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16

熊猫虾仁@三侠
首页 > 学术论文 > 与又见文澜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ujiontheway

已采纳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经、史、子集书籍3450 种,79072 卷、36000 余册)"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 ",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第二步是整理图书。《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 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第三步是抄写底本。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 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第四步是校订。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为了保证校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 朱文方印。《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当然,《四库全书》的内容也有不足: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挖改。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该目录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证文字。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鼎、邵晋涵等著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不列存目书,只列《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也写得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库全书》中138种"应刻"之书。该丛书在刻印4种之后,主持人金简通过比较,认为木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改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简把木活字印刷过程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并收入《四库全书》,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流布世界。《四库全书》编纂成功的原因何在?第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 10年,没有后顾之忧。第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弘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第三,雄厚的资金来源。《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第四,严密的组织系统。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第五,破格录用人材。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入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四库全书》的流传情况如何呢?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如何评价《四库全书》?虽然《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有删削、挖改内容等过错,但就整体而言,应当是功大于过。首先,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多年来,递经战乱,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辑佚方面,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共有385种,不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见天日,而且为后代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校勘方面,四库馆臣网罗众本、慎选底本等做法,为后代的校勘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无与伦比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汇刻丛书方面,清人以《四库全书》为榜样,掀起了编刻丛书的热潮。近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的出版,正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四库全书》的优良传统而结出的丰硕之果。总而言之,《四库全书》是18世纪70到80年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323 评论

小妮子乖乖81

问题一:上海古籍和中华书局的《尚书译注》哪个好 上海古籍的,要专业一些 问题二:想买本 尚书 不知道哪个版本最正宗? 只要纸上印的是 尚书 何来正不正宗呢 要正宗 几千年前去找吧 建议你搜一下 唬后一个字一个字抄下来 这样不错 现在不论什么出版社出的都是没有拿一分钱给尚书的作者 你又何必给他们钱呢 问题三:尚书译注怎么样 历来都有对《大禹谟》的质疑,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证这篇文章的不合时宜。顾颉刚先生认为,这篇文章所提出的五行观念是战国人才有的,所谓六府不过是五行加上农业而已。后来的颜元也将六府三事当作自己学派的不传之秘,虽然自己的学生李b早已经在南方知道《大禹谟》靠不住了。清人对于《古文尚书》的仇恨,关键还不在于六府三事,而是在于程朱将其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执中”当成了传道要诀,对此清代学者只要证伪此篇,就能推翻程朱的学术基础。 当下总是有一些学者企图通过别门秘籍来试图说明两千年学术的虚妄,其风气大概是源自于清代学者,既然阎若璩能够证伪古文尚书,那么康有为就可以将古文经全部指认为新学伪经,当然到了钱玄同、顾颉刚直接将今古文经全部打到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楚地逻辑,也就说两千年人的眼睛都是瞎子,必须靠清人和民国学者才能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怪不得梁启超、胡适等人将清代学术等同于启蒙运动,其原因就在于清代人敢于疑经疑古,敢于反传统。这样的学风怎么就不能开出五四运动的激进主义呢?我们看到那些疑古派皆将自己的学术上溯到清代,撰写了为数不少的清代学术歌颂文章,想来原因就在于清代的疑经疑古了。现代知识分子当然可以将其看做是启蒙运动,但是我们必须说人家那是反满革命,利用考证来反抗满清统治,秀才造反的高级形式。 如果疑经疑古在清代还属于反抗清 *** 的隐匿形式的话,那么民国以降的疑经疑古其目的就非常可疑了。五四之后,反传统的主要方式就是胡适提倡的可学考据,但是满清已经推翻了,还有什么话不能直接说,还要通过皓首穷经来隐藏自己的政治观点吗?经学作为传统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不是已经在“民国”失去了政治合法性了吗?为什么还有包括胡适、顾颉刚和傅斯年等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敌视和推枯拉朽般的批判呢?今天,我们早已经失去了经学在政治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人们已经不用科举考试了,为何还有人对于读经(读书)大加指责,或者冷嘲热讽呢?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越是得不到,越是表现出某种嫉恨。现代知识分子因为放弃了传统德性,所以在现代也不招人待见。虽然他们号称是学苏格拉底,做城邦的牛虻,但是他们所做的无非就是败坏青年人的德性,引进外来的新神(德先生赛先生),而且反客为主,不仅将主人赶出大学,而且还要将孔夫子挖坟掘墓,李代桃僵――君如不信,请看今天所谓的教主大儒,昔日谁没干过批儒批孔,若不是当年因批孔批儒才读了写四书五经,今日怎好冒充大儒,祸国殃民呢?反正胡适、傅斯年、郭沫若都是国学大师了,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吐槽半天,主要还是想说明,大禹谟还是一篇值得注意的文献,至少这篇文章就算从东晋开始,到今天也已经一千七百年了,历代对于《大禹谟》的解释也汗牛充栋。哪怕一朝证伪,也说明不了这篇文章在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还是回到文本中,看看这篇《大禹谟》到底说了什么,为何会在历史中产生如许多的影响。 一如果说尧舜禅让还没有太多的疑窦的话,那么《大禹谟》中,虞舜与夏禹之间的关系,就非常耐人寻味了。在这篇《大禹谟》中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全文的重心,强调了君主如何才能获得百姓的信任。虞舜伯夷说的是保持君主的德性,知人善任就可以了。而夏禹则是提出六府三事作为君主的职责。第二部分是虞舜也同唐尧一样提出继承问题,夏禹表示谦让,并推荐皋陶。然后是虞舜对于皋陶的赞颂,皋陶立刻也谦虚了几句,认为赏罚是君主的职责。并认为这是虞舜的治理有效的表现。第三部分,这是非常突兀表示了,虞舜要将王位让给夏禹,来报答他治理洪水的功劳。然后讲述了一大堆君主德性的言辞。夏禹又是再三的推辞......>> 问题四: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都有哪几本? 周易译注 论语译注 孟子译注 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 文心雕龙今译 孝经译注 春秋左传注 春秋公羊传译注 礼记译解 尚书诠译 孙子译注 孙子兵法新注 左传译文 诗经译注 公孙龙子译注 墨经译注 问题五:推荐比较好的十三经版本 楼上那种看起来太费眼睛 只能收藏作为查阅 推荐 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畅 作者: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 副标题: 尔雅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左传正义、礼记正义、仪礼注疏、周礼注疏、尚书正义、周易正义 ISBN: 9787301026236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9-12-1 十三经注疏 ISBN: 9787301047248 页数: 12700 页 定价: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装帧: 精装 出版年: 2000-12-01 十三经译注(套装全十五册) 作者: 程俊英、黄寿祺等译 ISBN: 9787532538171 页数: 全十五册 定价: 519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丛书: 十三经译注丛书 装帧: 盒装 出版年: 2009-7-1 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 作者: [清]阮元校刻 ISBN: 9787101068443 页数: 6176页 定价: 980 出版社: 中华书局 装帧: 精装 出版年: 2009年 问题六:颜氏家训有几个版本,哪个出版社的比较好,收录全本的,译注比较好,麻烦推荐一下,谢谢 20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学者撰写了多不胜数的珍贵典籍,但因战乱及种种原因,散佚不少.清朝乾隆皇帝为保存文物国粹,下令广徵前代遗书和本朝文人学者著作,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十余年完成.《四库全书》收录图书3,480余册.其收书规模之大,涵盖范围之广,编辑时间之久,一时无两,是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四库全书》原本共抄录四套,后再加三套,即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汇阁及文澜阁.参与这项编纂工作的人超过三百多名专家学者,近四千名抄写人员.后来因为战乱,大部分藏本已散佚损毁,现在仅存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三套及文澜阁残本.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四十四类、七十属.内容涵盖甚广,包括哲学、历史、文艺、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地理、算学、生物学、农学、占卜等,是研究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包括很多为人熟识的经典著作,如:《论语》《春秋》《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本草纲目》《陶渊明集》《文心雕龙》等等. 文渊阁《四库全书》是现今在中华文化领域保存得最完整、抄写得最统一及最大的一部丛书,其有系统、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大套百科丛书.因其收书极为丰富,文献资料繁多,实乃规模宏大的资料库. 四库全书 经部 十三经(简介)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礼记 其他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史部 二十五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 贞观政要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荆楚岁时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洛阳伽蓝记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 子部 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孙武旧题:吴起 [注] 旧题:姜尚 [注] 田和 [注] 旧题:黄石公 [注] 尉缭阮逸 [注] 其他兵书孙膑兵法 作者:孙膑百战奇略 作者:刘基握奇经 旧题作者:风后氏鬼谷子 作者:王诩将苑 旧题作者:诸葛亮何博士备论 作者:何去非三十六计 作者不详守城录 作者:陈规孙子略解 注者:曹操兵制阴符经太白阴经 作者:李筌历代兵制 作者:陈傅良素书《备论》乾坤大略墨子城守各篇简注曾胡治兵语录其他子部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墨子列子 庄子 荀子 公孙龙子 鬼谷子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归田录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唐新语 颜氏家训古画品录 盐铁论 弘明集 广弘明集 宋高僧传道德经 钝吟杂录 申鉴 论衡 说苑新语 宣室志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世说新语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金匮要略注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棋经 茶经 抱朴子内篇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i冠子 孔丛子 齐民要术潜夫论 人物志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中论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邓子 林泉高致集 山房随笔 集部 全唐诗 全宋词 李太白全集 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文选 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 楚辞补注 观......>> 问题七: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中华书局 共有几种 周易译注 论语译注 孟子译注 老子注译及评介 庄子今注今译 文心雕龙今译 孝经译注 春秋左传注 春秋公羊传译注 礼记译解 尚书诠译 孙子译注 孙子兵法新注 左传译文 诗经译注 公孙龙子译注 墨经分类译注 问题八:求四书五经的权威版本 四书如果能看懂朱熹的注那是最好的了,毕竟是独步千古的注。《中庸》是四书中最难的,可以暂时不管。《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言语,和现代人的生活隔的太远了。但是,至少在一千年的岁月里,《学》《庸》中那些胸怀天下的理想,是中国的儒士们一直是深信不疑的。《论》《孟》的注本还有以下选择: 《论语》: 市面流传最广的普及注本可能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这本书的优点是短小精悍,没有一句废话,而且对于文字注释的拿捏非常精到,不愧是有朴学家传的大家注出来的。但是,我却很不推荐这本注本。原因是《论语》的精彩之处他没有一点发挥和提点,用朴学家的方式注《左传》,杨伯峻注的很精彩,但是这样来注论语就有点买椟还珠之感了。我的感觉是,虽然这本书内容看来似乎没有受一点文革时意识心态的影响,但是由于他一点也没有为初学者提供义理的启发,所谓“不谈义理”其实是一本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的无奈之作。 我推荐四个版本的注:朱熹的集注,钱穆的《论语新解》,杨树达的《论语疏证》和海宝楠的《论语正义》。《论语正义》可能篇幅太大,可以暂时不读。但是,朱熹,钱穆和杨树达的书我建议一起读。朱钱谈义理,《论语疏证》以事实证之,一起读正好可以体会“内圣外王”之道。 《孟子》: 相比《论语译注》,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倒是不错的。原因在于孟子多半把该说的都说了,不像孔子比较含蓄隐而不发。所以只注文字,感觉上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当然最好还是比对朱熹的集注一起读为好。然后,再有余力可以读焦循的《孟子正义》和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 五经实在不适合初学者涉猎。即使是在清朝朴学大盛的遗泽下,《五经》中还是有大量未解决的问题。篇幅短的(《书》《易》)读起来有如天书,篇幅长的(《礼》《春秋》)却让人不时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往往读了大段不觉有什么收获。《诗经》可能是最适合初学者读的,但要想通读三百篇恐怕也是件很吃力的事。戴震13岁的时候就将十三经注疏读过一遍,简直不可想象。对于现代人来说只有慢慢读,多读几个注本,好好做笔记。 首先,十三经注疏是一定要啃的,现代人的注本虽然有时会发古人所未发,但是那都是在十三经注疏这座大厦上加块砖而已。现代人的优秀注本推荐如下: 1.《易》: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金景芳、吕绍纲 《周易全解》,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 2.《书》:顾颉刚,刘起D《尚书校释译论》 3.《诗》:程俊英《诗经注析》,陈子展《诗经直解》 4.《左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5.《礼》:内容多而繁杂,好的注本都是清人著作。现代人的注本不多,杨天宇写过《周礼译注》《礼记译注》《周礼译注》。 我是学中文的大多是我们的专业书。很值得看的。 问题九:据清华竹简,确定古文《尚书》系伪书,那么现在流行的《尚书》还有什么价值呢? 古文《尚书》 是伪书是早就有定论的,在竹简没有发现前根据考据学就已经被认为站不住脚。所谓的伪也不过是这书所声明的时代有问题。但是该书毕竟也是古人所写,也还有所编纂人那个时代的印记,从今人的角度来看,当然含有丰富的史料价值。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现在有许多的文物作假,要做成唐宋时代的。可是如果你假设再过1000年回头来看这些假的东西,当然也是文物了,前提是能够留存的话,尽管在今天可能不值钱。那千年后的人可以根据这些假的物器,就能分析出现在的工艺制造水平等等东西出来。所以,真假也总是相对而言的。 至于有没有意义,这个怎么说呢?你不去读他,再多意义都没用。

133 评论

Cora菱角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由总纂官纪昀(晓岚)穷毕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成书于公元1772年,该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可谓超级文化大典。成书后,先编写了四个抄本,分藏于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即“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续抄三部,分贮于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即“浙江三阁”或称“南三阁”)。这七部抄本,深藏秘府,世人很难窥及,之后又迭经战乱,屡遭焚难,文源阁、文宗阁、文汇阁藏本已不复存世,文溯阁本曾遭日本侵略军的抢掠,文澜阁也一度散失,文渊阁本则于本世纪四十年代末被运到台湾收藏,这就使得幸存的《四库全书》弥足珍贵。 ■采撷浩如烟海四库珍籍 再现中华民族文化长城■无一语不耐人寻味 无一篇不浚人智慧■精筛缮本■精选书目■精心编校■精密审核

251 评论

满天星RF

乾隆按《四库全书》的编纂,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提出,第二年二月正式建立四库全书馆,由纂官纪昀(晓岚)穷毕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合力编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底,第一部《四库全书》,即文渊阁本,正式修成,历时九年。此后,又陆续缮写三部,即文溯阁本(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文源阁本(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文津阁本(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该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可谓超级文化大典。

179 评论

今夕访古

请参考: jixiaolan/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十五日,纪晓岚出生于河间府献县崔尔庄。 关于他的出生,长久以来就流传着种种神奇的传说。 据朱为之写的墓志铭说,在他出生的前夕,“水中夜夜有光怪”,并有一道火光闪入其出生地对云楼,后遂被人们认为他是“灵物化身”。于是“昀”就被作为了他的名字。 “昀”即日光的意思,晓岚是他的字。 这奇异的出生显然是后人编造的传说,但是,纪昀自幼就具有一种特异功能倒是事实。 他本人69岁时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自述:“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 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 或半夜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 十六七岁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 盖嗜欲日增,则神明日减耳”。 垂老之言,大概不会虚妄吧。 纪晓岚从小就有“神童”之称。 关于他少年时非凡的才华,民间有很多故事流传。 据说,纪晓岚一日在街上与同伴们玩球,正好太守经过,不巧球误扔进太守的官轿。 别的孩子早四处逃散,他居然上前拦轿索球。 太守见他憨态可掬,于是说:“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上,就把球还你,否则就归我。 ”纪昀同意了。 太守出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 纪昀不加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独公……”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 太守问他“何以不说出末一字?”他回答说:“太守若将球还我,就是‘廉’字;若不还,便是‘贪’了。 ”太守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他了。 天资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是纪晓岚成为“一代通儒”的基本要素。 纪昀从小就深受父亲影响,也受到家人严格督促。 当然,他自己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加上他自己的聪颖禀赋,其学问与日俱增。 雍正十二年,纪晓岚随父入京,受业于著名画家董邦达门下。 董邦达是清代皇家画院中继王原祁之后的一代宗匠。 名师自然出高徒。 乾隆五年(1740),纪昀返乡应童子试。 乾隆十二年应乡试,其文章写得词采富丽,才气飞扬,引人入胜。 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阿克敦和刘统勋。 两人不禁为之拍案称绝,被擢为乡试第一。 十九年三月中进士,会试列第22名,殿试中名列二甲第四名。 同年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此后他先后担任山西、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并曾视学福建。 纪昀在奔忙于学官和侍奉皇帝期间,每每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多有酬唱应答,妙语佳对,不仅赢得广泛赞誉,而且也颇得乾隆帝嘉奖。 纪晓岚入主翰林后,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尽情发挥。 有一年乾隆帝东巡泰山,纪昀随驾。 至东岳弥高岩前,乾隆帝突然想起《论语》里的“仰之弥高”之句,欣然集成一幅颇难应对的上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弥上也。 ”纪晓岚不假思索地念出了下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对得自然工巧,无懈可击。 宦途生涯多烟云 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三十三年(1768年),是纪昀在翰林院春风得意、酣酒高歌的日子。 这时与他交游的朋友中有王鸣盛、钱大昕、朱筠、卢文?、王昶等。 乾隆二十年,纪昀在北京歙县会馆拜见了戴震。 两人一见如故,并折节与交。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 纪昀则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发配乌鲁木齐。 这件事《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更为生动有趣:当时纪昀得知消息,想预先通知卢家。 但又怕引火烧身,不敢轻易传话、写信。 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一点食盐和茶叶封在一个空信封里,里外未写一字,星夜送往卢家。 卢见曾从中终于悟出其中的隐语:“盐案亏空查封”。 后经刘统勋等人的严密侦缉,纪昀终于败露,同年十月,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 在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奉召回到京城之前,纪昀在新疆呆了两年多。 在这两年多时间中,其大儿子纪汝佶病亡,爱妾郭彩符在纪昀东归不久也撒手人寰。 在这段日子里,纪晓岚对人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体会到了君主的无常、官场的险恶与世态的炎凉。 一种人生的空幻感与弥漫感伤的情绪时时萦绕于心际。 在这期间,他曾为自己的一块砚台赋诗:“枯砚无嫌似铁顽,相随曾出玉门关。 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 ”他还曾为一幅《八仙对弈图》题诗,图上,韩湘子、何仙姑对局,五仙旁观,铁拐李酣然大睡。 纪昀端详过后,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信笔写道: “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 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对弈图。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哪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重返翰林院,使纪晓岚的思想为仕与隐的抉择产生过激烈的斗争。 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更加清醒,对胜衰荣枯之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与其争强好胜,还不如酣然“痴不省”而来得快活。 但是,纪昀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过那种“水中凫”的生活,火热的经世情怀终于战胜了退隐的念头。 纪昀生活后期,备受恩宠。 他三迁御史,三入礼部,两次执掌兵符,最后竟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 纪昀不仅居高位,享盛名,而且执学术牛耳,为士林所宗仰。 洪亮吉就称他“当代无人可并论”,是名副其实的一代文宗。 虽然如此,他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 年轻时一度才华横溢、血气方刚的他,至此,日感疲惫,再“无复著书之志,唯时作杂记,聊以消闲”,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所以当《阅微草堂笔记》脱稿时,他不无抱憾地吟咏道:“平生心力坐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 拟著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 嘉庆十年(1805)二月十四日,一代鸿儒纪晓岚去世,终年82岁。 嘉庆帝曾亲自前往祭奠,并追谥文达。 立身之道与交游 纪晓岚在清代官场上驰骋近半个世纪,又多次担任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另外他还主持编纂《四库全书》,是乾嘉时期公认的文坛领袖。 他官位虽大,但为人通达,礼贤下士,人情味很浓,所以交游甚广,其友朋知己、门生故吏不计其数。 从其作品或一些文献里可以查证,当时许多著名汉学家、文人学士都和他有密切的交谊,诸如戴震、王昶、卢文弨、王鸣盛、钱大昕、余集、邵晋涵、孙星衍、王念孙、段玉裁、朱皀、朱筠、阮元、蒋士铨、洪亮吉、黄仲则、罗聘、刘墉等,乾嘉汉学风尚的形成,纪晓岚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乾隆二十年夏,纪昀初识戴震。 当时戴震是来京避难的。 两人情深意笃。 纪昀还曾出资将戴震的《考工记图》付梓,并为之作序。 戴震后来几次到京师都住在纪昀家。 乾隆三十八年,戴震还因纪昀的推荐进入四库馆。 戴震去世后,纪昀曾深情赋诗,说是“披肝露胆两无疑”的朋友。 戴震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等扼杀人性的尖锐抨击,这在纪晓岚纂修的《阅微草堂笔记》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都有相当深刻的反映。 晚年的纪晓岚多次述及他和陆青来的结交经过。 陆青来曾官至湖南巡抚、户部郎中。 治学倡导经世致用。 他与纪晓岚少年时代同受业于董邦达,是非常要好的同学。 纪晓岚说,他小的时候常喜欢戏侮陆青来,但青来并不为忤,称纪晓岚的喜怒变化是真性情的表现。 为此,纪昀颇有知己之感。 纪晓岚的同窗好友还有一个董元度。 董元度,字寄庐,号曲江,山东平原人。 乾隆十七年进士。 二人相识于乾隆十三年,交谊甚笃,有多首酬唱诗传世。 董氏性情洒脱,不喜欢受人约束。 入翰林作官后,仍常乞假外游。 后仕途不顺,穷困而死,所以其诗多清婉而感伤。 纪昀《戏赠曲江》诗中曾说他“疏狂全未减,落拓久无聊”,并称:“爱尔如兄弟,结交三载余。 每怜同寂寞,相与惜居诸。 ”《阅微草堂笔记》也多次表示对董元度所禀持的“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处世态度推崇备至。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的乡试主考官。 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晓岚一直是感激零涕、念念不忘的。 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统勋负责。 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 刘墉,字崇石,号石庵,刘统勋长子。 刘墉在民间是个颇具知名度的人物,家喻户晓的《刘公案》就是表彰他的。 刘墉比纪昀年长4岁,都是一代才子。 相传刘墉当年参加殿试时曾有上乘表现。 乾隆皇帝让其以自身驼背为题赋诗,他不无自嘲兼揶揄地写道:“背驼负乾坤,腹内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跃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报皇恩。 以貌取人者,岂是圣贤人!”和坤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 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 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纪昀交游的名单当然远不止这些,还有像钱大昕、卢文弨、王杰、王鸣盛、朱皀、朱筠、王昶、洪亮吉等人,这些都是一代著名大师,是清代乾嘉时期的文化脊梁。 正是这么一批人,为盛世学术文化思潮的形成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 治学为人“近人情” 纪昀为人宽厚,学识渊博,是乾嘉时期官方学术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 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曾这样评论纪昀:“于书无所不通”。 但他广博的学问与其通达的为人是相辅相成的。 他治学为人皆讲求宽容,表现了一代通儒的博大胸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就说他“其处世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 ……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 其《阅微草堂笔记》便每每以是否通情达理作为评论的标准。 《如是我闻》(四)里便说:“圣人通幽明之礼,故能以人情知鬼神之情也;不近人情,又乌知《礼》意哉!” 纪昀论文有一个基本要求,这就是坚持“务取持平”的批评原则,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诗文作品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 在他看来,“人生境遇不同,寄托务异,心灵浚发,其变无穷”(《瀛奎律髓刊误序》),所以,其是非得失,不可简单处理。 他能比较公允地评价李清、钱谦益等人,对于文学史上各种流派也能够比较客观地加以评价。 比如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纪昀就把他们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认真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另外,纪昀身为汉学大家,却没有一点门户之见。 他最反对文人结社,而强调学术独立。 他在《耳溪诗集序》中就曾说:“余天性孤峭,雅不喜文社诗坛互相标榜。 第念文章之患,莫大乎门户。 ……朋党之见,君子病焉。 ”纪昀对出自性灵的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都是充分肯定的。 作为乾隆年间的一名封建正统文人,纪晓岚对文学创作的要求自然也是“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他也说“诗本性情”,但他所说的性情与别人有所不同,他强调的是植根于人之本性基础上的“本天而动”的“至性至情”。 “诗之分葩竞艳,要皆发乎情思,抒乎性灵”(《冰瓯诗草序》)。 他反对充满理气的文章,同时也反对不近人情的道学。 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他就曾大力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和无情。 夙兴夜寐四库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在清高宗亲自主持下广泛展开。 经刘统勋举荐,纪昀和陆锡熊出任总纂官。 在纂修《四库全书》期间,纪昀曾得到过乾隆帝的许多赏赐,但也遇到很多麻烦。 一次,乾隆帝发现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中“有引李清、钱谦益诸说未经删削者”,而这部书当初是纪昀亲自校理的。 于是龙颜大怒,专谕诘责纪昀:“何以并未删去?”令其速“删改换篇”,并“自行赔写”。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库全书》复校完成,后发现大量讹误,乾隆帝又“令纪昀、陆锡熊两人一体分赔”。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六日,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缮告成。 纪昀为此专门写了《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后收入《四库全书》卷首。 全文条分缕析,词采飞扬,富丽精湛,被称为“集中第一篇大文字”。 第二部《四库全书》完成于次年十一月,第三部完成于四十八年十一月,第四部完成于四十九年十一月。 这即是内四阁《四库全书》。 这四部全书当时分藏于大内(紫金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承德)文津阁及盛京(沈阳)故宫文溯阁。 历史战火把文源阁的那一部化为了灰烬,其他三部现分别见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 南三阁《四库全书》后分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 同样由于历史战火的原因,扬州、镇江的那两部皆付之一炬,现仅杭州的那部尚残缺不全地存于浙江省图书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纪昀又殚十年之力,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当时各纂修官每校阅一种书籍,便要撰写一篇提要,最后由纪昀、陆锡熊笔削考校、再三润饰。 陆锡熊死得较早,主要工作是纪昀完成的。 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视为纪昀学术文化思想的代表性文献。 当时的大学者朱?在《纪晓岚墓志铭》中就说:“公馆书局,笔削考核,一手删定为《全书总目》”(《知足斋文集》卷六);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亦云:“公一生精力,萃于《提要》一书”;张维屏《听松庐文钞》亦称:“文达一生精力,具见于《四库全书提要》,又何必更著书!” 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对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全书共收录各种书籍达3503种,79337卷,存目达6783种。 其中有380多种佚书是经过众多学者长期搜集失而复得的珍品。 还有不少书籍,经过艰苦的考订而恢复了原貌。 郦道元的《水经注》,便是经戴震精心研究而使长期混淆的“经”与“注”得以区别开来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颇有思想学术价值,介绍著录与存目书籍,写明作者名姓、所处时代、该书要旨和基本评价,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目录学著作。 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三十二曾这样评价《四库提要》:“窃谓自汉以后薄录之书,无论官撰私著,凡卷第之繁富,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议论之公平,莫有过于是编。 ”积平生精力研读《四库提要》的余嘉锡亦全面肯定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嘉(庆)、道(光)以后,通儒辈出,莫不资其津逮,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 ”(《四库提要辩证·序录》) 但由于《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种官方行为,编纂指导思想受政治目的所左右,所以著录的书籍并非兼收并蓄,而有着严格的取舍标准。 这在《四库全书》卷首的《圣谕》中说得很清楚。 他们在对古代书籍进行辑佚、校勘、考辨等整理的同时,也在干着对不利于清朝的一些书籍进行销毁、删削或改易的不光彩勾当;在钩沉、辑佚、保存古籍的同时,也在破坏、摧残文化。 其结果,不仅使许多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书籍遭到摒弃,而且使收录的一部分书籍尤其是宋元以后的许多具有异端色彩的书籍失去了原貌。 从此意义上说,也是一次文化浩劫。 如对明代李贽的言论,清 *** 就不仅把他的著作列为焚毁书目,而且直斥李贽“非圣无法,敢为异端”,“为小人无忌惮之尤”。 (《四库提要》卷五十史部·别史类存目《藏书》提要)再如对屈大均等那些强烈抵触清朝人的作品,自然尽在销毁之列;至于偶有一二语伤触清朝而又气节凛然的明代遗民作品,则稍加“酌改”即为我所用。 (《清高宗实录》卷1095)其政治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据官方上报的数字统计,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销毁、抽毁的书目多达2600多种,其实际情况恐怕还不止这个数字。 阅微草堂度晚年 《阅微草堂笔记》是继《聊斋志异》之后出现的又一部有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 由于纪昀当时特殊的身份,加之为人通达、学识渊博而诙谐,另外他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追录见闻、忆及即书”(《滦阳消夏录序》)的写实手法,所以艺术风格独特。 《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约40万字。 包括《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4卷、《槐西杂志》4卷、《姑妄听之》4卷、《滦阳续录》6卷。 该书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之间。 该书是纪晓岚十年心血的结晶,又是纪晓岚晚年心灵世界的反映,也从某一个侧面显现出清代中期纷繁复杂的时代文化风貌。 该书的取材,一是来自于纪晓岚本人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二是来自于他人提供或转述的材料。 小说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从文人学士、 *** 乞丐,到三教九流、花妖狐魅,几乎无所不包。 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书中有些怪异奇谲的故事,虽然充满了因果报应、祸福天定的迷信思想和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也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清中叶的某些人生实相,并触及到当时某些社会弊端,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而且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倾向。 《阅微草堂笔记》有不少故事章节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朽和黑暗,道学家的虚伪和卑鄙。 如官吏的营私舞弊、草菅人命;有的貌似正人君子,道貌岸然,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卑鄙下流。 诸如此类,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如《滦阳消夏录》(六)第十则,作者就借山中“鬼隐士”之口,生动地描绘出幽冥世界亦如人间世道,充满了相互倾轧和追名逐利,揭露了官场的黑暗腐朽。 《滦阳消夏录》卷四则写“有两塾师临村居,皆以道学自任”。 在公开场合,他们“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暗里却互相勾结,丧尽天良,谋夺寡妇田产。 另外,《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不少篇章揭示了处于社会下层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及悲惨境遇。 作为乾隆皇帝的一个文学侍臣,纪晓岚虽缺乏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但他忠实记录传闻的写作精神及其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 《滦阳续录》(五)就讲到一件既令人心酸又使人深思的事情。 河北沧州有个董华,家里穷得无立锥之地,以卖药卜卦为生,“一母一妻,以缝纫浣濯佐之,犹日不举火。 ”适逢这年又发生了大饥荒,更使董家雪上加霜,全家人奄奄待毙。 无奈之下,董华只好“鬻妇以求活”。 在这则故事里,作者对那名“万不得已而失身”的女子没有丝毫的指责之意,反添几分同情和理解,真实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阅微草堂笔记》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有“过于议论”之嫌,“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但其中不少形象化的寓言和讽喻性的故事还是颇为生动风趣的,甚至能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如是我闻》卷三写一“相见辙讲学”的翰林官员,别人也以为他“崖岸高峻”,美名在外。 没想到,他也竟会因没有及时接受来宾的送礼而“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人物表里不一的个性特征和心灵世界,着实让人难以忘怀。 另外诸如《姑妄听之》卷二“河中寻兽”之类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也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纪昀虽把《阅微草堂笔记》视为“消遣岁月”(《滦阳消夏录序》)的一部闲书,甚至也很难与《聊斋志异》相媲美,但它不蹈旧辙,自成一家,风格独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140 评论

桃色蔷薇

《四库全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卷帙最为浩大的丛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化工程之一。清朝乾隆皇帝耗费十年时间,动用国帑数千万两,编纂成这部举世闻名的巨著。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总字数约十亿。其著录之宏富,卷帙之浩繁,可以说是一部空前的文化经典。

9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又和谁牵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通用11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

    愿无悲喜201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与杜甫江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杜甫江阁概况——风雨问当年,流寓星沙,客恨曾题临水阁江山留胜迹,何分湘蜀,诗魂尚系浣花溪据史记载,唐大历三年秋,杜甫友韦之晋调潭州剌史,投之待至而韦卒,甫以贫病

    猫咪灰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与麦阁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喜欢阿信的歌词

    好猫宝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与见面照人明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我整理了一下参考格式,大家可以参考参考! 一、文献格式的快速引用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的类型(即引文出处)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在文献名后并以方括号括起,具

    陳詞濫雕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与又到狂欢时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写参考书的名称、作者、著作时间等,在论文的最后。

    燃情咖啡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