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跳舞的鱼
这一基因能够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利用效率、提高氮素利用率、缩短生育期,更重要的是,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科研人员进行了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在“日本晴”水稻中增强表达OsDREB1C基因,产量较野生型提高,在“秀水134”水稻中,产量较野生型提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评价,此次发布的“水稻高产基因”成果,为下一步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和更多生产应用可能。过表达材料(左)、野生型(中)、基因敲除材料(右)田间表型对比,过表达的水稻材料在光下的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中国农科院供图7年前的一次发现 2014年,《自然生物学技术》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周文彬团队的注意。文章通过比较玉米和水稻,发现了调控玉米光合作用的118个转录因子。周文彬介绍,这118个转录因子,在玉米和水稻中有一对一的同源基因。玉米和水稻都是禾本科植物,它们的产量却大相径庭,玉米的产量远高于水稻,几乎是水稻的两倍。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光合作用方式,玉米是碳四作物,其最大的特点,是较碳三作物(如水稻、小麦等)具有更高的光合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这些功能,恰恰和产量密切相关,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同化为有机物,是作物生物量和产量的基础。氮素则是叶绿素、蛋白质、核酸及代谢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引起科学家们注意的是,同样存在于玉米和水稻中的同源基因,为何会产生巨大的差别?两个团队研究人员承担了最初的鉴定任务,他们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魏少博和李霞博士,也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这是一场漫长的发现之旅,魏少博告诉记者,在不断的鉴定和分析中,他们几度面临放弃的境地,但最终都坚持了下来。命运眷顾了他们,他们在水稻中,鉴定到了一个同时受光和低氮诱导表达的转录因子OsDREB1C。就是这个小小的转录因子,可能将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契机。高产仍是最重要的追求 中国有14亿人,占全球19%左右,但中国的耕地,只有全球的7%左右。这个庞大的国度,真正告别饥饿仅仅不到40年。尤其是近年以来,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正在逐渐变多。最新发布的《2022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达亿,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在农业育种、尤其是粮食育种中,高产仍旧是最重要的追求之一。周文彬介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绿色革命”开始,通过半矮化育种、杂交育种等品种选育,以及栽培管理技术的提升,作物产量实现了大幅度提升。然而,近年来,这种增长正在进入平台期,单产的增幅正在变得缓慢,“全球约24%-39%的玉米、水稻、小麦以及大豆种植区域单产处于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态势。”与此同时,大量使用氮肥,仍是当前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过量的氮肥使用,不仅不利于增产,反而会带来日益明显的负面作用,包括环境污染问题、作物“贪青晚熟”问题。其中,“贪青晚熟”可能会影响复种,进而影响到总体产量。全球粮食生产的重重困境,使得作物大幅增产的需求和氮肥高效利用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也是当前农业科学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OsDREB1C的发现,给破解这些难题带来了曙光。田间漫长的验证 鉴定完成后,是更加漫长的试验过程。周文彬告诉记者,团队科研人员选取了两个品种做试验,一个是日本晴,这是水稻研究中的模式作物,因为它的全基因组序列已经测序完成,是优良的试验对象。另一个品种,是当前生产中正在使用的“秀水134”,这是一种常规粳稻品种,亩产可以达到600公斤。在北京顺义的作科所基地中,目前正种植着其中一种试验材料——日本晴。尽管还在苗期,但稻田中的作物长势,已经可以用肉眼分辨出来。周文彬告诉记者,通过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手段,科研人员构建了敲除该基因的材料以及过表达的材料,将它们和未进行操作的野生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过表达该基因的水稻材料,在光下的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光合作用速率显著提升,籽粒的灌浆速率更快。与此同时,在大田试验中,科研人员还发现,过表达材料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在不施氮、中等施氮、高氮肥的三块试验田中,在不施氮肥的条件下,过表达材料的产量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中等施氮条件下野生型的产量。“我们有望实现减氮高产的目标。”周文彬说。在北京、杭州、三亚等地,科研人员进行了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结果发现,在日本晴过表达OsDREB1C之后,在北京可以实现显著增产,小区增产幅度达。而秀水134在杭州可以实现的增产。同时,两种试验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早熟效果。水稻增产的新途径? 周文彬表示,新的研究,创新了作物高产的理论,同时也证实了一个基因调控多种生理功能的可能,OsDREB1C在水稻中的过表达,具有光合效率高效、氮肥高效、早熟的三重效果,在提升水稻产量、降低氮肥使用、解决作物复种中茬口偏紧等实际农业生产问题中,都有重要的作用。此外,OsDREB1C在小麦中也同样存在高产早熟的保守性功能,使其具有广泛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该论文的三位评审,都对这一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其中一位评审认为,“该研究的增产效果是了不起的、激动人心的,并具有潜在影响力的,如果将其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必将进一步推动水稻的可持续集约化生产。”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该基因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材料和基因资源,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但是下一步,还是需要科学组织,加快育种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也表示,“这是我国水稻研究成果里又一项重要发现,为培育更加高产、氮素高效利用以及早熟作物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不过,从新发现,到真正应用于实践,仍有很长的距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表示,此基因的发现“确实是育种的新曙光,在未来,更需要做的是尽快把理论变成实际,用更快的速度实现应用”。
爱林公主
一、籼稻和粳稻籼稻和粳稻是我国自古以来栽培稻的两大类型。籼稻适宜于低纬度、低海拔湿热地区种植的栽培,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热带和淮河以南的亚热带低地。籼稻米粒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胶稠度硬,蒸煮的米饭不粘。粳稻根据其播种期、生长期和成熟期的不同,又可分为早粳稻、中粳稻和晚粳稻三类,其较适于高纬度或低纬度的高海拔种植,谷粒不易脱落,较耐寒、耐弱光,但不耐高温。二、非糯稻和糯稻中国做主食的为非糯米,也就是籼稻和粳稻两种,做糕点或酿酒用为糯米,两者主要区别在米粒粘性的强弱,糯稻粘性强,非糯稻粘性弱。当淀粉溶解在碘酒溶液中,出于非糯稻吸碘性大,淀粉变成蓝色,而糯稻吸碘性小,淀粉呈棕红色。糯稻隐性突变何时被筛选及其起源时间尚无考证,但在《诗经》中已有糯稻的记载。三、旱稻和水稻旱稻又可称陆稻,它与水稻的主要品种其实大同小异,一样有籼、粳两个亚种,是水稻在无水层的旱地条件下长期驯化演变形成的一个生态型作物,适应在旱地栽培。这里说的水稻是指栽种在水田中的稻种,其基本也有籼稻和粳稻两个种类。四、人工稻人工稻就是工选育的一些水稻品种,如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浮水稻、海水稻等都属于这个种类。我国袁隆平成功用科学方法产出世界上首例的杂交水稻,也因此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一般杂交水稻都无法自己产出下一代,但在产量上都会比一般的水稻大得多,现今我国栽种的水稻品种一般都是杂交水稻。在分类上水稻大致可以分为以上几个种类,在进行种植时又有着不同的水稻种,目前国内的水稻种植面积常规稻是亿亩,而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2亿亩,这个种植面积还将随着人口的增加而继续扩大。
xiaomianwowo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主食,尤其是我国的南方地区以水稻为主食,那么对于一些水稻种植户来讲,水稻种植时又有哪些品种可以选择呢?那么选择这个品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首先选择水稻种植的品种主要是从水稻的产量来看,也就是水稻的收益,如果水稻能有好的收益的话,那么这个品种是非常不错的。其次就是要选择一些比较优良的品种,这些优良的品种也就是对于病虫害的抗病性比较强,而且抗倒伏和抗旱性比较优越,综合以上条件,如果都不错的话,那么这个水稻品种是非常值得挑选的。
在我国目前比较优良的水稻品种有稻花香2号,南粳46,丝苗米品种19,香两优534等等,这些水稻品种比较高产,尤其是香两优534,它的植株相对于其它品种来讲比较矮,成熟之后米粒也比较长和饱满,产量比较高,同时抗病性也比较强,米质非常优秀,在成熟之后它的价格出售也比其它品种要高上不少。除了购买比较优良的水稻品种之外,在水稻种植的时候也要合理地考虑当地的地形和季节变化,还有当地相应的气候,大多数的水稻不耐旱,所以对于水稻一定要在雨水充足的地方进行种植。同时我国的水稻品种中杂交水稻的品种比较多,同时水稻品种已经达到了上万种,对于水稻品种的研究近些年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相信在不久之后,更加优良的水稻品种将会被研究出来。
水稻种植是比较辛苦而且技术含量稍高的一种劳动,在水稻挑选,种植以及成熟之后的收割都非常重要,毕竟粮食关乎到了国人的温饱问题,优良的粮食品种对于人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燕yan燕yan
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讲,水稻都是我国的第1大粮食作物。下面是我整理的水稻栽培技术论文范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摘 要: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产量与我国粮食安全有紧密联系。提高水稻产量,特别是单产,对于稳定粮食总量有直接作用。水稻栽培技术与产量、品质关系甚密,本文培肥地力,浸种、催芽,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7个方面,综合论述了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旨在为提高我国水稻的产量、品质提高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讲,水稻都是我国的第1大粮食作物。我国有大约2/3的人口是以稻米作为主食。在我国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了和。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和一些大城市城郊的稻田被占用,导致水稻总产量减少。
1 新世纪水稻栽培发展的目标
进入21世纪,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已经由单一的追求高产,发展成为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这一综合目标。面对新目标,水稻栽培种植技术必须要有新发展[1]。控制人口、节约用地,只能暂时缓解稻米现阶段的供需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还得不断提高稻米的单产。提高稻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稻米总产量才是解决我国稻米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探求水稻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势必成为我国水稻栽培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就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论证。
2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培肥地力
土壤地力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高地力的稻田通常能获得高产。培肥地力的主流方法是通过采用稻麦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通常的做法是在秋冬季用秸秆还田、春季施用有机肥、插秧前施用化肥的三段连续培肥法[2]。
对于育秧的秧田通常需要施用厩肥、饼肥、绿肥和人粪尿等作为底肥。值得注意的是,有机肥必须要经过充分腐熟后无害化后方可施用,否则会对秧田带来较大的危害。为了加快秧苗的早期生长,施用适量的硫酸铵、尿素和磷胺、过磷酸钙等肥料,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科学浸种、催芽
通常,在浸种催芽前需要将种子置于太阳下晒1~2d。为了能去掉瘪种、黑粉病的种子,应将晾晒后的种子置于盐水中。然后,用稀释1000倍的50%多菌灵浸种1~2d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在催芽前10d左右应将种子捞起、晾干,避免消毒液对种子正常发芽造成影响。
水稻种子适宜的发芽温度在27~38℃。值得注意的是,早稻催芽通常在气温很低的春季,因此采用必要的保温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种子破胸阶段的温度以不超过35℃为宜,催芽温度控制在25~28℃较好。在催芽的过程中,应掌握好“高温破胸、适温催根”的准则。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合理调节播期,将水稻灌浆期调节和光、温、水、肥等条件吻合,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3]。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对于增加水稻产量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水稻种植的株行距控制在13cm×26cm,每穴3~5基本苗,每667m2的基本苗以6万~8万株为宜。此外,插秧的深浅应基本一致,栽插深度以2~较为合适,应做到穴正而行直、不丢穴、不漂秧[4]。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应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因施肥过多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避免因施肥不足导致减产的情况。调整肥料的结构和施用量,应遵循稳定前期用肥量,适当控减后期用肥量的总则。穗肥应以抽穗开花期追肥为主,施肥一定要准施、不可迟施,以防止出现贪青晚熟的不良现象[5]。通常来讲,优质稻品种的双季稻施肥量每667m2每季施用纯氮量应在10kg左右。基肥和追肥比例控制在为5:5或6:4,基肥的肥料种类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除了保证充足的氮素供应外,还需要配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合施用一定数量的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对于提高稻米品质作用甚佳。
合理灌溉
灌溉对稻米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合理灌溉是保证稻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管水应遵循“薄水插秧、大水活苗、浅水分蘖、够苗晾田”的总原则。如果稻田水分不足,对稻草的千粒重有显著影响,从而造成减产的局面。此外,稻田水分不足还能降低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从而严重影响稻米品质[8]。
病虫害防治
为了确保大米的优质无公害化,在病虫防治上应特别注意农药带来的污染。首先,应做好病虫害的及时观察,做到“有病及早治”。防治手段应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施用量。如9月中旬防治稻飞虱、卷叶螟等,应避免使用有机磷类的高毒高残留类农药,并且应保证最后一次用药时间距离收获期至少要大于35d[6]。
适时收获
收获时间对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收获过早,籽粒充实不足、产量下降;收获过迟,稻米的透明度下降、垩白增加,稻米品质下降。收获期的确定有的以稻谷含水量来定,有的以穗后天数来定。对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以稻谷含水量在22%~25%时收获为宜,早稻以齐穗后25~30d,中稻为30~35d,晚稻为45d左右收获的产量和品质较好。
3 发展展望
科学的栽培技术,是获得高产、优质稻米的必要保证。在2013年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栽培技术的更新;应注重对现有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而不是仅仅的停留在文章中、技术规程文件上。研究新的栽培技术和推广,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2] 陈晓燕,陈利,段坤.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17-117.
[3] 雷武逵.优质稻保优增效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942-945.
[4] 张宏.江淮中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71-272.
[5] 周日明.浅析施肥对水稻优质栽培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2(1):68-70.
[6]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作者简介:祝平(1977-),男,浙江海宁人,助理农艺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水稻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农学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
这一基因能够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利用效率、提高氮素利用率、缩短生育期,更重要的是,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科研人员进行了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在“日本晴”水稻中增强表达
以哪个市为主的了
水稻栽培技术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 摘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于其栽培是关乎粮食丰产的重要因素。水稻栽培技术的好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比较大,如果水稻的栽培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几篇综述,然后再添加最新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