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可兒雲卿
(1)石春海、何慈信和朱军,稻米碾磨品质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分析。遗传学报,1998, 25(1):46~53。(2)石春海和朱军,稻米营养品质种子效应和母体效应的遗传分析。遗传学报,1995, 22(5):372-379。(3)樊龙江、石春海、吴建国、朱军和吴平,籼稻糙米厚度的发育遗传研究。遗传学报,2000,27(10):870~877。(4)石春海、吴建国、樊龙江、朱军和吴平,不同环境条件下稻米透明度的发育遗传分析。遗传学报,2002,29(1):56~61。(5)Ge G. K., X. Zheng, C. H Shi, J. G. Wu and Z. H. Ye,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al correlations from different genetic systems between the protein content and the appearance quality traits Genetica Sinica, 2007, 34(2): 129-137.(6)石春海、朱军、杨肖娥和余允贵,籼型杂交稻稻米赖氨酸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中国农业科学,1999,32(1): 8~14。(7)石春海和申宗坦,籼稻粒形及产量性状的加性相关和显性相关分析。作物学报, 1996, 22(1):40-46。(8)石春海、陈国林、朱军、臧荣春,吴建国和陈双燕,籼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胚、胚乳、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作物学报,2000,26(6):833~838。(9)程方民、蒋德安、吴平和石春海,早籼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酶类的变化及温度效应特征。作物学报,2001,27(2):201~206。(10)张小明、石春海、堀内久满、富田 桂、鲍根良、冯水英和叶胜海,粳稻穗部不同部位米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异分析。作物学报,2002,28(1):99~103。(11)程方民、钟连进、舒庆尧、黄华宏、石春海和吴平,早籼水稻垩白部分淀粉的蒸煮食味品质特征。作物学报,2002,28(3):363~368。(12)吴建国、石春海、张海珍和樊龙江,应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法整粒测定小样品油菜籽含油量的研究。作物学报,2002,28(3):421~425。(13)郭龙彪、罗利军、邢永忠、徐才国、梅捍卫、王一平、余新桥、应存山和石春海,汕优63重组自交系群体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和利用。作物学报,2002,28(5):644~649。(14)林建荣、石春海和吴明国,粳稻稻米外观及碾磨品质与植株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作物学报,2003,29(4):581~586。(15)吴建国、石春海、张小明和费万辛,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分析稻米三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的研究。作物学报,2003,29(5):688~692。(16)张海珍、石春海、吴建国、任玉玲和李长涛,油菜籽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胚、细胞质、母体遗传效应分析。作物学报,2004,30(1):31~35。(17)高用明、朱军、宋佑胜、何慈信、石春海和邢永忠,水稻永久F2群体抽穗期QTL的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作物学报,2004,30(9)。(18)吴建国、刘长东、任玉玲、杨国花和石春海,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稻米垩白指标快速测定方法研究。作物学报,2005,31(5):670~672。(19)叶俊、吴建国、杜婧、郑希、张志和石春海,水稻“9311”突变体的筛选和突变体库的构建。作物学报,2006,32(10):1525~1529。(20)郑希、吴建国、楼向阳、徐海明和石春海*,不同环境条件下稻米组氨酸和精氨酸的胚乳和母体植株QTL分析。作物学报,2008,34(3):369~375。(21)陈国林、吴建国、张莉、M. T. Variath和石春海*,不同环境条件下油菜籽饼粕赖氨酸含量的发育遗传研究。作物学报,2010,36(4):680~687。(22)何祖华、Etoh Kossi、石春海和申宗坦,水稻株高基因对GA3敏感性及与酶的关系。中国水稻科学,1993,7(3):143~147。(23)石春海和朱军,籼稻稻米蒸煮品质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中国水稻科学,1994,8(3):129~134。(24)石春海和申宗坦,早籼粒形的遗传和改良。中国水稻科学,1995, 9(1):27-32。(25)石春海和申宗坦,水稻半矮秆基因sd1对农艺性状的影响。中国水稻科学,1996, 10(1):13~18。(26)Shi C. H., Y. G. Yu, J. M. Xue, X. E. Yang and J. Zhu, Genetic correlations analysis of seed,cytoplasm and maternal plant for nutrient quality Journal of Rice Science, 1996, 10(3):143-146.(27)Shi C. H., C. X. He, J. Zhu and J. G. Chen, Genetic effects and genotype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s analysis for apparent quality traits Journal of Rice Science, 1999, 13(3):179-182.(28)林建荣、吴明国和石春海,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中国水稻科学,2001,15(2):93~96。(29)张小明、石春海和富田 桂,粳稻米淀粉特性与食味间的相关性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2,16(2):157~161。(30)林建荣、石春海和吴明国,不同环境条件下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中国水稻科学,2003,17(1):16~20。(31)张小明、石春海、吴建国、鲍根良、叶胜海和富田 桂,杂交稻米必需氨基酸含量与亲本的关系。中国水稻科学,2003,17(1):91~94。(32)郭龙彪、罗利军、邢永忠、徐才国、梅捍卫、王一平、钟代彬、钱前、应存山和石春海,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两年QTL剖析。中国水稻科学,2003,17(3):211~218。(33)李长涛、石春海、吴建国、徐海明、张海珍、任玉玲和费万辛,利用基因型值构建作物核心种质的方法研究。中国水稻科学,2004,18(3):218~222。(34)Zhang X. M.,C. H. Shi, S. H. Yue and Y. B. Qi,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genetic behavior for brown rice width Science, 2006, 13(2):99-105.(35)葛国科、张志、石春海、吴建国和叶子弘,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对糙米重与外观品质性状间遗传相关性的影响。中国水稻科学,2007,21(1):44~50。(36)赵彦红、朱军、徐海明、杨剑、高永明、宋佑胜、石春海和邢永忠,基于QTL定位的水稻有效穗数杂种优势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7,21(4):350-354。(37)唐绍清、胡培松、罗炬、焦桂爱、万建民和石春海*,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定位稻米赖氨酸含量的基因座位。中国水稻科学,2008,22(4):435~438。(38)吴建国、石春海和樊龙江,油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技术的优化设置。中国粮油学报,2002,17(2):59~62。(39)涂进东、石云、吴建国和石春海*,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对油菜籽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中国粮油学报,2009,24(2):82-88。(40)吴建国、李再云、刘焰、石春海和傅廷栋,一种鉴定油菜远缘杂种的细胞学方法。遗传,1999,21(5):51~52。(41)陈双燕、吴建国、石春海和肖建富,裸粒水稻同源四倍体的人工诱导。遗传,2000,22(2):90~92。(42)吴建国、朱志玉、石春海、樊龙江,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与现状。遗传,2001,23(1):77~80。(43)吴建国、石春海、蔺兴武、李再云和傅廷栋,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种后代亚倍体类型的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研究。遗传,2004,26(6):917~921。(44)蔺兴武、吴建国和石春海,远缘杂交油菜核不育材料的创建与细胞学和形态学研究。遗传,2005,27(3):403~409。(45)杨本超、肖炳光、陈学军和石春海,基于ISSR标记的烤烟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2005, 27(5):753-758。(46)孙加焱、涂进东、范叔味、吴建国和石春海,甘蓝型油菜理化诱变和突变体库的构建。遗传,2007,29(4):475~482。(47)石春海、吴建国和马秋兰,《遗传学》多媒体教材的编写与实践。遗传,2009,31(3):320~324。(48)胡钢亮、吕秀阳、吴建国、邵胜荣和石春海,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直接测定银杏叶提取物粉末中总黄酮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2004,24(1):18~20。(49)石春海和朱军,籼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19(增):69~74。(50)石春海,水稻粒形与优质米育种。中国农学通报,1994,10(1):41-45。(51)吴建国、陈双燕、石春海和樊龙江,籼稻基因转化中的组织培养系统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2,18(1):36~39,48。(52)樊龙江、周雪平、胡秉民、石春海和吴建国,转基因植物的基因漂流风险。应用生态学报,2001, 12(4)630~632。(53)石春海,水稻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核农学通报,1992,(2):85-90。(54)石春海和申宗坦,籼稻苗期除草剂抗药性的鉴定技术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0,16(1):31~36。(55)石春海、杜如伟、林大为、章旺根和申宗坦,优质高产抗病早籼品种浙农8010的选育及利用。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3,19(4):378~382。(56)石春海和朱军,籼稻稻米外观品质与其它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4,20(6):606~610。(57)石春海和申宗坦,早籼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的分析。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4,20(4):405~410。(58)石春海和朱军,水稻植株农艺性状与稻米碾磨品质的遗传相关性分析。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23(3):331~337。(59)石春海、陈文光、陈国林、张根贤和申宗坦,中熟高产抗病早籼浙农921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研究快报)。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23(5):510。(60)石春海、吴建国、朱军、樊龙江和吴平,籼稻精米重量性状的发育遗传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1,27(5):483~488。(61)樊龙江、吴建国、石春海、叶伟宗和吴月友,籼稻露水和喷水去雄方法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9(3): 271~274。(62)Gao Y. M., J. Zhu, Y. S. Song, C. X. He,C. H. Shiand Y. Z. Xing. Analysis of digenic epistatic effects and QE interaction effects QTL controlling grain weight in .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4, 5(4):371-377.(63)任玉玲、石春海、吴建国和张海珍,油菜籽三种氨基酸含量的胚、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31(1):41~46。(64)李云侠、Variath Murali-Tottekkaad、吴建国和石春海*,甘蓝型油菜不同发育时期角果重量的遗传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9,35(1):45~50。(65)石春海和朱军,籼型杂交稻碾磨品质的遗传分析。生物数学学报,1992,7(4):37-45。(66)Shi C. H. and J. Zhu, Analysis of genetic correlations for quality traits . J. , 10(3):15-20.(67)石春海和朱军,籼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细胞质、母体和胚乳遗传效应分析。生物数学学报,1996, 11(1):73-81。(68)石春海和朱军,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和遗传改良。生物数学学报,1996, 11(2):89-96。(69)石春海,朱军,余允贵,杨肖娥和薛建明,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籼型杂交稻稻米营养品质杂种优势的影响。生物数学学报,1998,13(6):1035~1041。(70)樊龙江、胡秉民、石春海和吴建国,水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生物数学学报,2002,17(1):97~103。(71)林建荣、石春海和吴明国,不同环境条件下粳型杂交稻米碾磨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生物数学学报,2003,18(1): 116~122。(72)石春海、杨肖娥、薛建明、余允贵和朱军,种子、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对籼型杂交稻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杂交水稻, 1996, (1):25~29。(73)张小明、王仪春、石春海、鲍根良和叶胜海,稻米蒸煮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2,3(2):51~55。(74)吴建国和石春海,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在植物育种与种子资源研究中的应用。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4(1):68~72。(75)俞国琴、郑云飞、石春海和葛颂,古DNA及其在生物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的现状。植物学通报2005,22(3):267-275。(76)石春海、施德、孙国昌、陶荣祥和孙漱源,晚粳秀水和祥湖系统抗瘟性遗传。浙江农业学报,1994,6(1):13~17。(77)张小明、石春海、鲍根良、冯水英和叶胜海,浙江和日本粳稻直链淀粉含量的比较。浙江农业学报,2001,13(5): 276~280。(78)石春海、孙国昌、吴建国、毛雪琴和申宗坦,近40年来浙江省早稻推广品种的性状分析。浙江农业学报,2001,13(6):352~356。(79)张小明、石春海、鲍根良和叶胜海,稻米外观和碾磨性状的数量遗传及相关性研究进展。浙江农业学报,2002,14(3):182~186。(80)张小明、叶胜海、鲍根良、俞法明、严文潮和石春海,作物数量性状发育遗传的研究进展。浙江农业学报,2003,15(4):268~272。(81)石春海、吴建国、蒋淑丽,籼稻稻米粒长和粒宽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中国稻米,2004(增):96~99。(82)吴良欢、贾惠娟、吴建国和石春海,应用酵素菌肥的有机和传统稻米品质比较研究。中国稻米,2009,16(5): 19-21。(83)石春海和吴建国,稻米微营养改良与水稻可持续生产。水稻可持续生产―政策、技术与推广国际会议论文集,89~94。(84)吴建国和石春海,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禾谷类作物品质分析中的应用和展望。当代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全国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陆婉珍、袁洪福、褚小立、王艳斌编,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58~64。(85)吴建国、石春海,植物几丁质酶与植物抗病研究进展。农业科技译丛,2000,(4):36-39。
晨馨1205
金属-空气电池,如锂空气,可能是大规模储能的关键,因为它们在所有电化学设备中具有最高的能量密度。然而,这些设备避免了导致电池失效的不可逆副反应,特别是当环境空气被用作氧气源时,因此对表面化学演变的深入了解对于制造更好的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来自坎皮纳斯大学的学者 首次利用同步红外纳米光谱仪(SINS)对电池放电过程中电极表面进行了多尺度(纳米-微观)FTIR分析,以跟踪纳米尺度上的化学成分变化,并成功地与运行的显微FTIR表征相关联。 现场测试结果表明,产物从纳米级到微米级分布均匀,放电率不影响化学成分。在Operando中,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MicroFTIR)显示了大气对Li产物形成的依赖性,在水、LiOH和Li2CO3中还检测到CO2电还原产生的HCOO-颗粒的存在,甚至最低浓度的CO2和H2O都会影响O2反应。最后,电池放电140秒后,Li2O2与DMSO反应生成DMSO2的证据表明,这项新技术在帮助寻找稳定的电解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以“In Situ Infrared Micro and Nanospectroscopy for Discharge Chemical Composition Investigation of Non-Aqueous Lithium–Air Cells”标题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论文链接:
图)区域1的捷联惯导相位谱(AFM地形图插图中的开放蓝色圆圈)和b)用显微FTIR技术获得的FTIR。
图)放大倍数为4倍的分析区域,b)放大25倍的显微照片,以及c、d)电池放电时间的红外光谱。
图)纯锂暴露在大气中之前(t=0)和之后的图像(t=1200s),b)锂暴露时间的红外光谱,c,d)来自分析波数范围的2D变焦图像。
本文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捷联惯导光谱研究了锂-空气电池放电过程中的微米和纳米尺度的红外振动特征。首先,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电池设计,采用适合于开放式电池的碳基阴极。使用相同的电池进行操纵杆测试,两种技术都提供了有关放电产物的形成和电解质降解的有价值的信息。结果强调了三相对放电反应发生的重要性,即使在阴极表面不均匀的情况下,尽管放电速率不同,微米和纳米级的分析检测到的放电产物是相同的。通过微观FTIR表征,对该体系在放电状态下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恒流控制下,锂的氧化反应发生在140s的放电过程中,包括过氧化锂、碳酸盐、氢氧化物和甲酸盐。基于这些发现,本文指出了多尺度FTIR技术的适用性,并强调了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灵敏度,这使得本文所报道的方法成为研究转换电池中典型的复杂放电过程的重要工具,就像这里研究的锂-空气一样。(文:SSC)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医学生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又因其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而具有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专医学生 毕业 论文
1.悼黛玉诗歌和宿命是你全部的世界。初显诗才是在元春省亲之时: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
此本来自自己硕士论文的综述部分。 FT-MIR在检测某特定物质时会根据该物质的官能键与官能团,产生属于该物质的特征波。研究表明在使用多自变量建立预测某物质模型的
不算很好。姊妹刊不是很好,好的期刊比如,光通信研究,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光通信方面的专业刊物,本刊主要刊载光通信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的技术报告,工程设计
应用化学是介于理科与工科之间的一门理工结合型学科,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可服务的社会领域非常广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应用化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完善