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8

angelabaobao
首页 > 学术论文 >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30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wddllhhppqq

已采纳

普通心理学论文3000字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以下是我收集的普通心理学论文3000字,欢迎查看!

摘要 :当前,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此,必须提升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本研究利用研发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该专业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总分并不高,在四个维度中,实践教学过程评分最低,而实践教学效果评分最高。另外,实践教学评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年级差异显著,其中,大三学生的评分明显低于大二学生。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优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实用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走出低水平徘徊困境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当前,我国不少地方院校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岗位适应较慢,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研究指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很不协调,其中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课程设置不合理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师资缺口和师资实践能力缺失是当前专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1]。另有研究认为,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仍然以理论传授为主,实践教学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许多地方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尽管把实践环节写进去了,但介绍相当笼统,一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实际开展,而有些常规性的实践环节,如见习、实习等,虽然定期实施,但组织不力,缺乏有效的督导、评估,致使实践教学收效甚微,甚至有名无实[2]。

此外,一些调查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足是妨碍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瓶颈,聘用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今后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3]。鉴于当前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对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13级和2014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3份,有效回收83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24名,女生59名;大二学生40名,大三学生43名。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问卷》,该问卷为自编问卷,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实践教学环境评价、实践教学条件评价、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其中,实践教学环境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即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态度;实践教学条件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物化条件;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实践教学计划与安排、实践教学实施方式;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评价。

(三)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处理。统计方法涉及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结果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所做的评价均分为,其中,实践教学环境(权重21%)权重后均分为,实践教学条件(权重27%)权重后均分为,实践教学过程(权重29%)权重后均分为,实践教学效果(权重23%)权重后均分为。上述一级评价指标均分与各自权重的比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过程()。通过上述学生评价可知,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总分并不高(),在四个维度中,实践教学过程评分最低,而实践教学效果评分最高。实践教学过程评分最低,可能是因为目前平顶山学院正处于转型发展初期,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意识都亟待提升,实践教学还没有成为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不能随时收集各方面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实践教学计划制订不够详尽合理,教材的适切性较差,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较低。

实践教学效果从学生综合素质(考研通过率、就业率及各类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各方面评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评价)两个维度进行评估。本研究中,实践教学效果相对其他几个一级指标评分更高,可能主要是因为,各方面评价中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学习及能力素质的评价学生不甚清楚,因而从自我肯定的立场出发,学生宁愿认为教师和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学习和能力素质是较为满意的。另外,就学生综合素质而言,由于2016年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考研通过率较过去几年有较大增长,加之历年来应用心理学就业率及各类资格证书获取率都较高,因而这一评价指标的评分也较高。

实践教学过程评分较低而实践教学效果评分较高,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效果评价维度在让学生实施评估中,应向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提供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学习及能力素质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学生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二)实践教学评价的性别差异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男女生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很一致,均认为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年级差异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总分及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效果两个指标的评价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二学生的评分均高于大三学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一般与硬件关系更为密切,客观性强,因而这方面的评价在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实践教学过程及效果相对而言与人的心理感受和所获得评价信息有关,大二学生在大一时开设的心理学专业课程很少,因而到大二接触到较多的心理学必修课程时,自然会感到眼界大开,心理学知识扑面而来,觉得心理学的殿堂好大、好神奇。

另外,大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含义和意义也许没有大三学生理解得深刻,因而会给本专业实践教学给出较大三学生更高一点的评价。而大三学生已经学过了较多的心理学核心课程,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明显较大二学生更多,但由于实践机会少,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才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实践经验,不知道在现实中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他们对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尤其是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显著低于大二学生的评价。

三、改革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较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为提高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本研究从实践教学环境、条件及实施过程入手,就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是实践教学环境的核心所在,对人才培养起着导向、引领、调节、激励等重要作用。教育部对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据此,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应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强调专业建设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进程[4]。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主要有五大方面:课程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和毕业实践[5]。

培养方案要突出全程实践教学这一课程实施理念,从大一到大四,要明确各阶段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课程方面,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大专业训练力度,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心理学专业技能培养除了开设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诊断与评估、人才测评、心理危机干预等课程,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朋辈咨询、校外心理辅导等活动,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方面,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主动参与任课教师的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心理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创业活动和科研活动之中,积累创业和科研经验[6]。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条件中的人力因素,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当前,提升教师实训指导能力,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7]。一方面,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聘用;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拓展知识、技能结构,成为“双师型”教师。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管理部门需探索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心理学专业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到心理学专业实力强大的名校和研究机构访学、进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有计划地邀请心理学领域有影响的名校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不断开阔教师视野。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重要的物质条件,作为学生稳定实习的平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利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和培养意义重大。学校在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8]。

校外实训基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设应遵循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可以选择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的学校作为实训基地,从而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进行纵向了解,同时,高危人群集中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消防、公安、监狱等单位也是较好的选择。

(三)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用的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实践教学过程评估的关键所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和方法创新。优化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9]。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大都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因而实验教学在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优化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优化专业实验课程体系[10]。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由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四部分构成。其中,实验心理学是实验课程的基础和核心,应紧紧围绕实验心理学建设基础实验课程、精选教材,突出课程的先进性、实践性和研究性[11]。

当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也要重视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验证性实验课程,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课程的建设。此外,见习、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就要做好学生见习、实习的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指导和调整,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分层责任管理。在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上,既要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更要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科学性以及研究方法选用的适宜性,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掌握资料收集、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结果分析等环节的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坚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指导思想,从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建设目标和实际出发,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思维。鼓励教师灵活运用角色扮演、直观教学、案例教学、现场观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演示、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所授课程的实用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尽量树立主体参与性、实践实用性的教学观念,使理论讲授与现实实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技能。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存在和发展的生命。为此,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必须切实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实践能力本位的教学新思维,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心理学专业优秀人才。

摘要 :射击运动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通过心理学的融入,可以提高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养,为运动射击项目的优化提供稳定保证。文章在研究中,对运动心理学在射击运动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旨在全面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养,促进射击运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运动心理学;射击运动;运用分析

射击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与心理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要求射手具备稳定性、持续性以及协调性的运动技能。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射击运动员的成绩不仅与运动员的专业水平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而且也与运动员的心理素养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射击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在提升运动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运动员心理的稳定调节,充分发挥出心理学在射击运动中的基本作用,使运动员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

1、运动心理学的分析

对于运动心理学而言,其作为一种研究运动员心理活动的`学科,主要包括了目标的制定、动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的强化等。通过定期的心理训练,可以提升运动员的运动心理。对于心理训练而言,其作为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训练的过程中包括了放松技术、表象心理以及信心建立等内容。第一,放松训练对于射击运动员而言,在其运行心理形成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可以缓解运动员紧张、焦虑的心态,降低运动员肌肉紧张发生的概率,使运动员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完成训练。第二,表象心理,主要是对运动员动作、事件的重复,使运动员在日常训练目标设计的状态下,达到训练的目的,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心理训练环节,

而且,在对动作心理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训练的有效强化,提升运动员的下意识反应。第三,在运动员运动心理因素分析的过程中,信心对运动员心理素养的提升较为重要,通过信心的强化,不仅可以使运动员在训练以及技术掌握的过程中得到肯定,而且也可以切实进行目标的强化分析,并在训练技术评价标准确定中,可以使运动员形成强烈性的目标,为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1]。

2、心理训练在射击运动中的运用原则

进行不同训练环境的训练

在射击比赛竞技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对运动员的心理因素造成一定影响。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很多射击人员只是适应自己经常训练的场所,如果场地发生变化之后,会对运动员的精神造成压力。所以,射击运动员需要在不同环境中进行训练,例如:不定期地进行转场训练,尝试在不同的环境与室温下,与其他队的队员打有成绩要求的考核,通过在有成绩要求的训练对自身紧张情绪的适应、熟悉、调控这一过程,降低心理压力。通过不同环境的营造,可以使运动员对外界的变化进行合理掌握,降低心理压力,为其竞技状态的提升提供支持[2]。

参加不同方式的实际比赛

对于射击运动员而言,其射击水平是通过不同的训练以及长期比赛所积累的。一些运动员由于赛场经验不足,在比赛过程中容易出现肌肉紧张以及情绪慌张的情况,因此,在日常训练中要通过规范的射击动作来强化动作的熟练性,还要对考核、比赛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提升运动员的实践经验,使运动员的信心得以提高,在任何比赛中可以发挥出正常水平。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一问题,通过规范性射击规范及不规范比赛项目的分析,提升运动员实践经验。而且,在比赛经验总结及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为运动员提供不同的实际比赛方式,提升他们的运动技能,使射击运动员提升自信心,在任何比赛中都可以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3、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措施分析

强化训练的技术分析

对于射击运动员而言,在其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在一些年轻运动员技能训练的过程中,由于他们的个性差异,导致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在训练的过程中存在着怕吃苦的现象,所以,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强化运动员的训练能力,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养,使他们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并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加强运动员的运动心理,使他们的运动思维得到激发[3]。

构建心理障碍训练法

在运动员心理素质分析的过程中,教练员要对不同的运动员进行差异性分析,在射击训练的背景下,运动员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在比赛中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出现了很多运动员会由于自身原因造成比赛失败。因此,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教练人员构建心理障碍训练方式,使运动员珍惜每次训练以及比赛的机会,并在不断训练的同时强化自身心理障碍克服能力,使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得到稳定提升。

构建自我控制训练法

在现阶段射击运动员日常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及时认清自身的训练状态,良好的运动状态以及不好的运动状态都是由运动员自己所控制的。如果在比赛的过程中,良好的训练状态占据了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也就使运动员形成了正确性的运动心理,提高了比赛成功的概率。如果在比赛的过程中,不好的状态占据着运动员的心理,在其比赛的过程中不能更全面地分析干扰因素,导致其克服困难的心理状态相对较弱,也就会在最终程度上造成比赛的失败。因此,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不断强化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训练能力的不断提升,调整状态,实现运动员运动心理的稳定强化。

强化运动员对心理训练的科学性认知

在现阶段射击运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心理训练是较为独特性的训练方式,通过心理训练可以保证运动项目设计的周期性开展,所以,在现阶段运动项目构建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对运动员进行基本心理机能的稳定训练,实现运动员比赛适应能力的有效培养。

第二,射击专项的心理训练课程,例如: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对运动员比赛之前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性分析,从而使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有全面提升。第三,训练项目的难度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对训练项目的合理优化,保证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及合理习惯。第四,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运动员的专业技能,而且也应该关心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能力,使运动员在训练以及比赛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第五,制定科学、合理的比赛方案,通过运动员比赛过程以及不良心理状态的提出及分析,进行有效设计方案的构建,使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得到综合提升。第六,在日常训练中,可以让运动员选择一个固定的目标,对目标进行仔细观察及分析,通过强化记忆,进行射击训练,使运动员的记忆能力以及训练技能得到综合性提升[4]。

4、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运动心理学在射击运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射击人员的稳定性以及精度性特点,使其在时间长、弹数多训练的背景下,提升自身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强化运动心理素养,使运动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不仅提高自身的专业射击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运动素养。因此,在现阶段射击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运动员运动心理的培养,强化对运动员的心理干预能力,实现射击运动项目的综合性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波.运动心理学在射击运动中的应用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6):251.

[2]葛焕生,刘伟.心理训练在射击运动中的重要性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3):62-63.

[3]吴斌.基于心理干预射击运动员损伤防护体系的构建[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6):111-113.

[4]李四化,张力为.中国文学的运动心理学价值探讨——以射击项目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65-68.

101 评论

注定孤独终X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活动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刘璐,女,(),民族:汉,籍贯:辽宁省辽阳市,所在学校: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内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极强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补充,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见,仅仅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把特殊儿童心理学当做独立的学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说教育学可能范围太广,或许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学中找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位置。从特殊教育学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不再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成为了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为鉴别特殊儿童提供标准,为实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据与方法。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丰富而复杂的交叉学科,它即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为我们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二、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那么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欧洲发达国家,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论著。与国外相比,我国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研究内容与对象也在逐渐丰富。

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发表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论文都在不断的增多。从开始的每年几篇到如今的几十几百,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狭义的特殊儿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显的儿童,也就是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超常儿童等等。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弱智儿童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更是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与界定的研究以及对特殊儿童如何回归社会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乐观的,但不得不说我们仍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没有严谨科学的方法与完善的理论支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只针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专作较多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则少见。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特殊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心理学专业开设。在这两个专业之中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以研究心理特点为主。

第二,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重点,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第三,进一步细化学科,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专题开设课程。包括专门的认知发展研究课程、特殊儿童诊断界定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都以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细化分流产生的。

与课程相适应的是专门教材的编写。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讲到了特殊儿童心理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三本。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被重视起来。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门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学必须应当囊括进的学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开设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少部分的高等学府在其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则忽略了这门课程。并且,在这少数的几所院校之中,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也不够。

第二,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不足。由于这门学科是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因此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甚至没有,这使得高校中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没有功底扎实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使得多数时候这门课程成为了纸上谈兵。

第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仍然匮乏且不系统。除我们上述提到的少数教材外,其他系统的论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著少之又少。同时,与研究现状存在同样的问题,教材多集中于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体系的教材则没有。

现存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处在施展不开的窘境。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学被重视起来,有更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总而言之,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处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框架下的新兴学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努力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应当在这一片充满爱的热土上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蒋科星.特殊儿童“缺陷人格”的教育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杜晓新.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2,05:552-554+575-639.

[3]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2,04:3-8.

[4]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04:9-13.

[5]周念丽,方俊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20:79-84.

[6]张巧明,曹冬艳.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02:51-54+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

162 评论

kimiko范范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左右,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摘 要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作用。高校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政策指导、自我调适、增强自信心等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YANG Yuxia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4)

Abstract At the college level,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mental tremendous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prone to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for future career colleg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rough policy guidance, self-adjustment, enhance self-confidence and other educational methods, college students overall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tudent worker

0 引言

如何指导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基础、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高校新形势的发展,是高等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使他们健康成长。通过政策指导、提高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心理指导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多种类型的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来解决学生困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孤独自闭

根据心理问题轻重程度的不同,学生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心理困扰型、心理障碍型和心理疾病型。其中心理困扰型比较普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短暂的焦虑、一时的烦恼等不良情绪,没有构成可辨认的临床综合症,一般通过自我调适可以得到解决。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进入大学后优势不在,感觉多方面都落在别人后边。还有同学关系,家庭贫困等现实问题,使得这些学生长期处于自卑的阴影里,甚至觉得是一种打击。由于这些来自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对一些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是一种打击,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没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也没有家长、学校老师的心理指导,会使他们感到孤独,长期的孤独有可能形成自闭症。

痴迷网络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文化娱乐休闲活动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信息资源共享进入了网络化时代。然而,网络带给人们便利信息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长时间迷恋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像海洛因毒品一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大学生自制力差,同时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精力充沛,另一方面,网络空间是一个既开放又隐蔽的区域,就是说谁都可以随意进入,而互相之间又不直接接触,这样一个自由空间,有一种自娱自乐的快感,长期痴迷网络最终形成了网瘾。

前途迷惑

大学生在从高中进入大学初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为以后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因学校的教学模式和中学截然不同,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有老师在,大部分课外时间需要自我安排管理,这种变化使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什么事情。在高中学习时期,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有高考的压力,也有来自社会、家庭、同学之间的压力,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大学,进入大学后,觉得思想上可以放松,从主观上降低了积极向上的信心,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刻苦钻研,知识创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学生的就业问题很难解决,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毕业的学生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是非常难的,在这个时期,毕业生又为如何选择工作而感到迷茫。

2 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大学新生开始

大学新生刚从高中进入高等学校,因教学模式及学习环境有较大的差别,一些学生不能适应这种环境,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长时间形成心理困扰。青少年心理问题有累积性和多重性,即不同时期可以产生不同的问题并且可能累加,因此,大学新生最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根本特点是自我适应性较差,学校要在新生的课程设置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这一类型的课程,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戒除网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痴迷网络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魅力和社会、学校、家长的监督管理引导不完善。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学校内部和学校周边开设网吧为学生上网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提供了许多不健康的游戏等,这种环境使得部分学生上网成瘾,影响在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学校应当加强管理,严格管理校内的网络场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能够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学习服务。

另一方面,学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指导学生干部,成立各种社团组织,比如书法、美术、体操、音乐社团,使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加入社团组织,使他们在课余时间展示个人特长,远离网络游戏,丰富课余生活。

提高学生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指导能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靠主观自我调适,客观要由学校心理咨询服务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来指导,因此,要提高大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指导能力。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一般都较年轻,基本和在校学生年龄相差无几,年轻的老师工作精力充沛,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然而这些老师也是刚毕业的学生,工作经验不足,他们由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需要一个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素质。身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同时要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能力。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其形成完美和谐的人格。积极心理学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使人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全面地认知自我、实现自我、健康成长。

3 结语

大学生活中,虽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学业方面、人际关系和健康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可忽视,它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命运,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自身的重视。通过学生自身的自我调适、学校的教育、家长的引导,共同完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使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在校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新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2] 周春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J].江苏高教,(5).

[3] 段茹宏.大学生分级心理健康教育浅谈[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 童林,李霞.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6] 尚保安.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左右

265 评论

相关问答

  • 医学心理学论文3000字

    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医患沟通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口腔医生的医患

    凹凸威小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3000字

    现代企业管理,顾名思义,是对企业进行业务及行为上的管理。它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调控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最主要的目

    老太婆心态好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管理会计的论文3000字

    关于管理会计专业的论文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它既要有相关的理论,也要有成功开展管理会计应用的经验。关于管理会计专业的论文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

    亲亲四合院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3000字

    一、人际交往活动收集:活动目的①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交往心态和交往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交往心态,学习成功交往的技术;②学习人际交

    兜兜有糖sd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两千字

    心理学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心理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文学心理

    小小小文er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