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香杜鹃7366
《诗刊》:上半月刊 。下半月刊 《青年文学》综合半月刊主办:中国青年 出版总社投稿邮箱:《扬子江诗刊》诗歌双月刊主办:江苏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山花》综合半月刊主办:贵州省文联投稿邮箱:《民族文学》综合双月刊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投稿邮箱:《作家》综合月刊主办:吉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散文百家》散文月刊主办:河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长城》综合双月刊主办:河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西藏文学》综合双月刊主办:西藏文联投稿邮箱:《厦门文学》综合月刊主办:福建省厦门文学院投稿邮箱:《福建文学》综合月刊主办: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fjwxxs@《山西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山西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上海文学》综合月刊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四川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长江文艺》综合月刊主办:湖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北京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文学界》综合月刊主办:湖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飞天》综合半月刊主办:甘肃省文联投稿邮箱:ftwxx@《延河》综合月刊主办:陕西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鸭绿江》综合月刊主办:辽宁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
夕颜无照
莫言警告“人类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假如有一天,我们人类完全失去了青山绿水、禾草田园,所谓生存就成为空谈,那将是人类真正的末日。
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对青山绿水是崇敬、维护的。因为那时的人依山傍水,才得以生存。敬畏山水,依赖山水,是自然而然的事。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对于大自然而言,是灾难性的。山山水水满目疮痍,树木花草、飞禽走兽日渐消失。为此,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向世人敲响了警钟。
而在古代中国,山水诗盛行是人所皆知的文化现象。说明我们的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珍爱与重视程度有多么厚重。而今,则正好与之相反。有一年,我去登岳阳楼,见眼前的洞庭之水,浩渺之势大为减色,甚至有些萎靡,令我不禁发出一声浩叹。曾经有过一副古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在古人笔下,山与水是何等浩阔壮丽?而如今,人们对湖水的侵害和过度利用显而易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已非往日盛况是实事。至此猛然想起唐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那时的洞庭,月光水色互为交融,湖面浪静风平,如同未磨拭的铜镜一般。远远望去,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只青青的螺。青螺,指湖中的君山岛。而今,别说水势之微弱混浊,连水鸟都哀鸣有加,待在远岸,不肯靠近。在它们眼里,人已是异类。
想要改变这种孤家寡人的处境,人类需要与万物和谐共处,去行善德、仁德,要去学习存世之道。师者,德之大也。那么,师到哪里去拜呢?师,又是谁呢?说来也简单,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人,可以是师;物,也可以是师;山与水,更是。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说:“智慧的人乐于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质,也反映到人的素质中来,此言极是。一方山水,培育一方人的例子,从不鲜见。孔子不愧为圣者,在2500多年以前就道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传统意义上讲,我们的古人都是敬畏山水的。不像现代人,动不动就口出狂言——山高人为峰。不错,现代人类的确掌握了一些科学技术,掌握了某些支配自然的能力,为此,就把自己置于自然之上,显得既浅薄又幼稚。
其实,在自然万物中,人是最羸弱的一种。就生存能力而言,连蚂蚁都胜于人类。人类凭的是可以动动脑筋,凭借外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机械,就是其中的一项。我常在蚁群出没的洞口观察它们为生存奔走的忙碌身影,为它们可以拖走比自身大几倍的物体而感慨不已。不仅动物,连植物的生存能力也明显优于人类。举例有二。一是30多年前,我第一次去登黄山,看见那些劈石而生的悬崖巨松,昂然向天,久经风雨而不倒时,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显然,那些松子是被风吹到了绝处而后艰难地去发芽、扎根,终于寻出了一线生机,并蓬勃存世。二是晨起我在河边散步,见满天柳絮在空中飘飘又摇摇地飞行,在寻找落生之地。不知为什么,一股悲怜之情油然生于心。它们生而离母是为寻找未来的生存之地,不仅顺乎常理,更让人动容。别看它们生得懦弱,骨子里却是铿然有声的。它们以弱胜强,最终成为参天大树,那是怎样的一种历练过程?
值得心生敬畏和学习的,更有山与水。有人认为,山与水只是自然之物,没什么可考究和效仿的。此言差矣。首先说山,人类科学说它只是地壳运动中所隆起的一些高地。此说从浅层意义来讲,当然是对的。然而,地壳又因何而隆起?地球板块儿又是由谁来裁定的?为何漂移?为何相挤?我们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到令人信服的程度,我们所看到的或许只是表层,而非实质。我的故乡是在群山环绕中的一处盆地,睁眼是山,闭眼也是山。因为有山,我们从小就不缺乏安全感。我在童年时就感到,故乡的山不是一个死寂物,而是有灵有魂的生命个体。故乡人那种不怕艰难困苦的坚毅性格,一定是由山的神教潜移默化而来的。山的屹立就是表率,山的苍茫就是胸怀,甚至山的孤傲也感染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它像是智慧长老,也像是勤勉祖辈。“靠山”一词的出现绝非偶然,山无言地教会我们站立,并挺起腰杆,甚至教会我们享受孤独。山是不会相互撕斗、碰撞,相互欺凌和掠夺的,山所坚持的只是扼守岗位,坚贞不渝。山更不会以大欺小。珠穆朗玛峰为众山之首,然从未头戴金冠,斥责众小,这便是山的品格。窃以为,这是对一切生存哲学的最高诠释。
而水,又何尝不是?它是生命之液,唯有它可拯救一切生灵。有关水,我们的古代哲圣老子、孔子都有过深邃的解读,“上善若水”之说就是一例。中华大地上的大江大河我见过无数,它们是大地母亲的动脉,流到哪里哪里就有生命的奇迹出现。而我对水的认知是从故乡的一条小河开始的。它是一条弱水,却可以锯石而千里流动。看似单薄的水流,居然可以把石头磨成圆形,让其随流而滚,这使我惊叹不已。水与山同,也从不相互排斥、抵挡、推搡,合流奔腾是它一贯的风格。在我们故乡人的性格里,都含有那条小河随和柔情的基因。水可以包容一切,也滋养一切。水最具佛性,也最具母性。
至此,我终于明白,人为什么总是心怀乡愁,并叶落归根,因为,故乡拥有这般值得推崇和效仿的山与水。更何况,它们教会我们的何止是坚毅和利他,更有扼守和仁爱。这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流入我们血液里的,它也使我们的魂魄趋于安静和纯粹。对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感恩山与水,没有理由不去点燃一炷心香,并以虔诚之心道声:万谢!假如我们心中,还有良知的话。
(此文刊发于《绿叶》杂志2020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查干,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原《民族文学》 杂志编审。著有诗集《爱的哈达》《灵魂家园》等,另有散文、 散文诗、诗评散见于海内外 华文报刊。作品被译成英、 法、日、韩、匈牙利等文字介绍到国外。曾多次获国家、省、 自治区文学奖。
向娟宅女
中国朝鲜族的文学,是该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总称。朝鲜族的民间文学,包括民谣、传说、故事、"板说理"等种类。民谣中,以"劳动歌谣"起源最早,也流传较广,其中"渔歌"、"农歌"、"纺织歌"等都有数量很多的作品;"世态谣"和"时政谣",也对朝鲜族的历史生活有着真切的反映。朝鲜族的民谣不仅有分节的短歌,也有不分节的长歌,多保留有本民族古代歌谣的创作形式及韵律。在朝鲜族民间传说中最突出的是风物传说和动植物传说,《三胎星》、《金达莱》、《百日红》等作品,是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在朝鲜族中间被称为"民谭",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有《年轻的大力士》、《红松和人参》等。"板说理"是一种朝鲜族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由一人表演,夹唱夹叙地表现故事,流传至今的"板说理"传统演出本,有《春香歌》、《沈清歌》、《裴姬咒语》等多种。中国朝鲜族的作家文学,是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现的。早期作家有金泽荣、申采浩等。在抗日救亡时期,金昌杰、李旭等人的作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代朝鲜族的主要作家,有李根全、金哲、任晓远、金成辉、林元春等多人。(一)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学�迁入初期的朝鲜族文学不仅继承和移植了朝鲜的文化遗产,并在新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创造出反映现实社会并具民族特色的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学作品,以生动的语言形式,通过神话、故事、传说、民谣等,记录下朝鲜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并反映出他们的智慧、才能、思想感情和民族风俗、及理想和愿望。�传统民谣历史悠久、数量最多,反映了朝鲜族早期的劳动、生活风貌。《越江曲》和《盼君调》唱的是迁入初期“昌禁潜耕”,骨肉天伦亲情的《摇篮曲》、《太福悲歌》、《月亮,月亮》,妻泪送郎君的《阿里郎》在朝鲜族中广泛流传。《插秧歌》、《农夫歌》描绘出朝鲜族的勤劳风貌和乐观天性。也有讽刺贪官污吏的《墨册谣》和《阿也歌》、《牛大吼》等以及描写青年纯贞爱情的歌谣等。�民间故事歌颂真善美,抨击邪恶丑,其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代表作品有《金达莱》《海兰江》《红松与人参》《年轻的大力士》《烧炭的小伙子》《沈清的故事》《春香与李道令》等。�(二)作家文学:时代精神的强音�随着文化启蒙运动的发展,作家文学也发展起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朝鲜族文人和作品,他们或用朝文,或用汉文,执笔为戈,划出了时代的强音。�(1)诗歌的发展最为迅速,硕果累累。�早在清代,朝鲜族诗人李锴(1680—1755)就以其诗文造诣而名。他才学渊博,著有《睫巢诗文集》各10卷、《原易》3卷、《春秋通义》18卷、《含中集》5卷等,作品甚丰,仅《含中集》就收有450首诗歌。�申柽(1879—1922),朝鲜族诗人、教学家。原名申圭植,1911年自朝鲜到上海后加入同盟会,1912年加入“南社”,擅长五言、七言律诗,诗调慷慨激昂,很有魏晋风骨。遗著有《儿目泪》诗集收录140余首,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之情。�李旭(1907—1984),朝鲜族诗人,1924年发表第一中诗篇《生命的礼物》;1942年在《在满朝鲜人诗集》中发表诗作;1949年后出版诗集《北斗星》和《北陆的抒情》;之后诗集《故乡的人们》、《延边之歌》、《长白山下》、《李旭诗集》和长篇叙事诗《风云记》陆续出版问世,其创作一直到1984年逝世才终止。�尹东柱(1917—1945),朝鲜族诗人,18岁即发表《一支蜡烛》、《没有明天》、《生与死》等现代诗歌。其诗大部分收录在诗集《天、星、风与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等待黎明》、《可怕的时刻》、《十字街》、《路》、《出口成章》等,表现出对黑暗统治的愤恨之情,被人称为“闪烁在黑暗夜空里的一颗星”。�金成辉(1933—1987),朝鲜族著名诗人,先后出版过抒情短诗集《百合花》、《野菊花》、《草坪》以及长篇叙事诗《说吧,长白山》、《一棵青松》、《在树荫下》、《爱情属于祖国》等,在朝鲜族读者中很受欢迎。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感情真挚,颇具民族、时代气息。�较有影响的诗集,有金朝奎编辑的《在满朝鲜人诗集》,1942年艺文堂出版,汉文版,收录李鹤诚、金朝奎等朝鲜族诗人的53首现代诗,是建国前出版的第一部朝鲜族诗人诗集,标志着朝鲜族现代诗歌创作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朝鲜文抒情诗集《飓风》由延边文化出版社出版,收录李旭、蔡泽龙等解放前从事创作的老诗人和解放后步入诗坛的15位青年诗人的23首诗歌,是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步朝鲜族诗集,在朝鲜族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金哲(1932- )中国当代的朝鲜族诗人。原名金龙燮,生于日本下关。幼年时曾随父飘流于台湾及南洋一带。1945年中学毕业后,做过小学教师。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某文工团任编导,创作了《血红的日记》等诗作。1953年转业到《东北朝鲜人民报》工作,发表了《拔界石》等作品。1962年起,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主席、延边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主编等职务。金哲的主要作品,多收入《边疆的心》、《东风万里》、《黎明》、《山乡之路》、《晨星传》和《金哲诗选》等作品集中。任晓远(1926-)中国当代朝鲜族诗人。原名任镐,笔名百川、光芒、采玉,生于朝鲜咸镜南道,幼年随父母飘泊,到中国黑龙江省定居。青年时代起,做过小学教师、土改工作队员、编辑和记者。1956年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后历任文学期刊《阿里郎》主编、延边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主席等职务。194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代表性作品,有诗集《金达莱》、《啊,母亲的怀抱》、《心灵的地平线》、《长白拾翠》、《人生在世》、《海兰江的杜鹃 》和《遥远的情思》等。�(2)小说的创作内容丰富,紧扣时代脉膊。�历史学家兼文学家申采浩(1880—1936)一生论著丰硕并发表了不少诗歌、小说和散文,其中短篇小说有《梦天》、《百岁老僧话沧桑》、《龙与龙的鏖战》等。此外,发表过抒情诗《思韩》、《你的》、《晨星》、汉诗《秋夜述怀》、《故国》、《北就偶今》及随笔《大黑虎一夕谈》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忧国思想。朝鲜族第一部小说集是1941年11月用朝文出版的《出芽的大地》,收录有当时活跃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作家全昌杰等人的短篇小说七篇。大部分作品以反映朝鲜族人民在黑暗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和不屈的斗争为内容,深刻烙上了时代的印记。�1954年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朝鲜族第一部长篇小说《说吧,海兰江》(朝鲜族作家金学铁著)。这篇小说对后来朝鲜族小说创作的发展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它把许多壮烈动人的情节和社会背景联结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整体画卷,为朝鲜族小说创作提供了优秀典范。�1983年经裴永镇翻译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用汉文出版了朝鲜女故事家金德顺(1900—1988)讲的民间故事《金德顺故事集》,收录的故事优美动人,富于感染力,语言艺术风格独特,有浓厚的朝鲜族民俗特色。这本故事集是中国首次出版的民间故事家本人的专集,已翻译介绍到几十个国家。李根全(1929-)中国当代的朝鲜族作家。原名李根赫,吉林舒兰人。小学毕业后即开始做工,1945年起做过武工队员和土改工作队员,1948年到《吉林日报》工作,其后担任过《延边日报》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主席等职务。1951年开始文学活动,以写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货车》、短篇小说集《果树开花的时候》和长篇小说《老虎崖》、《苦难的年代》等。林元春(1937-)中国当代朝鲜族作家。吉林延吉人。1960年毕业于延边大学语文系。1958年起发表文学作品。历任延边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延边文联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副主席等职务。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亲戚之间》、《彩霞》和长篇小说《波涛上的爱情》等。你还可以在各大网站搜索有关知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很多的.无法一一列举
主编谢尚果执行主编秦红增印 刷广西区党委办公厅凤凰印刷厂国内发行南宁市邮政局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出版日期单月15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音乐》期刊属于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音乐》杂志社(季刊)是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3月,首任主编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前院
投稿邮箱可以冲cnki.net查询,或者找代理咨询,通常买不到,不过可以直接联系编辑部邮购,学术期刊通常都是订阅的
G7各类教育类核心期刊表1、中国特殊教育2、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4、中国成人教育5、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7、成人教育8、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继续教育研
民族研究是民族学、人类学的顶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