”。有感于此,刘禹锡《论书》提出:“吾姑欲求中道耳”的见解,算是开了“技进乎道”书法观的先声。黄道周《石斋书论》云:“学问人著些子伎俩,便与工匠无别。然就此中引人入道处,亦不妨闲说一番,正是遇小物时通大道也。”
迷茫的前途
近日翻阅老庄,重读“庖丁解牛”有些新的感触。“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幼时学此文,以为核心在“熟能生巧”、“游刃有余”,或理解为“养生之道”(文末,文惠君言“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体悟“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几句话,便知文章重在阐释由“技”入“道”的道理,与“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三重境界何其相似,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为“技”?又何为“道”? 《周易•系辞上》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最早提出了“道器”的概念;《说文解字》曰:“技,巧也”,与“器”相近,均有技巧、技能、技艺的意思,指有形象的具体的事物或名物,侧重于物质存在,是经验世界的直接体现。而“道”是与“技”相对的一个概念,最早由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代表无形的、抽象的及宇宙万物的总规律,侧重于精神境界层面。 技道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庄子哲学的重要范畴。《庄子》中有多则关于“技道”的寓言故事,当今常被学者引用以说明审美和艺术创作。技进于道,体道过程与艺术训练过程一致,得道之境界与艺术精神暗合,这是普遍惯于接受的庄子美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命题。 譬如欣赏书法作品,认知水平不同,评价自有差异,由低到高有三重境界: 第一,看“字形” ,认为结构得体、笔划匀称、整齐工稳的字便是好字,拿“二田”为例,其书以欧体为基,点画老到、结体端庄、四平八稳、几无败笔,堪比印刷体和美术字,受众面颇宽,被诸多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学欧入门之圭臬。但业内大多认为,“二田”书法囿于馆阁体太深,线条板滞、千篇一律、了无新意,有形而无味,难登大雅之堂。 第二,观“字法” ,此观者一般有一定书法审美基础,对颜、柳、欧、赵,苏、黄、米、蔡有相当程度的认知,观字侧重看取法出处,对笔法、墨法、章法略知一二。 第三,品“字意” ,此观者有较高的书法审美素养,大多为“门内之人”,观看一副书法作品,除却技法、墨法、章法等基本要素,更看重作品所蕴含的情怀、格调、风骨、意趣,更能体会《兰亭序》的风雅清逸,《祭侄文稿》的雄浑厚重、《韭花帖》的疏朗闲适……综观这三种境界,前两种重形质,可划为“技”的层面,后者重精神,当属“道”的层次。 联系现世表象,“技“道”无处不在。就拿聊天交谈这个日常行为来说,其目的和基本追求大抵可分为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审美六个层面,不同层面有不同内涵,所占比重反映着不同的文化修养、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这六个层面在表象上又可综为三类: 其一,曰“闲聊”。 话题大多围绕世俗,无外乎家长里短,娱乐八卦,谁升官谁发财,谁倒霉谁落魄,无中心无主体,或深或浅、或多或少。这是正常人在心理上追求刺激或放松休闲的基本需求,偏重于物质层面。 其二,曰“交谈” ,一般是为获取信息获取知识,就某事某物谈看法、谈观点、谈体会,比较聚焦、具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用性,这里面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 其三,曰“论道” 。多是世界观、方法论,更偏重思想意识、道德或审美层面的沟通,更侧重于理性的思考,思辩性强,是对客观世界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把握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这是人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 再看写文章。以散文为例,其境界由浅至深、由低到高也大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写事写物。 重在描述、叙述,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写出来,不变形,不走样,客观真实,重在说明“是什么”,类似于美术作品中的素描。 第二个层次,是写景写意。 通过华丽的辞藻、卓美的词句进行刻画描写,善用声音、光影、色彩等元素,营造氛围,渲染情境,虚实相间,五彩斑斓,好比水彩画。 第 三个层次,是写理写情 。不矫揉不造作,语言朴实,真情实意,寥寥数笔便直抵内心,直戳麻骨,画面感十足,代入感很强,好比一副水墨丹青,百看不厌,又好比一壶陈年老酒,清香自溢,朱自清的《背影》便是绝佳代言。 无需再多列举,想必上述二三例或许能浅显地扣合“技”“道”的本质问题。弘一法师曾言:人生有三重境界,好比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的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的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的生活。这三层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更多地是辩证关系。还以三层楼阁举为例,没有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三层就是“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但没有二三层,也就不能称之为楼阁了。思想的高度决定视野的宽度,登高望远应是不懈的追求。魏源言:“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这与当今倡导的“工匠精神”是高度吻合的。任何事物发展都是曲折复杂而又瞬息万变,但又皆有规律可循,探寻规律的、寻求真理过程便是“求道”的过程,这一过程绝非轻松,绝非易事,是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否定的一个迭代历程。大道至简,道不远人,我们共同探寻。
论文摘要是查重的。 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撰写毕业论文成为了学生们不可避免的任务之一。而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查重问题也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然而,有些学生和
道德是由道与德两个并列的词组成。 道是道路、行径、方式。 德是行为的表现。 道与德组合到一起,意义上就发生了变化,就有了道德的新义。 道字变成动词。
交通安全论文2500字 导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交通。走路是交通,开车是交通;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交通安全论文3000字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毕业论文怎么写?首先要弄明白作格式,其次是选题,再次是确定立意,最后是材料搜集和写作。一、毕业论文格式:1、标题。首行居中,字号一般比正文大两号。2、作者。标题
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