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8

小小桐桐
首页 > 学术论文 > 内在与外在议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倩TINA

已采纳

面对茫茫宇宙,你看到的是一片黑色背景上,繁星点点,很美。可是当你看到这眼前的一切,称赞繁星的美丽、月亮的传说时,你能了解到它的真实内含吗?眼前的繁星如此之小,你会想到小星星的体积大于月亮甚至大于地球吗?当你了解到这些后,当你再次观看星空时,你一定会为宇宙的玄妙而赞不绝口,那时你的评价不会再局限于某种外表了!当然,我们认识事物总是从外表入手的,但表并不代表本质。有人外表美丽,内心却很污浊;有人肢体残缺,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演员出身的江青,她外表的美丽可以说倾国倾城,但在这美丽的外表掩盖下的却是一颗毒辣的心肠,一颗篡权夺位、祸国殃民的心肝。与其相反,高截位瘫痪的张海迪,凭借着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毅力,在病床和轮椅上依然抒写着自己璀璨的人生,成为世人景仰的楷模。我想任何事物的内含都需要去分析,像茶一样去品味,品出其中的志趣、风格和精神,品出其内在的生机、兴旺和顽强,由此感染你,让你拥有更多的激情去投入生活。品味人生,认识世界,要善于透过表面看内在。一朵美丽的花,必定有健康的内部结构;一个人的思想、意志,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次行动表现在外;一个自信的人,表面一定是面带微笑、昂首挺胸,一个团结强大的民族中,一定凝聚着无数善良、友爱、勤劳的子民。所以当一个人站在你面前,无需过分去在意他精致的五官,或高挑的身材,请你去观察他的眼神、表情、行为动作以及精神面貌吧!这样有利于你认清眼前到底是高致值得欣赏的真美;还是只限于外表却败絮其中的空壳了。“入乎其内。出平其外”是我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最好方法。“入平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们认识事物,必先入其内,这样才能接触到活生生的事物,才能获得第一手的素材。试想没有见过马的人,怎知骏马奔驰如风?没有吃过葡萄的人又怎知葡萄的酸味?只有深入鲜活的大千世界之中,才有对万事万物的感性认识。当我们有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后,还应“出乎其外”。置身子万物之外,才能对事物进行比较,才能看到事物之间、生活之中的差别和规律,才能体味出对事物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这样才真正了解了生活的真谛。“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用心去品味属于我们的生活世界吧!【点评】:这篇议论文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准确地把握了命题意图,其思路层次十分清晰。“我们认识事物总是从外表入手的,但外表并不代表本质”、“品味人生,认识世界,要善于透过表面看内在”、“‘入手其内,出乎其外’是我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最好方法”这些观点都显示出作者的认识是层层深入的,一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用心去品味吧”收结全文,明旨扣题,意味深长。可贵的是,在论证分论点时还选择了人们熟悉的事例来论证,张海迪与江青的对比、马与葡萄的论说,使得道理明确而深刻。但是,事例欠典型,论证缺乏必要的力度。

81 评论

dp786639854

孔子曰:匹夫不可以夺志。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但是怎样理解理想的含义?怎样对理想进行定位?《论语》中的故事写得惟妙惟肖。孔子在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能有一种淡定的理念,是否能把握自我。跨越千古的沧桑,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孔老夫子的观点和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在日本的一个小学毕业前学校组织的“雏鹰展翅”表演会。当时有一个班的节目是请每个孩子在大家面前说出自己的理想。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厨师、理发师、货车司机、保育园的阿姨、护士等等一些我们国家的孩子根本不屑一顾的职业,竟会是许多日本孩子的理想。据说对我国城市孩子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将来希望成为硕士、博士,想当明星、作家、音乐家、科学家乃至总理的不在少数,与日本孩子形成的反差颇大。我在想:也许,这就是日本教育的魅力所在。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人的能力却又是有限的。不切实际、超出自己能力的冲天大志,将来带给孩子的是积极向上的动力呢?还是力不从心的重负或壮志未酬的落魄呢?最近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当今北京高校的大学生中患抑郁症的学生高达10万,占在校人数的1/10。我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很多青少年对理想的定位高得离谱。我目前也在从事教育工作,当我和一些大学生聊天时发现,在他们中很多人是一味地跟着潮流走,缺乏自己的选择,往往把别人的追求当成自己的目标。在他们眼里,一旦毕业走向社会,至少三五年内车、房必须到位,他们共同认可的成功是一种权势,一种金钱,而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生活却又让他们看到期望值并不那么容易兑现,这时候就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失落,感到空前的困惑,反而觉得生活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其实,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人怎么样可以变得无畏,可以变得淡定而不仓皇,这是需要每个人在心中找到一个符号般的寄托,这个寄托不见得是权势及金钱。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达·芬奇密码”,每一个人的生命链条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东西。在《论语》中要说到的宏大理想,其实它一切都在一个朴素的起点上。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让我们在《论语》里面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在今天看一看他那种淡定的容颜,给出切合实际的理想定位。我想,《论语》从千古之前传递出来的那种温柔的思想力量,传递出来的那种古典的简明规则,传递出来的那种淡定的精神理念,它会鼓励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限的;从有限的理想出发,我们的生活将会是快乐的,充实的。不是吗?

239 评论

V大米爸爸V

珍珠不以光彩示人,而以昏暗现世;宝玉不以璀璨示人,而以丑陋的岩石显示;孔雀虽美艳,却不及金雕的凌云壮志;豹虽华贵,却不及狮的威震百兽……过分华丽的外在,必使内里无比空虚,唯有充实的内里,方是成就非凡之道。 外在的朴实,内里的丰富,方是使人永立世间之道。 遥望中华千年历史,多少朝代壮丽非凡、流光溢彩的宫殿毁于一旦。但那些拥有内在意义的建筑,从杜甫草堂、武侯祠到醉翁亭、岳飞墓……不外乎刘禹锡吟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 为什么这些平凡至极乃至于破烂不堪的建筑能够永立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因为它们传承的不是华美的外表,而是丰厚的内在。那些注重外在的皇城大殿除了华美一无所有,于是,它们注定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追求华美的外表,不注重呵护内在的精神,必使人灵魂空虚。 遥远的南北朝,诗歌便已成形。但是,那时的诗文华丽,却毫无内涵。于是,那些样式华美的诗歌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便都被淡忘了。之后的“初唐四杰”来了,带着一股强烈的旋风,他们要将那华而不实的诗风摧毁,开启一片新的天地。于是,朴实而内在充实的唐诗来了,李白、杜甫……无数伟大的诗人与他们的诗篇成就了中华民族永恒的记忆。 由此看来,世间一切事理皆应关注内里而少关注外在,宓子贱治单父竟比舜治天下更为疲倦,归根究底,何哉?不过是其内在治国之术的差别罢了。故小到诗文,大到治国安邦,内在决定一切。唯有内在丰富,方能超凡脱俗。 使人出类拔萃的,绝不会是华丽的外表,而会是充实而丰富的内在。内在丰富的人,必会以鹤立鸡群之姿傲视一切。 外在,往往使人迷失,变得空虚;而内在,才是使人丰富超越的真谛。

206 评论

相关问答

  • 危险中存在机遇议论文题目

    写作思路:从危险与机遇的相对性,危险是如何带来机遇的多种角度出发写作。 危机与机遇往往是共存的,因此也就有了“危机”一词。同样,困难也常常与机会,希望相伴。所以

    萌萌哒蜗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教材在不在论文查重内

    一般出版社出书都会查重,不过这个查重并没有论文那么严格,因为很多书籍不录入数据库,且数据库很多种,每一家的数据都没有那么全面。目前出版社出书查重主要是通过知网对

    福建不吃辣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

    (一)选题把握不准选题是确定毕业论文研究的方向,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即使教学学院给提供了一些参考选题,但学生在选题时仍有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追求热点,

    吃货小郡主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题目

    我们在撰写医学论文的时候,尤其是初次撰写时,为了归纳总结出我们临床科研的成果,探讨个人的诊疗体会,甚至提出新的想法及问题的,我们首先会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拟定论文

    大大的好友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内在美的议论文题目

    孔子曰:匹夫不可以夺志。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但是怎样理解理想的含义?怎样对理想进行定位?《论语》中的故事写得惟妙惟肖。孔子在与他

    janniferLE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