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菲兔兔
文章来源:喜马讲书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不是唯一的夫子。冯友兰是中国现当代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间,冯友兰就写出了《中国哲学史》,分上下两卷。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受邀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将上下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缩写成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中国哲学江湖中的三大派, 一般来说,这三大派,包含在我们通常说的儒释道三教之内:第一大派是“儒家”;第二大派是“道家”;第三大派是“佛教”。一、第一大派——儒家主要经历了三段历史时期的发展:1、先秦时期,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一时期内,天下各路诸侯都抢着要做霸主,这就相继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局面。当时的中国哲学江湖,也涌现出了众多门派,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儒家历史上最牛的三位大咖——孔子、孟子、荀子——就先后出现在这一时期。孔子:作为老师,广收门徒。儒家基础的“仁”和“义”就是孔子提出来的。他说,仁义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忠恕之道”。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忠恕”的话,就能够练就“仁义”这样的品质。而想做到“忠恕之道”,就得有“知命”的人生态度,这是“君子”应该有的;同时,“忠恕之道”需要用“礼仪”来进行规范和引导,因此孔子重视周礼,强调名正言顺。孟子:孔子之后,儒家内部开始分化,孟子代表了理想派。他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提出“人性”起初都是“善良”的,即“性善论”。孟子有心做帝王师,主张王道政治,可梁惠王并不买账,于是,他转而钻研“天地浩然正气”。荀子:是孟子的对立面,是儒家中最务实的代表,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直接推翻了孟子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即 “性恶论”。正因如此,人类社会才需要礼乐文化来制约和平衡。在这点上,他继承了孔子重视“礼仪”的观点。2、汉唐时期,集中在两汉以及隋唐这两个时期内。代表人物有西汉的董仲舒,以及唐代的韩愈和李翱;董仲舒: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主张,正式宣布儒学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家也由此取得了中国哲学江湖的霸主地位。韩愈和李翱:接管儒家的掌门人,在发展自家理论学说的时候,先后都引入了道家和佛教的理论内容。特别突出的就是,这二者借鉴了佛教禅宗的传承谱系说,用此来构建儒家的“道统”理论,即给儒家自家的祖宗修族谱,排座次。冯友兰主张用“新儒家”这个名词,来概括这个时代的儒家,表明这一“儒家”不仅继承了孔孟旧说,还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内容。3、宋明时期,代表人物有宋代的周敦颐、邵雍、张载,后有程颐、程颢、朱熹以及陆九渊,再有明代的王阳明。这是“新儒家”理论发展最精彩的时期。初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三人,他们都对“宇宙发生论”进行过讨论,即讨论宇宙的起源是什么。周敦颐:主要吸收了《周易》的理论内容,用“太极生阴阳两仪”的观点来探讨宇宙的起源。在精神修养层面,周敦颐又根据“太极”的特点,主张静态的修行,并认为这是达到圣人境界的有效方式。邵雍:也采用了《周易》的内容来讨论“宇宙发生论”。不同的是,邵雍根据《周易》的“八卦”内容,演绎了更为细致的宇宙起源说,并用来解释他的“历史倒退观”。张载:直接将“气”这一颇具物质特性的名词代替“太极”,用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在他看来,“气”有两种,一是“清澈”的,另一个则是“混浊”的。天地之间的万物,就是因“气”聚而生成,因“气”散而消亡的。这就是张载的“气本体”说。实际上,这“气”中的一清一浊,就相当于是“太极”中的一阴一阳。在周敦颐、邵雍和张载三人之后,“新儒家”又发展出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派。这两个派别,实际是由程颐和程颢两兄弟开创的。程朱学派:就是“理学”,是弟弟程颐开创的学派,由朱熹完成,以“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陆王学派:就是“心学”,是哥哥程颢开创的学派,由陆九渊继承发展,再由明代的王阳明完成,以“心”来观照世间。换句话说,“心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二、第二大派——道家冯友兰主要介绍了道家的两个发展时期:1、 第一个是先秦时期,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杨朱:“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主张“趋利避害”,将“避害”最大化,突出表现了早期道家哲学这一基本特点。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的《道德经》既包括了对宇宙本源的讨论,也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还是一本处世指南和一本充满政治智慧的著作。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庄子:贴近自然的怡然自得,使道家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主张顺其自然的庄子,对一切具有人为性质的,如法律、道德、制度等,都是抱以批判态度的。相比于儒家诉求的内圣外王境界,庄子更在意对“内圣”境界的追求。因此,他主张以“心斋”、“坐忘”作为自己修行的基本方法,进而达到他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精神境界。2、第二个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道家之学渐渐地走向了玄学化。冯友兰将南北时期的道学,称呼为“新道家”,其内部,也有差别,主要表现为“主理派”和“主情派”的不同。竹林七贤:他们一般都不屑于儒家君臣父子纲常这些礼教。他们中,向秀和郭象是“主理派”的代表,而阮籍、嵇康则是“主情派”的代表。三、第三大派——佛教1、传播。一般来说,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的时候。这个时期,正是道家逐渐转向玄学化发展的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一开始就是借着这一股“玄学之风”发展的。换句话说,佛教起初就注重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进行自身的传播和发展。对于这一时期的佛教,冯友兰着重介绍了僧肇和道生这两个中国僧人。僧肇,比较关心如何解释“般若”这个问题。道生,则更在意修行成佛的可能,也就是佛性这个问题。2、发展。关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集中来说,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对此,冯友兰在书中较多地叙述了禅宗。毕竟,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最好的代表,就数禅宗了。“达摩祖师”这个特别传奇的人,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达摩之后的第六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他之口,凭借这句诗文,成为了中国禅宗的祖师。慧能之后,禅宗又相继发展出了各门各派,进而遍布天下,流传至今。用禅宗自家的话说,叫“一花开五叶”。这“一花”是指慧能,“五叶”便是曹洞、临济、云门等五个禅宗分支
紫色super
很早就听说过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该书将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融为一体,以20万字的篇幅叙述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史,简明、生动、深邃、易懂。一改过去所接触到的哲学类书籍,总觉深奥难懂,认为哲学是哲学家的事,哲学离大众很远。但在读过《中国哲学简史》后,忽觉拨云见日,一点就通。实际上,哲学就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在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之中,并实实在在地孕育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反映在每个人的行动上。所以,每当空闲时间,捧起这本书来,都只能是细细读来,深思每一个字……《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时的英文讲稿,用该书的翻译者赵复三的话说:“资料是古老的,眼光却是现代的。”并称冯友兰先生是“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写这部书的思想和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所以,这本书在今天仍然不失为是一本哲学和文化的经典著作。大家熟知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是这样赞赏这本书的:“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著作的《中国哲学简史》。”足可见证,这本著作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经典永远是不过时的。冯友兰先生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中国历史文化先祖(孔子、诸子、墨子等),道家、儒家等与西方哲学比较,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和学识语言阐述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提起哲学大家,很多人都能说出西方的大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没有把谁确切地标注为哲学家。实际上,这与中国文化人表达思想的方式有关。在表达方式上,中国的文人喜欢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透彻的地方,采用的是暗示的方法,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在中国文学传统中,一首好诗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位慧心有思考的读者,读诗时却能从诗句之外去会意,读书时从字里行间去回意,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悟道,这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风格。例如,大家熟知的《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便可看做是孟子哲学基本思想的体现。所以说,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等无不深藏着哲学的智慧。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冯友兰先生是这样说:“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一位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即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苦难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哲学思维的形成过程?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处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对或错。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又是现实主义;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传统的中国哲学讲究的是“学”和“道”。“学”,用现代话说就是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哲学则是后一个范畴。中国的圣人,品格上可用“内圣外玉”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玉”,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而哲学的使命是使人树立起“内圣外玉”的品格。普通人读哲学、学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高高在上的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讲中国哲学就不得不说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哲学的先祖。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还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中国哲学中的这两种思潮,大体类似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思潮。试读杜甫和李白两个同生活于8世纪诗人的诗,人们不难分辨出中国思想的两大流派——儒家与道家——对两人的不同思想影响。道家,同时把属于自然和人类的东西严格区分,即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直到步入现代社会的今天,这些仍是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儒家思想是中国农耕文化、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的产物,因此对中华民族来说,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的哲学就不难理解了。对于中国的艺术与诗歌,儒家和道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儒家把艺术与诗歌看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而道家追求的是心灵自由流动,把自然看成最高理想,这给予了艺术家们无穷的灵感。由此看来,中国哲学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交融相伴,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现代社会倡导国学,学习中华文化。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只要静下心来,用些时间去思考,就能品味出这其中的哲学智慧,这种智慧也是我们的前人所精心耕耘的,留给现代、将来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只是读了这本书后的一点点感想,更多的东西还需要学习、思考。
南瓜囡囡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安图三小 周红新书名:《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页码:302 页内容简介: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读后感受:初读《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这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等等,尽管对哲学知之甚少,但书中所写"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这句话,可以大概使我们了解到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对哲学的态度,我的感情很微妙,仿佛"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如那不可触摸的皇冠,它的金光灿烂已在昭示着,是凡人不可侵犯的。哲学,也被人称为所有科学的科学。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心中的神圣感与畏惧感也油然而生。在首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实际上,中国文化几千年来,所循循教导的是"道"与"德",帝王之家讲求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普通人际交往中,也以忠义为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思想的灌输可通过许多的途径,即使大字不识一个,那你总会听说过岳飞的故事吧,岳飞其实此时也成了中国儒学所颂扬的道德的载体。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认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的。哲学这门科学并没有在中国古代被命名过,但是他潜移默化地浸入人们的思想。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一个人如果受到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这方面的启蒙教育。即使现在也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字经》,它是孩子们刚学认字所通用的课本,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而《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更无须多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是读书人的必学教材,它们实际上就是老子,孔子这些哲学家们的哲学著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学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了一种宗教--儒教。我从某一角度看来,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被称为"礼仪之邦",要诚心地感谢这种精神教导。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是来世。它有一心教导人向善去恶,何为"君子之道",如孔老夫子"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施之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仁"的含义还有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方面合起来,称为"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于实践的途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恕之方"。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劳作,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护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最后,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四种关于人生境界的看法,对我们也是大有启示的。只有懂得世上并不是有自己,还存在着一个社会,自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好处;或者人是"宇宙公民",做每一件事,都是为宇宙的好处。我们就会舍弃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而去追求"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或者是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作为一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向书本学习,使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视野。通过拜读《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受益颇深,因为在很多时候,哲学被单纯地作为一种知识、一种专业远离我们的生活,而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则在见证中国历代哲学派别之间精神通融的同时,将中国哲学做了推广普及。从大的层面来讲,作为研究人的学问,她大到可以影响人类,改变世界,建设国家。投射在社会发展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引领了无产阶级的大革命,彻底地、深远地影响了世界格局,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从小的层面来说,她必然是我们心灵的指引者、人生的引路人,这即是哲学生活化的一面,这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抽象,可以教导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更加舒畅自如。要做事先做人,哲学对此意义重大。正如书中所讲:哲学的功能就在于使人成其为人,而做人,是有限制的。康德曾说:"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于我们个人而言,清晰的是非观念,明确的荣辱观念,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厚道的人,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包容别人的过错,在与人交往相处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时刻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良好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正是我们的工作所需要的。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怨天尤人,时刻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对待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人处事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有进取心,但不强求;力求完美,但不求全责备。由此看来,哲学的亲切和成熟,是以任何人都可以了解和掌握的姿态出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思想,哲学孕育在我们的头脑中,反映在我们的行动上。以上是读书所得,讲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经常学习新知识,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成熟,在生活中磨砺。1
摇滚小青蛙
文化是观念的集合,文化特征或特质就是文化的代表,必须是全方位贯穿于我们的生活。所以哲学的总结中华文化的第一特质就是无神论。中华文化的特质就是修正。前提是,一切事物都不是完美的。连同真理都会变化,因此不断的修正就是不断的改善,只有适应客观世界的发展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从个体到群体,乃至国家都遵从这一法则。不断修正完善自己。中国人的和平性与“自力”观念密切相关。因为相信自力,因此不希望从外部获利,“不自生”。也因此更不会去侵占抢夺别人财物和土地。因此简单的说中华文化的特质就是:无神论、修正、自力。
yoyoyoyoyo224
哲学就是哲学史吗?很多哲学家对这一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哲学不是科学史,不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哲学也不是知识史,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哲学也不是问题史,不是永恒无解的难题。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哲学与哲学史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哲学就是哲学史吗?很多哲学家对这一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哲学不是科学史,不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哲学也不是知识史,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哲学也不是问题史,不是永恒无解的难题。自古以来,众多哲学家们对与哲学问题思考的思路是纵横交错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路不同,因此造就了不同的哲学家。
【关键词】哲学;哲学史
一、哲学究竟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广阔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对之有不同的看法。更有甚者,有些看法似乎是截然相反、相互冲突的。因此企图给‘哲学是什么’这样的开阔问题一个大家公认的确切答案或明确定义是很不明智的,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样的做法几乎是不可能的。”[1]
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哲学是什么。根据海德格尔的理解,哲学孕育了其他种种学科,是人类文明存在的最基本的方式。而卡西尔也曾说过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哲学探讨的首要目标乃是认识自我。人是思想的存在,人要能够成为真正思想自由的人,他就必须要进行哲学的思考。亚里士多德指出,哲学为唯一自由的学术探索。哲学思考的焦点就应该是人本身。哲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哲学的源泉。在希腊哲学中,哲学就是爱智慧。其实智慧就是一条道路,所以哲学也是一条道理,是一条既在我们面前无穷地绵延,也在我们身后不尽的伸展的道路。我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定要行进在这条道路上。因此,希腊词语中哲学是一条我们行进于其上的道路。学习哲学就是了解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在探索和讨论些什么样的哲学问题。“哲学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的题材、它所研究的问题、它回答问题的方式。”[2]
二、关于“哲学就是哲学史”的不同观点综述
黑格尔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哲学是哲学史”。黑格尔的理论是西方哲学主流,认为整个哲学只是一种哲学发展过程。对于这个理论,哲学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孙正聿认为“否定‘哲学就是哲学史’,就不能专业地来研究哲学,否定‘哲学就是哲学史’就不能以哲学的方式来面向现实,否定‘哲学就是哲学史’就不能实现哲学的理论创新。‘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的真实涵义,并不是把哲学归结为哲学的历史,更不是把哲学研究限定为对哲学历史的研究,而是强调哲学与哲学史是‘历史性的思想’与‘思想性的历史’;是以‘历史性的思想’的理论自觉不断地丰富和变革‘思想性的历史’,从而实现哲学思想的开放和创新。”[3]
他把哲学和哲学史归结为“历史性的思想”和“思想性的历史”,“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的真实涵义,就在于哲学活动中的“历史”与“思想”的内在关联。哲学本身作为历史性的思想,由古往今来的哲学所构成的哲学史,就是思想性的历史。哲学作为思想性的历史,哲学史上的任何一种哲学都不是某个哲学家的独立的思考,而是哲学家之间的对话。
“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的真正涵义,并不是把哲学归结为哲学的历史,更不是把哲学研究限定为对哲学历史的研究,而是强调哲学与哲学史是“历史性的思想”和“思想性的历史”;“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要凸显对哲学史的研究,更不是要以“历史”冲淡乃至代替哲学“现实”和“未来”,而是把“哲学”合理地理解为“历史性的思想”即不是把把哲学当成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终极的真理”,把“哲学史”合理地理解为“思想性的历史”即不是把哲学史当成人物的罗列、文本的堆砌和“厮杀的战场”。哲学思想的开放和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历史性的思想”的理论自觉不断地创新“思想性的历史”。就此而言,只有理解“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的“历史性的思想”构成“思想性的历史”的真实涵义和真正意义,才能理解哲学与哲学史的涵义关系,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与未来。
黄?森对于孙正聿的“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观点和解释有不同的看法。 哲学离不开哲学史,离不开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他绝不否定这个观点,而是他认为不能把哲学与哲学史等同起来,不能把哲学看作只是一个集合名词,是各种哲学的总和,没有一门科学的哲学。
他在“也谈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含义和意义”中提到,“‘哲学就是哲学史’是在整个哲学史发展中哲学的非科学状态的阶段。”[4]他把哲学看做科学史,哲学一旦成为科学,“哲学就是哲学史”这种状态就应该结束。也就是说,传统哲学的终结就是哲学史的这种状态的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不是离开历史,不是离开哲学史,而是使哲学史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科学的阶段。
张志伟和马丽则把哲学或哲学史看作是一种“问题史”,“是一种非黑格尔式的哲学观”[5]。首先,哲学问题是一些永恒无解但是却令人不得不追问的难题。哲学所记录的是哲学家们对哲学问题的解答,是一条条的探索之路,它们相互之间不仅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更具有相互独立的价值意义。哲学不同于科学和宗教,它一方面像自然科学一样诉诸于理性,又像宗教一样,以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作为它的理想。这两位学者认为,可以把哲学史看作是哲学家们对永恒无解的哲学问题不断探索的记录,因此,哲学并不存在于某一位哲学家的思想中,或某一哲学流派中,而是哲学家的探索道路之中。因此,哲学史是问题史,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哲学乃是人类精神的 反思 ,也就是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哲学家们的思想就“活”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之中,也可以说哲学就“活”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之中。
贾玉树对于“哲学就是哲学史”持绝对否定的看法,无论处于何种目的,鼓吹“哲学就是哲学史”都是非常荒谬的。他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界的一大教条,是中国的哲学工作者误读和曲解黑格尔哲学的产物。“中国哲学界所以鼓吹‘哲学就是哲学史’无非是想借助于哲学这样一个哲学与史学的交叉领域把自己陌生的哲学研究消解在自己熟悉的历史研究之中;‘哲学就是哲学史’是告别黑格尔哲学走向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纲领;中国哲学必须告别历史,面向世界,走向未来。”[6] 他认为,中国哲学界大都把“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教条归结在黑格尔哲学中,仿佛黑格尔影响了中国的哲学研究。事实上,不是黑格尔影响了中国哲学界,而是中国哲学界在自觉不自觉地误读和曲解黑格尔。即便哲学不是科学,也不可能成为哲学史。它应当具有其独特的内容,例如思维、存在、现象、本质、实在和真理等,他们应当是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讨论的共同话题。哲学应当是由这些基本范畴建构起来的思想体系,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给出一种唯一的确切的解释,但这也并不影响我们学习、理解和把握哲学。
三、对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 总结 与启示
黑格尔的著名命题“哲学史是哲学”引发了哲学家对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重新思考。然而黑格尔对这个命题及其逆命题的论述,其实是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前提的。
“哲学就是哲学史”,我们显然不能理解为“哲学史等于哲学”。当我们学习哲学史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哲学史。每个历史上的杰出的哲学家对待哲学的态度都是不同的,恰恰是这种不同不利于“哲学是哲学史”这一论题。每一个哲学家,必须先有了哲学,才有他自己的哲学史。通过对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思想关系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可以对哲学的性质给出否定性的定义,即哲学不是科学,不是宗教,也不是思想史,因为哲学是没有对象的,是不需要权威的,也是自由的。”[7]
第一,哲学不是科学。科学是对世界的追问,而哲学则是对科学的追问方式的追问。因此,哲学并不以世界为研究对象,而是把科学对世界的研究结果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结果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所以,哲学并不是科学。
第二,哲学不是宗教。哲学从来不诉诸权威,哲学家面临争论的问题,依据的是逻辑的推论和实践的验证。哲学家们对任何问题从来没有奢求得到最终的答案,哲学家们给出的任何答案最终都被看作是可以驳倒的或可以超越的;而且,有意义的是,只有那些不断地被后来的哲学家们驳倒或超越的哲学问题,才被看作是真正的哲学问题;而只有那些能够不断提出不断地为后来的哲学家们反复讨论的问题的哲学家,才被看作是伟大的哲学家。这些或许正是哲学的魅力,也是哲学区别于宗教的重要特征。
第三,哲学不是思想史。我们知道,思想总是有所思,但哲学则是所思之思,是对思想的思想。由于把思想本身作为对象,这也可以说,哲学是没有对象的,因为把思想作为对象,也就意味着哲学是把一切东西都作为对象,而把一切东西都作为对象,也就意味着没有对象。
综上所述,只有对哲学的范围和作用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真正对哲学的性质有全面的了解。我们可以把哲学史的范围理解为一个围绕哲学的圆周,包容每种对哲学的看法和理解。正确看待哲学和哲学史的涵义和关系,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在和未来。
【参考文献】
[1]胡军.哲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
[2]朱志方.哲学不是哲学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孙正聿.“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涵义与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
[4]黄?森.也谈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含义和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5]张志伟,马丽.问题与对话:一种非黑格尔式的哲学史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6]贾玉树.走出“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误区”[J].晋阳学刊,2010(6).
[7]江怡.如何理解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J].哲学分析,2010(6).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哲学与哲学史论文
婉儿xiaotu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写读后感一般应做到三点:1、要读懂原文的内容.“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因此,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读,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内容,才会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2、写自己体会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体会最深的内容来写.体会不深,感想不丰富,读后感就写不成功.
一楼回答的很好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
浅议财政三项制度改革 财政部从1999年开始,推行以部门预算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国库支付司,选择国务院六个部门作为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标志着这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