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门8898
清朝后宫嫔妃的等级怎么划分?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规定尽管十分严格,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康熙、乾隆的妃嫔都大大超过规定,而同治、光绪等又远没有那么多的妃嫔。清朝宫女人数比明朝减少,按定制在三百人以下,实际上也不止此数。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恋水无痕
唐朝后宫制度,是皇后之下有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夫人之下有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嫔之下又有九位婕妤、九位美人、九位才人,称为二十七世妇,二十七世妇之下又有二十七位宝林、二十七位御女、、二十七位采女,合称「八十一御妻」。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中国古代允许纳妾,统治者常妻妾成群。后宫指她们生活的地方,或其生活圈子。 1.上古 媵是作陪嫁的人的意思,可以是未出嫁的妹妹或侄女,或者是其他国家的人(天子或诸侯娶妻时才会有)。例如女英是舜的媵。 在商朝有时有并后(同时有两个王后)的情况。 《周礼》记载:王的后妃“编制”为:一后(嫡妻)、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诸侯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见妾是八个;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则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则只许有一妻与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称为匹夫匹妇。但《周礼》很可能是战国晚期儒家的空想作品。 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则称天子“一娶十二女”,“古者天子娶后,三国来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并称诸侯“一娶九女”,也有称天子“一娶九女”的。 先秦的后妃之制还比较简单,王之妻称后,王之主要妾及诸侯之妻称夫人。 周朝的制度要求避免同时出现两个王后或诸侯夫人的情况。 2.汉朝 西汉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 皇后 昭仪;至元帝时才被创设 夫人 美人 良人 八子 七子 长使 少使 婕妤,自婕妤至充依,此四等为汉武帝所增设 娙娥 容华 充依 五官 顺常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五个位号并立为最后一级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东汉初开国时,后宫位号被大量删减,只剩贵人、美人、宫人、采女等四等级,且人数不定。 但后来至汉桓帝、汉灵帝时,后宫女子不论后妃、女官、宫女等,总数多达二万人。 3.魏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夫人,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4.晋朝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5.隋朝 隋朝初时,由于隋文帝之皇后—独孤伽罗善妒,因此后宫位号非常简单,虽有设置、但仍不正式作为皇妾; 皇后一人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御女,三十八员,掌女工丝枲,视正七品。 又参循汉、晋旧制,设置六尚、六司、六典等女官职,以掌后宫典仪。 因独孤皇后善妒,后宫位号形同虚设,在独孤皇后崩后,随文帝才又将之改为; 贵人,三位 嫔,增至九人 世妇,增至二十七人 御女,增至八十一人 隋炀帝时期,隋炀帝又参阅古典,自制嘉名以充实后宫; 皇后一人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婕妤,十二员,品正第三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品正第四 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 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 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另又有承衣刀人,皆随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6.唐朝 唐朝初开国时,参考前朝旧制而设立; 皇后一人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唐高宗时改制为; 皇后一人 赞德二人 宣仪四人 承闺五人 承旨五人 卫仙六人 供奉八人 侍栉二十人 之后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改宫制为; 皇后一人 惠妃、丽妃、华妃、贵妃,各一人,正一品 六仪;波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为正二品 美人,四人 才人,七人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7.宋朝 宋朝立,沿唐制,设四妃、九嫔、等等。真宗、仁宗在位时,把九嫔扩充至十八人,仁宗又在妃级别中增一位号名宸妃。 宋朝定宫制为; 皇后一人 四妃;贵妃、惠妃、丽妃、华妃 九嫔;太仪、贵仪、妃仪、淑仪、婉仪、顺仪、顺容、淑容、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婕妤 美人 才人 8.元朝 元朝时,后宫位号简单朴素,只设有皇后、妃、嫔三等,但人数不定。 虽然位号很少,但这不代表后宫人数也简单,元朝后宫以斡儿垛来区分后妃的地位,斡儿垛是宫帐的意思,一座宫帐里面可能同时住着好几位皇后和嫔妃,而在众多宫帐中,以第一宫帐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 9.明朝 明朝的后宫位号,大体上并无严密的等级分别,对于后宫嫔妃的等级有着很大的弹性。除以皇后为最高之外,贵妃仅次于皇后、明宪宗时又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以后渐成定制。 皇妃位号除贵妃之外,亦以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等为众妃位号。 之后在明世宗朝和明神宗朝分别都出现了端妃和恭妃的位号。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 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众皇妃之下。 但又无严格规定以上位号非用不可,在明朝这二百七十六年间,后宫除去上述位号外,还出现过端妃、恭妃、慧妃、裕妃、成妃、昭妃,宁嫔等位号。 除去以上妃、嫔的等级分别之外,另外还有婕妤、昭仪、贵人、才人、美人、选侍、淑女、答应等位号杂置期间。 10.清朝 在清朝,将之分为八等级,分别为; 皇后一人 皇贵妃一人 贵妃两人 妃四人 嫔六人 贵人不限人数 常在不限人数 答应不限人数 每个皇帝的妃嫔数目有很大差异:康熙皇帝拥有后宫嫔妃等79人,而光绪皇帝只有一后二妃三人。
sashimi女神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王朝中,有一个逐步成熟的封建官场等级制度一直运行着。同样,在不同的皇帝后宫,一个同样等级清晰的后宫女人等级制度也是悄然地运行着。 公元前三世纪的秦王朝,后宫女人的待遇分为八个等级。其中包括,超级:“皇后”。一级:“夫人”。二级:“美人”。三级:“良人”。四级:“八子”。五级:“七子”。六级:“长使”。七级:“少使”。级别名称的本来意义,我个人未经特殊专业培训的理解是:皇帝后宫的女主人,皇帝丈夫的女人,美丽的女人,善良的女人,能生八个男孩的女人,能生七个男孩的女人,皇帝经常使用的女人,皇帝不经常使用的女人。这八个等级里,每个级别中的女人是没有名额数量限制的。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些级别,应该类似某专业“职称”了。当然,有职称者当然不一定就有正式的职务,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事制度中的基本常识了。 换到汉武皇帝时,后宫女人的级别之事,开始丰富多彩起来了。 汉武帝他老人家,取消了秦始皇后宫女人八个等级中的第一级“夫人”级别,用另外四个级别的名称代替了它。它们分别是第一级:“婕妤”。第二级:“经娥”。第三级:“容华”。第四级:“充衣”。也许,汉武皇帝对于女人的级别名称取舍是有些艺术欣赏的因素在其中的。第五级至第十级,与秦始皇后宫女人等级中的第二级至第七级的名称完全相同了。这样,汉王朝后官女人,仍然享受着以秦王朝后宫女人等级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十一级的等级制度。这也证明了:所谓推倒旧皇帝的人,本质上只是自己想当皇帝。 特别有趣的是,自汉代开始,皇帝后宫的女人,开始有了明确的“待遇”概念了。她们的“待遇”,与封建王朝其他官员一样,当时都是以粮食的数量为计量的。 为了叙述的方便,请允许我用“职称”与“职位”两个现代概念来说明以下古代事实。其中,“职称”相当于专门用粮食数量度量的待遇。“职位”则相当于专用于对比当时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男性官员的级别。 超级:“皇后”,职称与职位相当于皇帝,生活待遇与皇帝完全相同。 一级:“婕妤”,职称相当于“宰相”,职位与皇帝的兄弟“亲王”级相同。 二级:“经娥”,职称相当于“上卿”,职位与皇帝的亲戚“列候”级相同。 三级:“容华”,职称相当于“副宰相”,“中二千石”(一石为十斗,一斗约十点四公升)。职位相当皇帝的亲戚“关中候”级相同。 四级:“充衣”,职称相当于“部长”,“真二千石”。职位相当“文官”一品。 五级:“美人”,职称相当于“州长”,“二千石”。职位相当“文官”二品。 六级:“良人”,职称相当于“州长”,“千石”。职位相当“文官”三品。 七级:“八子”,职称相当于“州长”,“千石”。职位相当“文官”四品。 八级:“七子”,职称相当于“副州长”,“八百石”。职位相当“文官”五品。 九级:“长使”,职称相当于“副州长”,“八百石”。职位相当“文官”六品。 十级:“少使”,职称相当于“县长”,“六百石”。职位相当“文官”七品。 看看,古代女人只要有了美貌,被皇帝看中,那怕是授予最低的级别,也与当时的七品县官相当了。这样的待遇,对于女人来说,也许是借风上青天的合适的荣耀;然而,对于失意读书男人来说,也许是致命的伤心不如女儿身的荣辱打击。历史记载,西汉十一级后宫女人等级,执行了七十年之久。汉王朝后宫女人最高峰时,曾经达到两万多名。所以,在京城这样的地方,平常老百姓走路时,一不小心,就会碰上一位可以称之为“处长”“厅长”级的人物,是不奇怪的。因为,此类级别的人儿,古来有之。 到了西汉第十一任皇帝时,西汉国力大增,盛世百状。皇帝后宫女人数量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比汉武皇帝时期增加了整整一倍,宫中女人数量为四万多人。为了适应如此宏大的女人数量,这新皇帝又增加了多如牛毛的女人级别。 超级“皇后”的后面新增加一级“昭仪”,享受原一级“婕妤”的待遇。原一级至十级者,一概顺降一级。这样,原十级“少使”变成了“十一级”,她的职称就不是“县长”级了,只是文官最末级了,粮食也少了,由”六百石”变成了“四百石”。有趣的是,后面新增加的几个级别所使用的概念,竟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现代社会里某类国营企业工资制度差不多了。 十二级:“五常”,十二级以下就没有职称了,只有粮食“三百石”。 十三级:“顺常”,“二百石”。 十四级一等:“舞涓”,“百石”。 十四级二等:“共和”,“百石”。 十四级三等:“娱灵”,“百石”。 十四级四等:“保林”,“百石”。 十四级五等:“良娣”,“百石”。 十四级六等:“夜香”,“百石”。(相当一点四万公升粮食) 十五级一等:“上家人子”,“斗食”,一斗粮食。 十五级二等:“中家人子”,“斗食”。 看到这里,我笑了:从这些后宫女人级等名称上看,这西汉男人皇帝也许开始喜欢歌舞娱乐类的女性明星了。至于什么是“上家人子”“中家人子”,我就有些费解了。 当然,皇后也有具体的的待遇标准的:“汤沐邑三十县”的税收。西汉皇帝后宫四万多女人们待遇与日常开支,应该是多么大的一笔天文数目啊。可想而知,这西汉王朝的富足程度了。可是,好景不长,东汉刘秀皇帝上台时,国家经济疲软,皇帝后宫女人们也大大地减少了:除了超级“皇后”之外,只保留着“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大家”五个女人级别了。这是后话。 从古代人所谓的某“级”某“等”的等级构思中,我看见了现代人的困惑: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通信行业中,执行的全国统一的八级工资制,其中就有“七级一等”,“八级二等”等工资级别。真是有趣:原来此起彼伏还是借用两千多年前古代皇帝后宫女人享受的待遇思路。还有,现在许多所谓著名的现代人事制度改革,还不只是在某级差与某等级之间,增多减少,有几人终究走出了数千年前古代人老祖宗设计的圈套。有趣。求采纳
好猫墙纸
明代后妃制度的政治文化解读任何政治制度的设计和运作,无一不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并完成的,无一不是特定政治文化的产物。研究明代后妃制度,不仅需要系统梳理其自身的制定原则、主要内容和管理措施等,而且必须挖掘明朝统治者制定这一制度所持有的政治理念、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并进而剖析实施这一制度对明代后妃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一) 明朝是在元代“法纪荡然”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各项制度“立纲陈纪,法体汉、唐,略加增减,亦参与宋朝之典”(《明书》卷51《纶涣志》),后妃制度自不例外。作为中国后妃制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后妃制度在继承前代相关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本朝统治者的需求作了增删改进。因此,要系统梳理并把握明朝后妃制度的来龙去脉及其变化特点,似有必要对自上古形成以来历朝历代后妃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一概略的扫描。 中国后妃制度是古代婚姻制度和封建宗法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其萌芽于远古传说的五帝时代,那时已实行一夫多妻制,帝王有一妻多妾,分别称为正妃和次妃;到了周代,妻妾的名号和人数都有了变化,“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礼记•曲礼》),“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礼记•昏义》),明确编制共121人,对其各自职责也有了相应规定: “夫人之于后,犹三公之于王,坐而论妇礼也”,世妇“掌祭祀宾客丧纪之事”,“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周礼》)。由此,奠定了后妃制度的基本框架。 秦统一中国后,明确“后”专指“皇后”,妾皆称夫人,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和少使等名号,爵列八品。西汉继承了秦后宫妻妾名号制度,人数和等级则有所增置,到汉元帝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分昭仪、婕妤、经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以及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共十四等(此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她们各有爵位,从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到视百石不等。王莽时托古改制,后妃制度也附会周礼,从此出现了《礼记》中所描述的那种后妃制度模式,为后世所遵循。东汉光武中兴后,提倡俭朴,六宫称号只剩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俸禄不过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无爵秩,只在岁时赏赐充给。 曹魏时后妃制度沿袭汉法,设皇后一人,夫人以下则屡有增加,到明帝时,皇后以下定制为十二等,除位仅次皇后的贵嫔和夫人没有与同外廷相应的位号,其他依次从爵比诸侯王到视千石。晋武帝开始广选良家女子充后宫,并命司徒、大将军之女为三夫人和九嫔,三夫人位视三公,九嫔位视九卿;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南朝后妃制度,在晋制的基础上稍做改变,在九嫔之外增加亚九嫔。北魏时,孝文帝推行汉制,后妃制度也仿效中原传统,嫔妃爵位与外官相对应,由视大司马到视元士不等;并首次在内宫另设女职,掌管宫中事务,同时尽妾之义务,等级从视尚书令到视五品。北齐成武帝时,后宫依“古制”设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并按汉制设左右昭仪,为秦以来后宫设置最完备时期。北周开始在皇后之下设“妃”,为隋炀帝后各朝各代所仿效。 隋朝在开国初期实行一夫一妻制,后宫只立皇后,且首次制定了中宫朝会之礼,皇后定期接受内外命妇和群臣的朝贺,同时根据周礼确定了女官规制;文帝独孤皇后去世后,后宫始置三贵人,嫔增加到九员,世妇增到二十七员,女御八十一员,同时设六尚、六司、六典等女官,逐级统摄宫中事务,但地位大大降低,分别为从九品、勋品和流外二品。炀帝时不仅宫女人数超过万人,而且规定后妃不理妇职,只负责梳妆打扮,陪从宴游;同时参照外廷的尚书省,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完善的女官制度,其所设六局二十四司,为后世女官制所遵从。唐朝在高宗前,妃嫔名号、品级和编制与隋初相似,女官方面除仍设六尚外,第一次增设宫正掌纠正编失,彤史掌记功过;高宗时妃嫔品级不变,名号曾更换,但不久又恢复;玄宗时不仅妃嫔名号强调华美,而且人数大大超过120人的编制,据《新唐史》记载,后宫人数达四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五代时期,天下大乱,各割据小国的后宫当然不可能有大一统时代的规制和模式,但后唐时后宫内职曾封为君,为历史上所仅见。 宋代是中国后妃制度集大成和完备、成熟时期。宋朝妃嫔名号等级依次为:妃、嫔、婕好、美人、才人和贵人,品级从一品到无品;编制则在同一时间内基本上没有满员过;后妃人选注重门第和女德;在待遇方面,享有数额不等的俸禄和封赠家属的优待。在管理机构方面,仿照外廷设立了“内省”机构,此外还创置过十阁等其他一些机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后妃制度首次明确了在皇帝年幼或患重病时皇太后可垂帘听政,但为了确保太后如期归政,允许朝廷大臣对太后的违规行为进行抵制,同时在外廷设台谏和封驳官员的监督体系。(参见朱瑞熙《宋朝的宫庭制度》,《学术月刊》1994年第4期)元代后妃制度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皇后人数不只一人,其称谓“南必皇后”、“阔阔伦皇后”、“速哥答里皇后”等仅见于元代。明代后妃制度在宋代的基础上更为完备,尤其是对后妃的管理力度大大增强(具体内容详后)。清代后妃制度在康熙之后逐步完善,其内容大多仿效明制,但不设女官。清代后妃名号和编制为: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等则不定员;后妃人选每三年通过选八旗秀女来物色,汉女不得为后妃。 (二) 明代后妃制度在洪武初年由太祖朱元璋钦定,其相关条款被写进《皇明祖训》,要求子孙世世遵守。后世皇帝虽然在妃嫔名号、编制、葬制等方面作过调整、改变,但对其主要内容都予以严格的执行。关于明代后妃制度,史书上并没有完整地记录,而是散见于诸多文献中。从政治学角度来看,一项政治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定这一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目的;二是在这一制度范围内协调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即人们在这一制度范围内的地位、角色、权利和义务;三是实施这一制度的组织系统和实施的操作方法及程序。在此,本文便围绕这三大构成要素,对明代后妃制度系统梳理如下。 1、原则与目的。洪武元年(1368)三月初一,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等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恩宠或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有不为祸。惟明主能察于未然,下此多所惑。卿等其篡女诫及古贤妃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余纪登《典故纪闻》卷二,第32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由此可见,明太祖制定后妃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目的十分明晰:一是治天下首先要治理好家,家要管好就必须严守夫妻之道;二是后妃的职责是生儿育女、侍候皇帝和管理宫女,严禁过问宫外之事和参预朝政;三是强化教育,树立典范;四是严格等级,恩宠适度,尊卑有序。 2、编制与人选。在后妃的编制方面,明初不拘所谓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之数,设皇后一人,妃子数人,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人数不等。嘉靖十年(1531)仿古礼册立九嫔,位在妃下。而在后妃的人选上,明初规定,凡天子、亲王的后妃宫嫔,均通过选秀女方式,从家境清白的低级官员或平民百姓家选取,绝对禁止大臣以各种理由进献美女。因此 ,有明一代,除成祖徐皇后外,后妃“率由儒族单门入俪宸极”(《明史》卷108《外戚恩泽侯表》),有的后妃甚至连身世都搞不清楚。后妃选配的地域,明初一般在两京(北京、南京)附近,明中叶以后则主要限于北京附近。还有部分妃嫔由周边小国定期进贡,如成祖的权妃便来自朝鲜。 3、等级与待遇:一是授予后妃以封号、尊号、微号和谥号。封号用以定后妃等级,明代后妃的封号按等级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昭仪、婕妤、才人、选侍、淑女等等。尊号是表示崇敬褒美,一般由新君即位时授予先帝后妃,其号为: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徽号是在尊号前加上歌功颂德的套语,可多次授予,但仅有部分后妃能够得到。谥号是后妃死后皇帝根据其一生言行事迹而颁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除极少数因特殊原因如被废外,后妃一般都能得到此称号。皇后的谥号字数按例为12字,但也有9字、13字和15字的;妃嫔谥号则例为二字,极少数妃嫔因受宠则享有6字谥号。 二是按等级颁发给后妃宝印。宣宗以前,只有皇后有册、有宝和有印,妃子有册、有印但无宝,嫔以下则只有册。皇后的册、印和宝是金制的,妃子的印金制、册镀金银,嫔册银制。宣宗因宠爱皇贵妃孙氏,制金宝赐之,从此,明代的皇贵妃也和皇后一样有了金宝、金册和金印。 三是冠服、车舆、仪卫卤簿皆有严格的规制。后妃冠服主要有礼服和常服两种,均配戴凤冠。凡皇后受册、谒庙、朝会,则着礼服,平时穿常服;皇后的礼服分为两种:一种为袆衣,一种为翟衣;每年正旦、冬至,皇后在宫中接受妃嫔和宫外命妇朝贺时着袆衣。常服则包括凤冠、霞帔和玉带。妃嫔受册、助祭和朝会时也着礼服,永乐三年(1405)皇妃冠服定制,搭配的大衫、霞帔佩饰与皇后相同;嘉靖十年(1531)定九嫔的冠服,大衫、鞠衣均与皇妃相同。皇后车舆有辂及安车、行障、坐障等;皇后仪仗可分为丹陛仪仗、丹墀仪仗、宫中常用仪仗等,根据需要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车舆和仪仗;妃嫔的车舆有行障二、坐障一,皇妃的车称凤轿,所用的行障、坐障和皇后一样,用红绫装饰。皇妃的仪仗只有一种。 四是殡葬制度前后虽有变化但依然在总体上有其等级格局: 皇后附葬帝陵,并附祀太庙,废后则另葬;自宪宗开始,升为太后的妃子亦可附葬先帝陵内,但不附祀太庙。明英宗前,妃嫔实行殉葬制,死后葬入山陵内或帝陵附近,但都附享陵内。据不完全统计,太祖、太宗、仁宗、宣宗和景帝五位皇帝殉葬妃嫔共70余名,其中太祖妃嫔殉葬的就达38人。在皇帝之前死去的妃嫔一般葬在金山。 4、管理及机构。明初,从良家女子中选拔品貌端正、能书会写、通晓算法,年纪在15岁至40岁间的未婚者入宫任女官。女官机构为六局二十四司及一宫正司,分别掌管内宫的礼仪、诫令、宝玺、图籍、财帛、羽仗及衣食供给等事务,并对后妃言行予以导引,确保后妃行止有度,不得违礼越制,乃至结交外臣,干预政事。明太祖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宫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领四司,其属二十有四,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成祖以后,女官职责大多转归宦官,只剩下尚宝四司。 5、管治及措施:①训化思想,规范言行举止。一是立纲陈纪,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同时立下祖训,要求后代君主对后妃严加管理,不得违背;二是严加教育,用封建礼教对后妃的思想进行熏陶和约束。开国伊始,太祖便命翰林朱升编修《女诫》,作为教育宫中女子的读本;成祖上台后不久,命大学士解缙编《古今列女传》,其皇后徐氏“尝采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嘉言善行,作劝善篇,颁行天下”(〈明史后妃传〉第3509-3510页);之后,又有世宗生母蒋太后的《女训》、神宗生母李太后的《女鉴》以及神宗郑贵妃重刊大臣吕坤的《闺范图说》等,这些教材都由女官在宫内定期讲授。②管制生活,限制人身自由。自后妃以下至嫔侍女使,所有衣食、用具、金银钱帛等供应,都要从尚宫取旨,牒内使监覆奏,再移部臣取给。如果径直到部里领取,处以死刑。私递书信出外,亦处死刑。宫嫔以下有病,只能以症取药,不准医生入宫诊治。③裁抑外戚,严防恃宠干政。一是从民间良家选后妃,致使外戚社会地位低下,难以形成政治势力,从源头上杜绝其预政的可能性;二是给外戚以高爵厚禄,但严格限制其参与政治,到世宗时外戚爵位世袭权也被革除;三是一旦发现外戚染指和干预朝政,轻者削爵,重者下狱,一律予以严厉打击。 对比前代后妃制度,不难发现明代后妃制度的独特之处:(1)后妃选自民间,不重门第重品行,而且通过选秀女产生,不准大臣推荐;(2)妃嫔没有品级,女官的品级也较前代大大降低,到了中叶以后,女官逐渐淡出,其职责大都转由宦官承担;(3)对妃嫔实行殉葬,其野蛮程度为历朝历代所罕见;(4)对后妃的教育、管理以及对外戚的防范、抑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前所未有,尤其是外戚,在历史上势力最为孱弱。对此,《明史外戚传》评论道:“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其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 (三) 任何政治制度都是一定政治文化的产物,换句话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所有国家政治制度的制定、颁布和执行,均集中体现着皇帝所秉持的政治文化观,即所谓君者,制之源也。认真审视明代后妃制度,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触摸到其制定者朱元璋所遵从的政治理念、施政方针和政治情感。 1、记取前车之鉴,注重防微杜渐的政治理念。朱元璋起自田亩,对元未政治腐败、法纪荡然导致政权覆亡的教训深有体会,故而十分重视对历代王朝治乱兴衰经验教训的总结,以此作为自己治国行事的根据。他经常挑灯夜读《汉书》、《宋史》等史书,和廷臣讲经说史,并且命近侍收集夏桀、商纣、秦皇、隋炀帝所行之事以进,时时警醒自己:“往古人君所为善恶皆可以为龟鉴,吾所以观此者,欲知其丧乱之由,以为戒耳”(《典故纪闻》卷一)。他说:“小人无忌,不早惩治之,他日或生隙;岂不为其所累?如治病,当急去其根,若隐忍姑息,终为身害”。在与侍臣论古之女宠、宦官、外戚、藩镇夷狄之祸时,他指出:“汉无外戚阉宦之权,唐元藩镇夷狄之祸,国何能灭?朕观往古,深用为戒。然制之有道,若不惑于声色,严宫闱之禁,贵贱有体,恩不掩义,女宠之祸,何自而生?不牵于私爱,惟贤是用,苟干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祸,何由而作?”因此,他对后妃采取了镌铁牌、立祖训、严教育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就是为了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2、厉行重典管制,严格教育训化的施政方针。为了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行,不仅需要教化以形成稳定的伦理观念,也需要刑罚对付犯罪,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统治难以为继。因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子产就提出施政应“宽猛相济”,旬况提出应把教化和刑法相结合,这种德、刑并用的施政方针被后世统治者所接受,已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朱元璋也同样将此施政方针奉为圭臬。面对百废待兴的明初政局,他一方面强调重典治世,对臣民严格管制,“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明史刑法》),“当在更张,使纲纪正而条目举 ”(《皇明世法录》卷1),“元末之君不能严宫阃之政,至宫嫔女谒私通外臣……而大臣命妇,亦往来禁掖,淫渎邪乱,礼法荡然,以至于亡”(《典故纪闻》卷三)。另一方面重视教化,认为:“致治在于善俗,善俗本于教化,教化行,虽闾阎之徒可使为君子,教化废,即中材或堕于小人”(《典故纪闻》卷三);只有通过教化,才能使天下臣民知晓仲尼之道和国家法令,知所循守,因此,“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明太祖实录卷26》)。在这种施政方针指导下,后妃衣食住行被严加管制,其思想精神被不断禁锢也就势所必然了。 3、践踏女性生命,野蛮残忍无道的政治情感。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身受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的压迫,因而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男尊女卑是天理,女性只配传宗接代当玩偶,其生命毫无尊严;一旦女性参预政治,便是牝鸡司晨拂逆天道,必须予以痛击。这种观念不仅被朱元璋信奉,而且其力行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朱元璋的郭宁妃、李贤妃和葛丽妃都生有皇子,但只因为一点小事得罪了他,便被处死,死后只用一只大筐装了,埋在南京太平门外;楚王的生母胡妃仅因为被怀疑堕胎,就被朱元璋杀了并投尸城外,只剩下一根衣带被楚王带回封地安葬。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哪里还顾念一丝夫妻情分。为了避免红颜祸水,杜绝妃嫔干政,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开始实行早已被历史淘汰的妃嫔殉葬制,并在自己死前命令在世的全部38个妃嫔殉葬。他之后的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都继续这一恶政。妃嫔在殉葬时大多缢死,其状惨不忍睹。朝鲜《李朝实录》记载:成祖死后,在妃嫔殉葬的那一天,殉者先要赴宴,宫内摆设宴席,这时哭声震天,妃嫔们被迫站在小木床上,将早已准备好的绳索套在脖子上,然后活活吊死。90多年后,这一野蛮的妃嫔殉葬制才被明英宗临死前宣布废除。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曾经指出:“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的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也就是说,政治文化的形成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出自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客观现实的思考与认识;二是过去时代政治文化的积淀和遗传。作为明代后妃制度的制定者朱元璋,其上述政治文化观的形成自然也不例外。出身贫寒,政权在血海中夺得,岂能容忍他人觊觎、染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命运的大起大落使得他极度自卑又极度自尊,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他一方面比一般帝王更加看重皇权皇位,对他人更加猜忌;另一方面也更加努力地塑造自己的正统形象,尽可能多地承袭传统,并发挥到极致。因此,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治国方针和政治情感,说到底其核心都是不遗余力地维护皇权、扩大皇权和巩固皇权,使朱家皇朝的统治千秋万代,传之永远。 (四) 作为一种政治秩序、政治规则和政治规范,明代后妃制度不仅直接影响着明代后妃、外戚群体的人生际遇,而且对明代的政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严禁后妃和外戚干政的观念深入人心,皇帝、后妃和朝臣们共同构筑起维护朱家天下的严密堤坝,使得明代朝政免遭后妃和外戚的危害。由于帝制中国的文化观念和制度安排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强调男权中心,排斥女性参政,又因孝道观念和君主制度的基本缺陷而肯定和依赖母权(张星久“母权与帝制中国的后妃政治”,《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一期)。因此,尽管明代后妃制度严禁后妃预政,但明代后妃并没有完全与政治绝缘,相反在各个阶段都发生过影响,尤其是在定立太子、迎立新君、培养幼主等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数次及时避免了因皇位继承所带来的政治动荡。不过,在长期的严格管制、思想训化以及太祖马皇后和成祖徐皇后的示范作用下,明代后妃对待预政大都有着正确的态度,参政但绝不干政,并自觉裁抑外戚。与此同时,皇帝和朝中大臣也对后妃和外戚防范甚严,后妃和外戚稍有干政的苗头便予以打击。如神宗尽管一向对郑贵妃恩宠有加,但据史载,有一次郑贵妃对文书房人选发表意见,神宗立即大怒,郑贵妃战栗待罪很久此事才了。世宗时张太后的两位兄弟因扰民被人告发竟被以谋逆罪下狱至死。明未宫中发生的红丸、梃击、移宫三大案更是直接与廷臣们激烈制止郑贵妃和光宗李选侍图谋易储及垂帘听政相关。就这样,在后妃、皇帝和朝臣的共同努力下,“是以终明一代,宫壶肃清”,完全杜绝了后妃和外戚干政之祸。 二是管制严格和残忍无情导致后妃人生了无生趣,生命朝不保夕,明代后宫成为一座人间地狱。明朝宫内生活十分冷酷,一举一动都必须小心谨慎。有一次,崇祯宠妃田氏弹琴,“上一日于宫中闻贵妃窍抚琴,疑之,问在家师谁,贵妃以母授对。次日即召其母入,与妃对弹,始释然”(李清《三垣笔记 崇祯中》)。故此,邵太后曾悲痛地说:“女子入宫,无生人乐,饮食起居,皆不得自如,如幽系然”,并提出:“以后选女入宫,无下江南,此我留大恩于江南女子者也”(程嗣章:《明宫词一百首》)。后妃们不仅人身没有自由,地位也常常难保。明代一共16个皇帝,被废的皇后就有4个,被打入冷宫的也有3个,还有一个被烧死,其中被废的皇后没有一个是真正有过错的,有的当上皇后还不到三个月。最残酷的是后妃们一踏入宫中,随时都有生命之虞,如宣宗有位郭嫔,入宫不到两月便被殉葬。据史书记载,明代后妃非正常死亡人数为历朝历代最多,除被逼殉葬的70余人外,还有数十人死于非命,有的甚至被太监矫诏杀死。正由于明代后妃地位之低下、处境之悲惨,故而百姓一闻听要选秀女,“一时男女尽皆配合,不论长幼良贱,有垂髫即笄者,有乳臭为夫者,孀妇亦再醮礼人”(李绍文《云间杂识》卷中)。 三是政治地位的弱化导致后妃对宦官失去足够的制约,宦官势力日益膨胀,以至数次将朱家天下推向覆灭的边缘。按理说,在后宫中,后妃是主,宦官是奴,宦官势力根本不可能和后妃势力相抗衡。但在明代后宫中,两者的力量对比却恰恰相反。随着明代统治者对后妃的不断打压和对宦官职权的不断加重,在明代后宫中,后妃的力量越来越弱,宦官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导致后妃尤其是皇后、皇太后无力或者放弃对宦官的制约,在一些时期甚至被宦官所控制。比如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严重擅权乱政,熹宗皇后张氏尽管一直与之作斗争,但由于在内宫势单力薄,又无法与反对魏氏的朝中大臣结成政治同盟、相互支持,其结果不仅未能有效扼止魏忠贤的为所欲为,皇后的地位也差点不保,天启三年更是被魏忠贤一伙逼至流产。而其他与魏忠贤不一条心的妃嫔也都一一被加害,其中张裕妃被幽于别宫饿死;李成妃被斥为宫人。直到崇祯帝继位,魏忠贤一伙才被绳之以法。如果说,明代后妃制度在防范后妃和外戚干政方面是十分成功的,但在抑制宦官势力上却是非常失败的。明太祖绞尽脑汁,严防妻妾祸及皇权安危,岂料到朱家天下却差点被宦官所亡,可谓收之桑榆、失之东隅。 此外,明代后妃制度还对明代的经济社会产生过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说,频繁到民间去选秀女,在相当程度上扰乱了百姓的生活;再就是,一些后妃在政治上难以作为,就转而把精力放在大肆敛财上,像郑贵妃便利用神宗的偏宠疯狂地掠夺民脂民膏,大量侵吞土地,其仅在福王就藩一事上,便从国家手中敲诈走2万顷土地,致使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流离失所。 由之可见,在整个明代悲喜交加的历史活剧中,后妃群体及其所体现的宫廷政治文化是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与审视的。
ysatispaco
查历代后妃传,常见有“三夫人”、“九嫔”等设置,追根溯源,原来出自周礼。从《礼记.昏义》查到以下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理。...”照此,古来有名号的后妃“编制”为: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这个古制从何而来?查得《通典.职官.后妃》上的说法是这样的(多为传说成分,姑且看之):一、远古“昔帝喾有四妃,以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为正妃,余三小者为次妃,帝尧因焉。至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但三妃而已,谓之夫人。夏后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春秋说‘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以虞夏及周制差之,则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周人上法帝喾,立正妃,又三二十七为八十一人以增之,合百二十一人。其位后也,夫人也,嫔也,世妇也,女御也,五者相参,以定尊卑焉。”二、周秦两汉时期1、周朝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2、秦朝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3、西汉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视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五官视三百石。顺常视二百石。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4、王莽新朝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和人三人,位视公,(注:即三夫人);嫔人九,视卿,(注:应是九嫔);美人二十七,视大夫,(注:相当二十七世妇);御人八十一,视元士,(注:八十一御妻也)。凡百二十人(不含后),与古制同。5、东汉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三国(1) 魏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曹睿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妃嫔爵位: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倢伃视中二千石俸;容华视真二千石俸;美人视比二千石俸;良人视千石俸。(2)吴蜀吴蜀两国史料不详。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2、两晋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3、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1) 南朝(a) 宋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妃嫔等级为: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散役:美人、才人、良人。(b) 齐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c) 梁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太子妾:良娣、保林。(d) 陈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太子妾:良娣、保林。(4)北朝北魏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东魏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西魏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北齐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比丞相。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散号:才人、采女。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北周置有三夫人(后改三妃)、三弋(女字旁,下同)、六嫔、御媛、御婉等,各等详细情形:1)三夫人:贵妃、长贵妃、德妃,位视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称三妃;2)三弋:员额三人,位视三孤;3)六嫔:员额六人(其中之一称昭化嫔),位视六卿;4)御媛:位视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别位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5)御婉:位视士,也分上中下三等,分别位视上士、中士、下士。四、隋唐五代宋金辽时期1、隋隋文帝前期,独孤皇后悍妒,妃嫔只是虚设称号。有: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又设置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置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御女增至八十一员。隋炀帝继位后,广置嫔妃: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正一品。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正二品。婕妤,十二员。正三品。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正四品。宝林:二十员,正五品。御女:二十四员,正六品。女御:采女,三十七员。正七品。以上各等级,总计一百二十人。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又增置女官,拟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龠。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2、唐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设置有: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仪四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卫仙六人以代宝林,秩正六品;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咸亨二年(671年)复旧。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芳仪六人。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唐制太子之妾可设: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3、五代略同唐制。后唐皇后之下有昭仪、昭容、昭媛、出使、御正、侍真、懿才、咸一、瑶芳、懿德、宣一等。身为内职封国夫人、郡夫人等外命妇称号。4、宋皇后之下置: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宸妃。正一品。贵仪、贵容、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从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君、夫人。南宋改君为夫人。侍御、红霞帔、紫霞帔、听宣、听直、书直。5、辽可敦(即皇后)之下设:贵妃、惠妃、德妃、文妃等。略同唐制。6、金金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金熙宗时开始有贵妃、贤妃、德妃的称号。废帝海陵王时期,后宫嫔妃渐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共十二位。金世宗时又开始削减。妃嫔品级:诸妃视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嫔、婕妤、美人等皆与唐初相同。金制基本沿用唐制: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曰九嫔,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员,曰二十七世妇。宝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员,曰八十一御妻。按金格,贞佑后之制,贵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丽妃、柔妃,而无德妃、贤妃。九嫔同。婕妤下有丽人、才人为正三品。顺仪、淑华、淑仪为正四品。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为正五品。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为正六品,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为正七品。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为正八品。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为正九品。五、元只有皇后、妃、嫔三类。皇后有宫婢侍从280人;妃有宫女200人;嫔有宫婢80人。六、明清时期1、明明太祖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宫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领四司,其属二十有四,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视唐减百四十余人。诸妃位号除贵妃外,亦惟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闺房雍肃,旨寓深远。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下。宪宗时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以后渐成定制。2、清清初:宫闱没有位号,后妃皆称“福晋”皇太极:除立有皇后外,还有分局关睢、麟趾、衍庆、永福四宫的嫔妃。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名。贵妃,二名。妃,四名。嫔,六名。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阳宫,西六宫为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宫。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诸宫。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我了解到,这个时期服饰,袖口比较宽,衣服下摆有装饰,蕾丝,绣花,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衣服,等级很严。
同学你好,你可以看看领硕学术网对于你论文的参考范文,如下: 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城乡居
中国古代 *** 制度的起源和形成的时间,与古希腊、古罗马 *** 制度的起源和形成的时间差不多,但为何古希腊、古罗马能够形成为民主政体的 *** 制度路径,而
民事上诉状-司法制度论文-司法制度论文民事上诉状上诉人xx县xx农村信用合作社。住所地:xx县xx镇xx村。法定代表人田xx,主任。被上诉人丁xx,女,汉族,1
海商法的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