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仿佛好像
2.3 抗病转基因作物 随着越来越多的抗病基因被克隆和遗传转化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不但可以进行抗病基因工程操作,而且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抗病基因的作用机制。Hain等人(1993)将外源植保素合成酶基因(PA)转化到烟草中,转基因植株对灰霉病菌()的抗性增强;Lin Willie等人(1995)将几丁质酶基因转入水稻中,使水稻获得较高的抗叶鞘枯萎病的能力;Matteo lorito等将来源于木霉的抗真菌几丁质酶的基因转化烟草、番茄、马铃薯等,转化植株均获得了广谱的抗性;Jaynes(1993)利用从昆虫体内分离到的裂解酶或抗苗肽基因转化烟草、马铃薯等,提高它们抗青枯病的能力。这些成功的事例表明,利用抗病基因工程技术,为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2.4 品质改良型转基因作物 种子及其它贮藏器官(块茎、块根、鳞茎等)中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淀粉组成、多糖化合物以及脂类物质的组成,直接关系到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或在工业上的用途。增加营养、健康物质,如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蛋白质、高赖氨酸、植酸等的含量成为第二代转基因作物主要攻克的课题。 基因工程技术已被成功地应用于食物中多种碳水化合物组分的修饰改造。例如,科学工作者已将果聚糖(一类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关键酶(1—SST)基因转移到甜菜等食物中,提高了食物中果聚糖的含量。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已成功地开发出油酸含量由原来的25%增加到85%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系;硬脂酸含量由原来的2%提高到40%的转基因油菜种子以及含油量提高25%的“超油1号”、“超油2号”油菜品种;富含铁元素、锌元素和维生素A,能防止贫血病和预防维生素A缺乏的新品种水稻等一批特优品种。在改善植物性食品中蛋白质成分的研究方面,已经成功获得高蛋白质转基因甘薯。2.5 耐逆转基因作物 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干旱、盐碱、低温、辐射等)的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日趋完善,为培育高效抗旱、抗盐、耐寒作物新品种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但是,目前真正实现商品化的耐逆转基因作物还少之又少,多数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Tarczvnski等(1993)首次报道了抗旱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成功地将甘露醇-l-磷酰脱氢酶Mltd基因整合进烟草基因组中,并证实了转基因烟草中的甘露糖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从而增加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旱能力。Kishor等(1995)将脯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乌头叶豇豆中的△1-吡咯啉-5-羧基合成酶P5cs基因导入烟草中,发现转基因烟草中脯氨酸含量比对照高10-18倍。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烟草落叶少且迟,根比对照长40%,生物量比对照增加2倍。Rathinasabapathi等(1994)、Holmstrm等(1994,1996)和梁峥等(1997)分别将大肠杆菌和菠菜中的BADH基因(合成甜菜碱的关键酶)转入到烟草中获得转基因植株,结果发现这些转基因株系均具有一定的抗旱性。Pilon-Smits等(1995)成功地将枯草杆菌中的果聚糖蔗糖酶基因SacB导入烟草基因组中获得转基因植株,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烟草的果聚糖含量比对照高7倍,增强了植物吸收水分和抗旱的能力。Goddijn等(1997)成功地利用大肠杆菌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复合体OTSBA转化烟草和马铃薯,也证明了海藻糖在转基因植物中的积累有利于抗旱性的提高,但遗憾的是,发现转基因烟草植株的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Ajay 等(2002)利用一个受逆境胁迫诱导(ABA)的启动子与组织特异的rbcS启动于相结合,使TPSP(ostA+ostB)在转基因水稻中专一表达。结果表明这样表达的海藻糖对水稻的生长不但没有不利影响,在提高其对干旱、盐及低温具有耐受性的同时,还明显提高了产量。许德平等(1996)成功地将大麦的晚期胚胎发生丰富蛋白(1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s,Lea)基因HVA1导入水稻,在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水稻生长速率明显提高。3 转基因作物存在问题解决途径3.1 转基因作物存在的技术问题 虽然国内外转基因作物研究与产业化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的限制,目前转基因作物还集中在部分主要作物,如2004年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占60%,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占23%,而其它转基因作物所占比例很少。而且改良的目的性状也集中在抗除草剂和抗虫方面,如2004年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占72%,转Bt抗虫作物种植面积占19%,而抗病、抗逆、品质改良等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也不过9%。为什么造成目前这种局面呢?首先,主要是转基因技术方面的限制。很多作物至今还没有建立成熟的规模化转基因体系,而且,转基因作物研究过程中,经常遇到基因沉默现象,因此,还有特于加强转基因技术体系和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如为了解决基因沉默的问题。目前通常采取降低目的基因与受体作物基因组的同源性、用5-氮胞嘧啶处理植株抑制甲基化和脱甲基化,在转基因侧翼接上核基质结合序列(MAR)提高基因整合能力等来减少基因沉默现象的发生。第二,优异功能基因资源的限制。尽管很多有关抗病、抗逆和品质改良的基因已被报道,但是目前应用最成功的基因还集中在抗除草剂基因(bar)和抗虫基因(Bt),因此,还有待于加强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有针对性的挖掘更多高效、低毒的功能基因用于转基因作物改良。3.2 转基因作物食品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 转基因作物的推广为人类的生存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人们难以预测外源基因进入新的遗传背景中将产生怎样的作用,随着基因工程不断深入,人们的疑虑越多。第一,毒性问题,尽管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报告证明这些改良品种有毒,但也有学者认为,在达到人们预期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第二,转基因技术会打破自然界的性状平衡,所以基因工程生物安全性的评价成为人们关注另一焦点。目前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与生态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环境与生态安全性评价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作物释放到田间后,是否会将转入植物的目的基因“漂移”到野生植物中,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如转基因作物演变成农田杂草的可能性;基因漂流到近缘野生种的可能性;对其它生物类群的影响。食品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Substantial,equivalence),如果由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反之,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实质等同性评价有两个主要方面,即有毒物质和过敏源。有毒物质就是必须确保转入的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畜无害;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在基因工程中避免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目标植物。目前世界各国都制定了对转基因生物的管理法规,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监控。中国已经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4 结语 当今世界人口快速增长,使粮食供应成为关键问题,世界更需要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使得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在技术上成为可能,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产业化已被证明是一个极大的成功。目前已达到分子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无疑从技术上保证未来世界粮食供应,并有望降低污染。但要达到真正意义的世界“粮食安全”,还需要加强和促进科学界和社会的相互理解。 21世纪的中国农业只有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才能胜任养活16亿人口的重任。可以预计,加强转基因作物研究及其产业化进程将是实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也必将推动全球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Pocky小豆丁
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烟草、马铃薯以来,短短十余年间,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和发展十分迅速。国际上获得转基因植株的植物已达100种以上,包括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棉、大豆、油菜、亚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番茄、黄瓜、芥菜、甘蓝、花椰菜、胡萝卜、茄子、生菜、芹菜等蔬菜作物;苜蓿、白三叶草等牧草;苹果、核桃、李、木瓜、甜瓜、草莓等瓜果;矮牵牛、菊花、香石竹、伽蓝菜等花卉以及杨树等树种。应该说转基因植物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突破性进展。在我国,谷物和豆科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以水稻和大豆为例,介绍一下植物基因工程的新进展。
李李路路
近几年来,由于国际经济、贸易、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的推进在国际上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我国也是受影响较大的国家之一。专家认为,这种状况与我国生物技术研发的水平和科技经济的总体实力很不相称,与我国农业和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也很不协调。为积极促进我国转基因研发与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组织咨询组调研分析了国内外转基因植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本国国情做出了“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咨询报告。 一、转基因作物对我国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地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但随着人口的增长,投入的增加和环境资源的短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些限制因素进一步加剧,农业的龙展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1)主要作物的病虫危害逐年加重,每年喷施的大量农药既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又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还造成了食物中的大量农药残留,危害人类健康。(2)我国大部分地区作物生产的施肥量已经超过了土地的承受能力,大量施肥除加重农民负担外,土壤退化、江河湖海的富营养化已对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3)旱灾频繁,受旱面积大。除西北长期缺水、华北旱灾频繁外,旱灾在长江流域发生的频率近年也有很大提高。据统计,我国农业耗水约占全国总耗水量的70%,而水稻的用水几乎占整个农业耗水的70%,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突出。(4)我国北方及沿海地区盐碱地面积很大,南方热带、亚热带普遍为酸性土壤。这些不良环境对作物的种植和产量潜力的发挥有很大的限制作用。(5)我国的主要作物的品质较差.既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又因其偏低的售价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亟待改良。(6)近二十年来各种作物产量均呈现徘徊局面,新育出的品种在产量潜力上没有大的突破,最近几年更是由于种种原因,多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出现下降的趋势。 近年来,国内外转基因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新成果,包括:(1)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抗虫性强的棉花、玉米、水稻等。抗虫棉花在国内外已大面积种植,抗虫玉米在国外已有很大的种植面积,它们的推广大幅度降低了农药的用量。抗虫水稻为我国所独有,已完成了生产性实验,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2)培育出氮肥高效利用的转基因小麦,磷肥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的转基因烟草和水稻,还鉴定分离出一些与氮、磷肥利用效率有关的基因,将这些基因应用于作物改良,将可能有效地提高各种作物的肥料利用效率,降低肥料用量。(3)获得了不少调节植物水分状态使植物耐旱的基因,正在利用这些基因培育耐旱农作物品种;(4)耐盐碱、耐铝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已分别培育出耐盐碱、耐铝毒的转基因植物。(5)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耐储藏保鲜番茄,在国内外部率先获准进行商品化生产。(6)培育出直链淀粉含量明显降低、蒸煮和食味品质明显改善的水稻;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富含维生素A的“金米”由于其科学意义和政治意义,五年来在国际上更是引起了轰动。(7)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延缓叶片衰老的水稻,单株生产力显著提高,表明应用转基因技术修饰植物的生理生化代谢途径,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作物的生产力,改进产量潜力。这些成果表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领导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转基因作物在我国的种植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据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调研分析,在1999-2001年的3年中,我国种植抗虫棉面积约270万公顷,共少用农药123000吨,增产棉花%,每公顷效益近2000元。抗虫水稻近年在湖北、福建等地试种表明,在整个种植季节基本不打农药的情况下抗虫稻可增产12%,不仅创造每公顷900-1200元的经济效益,而且可大大地缓解由于外出打工,农时青壮牛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深受农民的欢迎。 综上所述,转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应用,对作物持续增产,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投入太高等),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的脱贫致富均能起到其它技术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积极推进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与产业化应迅速成为政府、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共同行动。 二、转基因农作物研究与产业化发展迅猛,其势不可逆转 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标志着人类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开始,1986年转基因农作物在美国获得批准进入田间试验,1994年美国Calgene公司培育的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批准商品化生产。近十年来,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迅猛,种植面积快速增长。1996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170万公顷,2003年增加到6770万公顷,其中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的种植面积已达4种作物全球总面积的25%;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 2002年的18个,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呈逐年快速增加的趋势。这一增长态势反映了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们正在逐步接受转基因作物。 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研发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尤其是在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的直接支持下,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一些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技术的国家;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到2003年8月止,我国共受理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请1044项,批准777项。2003年全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80万公顷。目前,我国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各类研究机构已超过200家,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到产品开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创新体系。 值得重视的是,在转基因植物研究和产业化迅猛发展的同时,很多国家对转基因作物的态度和政策也发生了调整和转变。如印度、巴西、南非、菲律宾等过去多年拒绝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近年也批准了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尤其是巴西后来居上,2003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一跃达300万公顷,取代了我国多年所处的世界第四的位置,而我国种植面积则降至第五位。此外,欧盟委员会2003年通过了关于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原则建议,明确规定不允许其成员国设立“无转基因作物区”。英国、德国也于近期同意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预计这些政策上的调整将会进一步促进转基因作物的发展。 三、影响我国转基因作物研发与产业化的几个主要问题 根据多方调研,下列问题正在严重影响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进程。 1.国家政策取向不明确 我们认为,近年来我国在转基因作物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政策和策略取向不明朗。一方面,我国政府保持并加大了对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以及植物基因组研究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进人国际先进水平的进程。另一方面,我国近年来对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实行了十分严格的限制:自1999年以来已连续5年基本上没有批准新的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在已经批准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植物中,没有一例是粮食(饲料)作物,其结果导致,我国自行研制的多种转基因作物未能得到及时应用。由于农作物品种时限性的特点,我国所培育出的有些转基因作物已经错过其最佳应用时期,导致了研究成果的浪费。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转基因技术作为生产力对我国经济建设可能的贡献,同时也有违于我国广大农民对新技术的强烈需求。 为改变这种状况,农业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近年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过多次座谈,专家们在对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表示出了非常积极和乐观的态度的同时,也对我国政府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政策取向表示忧虑,并提出了很多积极的建议。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意见未能被很好地集中起来提供给国家决策。 2.管理办法有待改进 1993年,原国家科委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根据这一基本框架,农业部于1996年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1997年又发布了《关于贯彻执行〈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并于同年成立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和“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公室”,使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产业化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办法》的起草过程历时6年,先后有120多位科学家参加了讨论或发表了意见,较充分地吸收了当时各国管理条例中的优点,较好地体现了以风险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则。《办法》实施几年的实践表明,该《办法》较好地适应了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对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是,作为我国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策略,国务院于2001年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农业部又相继颁布了与该条例相配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3个办法。现在看来,这些规章存在管理时段太长,管制面偏宽,尺度太严等问题,加之近年审批操作不够规范,管理成本较高,限制了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的发展;此外,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进程涉及列农业部、科技部、卫生部、商务部、环保局、专利局等众多管理部门,而国家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各部门进行协调管理,这种局面也大大影响了管理效率。 3.自主知识产权基因较少,转基因作物研发后动不足 从整体水平看,我国在转基因作物研究技术方面的进展与国际上基本同步,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地位。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很少,因此转基因作物研发缺乏后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在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投入少,人才队伍较小,创新能力不足,此外,耐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在管理上的限制,也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以及企业参与和投人的积极性。 四、对我国转基因研究和应用的几点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 从一定意义讲,目前影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是现行管理体制上的不统一和不协调,因此急需建立一个能够统一协调、迅速决策的管理体制。由于这个问题牵涉到国务院多个部门、众多的研究机构、大量的消费者和广大农民,建议在国家层面上成立一个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具权威性的领导班子,以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和保证各方面的衔接。除担负管理责任之外,这个领导班子还应进行转基因作物研发与产业化策略的研究,制定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整体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重点突出今后10-15年内,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及其战略对策、优先发展领域、产业化及运行管理机制等重大问题。 2.选准突破口,积极而策略地推进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 建议根据技术成熟的程度和国际竞争的形势,在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推进我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建议在继续扩大抗虫棉种植的同时,重点推进转基因抗虫水稻的产业化。原因在于:(1)我国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在国际上有明显优势,转基因抗虫稻的商品化生产可抓住占领我国市场的先机,并可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2)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亿亩,根据中国科协的资料,水稻螟虫的危害平均每亩损失达30元以上。转基因抗虫稻在全国的推广,将回对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明显的效益。(3)我国水稻出口极少,种植转基因水稻不会对外贸带来不良影响。相反,生产成本的降低还有可能增加稻米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给外贸带来积极的影响。(4)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衣作物,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将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企业的形成。(5)转基因抗虫水稻所用的为Bt类基因,用此类基因培育的转基因玉米、马铃曹、棉花等在国内外已商品化应用多年,作为食品和饲料均对人畜安全。我国科学家对转基因抗虫稻的食品和环境安全性作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稻不仅作为食品是安全的,而且还因为少打或基本不打农药,有利于害虫天敌的生存繁殖,对生态环境有益。因此,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转基因水稻存在安全性风险。(6)按我国现行安全性管理办法,转基因抗虫稻1999年以来已经在湖北、福建等省完成了中试、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等安全评价程序和实验环节,为实验地区的农民迅速接受,具备了区域性商品化生产的条件。因此,建议尽快批准转基因抗虫稻在上述地区的商品化生产,在商品化生产的过程中加强安全性监测与研究,稳步推进,争取在4-5年内形成规模。 3.以科学分析为根据,修订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与管理条例 建议在管理中将科学问题和行政策略区别开来。总结1997年以来我国实施安全性评价与管理的经验,建议对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评价与审批实行分类管理:(1)对于没有可预见风险和低风险的转基因作物,实行安全性评价与管理的简化程序,将目前的5个阶段减少为3-4个阶段,并根据国内外的实践和可借鉴的实验数据,简化审批程序中对有关生物学背景和安全性资料的要求。(2)将现行按“一个品种一个省”申报安全性审批的做法调整为按“转化事件”申报审批;对已审批的转化事件,其衍生系不必再申请安全性评审。(3)借鉴我国医药审批制度中“新药证书”和“药品生产文号”的做法,对转基因作物实行“安全证书”和“商品化生产许可证书”相分离的两证制。 作为行政策略的“技术壁垒”,可以考虑:凡是我国已经颁发了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作物(指特定基因与作物的组合),可以对国外研制的同类转基因作物在完成了相同的实验和评价程序后也颁发安全证书;对我国尚未颁发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作物,国外研制的转基因作物则需在我国境内完成各种安全性实验和评价过程方可颁发安全证书。简而言之,国内研制的转基因作物可以借用国外的技术资料申请安全证书,而国外研制的转基因作物则只能根据国内的资料申请安全证书。这样至少可以保证我国研制的转基因作物在商品化生产的国内市场中占有先机。 4.继续增加科研投入,保障转基因作物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的科技投入较过去有了显著增加,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用于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经费甚至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家跨国公司。因此,应从多方面人手,继续加大投入。 建议设立“国家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等作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我国在植物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基础整体上比较薄弱,在功能基因的分离方面与国际上差距较大,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很少。目前,根据从序列分析的结果预测,农作物基因组中有4-6万个基因,在今后的8-10年内,这些基因都将逐渐被分离克隆,注册为知识产权。因此,未来10年将是国际上关于基因产权争夺的关键时期。我国近年启动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计划,并建立了相应的研究中心,水稻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在国际上已形成了较大的优势,应重点支持,在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基因组的研究方面,我国也已有了较好的工作基础,应加强支持,形成特色。设立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大专项,将能保证我国成批量地获得功能基因的知识产权,使我国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与农业大国相称的国际地位。 建议继续设立“国家转基因农作物研究和产业化专项”,支持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产业化。1998年国务院批准立项的“国家转基因农作物研究和产业化专项”对推进我国的转基因农作物研发和产业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转基因棉花已形成规模,水稻、玉米、油菜、番茄作物等转基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应继续加强支持。建议以新的发展观来支持农业生命科学研发。我国以五年计划为期的模式不大适合农业生命科学研究,弊端很多。建议将上述两大专项形成中央财政支持下的较长期稳定的重大科技专项,并在实施过程中对项目实行定期评估,目标和内容适时更新,以保证我国农业生命科学的长期稳定发展。
可爱的giraffe
日前德国爆出迄今为止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丑闻。一种被称作NK603的转基因玉米混染了正常的玉米种源,成为酿此灾祸的罪魁祸首。据国际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介绍,此次非法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大,范围涉及9个联邦州,其中仅下萨克森,拜恩及巴登--符腾堡州总种植面积就已达3,000公顷。初步估计这一非法转基因玉米种植事件带来的损失可达数百万欧元。 绿色和平组织研究中心指出,此次正常玉米种源被NK603转基因玉米混染程度达到0,1%,含量甚微,但将由此造成的对动物或人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无法事先预料得到。据称,NK603转基因可以对抗除草剂,有助于增产。目前NK603是一种在整个欧洲被禁止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品种。 下萨克森州此次种植被禁转基因玉米面积最大。绿色和平组织要求下萨克森州农业部,马上通知种植被禁玉米的农民毁掉所有种植物,立即公开种植区域面积。下萨克森州政府还必须解释清楚,发现非法转基因玉米种植已经两个月了,为什么今天才迟迟做出反应。 此次非法转基因种植玉米丑闻再次引起人们对转基因产品领域极大的关注度。转基因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是生机还是隐患,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 对于转基因产品利与弊的争论,世界各国也反响不一。 转基因技术于1983年产生于美国,它通过生物技术将某个基因从一种生物中分离出来,然后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人工物种。转基因是一种跨越物种间的再创造,比如,科学家可以把北极鱼的抗冻基因移植到西红柿中,培育出新品种的耐寒西红柿。目前转基因作物主要有4种:大豆,棉花,玉米和油菜籽,大部分转基因作物属于抗虫农作物和抗除草剂农作物;此外还有抗病毒农作物和营养增强型农作物。除农作物外,还有含有转基因技术的其它产品,如目前在中国大陆非常畅销的金龙鱼牌和福临门牌豆油,色拉油等,都是从转基因大豆中提取的,都属于转基因产品。 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真正大规模生产并商品化是从1996年开始。这种技术刚开始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处,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毒还能增产。十多年过去了,一些当初非预期的后果暴露出来,人们发现农作物抗虫转基因后,将农田里的小害虫转成后来难以对付的大害虫;抗杂草转基因后农田里次要的小杂草被“转”成令农民束手无策的“超级杂草”。更始料未及的,不论何时何地,不管用的是什么转基因作物,也不管这个作物转了什么基因,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多的死亡,不育,发育迟缓以及一系列的器官功能障碍。 1997年我国江苏省“棉花之乡”盐城大丰市推广转基因抗虫棉。在刚推广的头几年,对棉蛉虫确实有效果。但好景不长,进入第5个年头后,棉铃虫虽然被基本控制,而盲蝽蟓、烟粉虱、红蜘蛛、蚜虫等刺吸式“小害虫”集中大爆发,“小虫成大灾”,用药量反而猛增。转基因棉除了产量下降外,其质量也出现了严重下降,表现尚不如普通棉。 《自然》2001年曾经发表文章,报道关于墨西哥玉米遭到转基因玉米污染的事件。墨西哥本身不种植转基因的玉米,而且有法规规定不允许种植,但是它进口美国的转基因玉米用做饲料。结果有些农民拿转基因玉米去种,种完之后就污染了当地的玉米。墨西哥是玉米的原产地,玉米是当地人的衣食父母,被当地土著亲切地称为“玉米妈妈”。但如今“玉米妈妈的圣洁被玷污了”。 在阿根廷2002年,转基因大豆占据了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的99%。转基因大豆的机器播种方式,使得害虫和杂草泛滥。为了除掉杂草,农民不得不使用效力更强的除草剂“抗农达”。“抗农达”不仅杀死了阿根廷的庄稼,还伤害了牲畜,造成动植物畸形。而且长期接触农药,人也频繁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皮肤伤害。 德国黑森州北部农民从1997年开始试种转基因Bt-176抗虫玉米,并用作奶牛的补充饲料,2000年当农民开始提高该玉米在饲料中的比例后,所有的牛都死了。2004年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地球植物学研究所海尔比克教授发现,Bt-176中的用来毒杀玉米螟的毒素无法分解,最终毒死了奶牛。 2005 年11月16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一项持续4个星期的实验表明,被喂食了转基因豌豆的小白鼠的肺部产生了炎症,小白鼠发生过敏反应,并对其他过敏原更加敏感,澳洲政府因此而终止了历时10年、耗资300万美元的转基因项目。 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奥地利政府于2008年11月11日发布的科学研究,首次证实转基因玉米会导致小白鼠繁殖能力下降。 ……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的危害,被越来越多的实验所证实,被农场的经验所证实,被农田的工人所证实。这种危害难以预控,难以弥补。 转基因产品在全球的现状 2009年,全球共有25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其次是巴西,阿根廷,印度和加拿大,此5个国家集中了全球94%的转基因作物。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迎来转基因作物种植热潮,另一方面欧美等国家种植转基因热情冷却。一项来自2009年美国农业部和绿色和平组织的统计显示:—全球90%以上的农田是非转基因农田,9,16% 农田种植转基因作物.—全球192个国家里,其中167个国家是“非转基因”国家,—全球99,5%的农民不种植或拒绝种植转基因作物。 自1998年以来,欧盟便没有批准过任何一种新的转基因食品上市,从而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禁令”。在转基因作物种植上,多数欧洲国家立法成为“非转基因”国家,即不但不扩展,且撤销原有的转基因农作物农田。欧洲人在太多的卫生危机——疯牛病、口蹄疫等危机中学会了把卫生健康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不再相信政府的判断,而宁愿自己作出选择。对于转基因食品,据民意调查显示:在英国只有14%的人表示接受转基因食品,66%的法国人认为转基因食品对健康有害,一些农民把水果、蔬菜甚至牛粪倾倒在快餐店门前,以抗议他们出售的牛肉面包和土豆中含有转基因成分。严谨的德国人更是制定了基因技术法,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上严格加以限制。 俄罗斯目前未批准任何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日本只批准了转基因康乃馨的种植。印度2010年02月11日暂停引进转基因茄子,棉花是唯一在印度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 美国虽是转基因粮食生产大国,但是国内消费转基因食品却很少。小麦是美国的主粮,转基因小麦安全证书已经通过,但遭遇美国民众的强烈抵制,在美国至今没有转基因小麦种植。其所种植的转基因大豆、玉米在美国本土主要用于动物饲料和生产酒精燃料,再就是出口给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
小开心文文
如何看待转基因一直是争论的热点问题,最近由于政府批准三个大豆转基因品种,又掀起新一轮转基因的争论。对象由大豆而提升到所有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如何理性地、客观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看待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在粮食增产中起多大作用?需要具体分析。我国是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不可丝毫松懈或误导。影响粮食增产的因素很多,包括气候条件,环境因素,国家政策,耕地面积,经营规模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等,农业增产是上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每一项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对增产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如改良土壤,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合理施肥、良种良法、病虫草防治、机械化……。这些增产因素中,遗传育种起到30%的作用。(在新品种出现代替老品种而大面积推广时,可能增加到50%)。一个高产稳产的新品种的增产作用也是诸多优良性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某个转基因性状的作用有多大,未见报道。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粮食的九连增中,应用的都是传统育种的品种。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依赖基因技术而活着,是改进诸多增产因素而生存的。何况各种增产因素的改进潜力很大,提高的余地很大,我们的目标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建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 现有的转基因技术都是在现有优良的自交系(杂交种)的基础上改进某一性状从而进一步提高产量或改进品质,所以转基因技术是常规育种的一种辅助手段,优良自交系(杂交种)则是转基因的载体,这是公认的定位。如果认为脱离常规育种,利用转基因技术或生物技术培育适合不同气候条件的高产稳产品种,那是遥远的理想。因此,不能片面强调转基因而忽视常规育种,那是本末倒置。 常规杂交育种也是转基因,是整体的转基因,转的是全部基因,包括目标基因和其它基因。利用常规育种的方法经过基因分离、交换、逐步积累,保留目标基因,去除其它不利基因,可以达到转育单个基因或多个基因的目的,特别是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性状更为有效。例如,上世纪70年代,利用抗病育种的方法,培育了抗玉米大斑病()基因Ht1,Ht2… Ht6,Htn,以之转育到常用自交系(杂交种)中,有效抑制了大斑病的流行。又如控制玉米胚乳蛋白质中赖氨酸(Lys)含量的隐性突变基因Qpaque-2(O2 O2),能使玉米籽粒Lys含量比普通玉米增加80~100%,曾经引起世界轰动。但由于O2基因的另一作用是使胚乳粉质化,带来难以克服的缺点,如千粒重降低,成熟时易生穗粒腐,机械化脱粒时易破碎…等,在生产上难以应用。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CIMMYT)的利用常规育种的方法,把普通玉米中存在的控制Lys 含量的多基因(QPM)集中起来,培育了高Lys的、硬质胚乳的自交系和综合种墨白号新品种,解决了O2基因引起的胚乳软化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本人曾利用培育的O2自交系与墨白2号玉米杂交,再自交选育,成功将墨白玉米中的QPM基因转育到O2自交系中,育成硬胚乳的、高Lys的自交系黄C。它的籽粒Lys含量达(普通对照为)。用它和普通优良自交系X178杂交,育成了农大108杂交种,籽粒Lys含量达,比对照(Lys含量)高15个百分点(+71%)。用它饲餵禽畜,都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些例子说明利用常规育种的方法也可以解决生产上的问题,尤其是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育种实践中,不可因强调转基因的作用而轻视或抹杀常规育种的作用,二者结合,收益会更快。 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安全不安全都是相对的。有些明显有毒,可以测定出来,被淘汰了,不为人知。有些测定无毒,认为安全的,可以食用。但群众的疑虑是:基因是最根本的生命物质,他对机体的作用不同于一般有毒物质。有无潜在的、长远的、甚至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如免疫力、生殖力、……甚至引发癌症?这都不是短期内能检测出来的。就以玉米的抗螟虫的Bt基因来说,它来自苏云杆菌,转入玉米后,产出一种毒蛋白,使得玉米螟虫(红蛉虫)的消化系统麻痹而死亡。人或动物大量食用了这种玉米有无影响?有什么影响?自然界中的一种根瘤脓杆菌,能将细菌基因转入高等植物中,形成冠瘿瘤,大树上的大包随处可见。如果把有毒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经过食物转到人体,长出这样的大包,你会不会恐慌?人体癌症的发生原因至今并未完全清楚,只知道由基因自发或诱发产生突发,引起细胞疯狂分离而造成的。诱发基因突发的因素很多,如环境污染,空气污染,食物污染,有毒物质,电离辐射……,这些诱变因素如何诱发基因突变的机制也不清楚。由单个细胞发生突变然后分裂增生,增生的肿块达到现有技术能测出,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仅用短期动物试验结果就说对人是安全的,没有问题,并不能完全消除大家的疑虑。 从生态上说,人为的转基因扩散到大自然,污染了其它植物,这对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也值得考虑。如果把自然界传粉昆虫的幼虫都杀死了,靠昆虫传粉的植物将随之灭绝,以这些昆虫为食的鸟类也将灭绝。从理论上说,自然界是以物种为进化的基本单位,种与种以及与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之间都有一定的隔离机制,防止基因交流,才能保存物种。反之,种间或与亲缘关系远的生物之间基因自由交流,物种就会消灭,自然界的生物也就不存在了,这是总的规律,无法回避。自然界或人工方法都有远缘杂交成功的例子,但是个例。如果我们无视这些基本的自然规律,而任意违背,为所欲为,终将受到自然的报复。 对待转基因作物是否拒绝或是接受?不能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来对待,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转基因产品既是商品,除本身的自然属性外,还涉及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甚至政治因素。群众可根据自己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态度,可以无所谓,也可以既有非转基因产品就不买转基因的…。如果转基因产品不进入体内,或者用量很少就不必一味拒绝。但作为国策对待粮食作物特别是主粮如水稻、小麦应该严格禁止,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如有违反,严惩不贷。主粮利用转基因,一旦发现问题,那是全民族的不归路,将贻害子孙后代。即使是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在小麦上试验转基因或应用转基因品种。今年5月在美国俄勒冈州发现转基因小麦,引起美国及进口美国小麦的国家一片惊慌。小麦进口国纷纷取消订单或暂停进口,影响美国数亿美元的收入。根据美国现行法律,种植者将面临高达100万美元的罚款及其它处罚的措施。对于国内一些只顾个人或小单位利益,偷偷推广转基因粮食品种,应予严厉处罚,绝不能手软。 综上分析,可以比较理性地、冷静地看待转基因作物。特别是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领导、干部、科技工作者以及从事常规育种工作者,更能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科学地看待转基因问题。农业上的问题很多,困难很多,也说明改进的余地很大,潜力很大,绝不会把转基因作为解决粮食问题的唯一出路。何况目前的转基因和转基因技术都是美国的专利,我们要发展转基因必然要利用美国的专利。如果我们把增产粮食的希望寄托于利用美国的专利,那必将受制于人,没有任何话语权。美国的著名政治家早预言了:“谁控制那个国家的粮食,谁就控制了那个国家”,这是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请不要忘了大家正肩负着复兴中华的民族的重任,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重任。也不要忘了中华民族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传统。我们需要原始创新,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成果,发展我们自己的转基因和生物技术,结合我国的农业实际、育种实践,实实在在地解决粮食增产问题。
你等我,我绝对给你答案,拜托拜托
产经透视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张 兆 熙(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摘 要 湖北 武汉 430223)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之一, 已经逐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是产生高度精确的有序序列,而包括人类基因组的99.9%以上。这个序列的精度要达到每1000个碱基对出现的误差不超过一个。 新成立的塞莱拉基
转基因产品有何风险?人类将基因片段重组,将成千上万个重组后的“基因构建”利用细菌或者基因枪植入目标细胞核中,两种方法都能且都将破坏DNA,而且无法确定“基因构建
全球人口的迅猛增长,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粮食问题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十分辣手的问题。要满足人们的食品供应,提高食品供应质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目前转基因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