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陌上花
摘 要: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有的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加强图书馆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建设,这已成为诸多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大学校园文化 �� 1.引言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优秀人才,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诚如江泽民同志在谈到一流大学的建设时给我们指出的: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图书馆文化体系及其特点� 图书馆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第一层次,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布局建设、整体规划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外显性,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 第二层次是制度文化,它是图书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对于发扬图书馆精神、实现图书馆目标、维护和建设图书馆环境等,制度文化是有力的保障。� 第三层次是精神文化,它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同的图书馆,其精神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具有历史精神和时代气息。� 3. 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大学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大学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大学师生员工在教学过程、科研活动、服务社会、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既受社会大文化系统的影响,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大学校园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而言,它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直接影响着高校师生的软环境,对于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品牌的重要体现。其内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与外在标志,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行为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载体。� 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她是校园文化的显形文化,是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这一方面的建设特别是校园环境建设上,学校应注意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清洁、优雅、整齐、有序的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师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而且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影响师生的行为及其人格的培养。� 大学作为先进文化的生长点和传播点,在教书育人、科研活动中,自始至终要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利用地域文化的历史资源和人文景观,建设大学教育文化基地,开辟建设新渠道,建设“第二课堂”,举办富于思想性和知识性的讲座,打造育人环境,培养师生的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高大学的文化层次。� 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健全学校 规章制度 ,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大学的制度文化包括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管理制度等,如学生守则、教学管理制度、文明行为准则、岗位职责、学风、校风建设等。�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法律形态体现了社会大文化对大学的制约和影响,反映了大学制度文化的共性。而管理和经营形态则体现了大学各自的办学理念。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根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一经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可,更能凝结成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 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折射� 大学的行为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体现。在优秀的大学文化中,最受人敬重的是那些集中体现大学传统精神、具有独立思想、学术成就斐然的学者、教授,他们为人、为教、为学的品格影响着全体师生员工。� 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术文化建设,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学术特色,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学术水平。学校可以从创办专题学术讲座,开展读书研究,鼓励学生创办校内刊物等,建设自己独有的校园学术文化。二是科技艺术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参加电子科技大赛等科技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科技艺术活动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与熏陶,提高其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三是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利用好网络资源,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体制,制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启迪学生,影响学生。�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核心�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深层面,又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反映着一所大学的追求和信念,也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大学的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大学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财富。大学的灵魂在于它的传统精神。大学通过校训、校风、校歌以及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精神。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环境可以通过潜移默化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题的自我要求,激发学校师生的求知欲望,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营造良好积极的学风校风� 好的学风、校风可以为学校的校园文化提供良好的平台,更能激发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时刻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在校园活动中,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载体及形式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和感化的方式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中弘扬遵纪守法、互助友爱、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良好风气。� 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师生关系作为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校园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教育过程和成果。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做到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学生也应尊敬教师,勤学守纪,积极与教师沟通。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教学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良好局面。� 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规范的管理体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一切校园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加强常规管理,完善校园管理制度,推进校园德育工作进程,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的重要日程,同科研工作一起落实,一起部署,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可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 4.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图书馆拥有着丰富的书刊资料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课余时间学生聚集的主要场所。图书馆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多种多样的服务形式,正确的引导读者,用众多的学术资料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舆论宣传作用。� 图书馆是社会性的教育机构,其教育方式、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十分广泛。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它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活动,使学生们增长见识,充实精神生活,起到第一课堂达不到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思考性和开拓性。� 图书馆馆藏的大量文艺书刊、音像制品等,在给读者提供研究资料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欣赏、休闲的机会。这样,将文化知识寓教于乐,在学校形成蓬勃向上、轻松活泼的文化氛围。� 5.结论� 加强图书馆环境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优美、洁净、文雅、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图书馆成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一种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重视优美整洁高品位的环境建设,使学们明白净化环境人人有责,维护好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图书馆馆员也应该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要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让学生一踏入图书馆,就能感受到美的享受,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充实和升华。� 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图书馆应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校科研和校园文化活动,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如利用宣传栏、校园书刊、网络平台等进行社会热点宣传、专题介绍。另外,还可以结合各种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学习意识,真正使图书馆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袁贵仁 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国大学教育,� [2]刘德宇 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6
小甜甜不赖你
摘 要:本文从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谈起,探讨高校图书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优雅的读书环境和馆员专业的服务优势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一些具体措施。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 高校图书馆 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54-02 随着新一代90后的独生子女走进大学校园,他们成长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年代,亲身感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热爱祖国,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有较强的认同感;积极乐观,有强烈的求新意识,渴望变革创新,高度关注自我价值,同时,面对激烈的竞争,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重视追求个人的合法利益;对社会事务具有强烈的参与欲望,但是因为涉世不深,缺乏实际锻炼,因而对网络上排山倒海般的超量信息,缺乏理性思考和分析,容易无所适从。他们很小的时候被家长要求背诵唐诗宋词,中学时代根据教材要求学习一些经典美文,但是大部分缺乏对知识接受的自主性,多数人只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中,对人文知识间的联系没有深层次的认识,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感受不到文化的熏陶,造成人文素养的不足。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低,而且根本不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认为那是一些虚无缥缈的玩意儿。但是历史上的杰出人才,都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哲学底蕴。因此,很有必要提高大学的人文素养教育。 1 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养,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品格。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养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养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人文素养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而人文行为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其中,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是塑造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不单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 2 高校图书馆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在高校中,高校图书馆一向是作为“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或者是“知识的集合体”为大学生所认同的,高校图书馆以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为基本职能。高校图书馆在以收藏、传递、再加工信息文献为首要职能基础之上,发展出辅助教育的延伸性功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推动作用。 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拥有雄厚的藏书资源,藏书种类齐全、卷帙浩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有印刷品、缩微品、报刊、杂志等纸质文献,还有光盘、磁带、软盘等电子文献,还有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不仅收藏了大量专业图书资料,还藏有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伦理等人文社科类书籍。集众家教育于一体,历史悠久,是几千年来古今中外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知识积淀的总和。得天独厚的文献资源奠定了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坚实基础。学生不论是在内阅览,还是借出阅读学习,都能开卷有益,且可反复翻阅,反复咀嚼,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这是书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教育功能。 高校图书馆由于馆员的参与管理服务,它不但保存了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而且还从事知识重组活动,不但保存文化,而且传播文化,不但整理文化而且创新文化,使其自身就具备文化的性质,而且随知识的更新、社会的进步,它在不断丰富、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馆藏结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是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窗口。 环境优势 大学生一般认为课堂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而高校图书馆是学习其他知识,博览群书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大多建筑雄伟,面积宽阔,内有阅览室、自习室、网络微机室、期刊室和各种类型的书库等。内部装饰优雅,宽敞明亮,整洁幽静、清新肃穆,弥漫着学习气氛,相比于课堂,更多了些民主、自由的气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服务优势 高校图书馆有专门人员导读,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分门别类的学习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或数据库查询历史的、最新的科技信息,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全面的教育平台。 在各高校中高校图书馆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逐步延长开馆时间。比如我校高校图书馆达到了一周7天、全天14小时连续开馆,学生随时可以到高校图书馆借还图书、阅览期刊、上网浏览资源。在最大限度地延长开馆时间的基础上,我馆还在管理模式上将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实行全开架的藏、借、阅一体化管理。只设一个总入口和总出口,学生凭借书证进馆后,可以带着书包,随意进出各个书库,挑选自己所需图书、期刊,在高校图书馆任何地方进行学习、阅览。
艾米tiantian
我们处在一个人文精神凸显的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之一,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不但与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建构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昌盛、富强。目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欠佳。首先,文化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民族精神。不少大学生爱好广泛,知识面较宽,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文史知识欠缺,,文化底蕴浅薄。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有专业知识,而普遍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缺乏对自己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其次,道德水准不高,社会公德失范。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它确保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睦,社会和个人共同发展,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秩序井然和平稳发展的忠实卫士,但一些大学生文明素质低下,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不强。比如,某些人对个人卫生非常讲究,对宿舍脏乱却习以为常;不爱护公物,不注意爱护图书,将课桌乱刻乱画;满口脏话,不文明举止时有所见等。再次,人生主体价值观不明朗,在价值选择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是务实的一代,表现出务实化、个人化和功利化的总趋势。许多大学生把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把英雄崇拜转向功利主义。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在道德的责任意识方面,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表现淡漠。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有其复杂的社会及历史原因。首先,现代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科技被强调为第一生产力,其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这使得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日重,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这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进人大学学习理工科,就成为优秀中学生升人大学的首选目标。对科技教育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而大学的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强烈形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和完善。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在其发展中遭遇的挫折及其本身存在的弊端,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20世纪50年代以后,极左思潮摧残了我国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人文学科被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学说,传统文化教育基本被停止或取消。20世纪50年代初的大规模院系调整,对推动我国改善高校的地区分布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院系设置上的文理工分家、单科性院校林立的格局。这虽然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不利于大学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再次,市场经济的负而效应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重利思想侵蚀下,使本来就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急功近利。21世纪的大学生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也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要从各个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首先,要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技术史以及伦理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作为高层次人才预备军的大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又如何能对国家、对民族有感情、有责任心呢?又如何谈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和献身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能背诵《论语》和《老子》,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杨院士认为,博士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背《论语》、《老子》,可以培育民族责任感,锻炼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事实上,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例如爱因斯坦既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又能熟练地演奏小提琴;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但他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其次,塑造理想的人格。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对人类、对祖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才会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理想人格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在上课、实验、课外作业、考试及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要避免不求甚解、敷衍了事的现象,更要坚决杜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再次,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大学生要具备高尚的人格精神、品格情调、情趣操守、气质风度等内在潜质和外在形象。从一切非文明的、低级情趣的影响中摆脱出来,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抛弃错误的价值取向,建立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观。使自己不至于在依靠知识和技能获得了物质世界的“家”之后,反因价值迷失、思想茫然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家”,成为物质世界的富有者和精神世界的流浪者。最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意识,体会社会角色的意义,接受来自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养成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品质。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浅薄的,没有厚重感的。新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努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一名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作文如何编写提纲?在文章的中心确定下来之后,就要考虑选用哪些材料,怎样组织材料,怎样结构全文了。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编写提纲。就像盖房子之前要
智能化图书馆建设和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
服 务 程 序 第一步:发送稿件接受审稿,提出发表要求(正规CN期刊、核心期刊、cssci期刊,或其他特殊要求,单位有特别要求的,应同时粘贴杂志清单)
21世纪,人类社会正面临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急剧变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强烈地感受到新时代的冲击与震撼。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区图书馆对于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推动地方经济、科技、 文化 发展,促进地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区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