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85

hylandstar
首页 > 学术论文 > 河北林业科技编辑部联系方式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懒云堂主

已采纳

根据上述职责,河北省林业局设7个内设机构:(一)办公室。负责文电、会务、机要、档案等机关日常运转工作;承担信息、安全、保密、信访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指导林业宣传、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相关工作;承担机关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二)人事处。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和机构编制工作;拟订和指导全省林业人才培训和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全省林业队伍建设。(三)造林绿化管理处(河北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承担全省种苗、造林、营林管理工作;指导以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工作;负责造林绿化重点工程建设,指导各类公益林、商品林、碳汇林及生物质能源林的培育;指导全省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组织指导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预测预报;指导监督全民义务植树、城乡绿化、部门绿化工作;承担河北省绿化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四)果树蚕桑与林业产业管理处(河北省果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省果品、蚕桑、花卉行业的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果品、蚕桑、花卉的结构调整和基地建设;组织指导果品、蚕桑、花卉的品种改良、品质提高和标准化生产工作;指导全省林业产业工作;指导赴境外森林资源开发的有关工作;监督管理果品质量安全;组织实施果品质量安全标准;负责果品产地环境和生产投入品的监管、果品质检机构资质审核认定、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禁止生产区域的调整与划分、果品质量安全监测及信息发布工作。(五)森林资源管理与政策法规处(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处、河北省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组织开展全省森林资源调查、动态监测与评价,统一发布相关信息;拟订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技术规程;监督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以及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组织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经省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后监督实施;指导监督林木凭证采伐、运输;承担林地林权的有关管理工作;承办应由省政府批准的林地征用、占用的初审工作,监督林地征用、占用和林地开发利用工作;拟订林业及其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荒漠化防治和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的政策、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负责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协调行政执法中的重大问题;承担林业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和听证相关工作;开展林业普法宣传教育;承办林业行政许可相关工作;承担组织指导林业改革和农村林业发展的工作;指导监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针政策的落实;组织拟订农村林业发展、维护农民经营林业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并指导实施;指导农村林地林木承包经营、流转工作;监督林权纠纷调处和林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六)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处。拟订全省林业及其生态建设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指导林业及其生态建设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编制部门预算并组织实施;管理省级林业资金,监督指导全省林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审核申报或审批核准重点林业建设项目并监督实施;负责林业信息统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监管国有林业资产及局直属单位资产;参与拟订林业及其生态建设的经济调节政策;指导山区综合开发。(七)科学技术与国际合作处。组织开展林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组织指导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林业创新体系建设、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承担林业标准化、林业技术监督、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的有关工作;管理监督林业生物种质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组织指导林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外先进技术及智力引进。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保护处(与国家林业局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中心石家庄办事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主要职责:研究提出省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植物名录调整意见,报省政府批准后公布并组织实施;组织、监督和指导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负责森林、荒漠化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负责濒危物种进出口及国家和省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珍稀树种、珍稀野生植物及其产品出口审核工作。机关党委。负责机关和驻石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离退休干部处。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

138 评论

晓峰1124

ISBN代码 名称 地址 省市 80030 宝文堂书店 北京市东四八条52号 北京 200 北京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3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内 北京 5639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东效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5300 北京古籍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1004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广播学院内 北京 810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海淀区学院路37号,原名北京航空学院 北京 5303 北京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5304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市西直门外大街140号 北京 81013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阜成门外花园村(原北京工业学院 北京 80500 北京旅游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0501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1002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农业大学内 北京 80502 北京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西裱褙胡同34号 北京 5301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30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北太平庄北京师范大学内 北京 81014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花园村学院路 北京 5302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1003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 北京 5402 北京燕山出版社 北京市 北京 5619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北京 5030 测绘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路50号 北京 80017 长城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路40号 北京 80015 长征出版社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北京 5056 朝花美术出版社 北京市北总部胡同32号 北京 5054 朝华出版社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21号 北京 80068 大地出版社(前身为红旗出版社 北京沙滩北街2号 北京 80019 档案出版社 北京市丰盛胡同21号 北京 5028 地震出版社 北京市复兴路63号 北京 116 地质出版社 北京市羊市大街64号 北京 5053 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万寿路 北京 5060 东方出版社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66号 北京 81000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对外贸易学院内 北京 5036 法律出版社 北京市白广路1号 北京 5064 纺织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东长安街12号 北京 04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 北京 5008 工人出版社 北京市六铺炕 北京 80012 工商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东路10号 北京 80014 光明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永安路106号 北京 118 国防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2819信箱 北京 80049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市夏外燕京饭店内 北京 5027 海洋出版社 北京市北礼士路 北京 80046 航空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北苑 北京 5051 红旗出版社(更名大地出版社) 北京市沙滩北街2号 北京 5025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七区16号 北京 111 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百万庄南街1号 北京 5041 教育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北太平庄北环西路10号 北京 5033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北京市西什库茅屋胡同甲3号 北京 80022 金盾出版社 北京市翠微路22号 北京 80025 经济管理出版社 北京市月坛北小街2号 北京 5058 经济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安门外刘兰塑胡同8号 北京 80021 军事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颐明园军事科学院内 北京 80027 军事译文出版社 北京市66信箱 北京 03 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37号 北京 5023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北口化工学院内 北京 110 科学普及出版社 北京市白石桥路32号 北京 80040 昆仑出版社 北京市西什库茅屋胡同甲3号 北京 5045 劳动人事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中街12号 北京 5020 煤炭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北路16号 北京 105 民族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东路 北京 80018 能源出版社 北京市阜成路桥西 北京 5048 农村读物出版社 北京市复兴路61号 北京 109 农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枣营路 北京 80001 企业管理出版社 北京市阜外三里河国家经委内 北京 5029 气象出版社 北京市白石桥路46号 北京 5019 轻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阜成路3号 北京 302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清华大学内 北京 80033 求实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央党校内 北京 5014 群众出版社 北京市东长安街14号 北京 01 人民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北京 114 人民交通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东街 北京 107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沙淮后街55号 北京 80020 人民军医出版社 北京市复兴路22号甲3号 北京 102 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市北总布胡同32号 北京 80002 人民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金台西路人民日报社 北京 5009 人民体育出版社 北京市体育馆路8号 北京 117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市天坛西里10号 北京 02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北京

160 评论

柠檬心的颜色

仙人掌栽培管理 在养护仙人掌科花卉植物过程中,许多人常常会走入栽培的误区:只要一年四季给植株晒太阳,给予高温干旱条件,用粗砂栽植等,就能把这类花养好。其实不然,要栽培管理好仙人掌科花卉必须根据不同种类和品种的原产地、形态及习性进行养护。 按照原产地和形态把仙人掌科花卉分为陆生型和附生型两种。陆生型仙人掌原产于美洲热带及亚热带的干旱沙漠或半沙漠地区,茎变态成球形、柱状,叶片变态成针刺状,每年4~10月为雨季,吸水生长期,10月至翌年3月为控水休眠期;附生型仙人掌原产于热带雨林,茎扁平,刺较少,无休眠期或不明显,要求半阴、终年温暖、湿润及空气湿度高的环境条件。 一、换盆 (一)换盆时间 每年通常在春天(3月中旬至4月上旬)或秋天(9月至10月上中旬)进行1次翻盆换土,换盆前3~5天要停止浇水。换盆时先将植株从盆中扣出,把根部的土抖干净,老根、烂根和半枯根统统剪掉,注意不要把主根即所谓的“萝卜根”剪掉,健康根仅留下3~4cm长,把剪根后的植株放在阴凉通风处晾5~6天后重新栽种,这样发根又快又好。若老株旁有幼株,可将其掰下,将根系适当修剪后,另行栽种即成为新的植株。 (二)培养土配制、消毒及种植 陆生类,可采用壤土5份、泥炭土或腐叶土3份、粗砂2份,另外加少许消石灰或陈旧墙屑灰,配制成排水、透气性良好的石灰质砂土或砂质壤土;附生类可采用堆肥土、粗砂、泥炭土各1份,另外加少许骨粉配合,配制成中性或微酸性的含有较多腐殖质的排水与保水性良好的肥沃培养土。培养土配制好以后每立方米用40%甲醛50倍液400~500ml喷洒,用前10~20天洒在培养土上翻拌均匀,用塑料薄膜覆盖,种前1周打开薄膜,待药味散尽后种植。新株栽种时应在花盆底部排水孔垫上一层纱网,以防虫害,然后在纱网上覆盖瓦片等物,以利排水。盆土加到离盆口2~3cm,以方便以后浇水。由于土壤是湿润的,栽种后不必马上浇水,等7~10天后可浇1次透水。栽好的植株宜放在光线明亮而又无阳光直射处养护,经10天左右便萌发新根,再浇1次水,恢复正常管理。 二、栽培管理技术 (一)浇水和喷水 陆生型仙人掌类有明显的生长期和休眠期,生长期要浇水,休眠期少浇水甚至不浇水。对附生型,冬季温度保持在12℃以上,可常年浇水与喷水;冬季温度保持在12℃以下,浇水可酌情减少并停止喷水。浇水时掌握这样的原则:“干透浇透,不干不浇”;水温宜尽量与土温相接近,夏天则早(日出前)、晚(日落后)浇水,冬天则上午10时至11时浇水;并且把水直接浇到盆土上,否则会影响到刺的美观。此外,夏天需向地面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 (二)施肥 施肥掌握这样的原则:适时、适量、看对象。施肥在春、秋天进行,每隔20天施肥1次,应选择在晴天的清晨或傍晚时分进行,若盆土较干燥时,在盆土洒点水再施肥,浓度以~为宜,第二天早晨浇1次透水,效果更佳。陆生型施肥要求富含钾、磷,少含氮的肥料,附生型则要求较多的氮肥。 (三)光照 陆生型较喜阳光充足,特别是冬季更要充分阳光照射。一般高大柱形及扁平状的仙人掌类较耐强烈光照,夏季可放在室外不需遮阳;较小的球形类则夏季多喜半阴条件,在夏季高温季节的6~8月在金琥顶部生长点及周围,罩上一片圆形塑料薄膜,以使球体各部分生长均匀。附生型仙人掌类则终年要求半阴条件。 (四)温度 仙人掌生长适温为20~35℃之间。陆生型在冬季休眠期间并不要求太高的温度,在保持盆土干燥的情况下,维持温度在4~7℃即可。而附生型,则要求冬季有较高的温度,以维持10~13℃或更高为宜。夏季达到30~35℃时,大部分仙人掌生长速度减慢,有时某些种类的茎还会变黄或被灼伤,此时必须遮阳并往地面多洒水,以降低温度。 (五)空气 仙人掌类花卉大都原产于荒漠空旷地区,通风良好,空气清新。因此,在盛夏炎热的天气里,应做好栽培场所的通风降温工作。栽培温室宜选择在空气流通的环境,并多设些窗户、天窗之类的通风口,以便暑热天气通风换气。必要时还可安装排气扇、吹风机或电风扇之类的设备来加强环境的空气流通效果,以促进仙人掌类花卉安全度夏。 (六)病虫害 为害仙人掌花卉的病菌有细菌和真菌,但问题并不十分严重,只要改善栽培条件,管理措施得当,预防与消灭病虫兼施,很容易获得良好效果。较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 1 .腐烂病。其病原有细菌也有真菌。本病的发生常常和浇水不当,盆土排水不良,持续过度的潮湿有关。发现病株后,立即用利刀切除有病组织,并在切口涂上木炭粉或硫磺粉,同时节制浇水或换盆,另行扦插或嫁接。最好在栽植场所及植株上定期喷洒40%氧氯化铜悬浮剂800~1000倍液以作预防,但主要还是改善通风条件及避免持续过度的潮湿。 2.昆虫及其他动物为害。主要有介壳虫、红蜘蛛及蛤蝓等。防治介壳虫,可喷施5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防治红蜘蛛,可喷施20%三氯杀螨醇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倍液;防治鼠和潮虫,可用乐斯本2000倍液喷洒花架和花盆周围;防治蜗牛和蛤蝓,可在花盆周围喷洒石灰粉,也可以施用8%灭蜗灵颗粒药剂;防治蟑螂和蚂蚁,可放置灭蟑螂和蚂蚁的药物或糖水拌入敌百虫药物毒杀。

356 评论

凤凰来临

仙人掌,一种看似普通的植物,因其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用和花卉用途价值,经人为的非理性地炒作,成为了无数农民朋友理想中致富的摇钱树,也因为公司的欺诈订单而成为许多种植者的噩梦,一种普通的植物承载了太多本不属于它的是是非非。 希望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随着人们素质的日益提高,仙人掌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体现真正的价值。下面是我帮您收集的资料,供参考:仙人掌的栽培管理和繁殖技术专利文献集专利: 仙人掌快速繁殖培养方法 专利: 食用仙人掌的快速繁殖方法 专利: 仙人掌与金烂锦的嫁接方法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经济价值及栽培技术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第3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露地栽培技术 广西园艺 2002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诱导及再生技术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栽培 林业实用技术 2003年第4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露地栽培技术 福建热作科技 2004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特性观察及栽培技术小结 江西园艺 2002年第3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农村新技术 2003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要点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2001年第9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引种试验 西南园艺 2002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要点 新疆农业科技 2002年第6期 “米邦塔”仙人掌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江西农业科技 2003年第8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要点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2年第10期 保健新蔬--无刺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当代蔬菜 2004年第2期 北京发现的园林新害虫——仙人掌根粉蚧 植物检疫 2001年第3期 不同基质对仙人掌多肉植物生长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2004年第5期 菜用仙人掌的高产栽培及管理 上海蔬菜 2006年第3期 菜用仙人掌的温室栽培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 2003年第5期 菜用仙人掌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中国蔬菜 2005年第1期 菜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 中国蔬菜 2001年第03期 菜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年第3期 菜用仙人掌杜邦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中国种业 2003年第3期 菜用仙人掌腐烂病的发生及防治 农业科技通讯 2003年第6期 菜用仙人掌及其栽培 西北园艺 2001年第4期 菜用仙人掌引种栽培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 2002年第6期 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 2005年第1期 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要点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1年第12期 大棚栽培食用仙人掌 山西农业 2003年第12期 低温冷害和室温对食用仙人掌采后生理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03年第6期 对"米邦塔"食用仙人掌蔬菜的特点分析 甘肃农业 2004年第2期 多肉植物米邦塔仙人掌微型繁殖 江西林业科技 2003年第1期 贵州野生仙人掌的菜用类型筛选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海南野生仙人掌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年第5期 黄淮地区菜用仙人掌大棚高效栽培技术 河南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基质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食用仙人掌扦插繁殖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几种植物提取物对梨果仙人掌斑点病菌的抑制活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z1期 江汉平原湿地食用仙人掌高效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2年第6期 江淮地区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生产管理技术 上海蔬菜 2001年第6期 金刺塔仙人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湖北林业科技 2004年第4期 酒泉地区日光温室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05年第4期 兰州地区日光温室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2002年第6期 米邦塔菜用仙人掌的组培快速繁殖技术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2004年第1期 米邦塔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3年第2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保护地栽培技术 中国果菜 2001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栽培技术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2年第1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丰产株型培育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试管快速繁殖试验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适应性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温室栽培技术 新疆农业科技 2005年第5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温室栽培技术(上) 新农业 2001年第7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温室栽培技术(下) 新农业 2001年第8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引栽初报 西北园艺 2001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02年第8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在南京地区种植初探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种苗繁殖技术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种片质量对其菜片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组培快繁的研究 贵州科学 2002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06年第11期 '米邦塔'仙人掌的快速繁殖 经济林研究 2006年第3期 米邦塔仙人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湖北林业科技 2002年第3期 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新技术 安徽农业 2001年第05期 墨西哥菜用仙人掌栽培法 科学大观园 2001年第3期 墨西哥菜用仙人掌栽培与组织培养繁殖技术 河南农业科学 2001年第8期 墨西哥菜用仙人掌组培快繁技术 广西园艺 2002年第4期 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高产栽培技术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05年第2期 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江西农业科技 2004年第12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2年第3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高产栽培 西北园艺 2000年第3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栽培管理技术 安徽农业 2004年第9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在有霜地区的栽培 四川农业科技 2003年第1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组织培养种苗繁殖技术 热带作物学报 2002年第2期 墨西哥仙人掌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Ⅰ.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抗菌活性筛选 菌物研究 2004年第4期 清流引种食用仙人掌越冬气象条件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 2005年第1期 蚯蚓、仙人掌同床种养技术要点 四川农业科技 2003年第2期 日光温室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大棚栽培技术 山西农业 2001年第12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栽培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 2002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经济价值与栽培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 2003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 2003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试管快繁 园艺学报 2003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栽培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2002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保护地栽培技术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病虫的防治 山西农业 2002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采后衰老与膜脂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大棚高产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2002年第12期 食用仙人掌大棚种植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05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的保护地栽培 现代农业 2005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的大田栽培 中国果菜 2002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的价值及栽培 吉林农业 2006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的开发价值及其在凯里地区试种体会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的开发与研究 山西食品工业 2003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的离体快速繁殖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1年第03期 食用仙人掌的离体培养及其快繁技术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的离体培养及其快速繁殖 园艺学报 2001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的生物学特性 中国果菜 2002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的引种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2000年第10期 食用仙人掌的引种栽培试验 上海蔬菜 2002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的栽培管理 农家参谋 2002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的栽培技术 上海蔬菜 2005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的种质资源与引种栽培 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 生物学杂志 2003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及快繁试验 广西农业科学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试验简报 山东农业科学 2002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研究初报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高产栽培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2001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高产栽培要点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2001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功效及栽培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 2002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及其组培繁殖 山东蔬菜(内部资料) 2000年第03期 食用仙人掌家庭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2003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茎片研究开发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06年第9期 食用仙人掌离体培养的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离体培养再生植株 广西林业科学 2002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露地栽培技术 湖南农业 2004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开发利用及栽培技术 江西农业科技 2003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栽培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5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组织培养 贵州农业科学 2002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特征特性及种植技术要点 甘肃农业科技 2003年第8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02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日光温室冬季温度管理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4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软腐病病原鉴定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塑料大棚的管理技术 经济林研究 2004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14期 食用仙人掌萎蔫气象条件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 2006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温室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2001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无公害栽培措施 甘肃农业 2004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无公害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4年第12期 食用仙人掌芽增殖体系的建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9期 食用仙人掌-樱桃番茄-香椿套种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2006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有机生态型栽培基质配方筛选 安徽农业科学 2006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与香菇冬春间作高效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2002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栽培管理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1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栽培管理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1年第8期 食用仙人掌栽培管理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1年第7期 食用仙人掌栽培要点 农家顾问 2001年第08期 食用仙人掌在贵州省罗甸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广西园艺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种好有诀窍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2年第10期 食用仙人掌种植技术 吉林农业 2002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贮藏条件的初步研究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组培快繁的技术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03年第02期 食用仙人掌组织培养与快繁 广西热带农业 2004年第6期 温室食用仙人掌气象适用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 2003年第4期 西宁地区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青海农技推广 2002年第3期 仙人山的愈伤组织的诱导 大连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 仙人掌"黄体绯牡丹"的组织培养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年第3期 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离体繁殖的初步观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1年第02期 仙人掌的嫁接 湖南农业 2003年第21期 仙人掌的微繁殖 广西植物 2003年第3期 仙人掌腐烂的原因及防治 河北农业科技 2003年第1期 仙人掌果的组织培养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2年第3期 仙人掌果引种试验初报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1年第4期 仙人掌和草莓的种质资源保存实验 中国林副特产 2004年第3期 仙人掌和仙人指的组培嫁接成苗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9年第4期 仙人掌科花卉的栽培管理 农业科技通讯 2005年第5期 仙人掌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仙人掌类播种育苗技术 亚热带植物通讯 2000年第3期 仙人掌类的病害及防治 园林 2002年第7期 仙人掌类花卉水培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6年第9期 仙人掌类及多肉植物的扦插与嫁接技术 西南园艺 2003年第4期 仙人掌类嫁接繁殖技术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2年第3期 仙人掌植物嫁接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6年第9期 新型保健蔬菜--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现代化农业 2002年第12期 印榕仙人掌、胭脂虫及其繁育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2001年第6期 印榕仙人掌的资源价值及开发利用 贵州农业科学 2006年第4期 印榕仙人掌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林业科学研究 2001年第01期 印榕仙人掌栽培和胭脂虫繁养技术 广西热带农业 2003年第3期 印榕仙人掌栽培和胭脂虫养殖技术 林业调查规划 2005年第6期 印榕仙人掌栽培技术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年第6期 有机食品菜用仙人掌的栽种技术 农业新技术 2004年第5期 栽培基质与外源激素对Milpa Alta仙人掌生根的研究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281 评论

史瑞克0111

冬季仙人掌消耗水分缓慢,浇水必须控制。否则土壤过湿容易烂根,导致仙人掌死亡。同时,肥也不能多施,一月一次为宜。寒露节时停止施肥。 仙人掌喜肥、喜光。冬季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 湿度与温度的变化,都会病虫害,要加强管理,用新高脂膜预防害虫及病菌的滋生,要使用“壮茎灵”使茎片肥壮鲜嫩。

163 评论

我躲在墙角哭

论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径 摘要:在简要介绍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人口压力、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技术的滥用和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是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关键词:工业革命;生态环境危机;客观必然性;根治途径中图分类号: X17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1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暖,等等。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a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报告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健康与长久发展。如果目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发生突然变化,将导致水资源质量发生突变,新的疾病蔓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气候出现异常变化。2 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②“进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③“人口说”,认为环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⑦“技术说”,认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获得利润。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的政府机关被亲工业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机关瘫痪无力。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2. 1 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48·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7. 6亿t铝、4. 8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a。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2. 2 人口压力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到了极限,难以为继。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如果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 ,而人类所需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 ,最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据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纪元以来的第一个1000a里,只有3亿人。而在第二个1000a里,就猛增至约60亿人。在这第二个1000a里,世界人口有过两次大的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 从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间,世界人口从原来的8亿增至17亿。这期间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进入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从1950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从25亿猛增至50亿。31a里人口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间,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更有甚者,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与贫困的扩大是同步的。2. 3 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新速度) 。因此,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因此,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2. 4 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污染和高破坏,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2. 5 技术的滥用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49·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物。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危害人体健康。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一面。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2. 6 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关系商品化,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其高额利润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不顾长远后果。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某些人类的共有物(即共有资源) ,如空气、水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往往被少数人或集团用做换取个人或集团利益的牺牲品。对此,美国著名学者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趋向于流向能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大收益的生产项目及其所属的企业。在这种体制下,投资实际上由公司决定。而公司作出选择的依据是收回投资和创造利润的周期的长短。它们当然选择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于环境的,同时从长远看经济效率更高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而且资金和利润的回收周期长,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为投资者们所喜欢。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金分配不可能自发地照顾环境质量所代表的社会效益。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强对自由经济活动的干预、控制和调节,以克服自由经济“无形之手”所无法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浪费之流弊,防止共有物悲剧的发生。3 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等4个方面入手。3. 1 控制人口增长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3. 2 开发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径。3. 3 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 ①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产品。②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③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④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⑤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处理、处置。⑦建立无废工业区。(下转第54页)·50·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小区,开展规范的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试验性建设湿地恢复工程。(4)建立湿地公园。在北戴河湿地等近城市区和南戴河、黄金海岸等旅游区的湿地,规划建设具有保护和开发相协调的示范性特色湿地公园,同时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5)探讨建立并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社区参与机制。在参照国内外其它地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性建立符合秦皇岛沿海湿地保护实际的社区参与机制,使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所在县、乡、村社区经济利益协调发展,让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得到实惠,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行动。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2 ]国家林业局,等.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上接第50页)3. 4 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和意识等等。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以环境标志(绿色标志)制度为核心的绿色消费浪潮,对转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产生了推动作用。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参考文献[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 ] 王进.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3 ] 陈鸿清. 发展新思路[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0.[4 ] 王样荣. 生态与环境[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5 ] [德]狄特富尔特,等. 人与自然[M ]. 三联书店, 1993.[ 6 ] 戴星翼. 走向绿色的发展[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上接第51页)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免疫, 15日龄时翼内皮下刺种鸡痘疫苗。在免疫各种疫苗前后3天内饲料中不加抗菌素药物。3. 8 消毒室内和所用设备都要定时进行消毒。3. 8. 1 地面消毒 用1%新洁尔灭或4%来苏儿水进行喷洒消毒,每周进行1次。3. 8. 2 空间消毒 在育雏前20天用熏蒸法进行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42ml福尔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锰酸钾的容器中,熏蒸后密闭24~48h,然后通风换气放出甲醛气体。3. 8. 3 设备消毒 我们用的温度计、湿度计、饮水器、食槽等设备,都要用新洁尔灭或生石灰粉等药品冲洗,然后用净水洗净,在阳光下晒干,即达到消毒效果。4 小结通过对褐马鸡雏鸡的研究饲养,除获得了适合雏鸡生长的基本因子的理论数据外,还得出了几点经验,总结如下:4. 1 行为习性雏鸡刚能站稳行走就表现出好动、好斗的习性,特别爱啄抱窝鸡的冠和眼, 3日龄时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能力增强,在野外不易抓到。雏鸡从9日龄时开始有沙浴现象,两周后夜间飞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10: 00时,下午的5: 00~7: 00时,是其活动和取食最旺盛的时候,中午11: 00~14: 00时不爱动,也不肯取食,但这个时间饮水较多。4. 2 健康标志雏鸡早晨粪便的颜色、形状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壮,如果呈圆柱状、条状、棕绿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着,说明鸡健康;如果盐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状或石灰浆样的稀粪,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黄白色、黄绿色并附有粘液、血液等恶臭稀便,说明感染伤寒等急性病。鸡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异食现象和有无软腿,能帮助判断日粮中营养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时调节各种营养元素。4. 3 生长情况从鸡群中选即将进入亚成体的5只鸡分别在6周龄、7周龄、8周龄、9周龄测量其6个相关指标,通过计算、比较得出:雏鸡在即将进入亚成体时,也就是49日龄以后,生长速度最快。

334 评论

相关问答

  • 骨科杂志编辑联系方式

    由于学术会议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会议,因此参会者往往都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学术展板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得互动交流更加直观、效果更好。 骨科学术会议通知范本一: 会

    小眼睛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法学杂志社编辑部联系方式

    内部发行杂志,邮局不提供订阅。只有直接去该杂志社自办发行订阅。杂志社编辑部在武警天津指挥学院内,地址:天津市内卫国道187号。

    哆啦Y梦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河北学刊编辑部编辑

    刘怀玉,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 (1985)、中国人民大学(1988)、南京大学(2003),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

    华蓥山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读与写杂志社编辑部联系方式

    厦门文学编辑部投稿联系方式:地址:厦门市公园南路2号邮政编码:361003电话:电子邮箱:厦门文学杂志社投稿须知:1、文章标题要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

    会员276431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知网编辑部联系方式

    一、投稿请寄往编辑部。杂志社地址:100120 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十月杂志社编辑部二、请用纸质稿件投寄,之前的电子邮箱已经停用。若是邮寄存有不便,请致电编辑部,

    最美遇见微风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