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小绿植
谈谈艺术创作的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表现为连续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作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艺术体验包含三部分: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发现和审美领悟的发生;创作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艺术创作是我们对客观生活的主观认识和能动创造,是主客体的遇合和主客观的统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我们才能从中生发出独特的感受激发出强烈的感情,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创造出鲜活的形象,从而真实的放映生活的本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逻辑起点,我们要进行创作,就要深入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如果没有生活的原材料,我们是不可能凭空加工,生产出艺术作品的。如元四家之冠的黄公望在年逾古稀之时,还常“云游在外”,以山川为师,随身带着纸笔,时时对景写生,长达数年之久,才创作出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也。”这些都是饱含创作艰辛的经验之谈画家达·芬奇认为艺术家应当“自然的儿子”,不要当“自然的孙子”,就是要直面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寻求创作的源泉,而不要与自然成“隔代”的间接关系。他为了创作《蒙娜丽莎》,表现那富有魅力的一笑,他运用解剖知识,研究笑的规律,还有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在长期的感受与积累中,他终于从微风吹拂的流涟的湖水中受到了启发,创作了举世谜人的微笑,表现了高贵端庄的娴静之美。。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创作者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和特定的艺术思维方式,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在头脑中形成艺术意象的过程。艺术意象是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它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一步。在艺术构思中最重要的确定题材和主题。题材是主题的载体有了优秀的材料才可能更好的表达深刻的主题。主题是题材的灵魂。在创作中,这两者互动互进,辩证统一。确定了主题和题材后,还要提炼情节,更好的展示作品的内容,还要考虑用恰当的结构将他们构造成有机的艺术整体,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艺术构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典型化 简约化 变形化 夸张化 陌生化。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曾对一个稻草垛不惜花巨大的精力观察与研究,他根据朝、夕、明、晦、春、夏、秋、冬等不同光照时间进行反复地写生,研究不同的光色变化,终于创作了15幅不同色调的《稻草垛》。这一切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没有训练有素的眼力和灵敏的心灵,是无法创作出这微妙变化与差别的作品的,也无法去捕捉美丽的光和色。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创作者选择并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将自己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最终呈现为物态的存在,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它必须遵循形式服从内容和形式美的双重原则。脱离内容的艺术形式是没有价值的。艺术构思是“形之于心”,艺术表现则是“形之于手”。巧妙的构思不等于就有精美的作品。因为艺术构思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心里运作过程。艺术表现则是更为坚辛的实际操作过程。艺术表现不仅是艺术构思的的实现过程也是艺术构思的深化 充实 修正和提高的延续过程。艺术技巧是 实现艺术构思的手段,在艺术表现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可从中领略绘画创作的甘苦与追求。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人生有限,而艺境之求索与创造无涯。”愿我们以此来勉励自己,使每个人的艺术思维之花常开,纷芳留香。
碧落的海
:艺术创作者的艺术修养不仅能在某种艺术形式中得以体现,还能表现出创作者对社会或是生活的内在感受。艺术创作者的艺术修养由审美感受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作表现能力三者组成。艺术创作者的艺术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作品格调的高低,艺术修养的高低体现着高超的专业技能、独特的个人风格及特殊的感受能力,与画家的自身修养、生活经验、专业技能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关键词:艺术创作者;艺术修养;形象思维;创作表现 荣格说,艺术说到底就是归结为人格,无论艺术家有什么样的思想尝试,只有在找到可行的表达方式之后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可行的表达方式就是艺术家品质与睿智的综合体。 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的诞生,绝不仅仅就是从开始到结束的这段创作过程,它是与创作者本人的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感受能力、思维能力、精湛的技艺等分不开的。这就属于我们所说的艺术修养。而艺术修养的形成不但取决于创作者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而且与他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创作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外在的表达方式,同样的表达方式,个人的艺术修养低,表达方式的结果则显得浅薄;个人的艺术修养高,表达方式的结果则显得有内涵。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对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对创作者艺术修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进行分析,就十分必要。 艺术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表现能力,而这些能力则是在长期的磨练与学习中获得的,是从创作者的生活、学习、等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的对艺术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一、审美感受能力 艺术的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素材的积累、创作主题的确立、作品的构图、表现手法的运用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仔细斟酌。虽然艺术有时不一定要经过严谨的思考,有时只是随手而来的成功,但艺术的创作必然会受到思想意识所支配——审美感受能力,没有审美感受能力的创作者不可能创作出深层次的艺术作品,作品也就失去了艺术所具有的意义。 这种审美感受能力,就是指审美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种是对审美对象外在(如颜色、形态等)的感知能力;其二是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象征意义(如情绪体验等)的感知能力。在这两种感知能力中,要求艺术创作者不但要形似,还要在外在形象中体现出内在的精神,从而体现出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就类似中国文人画一样,通过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物象体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一样,即借物言志。 席勒指出:“审美感受能力是时代最迫切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人类对生活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能唤起观察力的改善”。如果画家缺乏对美的感受,他就不可能将美升华到作品中去,也就不可能创作出具有内涵的高层次艺术作品。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艺术创作者要在深入生活,在实践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去发现和挖掘内心认为美的东西。创作者在深入生活中,在实践中收集积累素材,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去挖掘能够表达真善美统一的审美理想的创作主题。一个好的创作意向,一个优秀的创作主题,它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审美能力,必定是对现实生活中美的外在反映,经过艺术家的艺术技巧、艺术手段把这种美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启迪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大众的审美能力。二、形象思维能力 什么叫形象思维?人类的思维方法可分两大类:一是逻辑思维;一是形象思维。前者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是抽象的,理性的。后者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外在实际形象,是具体的,感性的。当人们通过逻辑思维,对客观事物获得正确的本质认识之后,就要进行形象思维,使抽象的概念建构于形象化之中,尤其是艺术创作亦是如此。 艺术作品对于欣赏者所起的作用是间接的启迪与感化而不是直接的说理与教化。它要表达创作者的内在情感是通过形象来表达的;所进行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因此,它只有利用形象来引起欣赏者丰富的联想,才能得到感染与启迪。既然形象是艺术创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那就必须认识它,捕捉它,运用它。无论是在创作的构思阶段,还是在制作阶段,都要把形象放在首要位置,时刻从形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掌握艺术创作的特点,加强艺术感染力,才能以形代神,作品的内在价值才会得以体现。 即使是抽象的,或是怪诞的作品(如达达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艺术等现代艺术形式),它的素材仍然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无论如何怪诞,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幻想中所包括的可能存在或将要存在的部分,实际是从已经存在的事物中抽出来,重新构成的。不管是抽象的还是写意的、还是写实的,追根究底,也没有完全脱离生活实际,是对生活,对当下事物的高度概括,或是感性的幻想而已。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不是完全的反映生活。
盛开的七月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本身离不开艺术家的现实生活感受和对于人生的思考。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与生活的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艺术创作与生活积累
摘 要:我们的创作无论是素材的来源还是技法的表现以及画面的意境都离不开平时我们对于生活的感受与领悟。生活中充满了艺术,艺术创作又恰如其分地表现生活。它们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既对比又统一。艺术作品的表现需要对技法的熟练掌握,但更需要作者长期的自我修养。专业与 文化 底蕴的积累和品性的修炼都会在作品里有所体现,恰好应对“画如其人”一说。本文通过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生活的感悟与自我修养在艺术创作中重要性的体现,发现加强理论与技巧的学习以及品性修养的提升的现实意义,以提升自我的艺术文化修养。
关键词:感悟生活;感染力;独创性
记得曾在《可染论画》一书中,打开扉页就被李先生的一句话所打动。他说:“艺术要向天、向地。天,是理论观点;地,是自己的实践。”①这句话看似浅显易懂又富含哲理,就像是李先生本人,有着最平易近人的外表又有着最是深沉厚重的灵魂。
哲学中常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艺术创作上都有很大帮助。李老一句话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艺术创作中理论与实践这二者不可或缺的关系。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应该是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值得思考并注意的问题。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日常积累的多,思路才能渐渐打开,才能成竹在胸。有了理论知识做铺垫,动手表现时才能信手拈来。在行进过程遇到困扰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理论知识帮自己解决,可以翻书查阅,可以向大师、前辈们学习。在我看来,在创作中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是分不开的。遇到瓶颈时,我们应该放下手中画笔,停下来好好思考或试着从书本中找解决的办法;又或是思路阻塞时,随意勾勾画画,让自己放松,让大脑放空。
细细品味,李先生的这句话又有着更深一层的意味。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理论就是在实践积累出的 经验 中不断加工润色完成的,并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投身实践。理论与实践就是这样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如此地循环往复下去。这样说来,又回到本质问题――一切都源于生活。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生活也是艺术最好的来源。我们正是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力量与存在,逐步积累出表达美的 方法 ,才慢慢成长为我们的艺术。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是生活给了我们创作艺术、享受艺术的机会,让我们尊重生活这位真正的艺术大师!
反之,离开了生活,一切会变得空洞乏味,更何谈感染力。很多大师、前辈们的优秀作品都是反映生活,都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与写照。他们眼里的世界是如此的特别,处处充满着美丽与惊奇。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有许多优秀的传世之作。他最具代表的一幅作品《思想者》(图1)。雕塑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男子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低头沉思的形象。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挤压脸颊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
他全身的肌肉紧绷,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仿佛他陷入了无限的巨大的痛苦中。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从作品中痛苦挣扎的情感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对但丁的《神曲》②的独到感受,没有对但丁的感同身受,没有对生活的细心体验与感悟,罗丹能将《思想者》表现得如此感情强烈、淋漓尽致吗?可见,艺术离不开生活。正如罗丹所说:“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现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到它内在的‘真’。这‘真’,也即是‘美’。虔敬的研究罢,你一定会找到‘美’,因为你遇见了‘真’。”③
还有旅美画家李自健,他创作的许多母爱题材的作品同样是从生活中汲取的素材。他的《母女系列》其中一幅《孕》(图2)中描绘的其妻,恬静温柔。美丽的少妇低头凝视,似乎在屏息聆听腹中胎儿的动静,若有所思的眉宇间荡漾着母性的慈爱,让观者感到人世间的真善美都凝聚到了这位年轻母亲的身上。系列中的其他作品同样令人称赞,每一幅都洋溢着浓浓的温情与爱意,每一幅都是一个美丽温馨的 故事 。画家纯熟的技法加上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者,这就是美的力量,就是幸福生活的剪影带给观众的震撼,这才具有真正的感染力。
任何美好的艺术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大师、前辈们创作的传世名作无不是反映生活的。如何能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感染力,熟练的技法必不可少,但更需要画家为画作倾注的心力。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观者是能感受到的。拉斐尔为创作《基督容变》时(图3),他已身患重病,却一直在坚持绘制画作。虽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光辉照人,气势磅礴。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风格。我想,正是因为有作者付出的艰辛,他所呈现的作品才更具魅力,更能打动人。
作为美术 教育 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不论是充实自我还是为了今后教书育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有见多识广,胸有成竹,我们的作品才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样,个人的修养不断提升,作品中自我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一定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结语:
也许在创作之初,我们总是急于求成,想画出自己的东西,急于表达自我。“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⑦在创作中才发现不能单单只是为了追求个性、风格。我们在求艺的道路上摸索,前辈们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宝库。我们更应开阔自己的思维,放宽自己的眼界。我想,这才是时下我们应该去学习的。有时结果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我们在过程中体验到情感,体验到快乐,这就够了。年轻的我们不必太执着结果,享受过程带给我们的美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注释:
①选自李可染著,孙美兰导读《可染论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②Commedia, Divine Comedy,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Dante Alighieri,公元1265-公元1321)的长诗。
③选自[法]罗丹述,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傅敏,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④出自于《地狱之门》,奥古斯特・罗丹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而做的大门。
⑤⑥⑦选自冯骥才著,《艺术丛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李可染.可染论画[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2][法]罗丹述,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傅敏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冯骥才.艺术丛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试谈艺术与生活
[摘要]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历来是理论家,文学家争论的焦点,王尔德作为西方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其认为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与生活是相脱离的,而郁达夫作为中国颇具代表性的唯美主义作家,在对待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却认为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与生活是相通的。本文就从两人对待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入手探究二者的唯美主义艺术观。
[关键词]唯美主义;王尔德;郁达夫;艺术与生活
佩特曾言,
“人生的目的不在行动(action),而在于思考(contemplation)―是无为(being),而非作为(doing)。”佩特对待人生这一观点其实是其唯美主义艺术观的宣言,在这里他认为人生是思考的人生,无为的人生,人生不具有功力性,同样艺术也是一样,艺术是思考的艺术,虽然唯美主义者常被认为是非功利的,有时也是无需思考人生的,然而真正的唯美主义是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了一体,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也成为了每位唯美主义者都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众多理论大家争论的焦点,首先这一观点就引起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王尔德的狂热追捧,只有弄清了艺术与人生的真正关系才能更好的在唯美主义的乌托邦里进行艺术的创作。
王尔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也始终践行着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因此王尔德可以说是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而郁达夫作为唯美主义的接受者,其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诠释。尤其在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上,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作为五四文学的倡导者,最早接受了唯美主义,深受唯美的洗礼,但是由于二人生活背景,文化氛围,以及个人性情的不同,使得郁达夫在对待唯美主义尤其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是不同的。
一、“生活模仿艺术”与“艺术来源生活”
王尔德把《道连・格雷的画像》当做自己生活的缩影,道连・格雷因为对同性恋和美的追求遭到了惩罚,而王尔德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位同性恋者,作为脱离于社会和主流文化的一位唯美主义者,我们不得不说王尔德后期的生活是悲惨的,其在后期生活经历了入狱,被社会排斥等遭遇,生活陷入低谷,因此当他把其所有热情融进艺术当中时,他并没有预见自己将来也会像其作品中的道连・格雷一样,这真的验证了王尔德的生活模仿艺术,而不是艺术模仿生活,是对他这一理论的一种感悟,抒写艺术的同时,生活是按着艺术的轨迹发展的。
王尔德“唯美”的服饰,同性恋生活这些都是王尔德迥异于现实生活,脱离现实生活的表现,至少是将作品中的艺术生活照搬到现实生活中去了,完全不顾及现实世界人们的审美极限。当我们看到脱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王尔德,我们不免怀疑其艺术创作的源泉在哪里,而对于王尔德艺术创作的来源,“据理查德・埃尔曼说,当比尔博姆批评王尔德窃取(stem)了福楼拜的思想时,王尔德回答说:‘不错,我是剽窃(plasia-rise)’。这是有鉴赏力的人之荣幸。我读福楼拜的《圣安东尼的诱惑》时就从未在书末签上我的名字。Quevoulez-VOUS(别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数百部最好的书都带有我的签名。”在这里得到了一个答案,王尔德在艺术作品的来源上都杜绝了与生活的关系,似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与生活相脱离的极端的唯美主义者,然而即便是这样在王尔德众多作品中,更重要的他向我们呈现的王尔德在艺术创作上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唯美的境界。
郁达夫虽然也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艺术观,但是郁达夫更多的是感叹人生苦闷,表面上看来郁达夫生活中大有“人生苦短,早日行乐”之嫌,其实他本人更想传达给人们的是对现实人生的苦叹和悲悯。处于五四时期的郁达夫,更多的是苦于表达内心的苦闷,求助于唯美颓废派的艺术形式作为表现艺术的手段,唯美主义在郁达夫这里只是一种更有利于表现人生和生活的艺术形式,然而,一般人会认为这样的唯美主义创作是不纯正的,然而中国文学大家在接受唯美主义过程中,大都是“不专注”的,一方面艺术要表现生活,反映现实,另一方面又要脱离生活,看似矛盾的,似乎又回到了西方唯美主义艺术创作上来了,对于这一点,黑格尔早在《美学》一书中作了解释:“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心灵的威力,就在于它本身设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
所以说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王尔德与郁达夫可以说是对立的,也可以是说是矛盾的,生活与艺术始终是难舍难分的,在看似复杂的艺术创作中,郁达夫更加倾向于让艺术表现并且再现生活,同时将反映人性虚伪的一面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这就如同中国传统道德观将性本能看作是不道德的,是缺乏最基本的社会底线的,所以郁达夫在其创作的《沉沦》,《银灰色的死》,《夜茫茫》以及《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中将主人公这些欲望表现出来时,在对这些心理扭曲的主人公进行抨击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他们虽然都有病态的心理和人性的拙劣,但是他们在也都是对未来对生活充满渴望的年轻知识份子,但是就是在那个社会里,那个环境下,他们面对现实的社会所表现出的又是那么病态和扭曲。郁达夫已经意识到了这些小知识份子情感上的抑郁,生活的苦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当时社会所表现出的苦闷气氛,郁达夫在这里确实是注意到了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尤其是将现实社会里道德观念的束缚置于文本中去。
郁达夫通过创作出《沉沦》中一个忧郁症患者的主人公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是一种生活对于艺术的影响的艺术观。“他”虽然认为性本能的发生是一件合乎自然的事情,但“他”还是把为了满足正常欲望而进行的手淫视为“犯罪”,并“深自痛悔”;这里郁达夫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观念深入到艺术作品中,从而让现实生活来影响艺术,并没有一味的像王尔德一样脱离现实生活去创作纯唯美主义艺术。最后,甚至在自伤自悼中投海自尽,这些都有艺术创作中生活的烙印。生活的残酷和生活中人们对于自己的自责在小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艺术是离不开道德的因素而独自展现作品的,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郁达夫对于王尔德的生活模仿艺术的观点是不能认同的。
二、“脱离”与“相通”
生活与艺术是否存在着紧密联系还是相互脱离的这一点上,两人也存在着看似不同的观点。郁达夫认为艺术与生活是相通,相容的,艺术不能脱离生活,郁达夫深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传统道德观点影响,因此其作品中显现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观点也不足为奇,这并没有影响其在唯美主义艺术创作,相反使得其唯美主义的使用显得更加有血有肉。
“他抬起头来远远见了几家如装在盆景假山上似的草舍。看看城墙上孤立在那里的一排电杆和电线,又看看远处的地平线和一湾苍茫无际的碧落,觉得在这自然的怀抱里,他的将来的成就定然是不少的。不晓是什么原因,不知不觉他竞起了一种感谢的心情。过了一忽,他忽然自言自语的说:
“这谦虚的情!这谦虚的情!就是宗教的起源呀!淮尔特Wilde呀,佛尔兰Verlaine呀!你们从狱里叫出来的‘要谦虚’Behumble!的意思我能了解了。”
这是《茫茫夜》中的一段描写,这段话有一些对景物的描写,虽然是简单的几句话,却将主人公面对一些平常生活景物的感想呈现出来,将生活中最自然,最简单的东西与艺术作品相联系。郁达夫揭露生活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在其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才有了“我囊里正是将空的时候,有了这五元钱,非但月底要预付的来月的房金可以无忧,并且付过房金以后,还可以维持几天食料。当时这五元钱对我效用的广大,是谁也不能推想得出来的。”这样朴实但是深刻的文字,这是作品中主人公所面临的境况,但是联想到五四时期中国文人志士窘迫料到的生活现状,此处描写更能让人想到是现实生活,真的是将现实生活的窘迫和无奈融入艺术作品中去了。而王尔德,虽然有人认为道连・格雷是王尔德用于追求现实美与形式美的“自我”,然而道连・格雷更像是件艺术品,当竭力展示这件艺术品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件艺术品,而被生活所融人,变得就不再纯粹,这正是王尔德一直恪守的生活与艺术脱离的艺术观的一种表现。
波德莱尔在其《浪荡子》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些人被称作雅士,不相信派,漂亮哥儿,花花公子或浪荡子,他们同出一源,都具有一种故意作对和造反的特点,都代表着人类骄傲中所包含的最优秀成分,代表着今日之人所罕有的那种反对和清除平庸的需要。”这些话用在王尔德和郁达夫再合适不过了,二者都是风流倜傥的“浪荡子”同样也都拒绝平庸,在两人绚丽多彩并且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他们都在文学界里激起了千层浪,王尔德孤立怪诞的性格却从来没有掩盖他的才华横溢,同样忧郁怪异的郁达夫也没有被埋没,虽然在主流作品,或者是满足人们正常审美的小说里,郁达夫以及王尔德的作品都成遭遇过“不测”被禁售,他们所创作出的主人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市难以被大众所接受的,但是他们对唯美主义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及绽放出的不一样的光芒的作品却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和生活的最好视角,可以说是他们是唯美主义艺术创作中的奇葩。
Jessie佳佳酱
1、艺术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因此,艺术创作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古代的、外国的作品只能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所以是“流”而不是“源”。
3、艺术家本人的民族和时代从属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
艺术创作的分类
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彼此制约,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创作是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基础和前提,为欣赏和批评生产对象。没有艺术创作,就没有艺术作品,也就没有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
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又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为:艺术欣赏以“消费”的形式刺激艺术“生产”,从“消费”方面赋予艺术“生产”以切实的社会价值和功能;艺术批评则从理论上指导、影响艺术创作,从而沟通创作与欣赏的关系。
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相信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特别是应用极广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用于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文体。这类型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创新的议论文作文
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
作为一个艺术家,所要具备的条件有: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和空间想象能力,最重要的是,还要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这样的艺
大创论文重复率一般需要满足30%内即可,如果你的刊物要求高一点,可能会要求查重率在15%以内,希望大家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让自己顺利的通
毕业论文结论写模板如下: 首先你要知道毕业论文一般包括哪几项: 1、提出论文的论证结果conclusion。写作者要对全篇文章论证的内容做一个归纳提出最后的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