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vin70606
下面是我写的一篇论文 关于南北方自然地理差异的中国南北方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差异简介摘要 分别从气候,陆地水,植被,土壤四个因素考虑,分析中国的特征及其南北方的差异。关键词 中国南北方,气候,陆地水,植被,土壤一 中国南北的划分1位置北方 内蒙古高原以东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秦淮一线以北(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南方 秦淮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2范围北方包括黑,吉,辽,冀,鲁,晋,京,津,陕,豫大部分地区,甘、陇东南部,苏,皖北部。南方包括苏、皖、川的大部,豫、晋南端,浙,沪,鄂,台,闽,甘,湘,贵,云,粤,桂,琼。3地形北方地形 以平原为主,主要地形有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南方地形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云贵高原,东南丘陵,海南岛,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二 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南北差异(1)气候我国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季风气候区大致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连线的东南部。季风区气候特点:冬季干冷,夏季湿热。2气候大陆性强南方基本上为海洋性气候与海洋性过渡气候。北方基本上为大陆性气候与大陆性过度气候。3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按照气温不同,从南到北包括南热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9个气候带,1个高原气候区。按照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区之分。按照海拔高度,各山区气候垂直带谱不尽相同。由此可见,我国气候多种多样。南北气候差异:气温:北冷南热秦淮一线是一月份0度等温线,在冬季,北方在0度以下,南方在0度以上。春季增温幅度大致是北方大于南方。全国7月平均气温20℃-28℃,南北气温差异不大。秦淮一线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愈向北,气温年较差越大。降水:我国平均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南北差异的原因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秦岭东西长约1600多千米,平均海拔约2000~3000米,对冬夏季风有巨大的屏障作用。冬季,关中的宝鸡气温比陕南的汉中低3℃~6℃,西安比安康低4℃~7℃,冷空气过境时,南北之间温差达6℃~7℃;同时秦岭对水汽也起阻滞作用,南坡平均降水量在800mm以上,北坡年平均降水量多在800mm以下。由于气候差异导致了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形成了南水稻,北小麦;南水田,北旱地; 南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北二年三熟至一年两熟的分布特点。(2)陆地水地表水(以河流水为主)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河流水手降水补给,所以我国的河川径流受气候影响较明显。我国北方地区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由于受季风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他们普遍降水变率大,降水量不是很大,又由于该区工农业发达,耗水量大,所以比较缺水。河流汛期较短,含沙量大,冬季结冰。南方地区的河流主要有长江,珠江。它们年径流量大,尤其是长江,流域面积广,径流也比较稳定,年内分配比较均衡。河流汛期长,含沙量小,冬季不结冰。地下水北方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广大地区,分布盐基裂隙水,地下水储存较丰富。东南沿海受季风气候影响,地下水丰富,且富水程度比较均匀,开发也较高。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故地下水的蕴藏量相当丰富。(3)植被我国北方属温带,暖温带(仅大兴安岭北部属寒温带),南方属亚热带(最南部为面积不大的热带)北方植被类型北方温带湿润区典型植被是针阔混交林,半湿润为稀疏草原,干旱区为草原。北方暖温带湿润区及辽东,山东两半岛,华北丘陵山地,棕壤上分布着各种落叶栎林。半湿润区黄土高原东南部分布杂类草草原,干旱区以本氏针茅,短花针茅为代表,亦有些超旱生灌木。南方植被类型南方亚热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东西部植被略有差异。其中云南高原的典型植被为耐旱的滇青冈,高山栲,白皮柯等组成的常绿栎林。(4)土壤北方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多为棕壤,褐土;东北平原多为黑土,黑钙土。南方长江中下游为水稻土,东南丘陵为红壤,四川盆地为紫色土,平原地区为肥沃的水稻土。我国北方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自东向西干燥度逐渐增加。暖温带土壤分布由棕壤向西北依次为褐土,黒垆土,灰钙土。在温带,土壤从暗棕壤经东北草原的黑土,向西北出现黑钙土,栗钙土以及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我国南方地区温度普遍较高,所以分布铁硅铝土,铁铝土,由北到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温度的升高,依次出现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三 总结我国的地理学家把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看作是我国的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具体的说,这条分界在甘肃、陕西、河南境内,基本上沿秦岭、伏牛山呈东西走向,到方城县折向东南、经板桥往东进入安徽,然后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延伸入海,全长约1700公里。这条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农业生产、人民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从气候方面来看,它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解线。其南侧属亚热带范围,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且雨季较长,年平均降水量为750~1300毫米,以北属暖温带范围,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日平均气温底于0℃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800毫米。按气候学角度看,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气候专家预测,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也将有现在的秦岭、淮河一线,推进到黄河以北。
顺宏冷暖-MISS冯
秦岭-淮河 秦岭山脉横跨陕西东西,是关中地区与 陕南的天然阻隔 , 秦岭淮河一线——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 我们应该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走向,以及它作为我们南北分界线的重要条件是什么。知道这条分界线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 首先呢,它之所以成为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肯定是由于这条线两边的景观有差异的原因吧。景观有差异的因素很多,比如气温和降水,还有地形地势等因素。一般的来说,不同区域的差异往往是来自于气候造成的因素更多一些,比如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东部临海地区降水多,内陆西部地区降水少等。不多说了,我们可以通过以上介绍来推断,这条线必定是气候的分界线了。由此,我们可以再通过气候的差别来了解秦岭和淮河分界线两边的气温、降水、干湿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此气候差异下的河流水文特点、农业状况、土壤植被等差异。 通过相关的地理图册可以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东西走向的,并且是一月份0度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通过地,再加上冬天的时候,秦岭能够阻挡寒潮南下,夏天又能阻挡潮湿的海风进入西北地区,导致这条线的南北地区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也就理所当然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分界线了。 秦岭和淮河分界线所起到的重要分界作用有: 1、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作用。 原因:我国一月份0度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带,一月0度等温线以北的一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为暖温带。一月0度等温线以南一月的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为亚热带。 2、 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根据降水量的不同区分。 3、 河流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分界线 根据两边河流是否有结冰期、汛期、流量大小、含沙量以及航运等差异得出。 4、 不同土壤和植被的分界线 根据两边植物的不同,如北方以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为主,南方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以及北方黑土为主,南方红土为主等特点得出。 5、 农业生产有差异的分界线 北方农业以旱地为主,一般是一年一熟或两熟,小麦玉米为主;南方水田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以水稻小麦为主等等差异。
祖国的砖。
赵志丹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
高山骆庭川张本仁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武汉430074)
谢鸿森郭捷许祖鸣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
摘要人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中、下地壳发现了低速层,并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它的成因。作者对采自秦岭和华北地区的138个样品进行了高温(达1500℃)和高压(达3GPa)条件下纵波速度的测定结果,探讨了岩石纵波速度的一般特征,并且发现了岩石纵波低速现象。通过对实验产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等的综合研究表明,含水矿物(角闪石或黑云母)的脱水、相变和部分熔融导致岩石出现纵波低速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含水矿物脱水熔融可能是引起研究区或世界其他地区出现地壳低速层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地壳低速层岩石纵波速度脱水和相变部分熔融秦岭造山带华北克拉通
1引言
本世纪50年代以来,以地球物理为主的地壳深部探测和对地球深部物质的实验研究使我们对岩石圈,特别是大陆岩石圈不断加深了解。其中地壳低速层就是深部地球物理的重要发现之一,它分布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如阿尔卑斯、北美、西藏、华北和秦岭造山带等地区,而且其中的许多地区是具有高热流的构造或地震活动带[2,12,13,14,19]。
人们用多种方式来解释地壳低速层的成因。有人认为它是由流体、大规模的推覆体或韧性剪切带等引起的软层[8,9]。其他学者则从实验室中地壳矿物和岩石的成分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出发,认为石墨、含盐流体、或者矿物脱水相变及岩石部分熔融导致了低速层的出现[2,4,8,9]。从已有的研究看,迄今尚无一种理想的模式完满解释地壳低速层的成因。本文测定了采自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和华北克拉通的138个岩石样品高温高压下的纵波速度,探讨了实验结果并应用实验数据解释研究区内地壳低速层的成因。
2样品和地质背景
研究区包括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和华北克拉通(五台山和内蒙古)。系统采集样品的地质单元主要是前寒武纪基底和不同时代的侵入体,其变质程度包括榴辉岩相、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岩石,它们可以作为地壳主要岩类的代表(表1)。选取新鲜、肉眼见不到裂隙和无次生变化的岩石进行实验。每个实验样品还配套进行显微观察、密度测定和岩石化学分析。对实验产物还进行了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
表1采集实验样品的地质单元
3实验方法
实验是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深部物质实验室完成的。YJ-3000t六面顶静态超高压装置可以在给定的时间内(几分钟至100小时)在腔体内产生高达同时1600℃的温度和压力。实验样品为长33mm、直径12mm的圆柱体,叶蜡石粉压块作为传压介质。圆柱状的样品由3层不锈钢箔加热器包卷置于叶蜡石粉压块中。样品室的温度由已标定的功率—温度工作曲线得出。高温高压条件下样品的波速由弹性波发射和接收装置所获得的数值信号计算得出。实验和计算方法详见谢鸿森等[17]和Xu等[18]。
为模拟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的实际温度和压力条件,依据各构造单元的不同地温分布曲线给出的压力(P)和温度(T)的对应关系[7],在p、T同步增加的条件下,测出每个样品在一系列p(达)、T(达1500℃)值下的纵波波速Vp值。不锈钢箔加热器在温度上升达到其熔点后会熔断,因此每个样品的加温加压过程即以加热器熔断为终结,每个样品实验终结时的压力和温度各不相同,最高的分别可达3GPa和1500℃,普遍都超过了1000℃和1GPa。取地压增加梯度为,将压力p(GPa)换算成深度h(km),获得的大量数据表示于Vp—h图中。
4岩石高温高压实验纵波速一般特征
图1给出了6个样品的Vp—h关系。各类岩石样品的Vp值随深度h增加表现出3段特征,在第一段0~10km深度范围内,Vp值快速增加,表明的压力已使岩石内部裂隙基本闭合。在第二段10~30km深度,Vp值仍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但增加的幅度减弱,几乎所有样品都在750~920℃和~(相当于21~30km)范围内达到了最大值,第2段的纵波波速特征(dVp/dh和Vp,max的大小)可以代表各类岩石样品的本质特性。第3段,即Vp值达到最大值Vp,max之后的变化呈现两种趋势,第1种是基本上随压力增大,Vp值恒定于Vp,max值附近;第2种是从Vp,max值开始逐渐下降,在1100~1200℃和~(约33~50km),有54个样品显示了这类现象,占总数的1/3以上,我们将这种达到Vp,max值之后又下降的现象称为纵波低速现象。这种现象对解释地壳低速层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图1部分实验样品的Vp—h图
1—大河群基性麻粒岩;2—秦岭群斜长角闪岩;3一秦岭群大理岩;4—甘沟石英闪长岩;5—宽坪群云母石英片岩;6—伏牛山花岗岩
5出现纵波低速现象样品的特征
具有纵波低速现象的54个样品的特征总结在表2中,其中5个样品的Vp—h关系见图2。对实验产物进行了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以求发现导致纵波低速现象的原因。
表2实验岩石纵波低速现象统计表
续表
① 岩石样品所达到的纵波最大值Vp,max及其对应的压力和温度;②岩石样品所达到的纵波最小值Vp,min及其对应的压力和温度;③岩石Vp值下降幅度,ΔVp=Vp,max—Vp,min;④岩石Vp值下降百分率,ΔVp=(△Vp/Vp,max)×100%。
54个出现纵波低速现象的样品,主要是斜长角闪岩、石英闪长岩、麻粒岩、辉长岩、大理岩、云母斜长片岩等。除大理岩等极少数样品外,绝大多数样品含有角闪石或黑云母。若从实验的138个样品来看,含有角闪石的各种岩类都出现了纵波低速现象。
图2出现纵波低速现象的样品的Vp—h图
图例中的样号同表2中序号一致
绝大多数样品在750~920℃、~(约21~30km)范围内达到最大值Vp,max,之后在1100~1200℃、~(约33~50km)范围内降至最小值Vp,min。设下降幅度△Vp=Vp,max—Vp,min,则有7个样品的△Vp值超过(表2),它们是2个斜长角闪岩、2个变基性火山岩、1个辉长岩、1个麻粒岩和1个大理岩。从降低程度来看,Vp,min值比Vp,max值最多降低达到21%(样品号5和37)。三种主要类型岩石的特征描述如下:
含角闪石或黑云母的岩类:全部实验样品中,含有角闪石或黑云母的岩石样品都出现了纵波低速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在角闪石或黑云母的边部有熔融玻璃(例如18号样品)。熔融玻璃出现在角闪石(或黑云母)和浅色矿物(斜长石或石英)的边界上,并呈无色、棕色或淡黄色。熔融玻璃约占整个样品的5%~10%。电子探针结果发现了有的角闪石已脱水、相变形成了辉石(例如样品39)[20]。
大理岩:实验样品中的大理岩都出现了纵波低速现象。样品均由原来的浅色或无色变成了绿色或深绿色。有的样品出现了小气孔(小于1mm),这可能是其中的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或白云石)释放出二氧化碳后的残余结构。镜下颗粒之间出现大量的黑色全消光物质,可能是碳酸盐类矿物相变的产物[20]。
花岗岩:图3是部分花岗岩的Vp—h关系,其中未发现纵波降低现象。花岗岩样品中不含角闪石或只含少量黑云母,实验产物中除了发现有大量裂隙外,无明显变化,而且未发现熔体。我们可以认为在花岗岩类样品中,由于无或只有少量的含水矿物,使得产物中没有出现脱水、相变或部分熔融。
以上讨论可以简单总结为,碳酸盐类矿物的去气作用和相变导致大理岩的纵波低速,并遗留了一些气孔;而在存在含水矿物的岩石中,纵波低速则是由脱水、相变和部分熔融引起的。
图3部分花岗岩样品的Vp—h图
LZ1-3—二朗坪黑云母花岗岩;LZ2-3—满子营黑云母花岗岩;LH-6—老虎沟花岗岩;DL-2—黄陵花岗岩;EL-7—二里坝奥长花岗岩;WJ-1—王家会花岗岩
6讨论
已有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岩石的Vp值随外加压力的增大而单调增加或基本恒定在某个值,而在恒压升温实验中,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外加温度无疑是导致岩石波速下降的根本原因[1,4,11]。
许多研究者解释了岩石波速随温度增加而降低的原因,Kern[10]在压力小于条件下实验证实矿物的颗粒边缘的裂隙会因热膨胀而张开;Christensen[1]则认为矿物颗粒边缘的孔隙在1GPa以上对波速的影响很小,即在地壳深处条件下,裂隙的作用不再是重要的。其他的实验结果支持矿物脱水和相变是引起岩石波速下降的重要原因,如石英岩或富硅质的岩石在接近石英α—β相转变的温度范围时岩石波速的急剧下降[10]。本文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在富含角闪石或黑云母的岩石中,脱水、相变和部分熔融可以导致整个岩石的波速降低。
本文的实验试图模拟地壳深部的温压状态,即在波速测定过程中,温度和压力同时上升,岩石样品在外加压力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矿物边缘的热膨胀引起裂隙张开已变得十分困难。138个样品的实验产物中都发现了存在不同规模的裂隙,不仅在出现低速现象的54个样品中,而且在没有出现低速现象的样品(如花岗岩)中裂隙似乎更多,因此裂隙似乎不是引起岩石波速下降的决定性因素。实验中出现低速现象的样品均为含有角闪石或黑云母的(大理岩除外),对实验产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已出现了角闪石—辉石相变。
脱水对熔融的发生起了促进作用。以本次实验的花岗岩为例,外加的温压条件已处于其液相线之上,但镜下鉴定未发现其产生部分熔融,也没有出现纵波低速现象。由此看来,或者外加水,或者岩石含有饱和水(水以OH-形式存在于含水矿物中)对岩石中熔融的发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出现低速现象的样品除大理岩外,都有含水矿物(角闪石或黑云母),脱水早于部分熔融,并成为后者的先决条件。部分熔融的出现又进一步降低了岩石的波速。地壳中、下部产生部分熔融,或规模不等的岩浆房、岩浆层,从物理性质上也可满足低速高导层的条件。如东非裂谷(肯尼亚)、美国黄石公园等地的地震层析成像所探测到的地壳低速体就被认为是部分熔融物质[15]。
实验岩石的脱水作用的发生,以该岩石最大波速所对应的温压条件作为起始条件,对含角闪石的岩石来说,起始温压多集中在700~800℃、~;降至波速最小值可能对应着矿物脱水程度最高和出现相当数量的部分熔融。
上述讨论表明,矿物脱水相变及由之诱发的部分熔融确实是岩石出现低速现象的原因,另据其他研究者的实验结果[5],矿物脱水相变、岩石部分熔融时其电导率明显增加,这样上述过程可以同时导致岩石低速和高导现象。
秦岭地区和华北内蒙古、五台山地区的中、下地壳物质组成和热状态同本文中出现低速现象的实验条件是可以类比的。研究区的中、下地壳以达到角闪岩相的岩石(如斜长角闪岩、变基性火山岩等)为重要的岩石类型,而且大量存在以角闪石为主的含水矿物[6,16]。已有研究成果揭示出,秦岭和华北地区均为高热流区。地温分布曲线显示[7],中、下地壳可以达到本次实验中角闪石脱水的起始温压条件(约700℃、)。至少有两种可能性存在,一种是部分中地壳本身发生了矿物脱水相变和少量部分熔融,形成低速高导层;另一种可能是类似Etheridge等[3]的研究结果,即矿物脱水相变和部分熔融发生于中地壳的底部或者下地壳,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水或部分熔融物质上升至中地壳并被上覆的盖层圈闭引起了低速高导层。因此以角闪石为主的脱水相变或由之引起的岩石局部熔融是研究区内产生地壳低速层的重要原因之一。
7结论
对54个实验样品的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的研究表明,矿物脱水相变和由它诱发的部分熔融是岩石出现纵波低速现象的原因。矿物脱水相变或部分熔融是导致秦岭和华北地区,也可能是世界许多地区,存在地壳低速高导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同时解释低速和高导这两种性质的成因,在下一步工作中需要进行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波速和电导率的综合测量,并进行多次平行实验和多次采集实验产物,以更好地限制实验中相变、熔融等发生的确切过程。
致谢欧阳建平教授、胡以铿、张宏飞、许继峰副教授和周文戈博士提供部分样品,同刘庆生副教授进行了有益的讨论,邓晋福教授和教授提供了热情帮助,作者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wave velocities in rocks at high temperatures,critical thermal gradients,and crustal low-velocity zones,(12),6849~6857.
[2]崔作舟,尹周勋,高恩元等.青藏高原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60~72.
[3] al..The role of the fluid phase during regional metamorphism and ~226.
[4] Ivrea-Verbano and Strona-Ceneri zones,northern Italy:A cross sec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new evidence from seismic velocities of rock ~165.
[5]高平,刘若新,马宝林等.绿泥石片岩和斜长角闪岩在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地震地质,1994,16(1),83~88.
[6] al..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its adjacent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3950.
[7]高山,张本仁.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岩石的放射性与岩石圈的现代热结构和热状态.地球化学,1993,3,241~245.
[8] al..The origin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lower continental crust:saline water orgraphite? ~344.
[9]姜本鸿,袁登维,吴玉华.壳内低速层与地震活动关系.地质科技情报,1992,11(4),9~21.
[10]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confining pressure on compressional wave velocities in quartz-bearing and quartz-free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203.
[11] and model of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Calabria,southern Italy,based on laboratory ~337.
[12] and studies of the Earth's crust in continents,I,Evidence for a low velocity zone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538.
[13] and low-velocity layer and regional extension in Basin and Range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1971,82(11),3241~3243.
[14]孙武城,李松林,罗力雷等.初论华北地区的地壳低速层.地震地质,1987,9(1),17~26.
[15]王学颖,高锐,邓晋福等.国际岩石圈计划(ICP)述评.见:项仁杰、史崇周、冯昭贤主编,地壳和上地幔研究(八十年代进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4~24.
[16]吴宗絮,邓晋福,赵海玲等.华北大陆地壳—上地幔岩石学结构与演化.岩石矿物学杂志,1994,13(1),106~115.
[17]谢鸿森,张月明,徐惠刚等.高温高压下测量岩石矿物波速的新方法及其意义.中国科学(B辑),1993,23(8),861~864.
[18] and of ultrosonic wave velocities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for window glass,pyrophyllite,and kimberlite up to 1400℃ and Temperatures-high Pressures,1994,26,375~384.
[19]袁学诚.秦岭造山带的深部构造与构造演化.见:叶连俊,钱祥麟,张国伟主编.秦岭造山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174~184.
[20]赵志丹.东秦岭河南伊川—湖北宜昌地学断面地球化学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学位论文,1995.
小美人杰西卡
淮河是中国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为中国第六大河,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大河。她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境内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又称大复峰)。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为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分界。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自古以来,淮河与秦岭、白龙江的连线就作为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淮河从太白顶起源,潜流入崖,穿谷越滩,迂回曲折地冲出峡谷,自此开始奔腾向东流。南北两侧山地、丘陵和坡地上的众多河流顺势向淮河汇集。淮河包纳百川,接纳众多支流,水量迅速增加,水位陡涨。特别是在穿过崇山峡谷、丘陵洼地之后,淮河在安徽正阳关与颍河相会,骤然变为一条宽阔的主干流,形成了“七十二水归正阳”的奇观。 淮河从源头到河南、安徽交界处的洪河口,是它的上游,长382千米。这一段淮河穿行于山地和丘陵之间,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点,水流比较湍急,暴涨暴落。自洪河口到江苏省洪泽湖出口处的中渡为中游。淮河中游北岸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南岸为江淮丘陵,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岭。从洪泽湖出口处的中渡到三江营或扁担港入黄海为淮河下游。从河源到入海口,长度大约为1000千米。
会飞的小马123
您好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重要意义表现在: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2.相当于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3.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4.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5.相当于我国一月份平均气温零摄氏度的等温线6.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7.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可能还有一些,不一一列举了。
DP天圆地方
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2、农业: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13、亚热带水果柑橘生长的北限(橘生南国)。
推荐图书《长平风云》,战国史。其中具有大量与现有宣传口径相悖的观点,相信你看后可以很顺利的完成你的小论文。作品地址:纵横中文网;PDF格式校正了部分错漏,在小木
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最初是隋朝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
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若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比较空洞。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方向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
二胡的艺术特色论文【1】 摘要: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
森林资源调查中SPOT5遥感图像处理方法探讨王照利、黄生、张敏中、马胜利(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规划设计院,遥感计算中心,西安710048)本文发表于<陕西林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