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凡迪克思琪
无 题 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④ ———————————————————————————[注释] ①“相见”两句说:相见难得,离别是更难舍难分,又何况是在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分别啊! ②丝:双关语,与“思”谐音。蜡炬(jù):蜡烛。泪:蜡烛燃烧时下流的油脂叫“烛泪”。 ③晓镜:早晨照镜子。云鬓:旧时用以形容妇女浓软如云的鬓发,此借指面容仪态。改:指容颜变得憔悴。月光寒:指处境凄寂。 ④蓬山:蓬莱山,相传为海中仙山之一。这里借指对方的住处。无多路:没有多远。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指信使。探看:探望,慰问。
聪明的达人安
[注释] ①“相见”两句说:相见难得,离别是更难舍难分,又何况是在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分别啊! ②丝:双关语,与“思”谐音。蜡炬(jù):蜡烛。泪:蜡烛燃烧时下流的油脂叫“烛泪”。 ③晓镜:早晨照镜子。云鬓:旧时用以形容妇女浓软如云的鬓发,此借指面容仪态。改:指容颜变得憔悴。月光寒:指处境凄寂。 ④蓬山:蓬莱山,相传为海中仙山之一。这里借指对方的住处。无多路:没有多远。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指信使。探看:探望,慰问。 【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 —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复任盐铁推官。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晚年闲居郑州,病逝。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为晚唐杰出诗人。 【李诗特色】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诗继承、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就很高。就内容而言,有政治诗、咏史诗、写景咏物诗和爱情诗几方面。李商隐的政治诗中《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安定城楼》较为出色,表达了奋发进取的精神;他的咏史诗《贾生》、《隋宫》构思新巧、措词委婉、意蕴深长;咏物写景诗也有惊人之笔,如《登乐游原》,境界苍凉悲壮,意蕴含蓄。他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或以诗中两字为题做为此类诗的题目,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就象他自己所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李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赏析】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心如蝶舞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隐约、朦胧,表现含蓄、委婉,因此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评析也众说纷纭。比如这首“无题诗”,有人认为是政治诗,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 以第三首为例。诗的首句中“昨夜”二字的连续出现两次,提示诗人是在今天回想往事,“昨夜”二字的情感含量大,说明诗人的记忆刻骨铭心。“星辰”与“风”,“画楼”与“桂堂”,暗示了诗人所经历的幸福时光和生活情景。 第二联表现对爱情的体验与理解。彩凤比翼双飞,是美满爱情生活的象征;犀牛角的中央有纹理贯通两端,故又称通犀,诗人以此比喻双方情感的相通,展现心灵的感应和情意的契合,虽然二人各在一方,但心却是息息相通,这二句诗中所包含的深厚的底蕴,使后人赋予了它更多的哲理意味和人生内涵。 第三联中写到的送钩、射覆都是古代酒宴上的游戏,类似猜谜。二句以极华丽的语言描述了热烈欢快、酒暖灯红的场面。 然而,正当诗人沉浸于对昨夜良辰美景的回忆时,远处传来了阵阵鼓声,天要亮了,诗人又该上朝了。“应官”也就是应付官差,包含着无可奈何、百无聊赖的心境。“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所以,在古代诗歌中,常以它来比喻飘零的生活,李商隐在这里也通过这一意象揭示了自己的人生境况。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他的悲苦命运和人生际遇,也通过他的诗作反映出来。他的诗含蓄朦胧,俊秀凄绝,意境深广,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除了李商隐诗集中标明无题的十几首诗之外,还有些以首两字或句中两字为题的,以及虽有题但实则无题的,一般也归入无题诗一类。这些诗构思细致,深情委婉,音律和谐,引起了很多人的深切共鸣,而且一直也是研究者热衷的内容。但是它们大多绮丽莫测,扑朔迷离,难于把握。《文心雕龙·隐秀》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隐指的是篇中有言外之意,秀指的是语言独拔俊秀。这些特点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都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Yoyo030303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吃不饱的阿呜
一、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赏析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三、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四、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张小小晴晴
耿仲琳称,李商隐《无题四首》是怀思李贺的。如此,可说千古一人,独树其帜。是耶非耶?且看:其一: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其二: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迥。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其三:含情春日宛晚,暂见夜兰干。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其四: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辗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历史大注家解《无题四首》,虽千言万语,亦各说千秋,但却无一有耿之见解者。历史所解所评,大至有三类,一曰艳情诗;二曰求助不得哀怨诗;三曰被汰官场悲情诗。为了使本文所解与历史各解有个对照,不避冗繁,略引如下。第一种,(均引自笺评)如“〔何曰〕此是艳诗……窥帘留枕,春心荡漾如此,此以见情之一字决非防闲之所能也。……鸟兽不失伉俪,殆不如梁间之燕子。”〔朱曰〕“(次章)窥帘留枕,春心之摇荡极矣。迨乎香销梦断,丝尽泪干,情焰炽然,终归灰灭。不至此,不知有之皆幻也。”“〔唐诗鼓吹评注〕(首章)此有幽期不至,故言来是空而去已绝迹。待久不至,又当此月斜钟尽之时矣。惟其空言,所以梦为远别,啼难唤醒,而裁书作答,催成墨淡也。想君此时,蜡烛犹笼,麝香微度,而我不得相亲,比之刘郎之恨,不更甚堪哉!”第二种,如“〔吴乔曰〕(首章)(首句)言绹有软语而无实情。(次句)……此诗与‘相见时难’皆是致书于绹时作,即《旧传》所言屡启陈情也。(次章)(六句)言己才藻足为国华,绹不拔擢也。(三章)(三四句)末句有‘归’字,则知此联言在绹处次日也。(五句)愧不如钗得近其人之身。(六句)愧不如鸾之决然自绝,而犹恋恋一官。(七八句)楚词言君恩之薄,……言无人也。结语祖之。(四章)东家老女自比。溧阳公主比绹。又曰:老女,自伤也。”“〔徐德泓曰〕传载令狐绹作相,义山屡启陈情,绹不之省,数首疑为此作也。俱是喻体。”第三种,如“〔程曰〕此四首则已入茂元府时感叹之作。第一首起句言来居幕府……已去秘书,竟绝踪迹。次句言幕中供职之勤,夜则月斜,晚则钟动,……三句言自别兰台,梦中岂无涕泣,无如其无可诉语。四句言自掌书记,未免受人促迫,往往不待其墨浓。五六句又追忆秘书省之情事:宿直紫禁,亲见翡翠金屏;身近御炉,香度芙蓉绣带,何其乐也!七八句谓今则君门万里,比之汉武求仙,虽未得至蓬山,犹邀王母之降;若已授秘书省,意未得入,是则较逢山之远更为过矣。第二首专言幕中,盖作此寂寞之叹。……雷雨飘萧,秋花冷落,……晨入暮归:晓则伺门启焚香而入,晚则见辘辘汲井而归,盖终日如是也。五六似指当时官奴而言,谓窥帘贾女、留枕宓妃,邂逅之间,亦尝相遇。……然发乎情此乎礼义,不得不自饬……故曰‘莫发’、曰‘心灰’也。第三首……专咏官奴。开口‘含情’‘暂见’四字,……年少薄幸之事有不可为亦有不易为者,登楼岂无履声,过帘亦见人影,惟有以礼自持而已。……故爱其钗燕而转自羞,欲为镜鸾而翻自愧。……第四章乃归后索居之怨。……如不售之女,空老流光矣。……感叹之情不但无可语者,亦并无人闻之,其闻者唯梁间燕子耳。”公认:商隐此《无题四首》为喻体,而非赋事。既是喻体,不明可猜,各种解说当都应允许。问题在于其解是否合理;而是否合理,不仅仅要看字面,还要看诗作的意境与作者的处境和一贯思想之间的联系,是否说得通。首先,艳诗说,是难通的。古人也有此种看法,如汪辟疆说:“如为艳遇之作,则深夜翩然肯来,而又翡翠被中,芙蓉褥上既无燕昵之欢,何又忽云蓬山远隔,则前后不合也。”当然也有说,只是一种怀思,一种情恋。那么,这种怀思,这种情恋,李商隐所抒为何者呢?一般说来,旧体诗以三人称,歌咏者多于见景见物见人,借以抒之,绝不空泛诉情的。这里,李商隐抒何者之情恋呢?无指,即历代大学问者无人能指明恋者为谁。非有别者,那就只能是抒他自己的感情瓜葛了。可李商隐有这样情感经历吗?若找不到答案,情恋艳诗之说,非也。其次,与令狐绹的情感纠葛说,也是难通的。仍如汪辟疆所言:“如为子直来见,无论子直贵官,不常下顾,既感念故人亲来存问,又何为待至五更深夜月斜楼上之时乎?冯氏自知不可通,则谓令狐为内职,此句点入朝之时,牵强附会而不知为瞽说也。惟解为梦中梦觉两层,则通体圆融,诗味深远。”但是,汪辟疆之“诗味深远”,仍逃不出令狐冷落义山之情感纠葛之旧臼。云:“况已与令狐乖隔虽深,旧情犹在,则援手亦不难也。但所疑虑者,窥帘以韩掾之少,留枕以魏王之才,而我何有哉!转念及止,则寸心灰尽,其无益也可以断言之。”如此,岂不把诗中感情抒发,解说成李商隐为自己仕途不达,而忧虑沉吟之低俗庸辈了?!因而,诗之境界,也就毫无堪尚可言。所以,我以为,这种看法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唐代著名诗人中,包括李白、杜甫等等,都有个人际遇不达之苦闷,但所有这些诗人,在抒发个人际遇不平时,几乎都是同人民疾苦、社会不公联系结合在一起,表达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愤然与不满的,既是个人的歌吟,又是人民的呐喊。为何李商隐写诗会仅仅抒发个人不被令狐绹提携之苦闷呢?这可能吗?这符合李商隐为诗的宗旨,符合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吗?耿仲琳对李贺李商隐诗歌已有多解,不仅出版了专著,且在《文艺报》上发表了对二李若干诗歌的解析文章,笔者也作过说明介绍,包括试解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之《无题》诗,可知李商隐是宗师李贺的,他们诗的主旨是吟民苦,反皇权的。因此,把《无题四首》解成李商隐只是为令狐绹的不念旧情、不予关照,而忧抒悲吟,就不仅仅是误读,简直就是对李商隐这位伟大诗人的亵渎了!第三,认为是写李商隐在茂元府为官时的忆景思情之作,更难以说得通了。不仅解释牵强:如把首章三四句说成“自别兰台、梦中岂无涕泣”,把五六句“金翡翠”、“绣芙蓉”,说成当秘书时“何其乐也”;把七八句“蓬山一万里”说成“谓今则君门万里”、“若已授秘书省,竟未得入,是则较蓬山之远更为过矣”;一哭、一乐、一悲,跳跃难连,岂是顺理成章?!更则,怎么可以不顾李商隐的人格,把这位吟民苦反皇权之义士,说成为其一时离官卸任,而大借托喻之词抒发一己之郁闷呢?〔程曰〕之解释,漏洞百出,不堪置酌,可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耿仲琳早已指出,历代大学者大注家之所以把李商隐诗歌解释得离离迷迷,皆因他们不知道李商隐是宗师李贺的。有些词句,虽也破解得与诗境较为接近,但终是断章取义、支离破碎,不能贯通。耿老在给我的信中曾说到,他越研究李商隐越感到其反皇权思想之执着,几近让人“烦”的程度。但这越发证明了李商隐反皇权思想的彻底性。当然,李商隐各首诗不可能都写同一事同一景,而不过是借不同题材而抒发他的同一主旨——反皇权思想罢了。现在,让我们以耿仲琳提供的思考线索,即《无题四首》是怀思李贺的,略对其作一解析。对这四首“无题”,史注家有说是互不关联的,也有说四首是一体的。我赞成后一种意见,即便不是同时所写,而将其纳入此《无题》一组之内,也足以证明其不能分割,况李商隐还有别的“无题”诗未放于此组诗之内,也足证此一点。这组诗,是由梦引入,浮想联篇,尽抒人世之感慨,由“月斜楼上五更钟”到“归来展转到五更”,不是一夜之事,而很可能是几夜翻转,不能成眠,吐肝抒胆,尽展所思。首章。〔吴乔曰〕“此诗与‘相见时难’皆是致书于绹时作。”致书绹,如同对“蜡烛成灰泪始干”一首把怀思李贺解为求令狐绹伸出援手一样,显然是大误。但吴乔能把“来是空言去绝踪”与“相见时难别亦难”相印照,也算是悟到了诗之语境。此诗开句“来是空言去绝踪”,既是说的梦境,又是指李商隐怀思李贺如“相见时难别亦难”那样的情景,似梦非梦,双关尔。“月斜楼上五更钟”,由梦中思李贺,似见非见,既来又走,是梦又醒,可见商隐痴心追思李贺已到了何等程度。此种痴迷,是何样的感情呢?似男女情恋,然已远非男女之情可比。“梦为远别啼难唤”,书注“‘唤’原作‘换’”,皆可。以“唤”论,可解为吾还是“见你难”,“思不断”啊!以“换”解,“梦”即李贺之反皇权的主张,时至今日皇权专制还是不能“换”成“新”啊!但是,义山我秉承你的遗志,急急就书,成诗成歌:“书被催成墨未浓”,追之情何以诚哉!“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书注“‘照’,悟抄作‘烛’”,“‘熏’,悟抄作‘香’”。皆可通。其实,“烛”、“香”,可能更符合原意。按耿仲琳考解,“翠”在李贺李商隐诗中皆指反皇权的民主思想(见《李贺歌诗愚解稿》49~50页)。由此我们可知,“蜡烛”或“蜡照”,皆是指李商隐当夜(“蜡照”)或一生(蜡烛)作诗抒发无君论的民主思想(金翡翠);当然也只是“微度”,“半笼”,“绣芙蓉”的任务并未远未完成。“刘郎(化用李贺“茂陵刘郎秋风客”、刘彻茂陵多滞骨”)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有注家将刘郎解为刘辰,八竿子打不着,硬扯!此句双解:汉武帝迷仙,他越是沉迷于仙道,仙道越不至也,暗指皇权腐败,社会黑暗,何有仙意可言?!因此,又可理解为李贺仙去(所追理想)更远了,加重了对封建皇权腐败控诉的分量!另一解,是借刘郎之口,抒商隐思李贺,追及远、别难见,无限怅廓!诗意丰盈,诗味深沉,怀思李贺,痛诉皇权腐败,又是一首血泪歌!二章。这是一首专吟反封建礼教,歌自由恋爱的华章。“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书注:“南”,姜本、朱本作“风”。“东南”,是为与“塘外”词性对称,“飒飒东风”,实则用“风”字更合理。此句讲“细雨”、“轻雷”,即是当夜环境,意托为李贺无君论思想亦化成“细雨”、“轻雷”,浸润大地。需注意:史家多是把四首诗连起通解的,吾亦然。他们说是艳诗、仕途不遇诗;我说,第一首是李商隐追思李贺的无君论思想。当然此首也不例外,只是此首与前首表达的侧面有所不同。“金蟾啮鏁烧香入(照应李贺《宫娃歌》),玉虎牵丝汲井迥”,与李贺的“日睹井中泥”和李商隐的“但歌井中泥”相联系,无疑可知这里的“汲井迥”、“烧香入”,是对第一、二句的延伸,不仅是“细雨”、“轻雷”,还是“烧香入”,“汲井迥”,均是歌抒的无君论的平民观。“贾氏窥帘韩掾少(照应李贺“熏衣避贾充”),宓妃留枕魏王才(照应李贺《洛姝真珠》,洛姝=宓妃=李贺。诗中“金鹅屏风蜀山梦”,就是洛姝=宓妃=李贺睡到曹植的床上。)”,则引出了一个重大主题,即歌颂历史上那些勇于挑战封建礼教,主张男女自由恋爱的人生观恋爱观。贾氏,贾充之女,遇韩自合,两情相悦,并非野合,终成眷属;宓妃,神话传说之伏羲之女,宋玉作《高唐赋》,倡“扬诗守礼”,曹植反其意,作《洛神赋》,歌颂男女自由恋爱,痛斥封建礼教。李商隐在此诗中引此两典故,不是什么既无“韩掾少”,又无“魏王才”之自比心灰。这是说不通的。即便义山真的因仕途不遇而感叹,他这位才华横溢卓卓者,也绝不会自渐形秽,自遣己之才华不足;依他的品格,倒是应直击愤抨封建社会的当权者的昏庸,怎么会自遣自责呢?!以后,如若有机会,我们还将就“宓妃留枕魏王才”与《洛神赋》专门联系起来作一论述,进一步阐述其反封建礼教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影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在李商隐的辞海中,“春心”可以等于无君论,“花”可以等于“腐儒”。“莫共、争发”是感叹现实还不能压倒对方。“一寸相思一寸灰”是思念李贺,亦如“蜡烛成灰泪始干”,是随着蜡烛的燃烧一寸一寸地深化这种思情。前面已说到,商隐此四首诗是喻体,不明可猜,但一定要合理合情。故而,除了上解外,还可做下解。即:“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又是悲鸣和控诉!“莫共”,不共,不能共争发,是因为在封建礼教下,大多数青年男女,还不可能像韩掾贾女、魏王宓妃那样能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牢笼。曹植因作《洛神赋》,其下场是被曹操所贬,险被曹丕所杀。况别者乎?!“一寸相思一寸灰”,岂不是对当时社会大多数青年男女的凄凉悲苦之难逃境遇的写照吗?我以为,此解同商隐引两典入诗于此,是前后呼应的,与前解同是表达的反封建礼教、反对皇权专制,追思李贺的。我们今天无法去问商隐当时所写何指!此二解应都是符合商隐价值观和诗境诗意的。三章。是李贺《湖中曲》的摩写。贺诗全文为:“长眉越沙采兰君,桂叶水荭春漠漠。楼船醉眠白昼闲,渡口梅风歌扇薄。燕钗玉股照青渠,越王娇郎小字书。蜀纸封巾根云鬓,晚漏壶中水淋尽。”“越王娇郎”是“范蠡”,“晚漏壶中水淋尽”是“三更”。全诗是写平吴后,范蠡、西施脱离越王泛游五湖的星夜出逃的情景。商隐诗与贺诗雷同。“日宛”是太阳日失落貌,指日过午偏斜。“暂见夜兰干”,是才到半夜(三更),“楼响将登怯,帘烘(透亮)欲过难”。是怕人发现。“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与“燕钗玉股”“巾根云鬓”,以及“越王娇郎小字书”,均说的范蠡、西施奉侍吴越二王事。商隐诗比贺诗多一个情节:“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那是到了山东,范蠡、西施骑上了“宝马金鞍”,发财成就了“陶朱事业”。这在当时的社会,岂不是对皇权统治的极大藐视吗?但此诗也可以有另一解。即依前章后解,近一步深入,写一女子追求自由恋爱会其男友之无奈的过程。“含情春日宛晚,暂见夜兰干。”这是说,此女子以期所怀春心,由下午到夜深了,走进了其情郎家门。但却十分忧犹、迟疑。“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欲过难”,以“帘烘”作由,因这是写诗,尤在义山笔下,会写拳棒相加吗?!由此“欲过难”,人们可以想像得到,在那封建礼教下,又有多少棒打鸳鸯的悲剧啊!自投江湖以殉情,石沉河底火点天灯之成冤鬼情魂者,不是屡见不鲜吗?!“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决不是如史注家所言,是什么李商隐“羞”“愧”才华不够,而不能不敢去祈求令狐绹。若其如此无才,他还能与令狐绹由同学而曾走到“至交”的一步吗?此二句,不过是说诗中女子,叹自己白白有一头“钗上燕”,悲自己白白生就如“镜中鸾”!凄凉悲苦之意跃然纸上,实令人恻忄隐同情!这女子,非贫家之女,她等了一夜,令人暇想,此一夜她是怎样熬过的?!“归去横塘晓”,天已亮了,地点可能仍在前诗中所言的“芙蓉塘外”,她受到多少阻拦竟谁与知?无奈,只好乘天还未全白,“华星送宝鞍”,让启明星送我归吧!哀情怨愁,令人心惊!照诗之意境,这一解法不是更可以反映和体现商隐诗的反封建礼教的主旨吗?前解是指范蠡、西施逃出封建权势魔网。当应是都可成立的吧!四章。这是组诗之尾声,是总结。以往史注,皆就词说事,不知通解。如〔按〕言:“无题四首,其中七律二首,五律一首,七古一首,题体既杂,内容亦无内在联系”,“盖前三章内容、写法均与第四章有别。”“七古‘何处哀筝’一篇、以贫家老女无媒不售、自伤迟暮与贵室女子得意行时、游春赏景相形,以喻寒士之落拓不遇与贵显子弟之仁宦得意,显用感士不遇之传统讬喻手段。”此即把一组《无题》,作了孤立解读,且是猜测“寒士之落拓”、“自伤迟暮”,实乃非也。首二句,“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哀筝顺耳”这是曹丕说过的话。“永巷”即宫中永巷。两句暗示为曹魏时事。“东家老女嫁不售”就是说《洛神赋》无人读懂,不解其真价值。“东家”是“东阿王”曹植。“老女”是《洛神赋》。“白日当天三月半”。是说《洛神赋》“如日中天”,但“三月半”即春期已过,还未嫁,无人理解。“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这是臭不堪言的秽事:梁简文帝勾结候景,出卖了他的叔叔梁武帝,自己捞取了帝位。候景比简文帝还年老,又瘸又拐,可是硬是威逼他“献”出十四岁的女儿“溧阳公主”。李商隐拿这个奇臭的丑史,束訾骂腐儒不知《洛神赋》的圣洁,而香臭不分。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呀!?“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这个“长叹”,与李商隐另一首《可叹》诗的“叹”字完全同义。这里我们也把另一解写出:首二句,“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哀筝急管”是何处?“樱花”、“永巷”、“垂杨岸”。“永巷”,可解“深巷”——书注。“樱花”何处?“垂杨岸”又何处?百姓人家吧,或许还包括“柳巷”吧!又,何以哀之?只是“东家老女嫁不售”吗?何止!柳巷烟花之女,不哀吗?未有真情被逼而嫁者不哀吗?“哀声急管”何意?“急管”,不是强娶之急吗?“哀声”,不是怨女之哀之悲吗?可谓:“哀声急管遍,樱巷杨岸悲”,不凄楚可怜可怨可悲可痛可恨吗?!!此悲更胜老女不嫁悲!“东家老女嫁不售”, (李商隐“东家老女嫁不售”,与李贺“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思想吻合),“屏外寒”、“楚女眠”,乃无自由情恋之身,老女宁不嫁,也不去为封建礼教殉葬,可叹也;“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大宦人家之女,十四即嫁,喜吗?何为“同墙看”?历代大注家多解,是“十四嫁”,其实不过是她们爬上墙看婚嫁之景,听“哀声急管”罢了。他们的“喜”,自以为喜,并非喜,实则大悲也,因为他们是最逃脱不出封建礼教束缚的。如此,我们把这里的诗意,同二章中的歌贾女、颂宓妃,就可知义山用心之良苦,借以歌赞曹植《洛神赋》反封建礼教思想之伟大!我们还可以把此首的“哀筝急管”同第三首相联系,此次嫁娶,是否就是“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那位女子呢?一、二、三、四首递进相联,由总抒,再到次抒、个抒,而后归总,何其明也!!由梦而起,梦亦非梦。第一章诗内主人公是义山,中间二首乃至最后一首亦是由梦而醒,是客写,直到最后二句,“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才又出现了商隐自己,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绪万千,诉说民苦,歌吟反皇权专制腐败,尤其痛斥、鞭挞封建礼教,残害人性之丑恶罪恶,此中意韵弦音,有谁可知?历史大学问家大注家皆不知,只有“梁间燕子”可知,但亦只能是“闻长叹”也!!对《无题四首》,我写了两解,第一种解法应是正解。但另一解,亦符合商隐诗反封建礼教思想的主题,从诗意分析应可成立,总比历史注家解得更合理、更近情。我还要说的是,时过千年。毛泽东晚年病重期间还在请《人民文学出版社》印李商隐无题诗线装大字本进行研究,可惜未完成鹄志竟离我们而去。耿仲琳同志接过毛泽东的棒研究二李诗,已有大成,令人宽慰。我之所解,是依耿老点题及考证而解,不一定解得全恰,恳请耿老和其他专家及众读者指正、赐教。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
随着网路资讯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资讯流、商流和资金流在网路环境中就可以达成,而物流则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必须在现实条件下进行。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
无 题 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是不是这首无题....《无题》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
毕业论文精彩的结束语能使论文显得更美观,那么怎么来写毕业论文精彩结束语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毕业论文精彩结束语 在此毕业论文完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