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9

吴珊珊珊
首页 > 学术论文 > 中国金融与能源的关系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麻辣de火锅

已采纳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能源工业走过了辉煌的10年,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只有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把能源作为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崛起的重大问题,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准确进行战略定位,科学谋划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方略。一、能源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每一次变迁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不论是现代农业和工业的增长,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兴起,都需要以能源作支撑,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0年来,我国能源工业发展迅速,对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翻一番,居世界第一。煤炭、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127%和214%。石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居世界第四位。电力装机突破10亿千瓦,新增装机容量是前50多年的总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水电装机超过2亿千瓦,风电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规模稳居世界首位。节能环保成效显著,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能源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超过9000万吨油当量,西北、东北、西南及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基本形成。能源装备制造水平显著提高,千万吨煤炭综采设备、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特高压输电技术等居世界领先水平。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居民生活用能条件极大改善,农村电网全面升级改造,解决了3700多万人口的用电问题。 必须看到,现阶段我国能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供应保障任务特别艰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刚刚接近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上升,能源供应保障任务将更加艰巨。同时,能源问题还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能源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国防、气候变化博弈的焦点,地缘政治、过度投机、热钱炒作和垄断经营深刻影响着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促进世界能源供求平衡、维护能源安全,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展望未来,中国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能源始终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二、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能源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国际能源资源竞争加剧,世界能源格局加快调整。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能源资源高消耗模式难以改变,能源消费居高不下;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全球能源供应将长期偏紧。主要国家围绕能源资源的控制权,在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地缘政治乃至军事安全方面的较量将更加突出。北美地区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加快发展,促使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加快调整能源战略,力求抢占新一轮能源变革和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能源安全形势严峻。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约吨标准煤,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1/3,未来能源需求还将大幅增长,即使以世界最先进的能效水平实现现代化,消费总量仍将再翻一番。化石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国内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透支,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增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本世纪初的32%飙升至57%,进口量的80%经过马六甲海峡,38%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海上运输风险加大,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能源效率明显偏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发展方式的粗放特征还没得到根本性改变,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能源密集型产业布局不尽合理,能源供需逆向分布矛盾突出,大规模、远距离能源输送压力日益增大。城乡能源基础设施和用能水平差距较大,农村能源建设和服务薄弱,消除能源贫困、实现能源普遍服务任重道远。 体制机制矛盾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能源科技创新体制不顺,投入不足,研究力量分散,尖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基础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设备和材料仍然依赖进口,能源产业总体上大而不强。能源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不断积累,价格机制尚不完善,能源行业管理薄弱,体制约束已成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主要障碍。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与挑战,既是由国际能源竞争格局、我国生产力水平以及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也与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为此,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提出了"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科技创新、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能源发展基本方针。加快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以能源的科学发展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三、"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国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必须牢牢把握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就是要立足国内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增强供给保障能力,同时积极利用境外能源资源,合理调控对外依存度,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二是坚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就是要实施能源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的转变,努力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三是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并重。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通过发掘无限的科技潜力改变有限资源的约束。继续深化能源体制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能源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四是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统筹城乡和区域能源发展,加强农村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让能源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加强国内供应能力建设,夯实能源安全基础。能源安全可靠供应是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打造山西、鄂尔多斯盆地、蒙东、西南、新疆等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综合考虑目标市场,产业布局调整,煤电、风电、核电、天然气发电、抽水蓄能等电源点建设和进口能源,以及资源地的水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加快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铁路运输能力建设,发展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要求的现代电网体系,完善国内油气区域主干管网,推进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建设。统筹资源储备和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和煤炭储备体系。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发展,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高参数、大容量清洁燃煤机组,有序建设燃气电站。积极发展非常规能源,抓好页岩气发展规划的落实,加大煤层气勘探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有序发展风电,加快太阳能多元化利用,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实施能源民生工程,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加强能源民生工程建设,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实施完成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无电地区电力建设,2015年前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太阳能示范村。加强边疆地区能源建设,积极支持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优先保障城镇居民生活用气,在北方寒冷地区发展热电联产,让更多居民使用上清洁便利的现代能源。 实施能源总量强度双控制,建设节能型国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能源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这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各地区实际,逐步建立起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机制,一是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二是要强化用能管理,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三是要树立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倡导全民节能。 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全方位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既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稳定全球能源市场的需要。加强与俄罗斯、中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周边国家和重要资源国的合作,既保证稳定的海外能源供应,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当地人民。加强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合作,引进借鉴先进的能源技术、法规、政策、标准及管理经验。加强与能源出口国、消费国、过境国和主要国际能源机构的对话交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共同担负起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和确保世界能源安全的重任。 推动能源自主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与改革是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强大驱动力。大力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构建重大技术研究、重大技术装备、重大示范工程及技术创新平台一体化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继续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坚定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深化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基础服务领域体制改革,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能源普遍服务体系。理顺能源价格、财税和投融资体制,加快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策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形成决策科学、责权一致、服务高效、监督有力的政府管理和市场监管体系。

350 评论

qsfenglingbb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影响甚微摘 要: 对中国来说,由于美国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地,出口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美国经济衰退、消费疲软将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但对金融领域而言,印度可能遭受的冲击最大,言外之意是中国金融领域受到冲击的可能性会小很多。目前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比原来预期的要小,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已经造成了实质性危害。同样,在此次浩劫过程中,中国也难幸免,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对中国贸易而且对中国金融也已经产生了实质性冲击:资本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股市大幅下挫;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进口品价格持续走高,输入型通胀成为推高物价的重要动力。关键词: 次贷危机,实际冲击,资本市场,进口品价格,输入型通胀,金融运行前不久,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的洪祝平表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衰退将通过贸易、金融和能源、农产品在内的商品市场三个渠道对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金砖四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产生影响。对中国来说,由于美国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地,出口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美国经济衰退、消费疲软将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但对金融领域而言,印度可能遭受的冲击最大,言外之意是中国金融领域受到冲击的可能性会小很多。同样,央行行长周小川4月12日在华盛顿参加国际会议时也表示,从目前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比原来预期的要小。其实,这也是许多人的观点。那么,这次被罗杰斯称为信贷史上“最大泡沫”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领域究竟有何影响?影响有多大?未来趋势又是如何呢?一、起初人们对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判断普遍比较乐观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是由美联储频频降息、商业银行放松贷款条件、消费者低成本炒房共同引发的,实际上孕育时间至少持续了四五年,不过直到去年上半年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出现财务困难为标志,危机才真正开始显露。次贷危机发生已经有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次贷危机已经引起美国经济金融动荡,甚至放缓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步伐。(一)次贷危机不会导致美国经济衰退但在次贷危机刚发生时,人们对次贷危机的严重性认识普遍不足,预期比较乐观。比如,当初(2007年8月)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市场动荡会使美国经济增长减缓。但他相信,美国经济和市场是强健的,足以消化金融市场动荡造成的损失,从而可以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弗朗索瓦·布吉尼翁(2007年9月)更加乐观,他表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将在几个月后结束,对美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里丝廷·福布斯也对次贷危机的影响表现了较为积极的态度,认为次贷危机如同为美国经济打开了一个缺口,虽然存在消极影响,但不至于动摇美国经济的全局。并且近几年美国企业界整体表现不错,盈利大幅增加,有助于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同样,国内学者谭雅玲(2007年8月)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她认为虽然次贷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并且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个焦点话题。但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是低端客户的问题,对美国房地产大势影响有限,不大可能导致美国经济或金融出现实质性的改变或动荡,目前国际市场对它的过度关注更多的是一种炒作,次贷危机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被过度夸大了。当然,也有学者分析指出了美国次贷危机可能会引起美国房地产业的进一步衰退。因为次贷的违约率上升,抵押房屋被抛售,增加房屋市场供给,降低市场价格,减少新建房屋的投入,房屋市场收入减少带来的消费市场萎缩,投资和消费减少带来的总需求的大幅下滑和美国经济增长下滑,经济不景气对进口商品需求下降,使得全球对美国的商品出口受到影响,动态均衡的第一个环节可能被打破。(二)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特别是金融影响有限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花旗银行经济学家黄益平也表示,次贷危机对中国没有直接影响。同样,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郑京平�8月19日认为,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人民银行的易纲当时(8月)也认为,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不大,因为目前我国银行业整体信贷资产质量还是比较好的。北大教授林毅夫甚至说,次贷危机对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影响。与此相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次贷危机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向阳研究员(2007年底)就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和经济放缓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从贸易来说,美国经济如果降低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的增长率将会下降6个百分点,所以通过贸易这个渠道毫无疑问会产生重大影响。但通过金融领域的影响反而没那么明显,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开放的步伐比较慢,所以还没有分享到当初美国人搞房地产抵押贷款发行的各种各样的有价债券带来的好处。至于对中国金融领域的影响,许多人的观点是影响有限。以中国股市(2007年8月)为例,分析认为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股市受全球及美国股市的影响并不大,甚至存在“背离”现象:美国经济增长目前已跌落至五年以来的最低谷,而中国经济的增速却达到了三年以来的最高值;美国股市7月以来连续暴跌,而中国股市却连创新高。可见,在次贷危机发生后不久的几个月里,大多数人持有比较乐观的观点,认为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进而对世界经济影响有限,对中国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影响就更加微弱。二、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实际冲击远超出人们的预期不过,回顾一年来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经济指标均超出人们的预想。首当其冲,美国经济2007年全年仅增长了,为2002年以来最低(第四季度甚至仅增长),而今年一季度增长可能为零甚至为负,全年最乐观的估计也在2%左右;欧盟预计增长2%,远低于去年预测的的水平;最新预测,日本2008财年增长可能在,比2月份预测值又低了个百分点。另外,全球股市普遭重创,半年内,道琼斯工业指数(DJI)下跌15%、日经指数(OSA)、和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SES跌幅均在20%左右。毫无疑问,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已经造成了实质性危害。同样,在此次浩劫过程中,中国也难幸免,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对中国贸易而且对中国金融也已经产生了实质性冲击。(一)资本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股市大幅下挫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一路走高,1月末上证指数只有2786点,到8月23日,短短半年多的时间,上证指数就突破5000点大关,10月15日又站上了6000点的历史高位,10月16日达到6124点,再创历史新高。但此后,股指一路走低,截止到2008年4月11日,上证指数为3493点,下跌2500多点,跌幅超过40%,是今年以来全球跌幅最大的证券市场。我们认为,在本次大调整中,至少有40%与美国次贷危机、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有关,即至少有1000点跌幅与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有关。随着股指的大幅下挫,沪深股市总市值也急剧缩水。2007年11月5日,随着中国石油的上市,沪深股市总市值一度达到万亿元,但随着股指一路下滑,目前两市总市值约为23万亿元,缩水10万亿元,蒸发速度之快为世界罕见。半年来,大陆股指巨幅下挫,一举推翻了此前有人认为的“中国股市受全球及美国股市影响并不大,甚至存在背离现象”的观点,让社会各界深切感受到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大陆资本市场的影响。实际上,有研究表明,2003年以后中国大陆股市与世界股市关联度已经达到了60%左右。(二)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在次贷危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美国不断采取降息、注资、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防止经济衰退,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更是无法阻挡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步伐,使中国再次成为国际资本保值增值的避风港。实际情况是,目前中国大陆一年期存款利率为,远高于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上升,仅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上涨了,很多人预计今年的涨幅在10%左右,这样即使不做任何投资,国际资本只要把钱转移到中国存进银行,就能得到稳定的(低风险)高回报(收益10%以上)。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一季度宏观数据的佐证。央行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539亿美元,同比多增182亿美元。扣除外贸顺差(414亿美元)和FDI(274亿美元)之后,一季度外汇储备增量中不能被解释的部分仍然达到851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量比重的,这充分表明了目前中外利差倒挂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使得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由于热钱流入、外汇储备增加、美元走软、预期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直到2008年4月10日首次“破七”。数据显示,一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处于升值通道中,而且进入2008年以后,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截止到2008年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首次跌破人民币元,美元开盘报人民币元。反过来,人民币升值又激发了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冲动,使外汇储备、资金流动性进一步增大,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使人们对央行加息的预期进一步增强,外资进入中国的冲动更加强烈。由此可见,央行加息、热钱流入、外汇储备增加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金融领域运行的突出特征,使得央行多项货币政策处于两难境地。(三)进口品价格持续走高,输入型通胀成为推高物价的重要动力由于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市场动荡,美国、欧盟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降息、注资等措施以防止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结果必然是全球流动性大幅增加,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陡然增加。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1-2月份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涨幅达到。同时,美元贬值,使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粮食、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08年以来,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价格上升,矿物燃料类产品上升,煤类产品上升,石油类产品上升,天然气类商品上升。这些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带动了国内相关产品的价格提高。2月份我国R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与此类产品进口价格迅速拉升有直接关系。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直接增加了我国上游产业的生产成本,这必然会挤压本产业内部的利润,或者向下游产业转移成本。我们认为,发生向下游产业转移成本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根据最新数据,3月份CPI上涨,同比提高个百分点;PPI涨幅也达到,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传导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虽然不能认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国内CPI和PPI的大幅上涨都是由次贷危机及相关规避措施引起的,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美国次贷危机及其美元贬值确实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而增加了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加大了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三、小结:还将发生什么?当防患于未然从已经发生的情况可以看出,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世界的金融、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已经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正如经济学家樊纲近日在博鳌论坛上所指出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对中国外贸和资金层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目前缺少严密经验分析的必要数据,但通过观察和应用简单数据直接判断,我们认为,一年来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实际影响要比当初预测的要严重得多。到目前为止,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后续影响才刚刚开始,具体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但有两点可以明确:一方面要防患于未然,重视和观察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和世界金融经济波动的扩散的方向、范围和程度,以及对我国金融和经济影响的可能途径及其后果,提前做好前瞻性的应急准备,把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对过去分析、预测和政策等各方面的回顾、总结,分析和查找过去工作的成绩和不足,为今后更好地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支持。并不是很完整,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148 评论

贝壳里的海2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正面临着巨大变革,相对于社会进步的其他方面而言,中国金融业发展制约了整个经济的进步。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分析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金融分析论文范文篇1 浅谈中国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一、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金融监管主要新动向 金融监管对金融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是至关重要的,2007年以来的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尤其说明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需要合理有序的金融监管。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为了应对这次百年难遇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各个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性组织都出台了新的监管政策。回顾一下,可以发现,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金融监管主要有一下几个新动向。 (一)强调以宏观审慎的态度来监管控制系统性风险 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产生以前,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理念过于注重微观审慎监管,而对宏观审慎监管重视不够。过于注重微观审慎监管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有效应对金融市场的新变化,不能有效应对不同市场、不同机构之间的风险蔓延。随着此轮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改革方案不约而同地提出,设立独立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或者增强现有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二)金融监管从顺周期监管向反周期监管转移 国际社会认为,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使得金融监管难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警和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扩散,而缺乏反周期缓冲措施则放大了危机的破坏作用。因此,开展逆周期监管,平滑顺周期效应造成的市场波动,成为新一轮金融监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关注资本制度的顺周期特征,到逐步引入反周期机制和相应的工具,完善反周期监管措施以提高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能力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先后发表了三个重要的监管指南,都与调整金融监管从顺周期监管向反周期监管转移有关。 (三)扩大监管范围,减少监管豁免,强调全员监管 为降低监管豁免对金融危机的深度和规模的影响,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已就加强金融监管、扩大金融监管范围达成了共识。美国政府认为,所有可能给金融系统带来严重风险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受到严格监管。因此,应将监管范围扩大到所有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企业,除银行控股公司外,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也将被纳入美联储的监管范围。而欧盟则认为,混业经营的银行体系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自我膨胀,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承担主要责任,必须强化对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管。 (四)改革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共识 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来看,在2009年4月举行的G20伦敦峰会上,与会成员国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将金融稳定论坛扩展为金融稳定委员会,并赋予后者更强的制度基础以及促进金融稳定的更宽泛职能。同时国际国币基金组织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个以G20为重要平台,以金融稳定委员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要支柱,以国际证监会组织、巴塞尔委员会、八国集团等为主要辅助的国际监管合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而在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方面,危机爆发以来,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呼声高涨。欧盟和美国的改革方案都将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加以强调,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密切协作成为各国的共识。 二、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的金融监管也慢慢和国际接轨。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受到的主要冲击在于外需下滑带来的出口需求下降,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金融监管没有问题,相反,为了履行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中国金融市场也需要逐步对外开放。在这种背景下,审视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金融监管框架不完善 虽然我国金融监管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但面对日新月异的金融环境,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调整自己的金融监管体系,何其相比,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框架显得不够完善。首先是宏观金融监管执行者的定位问题。央行的目标定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的规定是:央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但对于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督又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承担,这种目标与手段不平衡的现象不利于宏观监管目标的实现。其次是宏观金融监管在跨行业维度上的问题。这主要在于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大规模开展混业经营,同时又有很多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同质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变革跟不上金融市场的变化,导致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三是宏观金融监管在跨时间维度上的问题。主要是我国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资本要求缺乏动态性监管和逆周期性监管。 (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与金融监管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及一些与金融监管有关的部门规章制度。我国没有专门的金融监管法,如果将这些零散分布的作为金融监管依据的法律法规统称为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的话,这个体系也具有巨大的缺陷。首先是法律法规覆盖面不够广泛,如私募基金和产业基金,就没有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其次一些法律法规条文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另外,金融立法滞后,金融立法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金融市场的发展,立法缺乏前瞻性。总之,我国有关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 (三)金融监管标准与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差距较大,协调性不够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金融的国际化趋势尤其明显。金融的国际化要求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为使金融监管更具公平性,让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具有同样的约束,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一些权威国际组织公布了一系列金融监管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指导性文件都是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但是,我国由于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也较多,使得我国现在的监管机构对一些发达国家监管部门所不能容忍的问题放宽了监管标准。随着我国加入WTO时承诺的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时间的临近,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标准,争取早日和国际金融监管标准接轨,增强国际监管的协调性势在必行。 三、提升中国金融监管水平的对策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针对在这次危机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应对办法,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金融监管的最新成果。针对我国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完善宏观金融监管框架体系 危机后各国进行的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思想均是加强宏观监管的审慎性,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完善宏观金融监管框架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重新明确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定位,扩大央行权限,以监控系统性风险。尽管央行已经依法具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缺少一个监测并防范宏观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专门机构。可以借鉴美国扩大美联储权限的做法,扩大央行权限,赋予央行识别、监控、预警整个金融体系风险的职能。其次,强化逆周期金融监管和动态性金融监管。2010年1月13日,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这是强化逆周期金融监管的一个很好的尝试。而为了强化动态性金融监管,我国可逐步全面采取动态拨备的制度。 (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强有力的监管体制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巴塞尔核心原则》明确指出,适当的金融监管法律框架是必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公共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框架体系。针对缺乏监管的监管对象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现行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形成金融监管法律框架体系。其次,要加快制订有关法律的具体实施细则。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只有实施细则明确了,金融监管才能落到实处。同时,在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时,必须提高我国金融立法的前瞻性和适用性。 (三)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 我国金融监管的监管主体多,并且金融监管的协调性较差,这会在金融监管的工作中形成监管真空,必须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首先,健全“一行三会”联席会议和磋商机制,进行渐进式的金融监管改革。我国目前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上,而不是重新建立一个“大一统”的金融监管主体。其次,扩大金融监管协调的主体。借鉴西方国家建立有效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经验,我国可以成立一个体制健全的金融监管协调组织。该组织除包括“一行三会”外,还应包括行业自律组织。同时,我们还必须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标准,和国际接轨,努力按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8-261. [2]胡祖六.如何看待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01). [3]高山.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02). [4]王自力.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中国的对策[J].银行家论坛,2009(09). 金融分析论文范文篇2 金融衍生品组合分析 摘要: 本文以外汇期权为例对隐性市场和显性市场的关系从理论及实例两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详细阐明衍生品组合的优势。本研究对我国现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人民币持续升值,外汇市场避险快速发展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外汇期权;隐性市场;显性市场;外汇避险 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步的阶段。来自于监管制度不健全的外部因素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成熟的内在因素共同导致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效率低下,我们常常无法在目前的已有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找到符合我们投资或避险目的金融衍生工具。然而,金融衍生产品的本质就是金融市场中各类基础产品的组合,因此我们可以灵活利用现有的金融产品的市场进行组合来达到第三类市场的目的。此类组合的原理就在于,在两个显性市场的组合中,往往隐含着第三个市场,而这个隐性市场就是我们进行市场组合的目的。接下来,我们主要以外汇期权为例,阐述期权市场,外汇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的组合关系。 一、外汇期权概念的界定 外汇期权(Foreign Exchange Option),又被称为货币期权(Currency Option),是指此金融衍生产品的买方有权利在合同规定日或者之前以合同的执行价格买或卖出合同相应金额的外汇资产的权利1。一般而言,在市场对期权持有者有利时,期权持有者会行使权利,即买入或者卖出合同中的此项外汇资产;在市场对期权持有者不利时,期权持有者则会放弃行使该期权的权利。期权卖方收取期权费,若买方决定行使该权利,则买方有义务卖出(或买入)期权买方买入(或卖出)的该种外汇资产。 外汇期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外汇期权为美式期权,由美国费城股票交易所(Philadelphia Stock Exchange)承办,共有五个币种,德国马克、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和日元。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频繁以及金融市场汇率的波动,出于外汇避险的考虑,外汇期权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基于对外汇期权的分析,我们来看显性市场与隐性市场的关系。 显性市场就是指人们出于投资的目的而进行实际交易的市场,例如在投资股票时所涉及的股票市场,在进行外币兑换时所涉及到的外汇市场等。隐性市场是指我们在投资中并未实际发生交易的市场,却在同时投资于两个市场时所隐含的第三类市场,例如我们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借贷同时在现货市场进行交易,在这两项交易中所涉及的货币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隐含着另外一类市场――期货市场。这样在我们对显性市场与隐性市场含义明确的基础上,具体利用外汇期权进行进一步的市场组合分析。 二、市场组合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即为各类金融基础产品组合而设计出的相关产品,因此其定价方式以响应的基础产品的定价为依据。在此,我们首先从理论模型出发来进行分析。 Feiger和Jacquillat对外汇期权债券的研究中发现,在期权市场外汇市场以及债券市场中存在这样一种关系: 其中,P为在时间T 时支付$1或£p的债券的价格; B在时间T 时支付$1的零息债券的价格; c为在时间T 时以1/p的美元价格购买£1的欧式买入期权的价格。 等式的左边代表双货币外汇期权债券,等式的右边表示单一货币债券与外币期权两者的组合。通过这个等式我们看出,如果我们投资一个双货币的外汇期权债券就相当于同时购买普通债权与外汇期权。Feiger和Jacquillat的研究虽然没有得出一个精确的外汇期权定价公式,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仍旧为我们研究外汇期权市场提供参考,结合我们所熟知的经济理论及现象我们可以利用外汇期权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三者中的任意两个市场创造出第三个市场。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两个显性市场即已知市场的运作来达到并未实际存在的隐性市场的作用。 为了更加直观的表明期权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如果一人在欧洲债券市场(Eurobond Market)买入一家英国公司所发行的、在时间t到期的A美元面值的债券,此债券的美元年利率为r%。在债券到期后,此人既可以选择持有这部分美元,也可以选择按照时间t时的汇率x $/将债券到期所得到的美元收益兑换成英镑。倘若,即期汇率为y $/£,且y高于时间t时的汇率x,即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那么显然此人在债券到期日选择收入英镑比收入美元的获利要大。具体做法为,此人在预计时间t时的英镑收为[SX(]A[]x[SX)],于是他在即期外汇市场按([SX(]A[]x[SX)])×y的价格卖出英镑,由于远期汇率大于即期汇率,此人在时间t时的选择收入英镑获利更大。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将此人持有的英国公司所发行的,美元年利率为r%,在时间t到期的A美元面值的欧式债券(Eurobond)看作是价值A美元,票面利率为r%的普通债券与价值为[SX(]A[]x[SX)]英镑,行权价为x $/£,在时间t到期的买入(看涨)期权的组合。在以上的例子中主要关注的外汇买入期权,及外汇看涨期权,我们知道对汇率的双方来说,外汇的升值就同时意味着本币的贬值,因此在证明外汇看涨期权的原理也同样适用于本币看跌期权。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利用外汇市场与债券市场的组合达到外汇期权市场的效用。也就说明了利用两个显性市场的运作来达到一个隐性市场的可行性。 三、市场组合的优势 以上对于以期权市场,外汇市场以及债券市场三者为例的金融市场组合分析为我们在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避险提供了一种思路,即我们可以利用现在已有的两个或多个显性市场组合的投资,达到我们对于目标市场的期望。这样,虽然此类金融市场并未真实存在,但此类市场已然隐含在两个显性市场中得以显性化。所以,即使目前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体系并未健全,只要我们灵活运用现有市场进行交易,完全可以弥补此类不足。 除此之外,市场组合还有以下几个主要的优点。 第一,利用市场组合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 新的一类金融市场的建立就意味政府管理部门要出台相应的监管法规、交易制度和程序,投资者要花费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资源分析研究如何利用新的金融市场来投资获利,而各个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等则会根据新型市场的特点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因此,在一个新型金融市场出现,带来金融市场的多样化的同时,也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们带来了进入市场的成本压力。所以,参与者一旦由于某种原因而终止,则会使之前的投入成为沉淀成本。同时,来自于竞争的压力会使参与者陷入经典的博弈之中。然而,利用现有的市场的组合来达到同样效用,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类问题,并且对现有市场能在风险控制等方面提供更大的帮助。 第二,市场组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在进行如期货等标准化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来避险时,常常因为合约标准化的限制,只能达到部分避险,无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利用此类金融衍生品进行完全避险,这样就导致了风险敞口的存在,若在险资产占的比重较大时,“厚尾”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此时,避险的目的显然是无法达成的。而利用不同种类金融市场中的工具进行组合的这种思路使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两种非标准化的金融工具进行组合,在达到此组合中隐含的第三类金融市场的效果的同时,可以避免因第三类金融市场中工具的自身缺陷可能造成的损失。 第三,利用市场组合可以发挥避险优势。 在以上的两个优点中,我们主要侧重于用两个金融市场组合的效用复制隐含在组合中的第三个隐性的金融市场。这个思路启示我们,如果进行反向操作,即在我们已经持有一类金融衍生品的同时,在对应的两个市场中的投资组合,可以对冲已持有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以此文中的外汇期权为例,如果我们持有一份看涨外汇期权,为了对冲其外汇下跌的风险,可以选择在即期外汇市场卖空,并同时在债券市场进行投资。这样一来,在外汇下跌时,我们仍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理论上,在风险中性(risk-neutral)的情况下,此类的对冲后的收益与投资组合的资产价值在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收益保持一致,即为市场利率。因此在第三类金融市场已为显性市场时,我们可以利用前两类显性金融市场组合的方式为风险对冲服务。 第四,市场组合的运用可以促使新的金融工具的产生,推动金融创新。 人们利用市场组合的目的往往是通过这个组合形成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市场,以达到避险或是获利的目的。这说明,此类市场的需求是存在的。当需求量足够多时,就会推进此类市场的形成。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此类市场利用率的提高,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此外,市场各类参与者的增加会加快人们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因此,积极利用市场组合对金融创新的发展,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就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当前,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形式下,积极灵活运用各类金融市场进行投资、避险已经成为企业等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逐渐增加。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仅仅在单一期权市场进行组合运作就可以为企业提供避险方式。而市场组合具有灵活性、资源节约等更多方面的优势表明,如果我们合理选择两个或以上市场进行组合,不仅可以成功的避险,还能获得相应的收益。虽然,市场组合为我们对于避险工具的选择带来了多样化,我们还应看到许多因对市场误判、工具错误选择等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的实例。因此在进行市场组合时应谨慎分析,关注各类风险,使市场组合更好地在金融活动中发挥其作用。 猜你喜欢: 1. 金融本科生论文范文 2 有关金融本科毕业论文例文 3. 金融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4. 金融论文范文 5. 金融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195 评论

光头强329

希望能帮助您来自— 牛人聚集区

131 评论

相关问答

  • 财政与金融国际金融论文

    你怕是不知道,百度金币特别好赚。并不是很稀罕你的100分

    超级尺蠖爱和平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能源金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分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给你!直接套用! 每一个内容都有参考句式,把自己的研究内容往上套即可。 1. 论题的背景及意义 例:...研究有利于全面

    青藤697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园林与几何的关系研究论文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

    小脸欠捏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新能源汽车金融视野研究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新能源汽车:中国车企冲顶 2010年10月1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将

    松涛学大教育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国与国关系研究论文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勇敢、智慧和勤劳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明有的成为了历史,有的生生不息地一直延续下来,有的相互交融产生了新

    王家姑娘012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