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19

隔壁老袁无敌
首页 > 学术论文 > 家庭系统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laine暖阳

已采纳

家庭 教育 是由父母 对子 女施加的教育和影响。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有哪些?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一: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互补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予孩子的教育和教导,也包括家长日常生活的个人习性等方面对孩子的影响。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家长有意识的通过自身的语言和动作给学生进行的教导和示范。家庭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在进行幼儿教育时,需要家庭教育这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顺利开展。现在很多家长、老师甚至孩子本身都存在类似这样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问,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教材和教育 方法 ,培养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孩子终归是孩子,就好像一棵小树苗,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培育就很容易东歪西倒、难以成材,凡是小孩身上总有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点、偶尔犯一些小错误,的确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有利于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你需要仔细考虑和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教材、建议也可选择观看适合自己的家教视频节目,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对症下药、行之有效。 一、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集体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三大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又是一个别的教育体系无法代替的部分。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存的第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亲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提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命与生存保障,因而孩子把第一个信赖呈给了父母,也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父母。幼儿社会性教育中药体现人文关怀,关键在于教育者要真正理解社会行为的内涵,即从幼儿的情意出发,将关心、同情、平等、尊重、公正、差异等人文观念纳入到教育者行为模式中,使幼儿受到人文熏陶、感染,从而养成人文关怀的胸襟。杜威说“ 儿童 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合格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刚请于同情。”这就是说,儿童本来是富有同情与关怀之心的,问题是在教育中不要把它丢弃掉。因而,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用自己得体的言行来感染幼儿,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基本的品格。 二、在幼儿教育实施过程中,家庭教育要做好延伸的作用 可以说,家庭教育除了对幼儿教育有做准备的作用外,还有对幼儿教育进行延伸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一下四点:①智能开发。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聪明的孩子,自然会重视对幼儿的智能开发,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语言、思维、记忆、想象、创造力、动作技能的培养与开发等等。②健康教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自然不会忽视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营养饮食、环保衣物、游戏健身、规律作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等。③品德教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品德高尚的孩子,自然要重视对幼儿的品德培养,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学习品质、社交礼仪、公共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④艺术培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才艺超群的孩子,自然要重视对孩子的艺术培训,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音乐、绘画、舞蹈、手工、器乐、棋艺等艺术才能的培养等等。当然要根据孩子的天资禀赋与 兴趣 爱好 来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艺术特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孩子的茁壮成长意义深远。 三、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补充作用 家庭教育有许多是孩子在幼儿园无法学到的东西,因而,在这一点上,家庭教育是对幼儿教育起到一定的补充的作用。那么家庭教育该如何做好补充作用呢? 1.做好对幼儿品格的培养 家庭教育是有意识的行动,但有的时候,人的本能恶性行为往往会不自觉的暴露和体现,而这往往会对孩子的三观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家庭教育在这种时候要注重将好的一面展现给幼儿,把那些不好的方面隐藏起来,例如家长之间的争吵等都不应当当着孩子的面展现出来,而这这说明了一个和谐友好的家庭氛围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在幼儿教育里往往是有所欠缺的,而家庭教育可以满足这一点。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习性,比如早起早睡、刷牙洗脸、盛饭时吃多少打多少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息,为幼儿教育做好补充,以便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 总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是没有错误的,一个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正常三观的形成。因而,在做好幼儿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掉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性的影响,从而在日常的教育中,做好两者的互补作用。 作者:肖玉英 单位:赣州市南康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穆彦青.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J].当代学前教育,2010(3):37-40 [2]孙太英.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J].新课程:下旬,2013(11):21-21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二:家庭教育发展策略 孩子是家庭的纽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当父母的美好愿望。然而,事与愿违,许多家庭由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养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两代人之间相互埋怨,甚至家庭破裂,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由此看来,孩子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家庭的和睦幸福,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了解和实际 经验 ,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和大家探讨。 一、父母必须言行一致,让孩子从小变得诚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一定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比如,答应给孩子买的东西一定要买,而且要按时买、及时买。做不到的事千万不要答应,否则,就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你说假话、人,不听你的话。父母不仅要经常给孩子讲《狼来了》的 故事 ,让孩子明白说谎的危害,从而不说谎;还要向古时候的曾子学习:曾子的妻子要去赶场,孩子吵着要跟着去,妻子为了哄孩子,就谎说回来杀猪给孩子吃,孩子一听很高兴,就不吵着要去了。妻子赶场回来,看到曾子正在杀猪,连忙制止,说杀猪是哄小孩的,你怎么认真呢?可曾子却认为不能欺哄孩子,说了就应该做到。做父母的说话算话,孩子就会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二、父母要给孩子选择品行好的伙伴,让孩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最怕的是孤独,没有朋友。孩子间最大的惩罚是“不和你玩了”。孩子喜欢小伙伴,但父母一定要给孩子选择好的伙伴。让孩子远离那些缺少管教、思想品德不好、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品行不端的人交往,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能成为学识、声望仅次于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的亚圣,与他的母亲三次搬家,选择具有良好品行的邻居关系很大。 三、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太严厉,要对孩子适当宽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作为家长,要包容孩子,帮孩子分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给孩子改正的机会。有些父母要面子,对孩子要求苛刻,不允许孩子犯一丁点错误,轻则斥责,重则拳棒相加,造成的后果是孩子做错事怕被责骂而不敢说实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爱撒谎的不良习惯。笔者所认识的两位教师都是学校德高望重、受人尊重的老教师,两家的家庭情况很相似,都有个儿子,年龄一般大小,都由教师带在身边读书。但两位教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却大相径庭:其中一位教师性格比较温和,遇事冷静,不温不火,孩子犯了错闯了祸,他不是马上批评,追究责任,而是先安慰孩子,然后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因果,如果下次孩子改好了,就鼓励和表扬。在父亲一言一行的影响下,孩子从小踏踏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另一位教师则不同,什么事都力求完美,如果孩子犯了错,立即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孩子保证以后不再犯,若再犯错,处罚就更严厉。为了逃避父亲的责骂,孩子只好说谎,慢慢地变得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最后竟然离家出走。所以,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孩子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 四、父母不能溺爱孩子,应让其有是非观念,学会感恩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许多父母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飞,孩子的什么要求都满足,什么缺点都包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很自私,不知道感恩,不会关心别人。笔者认识一家人,父母特别溺爱孩子,单位、邻里只能说他家的孩子好,不能说差,否则父母就会和人翻脸。结果,等到孩子都长大了,两个老人却被儿女从屋里赶出来,没地方去。而且他们的几个儿女因为吸毒,天天找父母要钱,两个老人天天胆颤心惊,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这就是溺爱孩子造成的恶果。另外,父母平时要多和学校、教师、邻里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表现,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孩子。总之,父母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疼爱但不溺爱孩子,要给孩子适当的空间,教育孩子尊老爱幼,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注意孩子的思想动向,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彭湖斌 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德军.父母怎样正确教育孩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三: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家庭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①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人的启蒙、成长、成才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人终生受益。目前,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误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行为举止、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实施家庭教育,进而促进子女健康成长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虽然中国人现在已经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途径,但由于人们头脑中传统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加之封闭式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又特别深,所以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仍处于朴素的、自发的、随意的阶段,科学的、系统的家庭教育还很不普及。”②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目前,大部分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仍然陈旧。许多父母总是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全部给予自己的子女,认为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对子女的“爱”,而忽视了子女真正的想法和想要的东西。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同时也受到当今社会不正当的竞争理念的影响,因此,当今社会不自觉的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即父母总是不计成本的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给孩子穿最贵的衣服,吃最好的食物、买最好的玩具,上最优的早教、幼儿园,参加最好的培训班等等。在孩子成长中总是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的一言一行,深怕孩子摔倒,父母总是想当然的照顾、保护孩子,对他们抱有很大希望,期待他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 毕业 后,都能具备超强的能力,成就美满的未来。但事实上却总是事与愿违。家长操碎了心,往往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变得越来越叛逆、逃课、早恋、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追求个性自由等等。从整体的家庭教育视角来看,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因为父母总是为子女安排好了一切,而忽视了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交友等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培养子女自强、自重、独立思考等优秀的品格,孩子很难在短时间内会有所突破。 在教育方式上的误区 “调查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等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③一是过分保护子女,近年来,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把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与要求当作对孩子的爱,忽视了父母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对孩子的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等德行品格教育的职责;二是对子女过分干涉,很多家长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行寄托给孩子,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需求与想法。虽然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但子女有自由来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目标;三是鼓励孩子的报复行为,鼓励和赞赏孩子的报复性行为,极易使孩子忽视自身的错误,进而形成自私、崇尚武力等的不良品质。 在教育内容上的误区 在这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更加急切,再加上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规划不够科学,家长只是凭借自己的意愿或者经验来给孩子制定计划,并没有遵循孩子的实际情况;甚至有的家长一厢情愿的进行攀比和跟风,看到别人的孩子在学什么,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学,完全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制孩子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结果造成孩子的特长没有发挥出来,也没有学好父母安排的课程。进而使孩子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育环境上的误区 有些家庭因为教育者自身素质比较低,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生活环境比较差等原因,在家庭内部总是引起一系列的家庭矛盾与纠纷,家庭内部人员关系不和睦,争吵不断,忽视孩子的感受与意见,这样的生活环境,必然影响到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家庭 文化 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许多家长忙于在外奔波,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就可以了,不重视孩子心理方面的需要,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上的观察和体贴,更不注重家庭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可想而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的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健康成长与完善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2家庭教育误区的原因分析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长生动地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心里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他指出,树根的成长期是五年到十五年,十五年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一个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成长期也是在人生的头十五年。”④由此可见,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及其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成员间关系和睦民主、互助互爱、相互理解与尊重,让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从小耳濡目染,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待人待物的习惯,进而具备谦虚礼让、自强独立等优秀的品质。目前,社会的迅速发展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习惯,一些家庭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矛盾冲突也层出不穷。 教育者自身水平的影响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对子女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的健康发展,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家长自身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严格自律,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氛围。如果父母待人宽厚、真诚,性格积极乐观、勇于奋斗等,他们的这些性格、品质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感染到子女,让孩子们形成健康乐观的品格;相反,如果家长自身素质比较低,总是不顾场合的发牢骚、埋怨不公,对家庭成员中的其他人言行粗俗、自私自利等,不能树立很好的形象,就会在孩子成长中无形地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孩子的身上也会折射出他们的影子。 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具有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渐渐拉大,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还习惯用陈旧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认为受教育者只是是接受教育的主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个体。因而,家长要不断学习与沟通,摆脱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地了解孩子身上的优点及特长,根据孩子的爱好与特长来规划孩子的未来,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走下去。现在的孩子与父母当年享有的物质条件、所处的学校社会环境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积极主动了解现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圈,可以促进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从而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和生活、学习方式。 3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对策 “现在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儿童良好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看法,都是在父母平时点滴交流沟通中形成的。”⑤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特别要做到以下几点: 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 人的思想经验总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生存的环境。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家庭成员每一个人的健康,在温馨、和谐的家庭中,更能让孩子不自觉地学会尊老爱幼、谦虚宽容等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家长应该重视家庭环境的构建,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家庭环境,不仅要重视孩子理论课的学习,还要多方面的培养孩子的气质、兴趣和能力。加强家长自身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交流,充分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尊重感与成就感。同时,家长也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扩充和更新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用全新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进而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善于用赏识的教育方式 家长要不断革新旧的教育观念,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善于赏识孩子。在教育中并不只是在孩子犯错误时要矫正孩子的错误,同时要主动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特点,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培养孩子的这些优秀品质和爱好。“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是有心理学理论依据的。家长对孩子的评论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评论与发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了值得表扬的事情后,要善于发现并开口表扬孩子的行为。 尊重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父母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主动与孩子沟通,在理解的前提下,相互交流观点,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同时抓住时机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行让子女遵循家长“设计”的道路,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与自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与孩子相处,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另外,教导孩子时,说话要有“含金量”,使孩子心悦诚服的接受你的观点与建议,而不是在孩子耳旁唠唠叨叨地不停的讲,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也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使他在今后成长中遇到困难后仍能够坚强面对。 注意观察、学会判断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变化,判断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的异常心理通常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心理等三个方面。在情绪上主要体现为易怒、恐惧、焦虑等;在行为上往往有行为异常、注意力难以集中、离群独居等;心理上容易患自闭、抑郁等疾病。父母发现孩子在这三方面的异常时,要及早采取 措施 和行动,积极开导和合理引导。严重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孩子及早走出心理上的困境。成就其健康、快乐的一生。

159 评论

肥肥肥肥啊

一、婆媳关系概述

婆媳关系,指的是婆婆与儿媳之间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 婆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关系,它既不像夫妻那样有着亲密的姻缘关系, 又不像母女那样有着稳定的血缘纽带, 与其他家庭关系相比, 亲情的成分较弱[1]。双方是通过一个男人即丈夫和儿子的角色扮演者建立的一种法律关系,彼此并不熟悉,情感基础薄弱,容易产生矛盾和摩擦,并且属于“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关系。

依看,婆媳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价值观念与生活习惯不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两代人有思想代沟也就不足为奇了。老辈人想要一种稳定、传统的生活,每天定时作息,想要家人有计划的生活,婆婆追求的是相夫教子,照顾孙子,安享晚年。而后辈在现代观念影响下,追求自由、刺激的生活,生活随意,对人和事看法独特,儿媳往往追求的是二人的甜蜜世界,不愿意有人干涉私生活,这种思想的不同造成双方在生活琐事上发生冲突。

第二,精神占有与权威争夺。对于两人共同爱的人,婆婆想要儿子还是那个未婚的儿子,事实与其商议,想要儿子无条件的站在自己的身边。儿媳妇则认为丈夫作为自己的爱人,应该维护自己,而不是与母亲一同对抗自己。在传统观念中,婆婆是家务事的主管人,负责教导儿媳如何勤俭持家,做好媳妇的本分,婆婆对媳妇而言具有绝对的权威。然而,现代观念讲求是平等,婆婆与媳妇二人地位平等,互尊互敬,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婆婆的权威,家庭地位受到动摇。

第三,情感薄弱与沟通欠缺。双方在彼此成为婆媳之前互不了解,没有感情基础,在发生矛盾时,不会顾及对方的感受,更不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这会令矛盾扩大甚至无法和解。而在矛盾发生时,婆媳各守一理,不能有效的沟通,有时在语言上互相攻击,或者表达不清,这都是冲突的原因。

第四,中间人调节不力。这里中间人主要指是双方发生关系的男人,婆婆的儿子,媳妇的丈夫,中间人与双方有着密切的关系。婆婆不满,可跟儿子唠叨;媳妇有意见也可以向丈夫发泄,这时候,中介人要甘受夹板气,要在她们中间多讲道理,当好“消防对员”,使矛盾由大化小,由小化了。如果出现偏袒一方的情况,便会火上浇油,激化矛盾。

除了以上四种主要原因,还有许多原因造成婆媳冲突,比如消费观念、教育观念、休闲娱乐方式以及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的涉入等等。

二、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一)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即社会工作在家庭中的应用,目的是解决家庭问题,调节和改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与稳定。对于家庭社会工作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定义,中国学者王思斌指出,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2]。总体来看,家庭社会工作包含以下要素:第一,介入对象为家庭及家庭成员。针对其问题及需要,设计服务方案进行服务;第二,介入手段依托专业知识、技术和理念。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第三,提供服务的人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以专业的身份、专业的角度提供解决方案。

(二)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现今社会,“分家单过”已成为社会不可逆转的潮流,这对原本就不熟悉的两个人来说,更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沟通交流,更不用说建立深厚的感情,在发生冲突时无疑是雪上加霜。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一般包括柔弱、细腻、温情、感性等等。具体到婆媳关系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嫉妒心理。这种感情是一种极欲排除别人优越的地位,或者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含有憎恨的一种激烈的感情[3]。

传统的婆媳冲突调节主要依靠家人、朋友等亲近的人员进行口头劝解,难以彻底化解矛盾,治标不治本。与其相比,家庭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对婆媳关系的介入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第一,家庭社会工作拥有专业的知识理念,可以以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达到效益最大化,满足案主需求。家庭社会工作不仅在情感上进行调节,而且还会运用理性帮助建立双方的感情基础,依据具体问题,作出科学的方案。传统的调节手段与其相比,就像志愿者与专业社会工作者一样,前者虽然具有高度的助人热情却没有专业的技术手段,难以做到“药到病除”,这也更突显了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专业性以及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

第二,家庭社会工作注重运用家庭系统内外部资源,强调家庭整体的和谐,而不是对单个成员的辅导。当代的婆媳关系矛盾涉及经济财产、家庭地位、孩子教育、家庭设施安排等诸多因素,冲突的形式更加多样且复杂,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传统的自然资源调节难以应对多变的情况,手段显得僵硬。家庭社会工作会综合运用家庭内部资源(包括人际资源,物质资源等)与外部资源(包括基层组织机构,法律部门等)进行双重介入,从案主真实需要出发,全面解决问题,在必要时借助法律调节,促使双方得到满意的结果。

第三,家庭社会工作注重精神方面的帮助,帮助培养双方互谅互让的意识,帮助婆媳有效沟通,增进情感。以往的村委会或者社区工作人员就是论事,多有批评教育之意,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能及时帮助双方进行沟通。而家庭社会工作者会首先从人的角度出发,注重情感和思想的转变,从内心深处给人启迪。

第四,家庭社会工作遵循个别化及保密的原则,保证家庭隐私不泄露,维护家庭尊严。在不同的家庭中,家庭结构和家庭背景不同,所形成的家庭关系也不同,自然矛盾冲突的原因也各异。家庭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不同的家庭需要设计方案,进行提供服务,这与传统的一味的劝说妥协的调节方式相比更加多样灵活。此外,家庭社会工作在介入时会与服务对象签订保密协议,遵循保密原则,不会向他人透露家庭隐私,极大的消除了服务对象的信息泄露的担忧。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

家庭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领域的一门具体专业,在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上也有适用于自己的系统理论,大致包含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家庭冲突理论、家庭沟通理论等。

(一)家庭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家庭系统由夫妻系统、亲子系统、手足系统等几个子系统构成,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家庭系统的有序运行[4]。家庭系统理论中的“改变机制”与“平衡机制”在家庭内部发生冲突时,会进行改变和调节冲突,是家庭系统保持平衡。

(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发展是有周期的',每个周期阶段都有各自的任务,只有一个阶段内的任务圆满完成,才会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否则积攒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在某个时刻发展成矛盾与冲突。

(三)家庭冲突理论

家庭冲突被认为是正常现象。家庭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由于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及行动目标存在差异,也因为家庭资源和权力地位的争夺,产生成员间的分歧,引起冲突。家庭冲突包括情境性冲突、个性冲突与权利冲突几种。

(四)家庭沟通理论

家庭沟通理论认为,家庭成员间良好沟通是维系关系的关键,沟通可以增进情感,明确角色。家庭结构的复杂使成员承担多种角色,容易造成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如果不能及时的沟通,宣泄情绪,就会造成家庭矛盾。

四、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

在家庭社会工作中有许多介入方法,针对婆媳关系的需要,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方法,包括家庭个案工作、家庭小组工作、家庭服务、家庭治疗四种。

(一)家庭工作——个案介入

虽然婆媳冲突的当事人是两个人,但是在进行调节是可以采用个案辅导,针对各自的需求进行服务,进行面对面直接单独接触,满足双方的需求,解决问题。

个案工作简单来说就是针对个人的工作,向服务对象提供咨询、辅导。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与社会的良好的福利状态。家庭个案工作具有个案工作的一般特点。如以案主的需要为主 、启发案主的潜能 ,增强其面对问题的信心,自主地解决问题等[5]。

首先,通过与案主个人及家庭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打消顾虑,让案主倾诉问题并允许其宣泄情感;其次,与案主分别探讨婆媳矛盾的原因,确定主要因素,并制定具体服务方案;最后,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案主的自身发展,尊重案主的权利与自由。在个案介入时,可以分别对婆婆和媳妇进行服务,使双方共同成长,认识到自己问题,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化解矛盾。

由于婆媳关系的敏感性,案主在接受服务时,可能会难以开口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想法,害怕家丑外扬。家庭个案工作的优势在于,单独服务,保密性强,不会泄露隐私秘密,消除案主的表达顾虑,令工作者清晰、准确的了解问题的根源,制定详尽的解决方案,实现助人的目标。

(二)家庭工作——小组介入

小组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团体的力量解决问题,促进组员成长,实现助人目标。家庭小组工作通过组织一群有共同问题及需要的成员,一起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促进成员之间充分互动,分享经验和意见,实现共同成长。

在处理婆媳冲突时,可以组织一群有共同需要的人,令她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相互交流经验,这样及化解了尴尬,同时也让她们知道这种问题出现是正常的,增加解决问题的信心与动力。在小组中,可以利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提升婆婆或媳妇的认知能力与文化素养,培养她们良好的沟通能力,让其获得日常生活同对方沟通的能力。

(三)家庭工作——社区介入

家庭社区工作主要利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向家庭提供生活教育、卫生医疗、家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增进家庭功能,实现家庭发展,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针对婆媳冲突,家庭社区工作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提供维持婆媳关系和谐的知识,提升思想素质。通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让婆婆与媳妇参与,双方都可以清楚的意识如何处理矛盾,解决问题。

第二,传授家务管理技能,帮助婆婆与媳妇成为“贤妻良母”,可以共同管理家务,避免权力争夺,拥有共同的话题,以促进彼此交流。

第三,提供咨询服务。在婆媳发生冲突时,可以提供及时的咨询服务,给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或指导,这会避免矛盾积累,促进家庭健康发展。

此外,在家庭社区工作中要注重家庭整体的服务,调动家庭成员参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总之,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环境的改变是家庭矛盾复杂化,婆媳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也在多样化,家庭社会工作可以很好的弥补传统调节手段的不足,适应多变的矛盾,满足需求。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不仅会以专业的手段解决问题,还会增进家庭关系,帮助改善家庭结构,确定家庭角色。在针对婆媳问题时,工作者可以借助西方先进的经验和理论,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方面解决问题,这也家庭社会工作解决问题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朱强.家庭社会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29页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43页

[3]刘建凤.多维视角透视影响中国社会婆媳关系的原因[J].山东女子学院校报, 第5期

[4]朱眉华 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页

[5]韩丽丽,家庭问题与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 第2期

108 评论

相关问答

  • 家庭矛盾论文参考文献

    工作和家庭平衡问题分析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如同工作和家庭中总是很难找到平衡点。在论文整理时,我发现这样一批范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摘要: 近年来,职场人

    蝴蝶圆舞曲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家庭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安全教育的观念、政策制度、组织、课程与教学、师资和多方合作等条件既是中小学教育目标形成的前提,又是中小学教育目标达成的保障,它们与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一起,共同构

    巨匠智能家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家庭账单管理系统论文文献

    关于ERP论文的参考文献 关于ERP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企业资源计划或称企业资源规划简称ERP。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关于ERP论文的参考文献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zdx826278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家庭图书管理系统论文

    有的 1.2W字【摘要】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各项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降低了劳动强度,美化了工作环境

    aifayewo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家庭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大家参考。 1、关于

    小笨猪seve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