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1

只爱小火锅
首页 > 学术论文 > 国外德育研究现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开心往前飞tt

已采纳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2007-08-12 14:53作者:牟艳杰 摘 要: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结构不同,从而导致其学校德育也存在着诸多差异,透过这种差异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外经验,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学校德育。 关键词:学校德育;中西方比较;启示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社会领域的急剧变迁,引发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通过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借鉴西方先进的德育经验,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 1.德育概念上的差异 “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西方国家的“德育”的确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同其他社会意识方面的规范是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的。西方“德育”一词(拉丁语mores)原意即近于习俗,因此道德教育最初即为“习俗教育”,也即“社会意识教育”。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渐次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中国则不然。我国古代就以“道德”囊括各种社会意识,近代社会意识虽在分化中,但分化不充分,传统影响甚大,以致至今仍以“德育”包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 2.德育内容上的差异 应该肯定,中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但其侧重点不同。相对来说,中国重视家庭伦理教育,而西方重视社会公德教育,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双方的社会结构不同。 在中国,“家庭”“宗族”的地位特别突出,而“社会”意识却非常淡薄,人们往往把“社会”等同于“国家”或“家庭”,甚至把“家”与“国”也等同起来。家庭生活道德规范与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相通而融为一体,因此,中国德育的内容中家庭伦理成分多一些,“家庭伦理外化”、“社会公德弱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西方社会中个人和团体的地位比家庭和宗族的地位要高,所以他们特别重视社会公德教育。 3.德育方法上的差异 我国有着悠久的德育传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校德育比较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强调学生自身的“内省”和“了悟”,因此,在德育方法上比较常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际锻炼、修养指导等。而西方社会由于受民主、自由、尊重人格尊严等价值观的影响,在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等指导下,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的培养,从而比较推崇道德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德育方法。 二、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合理界定“德育”概念 德育即道德教育,扩大德育的外延,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都纳入进来,这对以上各方面的实施都是不利的。品德的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政治觉悟的提高、法制观念的明确、心理的发展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与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如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冠以“品德问题”处理,不但无效,反而有害。相对而言,道德教育的研究比较深入,理论建树也比较多,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却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在概念上若把它们混为一谈,这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建设,也不利于道德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我国使用的是“大德育”概念,而西方国家使用的是“小德育”概念,这也不利于我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和对话,不利于我们充分地从西方国家的德育研究成果上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无论是海内外新儒家,还是阿尔多诺·汤因比、赫尔曼·卜尔等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都认为这种道德文化能够促进国家乃至世界的健康发展。新儒学的勃兴,除了本身在理论上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富于儒家文化血统的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从而使新儒家在论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经济现代化起促进作用时,获得了最有利的证明。李光耀在总结自己治理新加坡40年的经验时指出,在新加坡的总人口中76%是华人,华族文化注重五伦,他们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而不接受美国人那种无限的个人主义;他们坚信教育和学业成就能为个人、家庭和国家带来好处,因此都主张培养子女,让他们接受训练和教育。这样,新加坡变成了一个凝聚力更强的社会,培养了技术和知识与日俱增的人民,有了一批最富才智、办事能力强的精英分子,加入参政治国的行列,从而加速了经济增长,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有秩序、犯罪率低的社会,这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致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成就,也使新儒家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新的论证材料。新儒学思想由海外波及国内,并同国内新儒学思想彼此呼应而风靡全国,归根结底也是因为顺应了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振兴经济的大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儒家经典作为幼儿道德启蒙教材,可见儒家道德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已重新受到青睐并有重振雄风之势。 3.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德育理论、方法、模式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西方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无疑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地吸收到民族道德文化结构和民族道德心理结构中去。西方是在多元化政治、多元化政党和多元化信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尊重、法制、人权等价值观为核心的稳固道德价值体系的。虽然道德教育理论派别林立,虽然也有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但这个体系始终没有被冲垮。我们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方道德中对我们有用之处,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稳固的德育体系。 当代西方学者在对道德教育现象进行微观研究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理论,如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不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设计出具体的操作模式。例如柯尔伯格等人主张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讨论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逐步提高;拉斯思等人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帮助儿童价值澄清;麦克菲尔、诺丁斯等人主张尊重儿童人格,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去体谅他人、学会关心,动之以情地开展道德教育;谢佛提出要形成一种与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德气氛;纽曼设计的社会行动模式以培养学生作用于事物、影响他人和开展公务活动的能力。 总之,当今学校德育的重心应从单纯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训练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转向注重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为能力,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景性教材,从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为主。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256 评论

apple樱子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2007-08-12 14:53作者:牟艳杰 摘 要: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结构不同,从而导致其学校德育也存在着诸多差异,透过这种差异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外经验,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学校德育。关键词:学校德育;中西方比较;启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社会领域的急剧变迁,引发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通过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借鉴西方先进的德育经验,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1.德育概念上的差异“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西方国家的“德育”的确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同其他社会意识方面的规范是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的。西方“德育”一词(拉丁语mores)原意即近于习俗,因此道德教育最初即为“习俗教育”,也即“社会意识教育”。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渐次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中国则不然。我国古代就以“道德”囊括各种社会意识,近代社会意识虽在分化中,但分化不充分,传统影响甚大,以致至今仍以“德育”包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2.德育内容上的差异应该肯定,中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但其侧重点不同。相对来说,中国重视家庭伦理教育,而西方重视社会公德教育,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双方的社会结构不同。在中国,“家庭”“宗族”的地位特别突出,而“社会”意识却非常淡薄,人们往往把“社会”等同于“国家”或“家庭”,甚至把“家”与“国”也等同起来。家庭生活道德规范与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相通而融为一体,因此,中国德育的内容中家庭伦理成分多一些,“家庭伦理外化”、“社会公德弱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西方社会中个人和团体的地位比家庭和宗族的地位要高,所以他们特别重视社会公德教育。3.德育方法上的差异我国有着悠久的德育传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校德育比较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强调学生自身的“内省”和“了悟”,因此,在德育方法上比较常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际锻炼、修养指导等。而西方社会由于受民主、自由、尊重人格尊严等价值观的影响,在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等指导下,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的培养,从而比较推崇道德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德育方法。二、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1.合理界定“德育”概念德育即道德教育,扩大德育的外延,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都纳入进来,这对以上各方面的实施都是不利的。品德的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政治觉悟的提高、法制观念的明确、心理的发展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与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如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冠以“品德问题”处理,不但无效,反而有害。相对而言,道德教育的研究比较深入,理论建树也比较多,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却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在概念上若把它们混为一谈,这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建设,也不利于道德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我国使用的是“大德育”概念,而西方国家使用的是“小德育”概念,这也不利于我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和对话,不利于我们充分地从西方国家的德育研究成果上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无论是海内外新儒家,还是阿尔多诺·汤因比、赫尔曼·卜尔等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都认为这种道德文化能够促进国家乃至世界的健康发展。新儒学的勃兴,除了本身在理论上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富于儒家文化血统的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从而使新儒家在论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经济现代化起促进作用时,获得了最有利的证明。李光耀在总结自己治理新加坡40年的经验时指出,在新加坡的总人口中76%是华人,华族文化注重五伦,他们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而不接受美国人那种无限的个人主义;他们坚信教育和学业成就能为个人、家庭和国家带来好处,因此都主张培养子女,让他们接受训练和教育。这样,新加坡变成了一个凝聚力更强的社会,培养了技术和知识与日俱增的人民,有了一批最富才智、办事能力强的精英分子,加入参政治国的行列,从而加速了经济增长,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有秩序、犯罪率低的社会,这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致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成就,也使新儒家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新的论证材料。新儒学思想由海外波及国内,并同国内新儒学思想彼此呼应而风靡全国,归根结底也是因为顺应了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振兴经济的大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儒家经典作为幼儿道德启蒙教材,可见儒家道德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已重新受到青睐并有重振雄风之势。3.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德育理论、方法、模式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西方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无疑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地吸收到民族道德文化结构和民族道德心理结构中去。西方是在多元化政治、多元化政党和多元化信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尊重、法制、人权等价值观为核心的稳固道德价值体系的。虽然道德教育理论派别林立,虽然也有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但这个体系始终没有被冲垮。我们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方道德中对我们有用之处,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稳固的德育体系。当代西方学者在对道德教育现象进行微观研究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理论,如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不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设计出具体的操作模式。例如柯尔伯格等人主张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讨论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逐步提高;拉斯思等人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帮助儿童价值澄清;麦克菲尔、诺丁斯等人主张尊重儿童人格,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去体谅他人、学会关心,动之以情地开展道德教育;谢佛提出要形成一种与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德气氛;纽曼设计的社会行动模式以培养学生作用于事物、影响他人和开展公务活动的能力。总之,当今学校德育的重心应从单纯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训练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转向注重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为能力,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景性教材,从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为主。参考文献:[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4]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161 评论

卡布奇诺有点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同属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在各级教育实践中,德育一直备受重视,也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校德育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

摘 要: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邓小平的德育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邓小平德育理论;策略与措施

作者简介:杨建军,男(),广西桂林龙胜县人。

引言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同属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在各级教育实践中,德育一直备受重视,也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所难免。

1、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现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大事;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强自强、自立、自信意识;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意识形态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享乐、拜金等各种不良思潮侵蚀校园,而学校在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方面,虽然也很重视,但缺乏家庭参与和社会参与的协同教育环境。上述种种现象对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艰巨任务。

2、邓小平的德育教育理论

德育教育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层次性特点。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仿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前进。”因此,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不能千篇一律,承认现阶段存在着不同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存在着品德的差异性,所以,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德育教育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根据我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实际,按照新时期德育战略目标的规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育内容的重要思想,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德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层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纪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学校应根据这四个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合理确定相应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加以教育和引导。

德育教育的方法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方法。在谈到如何处理中西德育的结合时,他强调指出:在继承传统,引进吸收国外文化中,要弘扬优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不能盲目照搬,全盘西化。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个方面时,他说:“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 “树立大德育观念,创建全员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全面实施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决策与管理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渠道的一体化”。“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3、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通过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德育理论,对于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构建德育教育的系统工程,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构建德育教育的管理机制

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管理机制,是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保证。

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体系

要建立德育教育目标管理、德育内容管理、德育方法管理、德育策略管理体系,形成多层次、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将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组成的德育组织系统,明确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以适合新形势下德育教育新情况的要求。

常规德育管理法规化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在日常的德育教育管理中,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等,都应当作为日常管理学生品德行为的标准。

建立多种形式的德育管理方法

一是自我管理方法。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设计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逐步形成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二是活动激励法。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各种游戏和活动,达到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三是行政法规管理方法。可积极采取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直接调节德育管理对象,通过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

构建系统性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德育应该是由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要提高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要将这六个分系统进行合理的配置,构建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整体效应的学校现代德育有机体系。

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思想信念是通过人的一生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不断学习培养,实践改造逐步形成的,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在确定德育的内容时学校既要考虑到德育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总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德性与认识基础。

要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如尖子生和落后生,同样是心理教育,德育的内容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对尖子生重点是注意矫正学生过分看重荣誉和成绩的心理上,防止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疾患的发生;而对落后生更要注意引导他们克服自卑与懒惰心理,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升腾起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与希冀。

要坚持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既要对传统的教育内容予以保留,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增加教育内容。

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既保持比较稳定的内容体系,又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的变化,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热点,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总之,学校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特点和青少年发育规律,依据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来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目标体系;把德育的要素结构,层次结构划分出来,根据不同年级或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校内到校外,从具体到抽象,分层递进。这样既保证德育目标的一贯性和完整性,又保证德育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使德育工作走向规范化,从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当前,不少的地方应试教育的思想还没有彻底根除,一些地方政府、家庭和社会仍主要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都以教学成绩为标准,紧紧围绕升学率。比如教师竞聘岗位、评定职称、晋级等都依据教学成绩。在师资培训方面,德育教师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外出参加学习或进行德育调研;教学工作会议一年组织好几次,从上到下非常重视,而德育工作会议几年开不了一次;在教师奖励方面,每年只评选教学优秀与骨干教师,而没有德育优秀或骨干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晋级,教学优秀,骨干教师分值很重,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德育基地、设施、活动等专项经费没有投入,不能不说是德育工作者的一种悲哀。由于在政策的导向上缺乏对德育工作者的鼓励,严重影响了人们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为此,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领导,要下大力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力克教学成绩与分数的“一元制”。当前,特别要加强对德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校长对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各级的评价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奖励政策,职称评定与人事编制制度,使之放到与教学同等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与激励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建立校园德育教育网络

当前各校均有较完整的校园网络,学校要利用网络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作用,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开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合适时宜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内在德育因素,将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

建立校园、社会、家庭德育教育网络

成立校园、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只有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德育教育集于一网,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构建德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才能争取到最佳的教育合力效果。

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作为教育者,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为人师表,利用“身正”的模范效应来教育学生就显得特别重要。要组织好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理论上明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明确为师的首要职责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要特别强调树立远大理想,敬业爱岗,为教育事业多做奉献。努力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思想的影响。“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言传身教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因素。教师教学生做人,首先自身得会做人。教师除学识渊博,教学得法外,在学校里要有师德,在家庭要有美德,而且在社会领域也应该成为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模范。

在新形势下,教师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特别要倡导并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深化对职业崇高感的认识,提高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同度,有效地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用自己的高尚品行、健全人格的精神感染学生,使他们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结语:新时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深入实际,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14 ;

2、邓小平.《邓小平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6-6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48,63,110,111,144,305,371,38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6 ;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151,254,255,262,369,408 ;

6、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校德育教育浅析论文

183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外教育史国内研究现状论文

    摘要 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

    小桥人家198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家庭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乃至终生受教育的学校,家长则是孩子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下一代的成长影响极大,家长对子女的透彻的了解和深厚的爱,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

    茶痴吃茶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国外品格教育研究现状论文

    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因而幼儿的品德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幼儿园品德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

    小梅042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研究生论文国外现状研究

    毕业论文指之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 一、 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

    继续改一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游戏教育研究现状国外论文

    一、运用手指游戏教学的现状 1.经过调查研究显示在幼儿园日常活动教学中,手指游戏的使用频率比较低,也有一些教师表示要提高手指游戏在教学中的使用频率

    阿滋猫波斯猫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