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若尘
01. 《“虚静”的美学历程》,独撰,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02.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其融合中西文论的努力——以钱中文、童庆炳为例》,独撰,载《当代文坛》(CSSCI来源期刊)2005年第6期。后收入余虹、徐行言主编《立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03. 《毛泽东大众文艺思想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独撰,载《毛泽东思想研究》(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06年第2期。04. 《<周易>“情”辨析——兼论“设卦以尽情伪”》,独撰,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06年第3期。05. 《我们为什么要读十三经》,第二作者,载《社会科学家》(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4期。06. 《本事批评:赫施意图主义批评理论的一个范本》,独撰,载《宁夏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6期。07. 《“妙悟”论的诗学根源》,第二作者,载《山东社会科学》(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06年第12期。08. 《从“微言大义”到“诗无达诂”》,第二作者,载《文学遗产》(权威期刊)2007年第3期。09.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独撰,载《社会科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摘目。10.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阐释与人文情怀》,独撰,载《西南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09年第5期。11. 《依经立义:作为中国文论研究方法的建构》,第二作者,载《思想战线》(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0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12. 《先秦传世文献“情”考辨》,独撰,载《重庆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13. 《刘勰“<春秋>笔法”论纲及其中国文论建构》,独撰,载《江汉论坛》(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11年第11期。14. 《从<春秋>义法到义法批评:中国散文批评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内涵》独撰,载《内蒙古社会科学》(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12年第1期。15. 《“<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第二作者,载《社会科学战线》(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12年第1期。16. 《<毛诗序>尊废之争与儒学嬗变》,第一作者,载《武汉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2014年第1期。
我的宝贝叫小啦
●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文学评论》2007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4期转载)●终止游戏与继续生存——先锋长篇小说论 《文学评论》1994年3期●不读“文化大散文”的理由 《新华文摘》2003年1期全文转载●批评应“挟着风暴和闪电” 《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全文转载●关于今日批评的答问(对话) 《南方文坛》1999年第4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重返“孤独的个人”——写在2004年的小说随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新华文摘》2005年摘录转载●重塑灵魂关怀的维度——构建一种新的文学伦理 《文汇报?文艺百家》2005年7月31日《新华文摘》2005年摘录转载●对人心和世界的解析——以新世纪散文为例 《文艺争鸣》2007年6期●追问诗歌的精神来历——从《出生地》一书谈起 《文艺争鸣》2007年4期●极致叙事的当下意义——重读《日光流年》所想到的 《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5期●分享生活的苦——郑小琼的写作及其“铁”的分析 《南方文坛》2007年4期●恢复诗歌的精神重量 《当代文坛》2007年2期●接通更广大的精神视野——几部长篇小说的阅读笔记 《当代文坛》2007年4期●小说的物质外壳:逻辑、情理和说服力 《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转载)●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9期转载)●先锋文学并未终结——答友人问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5期转载)●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兼谈东西的《后悔录》 《南方文坛》2005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0期转载)●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叙事伦理》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2期转载)●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转载)●消费时代的暖色幽默——《桃李》与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型 《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0期转载)●从新的真实出发 《文艺报》2002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2期转载)●文学身体学 《花城》2001年6期,19500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4期转载)●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 《钟山》200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转载)●十部作品,五个问题 《南方文坛》2001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转载《中华文学选刊》2001年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2期全文转载)●诗歌在前进 《山花》200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6期转载)●内在的诗歌真相 《南方周末》1999年4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7期转载)●不信的世代与属魂人的境遇——论北村小说的人学立场 《作家》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2期转载)●最后一个浪漫时代——我读格非的《欲望的旗帜》 《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6期转载)●历史转折期知识分子的文化定位问题(与南帆等人对话) 《上海文学》1995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7期转载)●关于世纪末文学的对话 《文论报》1995年7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8期转载)●旧小说与想象的可能——对刁斗小说的简单描述 《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9期转载)●《终止游戏与继续生存——先锋长篇小说论》 《文学评论》1994年3期●重返伊甸与反乌托邦——论先锋小说的转型 《花城》1994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转载)●绝望审判与家园中心的冥想——再论余华《呼喊与细雨》中的生存进向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转载)●只有创造的文学,才是有价值的文学 《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转载)●先锋性的萎缩与深度重建——评北村的《施洗的河》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转载)●绝望:存在的深渊处境 《文艺评论》1993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转载)●发现生活的地基——我读胡廷武的《九听》 《南方文坛》2006年1期●重申长篇小说的写作常识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1期●批评的觉悟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2期●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3期●对人心和智慧的警觉——论李静的写作,兼谈一种批评伦理 《南方文坛》2006年5期●接近那些复杂的灵魂——《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序 《南方文坛》2005年1期●革命、乌托邦与个人生活史——格非《人面桃花》的一种读解方式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4期●比权力更广大的是人心——我读范小青的《女同志》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6期●经验已经贫乏 《南方文坛》2004年第3期●经验必须被存在所照亮——读艾伟的小说所想到的 《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5期●话语喧哗背后的心灵事变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1期●叙事也是一种权力——中国当代小说的话语变迁 《花城》2003年1期(《小说选刊》2003年5期全文转载;台湾《文讯》杂志2005年总第231期全文转载)●文学:坚持向存在发问 《南方文坛》2003年3期●创造是知识分子的灵魂 《南方文坛》2003年2期●诗歌是不知道的,在路上的 《南方文坛》2003年5期●现实主义是作家的根本处境 《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2期●发现人类生活中残存的善——关于铁凝小说的话语伦理 《南方文坛》2002年6期●词语的冲突及其缓解方式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1期●东北在素素的心中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2期●真正的写作都是后退的 《南方文坛》2001年3期●一九五七年的生与死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3期●通往小说的途中——我所理解的五个关键词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3期●批评的野心 《南方文坛》2001年4期●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我读莫言的《檀香刑》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5期●物质生活及其幻觉——朱文颖和她的《高跟鞋》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6期;●散文的命运 《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1期●从理想国的梦中醒来 《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4期●走向美学的途中 《文艺争鸣》2000年5期●羽蛇的内心生活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1期●贾平凹的实与虚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2期●回到事物与存在的现场——于坚的诗与诗学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4期●集体话语的限度 《南方文坛》1999年2期●批评对什么有效 《南方文坛》1999年5期●奢侈的话语 《南方文坛》1999年5期●大师没有现身 《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6期●神圣的背面——王彪小说中的末世图景 《文艺争鸣》1997年1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当代 《小说评论》1995年5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抒情性 《小说评论》1995年6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存在 《小说评论》1996年1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精神性 《小说评论》1996年2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冲突 《小说评论》1996年3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勇气 《小说评论》1996年4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真实(上) 《小说评论》1996年5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真实(下) 《小说评论》1996年6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朴素 《小说评论》1997年1期●谢有顺专栏:写作的恐惧 《小说评论》1997年2期●谢有顺专栏:写作的难度 《小说评论》1997年3期●谢有顺专栏:写作与意义问题 《小说评论》1997年4期●谢有顺专栏:写作是信心的事业 《小说评论》1997年5期●谢有顺专栏;我们的怯懦与贫困 《小说评论》1998年1期●谢有顺专栏:沉默或者觉悟 小说评论》1998年2期●谢有顺专栏:闭抑的文学和精神 小说评论》1998年3期●谢有顺专栏:我们批评什么 小说评论》1998年4期●谢有顺专栏:抵制谎言 小说评论》1998年5期●谢有顺专栏:失语和命名的困难 《小说评论》1998年6期●谢有顺专栏:批评的智慧 《小说评论》1999年1期●谢有顺专栏:写作与什么相关 《小说评论》1999年2期●谢有顺专栏:人为什么恐惧 《小说评论》1999年3期●谢有顺专栏:传媒时代的文学空间 《小说评论》1999年4期●谢有顺专栏:序跋二题 《小说评论》1999年5期●谢有顺专栏:诗歌内部的真相 小说评论》1999年6期●谢有顺专栏:失眠的内心 《小说评论》2000年1期●谢有顺专栏:先见鲁迅 《小说评论》2000年2期●谢有顺专栏:阿道夫·艾希曼的良心 《小说评论》2000年3期●谢有顺专栏:通向网络的途中 《小说评论》2000年4期●谢有顺专栏:写作不是养病的方式 《小说评论》2000年5期●谢有顺专栏:批评焦虑的缓解 《小说评论》2000年6期●谢有顺专栏:为破败的生活作证——陈希我小说的叙事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1期●谢有顺专栏: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2期●谢有顺专栏:对人心世界的警觉——〈尴尬风流〉的叙事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3期●谢有顺专栏:重申文学的信念 《小说评论》2006年4期●谢有顺专栏:为一种写作耐心作证 《小说评论》2006年5期●谢有顺专栏:“他在,就还不完全的黑暗”——为巴金逝世一周年而作 《小说评论》2006年6期●谢有顺专栏:重申灵魂叙事 《小说评论》2007年1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写作的专业精神 小说评论》2007年2期●谢有顺专栏:短篇小说的写作可能性 《小说评论》2007年3期●文学与人生的精神遇合——评於可训的《王蒙传论》 《小说评论》2010年2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写作的几个关键词 《小说评论》2012年1期●谢有顺专栏:小说是活着的历史 《小说评论》2012年2期
7爷爱美食
(第六十三段)中国净土宗第三代祖师:承远 承远大师生年公元(712-802年),是唐朝时期汉州、今四川绵竹县人。他天资聪颖,超乎常人,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对诸子百家,无不通晓,最开始学道于成都唐公处,这个时候只是参学,还未出家。承远24岁时,欲究明生死之理,自觉因缘成熟而发广大菩提心,决定出家修道,于是前往荆州今湖北江陵玉泉寺,依止兰若慧真和尚门下,剃发染衣,始备“缁锡”:缁指僧服,锡即锡杖,锡杖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缁锡为出家人的代名称。 剃度后,承远遵从真公之命往湖南参访,越洞庭湖过湘沅二水,到达南岳衡山,在天柱峰的朝阳地带暂时栖身,并于通相法师处得受具足戒。此时开始深入地研究修学三乘经教与戒法,在此期间,非常刻苦,恒常精勤,通学了三藏十二部佛典。 那个时候,有一位已名声大振的慧日法师,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正在广州游方传法。承远久闻其名,仰慕至极,不远千里前去求法,拜谒慧日三藏,乞教修行要义。慈愍三藏慧日之所以能引起承远的崇拜,是因为慈愍三藏慧日所传净土教法别具一格,形成了一大流派,与慧远庐山流、善导流共为中国净土教之三大净土派。 慈愍慧日早期于公元(702年)入西域,遍访硕学大德之后,对诸多法门作了反复比较,最后选择了皈信弥陀净土。他在西域学法17年,于唐开元七年返回长安,以劝修净土行门为其弘法要务。大师别开生面,倡导修学者,不要满足于禅净双修,而是要“禅、净、律”三者同时修,一样也不要偏废。师以为无休止的六道轮回是苦、但能生于人间且能够获得弥陀之救则为大喜事。 慈愍慧日说: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勤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若能如是修习禅定者,是佛禅定与圣教合,是众生眼目,诸佛印可;一切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 慈愍慧日的教法实际上是禅净合一的修法,更像杂修法,就是将所修一切善法都回向给极乐世界以求得往生。他的特点是在禅净合一的基础上,加入了律学,特别强调严持戒律,以戒律为禅净双修之灵魂,如此形成的教法,是慈愍念佛法的特色,照这样修,就一定能往生弥陀净土,可速得禅定、解脱、神通、圣果、自在。 慧日三藏接受了承远作他的弟子,知其堪为大法器,特别用心,授其秘法,最后教他依《无量寿经》教义,修念佛三昧,广树功德幢,以普济众生。承远得师真传后,明确了弘法方向,由是顿息诸缘,摄归一心,从此专修专弘净业。后来,承远大师游学到荆州,拜玉泉真公为师。真公让大师居住在南岳衡山,广设教化。大师刚到衡山时,住在西南岩石下面,有人布施饮食就吃,无人布施时,就吃野果野菜,破旧的衣服也将就穿。有人问法或有人求法,即耐心传授,每有妙语,语出惊人。 渐渐大师的德行远播,南至海边、北到幽都,慕名来向大师求学佛道的人,络绎不绝,由此而法席大盛,莲风远播。大师教化众生,用的全都是持名念佛法门。将“阿弥陀佛”弘名,或书写在大街小巷、或刻字于山谷岩石。以大愿力,劝诱、扶助众生,修学念佛法门。为使众生迅速脱离生死苦海,悲心甚切。 由于承远大师专弘净土,在活着时候就是极乐世界的人了,此如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所说,说他住在庐山时,在定中神游西方极乐世界,看见一人身穿破旧衣服,侍立在阿弥陀佛旁边。佛告诉他:“这是南岳衡山的承远。”出定之后,法照大师就到南岳寻找大师,见面之后,真的与定中所见一模一样,于是就拜承远为师,并将大师的念佛法门广传天下。 法照大师后来被唐代宗拜为国师,他曾对代宗皇帝说:他的师父才是一位真正的大德。皇帝知道这样的高僧大德不是诏书所能召请得到的,于是特地南向礼拜,并向承远大师驻锡的寺庙亲书“般舟道场”的匾额,大师的德行由此可见,非同一般。大师所传法门,以持名念佛为正行、以布施持戒为助行。大师设净土教法,生活检朴,刻苦办道,没有庙宇,感得当地人民都自愿地出钱出力,背负布帛、砍伐林木、开凿石料,为大师建造寺院。大师既不拒绝也不当作一回事,听凭众人所为。寺院建成后,被皇帝唐德宗知道了,特地下诏褒奖,并赐名“弥陀寺”。 在日常生活中,众生布施凡有多余的,大师即转施于饥饿病残之人,但从不归功于自己。大师住弥陀寺今祝圣寺,重点修持<般舟三昧>念佛法门,受其教者有万余人。修行般舟三昧是在定期内不休息,闭关谢客,专人护法,定时送饮食,打扫卫生等,通常以九十日为一期。 行者须做到:不坐、不卧、不睡。所做功课为:念佛、忆佛、观佛、拜佛、经行。在这个期间,须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清净指身不犯杀、盗、淫为身业清净;口不犯妄语、绮言、恶口、两舌为口业清净;意不起心动念为意业清净。与这三业相应,继续无间,行满九十天,必见阿弥陀佛前立眼前,这是在诸多法门中,能在最短时间内见到佛的一个法门,也是最难修的一个法门,难就难在九十天内不坐、不卧、不睡,历史上很少有人修成,承远大师是修成般舟三昧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令人十分敬佩。唐贞元18年即公元(802年)7月19日,大师预知时至,嘱咐弟子:“须谨遵净土法门,严持戒律,不得有犯。”然后打扫干净房间,结跏趺坐,在恬静中安然坐化,世寿91岁,僧腊65年,葬于寺南山冈。唐代著名文学家,时任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和时任衡州刺史的吕温,分别为承远大师制碑文并作塔铭,刻石立于寺门之右。两位大学者以不同的笔法赞扬了承远大师一生的功德,记录下了大师一生自度度人的真实事迹。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已正式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著4部,普法类专著2部,主编教材、杂志和论文集6部;主持2008年度司法部法治理论重点项目1项(《宗教活动法
都是一样的~
《教育学》CN11-4297/G4 其全名应该是《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 》 是人民大学的复印资料 既然是属于复印资料 就不会发表新的文章
是的。答辩各个学校的情况各不一样,主要看学校答辩程序,一般情况下就是一次开题,一次正式答辩,有的还有预答辩,正式答辩不通过就要延期,然后再次答辩。其实硕士是导师
1.建立了个人信用体系。征信2003在发展初期主要是建立个人信用体系,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个人的信用信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征信系统,为金融机构和消费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