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8

A广州淘上居
首页 > 学术论文 > 印度舞蹈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腊八醋w

已采纳

塔不拉鼓(Tabla)在北印度无论是室内乐、其他乐器合奏、声乐、民间庆典 ,舞蹈 .戏曲表演 宗教颂赞等领域,不可缺席的印度手鼓乐器。虽然印度有非常多样的鼓乐器,但北印度古典音乐中,唯有塔不拉最能符合传统印度风格的节拍搭拉Tala的要求,誏乐师与听众得到最大的足!但塔不拉的鼓手,无论和西塔(Siter)等古典音乐伴奏或独奏(Solo)的表演其技巧功力,是非常严刻,难度很高。除了技巧熟练,乐理的融会贯通,才得己胜任。塔不拉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笔者的老师美籍()打了30多年他仍谦称逊的说;天天在学习。印度老师姆客气(Guru Mukergee)每天仍要勤练二小时。已仙逝的塔不拉鼓大师阿拉朗卡(Ustad Alah Rakha )在80多岁时,在演练中,突然高兴的呼叫---今天我打这声 NA. 是我这辈子最满意的一次!我死而无憾了!一幅朝闻道 夕可死,修成正果得道之愉快状!当今能在台上表演的或出CD的 都有5年10年/20年/30年的老师(Guru)才能胜任,因此塔不拉鼓,被誉为史上最难学的打击乐器,在印度则被称为乐器之王之尊称。!塔不拉历史塔不拉鼓虽然不是印度最古早的鼓乐器,如魔力单(Mridang),帕卡瓦甲(Pakhawaj)等已有千年历史。西元13 世纪,印度知名的宫廷乐师阿米枯罗( MrAmir Khusro) 根据古乐器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单根双面鼓,分割成高低之分的双头鼓 为早期塔不拉鼓鼓的澜沧(此人亦将维纳琴改良成西塔琴,也创作制定很多波斯风格的印度拉格(Raga)。当时在宫廷中演出 但并为受到重视,毫无地位。后来逐渐经由有名的乐师,舞蹈家一起塔配为皇军演出,才逐渐受到菁睐,吸引更多人学习塔不拉。隔了几个世代,终於出现一位大师尤汗(Mr Ustand U Khan)从魔力单的南印度古鼓之鼓谱,依塔不拉的特性及印度塔拉的法则及哲学理念研发,并建立塔不拉的学习理论及标准。因此后人方有学习的范本,经验的累积,对塔不拉鼓的普地位的提升,功德无量。如今塔不拉鼓,虽然在印度己建立王者的地位 在国外也广受欢迎. 欧美己有上百的塔不拉教学班 每年吸引上千人在学塔不拉,塔不拉几成为印度鼓的代表 但在南印度魔力单根仍然是不可缺的印度鼓. 在印度塔不拉及魔力单根各有一遍天。但回顾塔不拉的鼓手的地位,如同早年的其他鼓手地位,是相当卑微的。他只不过是其他乐器师如西塔琴(Sita),刹罗琴(Sarada )刹林吉(Sarangi)或声乐家或舞蹈家的附庸或顾聘的伙计而己,如碰见脾气暴燥的乐师,即使是乐师走音,只怪罪塔不拉鼓;因此塔不拉鼓手,变成乐师的出气桶。即便尔儿有独奏Solo的演出,就当时社会结构,塔不拉的鼓手,宛如二等公民。这种待遇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笫二次世界终战。印度的独立,社会的结构受到世界朝流,冲击;学院派的乐师对鼓手的尊重,有别於传统的乐师。传统在庙会私人宅第表演的听众,也和现代音乐厅或学校的听众,有助於塔不拉鼓手地位的提升。但其中最重要的改变还得功归於当时几位伟大而了不起的大师如哈美姜 (Ahmed jan Thirakwa 1892-1976)及马哈拉甲(Kanthe Maharaj1880-1996 )哈必布丁汗(Habibuddin Khan 1899- ) 及近代的阿拉朗卡(Ustad Alla Rakha khansahib1919-2000) 他们天赋的美学素养及不断追求开拓塔不拉的新领域,伴以出凡入胜的技法,充分的发挥塔不拉的能量,努力的追求塔不拉的极现及重视经验的传承,不亢不卑的向世人展现出对塔不拉的敬爱,终於誏塔不拉争取到和其他西塔琴等乐师同等之地位,赢得世人的尊敬,如今塔不拉更印度更有乐器之王的尊。在此特别向这早期默默为塔不拉付出一生心血的大师,致上最高的礼赞。

146 评论

周周-Sophia

【 作 者】强巴曲杰【作者简介】强巴曲杰,西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西藏拉萨 850000)【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藏族人民的美学理想。【关 键 词】藏族传统舞蹈/舞蹈理论/身韵、动作、姿态/审美特征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一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西藏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二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如前所述,藏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舞蹈理论与舞蹈美学有着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样舞蹈的问题,而舞蹈美学则解决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和如何表达情感、体会美感的问题。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门》[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一书中把“舞蹈艺技九”变成为“诗歌写作九”,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一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注:萨典·贡嗄坚赞:《乐论》[M],第1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如《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中册,第2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从以上舞蹈时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妖娆”的腰、“摇摆”的腰运用的非常讲究。不管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软摇摆,在似动非动中给人以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状态。“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另外,在民谣和古籍中,认为“膝窝”、“膝盖”是“最灵处”,“要颤动”并被形容为“风轮”、“轮子”。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的确是一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C

350 评论

爱思晴儿

印度的舞蹈历史悠久,正像宗教一样,舞蹈的产生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而且越传越玄。不过,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印度的舞蹈源于古时候人们对神的崇拜。由于人们为了取悦于神,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礼仪,天长日久,祭礼活动逐渐定型,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衍生出舞蹈。 在印度,不管在寺庙中,还是在工艺品店,一个十分常见的神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湿婆,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每当有舞蹈演出时,湿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这尊舞蹈中的湿婆神像不仅做工精妙,而且寓意深刻。神像采用的是站姿,正在翩翩起舞。右上手拿一鼓,象征创造各种声音;右下手象征保护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烧之火,象征可以毁灭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与抬起的左脚相对,象征自由;右脚下踏一魔鬼,象征善战胜恶;左脚上抬,象征超凡脱俗,升腾不息;周围装饰,则是象征养育人类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像,不仅其舞姿优美动人,引人人胜,其举手投足间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体现了印度舞蹈的丰富内涵。 印度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尤其是手语更是变幻莫测。据说,舞蹈演员单手可做出28种姿势,双手可做出24种姿势。再加上首、颈、臂、腿和脚的配合,其姿势就不可胜数了。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种种举动,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白昼和黑夜等自然现象。总之,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在舞蹈动作中表露无遗。 印度舞蹈还讲究手、眼、心、意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充分表达出舞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印度舞蹈一般要求以身体语言体现出8种“拉斯”,“拉斯”意即“味道”。这8种拉斯分别是:斯楞嘎尔(爱)、哈谢(诙谐)、格鲁楞(怜悯)、劳得尔怒入威尔(英雄)、帕雅那格(恐怖)、威帕兹(轻蔑)、阿得浦得(惊愕)和尚德(安详)。当然,这8种拉斯还含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比如:爱就包括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情人之爱。对一个舞蹈演员来说,要想完美地体现出各种拉斯,需要十分艰苦的训练。 此外,印度是一个“宗教王国”,方方面面无不折射出神的灵光。舞蹈当然也不例外,在各种各样的传统舞蹈中,关于神的传说往往是永恒的歌颂主题。所以,如果对印度的宗教,尤其是对印度教的各种传说有所了解的话,传统舞蹈就不难看懂了。

114 评论

相关问答

  • 舞蹈舞剧毕业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舞蹈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关于舞蹈造型艺术的动态审美思考川剧艺术中舞蹈语态的挖掘和传承巴渝舞历史流源与当代

    匪号叶小二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舞蹈论文评语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音乐,用动作表达我们的情感,反映生活。舞蹈类型分为很多种,每个类型都有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舞种,想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点评肯定是不能少的,因

    寻找梦想之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舞蹈论文题目浅析大全古代舞蹈

    你可以去中国舞蹈家论坛看看·可能会有帮助·我写论文都是在那里看的···推荐你看几本书《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

    Xzylongfeng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舞蹈生舞蹈赏析论文格式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

    四十一度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舞蹈论文

    舞蹈生毕业论文写3000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走出课堂,从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不断汲取舞蹈艺术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

    左左颜色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