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缓冲123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的各类政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以下简称民族生)离开家乡求学生活。由于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部分民族生难以适应开放多元的大学生活,离不开“同乡圈子”,局限于小团体内部,缺乏交流、交往、交融的途径和平台,不利于自身的成长成才。一、民族生交流、交往、交融现状出于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客观原因,民汉之间的隔阂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民族大团结关系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在这种背景下,让民族生走上舞台展示自己,让汉族学生欣赏民族生、了解民族生、接纳民族生,探索构建相互嵌入的高校管理模式模式,促进民汉学生之间交流、交往、交心、交融,是做好高校民族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重要手段。当前,大学阶段学生民族团结交流、交往、交融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能够基本满足青少年德育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的需求,但是,也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各学校发展不平衡,部分高校只重视智育,主抓第一课堂,忽视对德育的重视。学校领导对民族生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没有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之中,缺乏相应的机制和保障措施,活动浮在表面,流于形式。二是民族生管理的各项工作分散、不成体系,无法形成联动机制。目前,民族团结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仅限于演讲、座谈、报告会等形式,且参与面不够广泛。三是少部分民族生的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容易受到民族分裂分子的蒙蔽和蛊惑。近几年,三股势力加紧向教育领域渗透,与我们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争夺青少年一代。二、民族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开拓民族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搭建民汉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提升民族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实现民族文化共享、弘扬、传承,切实维护校园稳定、丰富校园文化的前提,是践行教育强国伟大理念,培养政治坚定、知识全面、综合素质过硬的少数民族骨干的重要途径,对丰富学生培养路径、发展学生培养模式、探索学生培养体系、研究学生培养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一)鼓励民族生展示与宣讲本民族语言、服饰、饮食、风土人情,以互知为基础,提高民族生的自信,帮助民族生尽快融入学校。民族生极其渴望将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习俗以及家乡的风土人情展示给其他民族的同学,以求消解认识误区、打破以往成见,与其他民族同学和谐共处。而汉族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神秘诱人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习俗以及其家乡的风土人情充满好奇,有了解的热忱与兴趣。在这样一个心理共识之下,为少数民族同学和汉族学生搭建桥梁,为各民族学生建立友谊提供一个机会和平台,同时成为建立同伴关系、提升交往能力的心理契机。(二)建立普通生与民族生的朋辈互信计划,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团结友爱、富有凝聚力的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民族生走出自己的小圈子真正融入到学校的文化氛围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训练一批熟悉本民族风土人情、有一定文化素养、爱国爱校、友好亲和的民族生;吸引招募一批对少数民族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生,使之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通过训练与合作,提高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间文化差异的认识,形成兼容并包的气度,达成互谅互惠的关系。(三)巩固普通生与民族生的朋辈互助计划,提高民族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民族生专业素养,帮助民族生处理学业困难问题。形成朋辈互助机制,建立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互助模式,为民族生招募学业上的导师。利用结对关系,培养多方面深层次的综合素养。
绿兮衣兮
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上指出,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认识理解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是什么?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记者采访了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马品彦和新疆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于尚平。记者:如何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马品彦:交往就是相互往来,有了往来这个前提,才能进一步交流。这种交流包括情感、文化、经济等方面,经过交流增加情感,彼此相互了解,最终达到交融的目的,各民族群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连、相互理解、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新疆。于尚平:交往交流交融的最终目的就是拉近各族群众心与心的距离,让各民族团结一心、亲如一家。交往交流交融要落实到各民族百姓生活、生产、学习的方方面面,要从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婚丧嫁娶等日常小事入手,引导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进感情。记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原则和基础是什么?马品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原则是平等和尊重,尊重差异、尊重规律、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比如在风俗习惯上,不能只强调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要营造尊重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从历史基础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各族群众经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可以说,没有哪个民族在其历史中不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成员的。除了各民族成员的吸收融合外,还包括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饮食也是相互学习影响的。现实基础是指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只有国家强大兴盛,各民族才能不断繁荣发展。于尚平:现实基础又有四方面:一是政治基础,新疆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60多年的发展实践,其制度的优越性已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证明,国家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权利,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等,这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治基础;二是文化基础,长期以来,新疆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各民族格局呈现的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当中灿烂的一颗明珠,既丰富了中华文化,又融合了中华文化,也就是“一体多元”的鲜明特征,这种文化基础是新疆各族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的牢不可破的重要基础;三是思想基础,“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思想基础筑牢了各族群众根连根、心连心,相互离不开,各族一家亲的情感,同时也是今后促进进一步民族交融的思想基础;四是经济基础,新疆各民族之间,以及与内地之间在经济方面的相互往来、相互依赖、互相嵌入,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记者: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哪些方式方法?于尚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首要前提是思想上的重视,要把民族团结放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基础性、战略性问题上去看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是筑牢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就要不断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相互认可、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基础情感,只有情感上拉近了,才能真正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是创新活动载体,在全社会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的氛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是干部的引领作用。具体来说,第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各族儿童生活在一起,玩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团结种子。学校也要把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工程抓牢抓实;第二,在全疆各个层面开展互学语言活动,要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各民族之间通过互学语言,拉近情感,不知不觉中升华团结;第三,在企业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职工要通过比、学、赶、帮、超等活动,在相互学习技术中自然而然地增进情感和友谊;第四,把援疆工程真正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工程,开展结对子活动,多层面组织交流交往活动,以增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国家认同感;第五,政府可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在城镇社区有序地推进各民族嵌入式的居住格局,让居民在多民族社区环境中,从日常生活中增进交流;第六,进一步加大《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要坚决予以依法处置。马品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杜绝空喊口号,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尊重彼此,不做伤害民族团结的事,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晨报全媒体记者 任春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北魏主动融合是少数民族统治者主动要求本民族采用汉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全盘汉化”的措施促使鲜卑和汉融为一体。这一改革对北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沟通:老师您好,仰慕您很久了,非常喜欢您的授课方式,不知是否有荣幸加入您的论文指导组里。联系技巧:1、首先礼貌问好:老师,您好,我是您毕业论文带的学生。2、简单
论文写作的内容和标准格式⑴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一摘要:长期以来,学校管理一直青睐制度化管理,对非制度化管理缺少理性思考,班级管理也是如此。随着"人本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科学中地位的不
医学论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