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6

雨虹阳光
首页 > 学术论文 > 武松作为毕业论文叔嫂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刹那恍惚28

已采纳

武松绝对是《水浒传》中响当当的英雄之一,他曾在少林习武,景阳冈上打死猛虎,为兄报仇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刀劈飞天蜈蚣,后和鲁智深等一起上了梁山。后岁宋江多次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征讨方腊过程中,痛失左臂,单臂活擒方腊。最后,在六和寺病逝。

武松

如果问,武松在书中与谁关系最好,有的人会说是鲁智深,有的人会说是宋江,但笔者认为是母夜叉孙二娘、菜园子张青夫妇。

武松在被发配途中,和两名解差路过十字坡孙二娘的酒店,孙二娘被两名解差话语调戏,又看到对方沉甸甸的包裹,就决定做了这单买卖。于是,端上了蒙汗药酒,两位解差饮下翻到在地,武松却早就看出门道,假装饮酒翻到。之后,与孙二娘发生一段精彩打斗,被武松制服,张青赶到解围,互通名姓后才知一家人,以哥嫂相称。武松到了孟州牢城营,被陷害后,张青孙二娘又专门去看过。后逃命到十字坡,又被孙二娘救起,赠送了行者的一身行头和两把戒刀。

孙二娘

之后,武松与张青孙二娘一同上了二龙山,后又投奔梁山水泊,成为了梁山好汉成员。被朝廷诏安后,梁山人马被派征讨方腊,在乌龙岭战役中,孙二娘为救武松,殒命沙场。可以说,孙二娘对武松有救命之恩。

从以上过程来看,武松与孙二娘夫妇自一见,便结下了深厚友情。从影视剧《水浒传》多个剧情中,也可以看出,孙二娘对武松一直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派系林立的梁山上,孙二娘与武松等人这一派是关系比较铁的。

武松

那为什么孙二娘对武松如此厚爱呢?我感觉有以下原因吧。

一是崇拜。武松自见到孙二娘之前,因为景阳冈打虎,已经在江湖上赫赫有名,人人都知道打虎英雄武松。孙二娘也许出于对英雄的佩服,一听说武松,便认为弟弟,关心照顾自不在话下。包括在之后相处中,自然比其他人关系要近厚许多。

二是敬仰。那个时期,也是仰慕英雄的年代,基本人人都会舞枪弄棒,但是有谁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呢?武松打虎事件之后,武松俨然就成了第一大英雄,人人佩服。作为一个会武艺的小女子,孙二娘当然也是喜欢这样的英雄。突然有一天相遇了,又认作弟弟,当然在各方面要多多关照,走得近自然不过了。

三是爱慕。自古美女爱英雄,估计孙二娘也不例外,武松一身本领,仪表堂堂,是多少女子严重标准的英雄,潘金莲、瓶儿不都动过心吗?据此推测,孙二娘也心生爱慕,但又有别于儿女私情,是纯粹的喜欢这样的英雄,否则,梁山那么多好汉,她为何与武松关系最近,甚至为他献出生命呢?

由此看来,孙二娘对武松的好,应该与这三方面都有关系,当然这只是推测,无证可考。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武松和孙二娘的第一次见面在十字坡。时值武松被发配途径此处,恰好遇到了孙二娘开的人肉包子铺。

孙二娘为人诡计多端,阴险狡诈,亏得武松足智多谋,及时识破孙二娘的阴谋诡计,假装喝醉抓住孙二娘避过一劫,不然武松将成为包中人肉馅儿。

经过一番解释后,武松和孙二娘握手言和,从此结识为友。故事讲到这,我们不禁困惑,为何正义如武松,会结交心狠手辣甚至可以说滥杀无辜的孙二娘呢?

其一,孙二娘虽为女子,女子得矫揉造作在其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豪爽的男子气概,和男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武松十分欣赏其品行;其二,相似的人生境遇让他们相互吸引,武松之兄武大郎为淫妇潘金莲所杀,而孙二娘双亲也为仇家所杀,二人皆为此等悲惨遭遇自己无能为力而愤愤不平。正是因为两人如此相似,才促成这一段暧昧不明的“友谊”。

且说武松,他无家可归后又极度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光明磊落的行事作风不敌小人苟且歹毒,并因此遭受多次流放。而武松每次被流放孙二娘都会仗义解救,途中的凄凉心境每每总能被孙二娘的豪情忠义化解,来自孙二娘热情款待的温暖感觉必不是人人都能给的。

加上孙二娘认死理,只认武松一个好友,因此才有后来的二人同上梁山同为好汉,是梁山上一对公认的死党好友。

关于二人是否为情人关系,尚有许多争议,但我还是偏向于否定的答案。事实上,此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传言确有孙二娘倾心于武松。十字坡的初次相遇都为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武松调戏孙二娘未遂反倒被这位女中豪杰记在心上。

后有孙二娘介绍武松投奔二龙山,武松走后心生思念,收拾包袱正欲前往孟州与之相见,丈夫张青百般阻挠,她竟要抡起大刀手刃亲夫。

若说兄弟情义至此断是无法堵住悠悠之众口,以“母夜叉”著称的孙二娘虽说未能以仗义兼济天下,却把仗义用来温暖武松冷暖自知的心,若是施舍,也不至于此。奈何关于二人的情谊施耐庵并无太大着墨。孙二娘在十字坡等待仇敌的过程中渐渐狠戾却仍旧不失本性,武松怀着满腹心事一生倒也恣意潇洒,若非相遇在乱世,二人许是一对无比般配的神仙侠侣吧。

183 评论

别吃哥的菜

这是因为潘金莲以前向武松表白过,但是武松并没有同意。

269 评论

詹姆斯尐雪

这是错误的说法。武松为什么要负很大的责任?在我看来潘金莲之所以倒向西门庆并不是因为武松,而是因为她自己,这是和武松没有半点关系的,武松不用负任何责任。

在很多人眼里潘金莲之所以出轨西门庆是因为潘金莲在武松的身上碰灰了,伤自尊了,所以才会出轨西门庆,并联合西门庆将武大郎毒死。

这是什么逻辑呢?潘金莲作为嫂嫂,武松作为小叔子,两人之间是叔嫂关系,是不可能有不正当的感情,不可能发生不正当的关系。

武松作为一个小叔子看到潘金莲轻浮的样子,他怎么可能不生气,不为哥哥担心呢?都觉得武松在最开始的时要拒绝潘金莲,不要让潘金莲看到希望,这也是错误的,武松对潘金莲只是尊重,如果捅破的话潘金莲势必诬陷武松非礼自己,缠上武松。

武松这个人是粗中有细,他看重的是和武大郎的兄弟感情,他想让潘金莲和哥哥安稳过日子,不想因为自己的到来而破坏了他们的安稳日子。所以后来武松就不回哥哥家,成日的住在单位里。

武松出差,武大郎到集市上卖炊饼,只有潘金莲一人在家里胡思乱想。当她去开窗的时候也是心思恍惚,不小心把木棍跌落底下,木棍正好打中了西门庆的头上。

西门庆本想谩骂,可是一抬头看到了俊俏的潘金莲,心立马软了下来,而潘金莲看到了帅气的西门庆心跳直接加速。两人可以说是一见钟情,西门庆看上潘金莲,潘金莲也看上了西门庆。

在古代男女有别,男人和女人之间是很难公开见面和相会的。但是西门庆为了能够约到潘金莲就在贿赂潘金莲家对面茶馆的王婆。

王婆便费尽心机把潘金莲约到茶馆制造和西门庆见面,一来二去潘金莲和西门庆很快熟悉起来,西门庆一次次的告白让潘金莲放弃了底线,放弃了妇道,和西门庆纠缠在一起。

这段时间里和武松有什么关系吗?答案是没有的,是潘金莲一厢情愿想和西门庆好的,是她禁不住诱惑,做了西门庆的女人。

潘金莲为什么会暗示武松,为什么禁不住诱惑和西门庆走到一起,答案在武大郎身上。

潘金莲在当时是有名的美女,要身材有身材要模样有模样,就因为老板看中自己,老板娘报复潘金莲让她嫁给了一个又矮又丑的武大郎。

武大郎又矮又丑就算了,他还不懂潘金莲,满足不了潘金莲,这就是问题的症结。表面上武大郎赚钱就会给潘金莲,让潘金莲随便花,可是潘金莲更想得到的是一个男人的宠爱和浪漫,武大郎每日沉迷于赚钱,潘金莲内心是非常空虚。

而当潘金莲看到西门庆时,一下子就被西门庆的帅气所折服。后来在王婆那里,西门庆一次次的表白,一次次浪漫约会让潘金莲彻底沦陷。想到和武大郎得过且过的日子实在窝囊,而和西门庆的一次次接触让她知道了自己心中所想心中所要,她倒向了西门庆,背叛了武大郎。

104 评论

NDSGGS南都

[收稿日期]2007-03-16[作者简介]徐鸿冰(1966-),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市聋人学校讲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2007年08月第7卷第4期Aug, 武松人物形象初解徐鸿冰(常州市聋人学校,江苏常州213004)[摘要]《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是丰富而复杂的。他与宋江的关系从精神导师到分道扬镳,他的招安思想有来自宋江的,也有其他的,他的性格随着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带有“痞性”的英雄性格,则使得他形象更为复杂。[关键词]武松;性格;形象;招安思想;“痞性”英雄[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06(2007)04-0107-03金圣叹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零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武松是《水浒传》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的故事具有传奇的色彩,他的性格、思想都在不断发展,他的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得到不断丰富,他不断认识着他周围的人物和社会,读者也通过他的认识和行动来认识他和他所处的那个社会。一、武松与宋江———从精神导师到分道扬镳出道之前的武松是一个玩劣的青年,没有父母,只有一个备受他人欺负的哥哥武大。武大对武二是又怨又想,怨的是武松在清河县时,经常吃官司,教武大受苦;想的是武松在家没人敢欺负他了。武松与武大兄弟情深,他却不受哥哥的约束,脾气照样发,是非照样惹。在柴进庄上,虽然柴进用物质满足了武松的要求,给他酒喝,给他肉吃,但是武松并未有任何改变,直至遇上宋江,他的精神得到洗礼,他对自己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武松受到宋江的赏识,宋江将出自己的银两与武松做些衣裳,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武松前病都不发了。这是武松的一个重要转变。他们第一次分别时,两个人结拜为兄弟,武松“堕泪”[2]而别,他的心灵找到了归宿。可以想象,武松与宋江一起在柴进庄上的那些日子,除了饮酒,说些江湖上好汉的勾当,较量些枪棒之外,他们还有许多话要说,宋江对武松在思想的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日后武松说出招安的话,恐怕与他们在柴进庄上的十数日相处不无关系。宋江对武松,既是义气上的大哥,又是精神上的导师。在十字坡,武松称颂宋江“仗义疏财,如此豪杰”。他给那四个捣子赌钱的行事方式颇有宋江给李逵赌钱的风格。在孔太公庄上,当武松说出有心等朝廷招安时,宋江说:“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佑。”两个人分别时,宋江又对武松说:“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官。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又吩咐武松道:“兄弟,休忘愚兄之言,少戒酒性。保重!保重!”武松对宋江也是情深义重。两人分别时,武松还要送宋江一程,宋江阻止,武松又下了四拜才自投西而去。武松与宋江分别之后,两人辗转都来到了梁山。在排座次之前,武松与宋江还是一条心。当宋江要推卢俊义为梁山泊主时,“武松见吴用以目示人,也发作叫道:‘哥哥手下许多军官,受朝廷诰命的,也只是让哥哥,他如何肯让别人?’”(本文所引《水浒传》内容均来自于《水浒传图咏》)武松一心拥护宋江为山寨之主。排过座次之后,武松虽然还是跟随宋江,并且随宋江招安,后又跟随宋江南征北战,107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与宋江之间逐渐产生了裂痕,最终以在六和寺出家的方式与宋江分道扬镳,彻底决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需要对此进行一些讨论。武松与宋江决裂的重要原因是武松对招安有了自己的见解,对宋江也有了新的认识并逐渐失去了对他的信任。那些前来攻打梁山的军官可以说是梁山的对头,可是宋江一次次对待被梁山好汉打败并捉上山来的政府军官的卑躬屈膝的态度,使得武松心中不快。特别是捉住了打伤鲁智深的张青后,鲁智深要打张青,却被宋江硬生生地拦了下来。“宋江取酒奠地,折箭为誓,……众人听了,谁敢再言”。不敢再言,不等于心中没有想法。虽然《水浒传》没有明确写武松的反应,但是武松在场看到宋江为了招安的种种丑态时他的反应是可以想见的。排过座次后,他与宋江的分歧就表面化了。在菊花会上,宋江作了《满江红》一词,乐和还没唱完,“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去,冷了兄弟们的心!’”宋江想招安,以前想招安的武松现在不想招安了,那他想干什么呢?“武松不解公明意,直要纵横振羽翰。”这句诗给了解答,武松不愿受招安受束缚,他要纵横四海,展翅高飞。我们也可以从鲁智深的话中寻找到答案:“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上,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武松自从上了二龙山,和鲁智深形影不离,他们一起打青州、一起去救史进、攻打大名府时一起住宿、一起在城门口杀人放火。他们在一起有许多共同语言,鲁智深说的,也可以说是武松想的。当高俅被捉上山来,宋江对他纳头便拜,口称死罪,极其无耻,众好汉没奈何。当高俅夸口相扑天下无对时,众好汉都支持燕青教训高俅。这就表明了众好汉包括武松都对宋江的做法都有所不满。虽然武松对宋江心有不满,但是他并没有立即离开宋江,这里还有一些复杂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被义气所缚,他对宋江的确感情深重。好汉们分别时两次堕泪的恐怕只有武松与宋江。一次是在柴进庄上初遇,分别时武松堕泪;另一次是在白虎山孔太公庄上分别时,这次是宋江堕泪。二是武松逃亡到二龙山落草,再入伙到梁山。他如果离开宋江离开梁山还能到哪里安身呢?当时的梁山是武松最好的安身之所。三是可能他对宋江、对宋朝皇帝还抱有幻想。后来招安后他对宋江和朝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朝廷对他们处处设防,时时刁难;宋江自招安以后把“忠义”二字中的“忠”看得重于“义”,陈桥驿杀军校就是明证。等到方腊打完了,梁山那么多的兄弟死的死、亡的亡了,张青夫妇、施恩死了,特别是鲁智深的坐化,再也不可能“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了。他自己的一条胳膊也没了,成了一个废人,这是他离开宋江最好的理由。宋江也承认武松已是一个废人,面对一个已没有了利用价值的人,一个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他留在六和寺出家。宋江说:“任从你心”。表面上看是对武松的支持,实际上他也不想带武松赴京朝觐。武松的抉择无疑是正确的,他和宋江两个人最后不同的结局就证明了这一点。二、武松招安思想的来源《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中,许多人都支持招安,但是除了宋江,还有谁像武松那样,自己先明确说过受招安的事的呢?有招安想法的好汉较多,特别是那些吃了败仗被抓上梁山的政府军官,他们包括武松为什么会认同宋江的招安思想呢?首先,先造反再招安是宋朝的一个现象,就像唐朝的人想通过终南捷径,由隐而仕一样,宋朝的人有通过盗而仕的思想,通过啸聚山林,再被招安,然后做大官。《水浒传》中就曾写道:“原来这十路军马,都是曾经训练精兵,更兼这十个节度使,旧日都是在绿林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做到许大官职”。因为现实中有这样的事例,许多造反的人也想受招安。那些被梁山打败了的军官投靠梁山之后还可以受招安,重新做官,武松也可以受招安复为顺民。其次,武松毕竟做过都头,从内心说,他并不想落草做强盗,做强盗也是迫不得已。即使是吃了官司者如林冲、朱仝以及雷横、杨志等人都是如此。在他们看来,做大宋的臣民才是正途。传统的观念是要求人们做忠臣孝子,这种观念在人们意识中根深蒂固。让具有这种观念的人做乱臣贼子,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痛苦,他们内心要经过反反复复的激烈地挣扎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造反。即使他们偶尔做了一些有乱国家法度的事,他们也不一定想做叛逆。那些劫了生辰纲的好汉,如果不是被发现了,他们会主动上梁山去吗?吴用是想到了,那也不过是作为一条退路,而不是作为首选。武松得到哥哥被谋杀的确凿证据后,首先想到的不是手刃仇人,而是告官,他想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来为兄长报仇。当他的正当要求得不到县官支持时,他也没有滥杀,他多次说“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他杀了仇人之后,也还是带着证据到衙门自首,并没有反叛。他希108望吃过官司之后能够复为良民。“逼上梁山”就是说做强盗都不是自愿的,能够不做强盗还是不做强盗的好。做了强盗之后能够受招安重新做皇帝的顺民不也是很好吗?而且有人走过这样的路,前面所说的十个节度使就是例证。那些被梁山打败了的政府军官,并非真的被宋江三言两语所感动,也不是义气为重,而是他们想到只要保住性命,就有接受招安的机会,有重新做官的机会。在他们内心,官与贼没有什么区别。官是招安了的贼,贼是未招安的官。他们当时对宋江的恭维,只不过是顺坡下驴,给自己被打败了、投入梁山而暂时背叛朝廷找个借口而已。其三,前文已述,宋江是武松的精神导师,他的招安思想对武松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武松有招安的思想是正常的,招安的思想来自于武松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现实。三、打虎和打狗———英雄的“痞性”及人物形象的暗示武松形象的真实性来自于《水浒传》对其真实的演绎。虽然金圣叹称武松是“天神”,但《水浒传》似乎并没有把武松当成天神来看,我们可以从书中武松的许多经历看出这一点。武松在打虎出名之前有一段不那么光彩的经历,他这一段不光彩的经历与他的身上具有的一种个性是分不开的,这里称这为“痞性”。从武松与武大在阳谷县初次相见时,武大说对武松又怨又想,可以得到这一信息。这种“痞性”在武松的身上时时显示出来,武松在柴进庄上的故事也给了我们同样的信息。宋江来到柴进庄上,和武松相处了几日,武松先前的诸多前病都不犯了。是什么前病?“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这和他在清河县动辄与人打架一样。我们把这些“醉酒”、“性气刚”、“和人相打”等前病称为“痞性”。武松与宋江分别之后,他独自来到阳谷县地面———景阳冈下的一个酒店。他的言语行动中又一次显示出“痞性”。要酒喝,不给酒就骂人、威胁要将“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劝说他不要一个人过冈子,他说酒家“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把酒家的好心通通反做恶意。这也可以看做是他行走江湖的警惕,这种警惕来自于他多年形成的“痞性”。武松的“痞性”加上他的好名,使他遇上了吊睛白额大虫,并最终使他成为一名打虎英雄。在十字坡,他遇到了卖人肉包子的张青夫妇,他发现这是一家黑店,他与孙二娘周旋的方式也具有个性色彩———“痞性”。武松对孙二娘道“我见这馒头馅内有几根毛,一像人小便处的毛一般”,“娘子,你家丈夫却怎的不见?”武松特地说些风话,诱孙二娘下手,再顺势制服她。如果是李逵或者是鲁智深会怎样?当然李逵会轮起斧子就砍了上去,鲁智深也会“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当然,鲁智深不具有“痞性”也就识破不了这个黑店,差点被做成人肉包子。人物的遭遇往往极具相似性,但相似不等于相同,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对武松也适用。喝醉酒可以使武松成为打虎英雄,喝醉酒也可以使武松成为连狗也打不着的狗熊。无论我们如何喜爱这个英雄,生活自有其本身的规律,真正伟大的艺术也不可能脱离生活来胡编乱造。武松来到白虎山庄前的一个村落小酒肆。此次喝酒更是向读者充分展示了武松的“痞性”,他不仅骂人打人,而且真的把小酒店屋里粉碎了,强抢了他人的酒和肉,然后喝得大醉,比他成名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成名之前,他为了逃避人命官司到柴进庄上,回家途中,在景阳冈打虎成了英雄,这是假逃亡成真英雄。此时他却是真逃亡,成了假英雄。武松在小酒店“喝得大醉,正要寻事,恨那只狗赶着他只管吠”,于是他打狗。《水浒传》的作者确实是一位伟大的作者,写武松打狗的那种生动逼真一点也不逊于写打虎。打虎是赤手空拳,打得惊心动魄,打狗是用刀砍,砍得滑稽可笑。不但狗打不着,自己也两次翻身落在水里,他“扒起来,淋淋的一身水,却见那口戒刀浸在溪里,武行者便低头去捞那刀时,扑地又落下去,只在那溪水里滚”,极其狼狈,此时有谁知这人曾经打死过一只虎呢?打狗,是对武松英雄形象的一次解构,使他复归于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缺点的英雄。有缺点的英雄才是真英雄。武松打狗时无英雄气,有的是痞气,所以狗也不吃他打了。打狗与打虎难以相匹。武家兄弟初次相见时,武大怨武松,但是并没有说什么具体的事,读者从武松打狗可以猜想他在成名之前都做了哪些事。虽然武松身上具有这种“痞性”,但是他的英雄形象还是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赞赏,这不能不使我们佩服《水浒传》高超的叙事技巧。大多数看过《水浒传》的读者都有这样的印象:众好汉是被逼上梁山的。这是因为《水浒传》(下转第113页)109[参考文献][1]金圣叹.金圣叹文集[M].四川:巴蜀书社,1997.[2]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讲演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何满子等.五大小说评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沈亨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5]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M].东方出版中心,2006.在开始时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真正的被逼上梁山的好汉———林冲。林冲这个逼上梁山的好汉是如此的隐忍,他的种种不幸又是如此的令人同情,以至于这部书给了我们错觉———好汉们上梁山都是被逼的。《水浒传》运用了同样的方法来写武松这一人物。武松一出手便打死了景阳冈上的大虫,《水浒传》写得非常精彩,“此虽令我读之,尚犹目眩心乱”,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打虎”这一品牌形象如影随形地一直出现在武松的事迹之中,这一巨大而光辉的业绩足够照耀武松的一生,也足以耀花了许多读者和后人的眼睛,让我们看不到武松竟然连一只黄狗也斗不过,他打狗的那种狼狈竟然被忽视了,留在人们心中的永远是打虎英雄的形象。因此,如果我们单纯地把武松看做是一个英雄,至少与《水浒传》对他的全部演绎是有差距的。武松不仅是一个英雄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形象,在他的身上存在着某种暗示,是不是《水浒传》故意留给读者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武松形象上得到了验证和暗示。再英雄的人物也有会做抢人酒喝、夺人肉吃、无事生非地去做打狗这样不光彩的事;酒量再大也有喝醉的时候,而且是烂醉如泥。武松又回到了“原地”,回到了他未出名时候的形象。正因为有这样的验证和暗示,才使得武松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加令人信服。四、结语武松是一个性格丰富复杂、形象栩栩如生的水浒人物,他和广大的市井细民一样,市井细民身上有的他都有,他有的在市井细民身上也会这样那样的表现出来,武松的性格既为人们所熟悉,也为人们所羡慕,为人们所喜爱。人生充满艰辛,有着太多的不幸、痛苦与无奈,人们希望能够像武松那样快意恩仇;人生也有许多束缚,使得人们不能够像武松那样做。于是,武松就成了人们潜意识中的自我,那个潜在的自我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尽显豪爽气概;可以打虎、可以杀人,可以报朋友之恩,可以雪仇人之恨;可以做光明磊落的英雄,也可以做有“痞性”的无赖,人们在武松身上找到了自我。尽管武松有许多不英雄的地方,但是人们都给予了谅解,甚至忘却,人们一如既往地喜爱武松。[编辑:张雪梅][参考文献][1]何清.张承志:残月下的孤旅[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2]奚玉春,马业永.《黑骏马》-超越痛苦的人生牧歌[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6):33-35.[3]刘绍里.《黑骏马》的审美"镜像"和生命意蕴[J].柳州师专学报,1998,(4):33-39.其其格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但她总在关键时出现,并成功地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中心,影响和左右着其他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贯穿草原文化与汉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全过程。张承志在其其格身上着墨不多,但寥寥数笔能将人物画活的功力与对人物恰到好处的安排,使其其格形象变得举足轻重,其其格人物形象的精心选择和塑造使小说的内涵更丰富,意蕴更为深广,这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也是作家张承志的成功。[编辑:张雪梅](上接第109页)113

182 评论

hailanlan75

关于《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特征分析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特征分析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内容摘要 :《水浒传》中武松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景阳岗打虎,为兄报仇,表现出他勇猛胆大争强好胜的性格。为兄报仇又显露出他兄弟情深、精细果断的一面。发生在他身上的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事件表明他是一位知恩图报、讲究义气、抱打不平、重情重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铁骨铮铮的梁山好汉。在招安一事上他头脑清晰、主见独特。随着一系列的事件的发生使他的形象特征在不断变化。也使他正直豪迈、光明磊落的梁山好汉形象栩栩如生。武松的形象也有着深刻的意义,他畅行江湖、我行我素在生活中可以尽显豪爽气概,可以报朋友之恩,可以血仇人之恨,武松这个人物深受人们喜爱。

关键词 :武松:《水浒传》形象特征武松义气主见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造反的小说,为此类小说开创先河。《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早在《水浒传》成书以前的南宋时代,有关武松的故事就在人民群众中流传。随着《水浒传》的流行,武松故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武松成了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武松虽然出身微贱,但他却受到几乎所有读者和听众的同倩、喜爱和赞美,成为人们向困难作英勇斗争时的学习榜样。武松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对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所有评述《水浒传》思想内容的文章,几乎无不举武松作为立论的依据。《水浒传》流传几百年来,武松的形象深入人心。武松是封建社会普通平民中的一个强者。他英勇无畏,敢做敢为,他做过很多事,每件事都表现为在任何邪恶势力面前也不低头,只凭自己的力量去报仇雪恨,不惜一切地达到自己的目的,申张了正义。这是一种英雄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封建社会中平民百姓特别景仰并且宝贵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武松这一形象。

一、勇猛胆大争强好胜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浓彩重笔书写的章节,武松喝十八碗酒,吃三五斤牛肉,醉卧山石,避开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用铁锤般的拳头斗杀吊睛白额大虫,富于传奇与浪漫。这段惊人的赤手空拳打死斑斓猛虎的情节本身就让人惊叹,体现出作者在刻画人物神勇形象的取材与表现方式上的匠心独运和奇思妙想,景阳冈打虎,集中渲染的就是武松的力和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伤害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的老虎,这显然是作者作了艺术的夸张,是理想化的。但细读整个关于打虎的描写,却又发现并未脱离生活,而且写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

首先作者运用大量的篇幅写武松在酒店里喝酒,而喝酒本身就包含了现实和理想两种成分。那种一般人喝两三碗就要醉倒的“透瓶香”,武松却连喝了十八碗都没有醉,还吃了四斤熟牛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就是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武松的英雄本色。使读者不禁自然的就会想到:有如此酒量和食量的好汉是有可能打死老虎的。这是在为后面写打虎做铺垫。这种描写显然是理想化的。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有它现实的依据。因为酒确实可以壮胆。一个人在喝了足量的酒以后,可以变得更加的勇猛和大胆。

当店家告诉他山上有虎,劝他在店里住下时,他反倒说人家要谋财害命。这里面既有武松长期江湖生活的经验,也包含着暴躁,不讲理,强烈的个人主义性格。说是不怕老虎,其实含有吹牛的成分。但是武松谈虎而不色变,敢于上景阳冈,毕竟还是胆气不凡。但当他看到官府榜文时,却胆怯犹豫了。此时,作者对武松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描写非常的出色。武松争强好胜,很爱面子,虚荣心极强,他把丢面子看得比丢性命还重要,明知上山有危险,但还是硬着头皮上去,这就是他一面心中胆怯,为自己壮胆,一面硬挺着走向景阳岗,这种矛盾心理充分体现出了武松的性格特征。这是武松的缺点,也是他的英雄本色。如果写武松知道山上有老虎却丝毫没有害怕和胆怯,人物就会因为缺乏生活依据而变得让人难以相信。再看老虎出场之后,作者是如何写武松的:“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化作冷汗出了。”看见了老虎真的来了,还是害怕。这样写效果如何呢?不但不损害英雄形象,反而更好的,更真实的表现了英雄。不怕,不惊,就不是人了,那是神。先写老虎攻击,武松防守。老虎是一扑,一掀,一剪,武松是一躲,一闪,再闪。虽然也是害怕和吃惊,但并未被吓得瘫软无力,而是表现得那么机敏和雄健,那干净利落的一躲两闪,就已经显现出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来。老虎“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没了一半。”这种描写也是符合生活常情的。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武松才有机会转入反攻。施耐庵有意写武松打折了哨棒,好让他赤手空拳打虎,以便更加突出武松的威武有力。接下来写武松干脆丢了半截哨棒,用两只手按住老虎,如果是一只手按住,另一只手打虎,那就不合情理了。等到“老虎将身底下扒起两堆黄土,做了一个土坑”,武松将老虎的嘴按进坑里,这才“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只顾打。”“打五七十拳”,将老虎打得动弹不得,但尚未断气,这时武松又回到树林,找回打折了的半截哨棒,这才将老虎打死。这写得很真实,因为此时的武松已经没有了力气,只有用哨棒才能把老虎打死,又因为此时老虎已经无法动弹了,所以武松才能抽身去找哨棒。到此,作者已经将武松那超人的神威和武艺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二、兄弟情深精细果断

武松发现武大死得不明不白之后,对潘金莲仔细的盘间;向何九叔和郸哥作了周密的调查,迅速取得了武大被人谋害的人证、物证,表现了他胆大心细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社会斗争经验。杀嫂祭兄,在武松故事中最为曲折和复杂,对武松性格的展示也最为充分,历来为人们所乐道。武松之兄武大郎是一个平庸而懦弱的卖炊饼的小商贩,只能算作宋代坊郭中的下户。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不仅对封建官府的统治逆来顺受,即使对一般奸诈的浮浪子弟的欺负,也不敢抗争,受老婆的辱骂,也只是忍气吞声。他处处躲让,但灾祸却随时紧逼,最后终于被害身死。武大是封建社会中被压在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读者对武大的深切同情斌予了武松后来报仇行为的正义性质。

武松报仇行为的复杂性来自于对手们的庞大和他们计谋的周密。西门庆是一个破落户财主,“近来暴发迹,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诌官吏。”他先用钱物买通王婆,勾引上潘金莲。毒死武大以后,又买嘱团头何九叔。武松告状以后,西门庆又送银两给县官贿赂赂。这样,西门庆就在武松面前布置了一个内外串连、上下勾结的严密的网,使武松搜寻人证物证,企图用合法手段报仇的努力归于失败。潘金莲是这一事件的中心人物。她因为勾引武松遭到严辞拒绝而对武松怀恨在心。害死武大以后,她对西门庆说:武大今日已死,我只靠着你做主。”死心踏地和西门庆结成一伙对付武松。她对付武松的主要策略是可以否认武松的“直系亲属权利”。她说:“我当初嫁武大时,曾不听得说有什么阿叔,那里走得来!”武松想要通过到官府告状的形式达到报仇的目的.潘金莲的作伪和狡辩将是一个不可克服的阻碍。在武松的对手中,王婆也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王婆开着茶坊,和社会上各种各类的人都有接触,养成她善于揣摩别人心理,不择手段地投机取巧的性格。她富有社会经验,老奸巨猾,很会出谋划策。不用说潘金莲中了她的计策,就是西门庆也完全落入她的圈套之中。她设计的对付武松的策略,可以说周密得无懈可击。她搞的是“斩草除根、萌芽不发”之计,相当狠毒。她要把武大毒死,焚尸扬灰,毁灭罪证?没了踪迹,便是武二回来,待敢怎地?”为了应付武松可能的追究,她引证封建礼法来保护罪犯:“自古道,‘嫂叔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阿叔如何管得?”使非法的行为合法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该说,王婆的这套办法是有可能行得通的。在王婆的设想下,离家两个多月以后回来的武松将处在一个家破人亡、灰飞烟灭,即使明知有冤屈,却既无证据,又无口供,无诉无告,眼睁睁看着潘金莲一伙“谐老同欢”的可怜境地。实际上,武松回家之初遇见的正是这种情形。

作者是把武松作为一个非凡的好汉来塑造的,所以也斌予他以非凡的性格.他的勇力、刚强又精细的特点,在这一事件中得到全面的展现。潘金莲对他的勾引,不仅引起他强烈的反感,立即给予潘金莲以义正词严的驳斥和斩钉截铁的警告;而且由此使他看出懦弱的哥哥“里”不壮,“篱”不牢,处境是危险的。他临别时的嘱咐,说的就是这个担心。这时,他已经是武大的保护人。他不仅能够预见危险,而且有充分信心承担起保护的责任,有能力去解决任何麻烦。所以,当他从东京回来,听说哥哥已经死去时,他没有悲痛,而是发出一连串疑问:“我哥哥几时死了?得甚么症候?吃谁的药?”听了潘金莲和王婆的回答以后,他也不争辩,回到住处去拿了“一把尖长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就开始了他的报仇行动。如果武松的报仇行动象普通人一样要通过“合法”的打官司途径去进行的话,那么,他的勇猛将打不破西门庆的关系网,他的威武将胜不了王婆的好计,他的刚强将抵不住播金莲的狡辩。得到的只能是失败的结局。小说表现武松特出的地方是,当第一次告状失败后,他立即丢掉对封建官府的`幻想,不哀告任何人,只是说:“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马上开始他独立自主的报仇行动一一他要自己调查案情,审判罪犯,并且执行判决。这是一个多么果敢大胆的行动,他不惧伯任何敌人,他准备排除一切障碍。正是他这种不顾一切为兄报仇的正义行为,才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衷心赞佩。

口舌争辩不是武松的特长。当堂对质要看官府是否公正一—武松已经发现官府不公正。武松所有的只是他那神奇的勇力。于是,他就充分施展他那有震摄威力的本领,快刀斩乱麻,出其不意地使王婆的好计,潘金莲的狡辫都一败涂地,西门庆的关系网也无能为为,三名罪犯全部偿命,胜利地为兄报了仇。

三、知恩图报讲究义气

武松杀了奸夫之后,虽犯了杀人罪,但受知县庇护,被从轻发落到孟州牢城,而在此间受到施恩点水之恩,便以涌泉相报。武松起初蔑视那一百杀威棒,但对于替自己说情的人却感记于心,加之施恩又以酒肉相待,武松最初虽不明就里,但知道其意后,却执意要替施恩出气。这里边不免使人产生了知恩图报的想法。(这在当时牢中其余犯人对杀威棒所描述的种种情景的对比下,武松将这一百杀威棒的免除看作是恩惠也是情有所缘的了。)既然武松全然没有将那一百杀威棒放在眼里,那么施恩的说情也只能算作点水之恩了。但武松将这滴水之恩看得很重。听到施恩有许多冤屈,施恩原有一座快活林,但被蒋门神霸占去了,还吃了蒋门神一顿拳脚,使得施恩两个月起不得床。武松本爱打抱不平,又是侠义心肠,得知消息之后,顾不得身体状况,当即要去找蒋门神,到了快活林,先是找茬,而后将蒋门神老婆扔进酒缸,再将一个酒保也往酒缸里一丢,另一个酒保,也受到了同样的“恩赐”,蒋门神来了之后,武松说时迟,那时快,武松两只大拳在蒋门神面前虚影一下,惹怒他,然后飞脚踢去,直至小腹,然后双手将其按将下去,又飞起右脚,直奔蒋门神额角,随后那厮即倒,武松逼入一步,踩住胸脯,抡起大拳,往蒋门神头上一落,可谓痛快淋漓。

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夺回了酒店,这表现了他的知恩图报,看重交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施恩对武松以礼相待,每日款待,武松把这份交情记在心中,有事相托,自会全力以赴;而所要打的正是一恶人,这如武松所说“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当施恩求武松去打蒋门神时,武松的话语、举动,如“拣紧要的话直说来,要去便去,等甚么今日明日!要去便走,怕他准备”等话,表现了他的直爽、性急。勇猛自不必分析,武松在快活林酒店的所做所为也说明他是有谋略。有谋略主要是指武松的粗中有细。如出发前“讨了一个小膏药,贴了脸上金印”,以免暴露囚犯的身份;如他的“假醉佯颠”;再如料定“这个大汉一定是蒋门神”时,先不去理睬他,而是先奔酒店等。所有这些,都表明了武松的谋略。

其后是血溅鸳鸯楼,在飞云浦时,武松知道是张都监设下圈套,害得他入狱,差点丢了性命,此时武松“怒火冲天,提着朴刀径自回到孟州城,为了洗尽心中的不平,他逢人便杀,杀马夫,杀张都监,杀张团练,杀蒋门神,杀张都监夫人,杀张都监儿女,杀张都监养媳……月光烛影中,刀光霍霍,杀、杀、杀。走出中堂,拴了前门,返将回来,再寻着了两三个,全部毙命,虽然他杀得有点过火,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武松嫉恶如仇、正直豪迈、铁骨铮铮的英雄形象,因此诸多读者就忽略武松杀人过火,而更多地去赞赏他的梁山英雄形象。

四、头脑清晰主见独特

宋江对武松既是义气上的大哥,又是精神上的导师。武松跟随宋江,并且跟随宋江招安。《水浒传》中的确是武松最先提出招安主张,但武松和宋江的招安想法虽同,目的却炯然有异。武松心中只有和“义兄”宋江的情义,所以首先想到的是招安遇赦后来找宋江,其义之重,其情之真,昭然可见;宋江想的却是仕途,是在尽忠报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留名青史。

武松有招安的思想是正常的,招安的思想来自于武松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现实。但是,上梁山后,在同官军的一次次抗争中,武松逐渐认清了现实,变得坚定和成熟起来,他已经放弃了招安的初衷。武松跟随宋江南征北战,在此过程当中,武松对宋江也有了不同的认识,并且对他的那种信任也逐渐地消失二人之间的感情产生了裂痕,宋江想招安,但以前想招安的武松现在却不想招安了,最终,武松以在六和寺出家的方式与宋江分道扬镳,彻底决裂。武松与宋江两人关系的完全决裂的重要原因是武松对招安一事有了自己个人的独特见解,那他想干什么呢?“武松不解公明意,直要纵横振羽翰。”这句诗给了解答,武松不愿招安不愿受束缚,他要纵横四海,展翅高飞。在菊花会上,宋江作了《满江红》词,乐和还没唱完,“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兄弟们的心!”面对一片“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的论调,武松鹤立鸡群,他并未让

义气蒙住双眼,不顾及“义兄”宋江的态度,第一个跳出来,明确地反对招安。这份孤傲与不屈,即便是自己敬慕的宋公明哥哥也难动摇,至为可贵。诚然,招安的是是非非不是三言二语能说清的,但从招安后很多梁山好汉失去了昔日的丰采,特别是平方腊后,死的死,伤的伤,以至多人选择放弃随宋江回朝封官进爵,可以证明武松的见识是深刻的。武松这样的选择,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明智的。他与宋江两人最后不同的结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水浒传》中的武松,侠肝义胆、气盖云天,他和广大的市井细民一样,有爱也有恨,他的性格既为人们所熟悉,也为人们所羡慕,为人们所喜爱。武松“集中了人民的英雄的美的理想”。他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天人”形象。他是那样的快意恩仇,畅行江湖,我行我素,就可以尽显豪爽气概,可以报朋友之恩,可以雪仇人之恨,可以做“痞性”的无赖,可以大碗喝酒,也可以杀人、放火。虽然,武松身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光彩的地方,但人们都能给予谅解,人们欣赏的仍旧是他闪光的一面,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深深地爱着们我们心目中的梁山英雄。

参考文献:

①拙文《再论吴读本(水浒传>》,《文学遗产》1988年第三期

②李希凡:《文章名》《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上海文艺出版1980年

③陈辽:《关于<水浒)评价中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78年第6期

248 评论

五爷威武

这里不讨论《武松》剧中的情节与水浒传中情节的差异,也不管武松是不是和林冲,卢俊义,岳飞等都出自周同的门下这些争论。像武松和潘金莲是不是“叔嫂情”以及和孙二娘是不是“姐弟恋”这些乱七八糟的就更不管了。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另外的一些东西。《武松》主要讲了武松在少林寺求学以及社会实践这三个方面的事情。可能是武松社会实践的经历和成绩更吸引眼球吧,这一板块在剧中占了绝大多数的内容。毕竟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行蜈蚣岭等这样的成绩确实是够优秀的。 先说武松少林寺求学这一板块吧,武松求学的初衷虽然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为天下讨回”公平“二字”的决心同样可圈可点。这一点说明武松的'思想觉悟,价值观还是很积极,很正向的,这一点也决定了他毕业后在社会上立足一直是光明磊落,忠厚侠义,不会对领导阿谀奉承,曲意逢迎,不会对老百姓吆五喝六,吹胡子瞪眼,也不会干偷税漏税,坑蒙拐等。相比算是他师兄的铁脚头陀,价值观和人生观严重跑偏,阴狠毒辣,奸女,嗜杀好汉,亵渎佛门,最后身首异处,变成人肉臊子也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武松的初衷和爱好与他所选择的专业也是统一的,这一点很重要。少林寺是一所综合性本科大学,设有文科,比如参禅打坐,诵经超度,念佛息心等科目,也设武科,这一点不用多说,天下武功源出少林就是最好的证明。(肯能你该问了,那理工科呢?理工科在封建社会一直不能排上台面,基本靠着炼丹道士,江湖术士等三教九流的人物推动着向前发展,水浒传中公孙胜在那个时候就是个难得的理科高材生。)按理说武松选择武科,也需要同时学习些思想政治课程这样的心法,毕竟道和术是相辅相成的。志清长老觉得武松的思想觉悟,价值观无可挑剔直接免修了,也是为了让他一门心思专研武术。 武松在少林寺三年学习是很刻苦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日不懈,这就是说他这三年求学中应该没有心思泡在网吧里,也没有时间和女朋友卿卿我我,也没工夫睡懒觉,玩网游等。看来弄清自己究竟是到学校来干什么也是很重要的啊!武松学业如期而成除与他思想觉悟高,兴趣和初衷与专业统一之外,与少林寺的毕业考试也有一定的关系。闯山门就是武松的毕业考试。考风决定学风。如果武松在少林寺也是甜甜蜜蜜一族,网吧投资者,周公亲友团,仅仅是为了混个毕业证的话,我估计他山门肯定是闯不过去了,还得深造两年。就算他天赋奇高闯过去了,最后还是成为老虎的粪便,也就没有什么精彩继续了。 在这里不得不说少林寺的办学真好,不收学费还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是坚持知识本位,大师治寺,不骄不媚。

177 评论

相关问答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抚松为例的

    我们刚帮人完成一篇,客户很满意。有兴趣HI我,保证最好的服务和质量

    panda熊猫陈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浅谈祥林嫂死因毕业论文

    祥林嫂的死亡原因

    容嬷嬷20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武松人物分析论文题目

    [收稿日期]2007-03-16[作者简介]徐鸿冰(1966-),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市聋人学校讲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xi I

    duanxueha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祥林嫂议论文素材

    语文议论文作文素材有哪些,我整理了相关信息,来看一下! 博迪眨眼写作 博迪是一名法国记者。他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四肢瘫痪,只有左眼可以活动。但他决心把打好腹稿的作

    好事都找我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该出手就出手武松毕业论文

    武松醉打蒋门神 武松抢过林子背后,见一个金刚来大汉,披着一领白布衫,撒开一把交椅,拿着蝇拂子,坐在绿槐树下乘凉。武松看那人时,生得如何,但见:形容丑恶,

    貌似仿佛好像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