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82

未央1895
首页 > 学术论文 > 王阳明研究过柏拉图吗论文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ashimi女神

已采纳

——青春版《牡丹亭》之我见 人常常问:“爱情是什么?”我按照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回答就是:十二个月的荷尔蒙分泌异常。 人又常常说:“振兴国粹!”我很怀疑这是在某种不为人知的激素作用下的冲动。 我觉得在我们的语场里太多完美无瑕的词儿,比如“爱情”、比如“国粹”、比如“北大”、比如“昆曲”什么的。这些词儿太动听了,一旦被哪个我这样的登徒子“薄而窥之”后发现事实并非白璧无瑕,难免生出些上当的感伤,所以我总不愿去相信。 或许我真的是个太“形而下”的人,我也相信真心向往高尚的人肯定还有。可惜,这个人不是我。 因此我很早就声明:我绝非昆曲爱好者——非但如此,我最憎恨的电视频道就是央视戏曲频道。去年我因为颜浩老师鄙夷地说了一句:“在北京上了四年大学怎能没看过人艺的话剧呢?”而发狠看了一遭明星版的《茶馆》遂便宜了牛党。上礼拜我大老远的跑去北大看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也是抱着同样不纯洁的动机:为了装一装门面。这样,也许有朝一日我回忆起这一无是处的四年大学生涯时还可以略为骄傲的说:“我还看过一次昆曲呢,在北大。” 况且,北大百年纪念堂的门票比人艺大门外的黄牛票便宜多了。 三九二十七折的《牡丹亭》看过来之后,我发现身体力行的将柏拉图的理想恋爱贯彻下去的竟然是中国人。 “柏拉图式爱情”按照时下里通行但并不准确的解释就是摒弃了肉体欲望,超凡脱俗的精神恋爱。照此定义来看杜丽娘生前与柳梦梅素昧平生是真正的“陌路鸳鸯”,在梦中私订终身更属纯粹的精神力学运动。这样的佳偶西方历史上是没有的,东方历史中怕也找不出可与之比肩的第二对。 不过在乍看上去很美的东西面前,我又惯性的怀疑起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感情是否真有想象中那么纯之又纯来。 怀疑是从《牡丹亭》的名字开始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没有梅花的傲骨、水仙的超逸、菊花的高洁,牡丹是最现实不过的花。说它代表着对现世欲望的追求我不反对,说它能代表忠贞浪漫的爱情我死都不信。然而我并不是说《牡丹亭》名不副实——恰恰相反,代表欲望的牡丹很准确地揭示了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感情的实质:美妙的霓裳下赤裸裸的“肉体力学”关系。 在《牡丹亭》开篇汤显祖就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落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书。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他看来,情是神秘的乃至于超自然的东西,汤显祖并无耐心去详细琢磨人物的内心世界中的“情”究竟是因何而生的,甚至无须考虑男女主角间是否真的存在爱情。柳杜二人的爱情是凝固不变而且毋庸置疑的,因为“情”已经展示了它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丽娘“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莫中其所梦者而生。”已经说明了一切问题——若二人之间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焉能创造此穿越阴阳的人间奇迹?那么给观众剩下的就只有被感动的份了。 不幸的是,结果并不能取代原因,作者创作时的偷工减料造成了无法回避的可怕后果:纵览整部《牡丹亭》中我都无法发现男女主人公之间存在哪怕一丁点爱情的痕迹。 我看到的只有欲望,即“肉体力学关系”。 杜丽娘的游园惊梦用弗洛伊德的目光来解读很明显就是对于性苦闷的表达。由于长期的性压抑导致杜丽娘竟然饥渴而死从病理学角度讲的确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也从侧面证明了女主角的饥渴程度何其之深。那么素未谋面的柳梦梅对她来说只是一个意淫的对象而已,丽娘小姐还在自己的《游春图》上题过一首打油诗,最后一句说得好:“不在梅边在柳边。”这个对象姓柳固然可以,姓梅对她来说也没什么关系,反正她索取的不过是快感的满足罢了。

94 评论

好猫墙纸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可以把他们理解为同一种东西,也可以分门别类的看待;毕竟中西方文化有差异。

104 评论

ysatispaco

心灵导师,心学是王明阳。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兼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为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王守仁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王守仁的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主要成就编辑军政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思想阳明先生阳明先生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7]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8]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85 评论

hylandstar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种,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北宋程颢开始兴起,南宋陆九渊则把它发扬光大,最后王阳明成为了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在这几位心学大家中,名气最大;他的体系最完整,所以现在一般人说起心学,谈的多是“阳明心学”。其次,什么是阳明心学?顾名思义,阳明心学就是王阳明的心学。有的小伙伴听到心学两个字,觉得这是一门跟“心”有关的学问,同时可能有点空,不切实际。阳明心学确实是关于心的学说,不过它不但不空,而且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说。它的核心和宗旨就是:彻底清除潜伏在我们内心的私欲和恶意。它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围绕这“底清除潜伏在我们内心的私欲和恶意”来展开的。1、心即理。人心就是天理,就好像说人本具有佛性,不需要外求。既然人人内心都具有佛性,为什么平时见不到呢?因为被私欲和恶意障碍了,所以才要在起心动念处为善去恶,做克制的工夫。2、知行合一。理想的状态是:有善意就必然有善行,有恶意就马上去掉。知行本来就是一体的。现实的状态是:心里有了私欲和恶意,不知道克制,甚至变为行动,危害他人和社会。因此,要达到知行合一,还是要为善去恶。这是非常实际的要求。3、致良知: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244 评论

陌唯言Y

其实,你可以理解它们为同一个东西。这很好。哲学是智慧。不一定非要弄清每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毕竟读别人的书,还是为了形成自己的东西。就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马克思的物质,还有佛家讲的梵我都可以理解为同一个东西——都是终极实在。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和王阳明的“致良知”也可以理解为‘对某种根本性道理的揭示’。

282 评论

阳光白龙

应该是上面所说的!

297 评论

糖果屋de芒果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 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恋爱。 哲学家的爱情与情感生活一般是不美满幸福, 不少哲学家甚至于是情愿单身。 爱情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是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是浪漫温馨的温柔,甜蜜快乐的幸福. 爱情是不要给它附加太多的东西, 诸如道德、责任、义务等等,那些东西本不属于爱情的, 而是属于婚姻的,爱情的本质是精神上的, 爱若没有物质依托,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是一件虚无缥缈的海蜃盛楼,可望不可即. 王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330 评论

好奇怪的样子哦

我的理解是,简单来说,反对宋代理学家的“存天理,去人欲”,认为天理即在人心,天理就是人心。而知行合一,也就是所谓“致良知”,我以为是否指的是这样的:要达到真正道德境界的高度,并非像朱熹等人那样一味灭绝人情,而是在肯定自身人欲(知)的前提下,将人欲与道德所融合形成良知,并让良知引导自己在天地间的所为。

356 评论

北极星爱吃鱼

我建议还是楼主自己多看书,自己多体会,他人的观点永远是他人的,成不了自己的。

169 评论

相关问答

  • 柏拉图论文3000字论文

    柏拉图哲学论文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以下是我整理的柏拉图哲学论文,欢迎阅读。 一、理念论的提出 如果说,

    笨丫头1986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王阳明研究论文

    知行合一【内容提要】所谓知行合一,知即指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行是包括心理和外在的全部行为,二者合一,既不是以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为主,继而进行实践,也不是把实际的

    曦若若往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和绝大多数思想家一样,柏拉图从小衣食无忧,从容地研习学问。青少年时期师从苏格拉底,无论思考政治还是致力于教育,无不在追逐他的“理想国”。柏拉图

    余文文214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知行合一论文王阳明

    人的认识和行为要一致,不可口是心非。观察事物要细致入微,用心揣摩,从而在该事物中得出道理和知识,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

    泡沫鱼头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柏拉图幸福观毕业论文

    柏拉图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非是现在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就是一个客观的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对于他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与讨论,本文就试着做一点这方面的工

    爱照相的猫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